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二上七单元文字版NO.82

文摘   2024-10-11 00:0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体现想象之美:《古诗二首》中的想象能让人入情入境;《雾在哪里》中的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中的想象美好纯真。课文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每篇课文都安排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形成自己的感受。《古诗二首》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课后第三题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雾的淘气,也借助想象说出自己对雾的感受。《雪孩子》课文结尾通过泡泡的提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续编小白兔的心理活动,感受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美好的友谊。
本单元在《雪孩子》一课的课后题中,第一次提出了默读的要求,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默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是一种更常见的阅读方式。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
本单元安排了第三次写话练习,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在问题的引导下写几句完整通顺的话。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猫和老鼠引发想象,激发写话的兴趣,让学生把图中的内容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体验写话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想象不能凭空进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还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想象,重视引导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和感受,体会想象的乐趣。
第二,学生初次接触默读,不要一次提出默读的全部要求,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尝试默读,从出声朗读逐步过渡到无声默读。
第三,写话重在激发学生写的兴趣,乐于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写话时注意不要拔高要求,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句子写通顺。
19 古诗二首
教材解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站在百尺高楼上,仿佛伸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不敢高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人,全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渲染出了山寺之高。
《敕勒歌》歌咏了大草原的苍茫辽阔、壮丽富饶,抒写了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接着用“穹庐”作比,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美景图。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朗读和背诵古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表达与交流中感受山寺之高和草原之美。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山顶寺院衬以深邃的夜空、隐约闪现的星星,可借以体会《夜宿山寺》中诗句的意思。第二幅插图,展现远处天空下起伏的山脉和近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突出了《敕勒歌》中大草原的苍茫辽阔、壮丽富饶。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似、苍”是平舌音,“辰”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恐、
惊、笼、苍、茫”是后鼻音,可以结合课题“夜宿山寺”和诗句“恐惊天上人”重点正音。“见”同“现”,是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不读jiàn。
教学本课生字,建议在学生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境分散识记。如《夜宿山寺》,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识记“寺”的字形,顺势解题。“危”像人站在山顶上,本义是高,引申指危险,从而理解诗中“危楼”即“高楼”。“辰”字在诗句中表示日、月、星的总称,字形上可与“晨”相比较。“恐、惊”二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可通过看图,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来理解意思。
学习《敕勒歌》,仍可引导学生一边朗读古诗,一边识记生字。可通过插图,理解“笼盖”的意思。“苍苍、茫茫”是辽阔旷远、模糊不清的意思,这两个词都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敢”字容易与“取”字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半部分反文不是又”来区别。“阴、似”左窄右宽,要注意右半部分“丿”的穿插。“野”字左右等宽,左短右长。“苍、茫”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要强调“苍”的撇捺舒展,“茫”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本课书写要点:
危 “4”居上居中,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m”“已”横折钩较小,竖弯钩要舒展。
敢 左右宽窄相当,“耳”的末笔横变提,“攵”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
惊 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阴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阝”略高,起笔横撇弯钩一笔写成,钩部在横中线上,右半部分“月”的“丿”从竖中线起笔,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似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以”的第一笔竖提一笔写成,第二笔点位置略高,竖撇的撇尖穿插到左下方,末点收笔略高于撇尖。
野 “里”的末笔横改提,顶部左右齐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笔横钩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略向右上斜行。
苍 “艹”窄、扁,“仓”宽、大,“仓”上面的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左侧,收笔撇低捺高。
茫 “艹”窄、扁,居上居中,“氵”首点在左上格横中线上方,“亡”的点笔在右上格,收笔在横中线上。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安危、敢作敢为、惊奇、阴阳、相似、田野、苍茫”。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与理解运用。
