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二上一单元文字版NO.76

文摘   2024-10-11 00:0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每篇课文都包含了一些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本组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大自然中一些事物的变化规律,知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产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产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三篇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甩、游”“蹬、跳、蹦”这两组动词,写出了蝌蚪与青蛙不同的动作特点;《我是什么》中“落、打、飘”准确地写出雨、冰雹、雪从空中降下的不同状态;《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乘着、挂住、钻出来、炸开”写出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本单元在每一课的课后题和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说句子、演一演等练习,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
“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三篇课文都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与课文内容形成呼应。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图片讲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从本册起,“和大人一起读”改为“我爱阅读”,意味着由一年级时的学生和老师、大人一起读的形式,转向以学生自主阅读、伙伴相互交流为主的形式。交流的方式更加丰富,学生可以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快乐读书吧”,阅读主题为“读读童话故事”,重在初步培养学生对书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坚持读书、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动词的学习不能脱离具体语境,不要孤立地讲授词义,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动词的表达效果。要重视词语的运用,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学过的词语。
第二,教科书从二年级开始,提供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讲故事。本单元重点在于借助图片了解并讲述课文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每幅图所对应的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以图片为线索梳理故事脉络,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第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相机引导学生在理解大自然的奥秘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明白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机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第四,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组织开展跟进式阅读,可以分阶段组织分享与交流活动,促进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
教材解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故事。课文浅显易懂,介绍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一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说明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和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着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勒出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其中,两个叠词“大大的、长长的”和一个动词“甩”,写出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快活地游来游去”描写出小蝌蚪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小蝌蚪找青蛙妈妈的经历。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展现出小蝌蚪成长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第2、第3自然段结构相同,都按照“小蝌蚪的变化一看到谁一对话”这样的顺序讲述。“迎上去、追上去”写出了小蝌蚪和鲤鱼、乌龟的位置关系,传达出小蝌蚪急切、兴奋的心情。在鲤鱼和乌龟的提示下,青蛙“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的外貌特征逐渐清晰起来。
第4自然段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描写青蛙的样子,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和四个动词“蹲、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表和神态。
第5自然段先通过对话交代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并且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再通过“蹬、跳、蹦”等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的动作轻盈敏捷,也点明小蝌蚪变成青蛙后,生活环境随之发生了改变。
第6自然段介绍了青蛙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并通过写“天天去捉害虫”,揭示出青蛙的生活习性,让人萌生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的想法。
课后编排了四道练习。其中,课后第二、第三题落实了本单元的两个学习重点:借助图片,说清楚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感受动词的表达作用,并能主动运用动词说句子。
三幅插图对应课文第2~6自然段的内容,既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又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插图色彩鲜艳,动物形象生动活泼,既便于图文对照了解文意,又带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找、两”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积累并运用“披、鼓、露、甩”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积累“脑袋、口袋”等词语。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重点认读“捕、迎、顶、披”,强调“捕”的声母是b,避免错读成pǔ;强调“迎、顶”的韵母是ing,读准后鼻韵母,读准生字。
