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二上八单元文字版NO.83

文摘   2024-10-11 00:0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一主题编排了《狐假虎威》《纸船和风筝》《风娃娃》三篇课文。这些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让学生从中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一年级编排连环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安排了《纸船和风筝》《风娃娃》两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以及本学期学习的部首查字法,提升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二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不全文注音的课文作铺垫。
“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狐假虎威》课后要求学生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风娃娃》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和句子的提示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借助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大胆猜读生字,分享交流猜读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助查字典、请教老师等方法,对猜读的结果进行验证,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读音。
第二,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讲故事,要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搭建的“台阶”,也可以适当降低讲故事的难度,如小组接力讲故事、分部分讲故事。鼓励学生加入适当的动作与表情,体会讲故事的乐趣。
第三,要继续加强默读的训练,注意体现默读的指导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或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将默读和理解有机融合起来。
狐假虎威
教材解析
《狐假虎威》讲述了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脱离了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的故事。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故事的起因。“扑过去、逮住”等动词描绘出狐狸被老虎瞬间擒住的场景,表现出老虎的凶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狐狸骗老虎的过程。狐狸被抓后“扯着嗓子”反问老虎“你敢吃我?”,说明狐狸内心恐慌,但还装神气试探老虎。老虎“一愣”,说明它被狐狸的反问吓住了。初步得逞后的狐狸口气变得强硬、坚定,用“老天爷”威吓老虎。“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是对老虎强硬的威吓。老虎“松开”了爪子,说明狐狸的谎言奏效。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讲述老虎跟着狐狸进森林的场景。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对于欺骗老虎很有把握,扬扬自得。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说明老虎对狐狸的话不是完全信任。动物们看见它们俩撒腿就跑,表面上验证了狐狸的话,让老虎以为是狐狸的威风吓退了百兽。
课后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后第二题出示了描写狐狸和老虎不同表现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体会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有趣。
课文第一幅插图对应课文的第二部分,表现的是狐狸靠谎言蒙骗老虎的情境;第二幅图对应课文的第三部分,生动再现了“狐假虎威”的场景。插图形象地展示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闷”,会写“食、物”等8个字,会写“食物、身边”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3.能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并试着把“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较多,可让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拼一拼、读一读生字,培养学生自主正音的习惯。其中“嗓”是平舌音,“扯、兽、爪、神、猪、实、受”是翘舌音,“神、骗”是前鼻音,“嗓、抗、趟”是后鼻音。教师可通过组词辨读,帮学生正音。比如,“嗓子一伤口”“神气一生气”。
多音字“转、闷”,可以先借助语境读准多音字,再联系旧知识进行拓展补充。
可结合词语,适当讲解不同读音的含义,比如,“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表示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读zhuàn。“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èn;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
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1)联系熟字,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比如,“嗓一桑”“神一伸”“违一围”。
(2)加一加:“扯、猪、纳、闷、骗”均可以用加部件的方法识记。
(3)与熟字比较:如“瓜一爪”“爱一受”“霞一假”。
2.写字。
本课要书写的字,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归类指导书写。
“物、就、神、活、猪”等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注意“神”字是示字旁。学生第一次写到带有“ネ”的字,教学时,可与带有衣字旁的“被”作比较,发现偏旁书写上的异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相同;“ネ”比“衤”少了一个撇。
“食、爷”是上下结构的字。两个字上部的撇和捺写得舒展。需要注意“食”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爪”是独体字,笔顺是撇、撇、竖、捺,注意第二笔撇是竖撇,第三笔是竖。本课书写要点:
食 “人”宽“良”窄。“良”的第一点落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是长点。
物 左窄右宽,“勿”的第一笔撇尖落在田字格中心点,横折钩中的折段微微往里倾斜,第二撇短,第三撇长。
爷 上宽下窄,“父”第三、第四笔撇、捺相交于竖中线,“n”横折钩在横中线下侧,最后一笔竖写在竖中线左侧。
就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京”的第八笔是点,右半部分“尤”从田字格中心点起笔,长撇撇向“京”下侧。
爪 第一笔平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收笔略低于第二笔撇,第四笔捺起笔在第一笔撇上,捺脚出锋。
神 左窄右宽,左短右长,“礻”的第一点靠右,与横撇的尖角在一条垂直线上,“申”的第一竖在竖中线上。
活 左窄右宽,“舌”第一笔短撇过竖中线,第二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斜,第三笔竖在竖中线右侧,略往左倾斜;“口”扁,第一竖在竖中线上。
猪 左窄右宽,“犭”的最后一撇从弯钩与横中线的交点起笔;“者”中的“土”在横中线上侧,“日”的第一笔竖贴着竖中线写。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食物、爪子、神气活现、野猪”;也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物产、动物、爷爷、就是、鸡爪、干活、生活”。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主要由动物对话组成故事,动作、神态描写也比较多,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本课的朗读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读正确,读通顺。
全文带有拼音,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故事读正确。教师在初读检查时随机正音指导。可以指导学生读好一些轻声的词语,如“狐狸、嗓子、爪子、尾巴”;一些四字词语,如“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撒腿就跑、信以为真”,在正确读词的基础上,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顺。
二是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文中的主要角色是老虎和狐狸,它们之间的对话个性鲜明,值得朗读和体会。尤其是狐狸三次说话,层层递进,步步推升。
第一处(第2自然段):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狐狸的处境。做做“眼珠子骨碌碌一转”的动作,想想狐狸这时候会想什么;联系生活想象“扯着嗓子”说话时声音音量放大和音调提高,并且把每一个字都拉长了说话的样子,指导学生读出狐狸虚张声势、吓唬别人的语气。
第二处(第4自然段);前后没有提示语,可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判断这句话是谁说的。在指导朗读之前,要帮助学生先读懂句子的意思,理解狐狸是在用“老天爷”吓唬老虎。朗读时,突出狐狸表达的意图,重音放在“老天爷、违抗、命令、多大的胆子”等关键词语上。引导学生想象狐狸说话的神情、动作,边做动作边表演,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第三处(第6自然段):狐狸“摇了摇尾巴”,可以体会到它已经有了十足把握,能让老虎上当受骗。因此,朗读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提示语,猜测狐狸当时的想法,读出它炫耀的语气。
老虎说的话只有第3自然段一处,可以通过提示语,引导学生体会老虎的心情,说说老虎为什么“一愣”,体会它的纳闷和迟疑。“为什么不敢?”这一句要读出老虎诧异、吃惊的语气。
除了对话外,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其他语句也非常精彩。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角色,读好课文。比如,第7自然段中,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以及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教学时可以配合插图,安排学生体会、表演,读好句子。
三是读好小动物们的反应。
课文没有具体写到小动物们的语言,但它们的反应已从课文的语句中体现出来,如“纳闷、撒腿就跑”,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体会小动物们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2.理解运用。
狐狸是如何欺骗老虎的,“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问题。
抓住狐狸的特点,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1)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如何?
(老虎很饿,狐狸被老虎扑住,逃脱不掉,随时会被老虎吃掉,非常危险。)
(2)狐狸为什么说“你敢吃我”,而不说“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
(“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说明狐狸装腔作势,同时也在试探老虎。)
(3)“百兽”有没有包括狐狸和老虎?为什么?
(狐狸不包括在内,因为它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首领;老虎在“百兽”之内,是狐狸的部下。说明狐狸很狡猾。)
(4)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立刻逃走?
(当时老虎还不太相信狐狸,可以随时抓它回来,所以狐狸只能继续骗老虎,不然难以虎口脱险。)
(5)狐狸为什么说“我带你”而不说“我跟你”?
(“我带你”说明狐狸拿出百兽首领的架势,与下文老虎跟着狐狸相呼应。)
抓住老虎的特点,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1)当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时,老虎怎么样?
(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说明它非常凶恶,而且非常饿,能随时把狐狸吃掉。)
(2)老虎对狐狸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从想吃狐狸,到“一愣”,再到“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接下来“半信半疑”,最后是“信以为真”。说明狐狸的谎言完全欺骗了老虎。)
针对“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1)百兽们被吓跑的原因是什么?
(2)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故事?
