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三上二单元文字版NO.69

文摘   2024-10-10 00:00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个方面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金秋时节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畅行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边交流边总结,最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第二,本单元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观察。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宜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4 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三首古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深秋到初冬的景象。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图中,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下车来,站在山路上,抬头欣赏着深秋时节山林的美景。第二幅图中,诗人望着满池的枯荷及池边的残菊若有所思。第三幅图中,梧桐树下,篱笆旁边,两小儿在拨弄蟋蟀。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了什么季节。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说说这三首诗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分别说说古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进行背诵积累,默写《山行》。
三首古诗中,《赠刘景文》生字更多,诗意理解也相对难一些。教学时,既可以按照课文顺序教,也可以稍作调整,先教学《赠刘景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诗意的方法后,再迁移运用,学习《山行》和《夜书所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可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交流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斜”读xié;“径、赠、橙”是后鼻音,也均为形声字,可以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认读;“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tiǎo,可以结合注释了解意思,顺势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而“挑选”等词语中的“挑”读 tiāo。
部分生字的字形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经一径”“曾一赠”“浅一残”“登一橙”。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橙”的右上部分在要写的字中是第一次出现,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少撇,教学时可以出示该部件,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强化认识,提高书写正确率。“斜”的左半部分最后的捺要变成点,右半部分要写得稍长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中,“寒、盖、菊”等要写得紧凑。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盖 上半部分一竖不出头,几个横长短相似,距离匀称,第三横在横中线上。下半部分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菊 下半部分的“米”,左边有一部分写在“勹”的外面,使整个字重心更稳。
残 左半部分的“歹”不要多一点,位置不要超过竖中线。右半部分的斜钩要写得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古诗。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可以让学生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教师可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既要借助注释,也不要生搬硬套,应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比如,借助《赠刘景文》中“擎”的注释,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知道“擎雨盖”指的是荷叶。又如,《夜书所见》中“挑”和“促织”均有注释,在理解“挑促织”时不能生硬地将两者叠加,可以理解为“拨弄蟋蟀”。
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式理解诗句意思。比如,《山行》中的“斜”字,字面意思为“歪斜,不正”,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知道,这里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生”字,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动态。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判断诗歌所描写的季节。可在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寒山”“霜叶”“橙黄”“萧萧梧叶”等符合时令的典型景物,发现三首诗都写了秋天的景色。
2.通过朗读体会诗意。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范读古诗,也可播放录音,或者请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做到朗读停顿正确。
三首诗感情真挚,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想象画面,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味道来。《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前两句的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
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结合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朗读时舒缓的基调;后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作上扬的处理。带着自己理解和体会到的情感朗读,诗的味道也就能读出来了。
3.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课后第一题还提出了背诵和默写的要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更好地背诵古诗。如《赠刘景文》,借助“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这几个词语,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起来就会顺利一些。
指导默写《山行》时要提醒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问题提示
“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
一首诗词流传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图书在不同时代反复刊印,后来的人对诗句多次引用,甚至作者写完后对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这些都可能使得同一首诗词产生几个不同的文字版本。
比如,《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有两个常见版本,一个用“生处”,一个用“深处”。“生处”可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可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版本都有依据,意思也都能讲通。教材根据《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用了“生处”。
又如,《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句,也有两个常见版本,一个用“最是”,一个用“正是”。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这里用“最是”或“正是”,意思都能讲通。教材根据《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用了“最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为什么标注为xié而不是xiá?