用认读字组成词语:“池塘、脑袋、灰色、捕食、迎上去、阿姨、乌龟、头顶上、披着、鼓着”,练习认读。重点认读“脑袋”,强调“袋”在“脑袋”一词中要读轻声dai。
完成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通过初读词语,发现第一行是用“袋”字组词,强调“袋”在“脑袋、口袋”中读轻声,在“袋子、袋鼠”中读dài;第二、第三行用“迎、塘”组词。
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认读“甩、捕、迎”,利用小蝌蚪图片认读“脑、袋、灰”,利用鲤鱼图片认读“阿、姨”,利用乌龟图片认读“龟”,利用青蛙图片认读“顶、披、鼓”。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比如,出示“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读准多音字“教”,读准易错字“捕”,读好这个句子的停顿。
2.写字。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熟字减一减的方法:“披”减去提手旁就是“皮”;形声字的方法:“肚”中月字旁表示肉,“土”表示读音;等等。每个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重点学习“皮”和“跳”的书写笔顺,“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跳”右半部分的“兆”的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重点强调“顶”右半部分是“页”,最后一笔是点;“宽”下面是“见”,最后一笔是竖弯钩。重点比较“足”和
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笔画变化。
本课书写要点:
找 左右一样高,第四笔横的起笔穿插在第一笔横与第三笔提之间,第六笔撇穿插在左边提的下面,注意斜钩写得舒展。
两 第二笔竖、第三笔横折钩围成的框稍大,前后两组撇和点的组合撇大点小,后组的撇尖穿插到前组的点的下方。
哪 各部分要紧凑,中部的横折钩和右部的横撇弯钩都不要向下写太长,最后一笔竖最长。
宽 宝盖头写宽,首笔点在竖中线上,中间部分写窄,下面部分是“见”,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略宽于宝盖头。
顶 左窄右宽,左低右高,“丁”的横和竖钩都不要写太长,“页”的竖在竖中线上。
眼 左窄右宽,“目”框内两短横分写在横中线上下,“艮”中竖提在竖中线上。第十笔为短撇,末笔为捺。
睛 左窄右宽,“青”的第四笔长横从横中线起笔,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
肚 左窄右宽,月字旁写得窄长,“土”的短横在横中线上,竖跟月字旁相比要起笔高收笔早。
皮 第二笔长撇斜度要小,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又”的横撇要横短撇长,捺舒展。
跳 左窄右宽,“兆”的撇斜度小,沿竖中线右侧往下,撇尖穿插到足字旁的下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哪里、头顶、眼睛、肚皮”;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找人、找春天、两天、两边、哪个、哪怕、宽大、宽广、顶天立地、眼光、眼明手快、火眼金睛、肚子、肚皮、皮毛、果皮、跳高、跳远”。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课文中对话较多,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注意在读对话的部分时,语气语调要自然。
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语气各有不同。蝌蚪天真可爱,语音清脆悦耳,由于找妈妈心切,因此语气急切。鲤鱼语速适中,重读“四条腿、宽嘴巴”以突出青蛙的特征。乌龟的话要读得舒缓,强调“不是、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青蛙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高兴,说话时带着笑意,语气中充满慈爱。
读第5自然段时,要联系前面的内容才能感受到小蝌蚪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妈妈的欣喜和激动。朗读指导要兼顾前后语境。
除了对话以外,旁白部分的读法也不同。第1自然段要注意读好偏正结构的短语,读“游来游去”时语速放缓,突出他们的悠闲与快乐。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游哇游”语速要慢,突出时间的漫长。“大青蛙、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要略重读,突出青蛙的特点。第5自然段中的“游过去”要读出惊喜的感觉,和第1自然段的“游来游去”形成对比。第6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以叙述的口吻读,最后一句读得慢一些,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2.理解运用。
重点理解“甩、迎、追、游、蹲、披、露、鼓、蹬、跳、蹦”这些动词,理解这些动词要在语境中进行,可以采用结合情境演一演的方式。对于学生能够理解和说清意思的,可以让学生先结合上下文说说词的意思,然后通过演一演来加以印证。如果这个动词的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先演一演,让学生通过演来揣摩和体会,然后尝试说一说。
描写外貌的短语也是理解的重点,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教师可以让学生细品语言并描述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让学生比较加上前面的形容词和省去它们有什么不同,再观察课文插图印证自己的感受。
“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读全文,找到描写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句子后认真地读一读,让“读一找一读”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和记忆语言的过程。然后结合课后题,说清楚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之后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师要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练习,并进行组内交流与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课后安排了运用动词说句子的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情境、借助插图以及演一演等方法,理解“披、鼓、露、甩”的意思,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想一想怎样运用这些动词说完整的句子。如果学生独立运用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给一些相关的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运用。比如,猪八戒鼓着圆滚滚的肚子,大灰狼露着尖尖的牙齿,牛儿甩着粗粗的尾巴。
三、实践活动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观察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
2.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3.召开阅读分享会,找一找关于小蝌蚪、青蛙的科学知识或者诗歌、故事。选择你最喜欢或者大家很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教学资源
“小蝌蚪游哇游”中的“哇”是否应写成“啊”?
