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来,商埠开。”
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和济南自开商埠,古城济南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经济脉搏的跳动,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城市开启了向新型现代城市转变的步伐。
今年是胶济铁路通车120周年,也是济南自开商埠120周年。由胶济铁路博物馆副馆长陈宇舟所著《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一书,近日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陈宇舟先生接受新黄河记者钱欢青专访,讲述历时十年揭开胶济铁路百年迷雾的心路历程。
OLD PHOTOS
探寻最初的样貌
新黄河:陈老师您好,祝贺您的新书《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出版。铁路开通,火车“一路而来”我们很好理解,书名中的“源代码”是什么意思?寄托了您写这本书时怎样的想法?
陈宇舟:胶济铁路,不仅是山东第一条铁路,还是中国近代史的心脉。一路而来,既是一条铁路的发展史,也是探究其源代码的心路史。源代码本意是指未编译的按照一定的程序设计语言规范书写的文本文件,是一系列人类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在此作为书名,寓意揭开百年迷雾,探寻胶济铁路最初的样貌。
我还特意挑选了一张中国民众看火车造型西洋镜(拉洋片)的老照片作为封面。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国人如何看待最初的铁路,把铁路当作一个玩意,但看到了什么,什么表情,在照片上都看不到。最初他们如何看待火车?神牛异龙还是洪水猛兽。他们在西洋镜看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惊异、新奇、窃喜还是惊恐?听到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抑或西方新奇特的发明,还是看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火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殖民背景下的心理恐惧、强国期盼中的工业技术还是彻底改变生活的全新观念?但这个叫铁路的西洋玩意,却是实实在在,或者说切肤之痛地改变了看西洋镜的这些国人的父辈,自己和子孙,一种农业和工业的文化碰撞。或者说,这张照片提出了以上问题,本书试图以胶济铁路为切入点去寻找答案。
1904年8月从青岛开往济南的火车
新黄河:这本书的构架、分类和主要内容是怎样的?您写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最想通过这本书给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陈宇舟:这本书是我用十年时间,搜集、整理、考证胶济铁路原始文件、尘封史料、家藏档案等文史资料,又精选出二百多幅图片,打破以往按照时间线讲述胶济铁路历史的局限,用43篇文章按照胶济车站、胶济轶事、胶济物件、胶济之变四个专题组成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注重胶济铁路浩如烟海历史资料的关联性,逐一梳理那年、那地、那人、那事,穿针引线般把一件件看似独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而从寻找“是什么”转向探究“为什么”,发现济南自开商埠、津浦铁路独立建站两项举措,均成为中方对抗外国殖民势力随铁路扩张的有效手段,写出《鲜为人知的济南府西站》;提出山东铁路公司不甘心一味迁就中国民众,通过这种方式宣示德国对胶济铁路的路权,写出《暗藏玄机的济南府东站》;总结潍县在中国人的心理上,是一个不能让西方人逾越的分界点,写出《独树一帜潍县站》;分析高密抗德、济南开埠、“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写出《从民众到国家的胶济抗争》;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何在胶济铁路开展工人运动并产生重要影响,写出《胶济铁路的红色基因》等。
通过严谨的叙事和生动的语言,把那些藏在故纸堆里,似乎枯燥乏味的丰富资料、史事细节逐一展示给读者,让大家能够通过这本书感受到胶济铁路120年的历史魅力。这可能就是写作本书的缘起吧。
最想通过这本书给读者传递这样的信息:胶济铁路从诞生那天起,对山东民众来说就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强大力量、争议话题、冲突核心、文化现象、时代特征的典型代表。近代山东社会在政治、经济的影响下呈现出中西文化多元化碰撞融合的趋势。胶济铁路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给山东社会带来的已远超出它自身的功能性作用,而成为代表西方文化的新观念、新生活、新城市的意象。
那应该是一种历史的温度
新黄河:这本书是您“历时十年最终成稿”,想问问您最早对胶济铁路感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触发您决定对胶济铁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陈宇舟:1976年,在山东黄河沿岸的济南,一个铁路工人的儿子出生。2014年,这个人走进胶济铁路博物馆策划组,参与了整座展馆的筹建。2016年,胶济铁路博物馆建成开放。这就是我和胶济铁路缘分的起点。
此后,我在策划组各位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专业书籍,搜集多种资料,胶济铁路在我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件未知事物有了不断探求的欲望,你就会发现这件事物对你来说,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字,它在不断地与你交流沟通,逐渐变得可亲可爱。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一种历史的温度吧。由兴趣点燃的这炉灶火越烧越旺,完成了一间间博物馆的展厅,写出了一篇篇胶济铁路的历史文稿。
1936年胶济铁路淄河大桥落成,双机车试运行
新黄河:多年研究中您有什么样的心得?请您举一两个例子说明。比如,某一个胶济铁路的老物件或者某一宗胶济铁路文献的曲折寻找过程及其对胶济铁路研究的价值。
陈宇舟:2016年和2021年,位于胶济铁路两端的胶济铁路博物馆和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相隔五年从济南到青岛相继建成,恰恰与120年前胶济铁路从青岛到济南修建的时间相同。我有幸作为两座胶济铁路博物馆筹建策划组成员,深感“回到胶济零公里”的意义,是回溯济南局集团的发轫之地,是寻找承载全局职工历史文化心脉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胶济铁路的百年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时光的影子,得以让百多年后的人们能够拨开尘封的历史凝思,那记录这一时间轴坐标点的众多创作者就是历史的雕刻师,在一同寻觅胶济铁路在时光的影子里刻印下的历史年轮……
而一件件藏品恰恰是承载着一个个历史片段的重要物证,背后还有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入馆故事。在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的展柜中,有一份没有写完的简历。简历的撰写者是100多年前,一名叫庄景山的胶济铁路工人。这份简历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出现在博物馆的公众视野中的呢?更重要的是庄景山是谁,简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胶济铁路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是书中《寻找庄景山》那篇文章开头提出来的问题,我就以此为例谈了文献的曲折寻找过程及其对胶济铁路研究的价值。
