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二上六单元文字版NO.81

文摘   2024-10-11 00:0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革命先辈”这一主题编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的都是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引领学生感受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八角楼上》结合插图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朱德的扁担》借助描写朱德同志挑粮时的词语,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难忘的泼水节》借助词语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场景;《刘胡兰》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再借助词句体会刘胡兰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有鲜明的主题教育意义,讲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主题教育意义的把握,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要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第二,可以适当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但要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握好适切度,切忌补充太多、太深。
第三,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理解的困难。如,利用前后学习内容的关联,帮助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一定的认知;借助图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了解故事内容。
15 八角楼上
教材解析
《八角楼上》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事迹,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课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毛主席的住所,“每当······就······”一句暗示了毛主席为革命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而且天天如此。第2自然段讲述毛主席在灯下专心写作,写下许多光辉著作。寒冬腊月的深夜,主席却衣着单薄,在油灯下写作,照应了上文的“艰苦斗争”;主席凝视着这“星星之火”在沉思,表现了毛主席专注的工作状态。
课文配有插图,图中毛主席身穿单衣,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笔,左手轻拨灯芯,眼睛凝视着灯火陷入沉思。背上披着的薄毯已经滑落,他却毫无察觉。插图题为“不灭的明灯”,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赞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插图为学生体会主席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会写“八角楼、深夜”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建议在读课题和随文学习时识记。
读课题时,可先行识记“楼”字。可借助图片介绍“八角楼”:因为小楼的屋顶是八
角形的,所以叫八角楼。启发学生思考“楼”为什么是木字旁。教师相机点拨:“楼”是形声字,古代建楼大多用木质材料,所以“楼”是木字旁。可以拓展词语如“楼房、高楼、楼道”,帮助学生巩固识记。
在初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归类识记,进行重点指导。
(1)随文识字。“争、代、临”等字的学习,可以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含有生字的“斗争、年代、夜幕降临”等词语,在语境中识记。
“斗争”在课文中指和敌人战斗,可以引导学生用“争=净-y”的方法识记字形,还可以组词“战争、争吵、争第一”强化对字义的理解。
“代”可以组词“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引导学生体会“代”的意思与时间有关,“在······年代”一般指过去的某个时期。
“夜幕降临”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意思,还可以借助图片补充: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所以称为“夜幕降临”。提示学生“临”有来到的意思,组词“来临、临时”帮助巩固识记。
(2)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本课形声字比较多,如“楼、腊、握、视、察、油”都是形声字,除“腊”字发生音变外,其他生字的声旁和读音都有一定关联,要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主识记,从而复习巩固形声字构字规律。
(3)同音字比较识记。“章、代”可与之前学过的字对比认读,如“章一张”“代一带”,又如“文章-姓张”“年代一带领”,让学生在语境中区分。
(4)学习课文之后,可以提供词语新语境,既巩固强化生字认读,又丰富词汇量,如:
楼一楼房 高楼  争-争吵 争气   临-临时 临近
视-注视 重视 察-察看观察  油-油灯 加油
(5)本课的一些四字词语可以让学生多读一读。如:
艰苦斗争、夜幕降临、寒冬腊月、星星之火、光辉著作。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六个生字,应根据字形特点,归类指导书写,引导学生把握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律。
“楼、披、轻、利”都是左右结构,四个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却不相同,书写时要注意各部分的高低、宽窄。“楼、披、轻”左窄右宽,“利”左宽右窄,书写时注意把握。“楼”字右部“娄”,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扁一些;“披”,注意“皮”的笔顺为横钩、撇、竖、横撇、捺;“轻”,注意“车”作偏旁最后一笔横变提,右上部分的长点不出头,右下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圣”。
“年”是独体字,横画较多,注意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最后一横最长,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短竖。“夜”是上下结构,注意右下部分不要写成“夕”。
本课书写要点:
楼 左窄右宽,“木”的捺变点,“米”撇伸向“木”侧,“女”的撇点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年 首笔撇靠近竖中线起笔,三横等距,上短下长,第二、第三横分别居于横中线上下。
夜 上窄下宽,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右下不要少写一点,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披 左窄右宽,“皮”第一笔是横钩,勿写成横,第二笔竖撇撇向“扌”下侧,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轻 左窄右宽,“车”作偏旁时笔顺为先竖后提,第四笔横改提,第五笔横撇起笔于竖中线,与“车”首笔横持平。
利 左宽右窄,“禾”的捺变点,“刂”两笔中点在横中线。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八角楼、深夜、胜利”;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过年、年轻、高楼、半夜、披巾、雨披、轻快、轻声、利用、有利”。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讲述的是毛主席在艰苦年代辛苦工作的事迹。朗读时,体现主席动作、神态的语句可稍作强调,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其他部分可语调平缓,像说话或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朗读时可作如下指导:
(1)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这段话介绍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每晚都辛勤地工作。第一句可以用平静讲述的口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第二句“每当······就······”一句前后关联紧密,暗示了毛主席每晚都坚持工作,朗读时要一气呵成,引出下文。