语气词“啊”(读作轻声)用在句末和句中,常受到前一字尾音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音,书面上常按变音写成“呀、哇、哪”不同的字,因此“游啊游”也可写作“游哇游”。“啊”具体变音情况如下:
前字的韵母或韵尾 “啊”的发音和写法
a,e,i,o,ü a→ia 呀
u,ao,ou a→ua 哇
-n a→na 哪
-ng a→nga
2 我是什么
教材解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描述自然界中水的种种变化、形态以及与人类的利害关系,让读者像猜谜语一样去寻求答案,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根据介绍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围绕“水会变”这一显著特点,介绍水变成汽、云、雨、冰雹、雪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过程。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水”被太阳一晒变成“汽”;“汽”升到天空变成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云”;“云”降温后变成“雨、冰雹”或者“雪”降落到地面。“水”就是这样,在不同条件下变换不同的形态,在天地间永不停歇地旅行着。课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写出了“云”在不同天气和时间的状态。文中用词严谨,“落、打、飘”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雨、冰雹、雪从空中降下的不同力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水在不同地点的流动状态,增强了画面感。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水对人类做过的好事与坏事。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事物的两面性。如,“温和”和“暴躁”一对反义词,用拟人化的手法突出水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列举“我”做过的好事和坏事,写出了水对人类的利与害。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用疑问句的形式与课题照应,激励读者找到答案。这一结尾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课后编排了三道练习。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题引导学生感受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能准确运用动词说句子。第三题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动宾短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分别画了空中飘浮的白云、半空降落的雨点、冬天下雪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晒、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种”,会写“变、极”等9个字,会写“天空、傍晚”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水的变化过程。
3.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并能仿照说句子。
4.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认读多音字“没、种”,强调在具体语境中据义定音。“淹没”的“没”是漫过的意思,读mò。“种”作量词表示种类时,读zhǒng,比如“三种办法、各种情况”。
用认读字组成词语“晒太阳、极小、傍晚、越升越高、小水滴、小溪、奔跑、海洋、坏事、淹没、冲毁、房屋、灾害、猜猜”,引导学生练习认读。考虑到学生对“傍、毁”比较生疏,因此要多读多认“傍晚、冲毁”等词语,并找出课文中词语所在的句子,练习读正确。
还可以把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找出来,在读句子的过程中学习生字。如,“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句中有五个要认的字以及一个多音字。句中“庄稼”一词不要求认识,“稼”的本音读jià,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需要指导学生注意读好轻声。
2.写字。
重点指导“变、极、海、带”的笔画笔顺。“变”的上面先写点、横,再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写竖、竖、左点、右点;“极”的右半部分“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捺;“海”中的“母”先写竖折、横折钩,再从上到下写点、横、点;“带”的上面先写横,然后从左到右写竖、竖、撇。
重点指导写“带”。个别学生可能把“常”和“带”错写成“常”无“口”,而“带”多“口”。建议先指导学生记清“带”,再把“常”和“带”放在一起比较异同。
本课书写要点:
变 第四笔竖紧靠竖中线,左点、右点的收笔分别与横的起笔和收笔上下对齐,“又”的横撇起笔在横中线下侧。
极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及”的撇收笔穿插在“木”的点的下方,横折折撇一笔写成,起笔盖住撇,收笔在竖中线上,捺舒展。
傍 左窄右宽,左右同高,“旁”的秃宝盖在横中线上方一点。
海 左窄右宽,“每”的第三笔竖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竖折的竖向左下稍斜再折向右,第四笔横折钩的横画短,折向下时稍向左斜再出钩,竖折和横折钩围起来呈上窄下宽,第六笔横左右出头。
洋 左窄右宽,“羊”的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三横中的第二横最短,在横中线上。
作 左窄右宽,第三笔撇收笔在竖中线左侧的横中线上,第四笔横稍短,第五笔竖长,竖起笔在横起笔稍右处,最后两个横都比第四笔横短。
坏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土”末笔横变提,“不”的撇穿插到提的下面。
给 左窄右宽,第四笔撇收笔穿插到第二笔撇折和第三笔提之间,“合”下面的“口”稍小稍扁,短竖在竖中线上。
带 上下窄,中间的秃宝盖最宽,最后一笔竖稍长,和第三笔竖上下对齐在竖中线上。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还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变美、变红、变高、北极、南极、皮带、带鱼、海带”。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叙述,读起来亲切自然。第1~2自然段可以抱着让别人猜一猜的态度来读。第3自然段要读得有变化。如,“我在池子里睡觉”,池子里的水静静的,好像人睡着了一样,读的时候可以声音较轻,以显安静和睡得香甜;“在小溪里散步”,散步是非常轻松、开心的,慢悠悠地溜达,读的时候可以稍稍放慢语速,以显舒缓和悠闲;“在江河里奔跑”,是急速地跑,读的时候可以加快语速,声音更大,以显快速和兴奋;“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读的时候可以减缓语速,读好停顿,字字清晰地读出“跳舞、唱歌、开大会”,以显欢快和热闹。
第4自然段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可以指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语速来突出好与坏。如,“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用舒缓的语速、温顺和气的语气读“温和”,用短促的语速、烦躁粗暴的语气读“暴躁”。又如,“我”讲自己做的好事,会特别高兴、自豪;讲自己做的坏事,会特别惭愧、自责。
2.理解运用。
在学生读过几遍课文之后,可以请学生猜猜“我”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开篇的句子“我会变”,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继续往下读,逐一探究“我”会变成什么。学生可以一边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一边圈画答案。学习第1自然段,可以提问:“我”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知道太阳一晒,水就变成汽,汽升到天空又变成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朝霞、晚霞”。