古诗中字的读音应以现代规范语音为标准。在现代汉语中,“斜”只有xié一个读音,所以教材将“斜”的读音标注为xié。
由于历史上汉字语音的演变,一些原本押韵的古诗变得不再押韵,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不宜为求押韵而随意改读字音,因为多数情况下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比如,有人认为应该将“斜”读为xiá,以与“家”“花”押韵。但是,“斜”在唐宋时期到底读成什么很难追索,这样的改读没有语音基础。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叶绍翁(1194?一?),字嗣宗,一字靖逸,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游园不值》,历来为人所传诵。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材解读
本文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深秋,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树叶飘落下来,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色彩绚丽的地毯。“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尤其是将落叶想象成“金色巴掌”,充满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先写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对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最后写“我”第一次发现门前的水泥道真美。结尾既呼应开头,又点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很多词语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比如,第3自然段的“明朗”写出了一夜秋风秋雨后天空清亮、晴朗的景象,文中的“天开始放晴了”“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句对此作了具体描写;第7自然段的“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掉落的树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与“粘”字相呼应,把水泥道之美描绘得细致入微;“凌乱”一词表现出掉落的树叶不规则地排列在水泥道上的情景,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这些词句,写出了“我”眼中别样的秋景。
课文描写细致,层次分明。写“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时,既写观察到的景物,又写感受与心情。其中,第6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7自然段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第8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穿着棕红色小雨靴的男孩儿,走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就像走在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上。道路两旁长满了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一眼望不到尽头。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要把朗读、理解、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我”所观察到的别样的秋景;然后借助“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带动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练习朗读,积累语言,并通过交流提炼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在课文学习后,可以将课后的“阅读链接”与“小练笔”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及“阅读链接”的表达方法,用几句话写出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靴”读xuē,要防止学生“读半边”而误读。“凌”“增”集中在一句话中,可以在初读时出示句子,在读句中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中形声字较多,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教学“洼”字时可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蛙、娃、挂”等熟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靴”除了可以和“棕”一起借助插图理解,还可以对革字旁的字进行拓展学习,比如,“靴、鞋”等最初的意思都与皮革有关,这样使汉字与生活建立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些与词语关系密切的生字,还可以结合语境随文教学。比如,“凌”可放在词语“凌乱”中进行认读并理解意思。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归类指导。比如,左右结构的字中,“铺、泥、院、墙、排、规、棕”左窄右宽,“印、乱”左右等宽,“列、则”左宽右窄,右半部分的“刂”要写得稍长一些。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品字形”结构。上边的“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印 左高右低。左半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撇、竖提、横。右半部分单耳旁的起笔与左半部分竖提的起笔在同一水平线,竖要写直,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夫”的末笔捺改为点,与“见”的撇互相穿插。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迟 半包围结构,先写“尺”,再写走之。“尺”的末笔改为点,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尺”。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之初,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通过文字想到的画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梳理、归整,厘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写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最后发出“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的赞叹。
2.词句段理解。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第1~4自然段可以依托“明朗”一词展开教学。在朗读语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圈画“我”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在交流的基础上聚焦“明朗的天空”,说说是怎么理解“明朗”的。学生可能会找近义词“晴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理解“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学生还可能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也解释了“明朗”的意思。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想象画面,读好句子和语段,体会秋天的美景。此后,通过回顾交流“是怎么理解“明朗”这个词语的”,提炼总结“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5~7自然段可以借助“熨帖”“凌乱”等词语带动教学。先引导学生聚焦这三个自然段,在初步读懂几段话描写的画面的基础上,提出难以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点拨:“凌乱”可以联系上文的“并不规则”来理解,文中是指落叶在水泥道上排列得并不整齐,没有秩序;“熨帖”可以结合上文“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及本段中的“平展”来理解,意思就是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回顾、盘点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为“交流平台”作
铺垫。
(2)读悟结合,理解内容。
本文描写生动,画面感强、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还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我”对水泥道、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1、第2自然段,交代一夜雨后“我”出门上学去,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第3自然段是“我”的赞叹,语气可以强烈一些。第4、第5自然段描写了“我”对地面和落叶的初步印象,也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第6、第7、第8自然段,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三段话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几个画面有什么不一样”,从中发现:第6自然段是描写整条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7自然段是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第8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在感受不同画面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好语段,描写水泥道和落叶的语句,语速要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描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感受,则要读得轻快一些,读出“我”愉悦的心情。
第9、第11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朗读的语气可以强烈一些,以强调“我”对这美景的喜爱。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首尾呼应。可以借助“夜”字理解句子写出了刮风下雨持续时间之长,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