(2)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这句话中,“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这些词语把当时的艰苦条件具体化了,朗读时可略作强调,以表现主席在艰苦年代的工作环境。“穿着、披着、坐在”连续动作构筑了一幅整体的画面,朗读时要语气连贯。
(3)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
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这是对毛主席工作状态更加细致的刻画。朗读时,主席的动作“握着笔、拨了拨”要动词轻读,再现当时的情景;主席的神态“凝视、沉思”可略作强调,“连······也······”要读连贯,以表现毛主席工作得专注、忘我。
(4)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是文章的结尾,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写下了多少指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光辉著作。语言充满赞叹,朗读时,边读边想象毛主席深夜工作时忘我的状态,可以重读“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胜利”等词语,以突出毛主席的伟大贡献。
2.理解运用。
(1)学习第1自然段。
可以简单给学生讲讲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是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故事发生的时间、毛主席住的地方。对于第二句话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将“每当”换作“当”对比朗读,进而体会到“每当”意在强调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如此。
(2)学习第2自然段。
可以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从三个角度理解感悟,体会毛主席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关注时间“寒冬腊月”(每年最寒冷的农历十二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想腊月时天气怎样,自己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对比毛主席的穿着,“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体会当时条件之艰苦。
二关注照明工具“油灯”。学生可能对“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的字面意思不太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当时环境的艰苦。
三关注毛主席的神态。读文后让学生借助插图仔细观察主席的神态,引导学生发现毛主席在专注地看着灯火,陷入深深的思考。“星星之火”在课文中有深刻的含义,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联系下文,理解这里既指清油灯的微小的灯光,也指中国革命如星星之火,有旺盛的生命力,终将走向胜利。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借助插图说说“凝视、沉思”的意思。“凝视”就是专注地看,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为什么毯子滑落下来毛主席都“没有察觉”,进而体会毛主席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
文章最后一句意义深远,学生可能不了解“光辉著作”的意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文章”一词并作简单讲解:毛主席在这盏油灯下写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像明灯一样照耀着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所以课文说是“光辉著作”。
(3)学习抓住主要词语复述课文。
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可以出示句式或词语,如“毛主席穿着······,披着······坐在······”“他右手······,左手······”“凝视、沉思、滑落、察觉”,让学生试着说说毛主席在那个夜晚是怎样工作的;然后让学生对照插图再讲述;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重点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毛主席日夜辛苦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贡献。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了解课文内容,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观察毛主席夜晚工作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再朗读课文,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这组词语,再连贯地讲述,进一步体会主席日夜辛苦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功绩。
朱德的扁担
教材解析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既展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平实。
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当时的背景和形势。“会师”指部队在一处会合,“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说明了敌我斗争的严峻形势。
第2自然段讲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足够的军粮,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挑粮路远难走,困难重重,“可是······都争着”表达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热情。
第3自然段讲述了朱德同志白天挑粮晚上工作,战士们心疼他,藏起了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等词语再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道挑粮的画面,两个“一块儿”表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朱德同志又找来扁担做上记号,表达了他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
第4自然段讲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课后第二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戴着斗笠”等词语的搭配,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5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学习“戴着斗笠”等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建议先集中识记,再随文复现强化。
(1)读课题后,可先行识记“朱德、扁担”。“扁担”要提示“担”字在该词中读轻声,可借助“扁担”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实物。
(2)集中识记。
初读课文之后,在读词中,组织学生认读生字。
毛泽东、朱德。
可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
同志、队伍、敌人、根据地、打仗。
认读词语后再出示句子“为巩固井冈山根据地,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同时依托语境理解这组词语的意思。
山高路陡。
认读词语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是否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相机出示词语“陡坡、陡立”,加深对“陡”字的识记与理解。
(3)学文中不断复现,强化识字。
