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我非常吃惊,不知道这个定义从何而来?心里猜测着是不是老师口误让孩子误解了,赶紧追问了一句:“谁这么定义的啊?”还配上了三个吃惊的表情。
没想到看了她的回复后,才知道这个定义全是这个一年级娃的妈妈自己的感觉——“99,98分都不理想,没有考试100分。”
刚巧,班里也有这么件事——刚进行了单元练习,得知自己成绩后,有的娃很激动,兴冲冲地跑过来,一脸兴奋地告诉我,今天自己考了多少分,大多数孩子都是九十多分,我很热烈地祝贺着他们,祝贺他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这令他们很自豪。
有一个娃挤过来,软塌塌地依靠在我的身上,对着我的耳朵轻轻说:“郭老师,我今天考了96分。”我立刻转过脸来热情地说着:“哦,好啊,学会了这么多本领……”
可还没等我说完,孩子就匆匆打断了我:“可是我妈今晚会不让我进门的,她会把我赶到保安室去睡觉的……”
我感到很不解,奇怪地问:“为什么?”
孩子喃喃地说:“因为我没有考到100分,妈妈说一年级的试卷必须每次都得100分,如果考不到100分就不许进家门……”
两件事情,两位妈妈都是在用100分要求着自己的孩子,一旦娃考不到,一个被冠上了“差生”的头衔,一个恐吓孩子“不许进家门”,又联想到以前的种种——
作业写错了,妈妈就说孩子“眼睛瞎掉了”;孩子对着题目告诉妈妈“我没有看懂”时,妈妈说“太差了,你是我的娃吗?”;孩子作业没有写对,妈妈直接开骂“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是猪脑子啊?”
很奇怪父母们为什么都这样来定义或者威胁自己的孩子呢?我猜想大家的感觉是不是这样的:一年级的东西,不要太简单啊,考满分那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或者觉得:我早就给你上过各种辅导班,老师早都教过了,你怎么可以考不到100分呢?
因为你应该考到100分的,但是你没有做到,所以我羞辱你、讽刺你、威胁你,甚至打骂你都是你理所应当承受的后果。
那么,这样想、这么做到底合适不合适呢?我的答案是——太不合适也不应该啦!
且不说你的羞辱和贴标签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损伤,也不说你的恐吓和威胁会让孩子变成怎样的“虚伪”和“欺瞒”(现在效果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今天咱们就从认知的角度来谈一谈,一年级的孩子到底该考多少分?
首先我想说的是,一年级的知识点,比如说20以内的加减法,比如说汉字的写法,比如说简单的找规律等等,你觉得简单的原因是你已经学了几十年,练习过无数次,你早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链条、肌肉记忆,这些内容对你来说,就像你拿筷子吃饭一样熟练自然,不需要消耗任何大脑能量就能自动化完成的。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每天接触的各门功课算下来,至少要学习十个左右新概念(如果课外班还有,那数量就更加庞大),这些概念都是全新的,都是他以前完全不知道的,都是他需要花费大量的脑力劳动去慢慢形成记忆链接,从未知一点一滴变成已知且要牢固掌握的,而且孩子的学习每天都要不断向前推进的,作为一个孩子,他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啊!
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脑力劳动任务,你真的觉得它就像你用筷子吃饭一样那么轻松就能完成的吗?事实上,很多一年级的娃确实连用筷子、扣纽扣、系鞋带甚至翻书这些基本技能都还无法熟练掌握,你又凭什么要求他现在门门、次次都要考100分呢?
其次,有家长一定会反驳我,已经给娃上过很多辅导班,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学校的这点简单内容都已经学过好几遍了,家里每天也在辅导、练习,娃早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自然不应该再错呀。
在“我的手很小”一文中,我说过:“从大脑的特性上来说,它特别不喜欢思考,因为思考需要消耗能量,俗称“烧脑”,相比起思考,大脑更喜欢惯性思维。所以,任何新事物第一次遇见的时候,孩子会比较感兴趣,第二次还能稍微听一下,到了第三次,就会自动出现前面的印象,而对第三次的学习产生习惯性的屏蔽。”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校听课效率不高的原因,因为很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在课外班先学一遍,以为这样重复性的学习效果会好,且不说课外班教师的资质水平如何,单从大脑的特性来说,这种重复性的学习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产生充耳不闻的自动过滤行为。这样听课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出现知识漏洞那还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吗?
再者说了,就算是一年级的这些即使是在成人眼里感觉无比简单的题目,你真的就能保证自己都能做得全对吗?就拿我们昨天的一份在家里完成的练习卷来说吧,全班44位同学,全对的也不过只有16人,这又说明什么?这说明——即使是一对一,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全对;即使是有成人帮助检查,也不一定能获得满分。
再说一件好玩的事情,在开学第一次的语文数学练习之后,办公室的年轻老师们童心未泯,也想尝试一下对方学科的题目,于是大家换学科做练习。(也可能就是觉得题目简单的缘故吧,反正我在高年级的时候从来没有这么玩过)
我也跃跃欲试地去尝试了一下语文试卷,结果那些声母、韵母、整体认知之类的知识就把我整了个头晕,周围来回走动的老师也会让我心跳加速,面红耳赤中凭着一点老底子,还不至于太丢人,却也让自己心中暗想,下次绝不再玩了,考不好太难看了,可能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吧,还真就没有了第二次。
因为最终的结果很有意思——我们交换练习的结果是无一人在对方学科上获得满分。
这结果又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一个毫无压力的纯属做着玩的练习,大家都会因为害怕丢人而拒绝再碰,也未必保证全对,那么作为孩子呢?我们又凭什么要对孩子提出这些连我们成年人都难以达到的要求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个人觉得,作为老师,恐怕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学科角度,不断地给孩子加码、加码、再加码;身为父母,恐怕也要明白,孩子们要学习的、要掌握的知识真的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心理负担恐怕也不是你以为的那么轻松。如若不然,厌学必然就会发生
可能正是因为此,当我听到前面那些来自父母的评价和定义时,才会有莫名的心痛;当我看到孩子对自己开始丧失信心时,才会有难言的心酸;当我遇到孩子为了各种“满分”开始“偷奸耍诈”时,才就会有无限的心伤……
那么,究竟一年级的孩子到底该考多少分才合适呢?我的答案就是——请根据你孩子的实际情况,只要孩子爱学、肯学、乐学,无论考多少分都应该得到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夸赞。
请记住,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让孩子始终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不是用各种否定和打击来摧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