读好古诗,可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前提下,体验古诗作品的韵律美,同时感受作品内在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怀。
《夜宿山寺》指导步骤如下: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学时,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可出示课题,让学生认读“宿、寺”,接着让学生练读古诗,尤其注意“辰、恐、惊”等字的发音,教师要给足练习的时间,并及时正音。然后教师范读古诗,指导学生聆听,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最后师生合作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2)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山寺给自己的感觉。识记“危”字,知道“危楼”即“高楼”,全诗是围绕着“高”来写的。请学生再读古诗,找找诗中哪些字句写出了楼之高。可分行出示古诗,想象画面,说说感受,朗读体会。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百尺”是虚指,这里形容楼很高。想象诗人站在山顶寺庙的高楼上远眺时的感觉,读好诗句。教师可示范将“高”字读得响亮一些,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手可摘星辰”可让学生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很近,做抬手摘星的动作,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很巧妙。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呢?因为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这形象地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咫尺,进一步突出楼之高。可请学生模拟诗人此时的神态,轻声朗读诗句,“高声语、天上人”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3)熟读古诗,积累背诵。教学时,可播放古筝乐曲,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画面,熟读积累。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
《敕勒歌》指导步骤如下: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简单介绍敕勒族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平舌音“似、苍”,特殊读音“见”,知道“见”是出现、显露的意思。然后指导读好节奏。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2)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如辽阔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等,再说说大草原给自己的整体印象。然后分行学习古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川”指平地。敕勒川就是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这两句诗交代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诗写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大地。用牧民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写出了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教师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了解“敕勒川、阴山下”的环境和“穹庐、笼盖”的意思。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苍苍、茫茫”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可以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如,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然后让学生说说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带给自己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可让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象,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句。
(3)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可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者欣赏草原图片。
2.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背诵课文”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还可以找一些与古诗意境搭配的音乐,让学生听一听,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课后第二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诗句大意说出来即可,主要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意想象和感受画面,互相交流。
三、实践活动
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古诗抄写在上面。
教学资源
《敕勒歌》中的“笼盖四野”的“野”字要读成yǎ吗?
古诗的音韵原本是和谐的,但是由于历史发展,诗歌变得不押韵,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押韵字有几个读音可供选择的条件下,选择和谐的读音是正确的。但不宜为求押韵而读古音或者随意改读字音,因为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科学依据。“野”在中古时期属于上声鱼韵,并不存在韵母为a的旧读,如果读yǎ属于强行押韵。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宜提倡读今音,遵循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凡遇不押韵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不同而导致的现象。
雾在哪里
教材解析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淘气的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作者赋予雾以孩子似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一切”,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课文共十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了雾依次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城市等景物藏起来的景象。其中,第3、第4、第6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描写雾的变化时,先写雾的语言,再写雾怎样做,最后写雾藏起来之后的景色,节奏清晰明快。第3、第4自然段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在描写雾的语言和行为中间用连接词“于是”进行衔接,再用“无论······还是······都······”介绍被大雾笼罩的景物,让人感受到雾的淘气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雾把自己藏起来后云开雾散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用设问句结束全文,显得神秘又回味无穷。
