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跑马厅早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即使今天还能找到它的一些建筑遗存,也难以窥其全貌了,这就彰显出影像记录的弥足珍贵。国内现存的上海跑马厅老照片以民国时期为多,而清末时期的影像则比较稀见。在云志艺术馆的影藏中,清代跑马厅原版照片散见于不同的西方人影册,今从中采撷数帧,一窥它的旧时风貌。
跑马厅是近代上海吸纳外来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最早来到上海的西方冒险家们攫取财富的缩影。现代赛马运动本是英国人喜欢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西方各国的外交官员、商人、传教士、水手等抵达上海之初,便以圈占土地、经营租界为急务,争相建立各自的地盘。早在1848年,英国商人开始置地营造跑马场,在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交界,以每亩不足十两银子的价格“永租”八十一亩。1850年6月,跑马场建成后,霍格等五人组成“上海跑马厅委员会”,后来转型成为“上海跑马总会”。当年11月,举行了赛马活动。随着上海地价飞涨,1852年至1854年间,霍格等人将跑马场地以高价分块出售,又在今浙江中路、南京路两侧圈地一百七十余亩,另辟第二个跑马场。1861年,英商如法炮制,高价卖出低价买入,在今西藏中路、南京西路、黄陂南路、武胜路强征农田四百六十六亩,于次年建成第三个跑马场,正式成立了组织架构更为完善的上海跑马总会,并从1863年起将赛事时间由一、二日增为三日,开始每年固定举办两次赛事,每次三天,设七场比赛。三次易址,英商通过“倒卖”跑马场土地,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上海跑马厅在百年历史中,其间的组织架构、人事更迭、赛会规则、马匹选用等演变过程极为复杂,既缘于英式赛马活动自身的发展,也有被引入异邦后需要不断自我调适的原因。上海的赛马活动开始由英国人主导,随着由最初以娱乐为主转化为以商业博彩运作,上海的各国侨民以及华人居民都竞相参与,特别是在建造了归属国人自己的江湾跑马场后,上海的赛马活动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
上海跑马厅在清末与民国时期有着不同的样貌,有关它的文字记录远不及老照片呈现出来得真切。从瞬间定格的旧影里探寻那些若明若暗的细节,犹如回到现场,提供了重新发现历史的可能。
图1 跑马厅早期看台
图1是笔者所见第三个上海跑马场早期图像,虽难以确定具体拍摄时间,但从看台建筑及简陋的场地等信息,大致可推测拍摄于1880年前后,或许更早一些。这座石砌看台始建于1861年,是第三个跑马场最早的一座。美国传教士朗格在《上海社会概况》(1875年出版)中说,建造兼具俱乐部、戏院、礼堂、图书馆、交易所、拍卖公司、台球室、保龄球馆等多种功能的楼群建筑,是上海侨民社群组织早已有之的计划,但在前两处跑马场时期,受困于资金欠缺以及空间限制被搁置下来,直到第三个跑马场建造时方才实施。朗格记述:“直到1862年,此项计划简化为一个只带有阅报处、台球间、餐饮间等设施的俱乐部,随后开始了建造计划,这就是现在我们眼前漂亮的上海总会,在经历了三次合同变更后,最终在万国体育会的大力资助下于1864年建成。”图1中的大看台只是俱乐部建筑设施的一部分,以今天的眼光,画面显得呆滞乏味,缺少了最大的看点:骑师与赛马。图片更像是观看者的合影,却留下了石砌看台最初的影像,跑马场建筑设施日后进行了多次扩建改建,这座看台也就改头换面了。
图1与其后拍摄的此处场景比对,可发现饶有趣味的差别:赛道栅栏处人群中仅有寥寥可数的西洋女性,与19世纪末的十几年间,来此观看赛马的佳丽如云大相径庭。说明随着跑马厅设施的不断完善,板球、游泳等各种体育项目和组织的汇入,其娱乐、社交功能更为凸显。最主要原因是,19世纪80年代前,上海侨民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为6:1,常住女性只有218名;80年代后男女比例才逐渐达到2.2:1,据1900年官方统计数字可知,常住上海的西方女性为1776名。老照片与上海社会史资料“暗合”,表明历史图像与文字史料的互证功用不可小觑。
