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三上四单元文字版NO.71

文摘   2024-10-10 00:00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首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阅读策略单元一般安排三篇到四篇课文,前面的课文进行策略的指导;后面的课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策略;课后题与“交流平台”等对本单元的策略进行梳理、总结,并指导学生拓展、运用。
本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些课后题,如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本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预测之后的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成为阅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本单元对预测的学习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旁批,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课后题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示了可以预测的角度和相关依据,意在培养学生预测的意识,提升预测的能力。《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留给学生更多预测的空间,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边阅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结局,课后题提示了预测的角度和依据,并指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的预测与后面文本实际内容的关系。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总结了预测的价值和意义,提示学生要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预测这一策略。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教学目标层层推进,增强整组教学意识。要从唤醒学生边阅读边预测的意识开始,实践并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按序分解教学梯度,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再尝试运用,由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预测的习惯。
第二,策略单元的课文教学具有独特性。可以提醒学生先不要关注旁批,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真实地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然后,再利用旁批和“交流平台”,让学生明白今后可以怎样运用预测策略。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运用预测这一策略,感受阅读的趣味,体验学习的快乐。本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也应有别于常规单元,以确保学习、
运用预测策略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起点,依据学生实际的阅读状况开展教学。整个单元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但不排除一些学生事先已经读过课文。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针对已读过课文、未读过课文的学生、分别实施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它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以及老屋无一例外地答应了它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小蜘蛛都得到了老屋的帮助,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本文题目新奇,“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形成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预测的可能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究竟会发生什么?文中各部分情节的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接下来的发展是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变化?文中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也具有相似性,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凭借。比如,老屋反复说“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情节里会不会依旧重复这句话呢?又如,一再有小动物请求老屋帮助,会不会还有其他小动物也有类似的请求呢?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也为阅读和预测增添了乐趣。
课文有七处旁批,都是模仿儿童真实的阅读心理所作的预测,提示学生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可以预测什么。对题目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题目时,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预测;对插图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插图时进行预测;对文本的旁批,提示可以根据故事的具体内容进行预测。
课后第一题指向预测意识的唤醒,为学生提示了交流的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并相互交流各自预测的内容。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示范了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预测,提示了可以在哪里展开预测,以及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得出这些预测。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可以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等展开预测。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预测的内容未必与课文的实际内容一致。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对老屋的印象。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中的老屋以老人的形象出现,额头布满皱纹,面容慈祥,孤独破败,小猫正仰头与老屋说话。学生在阅读中会自然地联系插图展开相应情节的想象,还可以在相似情景中将小猫置换成老母鸡、小蜘蛛,从而大胆预测后面的情节。第二幅图是小蜘蛛在老屋的墙角织网捉虫的情景,老屋庇护着小蜘蛛。学生可借由插图的变化,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暴、哦”等7个生字,会写“准、备”等13个字,会写“变成、门板”等13个词语。
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既要珍视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也要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动预测的意识;还要结合旁批和课后题,巩固学生对预测策略的认知,培养学生预测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觉运用预测策略的意识。
1.依托初始体验和已有经验,培养预测的意识。
本课教学,要注意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和已有经验,这些体验是预测的基础和前提,要重视对它们的捕捉、辨析和利用。考虑到有的学生此前已经读过课文,有的还没读过课文,应针对两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指导。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读了每个自然段后略作停顿,先引导此前没读过课文的学生积极预测,说说自己觉得后面可能发生什么,再让此前已读过课文的学生回忆自己初读时在这里产生的预测,全班一起交流。
比如,读文之初,先引导未读过的学生针对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进行预测,可以预测老屋会不会倒下、老屋倒不了的原因、老屋的样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再引导已读过的学生回忆初读时在题目处产生的预测;然后引导全班同学展开交流。要通过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推测,这就是“预测”。
