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二上二单元文字版NO.77​

文摘   2024-10-11 00:0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以“场景、树木、动物、农事”等识字主题串联起了本单元识字、写字与多音字,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这些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大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本单元课文内容都是大自然中的场景、事物。《场景歌》把语义相关的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勾勒出一幅幅清新生动的风景画,画面中出现的事物,是不同地域学生出游时可以看到的场景;《树之歌》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常见的树木,通过对不同树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而且这些“披绿装、守北疆”的树木,常常让人联想到守卫边疆的战士;《拍手歌》是根据传统歌谣改编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歌,通过有趣的拍手游戏,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田家四季歌》选自民国时期的教材,诗歌展现了乡村美丽的四季景色,介绍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歌颂了勤劳朴素的生活。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近自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识字单元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要求和课文单元有所不同,教学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对课文内容不必作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第二,本单元的生字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有较强的构字规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构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要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地识记生字。可以通过创设多种不同的语境复现生字,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已识字。
第三,要准确把握写字要求。要加强易错笔画、笔顺的指导和形近字的辨析,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在美观方面不作过多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1场景歌
教材解析
本课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场景中,以歌谣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朗读中,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第1小节描绘的是海边的场景。“一条”和“一艘”都是与“船”搭配使用的数量词,一般比较大的船可用“艘”,比较小的可用“条”。“一处港湾”是指一个供船只停泊的港口,“一处”一般可形容一个地点,如“一处景点”。
第2小节描绘的是山村的场景。“一方、一块、一行”这几个数量词都在指称数量的同时提示了事物的形状或形态,“方”多用于形容方形的事物,“块”多用于形容块状的事物,“行”多用于形容相同事物排成的行列。
第3小节描绘的是公园的场景。“一座”是较为常用的数量词,多用于较大或固定的物体,本课中的“花园、石桥”都可以用“一座”来形容。“一丛”一般形容成片的植物,如“一丛小草”。
第4小节描绘的是校园的场景。“一面”一般形容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队“红领巾'”中的“红领巾”指少先队员,数量词“一队”多用于形容成队的人或动物,如“一队骆驼”。“一把”一般形容带有把手的事物,如“一把水壶”。
课后编排了三道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进行量词搭配,学习使用不同的量词,进一步积累和巩固量词。第三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学到的量词说说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
课文配有插图,左边的图主要表现了第2小节描绘的山村场景,右边的图把第3、第4小节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少先队员们正从石桥上经过,桥下溪水淙淙,桥旁翠竹掩映,桥上队旗飘飘,队员们脸上洋溢着欢笑。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处、园”等1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量词的不同表达。
3.能仿照课文,用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识记的生字中,“艘”和“翠”是平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艘一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丛翠竹”,平翘舌音夹杂,要反复朗读正音。
本课有的生字出现在表示景物名称的新词中,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呈现。出示一个场景图,让学生找出场景图中的景物,并给出相应的词语,把词语和具体景物-一对应起来。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在识记生字时,要充分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比如,“艘”和“舰”,偏旁相同,教学时可以图文对照,引导学生了解带舟字旁的字一般和船有关,初步形成对形声字形旁表义的认识。“帆、园、铜”是声旁表音十分明显的形声字,适合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稻”是一种农作物,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明白禾木旁的表意功能。
“翠”的字形识记相对较难,不能直观地从字形上联想到字音和字义。教学时,可以从图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图画形象感知“翠竹”的绿,明白“翠”表示绿色。通过组词,引出“翠鸟”,引导学生看图说说“翠鸟”羽毛的颜色,从而明白“翠”字上半部分“羽”字头的表意功能。
除了利用图文结合、形声字规律识字,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生字。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军”;也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如“号”,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青蛙写诗》中的标点符号名称“逗号、句号、省略号”来帮助识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从结构上分,“桥、群、队、旗、铜、领”是左右结构,“处”是半包围结构,“园”是全包围结构,“号”是上下结构,“巾”是独体字。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生字,发现左右两部分的占格大小以及笔画的穿插。