课后第一题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通过朗读体会雾的淘气。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例句发现课文的主要信息,并能照样子说话。课后第三题启发学生观察大雾天气的景象,发挥想象说话。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画的是淘气的雾孩子用一大片雾,把大海、城市、太阳等藏起来的情景,画面朦朦胧胧,隐约能见到景物的轮廓。第二幅是云开雾散的景象,画面豁然开朗,摇着尾巴的小黑猫特别富有情趣。插图前后照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孩、于”等9个字,会写“孩子、于是”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能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暗、岸、甚”是前鼻音,“甚、至、失”是翘舌音。认读“消失、藏起来、甚至”等词语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平翘舌音。认读词语“变暗、海岸”时,要区分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读好“露”字。根据教科书注音体例,对于存在文白异读,且两读不区分意义的字,一律标注文读音,因此课文中的“露”标注文读音lù。
“雾”是形声字,可拓展积累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同偏旁的字,如“霜、雪、雷”。“梁”表示水上木桥之意,所以有“木”也有“氵”,现一般指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如“桥梁、房梁”,也指中间高起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躲”和“藏”是近义词,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暗”和“岸”是同音字,可通过看图理解“海岸”的意思,找反义词理解“暗”的意思。“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具体含义需结合课文语境理解。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岸、步”都是上下结构,要发现部件比例及穿插规律,抓住关键笔画进行少而精的讲解。“孩、论、切、散”是左右结构,可让学生先整体观察,自己临写。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于、久”是独体字,要摆正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舒展。
本课书写要点:
孩 左窄右宽,“子”末笔横变提,斜度大,“亥”第三笔是撇折,撇折经中心点在横中线下侧向右折。
于 两横长短不一,稍向右上斜行,下横起笔于横中线,竖钩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论 左窄右宽,“仑”首撇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捺脚落在横中线上,撇、捺罩住“匕”,“匕”两笔相接不相交。
岸 “山”扁、窄,首笔在竖中线上,“厂”宽大,“干”的上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右侧。
屋 “尸”居上居中,长撇从左上格到左下格,“至”偏右,右侧超出“尸”右端。
切 左窄右宽,“t”首笔起笔在横中线上,“刀”首笔从竖中线起笔,长撇舒展,撇穿插至“t”下侧。
久 第一笔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撇尖抵横中线,第二笔横撇从撇中点靠上起笔,横段短,撇段长,第三笔捺与横撇的撇段相接于田字格中心。
散 左右宽窄相当,左半部分长,右半部分短,左下部“月”的首笔是竖;“攵”首笔的撇尖收于田字格中心,末笔捺要写得舒展。
步 上半部分宽、扁、下半部分窄、长,“止”首笔在竖中线上,第四笔长横在横中线上方、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七笔撇从右半格横中线上侧起笔,撇至左下格。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孩子、于是、无论、岸边、房屋、一切、不久、散步”;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小孩、关于、对岸、书屋、许久、分散、跑步”。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这五句话都是雾的自言自语,但是语气有所不同。前三句写雾孩子藏完一处又一处,朗读时,“我”的后面可稍作停顿,要读出开心的语气,突出雾孩子的淘气。第四句写雾孩子不知该藏什么了,自己问自己,“现在”语音稍微拖长,或者略作停顿,读出雾孩子思考问题的语气。第五句是写他突然有了主意,于是便自问自答。朗读时,要紧紧联系前一段雾孩子的自我发问,读出他恍然大悟、高兴的语气。
二是读好描写雾景的长句子。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这句话写出了雾藏起一切的情形。前半句中,四个词语由顿号间隔,朗读时停顿稍短一些,这些词可以利用声高上的变化,读出不同。“甚至”表示更进一步,要读得略重,以突出雾不仅藏起了大的事物,就连小的“行人和小黑猫”也不见了。后半句的“一切、什么”重读,后面略作停顿,以表现所有事物都被浓雾笼罩、世界一片朦胧的景象。
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这个长句子由多个短语组成,语义连缀,一气呵成,写出了雾散之后所有事物显现出来的景象。朗读时,注意连接词“连同”的前面要稍作停顿,后面要连贯,声断意连,以体现云开雾散、万物复现的景象。
2.理解运用。
初读课文后,教师可结合课后第二题提出问题: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要求学生先画出雾孩子说的几句话,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雾说的几句话,分别说出了他依次藏了哪些事物。可用“雾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把······藏了起来”的方式说完整。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提取信息时,不要遗漏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课文中描写的雾景。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明白有雾的时候世界一片朦胧,神奇美丽,云开雾散以后,世界又恢复原状。作者的想象如此奇妙,让普通的自然现象变得如此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创编的兴趣。
教学本文后,教师可出示云雾弥漫的山川、树林、学校等图片,指导学生仿照课后第二题中的句式进行口头表达,进而拓展延伸,以下例子供参考:
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百灵鸟、小松鼠,还是奔跑的梅花鹿,都看不见了。
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老师、同学,还是巡逻的保安,都看不见了。
雾把小院藏了起来,无论小花、小草,还是小鸡、小鸭,都看不见了。