图2 跑马场西隅
图2、图3来自庆祝英国女王登基五十周年纪念影册,上海公泰照相馆1887年拍摄。图2为跑马场西隅,因拍摄角度、远近差异,呈现出与图1不一样的场景。英式赛马有完备的比赛规则,赛前准备也比较繁琐。裁判人员先对参赛的马匹和鞍具细心查验,骑师需要称量体重,通常赛前要听取马夫(练马师)的提示,进入赛道还要再次核验马匹。图2中骑师跨上马背揽辔待发,裁判已经站立于栅栏内侧,观众引颈张望等待一场精彩赛事的到来。这帧照片还留下了跑马场地的景况,简陋的木栏、敞口的排水沟反映出当年跑马总会困窘的财务状况。直到1888年,麦克列昂第三次出任跑马总会主席,该年率先引入新的下注方式“赢家分成法”,实现了扭亏为盈,并购入地产,修改入会规章。图2中跑马场当时还是两圈跑道,外圈跑道植有绿草,供跑马比赛之用,属于上海跑马总会所有;内圈为硬土跑道,铺有细碎煤渣,内圈跑道连同内里的公共运动场,归属于1860年发起成立的上海万国体育会,也称之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公共运动场内陆续建起了诸如板球场、高尔夫球场、游泳场等现代运动设施。
图3 近景是跑马厅的入口
图3近景是跑马厅的入口,图片由高处俯拍,既能近观大门内外聚集的人群,也能远眺跑马场内及周边的景致。天地相连的远方,茂盛的树木与中式房舍隐约能见,那时上海的高楼广厦主要集中于外滩一带。细看大门与栅栏内外的人物,从服饰着装便能分辨华人与外侨之别。在很长的时期里,跑马厅只允许跑马总会的会员进入场内,华人中仅有洋人的仆役、驯马的马夫可以入场,当然在赛马会期,当地的中国官员也会受邀前来观看比赛。大门处有上海工部局的巡捕,从制式“官服官帽”标示上,能分辨出一人是外籍,另一个是华人。巡捕房成立于1854年,起初只招募西方人。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张,自1863年起,开始大量招募华人巡捕,逐渐取代了西捕。至于老上海市民眼中的“红头阿三”,也就是雇募的印度锡克族巡捕来到上海,则始于1884年,后来他们人员迅速增多,这是工部局为防止华人巡捕一家独大,不利于控制而采取的举措。这些面目黢黑、冠带怪异、行事凶狠的锡克巡捕到处“窜街”,无疑增添了上海滩的殖民色彩。
图片右下方有黄包车和欧式马车。黄包车是一种人力车,因从日本传入,亦称为“东洋车”,系1874年由法国人米拉率先从日本购入三百辆,在法租界组建了上海的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加入了城市客运系统。欧式马车是19世纪50年代引入上海的,因造价及成本昂贵,它的拥有者多是洋商巨贾。马车不断从欧洲输入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仿制,在咸同年间,上海开始出现出租马车,最早经营马车出租业务的英商萨门瑞记公司,除了开设龙飞车行,还建立了马车制造厂。早期的出租马车的价格不菲,一日三元,夜间加倍,遇节庆和赛马等日要比平时加价。但乘坐马车者并非外侨的专利,沪上富豪乃至头牌妓女也乐意雇用,尤其到了赛马时节,香车宝马驰骋过市,引人注目。
图4 参与比赛的马主、骑师及马夫。约摄于1900年
图4、图5、图6均为清末时期照片,拍摄于1900年前后。图4聚齐了直接参与比赛的马主、骑师及马夫,牵马的外国人是比赛用马的拥有者,身材矮小的马主口衔纸烟,迈开的步伐显得有些夸张。他头上戴的圆顶礼帽,也称德比帽子,是居于中上层社会的英国男子在非正式场合的服饰搭配。入场观赛,外侨的穿戴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男女均盛装出席并戴各式帽子,据说此俗源自亨利皇家赛艇会,以彰显赛马活动具有贵族气息。马背上的骑师一身比赛标准装束,洋人骑师以年轻人居多,一般都有固定职业,除了具有熟练的骑术,还要取得跑马总会的许可证,同时成为会员方可参加正式比赛。骑师与赛驹永远是赛场上的明星,两者的默契程度关乎比赛胜负。一匹优良赛驹有了优秀骑师的鞭策驱驰,合理走位,是拔得头筹的关键。随行在后的华人马夫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多数来自上海本地,文化水平不高,但不缺智商与情商,否则难以承担严苛的饲马驯马工作。驯马时间会随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有所调整,但凌晨起床即开始遛马、驯马是其常课,故资格的取得须经跑马总会核准通过。图片中马夫的扮相,不中不西,与更早期的马夫穿戴相比,他俩已经相当“西化”,头戴便帽长辫垂后让人发噱。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晚清时期华人的服饰变迁,通商口岸的各阶层人等均受西风熏染,那些直接为洋人做事的群体更是争相仿效,引领了风气之先。
