郭文红 | 娃的智力真的是天生,没有办法改变的吗?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9-24 22:01
江苏
接到一位爸爸近乎绝望的信息:“娃的智力真的有问题,实在没有办法,准备放弃了……”想到一个七岁不到的孩子,就被身边的成年人(还有自己的亲生父母)贴上了这个标签,心中实在是有些不忍。理性接受科学的诊断当然是必要的,但无论如何,我觉得父母都不应该说出“准备放弃”这样的话,你一个成年人都准备放弃了,那让年幼的孩子可怎么办呢?更何况你到底努力了没有呢?你努力的方向又对不对呢?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自己每次教学到百分数这个课题的时候,也总会给学生说这句。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天才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此悬殊的数据差很容易让人在脑海中呈现这样的心理表征:只要付出汗水大概率就可以成为天才。后来慢慢地发现不是那么灵,同样的课堂,同样的作业,同样的教师,同样的付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似乎效果千差万别。一直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知道了爱迪生这句话的后一半:“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原来比起洒汗水来,灵感才更重要啊!这个灵感应该就是天赋吧,那么这个天赋就应该是基因里带来的,正如高晓松在接受采访被问到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时,他很矜持地说了两个字:“基因。”满满的得意和骄傲写在他的脸上,没办法,老天爷赏的,就是这天赋,干瞪眼羡慕吧。这个认知曾经让我在做任何感觉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者看到别人取得巨大成绩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非常心安理得的解释:咱呀,既没那基因,也没那天赋,所以这个事是做不来的,人家就是天生的能干呀,没有办法的呀。这么一想,也就没了任何负疚感,继续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后来学习了刻意练习,让我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聚焦到这两个问题上——智商可以练习吗?智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我有个同事朋友,她孩子出生身体状态不太好,她们一直关注着孩子的身体健康。突然有一天,朋友绝望地告诉我,孩子智商居然只有70(智障临界分值)。咱们都是当老师的人,都知道低智商的孩子今后在学习中会出现的种种困难,怎么轮上自己的孩子了,这可怎么办呀?真是要急疯了。那个时候,大家都无比同情她,觉得真是倒霉,小孩子身体一直不好已经够烦人的,现在居然还是个低智商,唉!大家都替她着急。夫妻两个更是着急,不愿意孩子这辈子就这么毁了,于是降低期望值,本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每天除了注重孩子的身体训练外,也开始带着做点智力训练,每天讲故事、做游戏、搭积木、拼小人……母亲几乎全部心思都花在了孩子的训练上。坚持了一年多之后,朋友突然欣喜若狂地告诉大家,孩子的智商提升了。再后来,孩子完全恢复到正常智商……我很清晰地记得她当时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低智商的情况,主要是以前没有练过……练习居然可以改变智商,其实那时候的我是半信半疑的。后来,那个孩子独自一个人在国外求学、工作,一切顺利。这个事实是否可以让我们相信现在脑科学的研究结论——大脑是用进废退的,你用得越多,大脑就会越聪明,所以,智商是可以通过练习改变的。但是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常常被忽视。天赋是有遗传的因素存在,这一点长期以来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天赋“全都”是天生的吗?既然练习可以提升智商,那么99%的汗水也没有可能促进生成那1%的灵感呢?从小我们就听说过,陈景润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敲响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为世人所瞩目的故事。如果没有天赋,能够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吗?如果只靠天赋,需要做麻袋来装的草稿吗?
数学大师陈省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采访时说过的这段话,也许可以我们答案。他说:做数学,要做得很熟练,要多做,要反复的做,要做很长时间,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创新了。灵感完全是苦功的结果,要不灵感不会来。这段话应该就是他自己和所有像他一样的成才、成为数学家的人成长历程的总结吧,这段话完全可以告诉我们,99%的汗水是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应该就是刻意练习下建立起的强大心理表征立下的功劳。小小年纪就有惊人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被人称作天才儿童。真的是生来就这么才艺出众的吗?我们用心理表征来解读一下吧。莫扎特有一个音乐家的父亲,在莫扎特4岁时,父亲全职教他小提琴,家里全都是乐器;邓亚萍也有个当乒乓球教练的父亲,邓亚萍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她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加拿大最杰出的冰球选手马里奥全家都酷爱冰球运动,他从刚会走路可能就跟着哥哥们去玩冰球了……诸多神童的案例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相似的情节,那就是孩子在很小的年纪时,就浸润在父母们的喜好或才能中,这就让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够在这种环境里,建立起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丰富也正确的心理表征,这种表征的建立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孩子在这个项目的发展中,因为心理表征缺乏所带来的消极挫败和无能的感受。早期建立的有效心理表征会让孩子在这个项目的表现中,一次次获得鼓励和赞赏,这样的外界刺激和反馈,又能促使孩子进一步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乐于进一步进行练习。所谓的“热爱驱动”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与此有关。早年的练习中如果出现错误,身边专业的父母又会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更加促进孩子心理表征的完善和补充。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加愿意练习,更加愿意获得奖赏,练习之后又获得新的表征,如此循环往复。其实,你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感受到的越多,你的快乐感就越高,而你的心理表征越强大,你消化同类知识的速度就快,你就会显得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这也许就是少年天才形成的原因吧。亲爱的家长朋友们,知道了大脑的这些奥秘,你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该从哪里入手有点思路了吗?那就是——立足孩子现状,积极正面应对,找到正确方向,坚持不懈练习……然后,你就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的,那么,你愿意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