本课书写要点:
处 第二笔横撇的折点抵竖中线,捺从横中线起笔,笔程长,捺脚低,“卜”竖起笔略高,在竖中线右方,点收笔于横中线。
园 国字框上下同宽,左右直挺平行,“元”字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侧,竖弯钩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桥 左窄右宽,“木”捺写成点,左放右收,“乔”三个撇写法各不相同:起笔撇要平,第三笔撇往左靠,与木字旁穿插,第五笔撇写作竖撇。
群 左右宽窄相当,两部分横画要等距,左半部分横画紧凑,右半部分横画长短不一,中横最短,在横中线上侧,下横最长,起笔在竖中线上。
队 左窄右宽,起笔横撇弯钩短小紧凑,弯钩压在横中线上,右半部分长撇往左下方舒展,与偏旁穿插。
旗 左窄右宽,顶部左低右高,右上撇、横与“其”字要紧凑,“其”字横与横之间要等距。
铜 左窄右宽,“钅”第二笔是横,“同”字首笔竖在竖中线上。
号 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口”略小,长横在横中线稍上,竖折折钩的竖短而微斜,第一个折与“口”同宽,钩在竖中线处顿笔出钩。
领 左窄右宽,“领”的左半部分第二笔是点,“页”横画起笔在竖中线上,竖靠竖中线,长撇伸向“令”下方。
巾 居中,第一笔竖稍短,第三笔竖压在竖中线上,稍长。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花园、石桥、队旗”;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毛巾、花园、群山、领队、红旗”。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全文描绘的场景图,以儿歌的形式分四小节呈现,语言整齐,节奏明快。朗读时,特别注意“一”的不同变调。每一小节有四个短语,短语与短语之间注意要停顿,同时略有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语调的高低变化。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感受场景画面美的同时,体会不同事物需用不同量词表达。具体操作如下:
初读时,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范读,对儿歌中每个“一”的变调作出正确引领。
在巩固词语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如,图文对照读,分小节读,小组赛读,师生接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在一次次反复朗读中积累量词。
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在于学习并积累不同事物的量词表达方式。整首儿歌,由十六个短语组成四幅场景图。在画面的帮助下,大部分可以一一对照,不难理解。教学时,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其中“一方鱼塘、一行垂柳、一队'红领巾'”这几个短语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教学时需要引导。
“一方鱼塘”中“一方”作为数量词,一般用来形容方形的物品,如“一方砚台、一方手帕”;“一方”也专指土地,如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一方水土”。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来理解“方”这个量词。
“一行垂柳”中的“垂柳”,生活中多叫“柳树”。教学时,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柳树,发现柳枝都是笔直地从树枝上倒挂下来,这时可以引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再想象一排柳树在堤岸上的样子,感知“一行垂柳”的颜色和姿态。
“一队“红领巾””中的“红领巾”指代的是少先队员。教学时,无须和学生说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关注量词“队”的意思与“一面队旗”的“队”有什么不同,明白“红领巾”指的是谁。
本课除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数量词外,也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数量词,比如,学了“一艘军舰”后,再让学生说说“一艘()”。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说一说,看谁说得多”,除了儿歌中出现的量词,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学习用不同的量词表达同一个事物,如“一座大山、一排绿树、一片草地、一位老师、几竿翠竹、一列队伍、一群学生、一条小溪”。
课后第三题可以安排在四幅场景图学完后,出示第五个场景图(或校园的一角,或教室的一角,或同学们大课间活动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运用“数量词+事物名称”的形式说说画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选图画或照片练说,再和同学交流。
2 树之歌
教材解析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以木字旁的一类字引出了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桂花树等十一种树,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多样。儿歌除第一行外,每行由七个字组成,句末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儿歌由四句话组成,从树木的形状、颜色、习性和价值四个方面介绍了十一种树木的特征。第一句描写树木的样子和树叶的形状,第二句描写树叶的颜色,第三句描写树木的习性,第四句介绍了银杏和水杉两种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以及一到秋天就满院飘香的桂花树。
课后编排了三道练习。第二题编排的是与树木有关的词语,第一行都是树木的名称,第二行是与树有关的花叶果实,引导学生拓展积累,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第三题编排的是与树木有关的三句谚语,引导学生了解谚语的意思,积累语言。
课文配有十一种树木的图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桦树、木棉、梧桐、榕树、水杉、银杏、桂花树、柏树、枫树、松树和杨树。图片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根据儿歌中描写的树木特点查找相应的树木图片,图文对照,学习生字,理解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词语和谚语。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共十五个生字,其中八个生字都与树木名称有关。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树木相结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字音上要特别注意“柏”和“白”、“桦”和“华”读音的区别,还有“枫、松”后鼻音,“松、杉”平翘舌音的区别。
字形上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表示与树木有关的木字旁,右半部分是表示读音的声旁,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教学这八个生字时,建议在整体朗读儿歌、认识树木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的正确联系。