图5 赛马过程
图6 跑马厅的马厩和其他附属建筑外景
图5记录了赛马过程。骑师策马飞奔的画面,与当今赛马风驰电掣的精彩瞬间比较还是相形见绌,须知以当时的摄影术与材料水准,拍摄高速动体的清晰影像也实属不易。图6是跑马厅的马厩和其他附属建筑外景,它位于跑马场外,与跑马场相隔一条马路,马厩建筑现已不存。
图7 1890年之后的石砌看台及周边场景
图7是1890年之后的石砌看台及周边场景,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同一批老照片的拍摄年代,大致可以划定在1900年至清朝终结之前。此时的跑马厅建筑以及跑道均得到完善和提升,与同一地点的初期景观有很大差别。1890年,跑马总会在看台与会所两座楼间续建了一座更高的钟楼,初步形成了一组外观完美、功能齐备的建筑群。建筑前的草坪也变得整齐平坦,设置了露天座椅,跑道栅栏也进行了更换。画面中裙裾飘飘的西洋女士俨然成为这里的主角,其实跑马总会依然由西方男性主导,只是此时上海侨民社会性别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女性来到上海,这也是西方侨民经过很长的“创业”期自然发生的现象。根据文献记录,侨民成为跑马总会会员也要具备一定条件,每年交纳会费,不少西方人时来时去,故新加入者与退会者变动频繁。1870年至1880年间,会员人数只有一二百人,在此后的十年间也未超过三百人。1890年后会员人数连年攀升:1894年会员三百三十人,1896年超过四百人,1900年超过六百人,1917年达到了九百九十多人。上述数字表明,1890年以后,跑马厅步入快速发展期,及至民国以后进入它的全盛时期,加上中国政治秩序的改变以及博彩业的普及,赛马也成为上海民众参与最广的活动之一。
图8 新建跑马总会大楼的正面全景
图8是新建跑马总会大楼的正面全景。这座留存下来的大楼建成于1934年,系在拆除的原有建筑旧址上重建,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建筑为古典主义造型,红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的外墙典雅庄重。朝向跑马场一面设会员看台、普通看台,内设餐厅酒吧、咖啡室、弹子房、保龄球道等设施,会员专属包厢也极尽奢华。据说修建费用支出了两百万两白银,可以想见跑马厅通过出售门票、发行彩票等多项收入,赚取到了让人瞠目的暴利。
图9 由美军航拍的跑马厅全景
图9是由美军航拍的跑马厅全景,拍摄时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跑马厅被日军占领,上海日伪当局成立体育会接管了跑马厅和公共体育场,赛马活动虽未中断,但战争的阴影下跑马厅盛景不在。1945年10月,跑马总会收回后并未恢复赛马,将场地租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营地。美国援华空军和隶属太平洋舰队的航空联队,曾对中国内陆进行过大规模的航拍,这帧图片留住了上海跑马厅即将落幕前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将跑马厅收归国家,随后场地南部辟为人民广场,北部建造了人民公园,而那座蕴藏着西方人财富、地位、投机的跑马总会大楼,经过局部拆建改造,作为上海文博方面的公共场所使用至今。
(图片由云志艺术馆提供)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47辑
几张上海跑马厅老照片
文图 | 杨潜
冯克力 主编
2023年2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OLD 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