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是胶济铁路开通120周年。胶济铁路是山东境内第一条铁路,它是中国铁路建设的缩影,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起起伏伏,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
胶济铁路的站房在整个胶济铁路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更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如建筑,如文化,如政治,如经济,等等。本文图文互证地考证了胶济铁路沿线站房,从中我们或可窥见诸多历史原貌或真相。
以下内容摘自《老照片》第一五三辑
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至济南,1904年6月1日全线通车。最初的站房建筑均由德国山东铁路公司设计建造,沿线车站设立的地点和标准,按照勘测调查的数据,由铁路所经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来决定。共设60个车站,其中干线56个车站包括 9个大站、7个中等站、32个小站、8个停靠点;支线4个车站包括2个中等站、2个停靠点。干线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2公里,支线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8公里。
10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溯那些大大小小德建站房的时候,它们有的成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有的身藏繁华都市,有的踪迹皆无,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好在岁月留下了一张张车站的老照片,得以让我们有条件将胶济铁路德建站房变迁进行梳理和读解。
“独一无二”的大型站房
100多年前,如果你坐火车来到青岛,扑面而来的第一眼便会领略到这个城市的基调与气质,不由自主地产生身处异国的迷离。回头端详一座形似教堂的建筑,德式风格的钟塔,给人的是某种想象的跳跃,这就是青岛站。
青岛站1900年动工,1901年建成使用,不仅是胶济铁路零公里起点站,还是全线开通时所有车站中规模最大的德式风格站房。据1904年德方山东铁路公司撰写的《山东铁路建设史》记载:“青岛站建有一座带钟塔楼,使城市面貌富有生气的大候车室,无论是内部还是外观都符合铁路始发站的重要身份,设计富丽堂皇。”建成伊始,青岛站即成为青岛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其实青岛站最初的设计方案比最后建成的还要宏伟奢华,但山东铁路公司柏林总部的董事们普遍认为,建筑体积太大,过于昂贵,不符合铁路公司大多数董事的利益,而且德国议会也不乏反对之声,这个设计方案无奈出局。最终,胶济铁路建设负责人锡乐巴设计得更为适度的青岛站建筑方案获得了通过。
图1 青岛站站台一景
图2 青岛站外侧街景
青岛站具有明显欧洲哥特式建筑特色,站房平面呈矩形,占地面积918平方米,耸立的钟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不对称造型。车站钟塔高35米,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以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粗毛花岗石砌成。候车厅居中,主体两层高15米,钢木结构,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立面采用当时德国流行的公共建筑设计手法,剁斧面花岗石勒脚。车站主入口有花岗岩石台阶,通向三个拱顶式券门。顶部有竖向划分的条状窗户,窄窗云衬托大门,扩大了尺度感。上部建有高大山墙面,设计成略外凸的砖石砌筑分隔线条,为仿木形式,很好地突出了厚实的钟塔和入口的位置。候车厅两侧为票房与值班室,二楼为办公区域,整体建筑外观雄伟,内部空间宽阔,实现了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车站建筑东侧有一花园广场,配以绿化庭院作为来往旅客休息和中转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成为美化环境的街心公园,使建筑物处于开敞的视野中。
青岛站的位置设在欧人商业区的西部,居于亨利王子路(广西路)和霍恩措伦路(兰山路)的轴线上,从规划布局上看,是作为太平路海滨大道东端的道路对景而设置的。鉴于青岛在德国远东战略中的特殊地位,青岛火车站又处于德国控制下的胶澳核心区域,作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和标志,青岛站被设计为典型的德式建筑亦不足为奇。如果充分考虑青岛站进入城市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城市位置,这座外形恢宏壮观、细节美丽经典的建筑,给当年初到青岛的人们所带来的强烈震撼是十分明显的。笔者猜想,青岛火车站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会的原点,以上情境的发生,恐怕是注重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与渗透的德国占领当局,乐于见到或刻意为之的吧!
