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说:【语文教学】《书戴嵩画牛》文本细读NO.151

文摘   2024-10-27 16:24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篇题跋,短小精悍,寓意深远。原文如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章开篇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一位蜀中的杜处士,这位处士热爱书画,且藏品丰富,达到“百数”之多。
什么叫“处士”呢?
课文下的注释是这样写的:本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也泛指未做官的士人。
为什么德才兼备却选择隐居呢?
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可能是出于对官场的不满或失望,有的人可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还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专注于学术研究或艺术创作。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杜处士大概率属于专注艺术创作那一类。
据说杜处士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风景、人情世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文章文笔流畅,思路清晰;他的书法笔力遒劲,字迹洒脱;他的绘画则意境深远,画面生动。他还是个跟苏轼有点儿像的全能型选手,不仅擅长创作,还极具艺术品鉴能力。他对艺术品的鉴赏力深厚,善于发掘优秀艺术作品,为推广蜀地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献没有关于他家底的记录,但想必家境应该比较殷实,因为他的书画等艺术收藏极多,“所宝以百数”。有钱有闲,他就有条件四处溜达。他曾游历四川各地,从成都的繁华市井到峨眉山的幽静禅林,从锦里的诗酒风流到草堂的书画韵味,都留下了不少印记。
注意杜处士的这几个特点,好书画,收藏多,创鉴俱佳,还游历多地,这几个特点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很重要。在此先按下不表,稍后我们再展开讨论。
在杜处士“以百数”的众多珍藏中,他尤其偏爱戴嵩的《斗牛图》。苏轼的原文用了十一个字来凸显他对这幅画的喜爱:“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尤所爱”,成百上千宝贝里面,最钟爱《斗牛图》,这不就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偏爱吗?杨贵妃还需要“回眸一笑”才能让六宫粉黛俱无颜色,戴嵩的这幅画哪里用得着笑啊,它在那儿,啥也不用干,就已经胜过了其他的所有书画了。
再来看“锦囊玉轴”这四个字。《斗牛图》纵44厘米,横40.8厘米,大约相当于四本语文书平挨在一起。这样一幅画,要“常以自随”并不方便,所以必须放在袋子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囊”。杜处士是蜀地人,他用的锦应该是蜀锦。蜀锦的主要原料为蚕丝,作为蚕桑养殖的产物,其产量远不及麻布等普通织物,因此原料本身就较为稀缺。此外,蜀锦的制作过程也非常繁复,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织造和印染等,这些工艺在当时都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些都导致蜀锦十分名贵,在宋代只有达官贵人和帝王才能拥有这种奢侈品。杜处士用它来干吗呢?做成了袋子,装画。
说完了囊,我们再来看轴。宋代书画作品的轴通常由多种材料制成,包括木材、竹子、金属等。其中,木材是最为普遍的,坚固美观;其次是竹子,轻便易取;再次是金属,比如铜、铁,方便镶嵌宝石或雕刻精美的图案,以增加其装饰性和艺术价值。杜处士的轴是用什么做的呢?玉。在宋代,玉料本身稀有且加工难度大,加之人们对玉的喜爱与追求,使得优质的玉石制品在市场上极为珍贵,只有特别珍贵的书画作品才会用玉来做轴。
如此偏爱,如此珍贵的画作,常人怕是恨不得在家里供起来,每日上三炷香。但是杜处士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才不舍得把这么好的画放家里呢,他选择“常以自随”,没事儿就带在身边。苏轼只说了“常以自随”四个字,但我们从这四个字里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他可能会把这幅画带到哪儿去呢?
他可能会带给他的好友或者同样爱好书画的人。在这些场合,杜处士或许会慷慨地展示他的《斗牛图》,与同好们一同欣赏戴嵩的画艺,分享他对这幅画的热爱和见解。他会详细解释画中的笔触、构图和意境,以及戴嵩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牛的动态和神态,让观者仿佛能听到牛的喘息声,感受到它们争斗的紧张气氛。或者,反过来,是同好们分享见解,他则享受别人对他眼光好的赞美。
他还可能会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携带这幅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一处宁静之地,慢慢展开画卷,让画中的牛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照。说不定,在路上看见牛他也会展开画跟牛唠上几句,“你说说,这画画得怎么样?”
也许,爱好推荐的他还会在一些公共场合展示这幅画,比如在市集或是庙会上。他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观众,包括对书画一窍不通的普通百姓,甚至是像故事中的牧童那样对牛有实际了解的人,让他们也来夸夸名家名作。谁说艺术就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看了也说好,那咱们的杜处士岂不美上天?
