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野蜂飞舞》,为黄蓓佳和她笔下的主人公织个梦NO.148

文摘   2024-10-15 00:00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聊聊作者。
通过“我在岛屿读书”这个节目,我认识了黄蓓佳。
特别惭愧,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居然去年才认识她。
特别庆幸,还好这一届学生还没毕业,我还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读黄蓓佳。
在那档节目里,黄蓓佳的读者特别热情地跟她分享读《我要做好孩子》的感受,感谢她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而黄蓓佳则追着孩子们问,“你读《野蜂飞舞》了吗?”
“读了。”
“读哭了吗?”她追问。
“哭了。”
“读哭了,说明读懂了。”听到这个回答,黄蓓佳才终于停下了追问。
很少看到一个作家追着读者问哭了没,所以我当时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到底写了个啥,让人不哭不行?
读完之后:确实不哭不行。
然后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身边的其他人,无论是铁骨铮铮的戍边战士,还是自诩为泪点高的同事,大家普遍都认为,这本书确实写得很动人,比较催泪。
好了,关子卖到这里,简单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聊聊这本书。
《野蜂飞舞》以一位八旬老人(黄橙子)回忆童年的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成都华西坝上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女孩黄橙子跟随父亲的学校西迁,最终落脚在华西坝上的“抗战五大学”校园里。黄橙子的父亲将挚友的遗孤沈天路接到家中,五个孩子在破旧拥挤的小楼里度过了他们不同寻常的童年。尽管战火笼罩下的生活充满了困窘与苦涩,但亲人间的相携相扶让这段岁月变得珍贵而绚烂。
只看简介,其实看不出啥东西,如果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建议还是去读一下原著。
我一直很想带着孩子们读一点跟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抗战文学作品。教材里的革命文学,其背景基本上都是北方,影视作品里的英雄人物基本上也大都操着北方根据地的方言。不是说那些文章写得不好,只是离我们班的孩子们有些远。所以当看到这本书以华西坝为背景时,作为一个老师,我是特别激动的:终于有可以带着孩子们读的,就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了。
看这本书时正值中秋放假,我跟孩子们建议:你们可以去人民公园走一走,每年举办菊花展的那里,就有关于大轰炸的纪念雕塑。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川大华西校区,书里面提到的很多建筑今天都还在。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除了建议他们实地走访,我还让他们看了关于华西医院的纪录片《故乡几万里》。课间我给他们放了几个新冠疫情期间的视频:齐鲁医学院和华西医学院驰援武汉时,在机场偶遇、互相致意的相关报道。(当年我看这个视频只觉得暖,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两所医学院早在几十年前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本来我想鼓动他们去看纪实文学《风过华西坝》,但是孩子们对这类故事性不强的作品兴致缺缺。我诱之以利——看完这本书可以一周不写语文作业!结果,重赏之下有勇夫但无莽夫:“蒋老师,《风过华西坝》看起来好枯燥啊。”
好吧,蒋老师诱导失败。
人和书的相遇需要机缘,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会有一些孩子愿意去翻一翻这类言辞凝练、典雅、准确的纪实文学。如果实在欣赏无能,也没事儿:书和人,本来就是互相选择的。现在的他们能借由《野蜂飞舞》,跟《风过华西坝》打个照面就不错了。相知的事儿,交给未来。
接下来聊聊作业设计
这本书的泪点很多,可以挖掘的内涵很丰富,值得讨论的话题也不少,最终我决定让他们拥有超能力,编织一个幻梦,这是孩子们要完成的任务单:
时空织梦:弥补《野蜂飞舞》中的遗憾
乱世当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运相连。日本侵华之际,不愿做亡国奴的先生教授们,只能带着羸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带着他们心爱的书,仪器,实验要用的种子和动物,还有大批追随光明的学生们,搭车,坐船,步行,千山万水地从沦陷区赶往大西南,而后在华西坝上安营扎寨,而后弦歌不辍,教学相长,让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脉得以绵延不断。
当年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学子们,努力在战火中安放自己的一张课桌,读书,做学问,讨论时局,学会思辨,直至用自己的身躯迎向日寇的子弹。他们以及与他们一样的先辈们用慷慨悲壮的个人牺牲,换来了整个民族的浴火重生,而他们家国之外的个体夙愿却在岁月长河里成为永久的遗憾。
《野蜂飞舞》中的沈天路牺牲在了抗战胜利前夕,他曾对橙子说:“瞧,《野蜂飞舞》,多好听的名字,眼前都能看见野蜂飞起来的样子了,下次回家,一定要听你弹这个。”
每一年的五月,石榴花开的季节,野蜂都会在橙子的家里飞舞和盘旋,可是想听《野蜂飞舞》的沈天路却不在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如果你有超能力,可以帮他们或者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代人弥补遗憾,你会如何做?请你尽可能详细地描绘遗憾的弥补方式,以及遗憾弥补场景中的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想一想,他们穿着什么衣服,(尤其是沈天路,他会穿着什么衣服呢)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脸上会是怎样的神情。
 