又如,读第2自然段时,可引导未读过的学生结合题目和老屋所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的矛盾冲突,预测老屋究竟会不会倒下。学生可以根据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根据插图中窗户变成了黑窟窿以及门板上的破洞等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故事情节。在感受老屋的古老与破旧、体会老屋的孤独与寂寞的基础上,可再度让学生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对内容的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此后,可让未读过的学生回忆自己初读时读到第2自然段的预测,再进行全班交流。
其他的内容,也可按照类似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预测,并交流预测的内容。
此外,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旁批中是其他同学的预测,在读到课文相应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测与课文旁批中的预测进行对比,说说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后,
教师可顺势小结:针对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地开展预测。
2.结合旁批和课后题,提高学生对预测的认识。
在学生交流了预测的实践经验,并了解了什么是预测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和课后题,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预测的认识,提高学生在阅读时预测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旁批的位置,并交流自己产生预测的位置,从而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在题目处,可以像第一个旁批那样,通过“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存在的想象空间,预测本文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如在插图处,可以像第二个旁批那样,从老屋慈祥的形象,预测它会答应小动物的请求。再如文本内容部分,可以像第四、第五个旁批那样,借助前面反复出现的情节模式,预测后面又会有小动物来请老屋帮忙,老屋又会答应小动物的请求。交流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一题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小结:阅读时,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
而后,要引导学生关注可以根据什么来预测。针对题目处的旁批,可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作出预测的。一般而言,针对题目预测依据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比如,房屋陈旧了就可能会倒下,这是依据生活经验;而老屋总也不倒,可能是被施了魔法,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学生阅读过的与魔法相关的童话中有类似情节。同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插图、故事的情节发展、细节表述和结局等处的旁批,引导学生思考各处旁批预测的依据。比如,“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就是通过与前文内容的联结而作出的预测。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第一题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思考他们预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不必让学生提炼出一些理性认识,也不必告诉学生一些术语,只要能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可以如何预测即可。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各种预测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感受一边读一边预测的乐趣。比如,在老屋同意帮助小蜘蛛的地方,有的学生会预测:小蜘蛛会像小猫、老母鸡一样,得到帮助之后致谢离开,而老屋又会想“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是依据前面的内容作出的预测。也有学生会预测:毕竟到了故事结束的时候了,结尾应该与原来的情节不一样。这就是结合“出乎意料的结局”这一阅读经验作出的预测。还有学生可能会预测:不但和原来的情节不一样,而且老屋一定不会倒下,因为课题就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就是结合阅读经验和课文题目而作出的预测。
同时,可以让学生回顾旁批中的预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哪些又是不一样的,并结合课后第一题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帮助学生明确: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只要积极预测了,预测有一定的依据,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肯定。
3.交流对老屋的印象,学习老屋的品质。
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交流对老屋的印象。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交流。第一是老屋的外形方面,可引导学生聚焦插图中老屋的形象,以及课文前面部分对老屋外形的描写,交流对老屋年迈、慈祥的印象。第二是老屋的性格、品质方面,可引导学生聚焦老屋每次想要倒下却又答应小动物请求的情节,交流老屋温柔的性格,以及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加深对老屋言行的理解,并学习老屋的美好品质。
4.集中指导识字写字。
本课的识字写字教学有别于常规单元,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学生阅读的连贯性,生字可以在阅读之前集中指导识记,要求书写的字可以在课文内容学习结束之后集中指导书写。
要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比如,“暴”字,“日”“共”要写得扁平,且一撇一捺要舒展,“*”要与“水”“木”区别;“饱”左窄右宽,字形饱满;“漂”字中的“西”要写得扁平一些,且第四笔、第五笔都变化为竖,“晒”字中的“西”笔画没有变化,不要多写一横。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后的一段有趣的经历。一根漏刮的胡子因为沾上了营养丰富的果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胡子也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小男孩看到了,“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刚好看到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选作课文时,有意隐去了故事后面部分的情节,因此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文本。学生不仅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还可以就故事后续的发展展开丰富的想象,既可以预测鸟太太的做法,也可以预测胡萝卜先生还会遇到谁,他用长胡子还可以做什么等,增强了预测的开放性。
课后第一题用学习伙伴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示了交流的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并引导学生明确:不仅要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还要注意“这样想”的原因;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插图和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等进行预测;预测无所谓对错,有依据就可以了;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预测文章或书可能的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主动预测的习惯,收获更多的阅读乐趣。
课文插图中,胡萝卜先生津津有味地吃着果酱面包,胡子随风飘在身后,而且一直飘到了画面以外,暗示胡子可以长得无限长。鸟太太正在晾尿布,而且有整整一筐,可是她没有晾衣服的绳子。正在这时,一根长长的胡子在她眼前飘过,鸟太太惊讶的表情会引发学生的预测:后面的故事里,她会怎么做?
