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台湾艺人凌峰札记

乐活   2024-05-30 17:05   山东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两百余万军政人员及家属涌入宝岛。这批外省人很多居住在眷村。比如广东梅县人侯孝贤小时候就居住在眷村,并将童年的经历拍成了电影——《童年往事》。


祖母问孙子:“阿孝啊!阿婆带你回大陆,好吗?”

孙子:“回大陆干什么啊!”

祖母:“你好笨!阿婆带你回祠堂拜祖先啊!”


本文的主人公凌峰,与侯孝贤、邓丽君等宝岛名人一样,也出身于眷村。他来自山东青岛,小时候随父亲来到台湾。他曾说:“大陆是我的生母,台湾是我的养母,海峡两岸都是我的家。”相比凌峰的发小——终生未能回到“内心深处一直有的神圣地方”的邓丽君而言,凌峰是幸运的,他不仅回到大陆,“一忆旧年事,绕膝外婆旁”,还拍摄了风靡一时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本文讲述的是,凌风回大陆探亲及其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片段。


 OLD PHOTOS 



采访台湾艺人凌峰札记

庞守义



1987年台湾老兵向当局请愿,要求返乡探亲,经过长时间的交涉和斗争,终于在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赴大陆探亲和旅游。两岸长达三十八年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众多台胞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我意识到将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产生,便努力寻找这个能够定格历史的瞬间。我向好多的媒体朋友求助,请他们提供线索信息。很快得到在中国新闻社工作的同行告知:凌峰,山东青岛人,四岁时随父母去了台湾,现今是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手,曾和当红歌星邓丽君同台演出,他现已启程,随着赴大陆探亲的人流,即将回到青岛,并在大陆拍摄电视系列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天后,我按预约准时在济南和凌峰相见,提出采访他探亲的要求,他热情相迎,十分爽快地答应,并表示尽力配合。

凌峰,四十开外,中等身材,锃亮的光头戴着礼帽,一双黑布鞋袜,衣着简朴随意,谈吐幽默风趣。

“大陆是我的生母,台湾是我的养母,海峡两岸都是我的家。今天我踏上这祖辈生息的土地,那梦绕魂牵的故乡,我格外激动。”这别具一格的开场白,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随后在几天的相处中,我感到他的情感总处在亢奋之中。亲人那张张团聚的笑脸,一双双含泪的眼睛,在迎接这位远方游子的归来。凌峰望着九十三岁高龄的外祖母那如雪的白发和慈祥的面容,他情不自禁扑上去:“姥娘,我想你啊!”热泪扑簌簌地滴落在老人的肩上,这养育之恩,刻苦铭心;那间他当年出生的小屋,更使他激动不已。幼年时,曾在这里蹒跚学步,门前嬉戏,此时他展开双臂,脸颊紧紧贴着墙壁,默默不语;他父亲在台去世时叮嘱他,今后若回故乡,一定去祖坟上祭奠……如今大伯和堂兄带他来到祖父的坟前,在台湾和家乡的儿孙们一起并排跪下,额头紧贴着祖父坟上的黄土,如泣如诉。


图1 凌峰首次回乡探亲,下车即与亲友拥抱

图2 凌峰和外婆在一起

图3 凌峰与亲友们在一起


三天后,游子又要离家了,他怀着无限依恋的心情,为乡亲们演唱了一首《船歌》。事后,他特意告诉我,这歌词里有两句词特别触动着他的心扉。“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船儿呀随风荡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我顿时感悟到这句歌词不正是我这组专题要寻找的吗?

时隔三年,辛未年(1991)春节前夕,我突然接到凌峰先生的电话,说他又来到济南,下榻在齐鲁宾馆,邀我前去相见。通过上一次的采访,短短几天的相处使我们结下了友谊。分别后的这三年里,虽然有过书信往来,但我更多的还是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的节目,了解他的一些情况,知道他正为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穿梭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没想到这次春节前夕在济南又一次相见。

我按响了他房间的门铃。

他和三年前一样的装扮,一样的神采,笑眯眯地拉着我的手说:“庞兄,久违了,三年不见,别来无恙?”因我长他三岁,平时言谈或书信往来,他对我每以“兄”相称。

“十分感谢你们山东画报社,我第一次回乡探亲时,受到你们的关照,派你这个资深记者,随我回故乡采访,并给予了很精彩的图片形象报道,太谢谢你们了!”

今再重逢,我们很自然地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作为一个著名的歌星和电视主持人,三年前毅然回大陆探亲,并拍摄制作电视系列片,在海峡两岸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三年后谈起这件事,他仍为此举感到自豪。

凌峰不愧是消息灵通人士,他知道,《山东画报》报道他回乡的稿件曾被《人民画报》转载,而且还被评选为优秀专题奖;他还知道,他在祖坟前祭奠的照片《父辈的夙愿》曾在“龙的故乡”摄影大赛中获奖,他向我表示祝贺。


图4 凌峰在故乡的院中

图5 凌峰到家乡祭祖


“其实,这功劳是属于你的,”我决不是故作谦虚,“摄影是以情取胜、以神态感人的,我不过是用镜头如实地记录了你的情感。”他哈哈大笑:“那可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真实的生活,那如梦如幻的感觉。”