除了表示树木名称的八个生字外,还有七个生字,后鼻音“掌、装、疆”,前鼻音“银”,翘舌音“守、掌、装”。可通过组词辨析、形声字归类、唤醒生活经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比如,“手掌、脚掌、巴掌、鼓掌”“壮一装”“新疆、边疆、疆土”“银行、银色”。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耐”的读音。有些生字是儿歌中的韵脚,可结合儿歌朗读进行正音。
识记生字字形,理解字义,可采用多种方法。“耐”和“守”可借助语境识字,结合“桦树耐寒守北疆”来猜测“耐”的大概意思,通过组词“忍耐、耐心、耐力”巩固识字。“掌”字可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如,通过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银”和“装”可以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等进行识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八个,重点指导左半部分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半部分略微长一点儿。大部分的字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左窄右宽。书写“化”字注意右部的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书写“壮”字注意右半部分“士”不要写成“土”。
本课书写要点:
杨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半部分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第二个折点在田字格中心,两撇撇尖穿插到木字旁的点下方,第二撇略长。
壮 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士”两横上长下短,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桐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同”横平竖直框正。
枫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风”上窄下宽,竖撇在竖中线左侧。
松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公”第一笔撇从竖中线上起笔撇至“木”侧,捺尖落在横中线上。
左右宽窄相当,左长右短,右半部分“白”要写得略瘦。
棉 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帛”上小下大,“巾”首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杉 左右宽窄相当,顶部“木”高,底部“彡”低,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撇最长,撇尖过竖中线,穿插到“木”下。
左窄右宽,左右等高,竖弯钩起笔于竖中线,与撇相交于田字格中心。
桂 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半部分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分写横中线上下,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杨树、树叶、枫树”;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白杨、壮大、千变万化”。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正确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儿歌每一行结构相似,都是树木名称加上树木特点,“像手掌、叶儿红、披绿装、守北疆、满院香”等词语要适当重读,突出树木特点的同时,这首儿歌押韵规范,可提示学生注意韵脚,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整首儿歌朗读基调轻快活泼,可采用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奏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儿歌韵味。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借助填空、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如,“杨树_,榕树_,梧桐树叶     ”,并在熟背儿歌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及习性。
2.理解运用。
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儿歌描述了十一种树木的形状、颜色和习性特点,可以让学生从圈一圈树木名称和画一画表现树木特点的词语入手,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时提取信息的能力。
品味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儿歌语言生动有趣,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树木特点写得生动形象。教学“梧桐树叶像手掌”时,教师可准备多片树叶实物让学生辨认、观察思考,从而品味儿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还可通过观察枫树树叶、银杏树叶,引导学生创编儿歌,如“银杏树叶像扇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学“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南方”和“北疆”不同的气候特点,感受“喜暖”和“耐寒”的习性特点,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对对子,如,“喜暖”对“耐寒”,“南方”对“北疆”,让学生感受句子的工整对仗。
联系生活,了解树木特点。对于儿歌中“披绿装、活化石、满院香”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松树、柏树、银杏、桂花树等常见树木,交流生活中对这些树的印象,聊聊松树、柏树的四季常青,银杏树的白果,桂花的香味等。教师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植物中的“活化石”。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详见“朗读指导”。
课后第二题是对本课生字的巩固复现。第一行词语是树木名称,为本课生字提供了新的语境,可以结合识字教学展开,也可以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树木,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字;第二行词语是与树有关的花叶果实,如松树、银杏的果实“松子、白果”,可结合课文理解展开,加深对树木特点的了解。
课后第三题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帮助学生了解大致意思,建议让学生将这三句话背诵下来。
三、实践活动
在教师带领下,结合校园绿化,开展“我为树木挂名牌”的活动,发动学生认识树木,制作名牌,认养树木。
教学资源:
课后第三题谚语大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先秦管仲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树”是培养的意思。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大意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大意是说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像树没有根。