教学目标
1.认识“萝、卜”等7个生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内容,初步感受边读边预测的好处和乐趣;能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修正自己的想法。
3.能尝试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对预测的故事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大体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读故事的已知部分,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第二板块是由一个省略号想开去,预测故事几种不同的发展可能;第三板块是读文章或书的题目,从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一板块是基础,第二板块是提升、第三板块是拓展实践。
1.边读边预测,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预测“接下来故事会怎样”,说出“为什么这么预测”,还要引导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用笔在那些引发自己预测的地方做个记号,并在后续阅读中将自己的预测与故事的实际内容进行比对,发现有所不同时能够主动修正自己的想法,然后继续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比如,读到“这根胡子就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时,学生可能预测胡萝卜先生会想尽办法把胡子剪掉,而故事的实际内容是胡萝卜先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胡子在长长。又如,在读到“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时,学生可能预测这根胡子会长长,但没有预测到长长后发生的故事。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当自己的想法与故事实际内容不相吻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并不断验证前面的预测,当预测与实际内容不一致的时候,修正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接着往下读、往下预测。即使预测的思路一致,也要从故事内容发展丰富性的角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想法。
此外,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将其作为文本延伸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借助插图预测故事的发展。
2.发挥想象,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
教材特意省略了故事后面的部分,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课后第一题提出了相关的学习要求。鸟太太看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有多种可能,举例如下:
第一种:鸟太太得到了长胡子。她像小男孩一样偷偷地剪了一段胡子,拿来晾晒尿布。因为故事里讲到了“鸟太太正在找绳子”,说明她非常需要绳子,从课文插图也能感受到鸟太太见到长胡子时的那种惊喜。
第二种:鸟太太没有得到长胡子。根据生活经验,一般人不会同意让一个不相识的人拿走自己身上的东西,所以胡萝卜先生可能不同意鸟太太剪自己的胡子。
第三种:胡萝卜先生还遇到了其他人。比如,猴子姑娘少了一根绳子来荡秋千,袋鼠弟弟少了一根绳子来练习跳高,胡萝卜先生都给他们提供了帮助。根据生活经验,猴子喜欢在树枝间跳跃,袋鼠跳着行走,文中讲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在不断长长的,他有可能
为这些有困难的朋友提供帮助。
第四种: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自己。从以往的阅读经验可以知道,如果让胡萝卜先生总是用长胡子帮助别人,故事就没有新鲜感了;如果长胡子帮助胡萝卜先生解决了某个困难,这样就出乎意料,故事读起来也更有趣。
如果学生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以适当作出一些示范,启发学生从多个故事细节处出发,结合多种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展开预测。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教师可出示原文,让学生看看自己的预测与原文相比,哪些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
此外,教学中应注意,当学生的预测与原文不一致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预测结果,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出预测结果的,并肯定学生预测的积极性,保护学生预测的兴趣。
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一题中四个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课中的预测实践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预测策略的认识。
3.根据题目,预测文章或书的内容。
课后第二题列出了六个题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预测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预测角度。第一,“躲猫猫大王”“小灵通漫游未来”“夏洛的网”这类含有人物或事件的题目,可以围绕人物的身份、经历、见闻和感受等展开预测,比如:躲猫猫大王可能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可能做了一些调皮的事;小灵通漫游未来时有可能看到、听到、想到一些奇异的景象;夏洛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经历。第二,“柔软的阳光”“帽子的秘密”这类容易引发读者疑惑的题目,可以围绕阅读时产生的疑惑来展开预测,比如:阳光为什么会是柔软的?帽子里怎么会有秘密?又会有怎样的秘密?第三,“团圆”这类以关键词作为题目的,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一家人团圆时的场景,并由此预测:故事里可能会讲一家人团圆了,团圆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些温馨的故事。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或书的内容的大胆预测,产生阅读这些文章或书的兴趣。除了先预测后阅读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课外阅读成果,在预测与阅读之间,加上一个验证的过程。比如,根据题目预测故事的内容后,让读过这些故事的同学说说哪些预测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哪些不一样。可以约定时间让大家聊聊自己一边读一边预测的经历与收获。教师还可以找找其他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用类似的方式让学生拓展阅读。
4.集中识记生字。
