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二上五单元文字版NO.80

文摘   2024-10-11 00:0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坐井观天》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寒号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得过且过,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本单元课文情节有趣,形象鲜明,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相关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在交流讨论中初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坐井观天》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关注小鸟与青蛙争论的问题,思考它们观点不一样的原因。《寒号鸟》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的结局,体会其中的道理;选做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我要的是葫芦》课后第一题从主人公的行为结果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其错误的根源。
“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语气的表达作用。如,《坐井观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朗读青蛙和小鸟对话中不同类型的句子,感受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不同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课后第二题通过意思相同句子的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口语交际《商量》也提到“要用商量的语气”,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感受语气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仿照例句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具体。如,《寒号鸟》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冷热的程度,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形容事物的状态,学习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课文讲述的道理生硬地告诉学生,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来具体谈寓意,说体会。
第二,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好不同句子的语气,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三,进行仿照例句说、写句子的练习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画或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运用,避免机械的语言训练。
12坐井观天
教材解析
《坐井观天》是根据《庄子·秋水》相关内容改写的寓言故事。小鸟为了找水喝,停在井沿上,与坐在井底的青蛙发生了关于“天究竟多大”的争论。小鸟说天大得很,青蛙却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小鸟无奈,只好请青蛙跳上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通过三组对话展现故事内容。
第1自然段交代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不同位置,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2~7自然段呈现了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第一组对话是一问一答,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超出了井底青蛙对世界的认识,于是引发了第二组对话中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反驳,都鲜明且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第三组对话中,青蛙还是自以为是,小鸟十分无奈,只好叫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课文最后戛然而止,没有写青蛙是否会跳出井口以及之后的故事,但却借小鸟的话来启发读者:只有让青蛙跳出来看看天究竟多大,这场争论才能有个结论。
课后第一题旨在让学生通过代入角色朗读,了解角色的想法,读好小鸟和青蛙对话中不同的语气。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关注小鸟与青蛙观点的不同之处,能简单说出它们争论的问题-“天到底有多大”,并且思考它们观点不同的原因: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每天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视野开阔;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坐在井底,视野受限,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课文配有插图,设计巧妙,小鸟和青蛙一高一低,暗示着因为位置不同,眼界不同,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观点就会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字音方面,“哪”是多音字,在课文里两种读音都出现过。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对比朗读,发现规律:“哪”放在句末时读轻声。
从字形、字义来看,“渴、喝”比较容易混淆。教学时可以形象地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口渴”是一种状态,需要水,因而是三点水旁;“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是口字旁。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答、话、哪、抬”的构字部件学生都很熟悉,建议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教学“际”字时,可通过查字典,理解“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还可拓展其他带有“际”字的词语,如“一望无际、漫无边际”。“错”字可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
本课识字教学要紧扣课文语境。如“沿、际”的学习,理解“井沿、无边无际”时要结合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又如,生词“弄错”共出现三次,学习时可关注小鸟和青蛙争论时的语气。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建议“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注意右边是“见”字而不是“贝”字,学生通过书写理解课题中“观天”即为“看天”。“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中进行对比,注意右下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阝”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
本课书写要点:
井 第一横比第二横略短,第二横在横中线下侧,竖比竖撇略长。
观 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贴竖中线,下端过横
中线。
沿 左窄右宽,右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口”要写得扁而宽。
答 上窄下宽,竹字头要写得紧凑,“合”的撇捺要舒展。
渴 左窄右宽,右下里面部分先写“人”,“人”的末笔捺改点,再写竖折。
喝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口”要写得小、偏上。
话 左窄右宽,“舌”首笔撇收笔于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
际 左窄右宽,“阝”的横撇弯钩要写得小,“示”第四笔是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坐井观天、井沿、回答、口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井水、观看、边沿、干渴、喝水、说话、国际”。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除了第1自然段,全部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可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发展思维。
(1)读正确、读流利。课文语句简短,口语化,比较容易达到读正确的要求。可以创设互学互促的情境,鼓励学生互相评价谁读得流利、读得好,同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读课文对话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一问一答两人交流的感觉,并且把对话中的重音读对,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读清楚。
第一组对话要读好问句。其中“哪儿”是儿化音,也是问句的核心词,可以让学生先单独练习读词,然后再放回到句子中,练习读出问句上扬的语调。
第二组对话情感很强烈。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一叹,不同角色的情感通过小小的标点符号可见一斑。要指导学生读好带有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为揭示寓意打好基础。“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朗读感叹句时,要强调“别”字的劝谏意味;朗读第二句时要强调“井口、那么远”等词语,语调上扬,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气语调的不同。如,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在比较朗读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原文的感叹句和反问句在语气表达上更为强烈,突出了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
第三组对话中,人物的对话前增加了提示语“笑了”。提示语相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青蛙笑了”和“小鸟也笑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它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青蛙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所以在朗读青蛙的话的时候,要适当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表现出青蛙是在非常自信地强调自己的理由。小鸟说的话中,“你是弄错了”中的“是”要重读,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在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中逐步读好人物的对话。
2.理解运用。
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有几组对话,大概说了什么内容(具体分析见“教材解析”),然后在分角色朗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详见“朗读指导”)。
依据寓言的体裁特点,教学时要充分感受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和想法,在理解语言、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寓意。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体会想法,感受寓意。
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学生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
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点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儿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故事的寓意。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
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独特看法,不必拘泥于寓意,不必统一说法。比如:跳出井口的青蛙会遇到什么情况,遇到谁,有什么启示?