朗读课文时,部分生字可以随文再次出示,如读到“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时,可出示词卡“山高路陡”,让学生再读词语,想象画面,既巩固生字,又帮助读好课文。读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等句子时,可分别出示词卡“争着去、不料”,让学生换词理解,体会“争着去”就是抢着去,“不料”就是没有想到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围绕“不料”练习说话,如“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料午后下起了暴雨”,指导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4)学文后用字组词,读词,巩固识字。如:
德-品德、美德、公德 志-立志、志气、志向   扁-扁豆、扁圆
敌-敌方、敌对、无敌 料-木料、笑料、预料敬-尊敬、敬重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包含独体、上下、左右、半包围四种结构。指导时,要注意提示或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士、志”二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着重强调“志”上半部分是“士”,不是“土”。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
突出主笔的字:“军(秃宝盖)、战(斜钩)”。观察字形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书写
时要注意什么。“军”宇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车”字;“战”字的斜钩要有点弯度,就像一张弓。
半包围结构的字:“扁”。“扁”从户,从册。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古同“匾”,引申为物体平而薄,如“扁圆、扁豆”。户字头要写得略小,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本课书写要点:
扁 户字头撇稍长向左下伸展,第八笔竖在竖中线上。
左窄右宽,“扌”瘦长,右上部分“日”宽扁,横稍长,向左穿插。
志 上窄下宽,“士”上横长下横短,心字底卧钩有弧度,第二点稍高,写在竖中线上。
伍 左窄右宽,“五”第二笔竖稍斜,横折沿横中线起笔,末笔横稍长。
师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第二笔是竖撇,右半部分“币”首笔是横,不要写成撇。
军 “一”宽扁覆盖“车”,“车”第二笔撇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下侧,第三笔横宽于“一”,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战 “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出钩,末笔点不要丢掉。
士 首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修长笔直,写在竖中线上,末笔横较短。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扁担、同志、会师、战士”;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担心、立志、老师、师长、军队”。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1)自主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本文长句子较多,朗读时要注意句中停顿。教师可示范一两个长句子的朗读,再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课文中其他长句子。
①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②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2)感受形象,朗读故事。
第1自然段两句话的语气有所不同。朗读首句“······会师了”,语气暗含喜悦,以突出两支队伍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末句“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画线部分要重读强调,突出井冈山根据地当时的严峻形势。
第2自然段,“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等词语表现了挑粮路远难走,困难重重,但是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还“争”着去。朗读时,可结合井冈山地势险要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山路之长、山势之险,重点强调“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以突出下山挑粮的重重困难。末句“可是”表转折,略作停顿,以突出后边的“每次、都争着去”,表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勇气和热情。
第3自然段,两个“一块儿”表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第一句概写,第二句具体介绍,两句话紧密关联,朗读时要语气连贯。第三句“白天、晚上、整夜整夜”要重读强调,以突显朱德同志夜以继日、万分辛苦,强调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不同的是,晚上也得不到休息。第五句“不料”后面略作停顿,读出“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第4自然段,“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用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因而,战士们也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朗读此句时画线词语略突出,可以表现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重与爱戴。
2.理解运用。
课前,可引导学生通过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朱德,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本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可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简要了解当时的局势,然后提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也要去挑粮?为什么还要在扁担上做记号?通过阅读交流,体会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第1自然段,教师可适当交代当时的背景情况:当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作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但是,“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引导学生抓住“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红军下山挑粮可谓困难重重。
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及朱德同志的身份,想象他夜以继日地辛劳工作,白天去挑粮,走的是又高又陡、非常难走的山路,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思考战略,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进而理解战士们藏扁担的良苦用心。然后让学生说说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体会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完全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他这样做,用的是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时,可以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体会朱德同志工作异常辛劳;再联系朱德同志内心想法,表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课后第二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解答本题建议随文进行,学习第3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朱德同志挑粮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再出示第二题进行搭配练习,最后引导学生自由练习说一组动宾短语,如“打着雨伞、戴着草帽、穿着长袍”。