本课有七个要认的字,可以在读文前集中指导学生识记。比如,可以让学生整体认读“胡萝卜”一词,并强调“卜”的轻声,还可以补充一幅带有根须的胡萝卜的照片,与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能长长的故事情节自然地联系起来。“愁”可以给学生解释:胡萝卜先生因胡子长得太密、每天都得刮而忧虑、烦闷,这就是“愁”。“沾”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插图中胡萝卜先生脸上沾着果酱的细节理解意思。“继”“尿”可以放在词语“继续”“尿布”中帮助学生理解。“晾”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中鸟太太晾衣服的动作理解意思。
原文后续文本
于是,鸟太太剪了长长的一段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这下好了,我总算找到一根够长的绳子了。”
胡萝卜先生就这样一直走,他的胡子一直长,当胡萝卜先生走进一家眼镜店的时候,他的胡子也就不再发疯一样长了。由于一路上胡子派了许多用处,已经不是那么长了,就挂在他的肩膀上。胡萝卜先生开始掏钱为他的近视眼买眼镜。
眼镜店的白菜小姐是个非常机灵的女孩,她一边给胡萝卜先生戴上眼镜,一边说:“如果你怕不小心把眼镜摔了,那么就在眼镜框上系一根绳子,然后挂在脖子上。”白菜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用那根胡子系住了眼镜。
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子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拉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是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确实是太棒了,大家都这么说。
(选自王一梅《第十二只枯叶蝶》,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
小狗学叫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条小狗的奇特经历。故事里的小狗不会叫,受到别人的嫌弃和奚落。于是,它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却引来了狐狸的嘲笑;它又向杜鹃学习咕咕叫,却差点儿被猎人击中。这两次误入歧途的经历颇为曲折,会引发截然不同的预测内容。比如,关于小狗能不能学会小公鸡喔喔叫,可能出现不同的预测方向:学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中小狗不会像小公鸡一样叫;学得会,因为童话故事里什么都可能发生。
与前面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反复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预测提供了相对清晰的依据。课文有三种可能的结局:结局一,它遇到了一头母牛;结局二,它遇到了一位农夫;结局三,它遇到了另外一条狗。因教学需要,将其选作课文时有意未完整呈现三种结局。原文中,结局一的小狗学会了母牛哞哞叫,表现了学习语言的天赋。这一结局的发端与前面两处误入歧途的情节发端几乎一致,学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展开预测。结局二的小狗随农夫回家看守鸡舍。这一结局与现实生活比较一致,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展开预测。结局三的小狗终于学会了汪汪叫,它认为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老师。这一结局的发端也与前面两处情节的发端一致,不同点在于遇到了同类,很可能与前面两处情节不一样。三种不同的结局,学生对每一种结局的预测,都可能会与原文迥异,增加了预测的趣味;同时也意味着还可以有第四种、第五种乃至更多的结局,学生可以作出更为大胆的预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也意在于此,即不仅让学生就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展开预测,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从而预测故事的结局。
课后第一题提示学生要积极预测故事几种可能的结局,与同学交流,并将自己预测的结局与原文的结局进行比较,旨在提升学生使用预测策略的水平。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故事内容,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用预测策略的乐趣,增加阅读时自主预测的意识。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自选课外书,在更加有趣的阅读活动中练习预测策略,从而增强学生在课文阅读中运用预测策略的能力和兴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小狗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的情景,第二幅是小狗受到狐狸嘲笑的情景。利用这两幅插图的前后对比,有助于学生预测小狗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
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4.能尝试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通过对前两篇课文情节发展的简要梳理,引导学生了解这类童话表达上的特点,进而预测本文的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内容的一些线索和生活经验等预测故事的结局,通过与原文的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乐趣。
1.梳理课文情节发展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预测故事的大致情节。
学生阅读时预测的重要依据源于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累积,包括相仿的人物形象、相似的情节发展特点、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认识等。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已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的特点,使之成为学生宝贵的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为阅读时的预测提供依据。
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都是童话,都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篇课文的内容,发现情节发展的这一特点,进而依据这一特点预测本文的大致情节。比如,可以预测这篇课文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小狗会遇到谁,发生了什么。
同时,《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也是很好的拓展学生预测思路的范例。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前两篇童话的结局,发现结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迁移到对本文的学习中,结合生活经验,对本文结局向着不同的方向预测:可能是之前情节的延续,也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和阅读经验,预测故事的结局。