为什么会想让他们去弥补遗憾呢?
因为我有遗憾。
当我还小的时候,我觉得英雄是用来崇敬的,用来瞻仰的,因为他们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担常人所难以担。当我年岁渐长,当我把英雄还原成一个个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学生、工人、农民……我对英雄多了崇敬之外的怜惜。他们靠着信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至死不渝,但我总觉得遗憾:如果,如果他们能亲眼看看他们向往的那个世界该多好。如果,如果他们不用做那么艰难的牺牲该多好。
“乱世当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运相连。”这句话是我几年前在一部小说中看到的。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为了家族选择留在老家,一个为了国家选择北上抗战。北上抗战的主人公和黄橙子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牺牲在了战争胜利前夕,而留在老家的主人公则找了他一生,行将就木时才终于在烈士陵园中找到他的照片。
在那个故事的最后,留在老家的主人公走出陵园时,在恍惚中,在头脑中,终于又见到了年轻时候的他们。
我在看到“每一年的五月,石榴花开的季节,野蜂都会在橙子的家里飞舞和盘旋,可是想听《野蜂飞舞》的沈天路却不在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时,眼泪完全止不住。
沈天路、黄橙子是我“看着长大的”。于我而言,沈天路不只是一个“英雄”,他是努力挣钱帮我赎回衣服的儿子,是护送我练钢琴的哥哥,是会令我犯花痴的学长,是保护我免受轰炸袭击的战士,是,是让我怜惜的,不舍得他留有遗憾的青年学生。
几年前看的那部小说中,作者在最后让两个主人公在幻象中重逢了,给了我一点点安慰。沈天路呢?哪怕是幻象中,能不能让他圆梦那么一会儿呢?
我跟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圆个梦吧。”
圆沈天路和黄橙子两个主人公的梦,圆我这个过于投入的读者的梦,或许,也是在圆那个“沿着宽大的嘎吱作响的木楼梯拾级而上,耳朵里似乎听到了当年纷沓的脚步,青春透亮的笑声,还有师生之间夹杂了英文单词的会心对话”的作者的梦。
因为特别打了招呼,我很喜欢这本书,希望他们不要糟蹋了这份作业,所以这份作业孩子们写得挺认真的,其中有一份还把我给整哭了。我本来说给他们念一下这份作业,结果念了一小半就念不下去了:在教室里,面对一群孩子,我哭成了狗。
不过这不怪我,要怪这个孩子太会写了。其他人都是让沈天路回去听黄橙子弹琴,或者让他们一家团聚,她却让沈天路去成飞公园(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个飞机主题公园)看飞机:
未见其面,却受其恩,先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却未见过祖国的繁荣昌盛。如果我有超能力,能帮助他们弥补遗憾,我想象的场景是这样的:
时光传送机“咻”的一声,把沈天路哥哥送到了成飞公园里。他看见了鲜艳的花朵,幸福的人们和歼-10、歼-20,各种先进的无人机。他眼神茫然,穿着牺牲前的飞行服。人们以为他在做COS活动,都好奇地打量着他。我跑上前去,对他说:“沈天路哥哥,欢迎来到2024年,现在由我带您参观吧!”我为他介绍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情况,也讲了我国先进的战斗机。他摸着战斗机的机翼说:“我们国家也有厉害的飞机了,再也不怕帝国主义的侵略了。”
下午,我带着沈天路哥哥去了华西坝最大的娇子音乐厅听演奏会,没想到演奏者是橙子姐姐,而演奏的曲目就是《野蜂飞舞》。随着轻快的钢琴声(在轻快的钢琴声中),沈天路似乎看见了成百上千的先进的战机和无人机犹如野蜂一般,冲入敌群。日寇的战机纷纷坠落,狼狈逃窜。
沈天路含着泪水说:“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和现在祖国的繁华!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说完,他们便消失在了我眼前。
我眼含热泪:“更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的牺牲换来了整个民族的浴火重生。”

 

你说说,她写成这样,哭成狗怪我吗?这谁顶得住啊!
她是懂沈天路的。她知道沈天路是飞行员,所以让他去看了飞机:我们的飞机那么厉害,不用再被敌人欺负;我们的飞机那么多,不用在国庆时让每架飞机飞两遍,还能行销海外。
我想,这大概是沈天路最想看到的吧。
她也懂《野蜂飞舞》这支曲子。在《萨旦王的故事》中,《野蜂飞舞》用以描述王子变成野蜂攻击反派角色的情景;在她的故事里,《野蜂飞舞》用以攻击日寇战机——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理解。在她的想象里,《野蜂飞舞》这首曲子,变成了力量的象征,胜利的预兆——这可能也是作者以这首钢琴曲作为书名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文前辅文是这样一句话:相伴短暂,离别漫长。整个天际,都是你飞过的自由。
在那个我们无法抵达的世界里,希望千千万万个沈天路们、黄橙子们,真的能够自由地飞呀,飞呀,飞呀。
 附:孩子们织的梦



蚌壳儿

2024年10月11日于成都

荐阅读: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看完《河西走廊》,这群六年级的孩子用文字为祖辈拍了一部纪录片NO.14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我们为什么会被霸凌》读后感交流情境任务单——校园侠行,化解舞蹈排练中的‘误会’与‘非议’NO.135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法治的细节》读后感交流任务单——紧急救援下的法律与道德天秤NO.13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圆圈正义》读后感交流任务单——小市集大智慧:寻找我们的“圆圈正义”NO.12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呼兰河传》之呼兰河的时光画册NO.12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重走胡同路:《城南旧事》中的一日重现NO.124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朝花夕拾》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速递NO.123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红楼梦》之同桌计划NO.122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水浒传》:四大名著魅力人物争霸赛之水浒片区赛NO.12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三国演义》之三国大冒险:分久必合的秘密任务NO.11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士兵突击》之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的突击之旅NO.11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俗世奇人》之奇能幻想NO.10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不老泉》——“生命的奇迹与抉择”NO.10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大话西方艺术史》——“联合国艺术盛典:跨越时空的鉴赏”NO.9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大话中国艺术史》——“艺术之旅: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NO.9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枕草子》——“穿越时空,邂逅《枕草子》的世界”NO.9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长安的荔枝》——“不可能的任务:李善德的荔枝之旅”NO.9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太白金星有点烦》——“西游人物大PK”NO.95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西游记》——从“西游取经路线图”到“猪八戒的取经作用:助力还是阻力?”NO.94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