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力:纤毫毕现的“穿越” | 新书预售《老照片》第155辑

乐活   2024-08-23 17:13   山东  


《老照片》第一五五辑

冯克力 主编

字数:132幅图 120千字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定价:25.00元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目录

故时风物

汪家明 记忆青岛中山路

——观云志艺术馆藏青岛老照片 

周 车 胶济铁路车站探秘 

旧事重温

王玉柱 雅安岁月 

毕醒世 李氏家族合影背后的移民史 

孙国辉 热河撤省与我家的变迁 

唐 新 淅川下寺楚墓的考古发掘 

冯伟山 卢坊村的青岛知青们 

旧影钩沉

杨 浪 何 迪 何遂与黄埔三军演习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 

晏 欢 失之交臂十三年

——远征军小兵形象 

私人相簿

杨小重 风雨间隙一团聚 

牛国栋 母亲的味道 

李媛惠 谁悲失路之人

——纪念先外祖父潘友悌 

元卫星 父亲的照片 

名人一瞬

刘楠祺 胡适与吴佩孚

——从一帧签赠照说起 

梁忠军 林可胜的人生片段 

张 勇 崔士杰与青岛的渊源 

书末感言

冯克力 纤毫毕现的“穿越”187


封  面 青岛中山路广西路交叉路口街景(云志艺术馆)

封  二 民国时期中山路即景(云志艺术馆)

封  三 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合影(杨浪 何迪)



书末感言

纤毫毕现的“穿越”   冯克力


 每一次端详老照片,都像是对过往的一场“穿越”。相较于阅读文字、观看影视、重游故地,借助老照片所做的穿越,无疑是最便捷,也是最直观的。当年《老照片》甫一面世,即为各阶层的读者所接受,一时间洛阳纸贵,并催生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想来,这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这种穿越中,照片越清晰,穿越的效果便越理想,与所穿越的过往和历史便贴得越近,感觉也就越真切。本辑汪家明《记忆青岛中山路——观云志艺术馆藏青岛老照片》,所刊出的悉为百年前后的影像。这些照片以其高清的画质,让一条百年老街的历史纤毫毕现,近在眉睫。恍若置身一场穿越百年的“艳遇”。

画质高清的穿越所带来的,当然不只是视觉的愉悦,还在于其所承载的那些“纤毫毕现”的信息。照片里的一什一物,哪怕建筑上的一方砖石、一处雕饰,街景中的一个商号、一条标语······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我们了解、探寻过往的宝贵依据,改变或丰富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老照片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自然也因其画质高清,透露了更多的细节而愈加凸显。

这些青岛早期的老照片,清晰地留住了一些著名建筑的原始样貌。这些建筑,在后来的岁月里多经修缮,面目难免有变。看了在中山路青岛老照片馆里展出的这些纤毫毕现的老照片,青岛本地的一些建筑研究者,很为前些年中山路古建翻修时未能与这批照片相遇而深感惋惜。否则,有了这些高清照片的参照,就有可能避免翻修中的诸多遗憾。这,或许可视为此番“穿越”的另一种意外的收获了。

假如觉悟到“遗憾”所在,也算作收获的话。



内文赏析

记忆青岛中山路

——观云志艺术馆藏青岛老照片   汪家明


一幅幅老照片,似曾相识,又似陌生,引起我无尽的思念。百年青岛中山路,我所经历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一段,三十多年。

那时青岛人称到中山公园、动物园去玩为“上汇泉”,而到中山路及其周边逛店、购物为“上街里”。我家住在鱼山路,居于汇泉和街里中间,向东向西步行都不过二三十分钟即可达。小时候每年都会跟随父母去几趟这两个地方,长大些就随时去了。从中山公园到中山路,是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圈。