三、实践活动
革命题材的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本课后,教师既可以围绕故事的主人公推荐阅读朱德同志的其他一些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体会他们为革命牺牲自我、无私奉献、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也可以推荐阅读其他革命题材的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教学资源
事件发生背景
1928年,朱德、陈毅带领革命队伍,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跟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两军会师以后,接连打了几次胜仗,蒋介石十分生气,就调动江西、湖南两省反动军阀的部队对井冈山进行“联合会剿”,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战士围困在井冈山。
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不仅要加紧练兵、修筑坚固的工事,从军事上作好准备,还要储备足够的军粮,做好后勤物资保障。由于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就必须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作者简介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连党代表、军部秘书。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朱良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作战中曾多次负伤,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因伤病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撰写了《朱德的扁担》等回忆文章。
(选自《文武纵横建功勋的共和国将军 朱良才》,人民日报,2005年12月3日第2版,有改动)
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解析
《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文中“赶来了”“撒满了”“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等语句画面感极强,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了周总理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通过对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泼水时具体动作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情感。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课文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生难忘。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提示的词语都是傣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具体事物,具有民族特色。课后第二题旨在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内容,了解图画和文字是如何相互说明的。
课文配有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服饰,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插图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
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予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铺、盛”。当“铺”的意思是把东西展开或摊平时,读pū,如“铺上鲜红的地毯、铺床、铺路、把一张纸铺开”;当“盛”的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时,读chéng,如“盛饭、盛满”。注意提醒学生读好“一年一度”等涉及变调的词语。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泼、踩、敲、驶”都是形声字,且都表动作,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可以出示“龙船、银碗”的图片,并简单介绍泼水节的习俗,如互相泼水、敲象脚鼓。
识字学词应结合语境,但课文提供的语境有限,学习课文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借助词语语境,强化生字认读,例如:
容-面容、笑容、容易 祝-祝贺、庆祝、祝寿 福-祝福、造福、福气
康-健康、安康、康复 度-尺度、温度、风度 龙-龙舟、龙灯、画龙点睛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包含独体字、上下、左右、半包围四种结构。指导写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认清字形,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要重点指导。
“忘、穿、令”是上下结构。“忘”上窄下宽,“穿、令”上宽下窄,可合在一起启发学生观察,发现异同点。
“泼、炮、始”都是左窄右宽。“泼”要注意左右部件穿插,右半部分是“发”,不要写成“友”,“炮”右半部分“包”的“巳”要与“乜”区别,“始”右半部分的“台”第一笔是撇折。
“度”是半包围结构。书写“度”时,“广”的长撇向左下伸展,给被包围的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龙”是独体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像一个正三角形,书写时横短撇长,末笔点勿丢掉。
本课书写要点:
忘 上窄下宽,“亡”竖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下半部分“心”宽扁,托住“亡”。
泼 左窄右宽,“发”的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下,“又”的横撇沿横中线起笔,末笔点不要丢掉。
度 广字头横短撇长,里面的“廿”宽扁,下半部分“又”上紧下舒。
龙 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但不宜过长,末笔点不要丢掉。
炮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包”的“巳”横画沿横中线起笔,放入半包围结构中,竖弯钩向右舒展出钩。
穿 上宽下窄,“六”覆盖“牙”,“牙”的撇舒展。
始 左窄右宽,“女”作偏旁横变提,“台”的第一笔是撇折,折笔折在横中线上。
令 上宽下窄,“人”写扁阔,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半部分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难忘、泼水节、一年一度、龙船、花炮、开始”;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过目不忘、长度、气度、看穿、穿行”。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美好情感。朗读本文的整体基调是热情洋溢、幸福欢乐的。
第1~2自然段,“火红火红、特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幸福快乐的心情。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略作强调,以表现傣族人民的开心与幸福。
第3自然段,“赶来了”“撒满了”“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些语句画面感极强,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边读边
想象画面,用欢快的语气体现热烈的气氛。读到最后一句,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公务繁忙的周总理,能来到偏远的村寨和傣族人民一同过泼水节,傣族人民是多么幸福,多么感动啊!引导学生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欢快心情。