学习第2自然段,可以提问:“我”在什么条件下又变成了什么?让学生知道云因升高、温度降低变成雨,有时也变成“冰雹”,到了冬天会变成“雪”。抓住“落、打、飘”,让学生感受课文在动词使用上的精准与严谨。
学习第3自然段,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些拟人化的词语,引导学生了解这是讲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学习第4自然段,提问:“我”对人类做了些什么?边读边记:“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教学这些词语,可出示相关图片或利用课文插图,通过图文对照帮助学生建构画面,理解意义。使学生知道水对人类既作出了贡献,有时也会带来灾害。程度较好的学生,可做动宾短语搭配练习,实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灌溉(农田、草场、林地、禾苗),发动(机器、战争、群众),淹没(农田、城市),冲毁(桥梁、铁路)。
课文中多次出现“有时候”,如,“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要引导学生发现句式“有时候······有时候······”的表达特点,并迁移运用。建议如下: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找出每个句子中的反义词。进而发现“白衣服一黑衣服”“温和一暴躁”是意思相反的词,前者写出了云朵色彩的丰富变幻,后者写出了“我”性格的复杂和多变。通过练读这两个句子,可发现用句式“有时候······有时候······”来表达,可以把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主体身上,突出其多变的特点。
(2)练习说话,先让学生说几组反义词,教师可从学习环境、心理活动、学习态度、自然现象等角度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如,“教室的喧闹与安静,假期的空闲与忙碌,心情的高兴与烦恼,态度的认真与马虎,神态的得意扬扬与垂头丧气,月亮的圆与缺”。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反义词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学生就言之有物了。
三、实践活动
1.画一画水的变化的连环画,分别画出水的不同样子,并在每幅画下面写一个词语或一句话。
2.阅读关于水的书籍。比如,谢武彰的《水会变哦》,韩国申东卿的《水是从哪儿来的?》,英国马修斯的《水的故事》。
3.仔细观察,想一想生活中水还能变成什么。
问题提示
为什么“庄稼”的“稼”字在课文中的注音和课后题中的注音不一致?
按照本套教科书的注音体例,二年级上册课文采用全文注音的方式,标注语流音;练习系统采用难字注音的方式,标注单字音。“庄稼”一词,“稼”在语流中读作轻声,因此“稼”在课文中标注语流音jia,在课后题中,“庄”已经学过不再注音,“稼”标注本音jià,以避免学生认为jia是“稼”的本音或另一个读音。语文园地四“我爱阅读”《画家乡》中的“蘑菇”、《寒号鸟》中的“哆嗦”等词语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朗读词语时自然发生语流音变,有些字需读轻声。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材解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讲述植物传播种子的诗歌,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全诗共六小节,按照“提出问题一具体介绍一提示观察”的思路展开。
第1小节提出问题:植物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诗歌以“孩子长大告别妈妈”这样的生活现象开头,易触动儿童情感。“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这样充满童趣的表达,易激发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旅行”指种子离开植物妈妈落到其他地方,“四海为家”指植物种子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第2~5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以及传播方式。其中,“降落伞、带刺的铠甲、豆荚”是植物的自身条件;“风、动物的皮毛、小鸟、太阳”是外界条件;“乘着、挂住、钻出来、炸开”是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诗歌语言优美生动,把蒲公英和苍耳分别比作“降落伞”和“带刺的铠甲”,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它们的形态;用“准备、送给、穿上”等词语赋予植物人的情感和行为;“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等词语写出了植物种子离开植物妈妈的状态;拟声词“啪”描摹了豆荚炸开的声音。
第6小节鼓励读者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诗中用叠词“很多很多、许许多多”来概括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巧用“不信”激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冲动,又用“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表达“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新知识”的意思,富有激励性。
整首诗押a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并背诵课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后第二题鼓励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做题提供了柳树、凤仙花和果树的图片,并用关键词或关键事物提示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仿照诗歌说一说,在拓展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选做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是否完成。
课文插图与诗句相配合,形象地描绘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画面鲜活,直观,富有
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辅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目标
1.认识“植、旅”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10个字,会写“办法、如果”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提取关键词语,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钻出来、炸开”用词的准确。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重点练习读准多音字“为、得”,强调在具体语境中据义定音。
用认读字组成词语“植物、四海为家、旅行、准备、纷纷、带刺、底下、啪的一声、炸开、离开、知识、粗心、得不到”,引导学生练习认读。考虑到学生对“得(dé)、备、刺”比较生疏,因此可以多读读“就得(děi)、得(dé)到、准备、带刺”等词语。还可以在语境中巩固字音,比如,读读“非得、还得、可得”“得到、觉得、得意”“跳得高、长得美、写得好”“备课、完备、备用”“鱼刺、小刺、刺耳”“海底、到底、底下”等。读准轻声词语“知识、认识、见识”,还可以再读读“识字、识别、常识”。
2.写字。
重点指导“已、经、它、娃、更”。“已”的书写,要注意与“己”进行区别;“经”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和笔画的穿插,注意第五笔是长点;“它”的下部先写撇,再写竖弯钩;“娃”的右半部分由两个“土”组成;“更”的第六笔是撇。
注意笔画的长短疏密。“娃”注意多横等距离、长短不取齐;“如”和“娃”都是女字旁,因为“如”右半部分是“口”,笔画少、竖短、形方,所以“如”的女字旁要大些;“如、知”右半部分都是“口”,右半部分“口”和左半部分“口”在写法上略有不同:左“口”小,居中上部,如“吓、呀”;右“口”稍大,居中下部。