图1 约1905年,由今观海山向西南方向俯瞰青岛湾。左侧为正在建造中的胶澳督署(总督府),远处海湾里的栈桥向右直通处就是后来的中山路,当时也在建设中


青岛的路名大多是用地名起的,比如河南路、河北路、广州路、辽宁路等。有趣的是,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都是些不起眼的路,而莱阳路、沂水路、鱼山路这些以小地方名命名的却是最漂亮最有名的大街。中山路不用地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城市中称作中山路的有许多,不足为奇,不知其他城市的中山路怎样,反正青岛中山路从一开始就是全市道路的中心,是金融、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大商场、影剧院、照相馆、书店、饭馆、宾馆、银行群······省外贸局大楼、亨得利钟表店、大光明眼镜店、红波收音机店、青岛食品店、妇女儿童商店(当地人叫“老婆孩子商店”)······

中山路的南端直通地标建筑栈桥。这桥宽宽的,像一条马路直插进蓝色大海。其实是码头。一百多年前由北洋水师修建,后来德国人万里迢迢跑来,官兵、工匠、枪炮、工具甚至食物和建筑材料都从这儿登陆,为此曾在桥面铺了铁轨。随着青岛海运良港的兴起,栈桥逐渐失去了码头功能,变成一处风景。20世纪30年代,政府规划在桥头修了一座古典式廊亭,名“回澜阁”。栈桥的奇特之处是,退大潮时,海水跑得很远,整个桥和回澜阁都暴露出来,黑魆魆的礁石和橙黄色的沙泥中,有小螃蟹、蛤蜊、蛏子及其他一些海洋小生物,是孩子们的乐园;涨大潮时,海水漫过桥面,穿凉鞋或光脚的人仍可在桥面行走,远看像行在海面上。


图2 1933年6月,回澜阁建成后的青岛栈桥


沿着海岸大堤向东走二三百米,是我的母校太平路小学。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栈桥西侧第六海水浴场时,我们全校小学生曾利用劳动课一次次到汇泉第一海水浴场,在空书包里装上细沙,背到栈桥西,倒在沙滩上,以改造新浴场的沙质。太平路与中山路相交,出栈桥向北、由中山路去栈桥都要穿过太平路。太平路至今仍是青岛乃至中国最美的海滨大街之一。不长的一段路上有许多德国建筑,还有古老的天后宫。青岛人称这一带为“前海沿儿”。大海中栈桥、小青岛历历在目,海边一棵棵样貌奇特的松树,已半抱粗,可见日久。

从太平路始,中山路由南向北,东西两侧延展出一二十条道路,有的横穿中山路(如广西路、湖北路、湖南路),有的到中山路口而止(如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有人说,中山路像一条龙,龙头是回澜阁,伸到大海喝水和吐水,中山路是龙身,两侧的道路是龙爪——倒也形象。

广西路离海近,隔一排楼房与太平路毗邻,是好地段,盖了一些重要屋栋。从我家去火车站都是从龙口路左转到广西路,然后一直走,穿过中山路不远就到了。1989年我在《山东画报》做《青岛老房子的故事》专题,其中一章就是《从广西路到火车站》。老一辈叫火车站“老站”,因为火车到这儿就到头了,回青岛时,坐火车不用怕睡过头。1970年9月,我送插队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同学好友,从老站回来时,独自走到栈桥,在回澜阁的长椅上躺了许久,满心离别忧伤,至今难忘。


图3 1914年日占后的今广西路,时称“佐贺町”。街道两侧是德租时期建造的公寓、邮局、洋行等建筑

图4 20世纪40年代的中山路广西路交叉路口街景


广西路上有市邮电局。那时通信不便,有急事都是到这里打电报或打长途电话。长途电话常要排队,有时等到半夜。邮电局对面有一家金星电影院,专放学生场,每张票五分钱。我和二哥在这里看了许多电影,如《追鱼》《马兰花》《三宝磨坊》《列宁在一九一八》。其实从广西路右拐,走两个路口还有一家红星电影院,开在中山路上,从高高的台阶上去,设施比较好,票要贵一倍多,早年名为“福禄寿电影院”。