凌峰可爱的地方,正在于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是个富有感情的人,三年前在他故居的切身感受就是如此。我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机会能和他详细交谈,进一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与事业发展的起伏,这次在济南再次相遇,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谈起他如何走进演艺圈的,他毫不隐讳地说:“我刚刚开始从艺很简单,单纯就是为了‘谋生’。我的父母原是国民党兵工厂的普通工人,1949年工厂整体搬迁,四岁的我随父母来到台湾,在台湾眷村长大。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十五岁就辍学开始干童工,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劳动强度难以承受,晚上还得去歌厅唱歌,换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庭。从此就走上了演艺的道路,后来唱到了香港,生活才有了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难,又从唱歌转向影视,从开始当演员后转型做导演、当制片人,从拍纯粹的娱乐片逐渐转向拍公众意识和社会意识比较强的片子,从关心娱乐的价值提高到关心公众事业的艺术人生道路。我艰苦地走了二十多年。”凌峰每提到目前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格外激动:他每每看到父辈们那隔不断的乡愁,便产生决心到大陆去拍片,用台湾人的视角记录祖国的风光地貌、山河变迁及人事更迭,让父辈们纾解那浓浓的乡愁。这个系列片之所以在台湾引起强烈的反响,就是抓住了“感情”这一动人的真谛,是民意的需求,是时代的需求。三年来,他投入了大半时间奔波在天南地北,连一些偏僻的小乡村,也留下他跋涉的脚印。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如国画大师关山月、西部歌王王洛宾、“孔雀公主”杨丽萍以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等都在这部电视片里有详细的描述,让人们欣赏到他们的风姿。他这次回山东,带了一个摄制组,准备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山东大地,把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都搬上屏幕,介绍给台湾及海外的观众。还要抓住春节期间,赶拍胶东人过大年的热闹景象,也顺便带上老母亲和孩子回老家过个团圆年。


图6 凌峰在街头买糖葫芦

图7 凌峰为家乡献歌


凌峰对故乡、对亲人的怀恋是很深的:“虽然离开家乡四十多年了,我那九十五岁的外婆还健在。在台湾时,我唱《外婆的澎湖湾》,如今回到山东,就改唱外婆的胶洲湾了。”尽管凌峰已是海内外知名度很高的艺人,但他始终以山东人为自豪,至今他仍能操一口地地道道的青岛方言,即使演唱闽南民歌,听众也能从他的歌声中听出“山东味儿”。

凌峰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他的才华和幽默所倾倒。他相当用心于文藻的修饰,喜欢把意念化成短句,用独特的语言,向朋友说明他的立场。每当听到凌峰那雄浑的歌喉,看着他潇洒的表演时,却不曾想到他生活的另一方面。随他探亲的家人告诉我:“他是个能动能静的人,一回到家,不是看书就是摆弄他的花草和古董,抱着书,一看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

凌峰自言在穿着和生活上是个粗人,他说:“充满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包装的,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不靠脸蛋吃饭,有用的,不一定非要好看不可。当主持人,从不背别人给我写的词,不当传声筒,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把自己当品牌。我喜欢即兴,我的人生追求是‘做自己’,这就需要学识来喂养,储备丰富的知识,遇事才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他主持的节目中,不时从中找到自嘲逗趣的题材,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记得三年前,我们分别之时,他送我一幅他的照片,签上名字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的照片,只有一个用处,每逢大年三十把他贴在门上,可以避邪,大鬼小鬼不敢上门。”周围的人听到后笑得前仰后合。

     

图8 凌峰与邓丽君

图9 在济南四门塔拍摄《八千里云和月》时的凌峰


有朋友告诉我,凌峰先生和当红歌星邓丽君有着深厚的友情,多次同台演出,近年来还为邓丽君赴大陆演出的事穿针引线,我问他能否透露点内情,一说到邓丽君,凌峰格外兴奋:“你想了解邓家妹子的消息,可算是问到知根知底的人了。”他转身从行李箱里抽出一个信封,将两张和邓同台演出的照片送给我:“我和邓丽君都是在台湾眷村长大的,同是歌手出身,少年时,在‘夜巴黎’歌厅共事。邓丽君的母亲是山东人,由于这层半个老乡的关系,两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邓丽君也很爱演唱《船歌》,也许在台湾同是天涯沦落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缘故。”邓在华语歌坛逐步走红,举办个人演出会时,凌峰总是必到的嘉宾。在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影片时,有人提出邓丽君来大陆演出的设想,先是按照探亲的方式,到上海、北京后再去西安,看望她的姑母,尽管希望好事多磨,但屡屡陡生变故,使该计划泡汤,终成遗憾。


图10 1987年,笔者与凌峰在青岛合影


十多年之后,退休在家的我闲看电视,恰恰天津卫视正播放邓丽君和诸多歌手的往事,凌峰作为特邀嘉宾,结尾时怀着沉重的心情说:“1995年5月8日,我正在青岛家中,这天早上,黑云急雨,打落庭院满地樱花,房间电话铃响起,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知,‘很不幸,你的邓家妹子去世了。’想着英年早逝的小妹,这么多年我没忘记她对我事业的帮助。”

闲聊中,我向凌峰说起,观众对他留光头的形象感兴趣,他说,很久以前曾在反映辛亥革命的影片里饰演烈士杨洪盛,把头剃光了,后来又在《八二三炮战》中演一个光头老兵,这种造型很受观众认可,此后索性不留头发了,光头凌峰成了招牌。这叫千奇百怪,各有所爱。

和凌峰先生谈兴正浓,不觉已是深夜。告别时,他送我一束鲜花,并祝我全家春节快乐,岁岁平安。我真想告诉他:有他那幅照片镇在家里,我是不愁平安的。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43辑

采访台湾艺人凌峰札记

文图 | 庞守义

冯克力  主编

2022年6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OLD 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老照片编辑部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出版于1996年12月, 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定格历史,收藏记忆,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