“似曾相识”的中型站房
胶济铁路初建时,从站房的规模和形制看,胶州、高密、潍县、青州府、周村、济南府东这六座车站的站房算是中等规模,不仅站房高、面积大,而且建筑样式以潍县站为界,呈现出东西两部分变化明显,各部分内部又趋同的特点。
图3 20世纪初的胶州站
胶州站,距青岛80公里左右,建于19001901年,1901年4月8日开站运营,成为胶济线上最早通车至青岛的线路。站房呈一字形结构,局部两层。主站房一侧两个连续的Λ形山墙组成了一个大写的M,在两个Λ形山墙中间还开有一个Λ形老虎窗。屋顶斜陡高耸,屋脊仅仅采用了具有冀鲁豫民居典型特征的透风脊。探出立面的屋檐以木架支撑,中间以仿木结构进行简单划分,体现了德式建筑的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青岛的德国建筑。虽然胶州站站房整体具备了德式风格,但屋顶刻意采用中式筒瓦,这种生硬并带有拼凑感的中式建筑元素,让站房的风格略显怪异。或许这种不中不洋风格的车站,就像初来乍到山东的洋人那样,让中国人,尤其是官员和乡绅们感到不那么适应。
图4 20世纪初的高密站
高密站,距离青岛100公里左右,1901年始建,1901年9月8日开站运营。主站房的立面划分基本与胶州站相似,二层砖木结构,顶部设有阁楼,屋顶随建筑高低起伏,屋脊除了采用具有冀鲁豫民居典型特征的透风脊,还在屋脊的末端采用了瑞兽装饰,较胶州站中式元素更加突出。整个二层外墙装饰了外露的木架结构,呈现出漂亮的几何造型,划分一二层间的腰线十分明显。但高密站屋顶的设计与胶州站明显不同,中式四面坡的屋顶在朝向铁路一面嵌入了一个硕大的老虎窗,仿木结构划分的面积也扩大到整个二层,与底层的清水墙白线沟边形成鲜明对比。屋顶中式脊瓦与德式立面的结合还是显得生硬,不过与胶州站像一对亲兄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融合演变。
图5 20世纪初的潍县站
潍县站,距青岛将近200公里,建成于1902年,1902年6月1日开站运营。潍县是胶济铁路途经的第一个“大邑”。潍县站的建筑风格延续了“中西合璧”,主站房立面划分亦如胶州站和高密站,二层砖木结构,但明显不同的是,站房建筑的德式元素被刻意减弱,中式风格占了主体。首先,屋顶采用了较为特别也更加中国化的十字脊屋顶,在正脊、垂脊顶端都增加了中式瑞兽,虽然仍有刻意拼凑的感觉,但这种形式在胶济铁路沿线绝无仅有,也许其设计灵感来自北京紫禁城的角楼。其次,站房外立面没有再采用大面积的清水墙白线勾边,仅在主站房的框架承重、门套窗套处出现。此外,楼顶虽然也设计了阁楼,立有高大的烟囱,但仿木结构的装饰不见了踪影,门窗被设计成拱形,尖屋顶外侧有铁质装饰,侧山墙上出现了山东铁路公司“插翅飞轮”的标志和站房建成的年份,甚至在车站主入口二层窗户两侧的墙上,分别镶嵌了“如砥如矢,至齐至鲁”八个大字,成为胶济铁路全线独树一帜的中型车站。1904年潍县与周村、济南同时开埠通商,后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商贸城市。
图6 20世纪初的青州府站
图7 20世纪初的周村站
图8 20世纪初的济南府东站
青州府站、周村站、济南府东站,之所以把这三个胶济铁路中型车站放在一起说,实在是因为它们太相似了,相似度已经不能用“亲兄弟”来形容,简直就是“三胞胎”。
青州府站、周村站、济南府东站分别距离青岛250公里、320公里、400公里,分别于1903年4月12日、9月22日和1904年3月15日开站运营。胶济铁路在离开潍县这个“分水岭”后,就深入了山东内陆地区,车站的风格也从德式建筑加一个中国屋顶的“五五开”,趋向于采用更多中式元素。
三座车站建筑规格趋同,平面呈一字形,砖木结构,主站房二层,或东或西有单层配套站房。建筑外立面除了采用了通体清水砖墙,白线勾边形式,中式筒瓦敷设的仿庑殿式四面坡屋顶上,还在正脊、垂脊上增加了鸱吻、砖雕、仙人走兽等饰物,中式建筑风格更加浓厚。德式元素已被大大削减,只剩下镶着粗石边框的大半圆拱形门窗、隅石护角、花岗岩勒脚等元素仍能透露出德式建筑的影子。站房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色调与形式,其风格更接近晚清华北的商业建筑,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德方在努力拉近铁路与中国官民之间的距离感。
三座风格相同车站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周村站双层主站房和与其配套单层站房的位置与青州府站正好左右相反,看起来就像是青州府站的镜像版本,而济南府东站,作为胶济铁路正线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德建中型车站,西侧站房与月台间的雨篷,则被设计成一座德国风格浓郁的石门廊。下面是向两侧逐渐蹬开的粗石扶壁夹着半圆券的石拱门洞。上面是一高二低的三个山墙面小尖塔,挺拔向上,造型古朴,健壮而有力,颇有中世纪德国古城堡的感觉,作为车站立面的装饰重点,石门廊虽然有些喧宾夺主,但也独具特色。