(3)借助“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引入“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同样是写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圈一圈《自报家门》中“我”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景物,再对比课文中描写落叶的语段,从中发现:汪曾祺《自报家门》的片段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作坊、店铺及师傅工作的场景,用较少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课文是围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进行细致的描写。要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明白,写上学、放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3.积累表达。
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可以落实在学生抄写的句子中,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明朗”“闪闪发光”等词语写一两句话,描绘自己见过的雨后的景色。
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描写水泥道及落叶的词句,富有新鲜感,适合学生积累,课后第一题体现了这一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学习语段、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自主积累抄写喜欢的句子。在抄写之前,可以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为什么自己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比如,“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写出了刮风下雨所经历的时间之久;“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几句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描绘得格外漂亮;“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一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走在水泥道上
愉悦、舒畅的心情。应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加深对课文语言的感受。要注意提醒学生抄写句子的格式,标点占格要规范,抄写时不能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课后还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可以让学生借助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素材,互相交流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打开思路。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写法上,可以学习课文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摹的方法,也可以学习“阅读链接”对多种事物进行简略描写的写法。语言上,要善于运用自己积累的富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实践活动
在教学本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任务:仔细观察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看看有哪些特别的景、物或人,将其记录在素材本上,为“小练笔”作准备。还可以在学完课文后,根据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二次观察。此次观察活动,也可以为第五单元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一些准备,让学生明白第五单元习作的观察要求。
6 秋天的雨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引子,带出第2、第3、第4这三个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第5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喜秋、赞秋的情感。
课文结构清晰,特点鲜明。内容上,从秋雨开始,又以秋雨结束,完整而有序。构段上,第2、第3、第4自然段分别由一两个句子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层次分明,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表达上,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比如,第1自然段将秋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了秋雨开启秋天的大门,将人们从炎热的夏季引入凉爽的秋天;第2自然段的“五彩缤纷”描绘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美丽景象,文中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交替出现,将秋天独有的色彩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显了秋景的迷人;第3自然段的“勾住”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将秋雨带来的香味写得细致入微,化无形为有形;第4自然段的“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把秋雨写得有如一个通信员,告知动植物们准备过冬的消息。
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课题上方纷纷飘落的黄叶,预示着秋天正紧步走来;下方是一片开满各色花朵的山野,一条小路越过花丛,穿过田野通向远方,远处密密的树林看不到尽头······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能和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找一找相关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接着,以朗读为主线,想象画面,感受秋雨带来的美丽风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难懂的词语;最后,背诵相关段落,仿照例句写话,丰富语言积累。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匙”读轻声,不要读成第二声,可以结合词语“钥匙”进行认读;“曲”在“歌曲、谱曲”等词语中读第三声。
有的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比如,“钥”字可与“阴”进行比较;“匙”与“是”读音相近,又包含“是”的字形,可以进行比较;“喇”可以和“刺”进行比较,注意“喇”中间的部件是封口的。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分以下两类进行指导。
第一类:独体字。“曲、丰”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曲”字要注意笔顺为“先两边,再中间,后封口”。“丰”字第二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第二类:合体字。比如,左右结构的“仙、洞、油”等左窄右宽,“颜”等左右等宽;半包围结构的“闻”先写门字框,再写“耳”。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又宽又扁。“皿”的四个竖画间距相等并稍向中间聚拢
左半部分下面的三个撇要写成短撇。右半部分“页”的起笔与左半部分的第
横在同一水平线,最后一点和左半部分的最后一撇在同一水平线。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层次分明,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并不是特别困难。初读感知时,可借助课后第二
题,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在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第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明确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从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动植物准备过冬三个方面写了秋天。
2.词句段理解。
(1)结合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词语的理解问题,其中,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
比如,第2自然段的“五彩缤纷”,教材用泡泡提示了理解的基本方法,即联系下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秋天丰富的颜色,根据阅读初始体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由于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会联系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理解为“颜色繁多”,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思考:除了颜色繁多,“五彩缤纷”还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当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这段话,眼前浮现出大片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能大致理解“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指色彩绚丽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课文中的文字用图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当有些词语一下子读不懂意思的时候,可以在读完语段后,再回过头去思考词语的意思,可能会有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