3 拍手歌
教材解析
本课以儿童熟悉的拍手游戏为活动形式,串起了八种动物的生活场景。开头与结尾三个小节相互呼应,直奔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拍手游戏中,感受动物世界的新奇有趣,懂得“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中间六个小节分别介绍了羽毛艳丽的孔雀和锦鸡、翱翔的雄鹰、成群的大雁、凶猛的老虎、歌唱的黄鹂和百灵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等动物。
儿歌共十小节,句式整齐,从“你拍一,我拍一”到“你拍十,我拍十”,一节一韵,节奏轻快,充满情趣。
课后第二题编排了六个表示鸟类名称的词语,并配有相应的图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带有部件“隹、鸟”的字一般与鸟类有关,学习借助偏旁表义的特点识记一类字,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
课文插图呈现了动物之间、人与动物间和谐共处的场景。从左上方至右下方依次是雁群、雄鹰、孔雀、锦鸡、猛虎、黄鹂、大熊猫和小朋友。插图与儿歌对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等14个生字,会写“歌、写”等10个字,了解“隹、鸟”偏旁表示的意思,会写“写字、丛林”等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3.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读音有一定难度。“锦、雁、深”是前鼻音,“孔、雄、鹰、丛、猛、灵”是后鼻音。可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字进行读音对比,如“锦鸡一风景”“深浅一上升一生灵”“雄  隹,象形字,甲鹰一声音”“猛一门”,以帮助学生区分前后鼻音。  骨文字形冬,像鸟形。
本课多数生字与动物的名称有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记。如儿歌中五个生字与鸟类有关,可以根据这些汉字的特点归类识字。利用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读读这些动物名称,看看这些动物图片,再找找两组动物名称有什么相同之处。“雀、雁、鹰”三个生字,教学时可引入“隹”的甲骨文,让学生了解“隹”的本义是鸟,知道“隹”部的字大多与鸟类有关。
本课生字中的“锦”字,字形容易与“棉”字相混淆。教学中,可以与理解课文内容“孔雀锦鸡是伙伴”相结合,出示孔雀和锦鸡的图片,从锦鸡羽毛的颜色、花纹与“锦”字本义对接,或者出示锦缎的图片、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锦”,再通过组词拓展“锦缎、锦旗、锦上添花”等,形义结合,复现巩固“锦”的字音与字形。
除了图文结合、归类识字,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生字。比如,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界、灵”,适当运用字理识记“休、丛”,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猛、翔”。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歌、深、猫、朋”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高低宽窄;“写、丛、熊”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友”是半包围结构,横撇与捺的位置是书写的难点,书写时要注意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得端正,不要倾斜。
本课书写要点:
歌 左右宽窄相当,左半部分“哥”上面的“可”去钩,“欠”首撇略高,“人”字的撇起笔横中线,伸向“哥”。
竖折折钩横笔的折在横中线上。
丛 上大下小,左“人”小,右“人”大,左“人”第二笔点在横中线,右“人”第一笔撇伸向左下,“一”居下居中,收笔于捺脚内侧。
深 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左高右低,右半部分上部宽扁,下部宽大,横笔在横中线上,竖笔紧贴竖中线右侧。
六 首笔点在竖中线上,长横起笔在横中线上,左低右略高,撇、点分列竖中线两侧。
熊 上大下小,“能”左右齐平,上“匕”在右上格,下“匕”略大,起笔在横中线上侧,四点底上合下开,左点偏左,第二、第三点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点偏右。
猫 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苗”略高,左半部分反犬旁末笔撇从横中线上起笔,右半部分“苗”第四笔竖和横折的横分别在竖中线、横中线上。
九 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横折弯钩从左上格的横中线起笔,横左低右高,弯钩至竖中线右侧后伸展至右下格出钩。
朋 两个“月”字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两个“月”字分列竖中线左右,“月”中两短横分布在横中线上下。
友 首笔横在上半格居中,第二笔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撇向左下格,“又”的横撇横段写在横中线上,捺起笔略低于横撇的折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歌声、丛林、深情、深处、六神无主、熊猫、九牛一毛、朋友、友好”。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是一首拍手儿歌。能读出儿歌的韵律,并且熟读成诵,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教学时可以分步落实。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自己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接着,再引导学生发现儿歌的秘密。儿歌共十句,从“你拍一,我拍一”逐渐增加到“你拍十,我拍十”,每句话节拍相同,如“你拍一/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且第一、第四、第七、第十句均押i韵,其中第二句“你
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如果“伙伴”读成儿化韵huǒ bànr,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当然,押韵的概念不需要教授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儿歌的韵律。
在熟练朗读儿歌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其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仿照课文试着编拍手歌,语句通顺、意思清楚即可,不要求押韵。比如,“你拍一,我拍一,蜜蜂花间采蜂蜜”“你拍二,我拍二,早有蜻蜓立上头”“你拍五,我拍五,企鹅冰上来起舞”。
2.理解运用。
这首儿歌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不必逐句讲解,可以让学生就不懂的句子提出问题,再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联系科普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1)孔雀锦鸡是伙伴。
这句话写出了孔雀和锦鸡的相同之处,它们都属鸡形目,雉科,而且都是雉类中最漂亮的鸟,求偶时都会炫耀自己的羽毛。教学时,不需要告诉学生这些,可以引导他们看图片或视频认识动物,发现特点,联系生活经验,自主理解,展开想象说话。可提问:“你觉得孔雀和锦鸡会说些什么呢?”