还可结合课后第三题,启发学生由课文想开去,发挥想象说话,如,雾是“魔术师、捣蛋鬼、画家······”。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擅长描写人的心理,对自然景致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代表作《秋与春-谢尔古年科夫诗意小说》主要描写了在森林里终日与灌木、野草为伴的幸福,为现代社会处在疏离、隔绝和孤独之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充满诗意的救赎之路。文笔清新灵动,又饱含感情。
21 雪孩子
教材解析
《雪孩子》是根据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作品改写的童话故事。雪孩子陪伴小白兔,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课文富有童趣,意境优美,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
课文篇幅较长,有十四个自然段,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描述雪孩子陪伴小白兔的情景,快乐而温暖。“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两个相同的句式写出了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玩耍的情景。“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写雪孩子奋不顾身勇救小白兔。“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不停地呼唤,表现了他救小白兔时急切的心情。“冲进、冒着、找哇找哇、找到、抱起来、跑”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写出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艰辛过程。
第三部分(第9~14自然段)写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变成了美丽的白云。雪孩子从“浑身水淋淋-化成水-变成水汽一变成了白云”,故事的结局伤感又美好,也暗含一个自然常识:雪遇热会融化。“雪孩子还在呢!”说明了大家对雪孩子的怀念与不舍。“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突出了雪孩子形象的美好。
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这是教材第一次提出默读的要求,需要让学生学习在阅读时先试着做到不出声。第二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句子的不同表达,抄写表达优美的句子,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故事开始时,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玩耍的情景;第二幅图表现的是故事结束时,雪孩子不见了,天空中有一朵美丽的白云。插图前后照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添、柴”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会写“唱、赶”等8个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2.学习默读,试着不出声。
3.展开想象,结合插图,练习说话。
4.朗读比较两组句子,抄写其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添、渐、浑、淋”是前鼻音,“柴、烧、终”是翘舌音,“旺、呛、烫、终”是后鼻音,朗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多音字“呀”表示惊疑时读第一声,如文中的“哎呀”;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时读轻声,如“快回去呀”。
根据生字字形不同的特点,可以用多种方法识记。
(1)近义词识字。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添一加”“瞧一看”“渐渐-逐渐、慢慢”“浑身一全身”。
(2)字理识字。“烫、灭”的字形可通过字理溯源,知道它们的构字特点,再联系生活体验来识记。“烫”字上部“汤”,是热水的意思,下部“火”表示火在烧的意思;“灭”上的“一”表示物品覆盖在火上,意思是熄灭,引申为灭亡。
(3)生活识字和语境识字。“旺”表示火烧得很大,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火势旺的场景。“冒”字可结合课文语句模拟动作理解。“终于”在文中表示雪孩子找了很久才找到小白兔,突出了雪孩子的勇敢和急切的心情,可通过朗读体会。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唱、旺、浑、候、谁、汽”的字形都是左窄右宽,可让学生自主观察和练习。要重点指导“赶、旁”的书写,可让学生先整体观察,再提出书写要领,教师范写时强调“赶”字注意穿插,“旁”字上宽下窄。
本课书写要点:
唱 左窄右宽,“口”底部在横中线上,“昌”两个扁“曰”上小下大,上
“曰”  左竖在竖中线上,下“曰”左竖在竖中线左侧。
赶 “走”三个横右端收在竖中线左侧,顶部“走”高“干”低,“走”第二横在横中线上,捺长,托住“干”。
旺 左窄右宽,“日”的短横写在横中线上,“王”第二横略短,也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是长横。
旁 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中间点、撇分列竖中线两侧,“一”宽,在横中线上侧盖住下半部分,“方”首笔点在田字格中心,横在横中线下侧,横折钩的钩在竖中线上。
浑 左窄右宽,“氵”第二点偏左,“军”的撇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
候 第三笔短竖起笔与“亻”的撇、竖相接处持平。
谁 左窄右宽,“讠”第二笔起笔于横中线,“隹”撇起笔于竖中线上端右侧,撇尖伸向“讠”,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第四横较前三横略长。
汽 左窄右宽,“氵”第二点偏左收笔于横中线,“气”的短撇从竖中线撇向左上格,第二笔横与短撇在竖中线相接。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唱歌、赶快、旁边、浑身、时候、水汽”;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兴旺、汽车”。
二、课文学习
1.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
这是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课文较长,建议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分成三部分进行默读指导,逐步落实“不出声”的要求。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便于点评指导。
第一步,告诉学生默读就是读的时候不出声,速度比出声朗读快,读长故事用默读的方法比较好。教师读第1~4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边听边学着用眼睛看课文。可用儿歌帮助学生掌握要领: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词,小嘴闭上不出声。
第二步,请学生试着默读第5~8自然段“雪孩子勇救小白兔”的内容,教师观察后强调“不出声”的要领: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第三步,默读第9~14自然段“雪孩子变成了白云”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表扬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的学生。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读出角色对话中六处感叹句的语气。
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不好了!小白兔家着火了!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
谢谢大家来救火,救了小白兔,谢谢大家!