第4~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朗读时可以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关注周总理衣着、神态、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文中准确地用动词“接过、敲着、踩着”描写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同跳舞的场面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朗读时要读好动词。泼水时,周总理“一手端着······一手拿着······”,傣族人民“一边····“一边······”的句式非常工整,朗读时要语气连贯,读出节奏与画面感,把周总理爱人民、人民爱周总理的情感表现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连用两个感叹句,反复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朗读时不能只是提高声音,“多么幸福啊”“多么令人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得速度稍慢些,读出陶醉在幸福之中的感觉。
2.理解运用。
(1)借助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学生对此了解较少,会产生一些疑问,如,周总理是谁?为什么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令人难忘?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总理勤政爱民、关心百姓,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同过节,令傣族人民感到无比幸福与难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与幸福。
(2)借助重点词句,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一个“赶来”写出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无比热爱之情,“撒满”凤凰花瓣的“地毯”以及“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这些都是傣族人民为欢迎最尊贵的客人-周总理准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语句,然后抓住“赶来、撒满”等词语体会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通过“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换词比较,体会龙船、花炮之多,欢迎场面之热烈,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当日的盛况,感受傣族人民热爱总理的感情。
(3)图文对照,感受周总理与人民心心相印的情感。
第4~6自然段教学时要图文对照,体会情感。学生读课文后,可以先结合插图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发现总理的着装与傣族人民是相同的,进而感受周总理的心也和傣族人民紧密相连;周总理的表情是和蔼可亲、笑容满面的,说明他也在为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接着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语句,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一说,进而想象周总理为人们泼水祝福时会说些什么。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象泼水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喜同乐的心情,体
会心心相印的深厚情意。
(4)升华情感,背诵积累。
学生分段朗读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背诵积累感受深的语段。如,描写周总理外貌的语句,描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语句,让敬爱的周总理的形象印在脑海,让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美好情感永驻心间。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然后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复述场景。题目所提示的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傣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具体事物,具有民族特色。学习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时,已经渗透借助提示进行复述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表达,不要仅仅局限于优生之间的交流,最好能安排同桌练说,实现生生参与。
课后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图画和文字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教学时,可以图文对照,让学生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积累文中的句子,同时感受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
三、实践活动
学习课文后,可以收集周总理的其他故事阅读,如《周总理的睡衣》《温暖》。
教学资源
周总理与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的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6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丢包、泼水祝福等活动。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恰逢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当年景洪地区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周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最高的民族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4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拿银碗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
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周总理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纪念址位于景洪市曼听村的曼听公园,它已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的
纪念地。
18刘胡兰
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刘胡兰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毫不动摇,顽强斗争,最后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展现了刘胡兰面对残暴的敌人坚定不屈的英雄形象。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刘胡兰从被捕到英勇牺牲的过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这段话交代了刘胡兰被捕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经过。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敌人用了什么手段,后写刘胡兰的表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毛主席亲笔写题词纪念刘胡兰。
课文所配插图是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烈士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字遒劲有力,落款为“毛泽东题”。这是毛主席对刘胡兰烈士事迹的高度评价。插图与课文最后一段文字相照应,是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教学目标
1.认识“刘、兰”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血”,会写“刘、胡”等7个字,会写“年轻、北风”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建议先集中识记,再随文复现,强化记忆。
