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力:刘云志的情怀 | 新书推荐《老照片》第150辑

乐活   历史   2024-03-06 16:53   山东  


《老照片》第一五〇辑

 冯克力 | 主编

2023年8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书末感言

刘云志的情怀   冯克力


这几年里,云志艺术馆的收藏在《老照片》里多有披露,且每每让读者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艺术馆的主人,是刘云志先生——齐都临淄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认识刘先生,缘于摄影家、也是《老照片》作者李百军的引荐。百军曾对我盛赞刘先生的收藏,嘱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说过这话,琐务倥偬,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2019年的夏天,淄博市新华书店为我和百军安排了一场关于《老照片》的分享。因缘凑巧,活动结束后我们即前往临淄,拜访了刘先生,观赏了他的收藏。

以我二十多年编辑出版《老照片》的经历,阅图不可谓不多,结识的老照片收藏家也不在少数,但面对刘云志先生馆藏的感受,无论其题材的丰厚,还是藏品画质的精良,都只好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是:震撼。

云志先生自2013年起收藏老照片,大刀阔斧,已届十载。比起一众藏家,他显然属于后来者,但观其藏品之赡富,已然国内影像收藏一重镇。对于馆中所藏,云志先生向抱“珍物不可私享,嘉图宜示广众”的襟怀,以图会友,慷慨裨世。凡国内报刊、公私机构有所求助,辄倾囊相示,有索必应。这些年,《老照片》近水楼台,于云志馆藏更是获益多多,不胜枚举。其读者尽知,此不赘言。

主人的馆藏与慷慨,吸引了国内众多影像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僻居三线城市的云志艺术馆,已成为国内影像界一高端交流平台(以我孤陋,有不少久闻其名的摄影家、影像研究家还是在云志艺术馆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得面真容的)。而云志自己也从老照片的征集梳理、研究交流中,于企业经营之外,获致了人生的另一种价值与趣味。

那天,我陪《老照片》出版策划者汪家明在云志的藏品库房里看他的收藏。家明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又一本影集后,抬头环顾满库的藏品,不由感叹:“克力,假如我们在创办《老照片》时就认识了云志,该有多好!”

我笑了:“那时云志还没收藏老照片呢。不过,我们现在认识他也不为晚。”

家明和云志也笑了……


目录

名人一瞬

邓可蕴 爸爸邓广铭与妈妈窦珍茹

张聿温 幸会黄继光妈妈邓芳芝

姜铁军 回忆梁左

旧事重温

汪   城 口述    熊   珉 整理

             一个人的抗美援朝

丁   东 再忆插队往事

林长华 抚今追昔话穿衣

故时风物

白   峰 读图随想

                ——1920年的济南及胶济铁路

文   娟    田卫平

           光社百年忆外公

                ——外公镜头里的老北京

私人相簿

吴玉仑 父亲的“路条”及其他

郭   新 半世坎坷意未沉

秘闻片影

杨   潜 天龙山石窟盗凿之谜

人生况味

邢小群 我和梅娘的交往

王   淼 童年记忆

逝鸿片羽

李   洁 去柳树房,送上一帧老照片

于忠民 县城拍的“青春照”

李   立 一张军训照

书末感言

冯克力 刘云志的情怀


封 面 年轻时的邓广铭与夫人窦珍茹(邓可蕴)

封 二 邓广铭与家人、友人的合影(邓可蕴)

封 三 吹肥皂泡的女童(文娟 田卫平)




内文赏析


父亲的“路条”及其他


吴玉仑


父亲去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动手整理他的东西,最近才开始慢慢翻检老人留下的遗物。父亲在世时,都是他自己归置自己的东西,我们做儿女的都不知道他那满满当当的一屋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当把大部分图书、报刊、日常用品等物件清理完毕后,我们才开始慢慢地接触到他早年参加工作期间留下的一些文件,包括各种文书、表格、照片,十分繁杂。

某天,我偶然间看到一件已经发黄的信封,端端正正印着南开大学的字样。抽出里面一个叠成几折、已经发脆发黄的纸张,小心翼翼地铺开一瞧,像是一件公文,扫过几眼之后,那些繁体字顿时让我一激灵,马上来了精神。


图1 1947年12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为我父亲开具的“路条”


信笺最上面是一行铅印红字“国立南开大学用笺”(图1),正文的小字写的什么还没看清,校长张伯苓的钤印便已撞入眼中。看落款,是民国三十六年,也就是1947年,按年头算已将近八十年了,信笺上面的字迹稍有磨损,但仔细辨认,仍然清晰可见。


本校文学院助教吴廷相先生,兹有配发食物之面粉两袋,拟运往北平自用。请沿途军警官宪予以运送上之便利。

特此证明。

国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十日


公文上钤着篆体大红印章国立南开大学关启。

愣了片刻我明白了,这是一张南开大学给教职员工发的“路条”。这物件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以前我们都不知道家里有这个东西。