咦,是谁救了小白兔?······真得谢谢他呢!
第一句小白兔“嚷起来”,语速可稍快;第二句可强调“赶快”;第三、第四句是雪孩子说的,也是教师重点指导的内容,可想象屋子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的情景,加上动作朗读,用较快的语速、急迫的语气来读,感受现场情况的危急,体会雪孩子焦急的心情;第五、第六句,可抓住“激动”,指导读出兔妈妈和小动物们的感激之情。
二是读好描写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句子。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看到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也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直观感受雪孩子大火中勇救小白兔的那一幕。朗读时语速稍快,表现当时情况的紧急和雪孩子的勇敢。
3.理解运用。
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雪孩子和谁的故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导默读时,读完一部分,可组织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教师板书关键字。读完后请学生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下雪了,小白兔跟雪孩子玩,很快乐。着火了,雪孩子救小白兔,很勇敢。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化成了水,变成了天空中的白云。还要珍视学生的初步感受,交流自己对雪孩子的印象,提出阅读中不懂的问题。
本文是童话故事,科学知识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结合初读时的疑难点,借助课件简要讲解。如,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浑身水淋淋的,后来又不见了,化成了水,最后变成了水汽,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先请学生说说原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课件演示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让学生对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本文最后一段时,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首先出示两组句子,朗读比较,说说每组的第二个句子好在哪里,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如“很轻很轻的水汽”,用伤心的语气读,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融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一朵美丽的白云”,用高兴的语气读,因为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觉得很高兴。在朗读中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然后根据学习提示“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组织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供参考: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你能再回来。
雪孩子,你快回来吧!我要跳舞给你看,唱歌给你听。
雪孩子,看到白云,我就好像看到了你。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教学时,还应提醒学生不要模仿雪孩子的行为,不要让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注意用火安全。
看图讲故事
教材解析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是一次看图讲故事,内容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经典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一则。漫画共有六格,前五格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沉迷读书的儿子吃饭,在爸爸的催促下,儿子终于到餐桌旁跟妈妈一起准备开饭了,但爸爸却半天没有回来,妈妈只得又让儿子去叫爸爸。最后一格画面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可以此为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想象“爸爸可能去了哪里”。
这组漫画简单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便于学生了解图意,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漫画下面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两个话题: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每一幅漫画的内容,并按顺序讲一讲故事;二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与同学交流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
教材中的“小贴士”明确揭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说的方面,要求学生按照漫画的顺序讲故事,内容要清楚;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抓住内容,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能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学建议
一、导入
从漫画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说一说看过什么漫画,引导讨论看漫画的感受,激发看漫画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先总体看一看五幅漫画,大致了解漫画的内容,以空白画面激发学生的思
考,调动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看完五幅漫画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漫画里面都有哪些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是什么时候,地点在哪儿,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让学生根据图片上明显的内容进行交流,对漫画讲的故事有一个整体印象。如:
画面上画了一家人,有爸爸、妈妈和儿子。
故事应该发生在家里,他们到了要吃饭的时候。
妈妈让爸爸去叫儿子吃饭,结果儿子回来了,爸爸却没有回来。
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完整。
二、交流每幅图画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逐图观察,可以提示观察的角度,如地点、人物、他们在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里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图画里的人可能在说什么等。观察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或者句式组织学生练说。通过小组练说,全班展示、交流每一幅图的内容。
第1幅图: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图中妈妈和爸爸在做什么、说什么,桌面上有什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人物的手势以及问号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让学生先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再在全班展示。
如果学生说得不清楚、不完整,可以出示提示,如:
吃饭时间到了······
爸爸指着······,说:“.. .”