湖北路短,东到德县路路口,西面穿过中山路到火车站广场就到头了。我对湖北路有感情。我姑婆(爸爸的姑姑)和一个叔叔(爸爸的结拜兄弟)住在湖北路市公安局斜对面的排楼里,春节都要来走动,每每得到数额较大的压岁钱。姑婆的丈夫(忘了该怎么称呼他,姑爷爷?)和叔叔都是南方人,他们家烧的菜、肉甜甜腻腻,真好吃!唯一不愉快的是,晚上很晚离开时,公安局尖塔楼黑魆魆的,据说过去外国人在这儿杀了很多中国人,我害怕,还做过噩梦。湖北路中山路路口有一幢很气派的楼,驻过团市委,1966年成为市红卫兵总部,门前马路上开过大会······十七岁时,我到山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干临时工,单位就在姑婆家附近,每天来往湖北路,度过了踏入社会的最初时光。那时我迷上画油画,所崇拜的一位画家黄继明住在湖北路3号一座德国式洋房,离中山路仅一二百米。每次到他家都像朝圣似的。其实他只比我大四五岁。

从湖北路开始,东面地势渐渐高起来,圣弥厄尔大教堂就建在高地上,从与中山路相连的曲阜路、肥城路、德县路均可到达。我做《青岛老房子的故事》专题时曾参观过礼拜,还从侧梯上过钟楼。从钟楼看海能看很远。


图5 抗战胜利后,由中山路肥城路路口眺望天主教堂

图6 20世纪40年代,中山路肥城路路口的好莱坞饭店。60年代曾是青岛食品商店

图7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山路南端待客的人力车夫。当时这条商业街和栈桥公园之间,是青岛主要的人力车待客聚集地。左侧建筑是建于1941年的日本海军军官俱乐部(水交社),右侧建筑是1910年建成的青岛国际俱乐部

图8 抗战胜利后,中山路曲阜路路口咖啡店门前一名穿着讲究的老人


肥城路是用不平整的小石块铺就的,一路上坡,被踩踏得很滑,月光下闪闪发光,让我想起屠格涅夫小说《阿霞》中的描写。圣弥厄尔大教堂如今在各种旅行攻略中都有,就不用我费口舌了。

肥城路路口往北,中山路街面东侧有中国剧院,剧院对面有家古籍书店,我在那里消磨过许多时光。书店店员待人客气,而且比较早实行开架售书,站着看许久,不买也没啥。书店隔壁有一家药店,一家理发店。

过了德县路、保定路相交的路口,中山路就开始下坡了。德人租占时,由此往北是华人区,路比较窄,格局也密。从黄岛路到四方路,各行各业都在那里开店,木匠铺、铁匠铺、饭馆、浴池、修鞋的、锔碗锔盆的,以及土产品买卖等,五花八门。黄岛路半截是台阶路,从平原路顶端一路下来,接上四方路,再往前就到中山路。从四方路路口再往北,中山路和海泊路拐角处是天真照相馆,据说全国闻名,一般市民只有最重要的照片才到这儿拍。天真照相馆在中山公园设了外景拍摄点,我保存着一张1971年在藤萝架前拍的照片,下部有“青岛中山公园”字样。


图9 抗战胜利后的中山路97号中国剧院,原名“山东大戏院”,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1931年12月开业时,曾邀请影星胡蝶剪彩,并放映了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图10 德租时期的中山路北段街景


过了海泊路路口,记忆中有国货公司,楼下有一家外文书店,我在那里买过一盒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磁带,进口的,十三块钱,很贵。再往前,过了胶州路,路口是市新华书店,1974年我在那里买过一本《土壤知识》。1978年外国文学名著再版,我在书店门外胶州路上排了一夜,买到《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国货公司西面是环球体育用品商店,同时卖文化用品,我画画用的颜料、笔、纸,甚至画箱、画架都是在那儿买的。再往前就是工艺美术服务部了,我大哥大嫂在服务部工作多年,我自然是常客。中山路到此基本到头了,至于李村路上的青岛影剧院、市场三路的人民市场,虽也与中山路相关,但有些远,去得很少,淡出了我的生活圈。


图11 20世纪40年代的中山路、德县路、保定路三岔路口。远处高楼是后来的国货公司,尖塔是1920年建造的青岛发电所大鲍岛配电所

图12 潍县路、四方路、德县路、中山路合围区域在德租时期被规划为露天市场,后来成为青岛“街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13 20世纪40年代,中山路胶州路路口


