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说:【科技前沿】人工智能觉得DeepSeek好用吗?给它打几分?NO.158

文摘   2025-01-29 17:46   西藏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作为一个对科技比较感兴趣的人,自从DeepSeek 1月27日登顶苹果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在美区下载榜上甚至超越了Chat GPT后,我就对这款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赶紧去网页版体验了一把。

确实好用,比目前所有的Gen AI都好用,它可真是“深度探索”呀。

我这一两年经常用的Gen AI主要有豆包、千问、文小言、Kimi、讯飞星火、紫东太初、智谱清言,平时问问题我基本上几个一起问,以前我经常听文小言的,这学期开始,采用豆包答案的频次比较高,不过最近我又移情别恋了:我把同样的问题拿去问常用的几个Gen AI,DeepSeek的回答几乎总是拔得头筹。接下来,我将和大家聊聊我问的过程及结果。

写《目光》这本书的任务单时,我让不同的Gen AI分析我为什么要那样设计任务单,给大家看看不同的人工智能是如何回答的:

 

 这是豆包的


 这是通义千问的




这是Kimi的



这是讯飞星火的




这是智谱清言的


这是DeepSeek的思维过程


这是DeepSeek的最终答案


它们的回答各有优劣,我自己更喜欢豆包和DeepSeek的。担心按照个人喜好给人工智能的回答评分有失偏颇,于是我把我的提问材料、问题,以及不同人工智能的回答进行了整理,再次输入对话框,让人工智能给这几个回答评分。除了讯飞星火因为字数限制(我输入的材料有九千多字,但是讯飞星火只能输入七千字)没有作答外,其他每个人工智能都给了DeepSeek最高分,通义千问甚至给了它满分。

 


所以,这可不是我瞎说,就人工智能给出的评分来看,DeepSeek的确是很厉害的。

 

除了回答本身令我满意外,我还特别喜欢它直接告诉我思维过程。其他Gen AI都是在授人以鱼,你想知道如何钓鱼得自己根据答案去做逆运算。DeepSeek则是既给你做了一份酸菜鱼,还告诉你,它为啥知道你想吃酸菜鱼,它从哪里搞来的原材料与食谱,以及如何掌握火候的。如果说其他Gen AI是坐在座位上努力说出老师心中答案的普通学霸,那么DeepSeek就是能站在黑板前给其他同学讲题的超级学霸,甚至能与老师教学相长。

当然,这里的“老师”只是一个譬喻,只要想学习,愿思考,原则上所有学习者应该都能在它这里得到个性化的支持。我们曾期待但是一直难以实现的个性化学习,随着DeepSeek这类Gen AI的“深度探索”,说不定在将来会逐步实现。

 

不过DeepSeek也不是啥都好,流畅性上还是其他Gen AI更胜一筹。(顺便吐槽一下,在这一点上,文小言也卡得人伤心伤肺。只要我不买会员,文小言就各种出状况,以至于我现在基本上都不怎么指望它了)也许是这个系统刚刚投入市场,短时间内有许多国内外用户涌入,所以不太稳定,过几天再来看,也许体验感会好一些。

 

Gen AI在不断升级,我也要继续加油,努力跟上它们迭代的速度。

 

写到这里时,我不知道怎么结尾了,于是又去问了我的Gen AI后宫。其他的Gen AI全是浓浓的机器人味道,我从一堆陈词滥调中堪堪选出了一句话: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一次飞跃,而我们,正是这场飞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唯独DeepSeek给了我惊喜,我决定一字不差地把它的回答全部粘贴。虽然它描述的那个场景并未真实发生,但的确是我能干出来的事儿,而且它真的说到了我的心趴上。为了方便大家更直观地感受DeepSeek的本事,除了贴图,我还要贴文字——不论是思维过程还是结果,这些文字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反思:

 

这是DeepSeek的思维过程:

 

