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审讯记录及照片

乐活   历史   2024-02-23 17:20   山东  


在我众多的收藏品中,有一份特殊的藏品,那是一份审讯记录及所附带的十三张老照片。这份审讯记录写在学生练习簿上,共记录了1968年10月27日、28日、29日以及1969年11月2日四天的审讯内容;交代的内容是主人公的履历和与其履历相关的证明人,照片上的人物也成了直观和形象的证明人,这些人均为主人公抗战时期的同事。从审讯时间和记录内容可以判定:这份材料与专业的审讯材料可谓大相径庭,应出自“文革”期间单位的审查人员。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所以被审讯人对这段记忆的描述是平淡而又和煦的,在交代中刻意回避了自己在抗战中的表现,更没有多少具体内容被爆料。但从他上缴的这些照片,以及简洁的审讯记录,我们仍可以勾画出一个热血青年在抗战期间的完整人生。


图1  程箴


被审讯人叫程箴,河南开封市人,男,1920年出生(见图1),照片拍摄于抗战后期。由交代记录可知:程箴在十七岁时,于1937年8月跟随其父亲来到了西安的第四十九师修械所,成了一名国民革命军人。可见抗战之时,父子、兄弟一同参军的比比皆是,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们父子在四十九师修械所修理战场损坏的各种枪支和迫击炮,以保障战场的需要。那个修理所里大都是开封人,是由胡玉林串联成立的,可见那时出来当兵抗日,由老乡鼓动和串联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论何时军中都有割不断理不清的帮派体系的缘由。

据程箴交代:参军后便随部队先到了团凤、黄冈,后又返回到汉口住在日租界,其后又到衡山、衡阳,直到第二年夏天,这期间,因战时需要,四十九师修械所和第六军九十三师修械所合并,归第六军,此时又到了衡山,四十九师又奉令到广西,随后又随四十九师到了田阳、田东。其间1942年2月去了五十三兵工厂,1944年二三月间离开(云南海口),在五十三兵工厂共两年时间,主要做钳工,生产锉刀、铁皮样板等,没参加什么组织。

其简洁的交代,描述了其在抗战中的完整轨迹,由此可见其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和桂南会战。查阅《国民革命军陆军沿革史》得知:1938年8月,在湖北崇阳编组第六军,下辖第四十九师、第九十三师,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至11月中旬)。12月,增辖预备第二师。1940年初,赴广西宾阳等地,参加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5日至1940年2月8日)。1月,改称一〇三军,恢复第六军番号。战后开至武鸣防守。9月,开赴黔西南兴仁、安龙、兴义,预备第二师脱离建制,军政部第八补训处编入建制。12月,第八补训处改编为暂编第五十五师,该军改辖第四十九、第九十三师和暂编第五十五师。1941年6月,各师先后向云南移防,进驻保山、大理、开远等地。12月,军部及暂编第五十五师由开远经昆明向龙河、龙陵进军,第四十九师、第九十三师向芒市进军。1942年2月,进入缅甸,隶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加滇缅路作战(1942年3月18日至9月16日)。战后退回云南,取消暂编第五十五师番号,第四十九师保留基干,调昆明隶属昆明防守司令部整补,新编第二十八师拨入。1943年1月,第四十九师与第五军所属新编三十九师对调。5月,新编第二十八师拨出,预备第二师调入。该军改辖第九十三师、新编第三十九师、预备第二师。1944年4月,第九十三师脱离建制,该军隶属第十一集团军参加滇西方面作战(1944年5月11日至1945年1月27日),配合第七十一军进攻龙陵。1945年2月3日该军及所属新编第三十九师番号撤销,预备第二师改隶第二军。

从交代的材料看,与历史书籍记载相一致。只是程箴自1942年2月以后就脱离了作战部队,作为技术工人来到了五十三兵工厂。

有趣的是程箴所上缴的照片,都是五十三兵工厂的同事,此时他脱离了南征北战的部队,避开了炮火连天的战场,生命和安全都有了保障。这段在工厂的经历对他来说,无论是人事关系,还是工作条件都是舒心的,不然不会保留那么多同事的照片。可见在五十三兵工厂工作时期,也是他抗战期间一段比较安逸的时段。

查阅五十三兵工厂厂志得知,1939年4月国民政府筹建第五十一兵工厂,开挖三十座山洞作为生产车间,1941年投产。1942年1月,在昆明柳坝村的第二十二兵工厂因日机轰炸迁到海口,与五十一兵工厂合并成立第五十三兵工厂,占地面积4830亩,拥有进口机器设备近千台,员工及士兵夫役2400余人,成为云南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形成机枪厂和光学厂两个制造系统,生产捷克式轻机枪、6倍望远镜、80公分测远镜、瞄准镜和指北针。抗战期间, 从工厂开始生产, 至抗战胜利的五年间, 累计生产轻机枪1.5万余挺、望远镜1.3万架、迫击炮瞄准镜0.37万架、指南针2.7万具,并为中国远征军修理了近千门火炮和2.7万余支机步枪及数以万计的光学器材、军用杂件。从时间上看,五十三兵工厂在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人,此时程箴奉调五十三兵工厂也就顺理成章了。

 