这些照片里还有一些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人在中山路逛街、摆摊儿,商场开业,灵柩出殡的情形,有孩子、年轻人、老人、妇女、文人、商人、民警、轿夫,看上去大都有气质,穿戴整齐,笑容可掬(拍照时也许被要求一笑)。这些照片尤其令我动情,令我想起自己的长辈,他们年轻时也许就在这些人群中,曾经在中山路买过衣服帽子,小到手绢,大到长袍西装;也曾在山东大戏院看过戏,见过电影明星胡蝶——我甚至一遍遍放大人群的照片,幻想会有意外发现·······


图14 德租时期,从中山路邻街兰山路、河南路路口看火车站

图15 1934年,从信号山上远眺青岛湾及城区。中间尖楼是建于1908年的基督教堂,左侧海中栈桥回澜阁已建成,右侧最高处,即将建成的圣弥厄尔大教堂双塔正在安装十字架

图16 抗战胜利后的中山路德县路路口,一名交警正在指挥交通


如此不厌其烦唠叨,是否有点自恋?我想寻觅所生所长的城市的过往,找回我和我的青岛老乡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那时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我们和同学好友常常在栈桥沐浴海风彻夜畅谈,在中山路上踯躅徘徊。我常想,一个人总要有一个根,你生长的土地、山水、道路、楼房以及你所经历的时代,就是切切实实的根,青岛就是我们的根。虽然这些路、这些楼栋,许多是德、日占领者所建设、所遗留,可是历史变迁,文化无辜,它早已完完全全成为我们的,在我们的血液中,在我们的心灵里,正像几千年几百年前古代君王官员留下的宫殿和典籍,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青岛历史很短,遭际独殊。当年学画,我喜欢德国门采尔,曾在一个冬天把他的素描集通通临摹一遍,开春后就走街串户,去画那些洋楼小院、幽暗曲折的木楼梯、过道窗户射进的光·······这些景观正是门采尔所擅,也正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因为青岛,而喜欢门采尔;因为门采尔,而更爱青岛。中西方文化、历史和今天就这样神奇地连成了一体。


图17 抗战胜利后,中山路附近马路上的儿童

图18   这幅照片拍摄于青岛中山路南段,发送灵柩的出殡队伍、三十二抬的灵榇,彰显了主家的富贵。远端驻足观看的美军水手、近处的轿车,记录了青岛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瞬间


还要说说书中这一百多幅老照片。《老照片》已经出版二十七年了,初创时淘到几张原版的关乎中国历史、社会的老照片是多么不容易啊!《老照片》的走红,固然使文化人,尤其是出版商像发现宝库一样,浩如烟海的老照片持续被发掘出来,中国读者也享受到了第一波视觉盛宴。可惜这些照片大都是复制品再复制的,画质差了许多,不堪放大,许多细节不能解密,看不过瘾。近十多年来,渐渐有一些迷恋者、收藏家进入这个领域,他们搜近探远,从破烂地摊儿到豪华卖场,从无主题到成系列,从无章到专业,可谓众集大成。在这些人中,刘云志是独特的一位。因为爱好摄影、喜欢影像收藏,十余年间收购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原版老照片以及底片,并以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还原这些历史影像。做这些事,他似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并形成了一种极为敏感的搜罗能力。我看过他的图片库,简直无法相信这些散落天下、历史久远的精致照片和难得底片是如何纷纷落在他手里的。他在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就与这些图片日夜相伴。他很愿意把这些照片分享给任何一个人,只要喜欢他的收藏的人,就是他的朋友。一条短短的中山路及其周边,能有这样多历史照片,读者一定会感到新意。这其实只是云志艺术馆藏品的九牛一毛。


(本文为《百年中山路:青岛中山路及其周边旧影(1898—1949)》序,图片由云志艺术馆提供)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55辑

冯克力 主编

字数:132幅图 120千字

页数:188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定价:25.00元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老照片编辑部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出版于1996年12月, 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定格历史,收藏记忆,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