本课书写要点:
法 左窄右宽,“去”的竖靠近竖中线,第二个横靠近横中线,撇折向右上斜写出尖。
如 女字旁的撇点收在竖中线上,撇压竖中线起笔,提压横中线起笔稍向上斜与撇相接,“口”上端与提同样高。
已 第一笔折后往左倾斜,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上边,竖弯钩起笔稍稍高于第二笔横,竖段略短,弯钩段舒展。
经 左窄右宽,第四笔横撇起笔位置略低于第一笔撇折,最后一笔横穿插在左边提的下方起笔,较舒展。
它 上宽下窄,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竖弯钩的起笔在第二笔点的右侧,收笔指向横钩的钩。
娃 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圭”上面的“土”小,第三笔横与女字旁的提同高,下面的“土”稍大。
毛 撇、横、横稍偏左,竖弯钩的竖在竖中线的左侧,弯要向右写长,钩尖向上。
更 第一笔横短,中部“曰”上展下收,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穿出“曰”向左下伸展,捺从“曰”的左侧起笔向右下伸展。
知 左宽右窄,左大右小,第三笔横稍向上斜,收笔在中心点,“口”写在“矢”的中下方。
识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第一笔点位置稍高,在竖中线的左侧,横折提的提向右上出尖,“只”的竖在竖中线上,封口横在横中线上,撇穿插到“讠”的提的下面,最后一笔是大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办法、如果、已经、娃娃、皮毛、知识”;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脚下、它们、更加”。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第1节重点指导朗读:“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在读好停顿、重音、节奏的基础上,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出疑问的语气。第2~5节的第一句都是写“妈妈”给予“孩子”的呵护和帮助,要读出妈妈满满的爱意;第二句都是写“孩子”自信、勇敢地离开妈妈,要读出欣喜与快乐。
2.理解运用。
对于本课中“告别、四海为家、旅行、降落伞、乘着、纷纷、铠甲、挂住、炸开、蹦着跳着、仔细、粗心”等词语的理解,有的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具体语言环境、插图、课件演示来理解,有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换近义词、展开想象来理解,有的可以通过触摸、做动作、表演来理解。
教学第1节,教师可以提问“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怎样”,学生朗读回答“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教师可以顺势追问“孩子为什么告别妈妈”,促使学生关注和理解“四海为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立志四海为家的孩子,说说远行前跟妈妈告别时会说些什么,从中感受孩子对志在四方、独立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旅行”的意思,说说牛、马、鸟怎样去另一个地方,读好疑问句“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教学第2节,可以先请学生从插图中找到蒲公英妈妈并讲讲它的办法,再引导学生把文中的“降落伞”与插图中的蒲公英娃娃联系起来,从外形、动态、用途等方面比较,从中感受到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最好的远行装备。接下来,可以请学生说说有了“降落伞”的孩子们是怎样出发的,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纷纷出发”,说说孩子在半空中随风飘远的心情和想法,从而明白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并能想象植物种子飘散的情景,顺势进行朗读与背诵。
教学第3~5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观察、想象相结合,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可以设计自学提示:
教学第6节,教师可以请学生找找近义词“很多很多、许多许多”和反义词“仔细、粗心”。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一小节知道了什么,从中明白自然界的植物不计其数,传播种子的方法难以一一列举,所以作者用“很多很多”来概括,并且懂得平时只要注意多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3.拓展延伸。
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或者想了解其他植物如何传播种子,可以做一做选做题。引导学生先观察选做题中提供的三幅图画,再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柳树、凤仙花和果树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明白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最后让学生选用课本提供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一幅图讲的是柳树借助风来传播种子。柳树的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物,也就是柳絮。柳絮带着种子随风飘散,落到适宜的环境就生根发芽。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乘着风、纷纷出发”等词语说说柳树如何传播种子。
第二幅图画的是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在裂开时,果皮向内卷缩,又突然向外伸张,将种子弹出。可以让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凤仙花的种子被弹出来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用“蹦着跳着、炸开”等词语说说凤仙花种子的传播过程。
第三幅图是长满了果实的树,旁边有小鸟飞来衔走果实。果实被小鸟吃了,其中的种子由于难以消化,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就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了。可以让学生试着模仿课文第4小节或用“衔走、排出”等词语说说果树如何传播种子。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的选做题,试着仿照课文第2~5节的形式写一小节,介绍其他种子的传播方法,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和语言的迁移运用。
2.可以阅读关于种子的书籍。比如,《一粒种子的旅行》,作者是德国的安妮·默勒,书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多种植物种子“旅行”的办法。
有趣的动物
教材解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有趣的动物”,是对本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秘密”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材列举了鹦鹉、萤火虫、松鼠等动物的有趣的特点,并辅以一组很有特色的动物图片,如,虽没有脚但爬行速度很快的蛇,会随着环境变化改变身体颜色的变色龙,只能站着睡觉的高个子长颈鹿,走路会分泌黏液的小蜗牛······这组动物围坐在一起,可爱有趣,引发学生对动物趣闻的好奇和思考。
引导语和小贴士从两个方面作出提示和要求。
一是“讲清楚”。首先,要明确“讲什么”,需要学生在交际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通过收集资料或进行观察,了解它的新奇有趣之处,如外形、生活习性、能力。其次,要知道“怎么讲”,教材提示“先想好要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是把话“讲清楚”的一个重要方法,要想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顺畅,就可以先想一想,想好后再说。最后,做到“吐字清楚”,也就是发音要准确,让别人听得清楚。