说不定他还会遇到一些想要购买这幅画的收藏家或商人。面对这些潜在的买家,杜处士大概会婉言谢绝,因为他珍视这幅画远超其物质价值。说不定他还会一本正经地解释,这幅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与戴嵩之间精神交流的桥梁。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书画作品十分娇贵,但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斗牛图》真迹来看,这幅画被保存得很好。杜处士可是“常以自随”啊?他是怎么保护这幅画的呢?
我们可以继续借助“常以自随”展开想象。
在携带画卷游历的过程中,杜处士肯定十分小心。也许他避免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快速行走,以免画卷受到颠簸而受损。遇到恶劣天气,他会及时将画卷收入囊中,紧紧抱在胸前,用自己的体温为它抵御寒冷。在展示《斗牛图》时,他可能还会限制观众的接触,不允许他们直接触碰画卷,以防止画被意外损坏。而在定期“曝书画”时,他的动作也一定轻柔极了。
什么叫大家手笔?这就是大家笔力呀,微言大义,寥寥十一字,就让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痴爱跃然眼前。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杜处士晾晒书画时。一位牧童偶然路过,看到戴嵩的《牛》图后,竟不由自主地“拊掌大笑”。牧童的笑,是对画中一个细节的直接反应——画中的牛在争斗时,尾巴是翘起的,而根据牧童的实际经验,“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即牛在真正打斗时,尾巴应该是夹紧在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这一指出,直接挑战了名家之作的权威性,也引出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议题:艺术创作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的反应是“笑而然之”,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书画的收藏家和鉴赏者而固执己见,反而以开放和谦逊的态度接受了牧童的意见。这种态度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实践经验的认可,也是苏轼借此文传达的一种哲理:无论学识多么渊博,面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都应保持谦逊,向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学习。
随后,苏轼引用了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即“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以确保艺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人在求知过程中的一种提醒。
故事讲到这里,这篇题跋的赏析似乎可以结束了。
且慢。
还有两个疑问有待解决:
其一:戴嵩真的画错了吗?
其二:杜处士真的认同牧童的观点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戴嵩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以画牛闻名,与韩干画马齐名,合称“韩马戴牛”。《历代名画记》中说他“善画牛,尤工写生,能穷物理之变。”戴嵩的画作以精细的观察和生动的表现力著称,他能够通过画笔捕捉到牛的细微表情和动作,使画作栩栩如生。他还曾画过喝水的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足可见他观察之精微。注意,他连牛的微表情都能画出来,连水中倒影的嘴巴和鼻子都能关注到,可想见他对牛的了解有多深,他对艺术应当追求真实有多么大的执念。
因此,他大概率是不会画错的。苏轼写完这篇题跋的六百年后,有个同样好书画且有钱的人也为他正了名,这个人就是乾隆。
乾隆对苏轼这个故事产生了怀疑:戴嵩到底是画错了还是没画错呢?为了求真求证,他就到处看,去看水牛斗,去看黄牛斗。看多了他就发现,牛斗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尾搐入两股间”,但也有些时候是“掉尾而斗”。
乾隆是个特别好玩的人。一开始,他认为苏轼说得对,于是在这幅画上写了这样一首题跋: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意思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中,牛角尖利,脖子刚强,两牛竭力相持,牛脚踏地发出轰轰的响声,脚步站位各出奇招。牛的两股之间微露出下垂的尾巴,这想必是经过牧童指点后改进的作品。
等亲自观看了斗牛大赛,发现牛相斗时尾巴并不总是下垂的,他又题写了第二首诗:
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
他认为苏轼关于《斗牛图》的跋语,是受了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唐朝名画录》的记载有误,导致苏轼的观点也出现了错误,于是他连苏老夫子一起批评:《唐朝名画录》本身就有问题,你以讹传讹,比人家《唐朝名画录》还不如。


我们现在看到的《斗牛图》上的两次题跋,就是乾隆老爷子写的这两首诗,一前一后,态度迥异,足见他对艺术品求真的在意。
大概所有“好书画”,热爱艺术的人,对艺术的“真”都比较在意吧。我想,杜处士大概也不例外。从他收藏了那么多书画,从他是书画鉴赏大家,从他没事儿就带着《斗牛图》来看,他大概率是知道戴嵩没画错的。
但为什么牧童“拊掌大笑”指出他收藏的画有问题时,他会“笑而然之”呢?