1876年,在山东胶州湾畔的女姑口,一个农民的儿子呱呱坠地,他叫庄景山。1903年,庄景山走进胶济铁路赵村站学习铁路业务,用德文写下了一份“列车报告”。1904年,胶济铁路从青岛修至济南。2019年,一个叫庄上士的中年男子,一大早从青岛乘坐高铁来到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寻找他曾祖父庄景山的资料。我作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由此结识了庄家人。庄上士从手机里打开了一幅图片,说是曾祖当年亲笔写下的一段简历。我经过考证,认为这份简历就写在庄景山当年在赵村站实习时的那份“列车报告”上。由此开始了在胶济铁路寻找庄景山的历程。
一百多年前,庄景山们是谁?他们大多是山东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农民,原本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直到一种能喷火的庞然大物突然出现在眼前,打破了这块土地的沉寂,也把他们从固有的生活方式中连根拔起,或由于连年灾荒,或为生活所迫,或为补贴家用,纷纷加入到胶济铁路筑路大军的行列。这些中国劳工当年绝不会意识到,当他们选择放下手中的锄头,离开自己的土地,走到那两条钢轨之间的时候,他们的身份正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由此与胶济铁路休戚与共。
“火车来,商埠开”
新黄河:胶济铁路从诞生那天起,对山东民众来说就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您觉得研究胶济铁路对我们现在人来说,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陈宇舟:胶济铁路开通以来,山东民众逐渐习惯了铁路这一交通工具,学会了驾驭,也学会了制造,奔驰游弋在新的时空和文明的洪流之中,但夹杂着惊恐、屈辱、希望和骄傲的意象却一直持续着。铁路修建带来无处不在的“变”:交通之变、城镇之变、技术之变、产业之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我认为是随铁路带给人们的“观念之变”。
要说研究胶济铁路对我们现在人来说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我想举一个例子:去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联动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展示体验新窗口,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您看,一条只有百多年的胶济铁路,与整个山东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四条廊道并列,研究它的重要意义也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1952 年,四方铁路工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被命名为“八一号”,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机车的历史。
1952年,四方铁路工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被命名为“八一号”,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机车的历史
新黄河:今年是胶济铁路建成通车120周年,也是济南开埠120周年,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您觉得从济南自开商埠的角度来说,胶济铁路的意义何在?
陈宇舟:1904年早春,五年前起建于山东胶州湾畔,带着深刻殖民烙印的胶济铁路,终于修到了省城济南。胶济铁路济南府西站在中德双方各自的规划中也逐渐清晰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车站博弈大幕也随之缓缓拉开。胶济铁路的开通直接催生了济南自开商埠,并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火车站周边更成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黄金地段,吸引并涌现了一大批中外商号和民族实业家,古城济南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经济脉搏的跳动,促进了济南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城市,转变成新型现代城市的步伐。如今,“火车来,商埠开”的作用和影响自不待言。胶济铁路也在近十年间,由一条地方铁路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逐渐呈现出独特的铁路文史魅力。
新黄河:作为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副馆长,您觉得这些年来博物馆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步博物馆会有哪些活动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胶济铁路的历史?
陈宇舟:胶济铁路博物馆近年来在不断适应文旅发展要求和观众需求,陆续推出文化市集、专题展览、沉浸式研学剧《老舍的胶济双城记》、探秘游戏《胶济档案:消失的宝藏》、沉浸式音乐剧目党课、铁路科普拼插、传统文化拓片等活动,受到大家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全省铁路文化资源,加强与兄弟博物馆的合作,推出适合各年龄阶段观众需求的铁路主题文化旅游产品。比如将在今年暑期推出,适合中小学生体验的《胶济探秘之少年派“金石迷踪”》,讲述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一段故事,同学们将在胶济铁路博物馆展区、展品中寻找线索探秘,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了解胶济铁路的历史文化。
OLD PHOTOS
📖
《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
陈宇舟 著
定价:68.00元
2024年5月
(点击封面可购买)
作者简介:
陈宇舟,笔名周车,胶济铁路文史研究资深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胶济铁路博物馆、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策展成员。《胶济铁路》《胶济铁路历史文化故事》《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等书编委。系列作品多发表于《济南时报》《老照片》等。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又称胶济线,东起青岛,西止济南,始建于1899年。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2024年6月1日,是胶济铁路建成120周年。对老百姓而言,胶济铁路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老火车站、连接山东两座重要城市这些概念上。其实,这条不足400公里的铁路背后,尤其是其沿线,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作者集十年之力,搜集、整理、考证胶济铁路文史资料,书中有对胶济铁路及沿线车站的修建细节的解读;有对胶济铁路上的典型空间和事件的描写;有对与之关联的风云人物和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的叙写;还有对胶济沿线的风物、奇闻轶事的解读,展现了胶济铁路120多年来的诸多历史细节。源代码,寓意揭开百年迷雾,探寻胶济铁路的最初样貌。本书内容丰富,文字顺畅自然,考证推论时讲求实证,并结合历史上的老照片、老物件、文献资料等进行解读,从历史影像中探究真相,为我们认识胶济铁路提供了新角度、开拓了新视野。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