妈妈指着······,说:“他······,你······”
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模仿图中二人的手势,配上语言说一说。
第2幅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爸爸来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了解儿子没有来吃饭的原因,想象爸爸可能会对儿子说什么。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说,根据情况,提供“走、趴、撑着小脑袋、翘着小脚丫、看得入神、快去吃饭”等词句,引导学生把图片内容讲清楚。
第3幅图: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物位置的变化,重点观察爸爸的动作,试着让学生说说爸爸看到书时,在想什么。
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讲清楚。也请听的学生说说听明白了没有。
根据情况,可以提供“忍不住、弯下腰、吸引、盯着”等词语作为提示。
第4幅图: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地点变了,问号位置变了,引导学生关注问号展开讨论:这个位置应该坐谁?他去哪了?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儿子的表情,说说他们在想些什么。
如果学生说得不清楚、不完整,可以出示提示,如:
妈妈和儿子准备吃饭了,可是······
妈妈想······
儿子想······
第5幅图: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根据母亲的手势,想象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再引导学生发现餐桌上的饭菜有什么变化,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以以“等到饭菜已经凉了······”开头,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三、按顺序讲故事
1.小组合作讲故事。
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接力讲故事,把五幅漫画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可以提出讲述和倾听要求:一是按顺序每人可以讲一至两幅图,适当补充人物的动作、对话和想法,把故事讲清楚;二是小组其他人要认真听,知道讲故事的人讲的是哪幅图,看看讲得对不对。如果觉得别人讲得不对或者不清楚,可以等别人讲完后再补充讲。
学生分组练习讲故事,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讲故事的活动。
2.全班展示,互相评价。
小组展示接力讲故事。在轮换讲的间隙,教师可以请展示小组的学生暂停讲,提问听的同学,检查是否知道别人讲到哪一幅的内容。
每一小组讲完后,听的同学可以和讲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说说哪里讲得好,哪里还说得不清楚。教师提醒学生交流时要讲礼貌。
四、想象故事的结尾
最后一幅图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如:
儿子去书房会看到什么?
他会对爸爸说什么?爸爸又会怎么回答他?
这会是一本什么书呢,这么吸引人?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看看谁的说法最有趣。
等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出示原著中的最后一幅漫画,让学生自己交流谁猜到了结局,谁说的结尾最有意思。
根据情况,可以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六幅图的内容。可以同桌合作轮流讲故事,也鼓励学生课下把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语文园地七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七安排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围绕“自然风光”编排了十二个词语,有“海滩、沙漠、高原、悬崖”等四个场景,呈现四组词语,每组的第一个词语是典型的地貌,第二、第三个词语是这种地貌中的典型事物。配有“海滩”场景的图画,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是复习部首查字法。学生第二单元已经学过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
第二题是积累描写天气的八个四字词语,并选择一两个词语描述场景。本单元课文《雾在哪里》《雪孩子》都和气象有关,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奇妙的自然现象,本题目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更多描写天气的词语,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八个词语可以分为四组,分别描写了云雾、风、冰雪、雷电等天气现象。
第三题是学习拟人句,体会语言的有趣,引导学生对拟人句有初步的感知,感受拟人句生动形象的描写。
“写话”是看图写故事,选择了学生喜爱的猫和老鼠作为话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故事,体会写话的乐趣。
“展示台”引导学生整理错别字,交流预防写错别字的方法。以便利贴的形式展示易错字、形近字、同音字、形近同音字,并以泡泡的方式提示预防写错别字的方法,如,将正确的字抄写在改错本上,对容易混淆的字进行比较。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民谣《数九歌》。我国从南北朝开始,民间就广为流传“九九消寒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黄河流域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是人们消磨冬季时光、企盼春暖花开的一种民俗,也是向儿童传授气候知识、物候变化、农事的一种歌谣。配有“沿河看柳”的景象图,有助于学生体验季节变化的奇妙。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让学生感受说绕口令的趣味。配图展示的晚霞辉映下,一群野鸭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认识9个生字,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的4组词语。