(2)天空雁群会写字。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雁飞行的特点。教学时,通过“一只雁”“一群雁”的图片对比,让学生理解“雁群”,再结合学生已有认知,联系一年级上册《秋天》中的句子“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帮助学生理解“天空雁群会写字”。
(3)黄鹂百灵唱不休。
这句话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黄鹂、百灵两种鸟的特点。“休”是“停止”的意思,“唱不休”是形容黄鹂和百灵鸟叽叽喳喳不停地歌唱,像是森林中的歌唱家。
理解内容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问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动物朋友以及喜欢的原因,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动物朋友的距离,并了解文中动物的特点。
本首儿歌教学,可结合游戏,寓教于乐。如,提供儿歌中的动物图片、名称,让学生为动物挂名牌,开展趣味识字。还可以把儿歌当成课间操,让学生边朗读边拍手,巩固儿歌朗读。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儿歌句与句之间的排列顺序,从一到十,除第一句与第八、第九、第十句首尾呼应,总领儿歌外,其余每句中都有动物名称,可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填入动物名称,感受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懂得要保护动物。
课后第二题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两组生字的共同点,第一组都有隹字旁,第二组都有鸟字旁,借助偏旁推测字义,提高部件归类识字的能力。
4 田家四季歌
教材解析
本课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民一年的农事活动,赞美了农家人的辛勤劳动,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儿歌抓住农家生活特点,依次写了四季农事:春天草长莺飞,麦苗嫩,桑叶肥;夏天养蚕插秧,农事繁忙;秋天稻谷成熟,丰收在望;冬天新雪初霁,赶制年衣。四季时令鲜明,富有浓郁的田家生活气息。
儿歌共四小节,每节三行,长短句交错,一节一韵,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课文语言文白相间,不少语句是从古诗文中演化而来的。如,“田家”指农村人家;“花开草长蝴蝶飞”令人想起高鼎《村居》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似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课后第二题编排了一组表示四季农事活动的词语,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关于农事的词语,进一步了解农家生活,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说说知道的农事活动,联系生活经验巩固和积累语言材料。
本课四幅插图,色彩淡雅,意境优美,分别对应四个小节的内容。第一幅画的是“花开草长蝴蝶飞”的场景,第二幅画的是“戴月荷锄归”的场景,第三幅画的是稻子成熟后“谷像黄金粒粒香”的场景,第四幅画的是“瑞雪兆丰年”的场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蝴”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场”,会写“季、吹”等10个字,会写“四季、农事”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田家四季农事。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多音字“场”大多数情况下读第三声,表示“处所,能适应某种需要的较大的地方”,如“操场、球场、广场、菜场、农场”等。本课中的“场”读第二声,专指“平坦的空地,多用来脱粒、晒粮食”,如“打场”。教学时,可结合第2小节的教学,借助插图理解“秋季里,稻上场”,区分第二声和第三声。
建议学生利用构字规律等方法识记字形,并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识记生活中的常用字。
(1)图文结合识字。“蝴蝶、麦苗、谷粒”可以通过观察图画,把识记字形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2)加一加识字。“季、苗、肥、苦”是合体字,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蝴、蝶、粒、苦”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
(3)联系生活经验识字。儿歌中有不少生字是生活或口语中常出现的字,如“季、肥、农、辛、苦、虽”,可以引导学生组词,如“四季、肥胖、农民、农家”;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词语说话,比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农民伯伯辛苦地劳动”“虽然今天下大雨,但是小朋友们还是按时到校了”。
(4)结合课后题识字。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都是关于农事的词汇,包含了不少生字,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题,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农事,并开展相应的识字教学。比如,“积肥”是指收集和积攒肥料,给农作物增加养分,“肥”特指“肥料”;“插秧”是指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可以让学生看看图片,做做动作。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上下结构三个,即“季、辛、苦”,多横的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横画的距离和长短;左右结构四个,即“吹、肥、忙、归”,重点指导学生注意左窄右宽;“戴”是本课书写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用部件组成识记字形。
本课书写要点:
季 “禾”稍窄,“子”稍宽,“禾”居上半格,竖在竖中线上;“子”居下半
格,横撇的横段在横中线上,末笔横最长。
吹 “口”小“欠”大,“欠”第三笔撇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撇向“口”
下方。
肥 “月”窄“巴”宽,顶部“月”高,底部“巴”高,“巴”竖弯钩沿竖中线下笔,右弯钩出。
农 “一”居横中线上侧,长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第四笔竖提的提尖过竖中线,短撇在横中线上下,捺从长撇中部起笔,与短撇相接。