二是“听明白”。“听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通过向同学提问和交流,听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要求既能认真听,又能做到有礼貌,有问题不随意插话,待对方表达完后,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交流自己知道的信息。
以上要求需在本次交际活动中落实,并指导学生在日常交际中运用,初步养成“想好了再讲”“有礼貌地提问”等良好的交际习惯。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
2.认真听别人介绍,对不明白的地方,能有礼貌地提问。
教学建议
一、范例引导,明确交际要求
1.范例引导,提供动物“有趣”的角度。
“有趣的动物”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兴趣自然容易产生较强的交流愿望。教师可以在交际活动前,引导学生先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借助引导语和插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动物“有趣”的角度可以是特殊的外形、特殊的习性、独特的能力等。然后组织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使每位学生明确自己要讲的有趣的地方。
2.打开思路,准备动物“有趣”的素材。
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如观察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或动物园里的动物)和收集资料(如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观看动物节目、上网查阅有关动物的资料)等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明确自己要讲的内容。
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紧紧围绕自己确定的内容,了解相关信息。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前期不要准备大量的文字信息。学生只要通过观察、询问等实践活动了解到动物的信息,有条件的收集一些动物图片以备交流即可。选择的有趣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准备的内容怎么讲能够表达得更清楚。
二、示范介绍,礼貌提问或补充
1.学生介绍“有趣的动物”,引导学习“讲清楚”。
教师先了解学生准备的“有趣的动物”的素材,选择典型例子让学生介绍。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动物的有趣,如外形、习性、能力,也可以请讲同一类或同一个动物的学生一起介绍。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把有趣的地方讲清楚”“吐字是否清楚”等方面的要求。
2.教师介绍“有趣的动物”,引导学习“提问或补充”。
可以由教师讲自己喜欢的动物,其间有意出现一两处没有讲明白的地方,请学生听后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或补充。在这一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学习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初步做到:微笑注视,态度好。“请”在前,“谢”在后。不明白,问清楚。肯定他人,再补充。
三、人人参与,自主评价
1.小组合作介绍。
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保证每位学生有当众表达的机会,可以先在四人小组里进行交际练习,利用口语交际评价单(如下页表),从表达与倾听两个方面作出小组评价。鼓励学生在讲的时候做到吐字清楚,不啰唆,音量适中,不扰人;听懂同学的提问并认真回答;
同学表达时要认真倾听,了解内容,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2.小组推荐介绍。
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介绍有趣的动物,同学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提问,介绍者或所在小组的同学都可以回答。
在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防止过度指导、千篇一律。
3.课后延伸:可以把课上的交流制作成有趣的介绍卡,每位学生完成一页,汇总后做成班级的小读本《有趣的动物》。
语文园地一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安排了一组表示生活用品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与户外活动有关。泡泡提示“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旨在拓宽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词。
“字词句运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二是联系生活,学习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的句式说句子,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表达能力。
“书写提示”揭示了左右结构的字的宽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练习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梅花》,诗的大意是: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有梅花淡淡的香气飘来。诗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背诵积累。
“我爱阅读”安排了童话故事《企鹅寄冰》,讲南极的企鹅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的趣事,暗含了非洲炎热、南极寒冷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短文结尾,企鹅收到狮子退回的冰满腹疑惑的神情,为整个故事再添悬念,也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联系生活,学习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认识11个生字。
1.出示八个词语,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练习把词语读正确。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八种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各有什么用途。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物品,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如,“帐篷”是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地方,可随时拆下转移。然后读泡泡中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发现这八种用品都是到户外观察大自然时可能需要的。
3.学生说物品,教师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建立起词语与物品的对应关系。可以进行“我说你指”的小游戏,一位学生说一种物品的名称,另一位学生指出相应的词语,促进识记。
4.去掉词语中的熟字,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带读,也可以让识字能力强的学生带读。
5.去掉生字的拼音,多种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6.可以用小游戏巩固识字,如,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手套”,学生说“我戴上手套去野外”,在说的过程中巩固识字,并了解物品的用途。
1.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