1.图文结合,识字学词。
(1)出示带有图片的四张词卡“海滩、沙漠、高原、悬崖”,教师范读后,学生跟读。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四个词语的意思。
(2)出示“椰树、贝壳”等八个词语的词卡,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提醒学生“骆驼”的“驼”读轻声。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词语,如果学生对“胡杨、雪莲”不太熟悉,可以相机介绍。
(3)引导交流:你喜欢哪儿?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认读词语。
(4)贴对应图:教师打乱图片和词卡的顺序,让学生把词语卡片贴到对应图片下面,并说一说这样贴的理由。如,海滩上有高大的椰树,有好看的贝壳。
(5)再次读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2.自主交流,巩固运用。
(1)识记生字,交流方法:圈出带拼音的九个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椰、壳”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
“滩、漠”可以利用形声字构字特点来识记,知道“滩、漠”与水有关。
“悬、崖”也是形声字,可以借助悬崖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崖”的山字头表示字义与山有关;“悬”可以组词“悬念”,联系阅读经验理解词语,让学生理解“悬”的心字底,表示与心情有关。
(2)四人小组,每人选一个地方当“小导游”,出示词卡和“游客”一起认读,简单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事物。
3.师生齐读词语。
1.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
1.师生一起复习部首查字法的四个步骤,可出示几个未学过的字,让学生任选一个查字典,在实际中运用、巩固部首查字法。
2.出示“亏、申、丹”三个字,全班交流:独体字“亏、申、丹”的部首分别是“一、1、丿”。教师小结: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独体字,一般查首笔画。
3.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边查边按照表格的表头上的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4.可以出示其他独体字让学生进行查字小能手的练习,如“甲、舟、求、户”。
2.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先试读,教师再带读。让学生说说这八个四字词语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天气现象。
2.借助图片理解词语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有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如“山林的早晨云雾缭绕”。
3.出示描绘气象的图片,让学生做词卡和图片连一连的游戏。连线正确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全班齐读。
4.设置情境,让学生当小小气象员,看图片说说对应的天气现象。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3.从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表达的有趣。
1.引导学生先读题目要求,再试着读这两个句子,教师纠音。可以借助图片理解“手绢、圆帽子、铁环”等词语。
2.学生试着和同桌说说句子有趣在哪里。
3.全班交流。第一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雾像人一样会开口说话,还会做人的动作,既可爱又有趣;第二句引导学生从风擦汗、滚走圆帽子等一系列淘气、有点儿恶作剧的动作中体会有趣。
4.可以让学生表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有趣。
5.如果学有余力,教师可创设简单的情境,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如“小鸟开始歌唱······”“冬姑娘要来了······”
能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把故事写完整。      
1.观察图画,说一说。       
(1)引导学生观察角色的表情。
观察图中的小老鼠,试着说一说它的表情,如“大吃一惊、吓了一跳”,还可以说说它的动作,如“往后倒、吓得倒在地上”。
观察图片中的猫,说一说它的表情,如“瞪大眼睛、眼睛瞪得圆圆的”,还可以说说它的动作,如“张开嘴巴、露出牙齿、喵地叫了一声”。
教师可以把学生想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供学生之后写话时参考。
(2)引导想象故事的开头。
引导学生想象:发生这一幕前,老鼠在干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说一说,补充出示故事开头。如:
一天,小老鼠在电脑边玩,不小心碰到鼠标。······
晚上,小老鼠看到电脑很好奇,就走过去看一看。
出示句式“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只猫。那只猫······老鼠······”,引导学生接着开头,借助图片把老鼠和猫的表现说一说。
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3)引导想象故事的结局。
再引导学生:接下来会怎样?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猜测图中的小老鼠和猫之间接下来究竟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如:
老鼠一转身就逃跑了。
老鼠吓得一动不动,晕过去了。
老鼠赶紧把电脑关了。
猫不见了,老鼠不怕了。
猫从屏幕里跑出来了!