(3)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寓言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问题和缺点放大,让人读后能受到触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对寓意的领悟。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建议结合课文学习,完成第一题。
课后第二题:教学时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三组对话,初步感知青蛙和小鸟争论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步,在学习理解第二组和第三组对话时,作好铺垫;第三步,在第二课时理解寓意时,回答该题。
13寒号鸟
教材解析
《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冬天快到了,寒号鸟不听邻居喜鹊的劝告,懒惰不做窝,最终被冻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得过且过,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寒号鸟住在现成的石崖缝里,而喜鹊住在树上,它们住得很近,为后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之后,课文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三个关键时间点,分别描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做窝的不同态度、做法,以及最后的结果。
第2~4自然段讲冬天快到的时候,喜鹊趁天气晴朗忙着做窝,寒号鸟则是能玩就玩,想睡就睡,并且不听从喜鹊的劝告。
第5~7自然段讲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嘴里说着明天做窝,结果第二天还是不听劝告,继续得过且过。
第8~9自然段讲寒冬腊月,天气非常寒冷,崖缝根本抵御不了严寒,寒号鸟又在哀号,但为时已晚,被冻死了。
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尤其是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反映了各自的性格和想法,读起来生动有趣。
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故事内容,思考导致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结局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积累带“得”字的短语,学习如何形象地描述“冷、热”等状态。“得”字前面是形容词,“得”字后面是补语,补充说明“冷、热”等状态的程度。教材提供了两种方式,可以直接描述,也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课后第三题是选做题,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中,喜鹊忙着衔树枝做窝,寒号鸟却躺在崖缝里睡懒觉。第二幅插图中,冰雪覆盖大地,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寒号鸟却再也没有出现,表现两者的不同结局。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脚、道”等10个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造成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结局的原因。
3.能说带“得”字的短语。
4.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从字音看,“号、当”是多音字,“号”在词语“寒号鸟”和“哀号”中出现,可以组块学习,进行读音的强化,也可和以前学过的“口号、学号、号子”比较学习。“当”在本课中读四声,学生易读成一声,可提供字典义项,引导学生据义定音;也可通过组词对比读,增强语感,如“当作、恰当、适当”“当心、当然、应当、担当”。“衔、劝、趁”是前鼻音,“缝、朗、将、狂”是后鼻音,可用分组归类呈现的方法,进行分辨认读,也可结合课文理解,在具体语境中认读,如“缝”,可组成“石缝、缝隙、裂缝”等,加强字音巩固。
本文识字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字义。比如,“堵、缝、朗、衔、枯”出现在第一幅插图中,通过插图中的实物“一堵石崖、一道缝”理解“堵”和“崖”的字义;通过“天气晴朗,喜鹊衔着枯草”这一画面理解“衔”和“枯”的字义,并图文结合记住字形。
也可通过调动已有识字经验、联系生活、形近字比较等多种方式识字。如“缝、朗、枯”,学生可结合已有形声字识记经验,自主学习。再如,“将、复、趁”,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词语或者句子识记字形、字义,如“将来、将军”“寒假,我将要去北京玩”。“且”可以通过与熟悉的汉字比较来识记,如“且”和“姐”比较。“衔”是本课较难识记的一个生字,可以联系课文,理解喜鹊“衔枯草”就是嘴里叼了一根枯草。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八个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两部分不同的比例。“脚、阵、枯、将、难、纷”左窄右宽,“朗”左右宽窄相当,“却”左宽右窄。教学时,可以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用加辅助线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共同之处,再选一两个字范写,迁移练写其他生字。“脚、将”是书写难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部件的大小,
摆好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阵”容易把“车”写成“东”,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辨清楚再写。
本课书写要点:
脚 三部分窄且紧密,上下不取齐,“月”居左中,“去”居中上,单耳旁居右下。
道 先写右边的“首”,再写走之旁。“辶”最后一笔平捺起笔处较平较短,右下行笔时,笔画较直。
阵 左窄右宽,“阝”的第一笔写得稍小些,为右边留空间;“车”的第二笔落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竖。
朗 左右等宽,注意左半部分不是“良”,第六笔是点;“月”的撇穿插到左半部分。
枯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木”横在横中线上方,捺改点;右半部分“古”首笔横在田字格中心起笔。