在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了后面的内容,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大胆预测自己构想的结局。一般而言,学生会结合课文内容和阅读经验,预测小狗又遇到了其他动物,向其学习叫声并遭遇嘲讽或困难。比如,小狗学习田鼠吱吱叫,猫头鹰感到很困惑,便耻笑它。而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三个结局,验证预测的方向和内容,再顺着三个结局向下预测。教师可以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形式一,按序预测,
也就是一个一个分别预测结局。形式二,范例预测,也就是先预测其中某个结局,试作小结后,再分别预测其他两个结局。形式三,平行预测,也就是同一时间分组预测不同的结局。与之相应,预测后出示原文结局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逐一出示、分组出示、整体出示,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要鼓励学生作出各种大胆的预测,甚至作出创造性的预测,从而感受预测的乐趣;也要关注学生交流预测时的语言表达,除了让学生自己叙述“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思路,像“续编故事”一样将相应的故事内容讲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结局与预测内容之间的异同。
第一种结局的发端与前面两个情节最为接近。一般而言,学生可能依据前面的课文内容,预测小狗像之前一样,学会了哞哞叫,之后被人驱赶,或者被其他什么角色挖苦;也有可能依据生活经验预测小狗被人收留,开始管理牧场,因为它能懂牛“语”。当然还会有其他的预测。与原文比较时,可以在原文“好主意”处引导学生预测是什么好主意,而后再引导学生预测小狗的最终结局会是怎样的。
第二种结局的发端可以理解为与前面一致,所以学生一般会预测小狗学会了说“人”话,然后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它会和农民和谐相处;也可以理解为与前面不一致,毕竟这回是遇到了人,农民不会教小狗叫,于是小狗被当作一条普通狗,或者被收留,或者被赶走。展示原文时,可以让学生预测一下,当小狗告诉农民自己不会汪汪叫时,农民会有什么反应。
第三种结局的发端是小狗听到了汪汪叫,不过,在它看来却是“奇怪的叫声”,这就会引发学生完全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自然地预测汪汪叫的就是其他的狗,有的学生会预测这声音不是狗的叫声,而是其他什么事物模仿出来的声响。原文紧接着的是小狗的心理活动“可能是长颈鹿吧?不,也许是鳄鱼。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可以引导学生就此预测究竟是什么声响。
除了借助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还要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它们可以为学生的预测提供生发点,需要对此予以关注。
比如,可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各个情节中的“叫声”。小狗先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又向杜鹃学习咕咕叫,而第一种结局中出现了奶牛哞哞的叫声,是不是意味着小狗也会向奶牛学习叫声呢?第二种结局中却只有农民,农民会怎么教小狗叫?结局会不会出现意外?第三种结局中出现了汪汪的声音,按常理是另一条狗的叫声,是这样吗?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学生发现了前面两个情节中拟声词这一共性,就能在三个不同结局中生发多样化的预测。
又如,可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各个情节中的“遭遇”。第一部分情节中小狗受到了狐狸的嘲笑,后一部分情节中小狗又遭受猎人的枪击,都是它学习了本不该属于狗的叫声而引发的挫折和意外。狐狸、猎人是一条线索,嘲笑、枪击又是一条线索。那么,学习奶牛的叫声会不会有意外呢?又会遭受什么人怎么样的打击?是被农民驱赶,还是被别的动物挖苦?农民若是不教它叫声也罢了,若是教了叫声,会不会同样预示着有意外发生呢?小
狗学习汪汪叫又会怎样呢?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前面两个情节中的挫折和意外,也会触发学生对三个不同结局生发相应的预测。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预测的内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预测的内容,而要保护学生预测的兴趣,激发其预测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预测,受到启发。
3.拓展预测课外的故事。
课后第三题让学生自选课外的故事读给同学听,听的同学一边听一边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建议让学生选取篇幅较短的故事来读,停顿两三次,请其他同学预测后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所选故事篇幅较长,可以扼要说说故事内容,请同学预测接下来的情节,如此反复两三次就可以了。也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针对内容的细节展开丰富的预测。教学中,要通过此类拓展性的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和意识。
4.集中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可以在读文前集中识记,从而确保预测策略学习的完整性、流畅性。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再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汪”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认读。“模、疯、搞”等可以通过替换偏旁、组词等途径强化理解。还可以用近义词、反义词等方式巩固生字新词,比如,“讨厌”的反义词是“喜欢”,“发怒”的近义词是“生气”,“批评”的反义词是“表扬”。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吗”读ma时,一般用在句末,是语气助词;文中“干吗”是干什么的意思,“吗”读má。“担”在文中读dān,原意是用肩膀挑,引申为承当、负责。“压”在“压根”一词中读yà。“中”在“打中、中弹”等词语中读zhòng。“弹”在“子弹”等词语中读dàn,在“弹琴”等词语中表示动作,读tán。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罗大里(1920-1980),生于意大利,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等。1970年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
原文三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
“不错。但我没有把握,这是不是正确的叫法。你是一头母牛······”
“我当然是头母牛。”
“我不是,我是一只狗。”
“你当然是只狗。这又怎么样?这并不妨碍你学习我的语言。”
“好主意!好主意!”狗大声说道。
“什么主意?”
“此时此刻我想起来的那种主意。我将学会所有动物的叫法,我将让一个马戏团聘请我。我将获得极大的成功,我将变得很有钱,娶国王的女儿为妻。当然是狗中之王的女儿。”
“你真不简单,想得真妙。那你就开始学吧。你听好了:哞······哞······哞······”
“哞······”狗学着。
这是一只不会叫的狗、但它却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第二种结局
“你往哪儿跑啊?”