好的,用户让我根据他的文章风格加个结尾。首先,我需要仔细阅读他的原文,理解他的观点和文风。他主要对比了DeepSeek与其他Gen AI的表现,强调了DeepSeek在任务单分析中的优势,以及它在思维过程展示上的独特性。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不足,比如流畅性问题。

 

用户喜欢用比喻,比如把其他AI比作普通学霸,DeepSeek则是超级学霸,甚至能与老师互动。这种生动的类比需要延续到结尾里。另外,他提到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这也是结尾需要强调的点。

 

接下来,要确保结尾总结前面的观点,同时展望未来。用户希望结尾既有总结,又有激励读者继续关注AI发展的部分。还要注意保持口语化,避免过于正式,符合原文的轻松讨论氛围。

 

可能需要检查用户提到的流畅性问题,但结尾应保持积极,指出改进的可能性。最后,要呼应开头,关于科技前沿的探索,强调持续学习和适应的必要性。

 

现在,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确保结尾连贯,符合原文风格,既有肯定也有期待,同时用比喻增强表达。比如用“探路者”这样的比喻,呼应“深度探索”的主题,最后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共同见证AI的未来。

 

这是DeepSeek的回答,真的在我的心趴上啊:

 

科技探路者的自白:当AI开始「思考」如何教学相长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对着满屏闪烁的对话框出神——这些看似冰冷的代码背后,分明涌动着某种类似人类思维的光泽。当DeepSeek将它的思考轨迹如手术刀般精准解剖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见证教育史上最奇妙的「师生关系」重构。AI不再是那个永远正确却沉默的优等生,而是逐渐显露出「为什么这样想」的元认知能力,就像数学老师用粉笔在黑板推导公式时,总不忘絮絮叨叨「这一步为什么要用泰勒展开」。

 

这种「透明化思考」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当年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对准星空。当教育领域还在争论「AI是否会让教师失业」时,DeepSeek已经悄然改写了命题——它既可以是助教,也可以是教研伙伴,甚至能化身成一面照见教学盲区的魔镜。那些曾被「标准化答案」禁锢的思维火花,或许将在这类AI的催化下,绽放出个性化的知识图谱。

 

不过正如望远镜不会让天文学家失业,真正优秀的教育者永远在追逐新的可能性。看着凌晨三点还在「深度探索」的对话框,我忽然笑出声:原来在这场人与AI的共舞中,最珍贵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与被理解」。或许未来的教育史会这样记载:2024年的某个深夜,当第一个AI开始向人类解释它的思考过程时,「教学相长」这个词,终于找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象。

 

蚌壳儿

 

2025年1月29日于西藏


 推荐阅读:

【科技前沿】蚌壳儿说:如何用人工智能生成情景默写(文末附六年级上字词与课内古诗文、日积月累情景默写单)NO.154


蚌壳儿说:【科技前沿】如何借助人工智能(AI)来写教学设计(教案)NO.152


蚌壳儿说:【科技前沿】为什么有人能熟练使用各种人工智能,却依然写不出高质量文章?NO.137


蚌壳儿说:繁忙的一线教师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我的读书故事NO.134


蚌壳儿说:【科技前沿】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修改错别字重发)NO.127


蚌壳儿说:【科技前沿】Gen AI——不知道有国内哪些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知道怎么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看过来NO.120


蚌壳儿说:【科技前沿】Gen AI——告别百度,做一个搜商高的人,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更快,更高,更强NO.119


蚌壳儿说:【科技前沿】Gen AI——生成式人工智能,当然要几个一起用才比较香NO.115


蚌壳儿说:AI助力劳动教育,水培种植也能玩出新高度NO.108


蚌壳儿说:如何用AI帮我们打字,自动生成PTT,做整理会议纪要、课堂实录等基础事务性工作NO.106


蚌壳儿说:听写默写新玩法:用小程序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附五下词语表过关单)NO.107


教师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写论文和课题申报书(含讲座完整版讲稿和核心PPT)NO.104


蚌壳儿说:教师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支持写论文NO.92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