1.出示三组词语,学生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相互纠正字音。全班展示,学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
2.先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回忆这些词语的意思,再演一演。可以先同桌相互表演并评价,再指名全班表演。可以一人说词语,另一人做动作,增强趣味性。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动作是否准确,帮助学生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3.让学生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一说,教师相机点拨。
4.如果学有余力,可以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了解更多的动词,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
比如,让学生说一些其他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又如,出示下列词语,让学生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排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冲过来 跑过来 走过来
打下来 落下来 飘下来
再如,学生看教师做动作,选合适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摘)苹果(拿)苹果(削)苹果
(掰)玉米(抬)玉米(抱)玉米
2.能联系日常生活,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1.出示教材中的例句,指名读。
2.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结合加点词语说说句子的意思。可以提示学生,这两个句式都讲的是同一个人或事物,“有时候······有时候······”讲的是在不同时间做的事,“在······在······”讲的是在不同地点做的事。
3.引导学生用加点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果学生说句子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表达。如:
写完作业以后,我有时候画画,有时候看书。
天上的月亮有时候圆圆的,有时候弯弯的。
小鸟在巢里睡觉,在枝头唱歌,在空中飞翔,在草地上找虫子吃。
我在教室里写字,在图书馆看书,在操场上踢足球,在游泳池里游泳。
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四个字的字形特点,以及教材中田字格左边的色块示意,发现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作、法”左窄右宽,“都、别”左宽右窄。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读第一个泡泡中的提示语,说说明白了什么。
3.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书写要点:“作”的两个撇斜度一样,右边的撇比左边的撇略高;“法”的两笔横略向右上倾斜;“都”字左右等长,要上下错位写;“别”的末笔竖钩略长于“另”。
4.学生自主练习书写。提示学生先看后写再对照。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强调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5.出示评价标准,比如,书写端正,整洁;写出了左右的宽窄。同桌相互评价。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可以先教师带读,注意指导读好停顿,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明白这首诗围绕墙角的梅花来写,帮助学生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梅花在怎样的情况下开放。再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可以先自主练习背诵,再同桌互相背,然后指名全班展示。
阅读《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科学常识,体会阅读的乐趣。
1.教师讲《企鹅寄冰》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短文,读完之后,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内容。如:
狮子为什么要让企鹅给他寄冰?(因为非洲太热了,狮子受不了。)
狮子收到冰了吗?(没有,收到的是一袋水。)
企鹅为什么糊涂了?(企鹅寄的是冰,狮子却说是水,狮子退回来的箱子里明明装的也是冰。)
2.可以出示地图,告诉学生非洲和南极的地理位置,简单介绍气候特点:非洲非常热,南极非常冷。然后追问:冰寄到狮子那里变成了水,为什么退回来又变成了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明白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原理。
读读童话故事
教材解析
在一年级“读书真快乐”及“读读童谣和儿歌”的基础上,本次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是“读读童话故事”,着重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类的读物。
教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读童话,渗透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并且点明了本次快乐读书吧的学习要点,要认识书的封面,知道书名和作者。引导学生借助书名猜测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再进行阅读,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渗透读书的方法。
学习伙伴交流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初步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二是让学生交流爱护图书的方法,认识到爱护图书的重要性,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产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初步养成坚持读书、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3.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建议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容易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脍炙人口、想象力丰富、篇幅适宜的童话故事,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主动记录阅读进程,和小组同学分享阅读收获,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阅读任务。
一、组织阅读活动
1.提供阅读保障。
要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让学生有书读,可以一人读一本,也可以几个人读一本。其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让学生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阅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享受阅读的快乐。