却 左高右低,左宽右窄,右半部分“卩”的竖略长。
第 上下紧凑,竹字头左右等大,左低右高,下半部的笔顺为:横折、横、竖折折钩、竖、撇。
将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要写得紧凑,“寸”的横在横中线下侧,较长,点在竖中线上。
难 左窄右宽,“又”捺变点,“隹”的“亻”竖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纷 左窄右宽,右上“八”撇要收,捺要展,“分”的两个撇都穿插到左半部分。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山脚、晴朗、枯草、将来、难过、大雪纷飞”;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手脚、阵雨、明朗、枯叶、将要”。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与理解运用。
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再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体会喜鹊劝告寒号鸟时着急的语气,以及寒号鸟两次不听劝告得过且过的心理,从而明白故事里蕴含的
道理,明白导致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结局的原因。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提醒学生注意:读寓言故事时,可整体采用叙述口吻,读人物对话时要读得生动,结尾部分可读得语重心长。
(1)了解课文顺序。
初读课文后,可以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初步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然后分时间段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2)抓住不同表现,比较不同的生活态度。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乌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这两句话形象地描写了喜鹊和寒号鸟在冬天来临前的表现,在比较中感悟它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一早”写出了喜鹊出去劳作的时间很早;“东寻西找”说明找到适合做窝的材料并不容易,可以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喜鹊可能飞过哪些地方,是如何寻找的,体会做窝的不易;“衔回来”可结合字义的理解,感悟衔回做窝材料的艰辛,再次体会做窝的不易;“忙着”写出喜鹊抓紧时间做窝,毫不懈怠。寒号鸟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却”字,写出了和喜鹊完全相反的行为,“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进一步说明它天性懒惰、得过且过。
(3)抓住对话,感悟其不同的个性。
本课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如下:
①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②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喜鹊第一次劝寒号鸟,指出“该干什么”,第二次劝寒号鸟,不仅指出该干什么,还说明了为什么要这么干。在行动上,由“说”变成“来到崖缝前劝”,可谓苦口婆心。朗读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喜鹊并思考:你会怎么去劝说寒号鸟?心情是怎样的?也可通过在“说、劝”前面加上提示语的方式来体悟,再指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
寒号鸟的表现,除了抓住“躺、伸伸懒腰”等明显描写出“懒惰”的词语外,还可引导学生围绕“傻、得过且过”等词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喜鹊真的“傻”吗?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寒号鸟“得过且过”,后果是什么?有真切体悟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等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4)抓住环境和寒号鸟的语言,体会得过且过带来的后果。
寒号鸟第一次不听劝告,才是冬天刚到,在呼呼的寒风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哆啰啰'”,并发誓“明天就做窝”;第二次不听劝告,已是寒冬腊月,“北风像狮子
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它“重复着哀号”,再次发誓“明天就做窝”,可是再也没有机会了,它“在夜里冻死了”。
这两段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当时的寒冷情景,体悟“得过且过”带来的必然后果。北风“狂吼”,南方的学生较少见到,可以借助视频理解;“得过且过”,可以联系上下文先说说寒号鸟“得过且过”的行为,再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比如,有的学生做作业拖拖拉拉,非要第二天老师催要才补做;再如,有的学生家里长时间不整理,乱七八糟的,最后想找的东西也找不到了。
2.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后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分角色朗读需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促进理解。避免朗读课文机械模仿,孤立生硬地讨论问题。
课后第二题是练习带“得”字的短语,“得”字前面是形容词,“得”字后面是补语,补充说明形容的程度,可以直接描述,也可以用比喻义短语来说。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必说术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和自己的经验来说。教学时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补充“热得     ”,这里可以用上生活中的情景图片,比如,“冻得直流鼻涕”“快得像一阵风”。
课后第三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不要拔高难度,“说一说”即可,切勿提升到“写下来”的层面。
问题提示
《寒号鸟》的插图画得像松鼠,不像鸟,是否错误?
