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笔者结识了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文化馆副馆长、摄影员杨文清同志,他是1934年生人,回族。他很开朗,待人真诚热情,在当地人缘很好。他能听懂蒙古语,但不太会说,自称说的是“二串子”蒙古语。他写得一手好字,也会画画。用一台馆里的国产“上海”牌双镜头反光相机。因我俩都喜欢揿快门儿,便很谈得来。
他热爱摄影工作,拖着一条残腿,围绕当时的主旨通过摄影开展宣传工作,长年在克什克腾旗各苏木(公社)、嘎查(大队)、艾里(自然村落)、国营农牧场、军马场等巡游拍照。
图1 《牧业丰收》,达尔罕公社达里大队。摄于1970年。春季是接羔季节,兽医深入牧民家里,帮助检查幼羔健康状况
图2 《家庭访问》,达尔罕公社。摄于1970年。小学教师骑马到分散的牧民居住地看望学生们,检查和辅导他们的学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看杨文清的摄影作品,体味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质朴真实,表现了五十年前草原人们的生活状态。
鉴于当时的条件,他系统学习摄影的机会几乎没有,能淘到的摄影书籍和教材十分匮乏,又求教无门。杨文清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反复实践熟练地掌握了必要的拍摄和暗房技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布置的工作。
毋庸讳言,杨文清的作品在用光、拍摄角度和构图诸方面尚有提高的空间,许多作品囿于当时的局限不得不摆拍,好在更多的作品是抓拍的。
杨文清生活和工作的昭乌达盟(现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蒙古语有“亲兵”“卫队”的意思,是成吉思汗封赐的称号。全旗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下辖七个镇、六个苏木(公社)、若干嘎查(大队),大多是散居牧民。交通不便,通信不便,在草原上多骑马或步行,冬寒夏热,非常艰苦。杨兄拖着一条残腿跑遍了所有的苏木、嘎查和游牧点。
图3 《劳武结合》,达里诺尔渔场。摄于1970年。女民兵修补渔网时仍戎装打扮,抽时间练兵习武
图4 《水上练兵》,达里诺尔渔场。摄于1970年。部队干部在指导女民兵做水上射击演练
有的读者可能奇怪,内蒙古草原怎么会有人结网捕鱼?怎么还有春种秋收?其实草原上的“诺尔”(内陆湖)很多,便有相应的渔获,部分地区适宜农耕,便有播种和收割,农牧业都在发展,如果您有机会来内蒙古,会看到很多地方特色。
当时,杨文清拍了照片就放大成现在A3打印纸大小的照片,贴到旗文化馆临街的玻璃橱窗里展出。一年大约展六期,反映当时形势和各行各业的情况,每年展出的照片都放到两个大档案袋里保存。1970年底,我下乡工作时去看他,杨兄便虚心地把当年展览的照片拿出来让我提意见,还兴奋地说:“今年表现民兵战备训练的片子多,基干民兵都发了枪,保卫家乡保卫草原的心气儿旺着呢!”我看一些照片挺好,便建议拿到盟里在报纸上发表一下,于是挑了十几张带了回来,后来发表了几张。
想不到这次的见面竟是永诀,杨文清同志在1985年因病去世,只度过了五十二个春秋。
再看杨文清同志所拍的这组照片,当时的情景又浮现脑海,五十年光阴归于一瞬,历史实难遗忘。
图5 草原练兵,白音查干公社。摄于1970年
图6 那达慕大会上的博克(摔跤)比赛,白音汗公社。摄于1970年
图7 《女子民兵班》,白音查干公社。摄于1970年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144辑
1970年:草原上的人们
文图 | 孙国辉
冯克力 主编
2022年8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OLD 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