(1)读课题后,结合刘胡兰烈士的图片,识记“刘、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中有没有姓刘的,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加深认识,如“刘备”。可以用“文+刂”识记字形。出示“兰花、兰草”的图片,提示“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兰”用在人名中,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美好的愿望。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识记“兰”字,如,“丷+三”或者“羊-丨”。
(2)集中识记字音、字形,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初读课文后,可以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认读生字,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认识字形。
反动派 由于 被捕 拉到广场 挺起胸膛 杀害 烈士 光荣
血淋淋 烈士的鲜血
正确认读“血淋淋、烈士的鲜血”等词语。告诉学生“血”有xiě和xuè两个读音,两个音表示的意思相同。在“血淋淋”中读xiě,在“烈士的鲜血”中读xuè。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派、被、拉、挺、烈”等形声字的字形。如“派”最早是指水的支流,所以“派”是三点水旁;观察“拉、挺、被”的字形,结合“拉手、挺立、被子”等词语,说一说“拉、挺”的偏旁为什么是提手旁,“被”的偏旁为什么是衣字旁。观察“烈”(灬+列),结合以前学过的“热”想一想“灬”代表什么(火),记忆字形。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反动派”,可以结合电视剧中对坏人的称呼“反派”,了解“反动派”就是与人民为敌的人,进而认识生活中常常把有相同看法或行为的一类人称为“某某派”,如“乐天派,为人正派”。再结合“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玩捉迷藏游戏被同学找到”等例子,理解“被”的意思,课文中的“被捕”指敌人抓住了刘胡兰。结合清明节为烈士扫墓活动,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烈士,从而了解“烈士”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学习课文之后,可以提供词语新语境,既巩固强化生字认读,又丰富词汇量,如:
兰-兰花 兰草   由-理由 由来   拉-拉走 拉面
被-棉被 被子   烈一烈士 热烈
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形近字,组成词语,进行比较记忆。如:
拉车 披衣服 烈士 一条心
座位 盖被子 热闹 杀虫
可以设计识字活动,巩固识字,归类总结识字方法。如:
出示“衤、皮、文、刂、扌、立、列、灬”等部件,让学生想想可以组成什么新字,强化加一加的方法。
出示“刘、兰、派”等字,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生活中的运用。班级如果有姓刘的同学、人名中带有兰字的同学,请大家读读他们的名字。出示食品包装盒中的“苹果派”等,让学生认读。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中,“刘、胡、村、被”是左右结构,可以让学生观察字结构的异同,关注到“刘”要写得左宽右窄,“胡”要写得左右等宽,“村、被”要写得左窄右宽。“兰、关”是上下结构,观察它们的前两笔点、撇的位置和写法。“反”是半包围结构,重点指导关键笔画的写法和穿插规律。
本课书写要点:
刘 左宽右窄,左半部分“文”最后一笔捺变点,右半部分的竖和竖钩一短一长,要写得直。
胡 左右等宽,“古”横画长短适中,竖稍斜,“月”内两短横分别写在横中线上下。
兰 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都斜向中间,三横间距均匀,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最长。
反 第一笔撇要写得短而平,第二笔竖撇先竖行后向左下角撇出;“又”的撇捺要舒展。
村 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半部分的“寸”的点注意与木字旁的点互相避让。
被 左窄右宽,“衤”勿误写成“礻”,注意“皮”字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又”横撇短、捺长。
关 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都斜向中间,第三笔横短,第四笔横长,撇捺要舒展。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兰花、反对、农村”。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1)自主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学习第1自然段时,关注“1947年1月12日”的正确读法。这一段的两个句子都比较长,除了关注标点符号的停顿,还应结合对词句的理解,提示学生注意句子中的适当停顿。如:
天/阴沉沉的,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
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关在/一座庙里。
第2、第3自然段对话较多,注意分清不同人物说的话。结合生字、词语的学习,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初步感受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2)借助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练读,引导发现第2自然段第一、第三、第五句写敌人的表现,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句写刘胡兰的反应;第3自然段前两句写敌人的表现,后三句写刘胡兰的英勇不屈。揣摩人物说话的不同语气,可以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
提示学生关注人物说话的提示语,如,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每次回答都掷地有声;面对敌人血淋淋的铡刀,刘胡兰“挺起胸膛”,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朗读时,让学生想一想刘胡兰说话时的神态和心情,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2.理解运用。
(1)借助资料,了解刘胡兰。
课文第1自然段写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被捕。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可能会问,刘胡兰是谁?云周西村在哪里?可以出示地图,看一看刘胡兰的家乡在哪里,结合刘胡兰的雕塑或画像,简单讲一讲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的故事,拉近学生和英雄之间的距离。
(2)借助重点词句,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课文中有一些专有名词“国民党反动派、叛徒、共产党员、革命群众”等,教学中不必过多解读,学生能够结合看过的影视作品或结合以前的阅读经验大体了解词语的意思即可。
课文除直接描写刘胡兰的言行外,还用敌人的言行衬托刘胡兰的宁死不屈。教学中要抓住描写刘胡兰和敌人的句子,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刘胡兰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第2自然段中“收买”一词,结合敌人说的话,知道敌人是想利诱刘胡兰出卖革命同志,再结合第1自然段中刘胡兰被捕是“由于叛徒的出卖”,从而知道“收买”就是用金钱或其他好处拉别人做坏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先猜一猜词语意思,可以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收买不成,敌人凶相毕露,结合“不说就打死你!”引导学生理解“威胁”在这里是指敌人用武力威逼、恐吓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始终坚定不移,回答从“大声”到“愤怒”,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可以结合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敌人的凶残、狡猾和刘胡兰的坚贞不屈。
引导学生结合朗读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的形象。如,第2、第3自然段直接描写刘胡兰形象的两句话。
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