《寒号鸟》课文以《南村辍耕录》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根据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改写。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五记载: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呜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明代陆深《俨山外集》引述《南村辍耕录》中“寒号虫”的故事,记述道:
辍耕录第十五卷内一则载寒号虫,云出五台山,今保定地方山中亦有之。当严寒脱毛之时夜间鸣声曰:“冻杀我,冻杀我,天明垒个窝。”至天暖时,毛羽已成,乃鸣曰:“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凤凰不如我。”余问其土人,果然尝举以为懒惰之比。
从古人对五灵脂原动物形态描述来看,完全与复齿鼯鼠相吻合,特别是“四足、肉翅、不能飞”等特征。在民间,寒号鸟就是复齿鼯鼠的俗称。根据1961年出版的《中药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在河北考察时发现,当地民众所采集的自称“五灵脂”的药物,是一种叫作“橙足鼯鼠”(后更名“复齿鼯鼠”)的动物的屎。这一考察发现也与《俨山外集》中“今保定地方山中亦有之”的说法相印证。由此“寒号鸟”即“复齿鼯鼠”就成了一种广泛认可的观点。在专业的动物学书籍,如《中国药用动物志》中明确记载,复齿鼯鼠的粪便为五灵脂,与《南村辍耕录》中相关内容对应。
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解析
《我要的是葫芦》讲的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不料长了蚜虫,他却只顾葫芦,对叶子上的蚜虫置之不理,后来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掉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
第1自然段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的人的喜悦之情。透过“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等描写,葫芦可爱的样子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第2~3自然段讲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里只有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邻居的劝告与种葫芦的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了他得不到葫芦的结果。
第4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由于蚜虫越来越多,叶子枯萎了,小葫芦也跟着一个个掉了,种葫芦的人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代价。
课后第一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从而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以及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不同。“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两个反问句反映了种葫芦的人打心里不相信蚜虫会阻碍葫芦生长,表现了他固执傲慢的心态和不能联系着看问题的错误思维。
课文插图形成鲜明对比:第一幅图葫芦长势良好,种葫芦的人面露欣喜之态;第二幅图葫芦叶子枯黄飘落,小葫芦有的已掉落地上,种葫芦的人一脸纳闷之态。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10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表达的强烈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在字音方面,“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在朗读中正音。“葫芦”以词语的形式识记,“芦”在词语中读轻声。
在字形方面,因为生字都是合体字,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从结构看,“葫、芦、藤、赛、感”是上下结构;“蚜、盯、怪、慢”是左右结构。认识“葫、芦、感、蚜、盯”等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赛”可以通过和熟字“寒”比较来记忆字形,“赛过”是“比过”的意思。
从字义看,可通过同偏旁归类识字来理解意思。“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本课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词语举例:
藤:葫芦藤、丝瓜藤    谢:谢谢、感谢
芦:葫芦、芦花       盯:盯住、盯人
赛:比赛、赛跑       感:感动、感情
怪:奇怪、古怪       慢:减慢、快慢
2.写字。
指导书写时,可以提示学生将字先进行归类。其中“棵、次、盯、呢、治、怪”等字左窄右宽,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字组成一组教学,提高书写效率。“邻”左右基本等宽,左半部分“令”的第二笔捺变点。“谢”是本课书写的难点,需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板书示范三部分的高低宽窄,再让学生书写。“言”最上面的横要写得长而平正。
本课书写要点:
棵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果”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左右穿插。
谢 中间“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且要穿插到左半部分,“寸”的横笔写在横中线上,三个部件大致等宽。
次 左窄右宽,左短右长,第五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在提的下面。
想 上长下短,“木”的末笔捺改点,“心”要略扁,第二笔是卧钩。
盯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丁”的横平而长,竖钩收笔靠近竖中线。
言 呈倒梯形结构,三横中第一横要写得长,接下来两横要写得短,三横之间等距。
呢 注意“口”居于左上格的右下角;“尼”的顶端比“口”略高,长撇延伸到“口”的下面,“匕”的撇在横中线上起笔,竖弯钩收笔处比“尸”的折笔处靠右。
邻 左右等宽,左高右低,“令”的第二笔捺改点,“阝”的第一笔横撇弯钩一笔写成,要写得大一些。
治 左窄右宽,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的中心左侧。