“简约经济”的小型站房
图9 20世纪中期的大港站入口侧
图10 20世纪中期的四方站
图11 20世纪中期的女姑口站
图12 20世纪初的南泉站
胶济铁路德建小型站房据其等级,采用了按定制标准图纸设计建设的方式。除四方站和济南府西北站由于铁道落差采取南立面两层、北立面一层的建筑形制外,绝大多数都是单层砖石结构平房。站房室内不设天棚,屋顶和椽架结构可以直接看到,砖瓦等建筑材料均就地取材,装饰屋顶的檐瓦和脊瓦也不必特意烧制,既节省了成本,黑砖灰瓦的色调也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审美。和那些位于城市附近的大中车站一样,在屋宇相衔的中式建筑之中,绝不会显得特别突兀。
站房建筑外立面基本采用清水墙和抹灰拉毛墙两种,侧面山墙上用中德两种文字写着车站的名称,站舍面积大多不足900平方尺(约100平方米),和铁轨之间是高出轨面1尺(约0.33米)左右的土站台。除了开间大小有所不同,所有小站均在侧山墙、转角、窗套等部分用砖砌、嵌石等方式进行简单装饰,细节有所差别。变化最大的是中式屋顶,越靠近济南,屋顶结构和造型中式元素越明显,从南泉站(图12)和郭店站照片(图20)的对比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图13 20世纪初的黄旗埠站
图14 20世纪中期的城阳站
图15 20世纪中期的胶东站
图16 20世纪中期的塔耳堡站
据青岛文史学者刘逸忱先生《大港火车站,旧影中是否有你曾经的记忆!》一文考证:“经过查找与对比,笔者从自己收藏的一张大港全景图片中找到了揭开谜团的钥匙。这张全景图是在当时的第一建设局楼上拍摄的,从港区内的浮船坞等设施可以判断出图片的拍摄年代应该在1906年。向现大港火车站的方向望去,可以清晰看到一列火车正在上下旅客,铁路东侧两座建筑与连接的栅栏将铁路和外部隔离开来,中式风格的小房子似乎是个检票房,大一些的更像个候车室,栅栏外一排人力车正在等待着生意,不远处一座仓库样子的建筑前堆满了木材,铁路西侧有几座办公室和住宅模样的配套建筑,这应该就是大港站的最初形态。”而据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先生在《重回胶济铁路:在小车站中也能读出碰撞与交融》一文中考证:“距离济南24公里的郭店站更像是晚清时期华北乡间的小型庙宇。”
图17 20世纪中期的朱刘店站
图18 20世纪初的李哥庄站
四方站在19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是在海滩上建起来的,车站前的马路即靠大海,涨潮是海,落潮是路,建站初期就采取了南立面两层、北立面一层的建筑形制,以解决近两米的铁道落差。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是这样,遇到涨潮、台风,道路被淹,人们不得不走四方站铁路线,所以车站前的马路叫海岸路。
坊子站建于1902年,初名张路院站。车站多为德式风格的工业建筑,主站房单层,黄色拉毛墙面,正中立有两座高大的山墙,站房建筑未带有任何中国元素,仅将沿线两座小站站房拼合在了一起,是胶济铁路沿线极少保存至今,且票房、站台办公室等仍在使用的老站。由此推测,德国山东铁路公司很可能认为,没有必要为主要用于煤炭装卸运输的坊子设计中西合璧风格的站房。这一站房设计思路也适用于在此后设计完成的、同样用于煤炭装卸运输的第一代黉山站、第二代博山站,在主要用于港口吞吐运输的第二代大港站的站房建筑中再次得到印证。
图19 20世纪初的张店站
图20 20世纪初的郭店站
张店站建于1903年,是胶济铁路正线与张博支线的交会点,其特殊位置与作用,让这座车站多少有些不同。张店站虽然也是平房,但有独立的仓库,使其规模明显比沿线其他车站大了很多。侧山墙顶和两侧檐口用砖砌出望柱,顶部仿十字脊造型。难怪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先生在《重回胶济铁路:在小车站中也能读出碰撞与交融》一文中戏谑:“(张店站的仓库)可谓标新立异,但十字脊的望柱与建筑的比例略显失调,多少有些‘头重脚轻’,而且让主站房更显得平淡无奇。”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53辑
胶济铁路德建站房变迁图考
文图 | 周车
冯克力 主编
2024年2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OLD 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