“我自己也不知道。”
“那就到我家来吧,我正需要一只狗替我看守鸡舍。”
“我愿意去,但我得告诉您:我不会叫。”
“那更好。会叫的狗会把贼吓跑的。而你却不让他们听见,他们一靠近,你就叼住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行。”狗说道。
就这样,不会叫的狗找到了一个工作,它戴着锁链,每天都能喝上一大碗浓汤。
第三种结局
“可能是长颈鹿吧?不,也许是鳄鱼。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我得小心谨慎地靠近它。”
小狗在树丛中向传来汪汪叫声的方向匍匐前进,不知为什么,它的心跳得十分厉害。
“汪汪。”
“哦,也是一条狗。”
你们知道吗?就是刚才听见咕咕叫声后开枪打鸟的那个猎人的狗。
“你好,狗。”
“你好,狗。”
“你能否告诉我,你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发出的什么声音?我不是发什么声音,我是在吠,供你参考。”
“你这是狗叫?你会狗叫?”
“当然喽。你总不能要求我像大象那样叫,或者像狮子那样怒吼吧。”
“那你能教我吗?”
“你不会叫?”
“不会。”
“你好好听着,好好看着,得这样叫:汪,汪······”
“汪,汪······”我们的小狗很快就学会了。它又激动又高兴地想道:“我终于找到我应找的老师。”
(选自意大利罗大里的《童年故事游戏》,译者沈萼梅、刘锡荣,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教材解读
本次口语交际从交流学生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开始,引向交流家人的名字再到名人的名字,感受名字中的文化内涵和长辈的关爱期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教材第一部分引出交际话题。首先要求学生回家向长辈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激起学生探究自己名字由来的兴趣,继而以两个泡泡将交际内容从自我扩展到家人、名人。本次口语交际话题中的“故事”,不是平常所说的“故事”,内涵非常宽泛,只要跟名字有关的都可以。比如,有的同学叫张鹏,是父母希望他能够“鲲鹏展翅”。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交际任务-和同学交流自己、家人、名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并要求学生对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了解,还让学生回家后将从同学的讲述中得来的信息讲给家人听。
小贴士明确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和“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前几册有一些关于“讲清楚”的要求,如“按照顺序说”(二年级上册)、“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二年级下册),本次的“讲清楚”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说明白,一是说清要介绍什么名字;二是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等讲清楚。前几册有一些关于“礼貌地回应”的要求,如“有礼貌地提问”(二年级上册)、“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二年级下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如对方说话的间歇处、停顿处),采用恰当的方式(如使用礼貌用语、运用恰当的语气),提出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在聆听过程中,为了表示对讲述者的尊重、欣赏,还应该以微笑点头、眼神赞许等方式来回应。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有礼貌地回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关联
本次口语交际,是“预测”策略单元整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的把握上,要区别于其他单元的口语交际。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语交际学习中,迁移运用在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预测”策略。
比如,在教学之初,可先让学生回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第二题,勾连阅读学习内容与口语交际学习内容;再从熟悉的人物出发,让学生试着运用学到的“预测”策略,猜一猜本班同学或老师名字的含义或来历;然后让被猜名字的同学或老师说一说是否猜对了。通过猜与答的游戏,让学生自然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过程,猜得对不对并不重要。
二、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本次口语交际,要重视指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一是建议学生向家人了解自己名字、家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二是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或是查阅报刊、书籍,了解中外名人名字中的含义和文化意蕴。
由于学生年纪尚小,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忘。为便于资料的记忆与保存,可建议学生做简单记录,设计如下调查表。
名字 名字的含义 名字的来历
我的名字  
家人名字  
名人名字  
三、重视交际目标的勾连与融合
“讲清楚”与“礼貌地回应”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但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抽象、笼统,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交际目标进行细化与融合。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本次交际目标与已有经验进行勾连。在学生讲述自己名字及含义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刚才这几位同学讲述自己名字及由来,你们觉得讲清楚了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他们讲得更清楚?”在学生自悟、同桌商讨等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讲清楚”与二年级上册“按照顺序说”、二年级下册“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等要点进行勾连,从而明确,可先说明白自己要介绍的名字,再有条理、有顺序地讲清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同样的道理,在落实“礼貌地回应”这一交际目标时,也可设置“在同学讲的过程中,听的同学要注意什么”的讨论点,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将二年级上册“有礼貌地提问”、二年级下册“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等要点进行勾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还会有“不提问,只倾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作出回应?在学生充分探讨后,教师帮助梳理、提升-微笑赞许、眼神鼓励等也是“礼貌地回应”的方式。