结合刘胡兰前面的表现,理解“钢铁铸成”,知道这里是指刘胡兰意志坚定,对党无比忠诚。“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写出刘胡兰面对死亡昂首挺胸、慷慨就义的样子。可以出示表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对“牺牲”一词的理解,结合全文以及课文插图“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知道刘胡兰是为了保护他人,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所以是“光荣地牺牲”。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胡兰的毫不动摇。教学时,可以结合第2、第3自然段的学习,抓住刘胡兰和敌人斗争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体会。学生能够找出体会最深的语句,结合朗读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更不能脱离具体语句要求学生表达感受。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重点。要把词语的学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如,敌人想(收买)刘胡兰背叛共产党,遭到刘胡兰严词拒绝,敌人又(威胁)她,刘胡兰仍然毫不动摇。最后,残暴的敌人杀害了刘胡兰。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刘胡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死是光荣而伟大的(牺牲)。
教学资源
《晋绥日报》(原名《抗战日报》)关于刘胡兰事迹的报道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
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新华社晋绥七日电】文水县云周村十七岁①的妇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上月十二日被阎军逮捕,当众审讯。阎军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答:“是。”又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至此,阎军便抬出铡刀,在她面前铡死七十多岁的老人杨桂子等人,又对她说:“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这位青年女英雄坚决回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说:“你真的愿意死?”“死有什么可怕!”刚毅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在切草刀下大声说:“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她慷慨就义了。全村的父老怀着血海般的深恨,为痛悼这位人民女英雄,决定立碑永远纪念。
①这里指虚岁。
语文园地六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六共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交通工具的名称,引导学生认识机动车和船舶。第一组是陆上常见交通工具,第二组是水上交通工具,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中学词,在词中识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字词句运用”第一题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第二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我的发现”呈现了五组形声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读,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关于立志的名句,引导学生积累,并熟读成诵。
“我爱阅读”安排的是《大禹治水》,讲述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认识10个生字,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1.认读第一组词语,识记生字。
(1)以词配图形式出示第一组陆上交通工具,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说一说:分别是什么车?在哪见过这些车?如,在公路上见过轿车、摩托车;出入医院的救护车;救火的消防车。相机认读词语“轿车、救护车、摩托车、消防车”。读准“托”的一声,“摩、防”的二声,“轿、救”的四声。
(2)可以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字义,识记字形。用熟字来帮助识记新字,如“桥一轿、方一防”。
借助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古代的“轿”是由人抬着走的交通工具,如“轿子、轿夫”。“防”有预先做好准备的意思,如“防火、防尘”。“救”指给予帮助,如“救火、救命、救兵”。
“摩”字,教师可做两手掌相搓的动作,引导学生理解“摩”有擦、蹭的意思,所以部件中有“手”。
“托”字,可以让学生做“托起”的动作,明白“托”需要用手,所以部件中有“扌”,可以组词“托盘、托下巴”等。
(3)去掉图片和拼音,让学生自主认读、识记生字词语。读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词语贴到相应的图片上。
2.认读第二组词语,识记生字。
(1)以词配图形式出示第二组水上交通工具,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读准生字的字音。同桌练读,互相正音。再说说分别是什么船,是否知道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可能对“科学考察船”比较陌生,教师可相机介绍“科学考察船”的用途,就是在海上执行科学研究任务的船。
(2)可以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字义,识记字形。
“渔”是会意字,表示捕鱼的意思,与水有关,所以用“氵”,可以组词“渔民、渔网”。“货”有“货币、货物”的意思,与钱有关,所以有贝字底,可以组词“货物、货品”。“轮”本义指车轮,所以是车字旁,可以组词“车轮、轮船”。
“科”可联系课程表“科学”,利用“禾+斗”识记字形,还可以组词“学科、牙科”。“考”可以组词“考查、考试”。
(3)去掉图片和拼音,让学生自主认读、识记生字词语。读后,可以让学生把词语贴到相应的图片上。
让学生整体读两组词语,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导发现第一组是陆上的交通工具,第二组是水上的交通工具。
3.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引导根据车船用途拓展词汇,说说其他的交通工具,如“出租车、公共汽车、洒水车”“游船、划艇”。
如果学生举例说出“电车、火车、马车、自行车”,教师也应肯定,并及时引导,指出这些车是根据动力命名的。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的同时发展思维。
1.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学习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些词语,根据语境读准每一组多音字的读音。再同桌合作,相互检查、纠正。
2.指名朗读。说说对读音的判读依据,掌握读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3.总结方法。遇到在词句中出现的多音字,要联系语境,根据意思推断读音。
4.拓展运用。可以对学过的多音字进行回顾和整理,如,出示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判断加点字的读音。
量尺寸 数量 产量 我来量量桌子的高度。
以为 因为 这件事真让人为难。
沉没 没有 大水没过了房顶。
都市 都是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
2.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1.先让学生自主练读,感知三句话的语气,然后练习填写标点符号。接着教师提示:给句子加标点符号时,一要注意分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意思没表达完要用逗号;二要注意整句话的语气,可以根据语气词作出判断。
2.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加深对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语气的认识。
①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②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呀!