(从课文第8~9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比如,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摇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一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百兽“撒腿就跑”。教学中,教师应将词语教学与理解故事结合起来。建议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观察插图、做动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狐狸走路时的表情、动作;也可以请学生来当狐狸,演一演它的样子;还可以截取动画片中的相应片段,供学生观看理解。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可以借助文中的句子理解。比如,先让学生在文中找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句子:“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想想成语中“假、威”对应的意思,初步理解成语。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了解成语表达的引申意义。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并进行表演,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内化。本题中的词语是从狐狸带老虎吓退百兽的故事情节中提取出来的,生动地表现了老虎和狐狸当时不同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分步骤进行,以降低难度。
(1)分一分:回忆故事内容,根据文中角色,将五个词语分成两类。
(2)想一想:这些词语各出现在故事的哪个环节?根据故事的先后顺序,给词语排排队。
(3)演一演:先用动作分别演一演这五个词语,然后分角色连起来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资源
《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片段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纸船和风筝
教材解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讲的是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去问候和祝福,因为一点儿小事吵了一架之后,又用纸船和风筝修补“裂缝”,相互谅解的故事。纸船和风筝传递着两个好朋友的真情和友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全文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讲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山上和山下,它们通过纸船和风筝传递彼此的友爱和祝福。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松鼠和小熊吵架了,两人赌气不理对方,但都很难过。小熊只能把风筝挂在树枝上,松鼠只能把纸船放在屋顶上,越来越多的风筝和纸船积攒着,代表着它们对彼此的想念。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松鼠和小熊和好的过程。故事的结局写松鼠又收到了小熊的风筝,流下激动的泪水。虽然没有写到小熊,但可以感受到小熊也和松鼠一样,为重新获得友谊而高兴。
课文在表达上有许多相似的段落,如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相似的句式,循环的结构,让课文显得整齐有序,突出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情谊。
本文是一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课后第一题是延续《雪孩子》课后默读课文的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课后第二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后第三题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漂哇漂、飘哇飘”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课后第四题是选做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写话,体会小熊和松鼠和好的过程。
课文插图形象地描绘了松鼠住在山顶用小溪送纸船,小熊住在山脚放风筝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两个小伙伴用纸船和风筝传递友情的美好场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筝、鼠”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折、张”等8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流猜字的方法。
3.继续学习默读,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友谊。
4.在朗读和想象中体会“漂哇漂、飘哇飘”的作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初读课文时,可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学过的方法猜读。受方言的影响,有的学生猜出的读音与生字的本音可能有差异,教师可安排互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对于不认识的字,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读。如,“鼠”可以看图猜读,“抓、枝”可以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哭、幸”可以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是怎么猜出来的”,提炼猜读生字字音的几种方法,发展学生自主识字、阅读的能力。
字义教学应与字形教学相结合。如,“折、扎、抓”可结合提手旁,做做动作理解字义;“鼠”可通过观察汉字演变过程图识记;“漂”与“飘”、“愿”与“原”在辨析字形中区分字义。
2.写字。
本课要书写的字中,有七个字是左右结构,且除了“扎”左右宽窄相当,其余同为左窄右宽。教师可联系语文园地一和语文园地五中的书写提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点。
本课要写的生字中,“祝、抓、哭”易写错,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字义,强调笔画,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比如,“祝”的左半部分是“ネ”,不要写成“衤”;“抓”的关键在于右半部分的“爪”,不要写成“瓜”;“哭”的下半部分是“犬”,不要写成“大”。
本课书写要点:
左窄右宽,第五笔竖撇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张 左窄右宽,第三笔竖折折钩的第二个折笔在横中线下侧,“长”的第二笔横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第三笔竖提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祝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长,右半部分短,“ネ”的第四笔在横中线下侧;“兄”的第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口”略扁,第四笔撇从中心点的右侧起笔。
扎 左右宽窄相当,左半部分长、右半部分短,“乚”沿着竖中线的右侧书写。
抓 左窄右宽,顶部“扌”略高于“爪”,“爪”的第二笔竖撇在竖中线的左侧,第三笔竖在竖中线的右侧。