我觉得这正是杜处士被称作“处士”的原因。
杜处士“笑而然之”,没有因为牧童的天真直言而感到不悦,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反驳,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牧童的意见。这种态度不仅是他作为一个有德才的处士个人修养极佳的体现,也是对知识、对艺术的尊重。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戴嵩画牛,虽有艺术加工,但本质上仍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牧童虽无深厚学识,却拥有最直接、最质朴的生活经验,这份经验,在某些时候,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更为真切和生动。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真正体验者又是谁呢?是普罗大众。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生活深刻体验和理解的传达。因此,当牧童指出画作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符时,杜处士并没有立即辩解,而是选择了微笑和认同。也许,这是因为这个游历过许多地方的人,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艺术。
而这种多角度的理解和欣赏,也许已经化为了他对艺术的宽容和理解。艺术创作是一种主观表达,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有自己的创意和发挥。因此,即使画作与实际生活有所出入,也不一定就是错误。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更多的是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杜处士的这种宽容和理解,使得他能够超越表面的相似性,去探索和欣赏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价值。
当然,有没有可能杜处士确实不知道戴嵩画对了,真心诚意地认为牧童说得对呢?有可能。那么杜处士这个时候的“笑而然之”,就不仅是对牧童纯真无邪、敢于直言的赞赏,也有对自己作为艺术爱好者的自省了:即便是如他这般热爱并精通书画之人,也难免会有盲点,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聆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声音。这种态度,正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知行合一”,或许也是苏轼通过这篇题跋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哲理:艺术的真实,不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能够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
因此,我觉得这篇题跋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杜处士的“笑而然之”。苏轼用这四个字诠释了“处士”二字的真谛——不仅有才学,更有胸襟,能够超越个人的喜好与偏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艺术、面对生活,乃至面对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生命体验。
这篇题跋被放在艺术之美单元,孩子们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语文要素中的目标很明确——“体会艺术之美”,路径很清晰——“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什么是艺术之美呢?
我觉得无外乎三个字——真、善、美。
但是具体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中,我觉得维度还可以细分一下:
画作与题跋本身的艺术之美。戴嵩的《斗牛图》,即便我们未能亲眼所见,也能通过苏轼的文字描绘,感受到其精湛的技艺与深邃的意境。“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短短十一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牛争斗时的紧张气氛与力量感。这种美,既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精准捕捉,以及他运用艺术手法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能力,也源于苏轼高超的笔力,所以,如果说这是文字之美,也未为不可。
牧童纯真无邪的形象之美。牧童的笑声与直言,是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是源于生活的本真之美。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波折,更以其实践经验挑战了艺术权威,展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牧童的纯真与直接,既让这个故事增添了趣味之美,让故事变得好玩了,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鉴赏中另一种可能:即便是最平凡的生命,也能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艺术作品提出独到的见解。是不是只有牧童的形象才美呢?也不是。杜处士对书画的痴爱,豁达谦和的处世,可是让我们动容至今的呀。
杜处士的胸襟与智慧之美。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没有固执己见,而是选择了“笑而然之”。也许是他知道夏虫不可以语冰,牧童没有见过的事情无须现在就告诉他,等他日后经见多了,也许就会意识到其实“掉尾而斗”也是可能的;也许是他想呵护牧童的纯真无邪,不想让这个“拊掌大笑”的孩子尴尬;也许是他超越了个人喜好与偏见,是能够在不同声音中寻找真理与价值的胸襟之美。这种胸襟和智慧是杜处士流芳千古的原因,也是他担得起“处士”这个名号的表现,他身上闪烁着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啊。
苏轼题跋中的思辨之美。苏轼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生活与智慧的故事。他通过杜处士与牧童的互动,让千百年来的人们借由这个小故事不断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们对生活、对自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省察。这,难道不美吗?
艺术之美的内涵解决了,我们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这些美呢?
我觉得就是八个字——“赏词析句,还原场景”。比如,借助“常以自随”四个字,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杜处士会把这幅画带到哪里去,遇到什么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段,他会如何保护这幅画?再比如,“笑而然之”的背后,杜处士心里怎么想的?他说了些什么?手上会有怎样的动作?
当然,不是每一句话都要这样去想,挑选一两个关键处想一下就可以了,要不然想多了孩子们就疲了。
最后想聊聊我的阅读感受。
一开始读这篇短文,我认为这不过一篇多音字比较多,理解起来稍微有些难的文言文。真正细读之后才发现,这不仅是一篇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探讨,更是一则关于谦逊、包容与智慧的寓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不应忘记生活的真实与质朴,以及在面对批评与指正时,应从容与豁达。杜处士因此文成为后世学习与效仿的典范,而此文,也因其包蕴的丰富的艺术之美得以跨越数百年,依旧闪耀着智慧而温暖的光芒。
苏轼的《书戴嵩画牛》只有不到一百字,但我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多字,足可见一篇经典的文章是多么经得起阐发。
不得不再次感慨,苏老夫子不愧是我永不塌房的偶像,了不得,了不得啊!
蚌壳儿
2024年10月27日于成都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