③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呢?
句②可以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读好感叹的语气。可出示一幅公园大花坛的画面启发学生:我们来到公园,看到这画面,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会赞叹:“公园里花真多呀!公园里花真美呀!”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读出感叹的语气。
句③借助“什么、呢”等疑问词,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也可以出示形状比较独特的叶子,让学生用这句话说一说,自然读出疑问语气。
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1.学生自读这五组字,读后交流每组字的字音与前面圈红的字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把、爸、吧”的声旁是“巴”,“巴”提示了这组字的读音,但这些字的字音又不完全一致。同桌交流其他四组字,说说发现。
2.结合各组字的特点,教师总结。
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我们可以借助声旁猜测字的大致读音。如,遇到“饱”字,可以猜它的读音可能跟“包”接近,然后通过查字典进行验证。
猜测形声字的读音,注意不是所有字的读音都和声旁完全相同,如“青”字族,有的是读音完全相同,如“清”;有的是音节相同,声调不同,如“晴、情”;还有的是声母不同,但韵母相同,如“睛”。引导学生要结合字形,依据语境猜测字音,然后查字典验证。
3.拓展运用。
让学生打开课后生字表,联系本单元学过的字,找到几个形声字,并说说依据,掌握形声字规律。
背诵一组与立志有关的名句。
1.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练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正音。个别难读的字音教师示范、指导。
2.学生自主说说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用简单的句子解说:“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志当存高远”是指人要有高远的志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指遇到困难时,要更加坚定,不要放弃自己的志向。
3.学生自己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阅读《大禹治水》,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还可以用同桌合作互读等方式把故事读下来,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猜读生字生词的意思。
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如,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的?结果怎样?
可以为学生提供提示,试着用上“大禹看到······,带领······,结果······”的顺序说一说,帮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启发他们思考:治水期间,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引导学生感受大禹的可贵品质。
教学资源
“日积月累”名言出处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汉光武帝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劲敌张步。耿弇以弱胜强,一场生死搏斗之后,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刘秀当众夸奖耿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将军之前在南阳曾建议平定张步,我当时认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志当存高远”出自《诫外生书》。《诫外生书》是诸葛亮写给外甥庞涣的一封信,教导他该如何立志、修身、成才。文章开篇“夫志当存高远”就表明做人应当抱有远大志向的观点,接着谈如何立志:“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意思是立志就要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向他们看齐,节制情感,去掉杂念,接近圣贤的志向就能心领神会、心有所感了。文章内涵丰富,教育后辈不仅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
《诫外生书》一文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宋代的类书《太平御览》第四百五十九卷,原文作“生”。由于《诸葛亮集》原文散佚,目前可见的《诸葛亮集》为后人从各典籍中辑录,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中辑作“诫外生书”。“生”和“甥”两个字为通假字的关系,在典籍中多有通用,如《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世说新语·排调》:“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生,形似其舅,桓
甚讳之。”苏轼《与外生柳闳》:“展如外生:人来得书,知奉太夫人康宁,新妇外孙各无恙。”通假字反映了某个时代用词用字的面貌,按照教材标注体例,通假字一般不改,保留原文。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滕王阁序》中先写了滕王阁周边秀丽的景色,后面转而抒怀,感叹自己跌宕的命运,也阐发了自己“穷且益坚”的进取精神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抱负。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