事 从上至下横笔较多,各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一横最长,中间“口”写得稍窄略扁,竖钩在竖中线上。
忙 “忄”窄“亡”宽,顶部“忄”高,底部“亡”高,横笔从“忄”右点下方起笔,竖折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收笔窄于上面横笔右端。
左窄右宽,第四笔横在横中线上,右端不出头。
戴 “找”右上包围“異”,书写时引导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三笔横从左上格延至右上格,左低右高,“戈”斜钩起笔高,收笔低,撇从横中线上侧起笔,写至“異”下侧。
辛 “立”宽、扁,“十”窄、长,“立”末横在横中线上,最长,“十”竖在竖中线上。
苦 “艹”扁“古”大,“古”长横在横中线上,竖从田字格横中线上侧起笔,略向左斜。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四季、农事、月光”;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春季、吹牛、连忙、回归”。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正确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首儿歌一共四小节,每一节结构相似,形成了长短句交错的明快节奏。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拍。如:
春季里,春风吹,
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夏季里,农事忙,
采桑养蚕/又插秧。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里,稻上场,
谷像黄金/粒粒香。
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冬季里,雪初晴,
新制棉衣/暖又轻。
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第1小节押ei韵,朗读时要注意“吹、飞、肥”三字的吐字正音。朗读难点是“花开草长”的读音,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儿歌描绘的是春天里小草长高、花朵开放、蝴蝶翩飞的画面。因为儿歌是一字一韵,“麦苗儿、桑叶儿”两处不读成儿化音。第1小节以描写春景为主,朗读节奏舒缓。
第2小节押ang韵,朗读时要注意“忙、秧、光”三字的吐字正音。第2小节朗读节奏可略加快,体现农事的忙碌。
第3小节押ang韵,朗读时要注意“场、香、洋”三字的吐字正音。朗读时节奏欢快,“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可以读出对比,体现农民丰收的喜悦。
第4小节押ing韵,朗读时要注意“晴、轻、盈”三字的吐字正音。“了”在这里读liǎo,表示结束的意思。朗读时,节奏舒缓,结尾“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可略放缓节奏,体现进入冬天后,农民丰年有余的生活场景。
2.理解运用。
这首儿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可能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或上网查询,或询问家长,初步了解田家生活、四季农事。
第1小节要引导学生感受春天万物生长、草长莺飞的季节特点,结合图片认识麦苗、桑叶,感受麦苗的鲜嫩,桑叶的肥美。还可结合插图理解“花开草长蝴蝶飞”的春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
在此基础上理解第2小节“采桑养蚕又插秧”,指采桑叶喂蚕,把秧苗分插于水田中使其茁壮成长。第1~2小节以麦苗、桑叶引出春夏两季田家的主要农事。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二题,适时补充夏季的农事活动,插秧后,农民伯伯还需要施肥、耕田、除草,从儿歌的“农事忙、早起、勤耕作、戴月光”等词句,感受夏季农民伯伯的辛苦忙碌。“戴月光”可以结合插图理解,夜幕降临,月光洒遍田野,农民伯伯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虽然身体疲惫,但心情却是愉悦的。
第3小节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情景。稻子已经完全成熟,可以翻晒脱粒进仓了,“谷像黄
金粒粒香”写出了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教学时,可以结合插图或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受农民伯伯的艰辛劳动和丰收带来的喜悦,理解“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第4小节描写了岁末年关,雪后初晴,田家轻松闲适的生活场景。“一年农事了”指一年农事全部结束,可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农民伯伯和家人们此刻坐在家里干什么,聊什么?从“笑盈盈”一词感受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之情。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以结合插图或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课后第二题,学生可能对其中的“耕田、打谷、积肥”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进行讲解:“耕田”大意是指用犁把田土翻松;“打谷”是指用连枷或脱谷机给稻谷脱粒;“积肥”是指把各种肥料收集、积攒起来。这些农事活动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理解。除了给出的农事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农事活动。由于不同地域的农事时间不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交流,不必强求统一的答案。题目中列出的农事活动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学时,不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说农事活动,只要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即可。