怪 左窄右宽,右上部“又”撇捺舒展,右下部“土”最后一横不宜超出撇捺的宽度。注意左右穿插。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自言自语、邻居、奇怪”;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一棵树、花开花谢、谢谢、主次、首次、想象、思想、盯着看、盯住、语言、三言两语、邻近、治病、古怪”。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1)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先让学生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再圈出一连串动词“种、长满、开出、挂”等,读的时候要强调动词和“细长、雪白、小”等形容词语,读出喜爱的语气。
(2)读好课文中带语气词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其不同作用。出示句子: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即每句话后面都有感叹词。“啊”,表示赞叹、赞美,“多么可爱”可以读出重音,表达出种葫芦人对刚长出来的小葫芦是非常喜爱、满意的,在朗读中表达对小葫芦的赞美之情。“快长啊,快长啊”在语调上,可以渐次上扬。“呢”表示确定,表现出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长势充满期待。“吧”表示劝告,当读到“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时,可以读得急切些,表现出邻居对他诚恳的劝告。教师不要分析太多,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鼓励学生读好句子的语气。
(3)在分角色朗读中,抓住提示语“自言自语、奇怪”等,在理解提示语意思的基础上,再读好句子。如“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声音小一些。其他提示语不是很明显的语句,要体会说话人当时的心情。如,邻居看见叶子上有虫,心里非常焦急,所以才会劝种葫芦的人“快治一治吧”,邻居的话语就要读得急切。
(4)引导学生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比如,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句子连用两个问句,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自信、惊诧、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接着用一个肯定句,表明自己只要葫芦,其他都不在眼中,都不会关心。朗读时,问句语调上扬,一句强过一句,第三句要一字一词地强调,尤其是“葫芦”二字可以重读。
(5)品读文中重点词语是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比如,第1自然段中“每天、几次”这些词语充分说明种葫芦人眼里和心里都只装着葫芦,其他的一点儿都不关注。
又如,细细品读第4自然段,不难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蚜虫更多了-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简洁的语言,却层层递进。可出示句子:
①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②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③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在对比朗读中,学生会发现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的。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其次由于叶子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一个一个落下的。边朗读边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体会种葫芦人难过、后悔的心情,朗读时可以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些。
2.理解运用。
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读懂故事。
伴随着朗读指导,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读懂故事。比如,“小葫芦开始的长势怎么样?从哪里能够看出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面对邻居的劝告,种葫芦
人是怎么想的?结果怎样?”这一层次的教学要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完成。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结合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图文对照阅读。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表情、叶子的颜色、生长状况、葫芦所在的位置等,提取插图中葫芦的生长状况、人物的心理、表情等相关信息,从而理解故事内容。
(2)读懂寓意。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题进行交流: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可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弄清蚜虫、叶子和葫芦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种葫芦的人不懂得联系起来看问题、做事情,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葫芦都落了的结果。这是本则寓言的主要寓意。二是可以从是否善于听从劝告的角度思考。因为种葫芦的人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导致最终没有得到葫芦。
还可以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寓意,如,观察插图,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怎么样。(后悔、恍然大悟。)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课后第二题,通过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初步感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强烈程度。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形式,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比如:
下几滴毛毛雨怕什么!   下雨天还要开运动会?
