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学习?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9-26 22:00   江苏  

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经常听到家长在介绍自己孩子时会这样说:“我们孩子很乖巧,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啥就干啥。”说完上半句后,接下来一般都是这样的下半句:“可在家时还是会有些小脾气,学习也不是很主动,总是要人盯着才行……” 
这样的孩子,他的未来学习状态会是怎样的呢?据我多年的观察,学习总是要依靠老师的严管、家长的紧盯,或是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制度等外在环境的束缚,他的未来学习之旅通常不会特别顺利,即便是也能取得几次相应的良好成绩,一定也是不长久的,因为归根到底,这样的学习缺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甚至一定要强调孩子的主动意愿呢?这就要从几个有关大脑功能的故事来聊一聊了。  
大脑是操纵在自己手上的 
一位在1964年拿到金像奖的38岁的电影演员,在她39岁(1965年)时中风,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核磁共振之类的检查,只有电脑断层扫描,发现她的左脑全都黑掉了,左脑整个坏掉,因而她的右边身体瘫痪、眼睛看不见、嘴巴不能说话。 
医生告诉她根本没有可能再登台演出了,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她非常不甘心,心愿非常强烈,积极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经过四年不懈的训练之后,她居然能够重返舞台,让人敬佩。 
后来,有了核磁共振,脑科学专家研究她的大脑,发现她的大脑中右边的运动皮质区已经将左边的功能拿过来了,由此可见,大脑的功能是可以实现转换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我们对它的运作而改变。通过清醒的、刻意的,长期的练习,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 
大脑的重塑需要观念上的主动 
有两位同样中风的老人,都出现了行动障碍,送到医院做康复训练。 
第一个老人非常积极主动做,天天想着要去做训练,回家后还主动坚持练习;另一个老人呢,觉得也不晓得这个康复训练到底有没有效果,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抱着司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反正你们叫我干啥就干啥吧,虽然每天也去接受训练,但属于被动接受。 
两个人每天在医院进行的康复训练的内容、时间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六个月以后,一个能动了,另一个还是不会动。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大脑也在改变内部的神经分配,但是这个改变必须要主动才会出现。只有大脑中真正有这个观念了,才会有“刻意”的行动出现,才会克制欲望,用上全部心思,而这个“刻意”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改变大脑。  
大脑的功能是“用进废退” 
人手有五个手指头,在大脑里都有对应的运动皮质管理区管理,当人的中指受伤被截肢切掉之后,中指就没有讯息进入大脑,那么三个月之后,那个第三根指头的大脑区域已经被第二根和第四根瓜分掉了。 
平常人都是食指用的多,所以大脑中占据的地方就大,神经比较多,食指就会比较灵活。但是音乐家、小提琴家,钢琴家,由于长期的练习,他们大脑中的小拇指的区域和食指一样大,一样灵活。 
大脑的功能是用进废退,你不用,别人马上拿来用。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收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改变,大脑通过自身重新布线的方式来适应这些挑战,增强其执行那些挑战所需功能的能力。
看了上面三个令人惊叹的大脑的故事,关于主动的意念和刻意的练习可以带来怎样的作用,相信您应该会有很多收获吧?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在强调客观环境及外在条件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向内挖掘,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自觉性呢? 
所以,希望孩子主动学习,与其说是希望孩子能够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倒不如说是希望孩子能够顺应大脑的特性,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朴素小屋
朴素小屋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