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山东画报出版社成立 30 周年,也是“老照片”品牌创建 27 周年。从1996年底,《老照片》第一辑面世,到如今已出版了150辑,是正当而立之年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和陪伴他一起成长的一代代优秀出版人,共同创造的一段出版业佳话。自今天起,《老照片》创办人、主编冯克力,理想国、看理想创始人刘瑞琳,山东画报出版社原总编辑、《老照片》创办人汪家明,从做书说起,追忆各自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往事。
OLD PHOTOS
《老照片》的诞生
冯克力 /《老照片》创办人、主编
《老照片》的诞生,要从《图片中国百年史》说起。
1993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刚一成立,即倾注人力与物力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是一部以照片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记述1894—1994年中国历史的大型画册,由中央党校的几位年轻教师编纂。
在编这部画册的过程中,征集和接触到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历史照片计有6000多幅,而实际选用到书里的只有2700多幅,一些摄影语言很丰富、很有意味的照片,或因离历史主线较远,或因牵涉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未能选用。怎样将这些历史照片利用起来,成了一段时间里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
其实,我们所想的还不光是怎样利用起这些老照片,更重要的,还想把在编辑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过程中形成的对老照片的一些特殊的感受传递给读者。通过接触几千张老照片,我们发现照片所记录的历史与文字的叙述,与习见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照片展示的历史是直观的、全息的,有时一幅照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述说。这些照片当初拍摄的时候,可能很不经意,不过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某个场景、某种时尚、某些人物,但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之后,场景中的一什一物,被摄者的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尽的意蕴。
《图片中国百年史》
大约在1995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的汪家明提议出版一种丛书,讲照片背后的故事。最初他想了两个书名,一个是“往事与回忆”,另一个是“老照片”。听他说了之后,大家都觉得还是叫“老照片”好。正赶上要讨论制定下一年的图书出版计划,便将《老照片》也列在了里面。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实的创意,竟带动了中国“图文书”出版的热潮,并一举树立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在业界的独特形象。
1996年元旦过后不久,汪家明对我说,《老照片》的创意和选题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操作起来。他说,他自己很想亲自动手做这个选题,只因身在其位,精力实在顾不上。他觉得在社里的编辑中我比较适合做这件事,想把我从图书编辑室抽出来(我当时担任图书编辑室的主任),为我组建《老照片》编辑部,专职创办《老照片》。见我有意承担,家明很高兴。他向我谈了他对出版《老照片》的一些想法,让我放手去做,思想尽量解放,甚至不妨敏锐一些。还说,书只要编好了,他去跑发行,去推销。作为出版社的掌门人(其时,家明以总编辑的身份全面主持出版社的工作),家明的这种表态以及他所表现出的担当,让我觉得很踏实。他让我尽快拿出一个关于编辑出版《老照片》的方案来,提交社里讨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老照片》(丛书)出版构想”手写稿
一个多星期以后,我结合了家明的一些创意与想法,提交了“《老照片》(丛书)出版构想”。对《老照片》的性质、定位以及内容结构、编辑思路、开本与印装形式、推广发行等,均做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关于丛书性质的定位:“这是一本有较高文化品位、面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读者的通俗读物。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配以翔实、活泼、意味隽永的文字,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后来的实践证明,“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非空泛之论,不仅申明了《老照片》的人文诉求,即“观照”二字便大有文章可做。照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具象化,即使那些为了图解某种概念而拍摄的照片,画面所提供的直观信息也往往超出其概念本身,历史照片似乎天然地便具有帮助我们以多元视角认识历史的功能。那些鲜为人知的照片,固然能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角度,同样地,对一幅大家所习见的照片,换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也未尝不能获得新的认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征稿启事”手写稿
为了约稿的方便,我又拟了一份“征稿启事”,其中对稿件的要求,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章须围绕照片撰写。”正是这一要求,使得《老照片》确立了自己独有的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照片与文字达成了一种有机的融合。从而也为历史照片这一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走出了一条新路。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老照片》第一辑的稿件已大体就绪,进入装帧设计阶段。《老照片》作为一种新的图书样式,既是图文紧密结合的,在视觉上又要突出照片,是介于画册与图书之间的一种读物,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来说,《老照片》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汪家明建议承担设计工作的蔡立国好好看看《读书》,从中得一些借鉴。《老照片》第一辑出版后,曾在北京请几人小聚,刚卸任《读书》执行主编不久的沈昌文先生也在座。递上一本《老照片》,沈公随手翻了翻,笑了:“像《读书》啊!”又过了没多久,便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老照片》是一本“新《读书》”,是“摄影版的《读书》”。可见,有这种感觉的,并非沈公一人。
《老照片》第一辑封面
1996年12月底,第一辑《老照片》面世了。没想到,书才发出去半个月,各地的发行商们便纷纷打电话来要求添货。眼看一版一次印刷的一万册很快要售罄,遂又加印了一万册。不出一个月,加印的一万册书又发完了。到第二辑《老照片》出版的时候,第一辑《老照片》已经加印了三次,累计发行四万册。与此同时,国内各种媒体对《老照片》的关注,也已是铺天盖地,应接不暇……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老照片》一至三辑各加印到了十几万册,第四辑《老照片》一开机就印了24万册。
《老照片》丛书迄今已存在了整整27年,共出版了150辑。20 多年来,《老照片》将照片纳入历史研究的探索和鼓励民众结合家藏照片参与历史叙事的尝试,深获学界的认同和读者的喜爱,先后入选过“新中国出版业50年50件大事”“共和国60年60本书”和“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等。其中,2009年《老照片》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评语说道:“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前不久,应邀与汪家明兄同回山东画报出版社,并为1996年12月面世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第一辑《老照片》签名留念。抚今追昔,便有许多感慨,遂赋小诗一首,以纪之:
昔曾共创老照片,弹指不觉廿七年。
纸贵洛阳成往事,风轻云淡自安然。
OLD 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laozhaopian1996@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