图2 马鸣岐赠给程箴照片及背面题字

图3 周良云与家人

图4 自左至右依次为:刘承辛、刘广勤、潘金发、程箴


据程箴交代:他当时在轻兵器组,此组共有十来个人;其中王锡洲为开封梁门关路湾人,他是军火库主要负责人,上尉军衔;同组的还有马鸣岐(见图2)、周良云(见图3)、刘承辛(图4)。由照片可以想见,因为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难料,那时的年轻人,只要条件许可都会拍照留念,或遥寄远方的家人报平安,或赠同事和亲友珍惜今日之安宁。那时兵器组王永为负责人,还有魏绍清,以及五十三兵工厂技校的学生英灿,共有十来个人,但没有留下这些人的影像资料。

程箴的交代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五十三兵工厂拥有自己的技校,为抗战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查阅厂志知悉:厂技校1940年改称兵工署第七技工学校,开始招收高小毕业生或相当于高小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十四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年轻人入校;学校开设工艺学、绘图学、工业数学、理化、常识、德文、公民七门课程,实行半天上课、半天工作制,多选用德国艺徒教材,学制两年。看到这段我着实吃惊不小,当时德国的艺徒职教模式,随着德国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也一同被引入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曾多次派人员赴德国学习的双员制职教模式,其实就是艺徒职教模式的其后发展,可见当时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与世界接轨的。

据主人公交代,在五十三厂后期程箴和刘承辛还一起晋升为了技师,对这个纯技术职务的交代还较为详细,充斥了满满一页,不知主人公是为了避重就轻,还是为自己职业生涯达到的新高度而沾沾自喜难以忘怀?另外还特地介绍了当时晋升时的盛况,今日看来仍仪式感爆棚。首先是上级领导王锡洲在仓库当众宣布晋升公告,接着就是张榜公布某连某人晋升为技师,然后还发了个跟语录本一样大的小红本本,记录有单位、职务和年龄等(与今日职称证书并无二致)。随着时事的变迁,那个代表着主人公技术水准、被主人公特别看重的小本本,现在也不知了去向。

那时工厂不仅要生产抗战物资,也在力所能及地保障职工的福利待遇,年龄大的职工此时也有条件娶妻生子。从厂志查知1941年底建成职员住宅和技工住宅各2437平方米,分别居住60户和90户。1941年以后工厂陆续建设和加盖住宅。职员住宅为瓦屋木架砖墙结构的平房,技工、工人住宅为瓦屋木架篱笆墙结构的平房。从图3周良云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就是在那时结婚生子的,而且妻子还烫了发,更显女性的青春靓丽,可见战时工人们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为配合抗战的最后反击,以及滇缅作战,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3月间,主人公和一帮同事又回到了四十九师,此时四十九师已划归了第五军,其在师直属保养团游动修理大队继续服役,随后跟随部队参加了滇缅作战和解放龙陵的战役,直至抗战胜利。从其履历看,他是一名典型的抗战老兵,还参加了我们近年才熟悉的远征军。


图5 自左至右依次为:程箴、潘中立、孟绍牵

图6 游览蒙自时合影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赢得了胜利,主人公和同事第一时间便要拍照留念,记录这难忘的时刻。图5的三人合影,左起依次为程箴、潘中立(即潘金发)和孟绍牵,每人都穿戴一新,足蹬的皮鞋也是一尘不染,和全国人民一道欢庆胜利。图5背面有题记,想必是为家乡的亲人报平安,让亲人相信“我”还活着吧!同年年底还和同事游览了蒙自,并拍下了一张4英寸的大合影(见图6),着实奢侈了一把,从照片上仍可见大家洋溢在脸上的喜悦之情;图6背后工整的蝇头小楷题记,记录了这次拍照的情景,知悉摄于1945年12月13日;参考上缴的其他照片,目前可以确定的人员是:后排左一为孟绍牵,左三为程箴,左四为吴宗周;前排左三为马鸣岐,左四为周良云;其他人已无从查证了。即使是可以确定的这几个人,想从网上了解更多的信息,也无异于海底捞针,想想也是,要不是这份遗失的审讯记录,除了他们的家人,还有谁了解他们呢,他们早已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图7 在美制吉普车上合影


他们此行还开着美制吉普,狠狠地拉风了一把,图7是他们驾驶着军械保养团美制吉普车的照片。这张照片中他们得意和兴奋之情可谓呼之欲出,即使几十年过去了,仍可见穿透画面的喜悦;这也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心情,艰难的抗战胜利了,人民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安稳的日子了,那份喜悦是发自内心的。


图8  孟继程

图9  耿锡贵


在胜利之时有的人要复员回家,有的还会留在部队,有的会有调动,分别的那一刻也不忘互赠照片留念,还要在背面写上通信地址,以便常联系。图8是好友孟继程的照片,在背面留有“河南杞县六里西南孟楼孟继程”的联系方式,与图2类似。乱世中的惊鸿一瞥都是难忘,可见他们都非常珍惜在一起战斗过的岁月,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延绵那份战斗情谊。上缴的照片中还有战友耿锡贵,见图9。

凝望着这些发黄的老照片,每一次都让我感慨万千。这些来自20世纪的老照片,记录了民国时代普通青年的热血青春。此刻不禁发出他们今在何处的感慨,想必他们都已作古,只希望文中涉及的家人和后人们,能从中看到他们父辈年轻时的面貌。那里藏着父辈们的青春时代,藏着他们的奋斗历程,藏着他们溢于言表的恋情,藏着他们的欢笑,也藏着他们不堪回首的过往……让我们一起铭记他们所经历过的苦难和所付出的一切吧!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42辑

遗失的审讯记录及照片

文图 | 李 宾

冯克力  主编

2023年1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OLD 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老照片编辑部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出版于1996年12月, 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定格历史,收藏记忆,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