像使用路条这种事,小时候在电影、小说中看到过,过关卡时给日本鬼子、伪军看。也有中共地下党进入解放区时出示,证明自己不是敌伪特务方能进入。我当时看还觉得挺神秘的。我只知道父亲在大学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具体情况如何,父亲从没有详细和我说过。所以看到这些东西时,我一是感到新奇,二是觉得应该把家父这时期的这些材料梳理一下,应该是个很有意义的事。

不知道父亲毕业以后为什么去天津找到这份工作。起点还挺高,一上来就是大学助教,而且是著名学府南开大学的助教,校长便是鼎鼎大名的张伯苓。这些事父亲没说过,我们也不得而知,可能是当时天津的就业环境要比北平好些吧!


图2 1947年8月,父亲受聘为南开大学外语系助教,此为聘书

图3 1947年11月,父亲填写的《国立南开大学教员资格审查履历表》


父亲保存下来的南开大学的聘书(图2)及资格审查履历表(图3),从聘书的日期可以看到时间已然到了1947年8月,从辅仁毕业到南开就职这之间的两三年里,家父也找了几份临时工作,大概都是一年一聘的零工,这也是我在南开的资格审查履历表上看到的。

南开的聘书开张很大,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聘书——


聘 书

兹聘

吴廷相先生为本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助教,任期自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一日起至三十七年七月三十一日止。

国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廿日

国立南开大学关启(大红印章)

聘字第壹四九号


这就是说,父亲于1947年8月开始了在南开大学的工作。

另外一张是资格审查履历表,和现在我们的履历表差不多,前面说过父亲在去南开之前打过两份零工,我也是看了这个审查表后才知道的。

那么回到上面说到的关于面粉的“路条”。父亲做助教是有工资的,买基本的生活用品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大老远地买两袋面带回北平的家里,那也太费劲了。那么,这两袋面粉难道是工资之外的福利,就像我们现在过节时单位经常发的米面粮油那样?抑或是工资发放不足,给点食物补齐?这我不知道,也没地方去打听、去证实。


图4 1947年8月,父亲接到的校方关于其工资待遇的一纸公文


透过父亲接到的一份关于薪金标准的公文(图4),可以看出当时大学教师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关于薪金的公文是这样的——


廷相先生大鉴:

兹聘台端为本校外国语文学系助教,每月薪金壹百陆拾元。

附上聘书、应聘书及条例各一份送请检政,并乞将应聘书签字盖章后,于八月三十一日前掷还为荷。

祇敬

教祺

张伯苓(钤印)启八月廿日


我查了查相关材料,当时政府机关一般职员的工资也就是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份北京大学1948年的工资表,校长胡适八百元、教授六百元、讲师二百六十元,助教一百六十元。看来抗战胜利后返回原地同为西南联大三校之一的北大和南开的待遇是一样的,助教都是一百六十元。

这说明当时大学教师的待遇还是很好的。不光是大学教授,中学、小学教师的待遇也很好。至于待遇如何,除工资外,还要看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综合比较下来,那时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比现在一般的公务员要高多了。

但纸面上的工资只是个数字,只有拿到手换成具体的什物,能养家糊口才是硬道理。

让我们回到家父执教的那个年代。1947年,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胜利,但日本侵华多年致使我国经济千疮百孔,破坏惨重。本应是百废待兴之时,可内战又起。此时解放军已经解放东北大部地区,再过一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将相继打响。战局不可能不影响到学校,实际上到了1947年底,局势已然十分紧张了,通货膨胀日渐严重。在战争期间,粮食肯定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并且还是民生的基本保证,所以对粮食的管理肯定也是最严格的。这个我称之为“路条”的证明函,大概就是对当时局势的一个写照。发照日期为12月底,新年就要到了,虽战火遍地,家家户户总要过个年。“路条”当然不能明说,但意思很清楚,即受战争影响物价已经不像样了,这点粮食乃教师合法所得养家糊口之用,不是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望沿途军警宪特予以放行。看来,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南开大学的证明书还是有点分量的。

一纸文书映出了一个时代!


图5 父亲的遗物当中保留着一本《辅大年刊》(民国三十三年版)和他的毕业文凭。年刊类似现在的毕业纪念册,里面有父亲毕业时的照片,注明是辅仁大学文学院西语,那是1944年的年刊,他是那一年毕业的


父亲还有一件东西更清楚地描绘了当时那种环境下人们的情绪。这是学生会发给老师的新年贺卡,权当是贺卡吧。上面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师长:

民国三十六年,这个艰苦难挨的岁月,已经过去,这一年中,中国的人民,受尽了痛苦!我们师生也曾共同历尽了艰辛(身体精神上的压迫摧残、物质上的窘困),但我们低头忍耐着,您更坚毅屹立着。在这一年中,您教给我们更多更有用的知识,指示我们应该走的道路,更蒙您赐给我们无量的抚慰与热情,我们谨此向您致最大的敬意!