文中还有些词句非常生动。教学时,要通过体会这些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第1自然段的“钥匙”一词,除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钥匙”的本义,还可以通过想象,联系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即秋雨一下,秋天就来到了,秋天的雨仿佛是一把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第2自然段的“频频点头”写出了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的美丽姿态,读起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第3自然段的“勾住”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香味”怎么勾住小朋友的脚呢?让学生通过“香香的”“甜甜的”“好多好多”等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秋雨带来的气味是如此甜美,从而理解“勾住”小朋友的脚就是指小朋友被水果好闻的气味给吸引住了。第4自然段的“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它会告诉大家什么,小动物们作了哪些准备”,从而更好地感受这种形象化表达的效果。第5自然段“欢乐的歌”,可以让学生回想全文中所描写的秋天的事物,体会正是这些事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是一首“欢乐的歌”。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入境体验,感受秋天的美景,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比如,第1自然段中两个“轻轻地”,说明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给人以轻松舒服的感觉。第2自然段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
这两个词语,描绘了秋风习习、树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还可以借助课文精美的插图,加强学生的体验,进一步指导朗读。还有“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将秋天的景象进行了动态化的描写,要指导学生读得活泼、轻快一些,在朗读中感受各种事物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第3自然段描写了许多可口的水果,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水果的香味,想象自己被这些香味吸引不愿走开的样子,再用欣喜的语调朗读。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模样,试着读出它们的可爱。
朗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学生交流的思路,不作局限。比如,写秋天色彩的部分,可以交流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等事物五彩缤纷的美丽图景,也可以交流“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等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写丰收景象的部分,可以交流各种水果香甜的气味,也可以交流“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等生动的表达;写动植物准备过冬的部分,可以交流松鼠找来松果、青蛙挖洞的可爱的样子,也可以交流松柏穿衣服、树叶飘到树妈妈脚下等生动的描写。
(3)“阅读链接”的教学。
“阅读链接”《太阳时钟》片段,既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外读一读,也可以作为学完课文后的巩固运用材料,引导学生围绕“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展开讨论交流,鼓励他们运用从《秋天的雨》中学到的方法找一找相关句子,了解短文主要从田野、植物种子、幼小的动物和候鸟这几个方面写了秋天。
还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围绕“短文和《秋天的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展开自主学习,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描写秋天,都写了秋天的动物和植物。不同之处是:《秋天的雨》主要以“雨”为线索写了秋天的美景,《太阳时钟》主要写了动植物在过冬之前迁徙的情景。
3.积累表达。
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第2自然段。可以先引导学生厘清段落的层次,了解本段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再借助“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课后第三题安排了句式仿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说一说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分给谁,互相交流自己想到的秋色,以此打开思路。比如,结合生活经验想到,把橙色给了柿子;结合《赠刘景文》的诗句想到,把绿色给了橘子。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不必过高,只要能仿照例句写出秋天的颜色即可。还可鼓励学生试着用上词语表中的“清凉”“丰收”等描写秋天的词语。
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解读
本文是略读课文。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树叶的唰唰声、蟋蟀的嚯嚯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歌共六小节,第1~5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其中,第1、第2小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述声音。
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拟声词“唰唰”“嚯嚯”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大树抖抖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秋风掠过田野”,呈现了稻谷飘香、金风送爽的画面。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建议
本课是本套教材的第二篇略读课文,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巩固从《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学到的略读方法。
根据学习提示,本课可以设计两个学习活动:一是整体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关注诗歌中描写的秋的声音;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1.初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本课教学,要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师尽量放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作适当的点拨。初读诗歌之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示并相互交流:在诗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比如:树叶“唰唰”、蟋蟀“嚯嚯”、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读到这些秋的声音,眼前展现了什么画面。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把透过声音想到的画面说清楚。比如,从第1小节中,仿佛看到一阵阵秋风吹过,黄叶离开了大树飘落下来的情景;从大雁撒下叮咛这一部分,仿佛听到大雁对地面上的动物植物朋友们说的话······这个环节的交流,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交流的过程也为后面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自己揣摩朗读,教师再适时指导。比如,第1、第2小节,可以在“大树”和“蟋蟀”后面稍停顿,把“抖抖”和“振动”两个动作突显出来;“唰唰”“嚯嚁”等拟声词可以读得轻快一些,表现秋天的活力;“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可以读得稍慢,表现不忍告别的依依之情。之后的几个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朗读实践,并交流如何读好诗歌。比如,第3小节“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可处理成重音,读出叮咛的温暖之感和丰收的喜悦之感;第5小节写秋的声音藏在许多不易察觉的事物里,读的声音可稍轻,语势要层层加强。
3.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集中识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有什么好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借助形声字的规律展开学习。
一些难懂的词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第3小节的“叮咛”“歌吟”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先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结合由声音展开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大雁可能会叮咛什么,秋风会唱些什么,从而理解词语。
习作:写日记
教材解读
本单元习作安排了“写日记”。日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内容宽泛,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是积累习作素材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本单元习作既是第一单元“体会习作的乐趣”的进一步延伸,鼓励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也为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了铺垫。