语文园地二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查字典”,由儿歌、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和查字典练习三个部分组成。教材先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自主朗读,引出话题:“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接着借助“狐”字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项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部首查字法。编排“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这一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将查字典的方法真正落实到阅读实践之中,养成遇到不认识的字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了三句中华美德的名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初步懂得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道理。
“我爱阅读”编排了一首表现农历时序的歌谣《十二月花名歌》,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正月至腊月十二个月中开花的花名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懂得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初步建立部首的概念,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认识7个生字。
1.学生已经在上学期学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本课学习前可作简单复习,并让学生准备好字典。
2.在查字典步骤介绍之前,安排了由《伊索寓言》中的寓言《狐狸和葡萄》改编的儿歌,教学时可让学生朗读这首儿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问问学生有哪些解决的办法,引出部首查字法。也可让学生区分什么情况下用音序查字法,什么情况下用部首查字法。
3.以“狐”字为例,按照教材中的四步法,引导学生掌握部首查字法。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部首的含义。引导学生观察《部首检字表》中的“部首目录”,发现排列顺序,为第二步数部首笔画作铺垫。第三步则要强调《部首检字表》中的笔画是除去部首的笔画数。第四步翻找页码时,可指导学生快速翻阅字典正文页码的方法。
4.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后,建议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完成后面的练习。
第一题:从字典的“部首目录”中查出所给的部首在《部首检字表》的第几页,这是最基本的练习,要加强训练。
第二题:确定所给的字除去部首有几画,关键是先要确定这些字的部首。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部首的含义。
第三题:让学生明白部首查字法是真正服务于阅读实践的。
背诵名言,初步了解大意,懂得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道理,传承诚信、友善等中华传统美德。
1.朗读名言。
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把名言读正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正音,关注“欲、勿、论、规、矩”等字音。学生读错时,教师要加强范读,难读的字可以用生活中的词句来巩固,如“勿”,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词句,如“请勿吸烟”来强化读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适当停顿。
2.联系生活,理解名言。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名言的大致意思。第一句可以结合学生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懂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不想被别人那样对待,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第二句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做到言而有信的事;第三句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和学习中知道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会发生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名言中蕴含的道理,明白诚信、友善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指导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背诵。可以通过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也可以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
阅读《十二月花名歌》,初步了解正月至腊月中每月开花的花名和特点。
1.初读儿歌。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把儿歌读正确。提示学生读准多音字“正”的读音,以及描写花开放特点的词语,如“姿百态、正上妆、案头供、斗冰霜”。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或略作讲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花的特点。
2.初步了解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儿歌中写了哪些花,它们分别在哪个月开放,再圈画出儿歌中的花名,找找插图中相对应的花。让学生明白,儿歌中的十二月指的是农历月份,“冬月”指农历十一月,“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3.积累拓展。采用师生对读、拍手读、你问我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儿歌,把儿歌读流利。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
教学资源
“日积月累”名言大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大意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与朋友交往要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本是孟子对当政者实施仁政的要求,后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说明生活中秩序、规则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