下几滴毛毛雨不用怕。    下雨天不要开运动会。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可以说给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听一听。
2.续编《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讲故事。
教学资源
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两端一般呈圆球形,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蚜虫
昆虫的一种、又称蜜虫、腻虫。身体卵圆形。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植株死亡。
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叶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正是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主要物质来源和全部能量来源。如果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靠刺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为食,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植物营养不良。随着叶子的皱缩、卷曲甚至枯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受到了影响,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减少,小葫芦就可能由于缺乏营养而变黄掉落。
口语交际:商量
教材解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他人商量事情。学会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商量是不可或缺的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开展与人商量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商量的基本能力。
教材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引出话题,利用三个泡泡提示商量时要注意的问题。第一个泡泡提示找人商量时要先说清楚来意,第二个泡泡提示要说清楚商量的事情和理由,第三个泡泡提示即使遭到拒绝,也要讲礼貌,不能勉强别人。
教材设计具体情境供学生练说,利用与同学、家人商量事情的两个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方式与人商量,解决实际问题。
“小贴士”提示与别人商量事情的注意事项,希望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气,有礼貌地沟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学生在商量过程中应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用商量的语气和别人商量事情。
2.商量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学建议
一、导入
教学时,可以先问问学生平时有没有遇到过和别人商量事情的情况,是怎么商量的,结果怎么样。全班交流商量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相机导入口语交际课。也可以出示教材中列举的需要与人商量解决的交际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如:
今天轮到我值日,可是我今天过生日想早点儿回家,想找同学换。
向同学借的书到还的时候了,我还没看完,想再借几天。
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但我想看动画片。
引导学生交流:遇到以上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调动起交流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本课教学。
二、借助例子,学习与人商量
1.利用例子,学习回应。
借助教材中“和小丽换值日”的例子,引导学生模拟交际,商量如何与同学调换值日时间,在实际练说的过程中,体会与别人商量事情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同桌之间练说,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师生一起总结商量时要注意什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泡泡中小伙伴说的话,学习怎样与别人商量事情。
提示学生关注第一个泡泡,知道商量时先要有礼貌地提出请求。除了泡泡中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尝试其他不同表达,如:“小丽,你有空吗?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可以吗?”再说说小丽听到了可以如何回应,如:“有空啊,你说吧。”
引导学生关注第二个泡泡,知道商量过程中要说清楚商量的内容,尤其是原因,以便争取对方的同意,还要注意用商量的语气,避免生硬的语气。可以让学生先同桌互相练习,再全班展示。如果学情允许,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表达。如:“因为我今天生日,想早点儿回家,想跟你换一下值日,我周五再值日,可以吗?”又如:“不好意思,想麻烦你跟我换一下值日,因为我今天生日,想早点儿回家,行吗?”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表达形式越丰富越好。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小丽可能有什么回应,如果同意了,她会怎么说。如:“没问题啊。你快回家吧,今天我来值日就行。”也可能不同意,如:“不好意思,今天放学后我有事情,你找别人问问吧。”
最后,让学生说说如果小丽同意了,应该如何回应。如:“谢谢你!周五我一定替你值日!”再说说如果小丽不同意,又该如何回应。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第三个泡泡,知道被拒绝也要有礼貌地回应,不能勉强别人,还可以用其他的句式。如:“没事,没事。还是要谢谢你,我再问问别人。”
2.总结、明确商量的交际要点。
结合泡泡的学习,组织学生交流,总结与人商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时,可以列举一些不太恰当的应对,引导学生思考商量时要注意的问题。如:“今天我生日,要早点儿回去,你跟我换一下值日时间。”让学生讨论:“如果有人这样和你商量,你会同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跟别人商量要注意语气,不能命令别人。
最后,教师总结商量的交际要点和常用表达。如:
(1)先要有礼貌地提出请求。
(2)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说明具体请求和原因。
(3)要用商量的语气,可以用“可以吗”“行吗”“不好意思”等表述。
(4)如果对方同意,要表示感谢;如果被拒绝,不能勉强别人,可以用“没关系”“还是要谢谢你”等回应。
(5)当别人来找自己商量事情时,如果想拒绝,也应该有礼貌地表达。如,“抱歉,我······”“对不起,我也不太方便······”。
三、角色扮演,再次练说
根据总结的要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再次练说,然后全班展示,互相交流评价,改进提高。
如果学生交流有困难,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交流的片段,让学生模仿学习。如:
片段一
小军:小丽,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
小丽:什么事啊?
小军:我想和你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想早点儿回家。你看行吗?
小丽:祝你生日快乐!不过,我今天放学以后要去学游泳,做完值日再去,会来不及的。要不你问问别人?
小军:哦,是这样啊。没关系,我再问问其他人!
片段二
小军:小丽,你有空吗?我有事情想麻烦你一下。
小丽:什么事情啊?
小军: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早点儿回去。你能和我换一下值日吗?