四、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课始,教师可将全班学生的名字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及由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介绍自己,了解他人。
课中,教师可创设更多的交际情境。可以是个体学生面对全班同学的交际,可以是同桌两人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是学习小组之间的交际,让听众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评价,将“小群体交际”与“全班交际”结合起来。
课后,可让学生将获得的信息讲给家长听,又一次将交际情境转化到生活中,使交际为生活服务。
教师要通过多样化活动化的情境,使交际重点不断落实、巩固、强化。
习作:续写故事
教材解读
本次习作内容是看图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意在引导学生依据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的发展作出合理、多元的推想,从而把故事写完。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习作的任务:了解插图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把故事写完。
教材第二部分用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讲述了故事的前半部分。插图一,一对同桌在讲述自己过生日的情形,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一人强调“生日蛋糕”,一人强调“全家人一起过”。李晓明也在其中,从神态可以看出他的心情相比其他同学有些复杂。插图二,只有李晓明一人,情绪低落。插图三,一对同桌正在商量如何为李晓明过生日。此后,一个大大的问号提示学生思考故事后面会怎么发展。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习作完成后修改、交流的要求。“小声读”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有助于发现习作中的明显错误,如漏字、多字、语句不通顺;二是声音小不影响他人。“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把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这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学过的改正、增补、删除等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教材还要求学生与同学一起交流习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旨在强化推想的合理性,学生分享自己习作的同时,也应该说明自己这样推想的理由。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把故事写完整。
2.能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整体了解图文内容,推想人物关系
看懂图意,了解插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续写故事的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和泡泡中提示的内容,从整体上推想并简单描述故事内容。比如:一对同桌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各自的生日,吸引了其他同学的关注。李晓明想到了自己即将到来的生日,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他不知道自己过生日时会是什么样子。那对同桌知道了这个情况,正在商量可以为李晓明做些什么。
三幅插图共有六个人物,显然都是同学。其中一对是同桌,只有一个人物有姓名,即李晓明。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后信息推测:谁是“李晓明”?其次,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插图中的其他人物是否也需要取名。一般来说,为了叙述的需要,那一对同桌可以取名,如小红、小强,其余人物可以用大家、同学们等代称。
二、关注插图细节,推想人物的想法
在整体浏览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中的相关细节。插图一中李晓明与其他人相比,显得心事重重。可引导学生联系后面的插图想一想:他的心情怎么样?(有些羡慕、难过或者其他的感受)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插图二中的李晓明呆坐着,情绪低落,愁眉不展。他的心情通过泡泡展示了一部分,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他还会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泡泡未说完的话有多种可能,比如,爸爸妈妈不会回来的,也不可能有生日蛋糕了;又如,可以向爸爸妈妈说明自己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回来;再如,还是悄悄地过生日算了。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班级里与李晓明类似情况的学生,照顾其心理感受。
三、提示多个推想故事的角度
要引导学生朝不同的角度推想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比如,可能是同学们在学校或李晓明的家里一起为李晓明过生日,让李晓明感受到同学情谊;可能是同学们一起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也赶回来了;可能是爸爸妈妈通过视频通话为李晓明送上生日祝福;也可能有快递送来生日礼物。要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有创意地续写。
在推想故事发展和结局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说明这样推想的理由,并对这些理由作切实的辨析。可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设计当时的语言、动作等,在一边表演一边评议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推想的内容。
四、培养修改、交流分享习作的习惯
完成习作后,可引导学生回顾改正、增补、删除这三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再小声地
读自己的习作,运用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要提醒学生,除了有错误的地方,也可以修改自己觉得可以改进的语句。
交流互评环节,“说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可以从以下两点引导:首先,是情感、态度的正确引导,续写的内容是否反映了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或者班集体的温暖,或者爸爸妈妈的关爱等;其次,从故事发展、结局的合理性和独特性方面予以引导,续写的内容应该符合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也要避免雷同,最好能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语文园地四
教材解读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预测这一学习重点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交流一边读一边预测带来的阅读新体验,知道在课外阅读中要自觉地运用预测这一策略。