教材第一部分以文字提示和例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交流对日记的了解和体会。例文讲述的是学生“掉牙”的经过,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浅显易懂,富有童真童趣,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日记的格式和可写的内容,产生学写日记的兴趣。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日记的基本格式编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感受日记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打开习作选材的思路,让学生懂得日记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不受限制。第三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日记的基本格式。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习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和收获,产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教学建议
一、借助生活经验和例文,增进学生对日记的认识
教学伊始,可以先请写过日记的学生说说自己写过什么日记,感受到哪些写日记的好处。没有写过的学生,可以看看例文后展开交流,从中明白日记有许多好处,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写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师要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围绕“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畅所欲言地展开交流,可以谈自己写的日记的内容,也可以谈例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梳理,引导学生明确: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既可以写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记录亲眼所见的景物,还可以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例文,观察日记的基本格式,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梳理总结:先要记录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等信息,再写日记的正文。
二、开拓学生写日记的思路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写日记,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其有内容可写。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写的日记内容展开充分交流。比如,自己最近观察到的事情,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的事情。
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制作的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活动的照片,与学生一起重温当时的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日记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日记作为例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可以出示倾吐心声类的日记,引导学生了解写日记除了记录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还可以倾吐自己的心声。
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过程性指导,提醒学生日记的格式,每段开头空两格,写完后要读一读,试着改一改。
三、组织交流分享,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学生写完日记后,教师要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日记,产生分享的愿望。可以开展一次班级日记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哪一位同学的日记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则日记为什么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中感受写日记的好处和乐趣。二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日记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梳理,以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三是关注格式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展示例子,让学生观察日记的格式是否正确,并对格式错误的日记提出修改建议。四是要关注学生的闪光
点,比如,有的内容新颖、有的用上了积累的词句,要给予鼓励表扬。
为了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学生交流所写的日记及写日记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开展写班级循环日记的活动,使日记成为同学们交流、展示的平台。
语文园地二
教材解读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以图示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低年级教材已经涉及理解词语的一些方法,本单元又作了集中安排,旨在加强学生对理解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的认识,提高其运用能力。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促进学生对季节的感知和语言的积累。第二题列举了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憧憬”和“忐忑不安”的意思。
“书写提示”点明了汉字书写“横平竖直”的要求,也提示了学生使用钢笔的基本要求-注意执笔姿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日积月累”编排了九个描写秋天的词语,分为三组,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气、植物、丰收的景象,呼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金秋时节”,旨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特点,丰富词语的积累。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1.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关于词语理解的课后题及含有难懂词语的句子,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4)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填写在图示中。
3.交流不同小组的图示,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词)典;查看注释;向他人请教;猜一猜······教师可提示:当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时,可以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有时候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用上这些方法。
1.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
1.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描写春天的成语。
2.引导学生向不同角度发散思考,如气候差异、天气状况、不同景色、动植物,打开思路,用不同的词语分别形容四季,而且不限于四字词语。比如,形容春天:温暖、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形容夏天:炎热、骄阳似火;形容秋天:凉爽、硕果累累;形容冬天:寒冷、冰天雪地。
3.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横线上写下词语,再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反馈。不仅要交流积累的词语,还要注重交流是通过什么途径积累的,给学生以积累路径的指引,如课文词语的摘抄、课外阅读中积累。
2.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
1.结合“交流平台”的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憧憬”“忐忑不安”。
2.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憧憬”一词可以联系句中的“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等加以理解,即对某事物充满了向往,还可以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理解为“向往”。“忐忑不安”一词可以根据“忐忑”的字形理解为“内心上下不定”,心神不定;也可以直接根据“不安”理解成“内心不安定”;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因为打碎花瓶害怕爸爸妈妈责备,所以内心很不安定。
3.引导学生再次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字,注意执笔姿势,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1.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明确指导钢笔的书写,教师要提示学生钢笔的执笔姿势。
2.出示要写的八个例字,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横、竖笔画。
3.教师范写“铺”“臂”“假”,小结书写要领-横平竖直。
4.学生练习书写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使用钢笔的执笔姿势。
5.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以横中线、竖中线作为参考,观察自己的字是否横平竖直、平稳端正。
6.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
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九个词语读正确。教师反馈时重点关注“爽”“染”“累”的读音。
2.引导学生分行朗读,思考:九个描写秋天的词语被分成了哪几类?
第一类是描写天气的。
第二类是描写植物的。
第三类是描写丰收景象的。
3.适时关联“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学生积累的描写秋天的词语。比如,描写天气的:秋雨绵绵、金风送爽;描写植物的:红叶似火;描写丰收景象的:瓜果飘香。
4.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