小丽:没问题啊,今天我来值日就行。
小军:太好了!谢谢你!周五我来值日!
小丽:不客气!祝你生日快乐!
四、拓展练习,巩固交际要点
1.利用例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两个情境,分小组进行交际训练。提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按“同意”和“不同意”两种情况进行交际训练。面对不同情况,恰当应对。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哪些应对效果好,哪些应对还可以继续改进。
2.和学生进行分角色练说。
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练习情况,与学生随机表演,适当增加对话难度,考查学生能否
正确应对,活学活用。然后分组展示对话,全班评价交流。如:
第一个情境
(1)同学:不可以啊,小红还想跟我借呢,我都答应她了。
(2)同学:可以啊,不过你一定要下周五还给我。
第二个情境
(1)爸爸:可以是可以,但你今晚要自己洗袜子。
(2)爸爸:不可以,我也想看足球赛,你明天再看。
3.适当拓展口语训练,丰富学生交际经验。
如果学情允许,还可以创设其他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练习。此部分教学作为提升的、弹性的要求,不作统一要求。如:
同学约你周末一起去爬山。你和妈妈商量,希望她同意你去。
邻居小明有一个玩具你非常喜欢。你想和小明商量,让他借你玩一会儿。
春游时,因为晕车,你想坐在车子前面的座位,与同学商量调换。
演练后,师生共同回顾商量的要点:与人商量事情时,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同时语气恰当、态度诚恳,就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跟别人商量事情,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即使没有商量成功,也要冷静对待,对别人要有礼貌。
语文园地五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五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要求学生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字形特点,选择对应的汉字。题目通过三组形近字的辨析,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字词句运用”第一题呈现了一组带“言、语”的成语,成语的意思都与言语活动有关,引导学生根据字面猜测词语意思,并为学生提供积累词语的示范。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例句,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颜色、情状等外部特征,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
“书写提示”重点指导写好“左短右长”和“左长右短”的字。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江雪》,诗人描绘出一幅寒冷而幽静的画面:远处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山,没有一只鸟飞过;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在行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坐在舟里垂钓。
“我爱阅读”编排的文章是根据《吕氏春秋·察今》中相关内容改写的,“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来也引申为不懂变通、墨守成规。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认识9个生字,能根据字形特点猜出汉字意思。      
这个板块呈现三组由形近字组成的词语,先让学生利用本单元学过的猜字方法试着完成练习,再全班交流猜字选字的方法。
第一组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锋、峰、蜂”的偏旁,以此来大致猜测字义,确定与“刀、山、蜜”的搭配。如,“锋”字是金字旁,说明与金属有关,最可能和“刀”搭配,同理,“山”与“峰”、“蜜”与“蜂”搭配。组成词语后,让学生借
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组词语,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与词语意思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再选字。如,“开幕”可以展示舞台表演时拉开幕布的图片,再让学生观察“幕、墓、慕”相同与不同的部件,理解上部是它们的声旁,下部是它们的形旁。“开幕”会用到“幕布”,应该选带巾字底的“幕”。同理,“扫”与“墓”、“爱”与“慕”搭配,可以告诉学生“慕”最下面的部件是“心”的变形。组成词语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联系生活说句子。
第三组词语“吵闹、抄写、炒饭”,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饭、闹、写”的意思,再选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吵、抄、炒”的偏旁说说大致的字义,再和右边的字搭配。可以让已经猜对的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表演动作,巩固对词义的理解,并说一说猜出词语的方法,巩固利用形声字构字特点猜字义的方法。
可以把九个生字列出来,让学生口头组词,再提供几个词语读一读,在语境中巩固识记。如:
锋-笔锋 锋利   蜜-蜂蜜 甜蜜   蜂-工蜂蜂王
幕-幕布 幕后   扫-扫地 打扫   墓-墓地公墓
抄-手抄报 抄课文   炒-炒菜 炒鸡蛋
1.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的意思。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猜测成语的意思,让学生自由猜,猜出哪个交流哪个。
1.复习“自言自语”,学习猜词方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前面课文中出现过的“自言自语”开始,复习猜词语的方法。“言”和“语”都有“说话”的意思,“自”就是自己,“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2.交流“三言两语、不言不语、千言万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三言两语”开始,学生可以大致猜出“三言两语”就是说出两三句话,教师再相机引导:“三言两语”是几句话,话很少。