放眼在刚刚到来的新岁——民国三十七年,希望它将是一个黎明和平幸福安乐年!让我们都怀抱这样心情开始来迎候它!并盼望您更坚毅地提携领导我们度过它!祝您新年安乐健康!

南开大学全体同学敬贺,卅七年一月一日


情真意切,锥心刺骨。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是现实。

这张小卡片中虽是格式化的公文且经统一发送,但仍可看出当时局势之艰危,学子们焦虑之二三。我觉得这段文字还是挺感人的,点明了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运作仍在勉力维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还在正常进行,由此校方及学生们对坚守在第一线的教职员工表达了感激之情。

但学子们恐怕不会想到更困难的还在后面。不过三个月时间,1948年3月,国统区四大银行便发布了金圆券取代法币的法令。随着战事进展,炮火渐渐逼近关内,此时金融系统基本趋于崩溃。又过了半年,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先后打响。北平等地虽是和平解放,但战争的恐怖不可能不影响到学校,那时,大学里的混乱、慌乱、忙乱之气氛可想而知。当然学子们更不会想到的是,再有一年多的时间国民党政府便彻底垮台,新中国诞生了。


图6 1944年,父亲从辅仁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毕业,这是他的毕业证书

图7 校方下发的如何评定学生成绩的参考标准


父亲留下的物件里,还有当年学生的花名册、成绩单以及校方发的如何评定学生成绩的参考标准,虽是普通文件,但都挺有意思,可以看出当年大学的办事风格。助教的日常工作,我想可能就是批改作业、登记造册之类吧。

至此,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组父亲当年俊朗的身影。年轻的助教趴在办公桌前,按照学校的标准认真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然后一笔一画地登录在学生手册上,并时常回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只关乎外语不涉及其他。父亲一辈子都小心翼翼研究学问,从不过问政治。

另一组画面是年关将近,父亲费劲地提着两袋面,匆匆赶乘火车或公交回家,估计跟现在农民工年底时提着大包小包回家是一个意思。说实话我真不知道当时的一袋面有多重,有可能是五十斤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一路回应军警宪特的盘查把那两袋面弄回家,以及家人见到面粉时的惊喜!


图8 父亲与母亲

图9 1958年夏天,父亲(前排左五)带领学生到北京东直门外光明农业合作社参加劳动时,与当地社员合影

图10 20世纪50年代,父亲与学生游览北京香山碧云寺


1949年以后父亲还是在教书,从我记事起就知道他在北京六十五中教外语。六十五中是个很特殊的学校,只有高中,没有初中,这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父亲还保留着两本相册,都是学生高中毕业时留给老师的毕业感言。每一页上都有毕业生的照片和仔细地用白色的笔在黑色的相册上写下的几句话。虽然都是“感谢老师三年来的辛勤教导”之类的词语,但这么多学生在一本相册上一丝不苟地接续书写,的确可以看出当时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些学生进入学校从高一直到毕业都是父亲在教他们,我也可以隐隐地感觉到学生们对父亲教学工作还是认可且满意的,父亲有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父亲的专业是英文,但不知在辅仁上大学的时候是不是修过第二外语或是后来自学的,父亲在学校除了英文还教俄文,并且我也隐约记得父亲还会说一点法语和德语。“文革”时我家的《毛主席语录》就有好多种版本,除了英法德俄文版本,好像还有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等版本。总之父亲是一个极爱学习的人,并且和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不太管家里的事,这也让我的母亲十分辛苦劳累。到了职业生涯的后期,父亲还经常参加英语的教学改革工作。父亲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写到这里,心里不觉感到隐隐作痛,父亲在世时我们很少交流,甚至说话都很少,很多事他没讲我们也不知道,多少事情都随风飘去,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了。我总在重复一句话,“没有人知道的事就是没发生过”,那就赶紧把知道的点滴记录下来吧!


图11 父亲(中坐者)在校园里与学生合影

图12 父亲(前排右三)与毕业班合影

图13 毕业纪念册里的同学留言


对我来说,写完这篇文字,这些材料就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想到这些信件当中遗存的历史信息可能还有其他功能和价值,即见证历史的功能,所以还是应该把它放在它更应该在的地方。经和家人商量,我们决定将这些材料捐给它的来处——南开大学。联系学校以后,他们也很高兴能接收这样一些私人文件,让学生和教职员工从中多少了解昔时学校的风貌。这不也是件挺有意义的事吗!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50辑

冯克力  主编

2023年8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老照片编辑部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出版于1996年12月, 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定格历史,收藏记忆,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