2.制订阅读计划,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先阅读。让选择阅读同一个故事的学生组成一个阅读小组,制订阅读计划。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让阅读、分享与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师生可以共同制订阅读计划,保证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可以根据阅读时间、阅读地点、交流伙伴、交流时间等内容进行计划,教师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些问题和方法。鼓励学生在计划中把阅读页码、时间以及想读的内容简单写一写,在实践计划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积累,获得读书上的成就感,慢慢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根据故事的长度和学生阅读的不同情况,短的故事一般读三至五天,长的故事可以在半个月内完成。阅读计划还可以由几位学生协同完成,营造边读边交流的氛围,持续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阅读计划示例:
阅读计划
页码 我计划完成 我想知道
-   月  日开始-_月_日完成
     月  日开始-_月_日完成
     月_日开始-  月  日完成
3.认识书的封面,渗透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1)认识封面。
在开始读书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先了解自己要读的那本书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封面,看看书名、作者、插图等。然后联系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书本封面的感受,如“最吸引我的封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书名”“我知道的作者”。
(2)看书名猜故事。
“看书名猜故事”既是有趣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读书策略。当学生通过书名预测故事时,读书活动就更具主动性。学生
通过将自己的预测与书中内容进行验证,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在读书开始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他们通过书名猜测的故事内容,并作简单的记录,在完成故事阅读之后,再通过读书记录进行对比,充分感受到“预测”这种阅读策略的好处,为三年级“预测”阅读策略的学习作铺垫。
(3)渗透爱护书本的教育。
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爱护图书、保护图书的意识和习惯。可先由教师示范有序翻阅、平整合书、摆放图书等。再组织学生讨论家中“常读书”一般摆放在哪些地方,如,卧室的床边、写字台上、课桌抽屉、书柜的第一层,明确“常读书”应放在拿取方便、固定的位置。
完成每一次阅读后,可以借助书签标注对应的页码,便于及时合上,以保证图书的洁净。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不把图书弄脏的方法。如,看完书及时放回书架;给书包上书皮;洗干净手再读书。
4.利用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激趣。
(1)通过同学间推荐分享的形式来激趣。
让学生说说选择某个故事的原因,比如,学生可能会说被书的封面所吸引,或者被书名所吸引,或者听说过这个故事,觉得很有趣。让学生互相推荐分享,形成读书分享的氛围。
(2)通过朗读故事里的片段来激趣。
可以利用声音节奏的变化,绘声绘色地读故事中的几个片段,借助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引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利用投影仪等设备呈现童话故事的文字,使学生不仅可以听故事,还能自己读故事。学生能依靠听读,掌握字音,克服自主阅读的畏难情绪,从而喜欢自主阅读。
(3)利用问题和活动的引导来激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童话故事阅读时,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渗透读书方法,实现阅读方法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借助插图、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等方法,可以渗透到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去。把导读激趣和读书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享受阅读的乐趣,又学习到好的读书方法。
5.建议设计“读书记录卡”。
阅读过程中,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阅读计划,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制作简单的读书记录卡。记录卡主要包括书名、作者、自己的疑问、印象深的内容、喜欢的语句,甚至也可以画画书中的某些情节,等等。具体记录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教师不要硬性规定,总之,让学生的阅读留下一点儿“痕迹”,让学生记录下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
读书记录卡示例:
读书记录卡
书名  作者  阅读时间     
( )月()日,我读了()页到()页,觉得( )特别有趣。阅读中,( )我不是很明白、想和大家讨论。
二、组织阅读交流
在学生阅读完自主选择的第一个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交流会,将一段时间以来阅读的收获、感受、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交流。
1.小组讨论。
根据每位学生的读书记录卡,可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读这个童话故事的过程,比如,和同学一起读同一个故事的体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看自己所有的记录卡,谈谈印象最深刻的内容、阅读时的疑问、遇到的阅读困难及克服的方法等。通过讨论,使学生习得一些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2.全班交流。
为了带领学生领略童话故事的魅力,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讨论故事的兴趣,或者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可以是个人展示“读书记录卡”,也可以是小组一起朗读精彩片段、制作《小组阅读小报》、编排情景剧等,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喜欢上阅读。
教师可以在班里设置“阅读展示栏”,供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可以展示优秀的阅读范例,在班级里形成快乐读书的氛围。提醒学生坚持读书、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3.持续阅读。
完成一个阅读周期后,可以让学生再重新选择故事组成新的阅读小组,保持读书的热情,在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继续保持记录、交流和分享的好习惯。可以一个小组共读一本书,也可以各自读不同的书。推荐学生在本学期阅读4~5个故事,以保证在本学期有1.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也提醒学生完整读完一个故事后,再进行另外一个故事的阅读,既要多读,又要有所收获。可以在读完一本书后,再进行阅读交流。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多次阅读交流,教师和学生在持续的交流中互相了解阅读情况,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4.总结回顾。
当全班同学完成童话故事的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次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阅读记录单,围绕书名、作者、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最想告诉别人的书中故事、最想演的某个角色等,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如何读童话故事有一个初步感受。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