以此类推,猜测“不言不语、千言万语”。“不言不语”是不说话,闷声不响;“千言万语”是有说不完的话,话很多。
可以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我对老师的感谢”。
3.交流“甜言蜜语、豪言壮语、少言寡语、只言片语”的意思。
这组成语和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教师需要给予提示。
“甜言蜜语”先引导学生理解“甜蜜”的意思,再猜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乌鸦经不住狐狸的甜言蜜语,把衔在嘴上的肉给弄丢了”。
“豪言壮语”可以先告诉学生“豪、壮”是豪迈雄壮的意思,再连起来说出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豪迈雄壮的语言。
“少言寡语”要先理解“寡”就是少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平时说话不多。同样也可以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如,“那位老爷爷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
“只言片语”是指个别语句、片段的话语,可以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如,“他走得那么匆忙,连只言片语也没有留下”。
2.能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1.读句子,交流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发现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具体描写后面事物怎么样,如,“细长的”说明葫芦藤的样子,“雪白的”说明小花的颜色,“茂密的”说明枝叶的生长状态。
2.对比朗读,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具体。
可以把加点的词语去掉,让学生对比读一读,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知道,有了这些词语,对事物的描写就更具体,而且有了画面感。
3.打开思路,完成练习。
引导学生尝试说说后面带空格的句子,鼓励学生想象画面,从多角度描述。如果学生想象画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片,打开学生思路。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例子:
(蓝蓝的、无边无际的、一望无际的······)天空
(五颜六色的、大小不一的、圆滚滚的······)气球
(清清的、碧绿的、圆圆的······)池塘
(美丽的、粉红的、洁白的······)荷花
了解“左短右长”“左长右短”的字的书写特点:
1.先分两组出示四个要求书写的汉字,引导学生观察,结合田字格前面的结构图,体会两组汉字结构位置的不同:“观、呼”左边短,右边长;“忙、如”左边长,右边短。
2.让学生先交流书写要点,再描红:“左边短,右边长”的“观”和“呼”,左半部分要写得窄小些,位置略往上靠,右半部分要写得宽大些,注意与左半部分笔画的穿插。如,“观”右半部分“见”的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又”的点下面。“左边长,右边短”的“忙”和“如”,右半部分要写得扁一些,位置居中。
3.学生自主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示范纠正。也可投影出示学生书写作品,指导评议,强化巩固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4.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引导学生梳理类似结构的其他汉字。如,“左边短,右边长”的字有口字旁的“吹、呀”、言字旁的“说、话”;“左边长,右边短”的字有提手旁的“打、扫”、竖心旁的“怪、怕”。通过拓展,提高学生书写左右结构汉字的水平。
背诵古诗《江雪》。
1.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如,注意读准“径”的后鼻音。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诗歌讲了哪些事物,如“江、雪、船”,然后教师简单描述诗歌大意:所有山中的飞鸟全都不见了,所有的路都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只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不怕风雪。
3.学生读古诗,引导读好古诗的停顿。告诉学生,读五言绝句时,可以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后稍微停顿。
4.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借助第一句的“鸟”、第二句的“人”、第三句的“孤舟”和“蓑笠翁”等词语,尝试背诵古诗。
5.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如全班男女生接读、同桌一人一句地背、教师说意思学生背诗句。
阅读《刻舟求剑》,体会故事的寓意。
1.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己尝试读准字音。文中有多个注音的生字,鼓励学生根据前后句子或词语的意思,进行猜读。
2.词句理解。
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运用借助图画等方法,帮助大体理解部分难懂的词句。如:
结合插图,看看图片中手拿小刀的人刻的地方,理解“船舷”的位置以及“记号”的意思。
“捞”可以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以及联系上下文,猜出课文中是指从水里找到宝剑。
借助插图对比刻记号的人和旁边的人,两个人的表情不同,一个有些着急,另一个笑嘻嘻的样子,大体了解“催”和“不慌不忙”的意思。
出示船到岸边的图片,理解“靠岸”的意思。
3.组织交流讨论,初步了解故事的意思。
可以围绕“等到船靠岸了,你认为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刻舟求剑的人因为没有考虑到船是动的,而掉的宝剑是不动的,所以等到船靠了岸,他是无法找到宝剑的。
4.依据学情,引导了解寓意。
在学生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刻舟求剑中的人不懂船动剑不动的道理,说明他没有看到事情的变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事情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办法。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