2.发挥想象,写一写。
让学生把刚刚想到的写下来。写之前,提醒学生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教师也可以出示“突然,屏幕里出现一只猫”,让学生把前面和后面补充完整。
3.互相交换,读一读。
让学生写完后检查错别字,和同学交换读一读,感受写话的乐趣。
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习巩固易错字和易混淆的字。
开展这项活动之前,师生分头作准备。学生可以小组分工搜集平时作业中容易写错的字,再整理分类,抄写在改错本上。教师对学生平时的易错字作梳理,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类型的错别字可以怎样避免。
1.根据例子,引导交流。
教师带读课文中展示的易错字,以其中一组易错字为例,引导交流容易混淆的地方,如“被”的“衣字旁”容易写成“示字旁”,“泼”右半部分的“发”易写成“友”加上一点,“领”左半部分的“令”易写成“今”,“展”字易多加一撇,“步”字易多加一点,“瓜”易少写一点等。其余的三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作业情况,自主交流。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展示自己的改错本,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再推荐小妙招全班交流。
3.设置情境,举行“找错别字”大赛。
教师将收集到的学生作业中写有错别字的词语、句子写在纸条上,用线串起来,挂在教室四壁,供学生搜索,看谁找到的错别字多。
4.巩固练习。
用“比一比,再组词”的方式,复习巩固易错字和易混淆的字,如“纸一低、今一令、以一已、在一再、情一晴、圆一园”。
背诵民谣《数九歌》。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指名读、教师相机纠音。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一”的读音。第一句“一九二九不出手”中的“一”表示“第一”的意思,因此不变调,读一声;而“九九加一九”中的“一”表数量,这里的“一九”指“一个九”,因此“一”要根据变调规则读四声。
2.借助图片,展示每个“九”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大意。
3.在每张图片下配上相应的文字,指名学生读,齐读,读准字音。
4.采用边拍手边诵读、小组比赛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5.可以结合《数九歌》,引导学生说说当地的气候是怎样的。如果处于非黄河流域,可以提示学生本地的气候变化与民谣中的内容有所不同。
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感受说绕口令的乐趣。
1.学生自读题目,试着读出停顿,提示“分不清、鸭”后可以稍作停顿。
引导学生借助图画,找出图中的鸭和霞,读好词语“五彩霞、麻花鸭”。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把绕口令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指导读好句子的停顿,如第3、第4行,可以在“霞、鸭”后面稍作停顿。
3.图文对照,想象绕口令描写的有趣情景,学生交流对绕口令大意的理解。
4.教师带领学生打节奏朗读。可先示范拍手打节奏朗读,再让学生自己尝试打节奏朗读。通过有节奏地快速朗读感受绕口令的趣味。
5.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再找几首绕口令读一读。
教学资源
《数九歌》中的“八九雁来”一句,是否应为“八九燕来”?
因为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物候差异很大,“数九歌”在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八九雁来”中的雁指的是豆雁,因为它是我国北方最常见的一种雁类,也是“中国物候观测方法”里建议观测的雁类。豆雁在秋季从北方飞回南方,到华中和华南过冬;春季从南方飞到北方,在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繁殖。所谓“八九雁来”指的是人们在早春看到豆雁成群从南方往北方迁离的情景。豆雁最早迁离的时间即3月初,这个时间与“八九”即2月23日至3月2日是吻合的。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