“识字加油站”安排了“车轴、基础”等六个词语,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认识“轴、基”等七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提供了四组含有多音字的词语,让学生运用据义定音的方式读准“假、几”等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第二题编排了“百发百中、四面八方、七上八下”等三组并列式成语,引导学生发现这类成语构词的特点并说出类似的成语。第三题引导学生发现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并仿照其中一种形式写句子。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与团结合作有关的俗语,旨在让学生体会俗语中蕴含的哲理并朗读、背诵。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总结运用预测策略的好处,知道在课外阅读中要自觉运用预测策略。
1.关注预测带给学生阅读的新体验。
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懂得了什么是预测。“交流平台”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交流“边读边预测”带来的全新阅读体验。比如,在不断预测和验证的过程中,能感受阅读的乐趣;能推测故事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梳理总结预测策略的好处。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体验,并结合前面交流的成果,梳理总结运用预测策略的好处:(1)帮助我们读得更深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2)帮助我们读得更全面,注意到更多的细节;(3)能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4)帮助我们有选择、更高效地阅读······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的阅读经验来谈。
3.拓展阅读,加深感受。
(1)分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一本自己看过的书或一篇读过的文章的题目,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请没有看过的同学,根据题目预测一下其中的内容。
(3)请推荐的同学公布刚才同学们预测到的是什么,没能预测到的又是什么。
(4)请每一位同学找到写在黑板上的自己没有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来读一读。
能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认识“轴、基”等7个生字。       
1.引导学生以部首查字法认识“轴、基、础、佳、盲”。可试着查“车(车)”部认识“轴”,了解其是一种圆柱形的零件;查“土”部认识“基”,了解其是指建筑物的根脚;查“石”部认识“础”,了解其是垫在柱子底下的石头;查“(亻)”部认识“佳”,了解其有“好”的意思;查“目”部认识“盲”,了解其是指眼睛看不见。
2.引导学生关注结构特征,以部首查字法认识“阁”“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可分别查部首“门”“广”。
1.能结合语境读准“假、几”等多音字的读音
1.逐行出示四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加点字读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比如,“假”在“假期、假日”这些词语中表示“放假”,读jià,在“假扮、假装”这些词语中表示“不真实”,读jiǎ;“几”在“几百”中表示“数目不定”,读jǐ,在“窗明几净、茶几”中表示“小桌子”,在“几乎”中表示“很接近”,读jī;“中”在“中奖、猜中”中表示“正好对上或合上”,在“中枪”中表示“受到、遭受”,读zhòng,在“中间”等词语中读zhōng;“处”在“处罚、处分、处理”等词语中有“处理、安排”的意思,读chǔ,在“到处”等词语中表示“地方”,读chù。
2.小结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即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词语或句子中表示的意思来判断这个字的读音。这个方法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在这里是进一步复习、巩固。教师可出示之前学过的多音字,让学生练习用“据义定音”的方法辨析字音,并说出理由。比如,二年级上册“重(重量、重新)”,二年级下册“漂(漂亮、漂起来)”“行(银行、行动)”。
2.能说出“百发百中、四面八方、七上八下”等成语构词的特点并说出其他类似的成语。
1.引导学生自读,找出三组成语的规律:第一和第三个字都是数字,而且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并列的。
2.引导学生再读,了解成语的大致意思。比如: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非常便利。
3.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类似的含有数字的成语,积累语言。比如,十全十美、三心二意、一心一意、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五湖四海、七零八落、五花八门。
1.能了解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可以有3种不同的形式,并能仿照其中一种形式写句子。
1.组织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后讨论,找出第一条规律:三句话同样是引用人物所说的话,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在前、在后、在中)。
2.组织学生再读句子,并思考:同样是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因为提示语位置的不同,还带来了什么不一样?
结论: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引号的用法也有不同。
第一种提示语在引语前,提示语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引语在前后引号之间,如第一句。第二种提示语在引语后,引语在前后引号之间,提示语后用句号,如第二句。第三种提示语在引语中间,则前后引语各位于一组前后引号中间,提示语后用逗号,如第三句。
3.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写一写。比如,出示商场人山人海的图片,让学生先看图写两句话,再分别在这两句话的三个不同位置加上提示语,然后读一读。举例如下:
(1)妈妈说:“这个商场里好热闹,真是人山人海!”
(2)“这个商场里好热闹,真是人山人海!”妈妈说道。
(3)“这个商场里好热闹,”妈妈说,“真是人山人海!”
4.展示练笔成果。
评价指向:提示语的三种位置是否准确,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引号的用法是否与提示语的位置变化相匹配。
朗读、背诵与团结合作有关的俗语。
1.让学生借助拼音将俗语读正确,同桌互评,相互改进,再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2.教师讲解社会生活中有关团结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大致理解这些俗语的意思。
3.熟读、背诵。
“日积月累”俗语大意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就能创造奇迹。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集体的智慧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要大家互相帮助才能做成事。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