吵 左窄右宽,“口”要写得小而高,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右半部分“少”的第一点在竖中线左侧,最后一撇要舒展,延伸到左半格。
但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长、右半部分短,“旦”的第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哭 上短下长,“犬”的第一笔横略短,收笔在横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比上面的两个“口”要宽,点比短横收笔略靠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但是”;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折纸、张开、包扎、抓住”。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要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插图、字形特点或者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进行猜读,猜不出来的字,还可以借助字典去认识。
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变化,读出不同的感受。比如,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重归于好时的兴奋、激动。开头部分,速度可稍慢,语气比较缓和,读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读到“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这段时,速度可稍快,表现出松鼠的惊喜之情。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要强调两处“再也看不到”,突出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孤独,速度稍慢。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之后,音调较高,速度稍快,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和再次和好后的兴奋。朗读的指导要与内容理解
相结合,通过情境创设、联系生活等,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有感而发,流露真情,切忌用生硬的方法指导。
文中松鼠和小熊的表现和情绪始终一一对应,如,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它们句式相似,情感相仿,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由扶到放,先指导,后迁移。
2.默读指导。
本课是第二次提出默读要求,虽然学生对默读已有接触和学习,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不应操之过急,提出过高要求。可以在学生已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再次实践运用。教师可联系《雪孩子》一课,引导学生回顾默读要求,明确要点:集中注意力,不出声。学生第二次尝试默读,只要求不出声即可,在往后的学习中再提出不动唇、不指读等较高的要求。
在本课学习中,默读方法可反复多次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速度不宜过快;二次默读,画出文中感人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情感;三次默读,关注重点语段,并对其感悟、欣赏。
3.理解运用。
教学本课,要注重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第1自然段介绍了松鼠和小熊居住的位置,这决定了它们之间交往的方式。教学时可借助简笔画、观察课文插图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山顶”和“山脚”,发现小溪是松鼠和小熊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别找准它们家的位置。
故事中,松鼠和小熊的心情前后出现了几次明确的变化,从“乐坏了”到“很难过”,再到“高兴得哭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情变化。理解故事内容和朗读相结合,避免生硬的分析和讲解。
默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以此检查学生的默读质量。比如,默读第1~6自然段,找一找小熊和松鼠彼此祝福的话;默读第7~11自然段,想一想谁先提出和好的请求。让学生在默读中提取简单信息,让每一次默读真实有效。
本课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来理解。比如,“乐坏了、很难过”,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小熊的表情和动作说一说。小熊乐坏了,它会快乐成什么样子?小熊很难过,它会难过成什么样子?在想象画面中,深入体会小熊当时的心情。又如,“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句子中的“漂哇漂”与“飘哇飘”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观察字形,做做动作,结合形声字的特点去发现;还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发现两者的区别。
4.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猜读加点字的读音,并交流猜读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根据加点字的特点,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如“抓”;第二种利用插图识字,如“鼠、筝”;第三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识字,如
“幸、愿”。同一个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猜读,鼓励方法灵活多样。有的字,如“哭”,不容易猜,可以查字典认识。根据学情,提倡学生用这些识字方法认识其他生字,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
课后第三题是“读一读,比一比”,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体现句中“漂哇漂、飘哇飘”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学习,穿插使用这个练习,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比较,体会到“漂哇漂、飘哇飘”读起来音韵变长,有过程变长的意思,更有画面感。
课后第四题是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只要语句通顺、言之有物即可,不应对写话的字数提出要求。如:
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谢谢你愿意继续和我做朋友,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风娃娃
教材解析
《风娃娃》写了风娃娃在妈妈的鼓励下去帮助人们做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教训和成长的故事。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风娃娃带着帮助别人的美好心愿,在妈妈的鼓励下到田野中去。
第2~3自然段讲风娃娃做的两件好事。转动风车,吹动大船,风娃娃得到大家的喜爱,享受着做好事带来的快乐。
第4自然段写风娃娃从前两件事情中得出的结论,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能帮助人们做好事。
第5~6自然段写风娃娃靠力气给人们帮了倒忙,受到了大家的责备,他很难过。
第7自然段写妈妈对风娃娃的教育。风娃娃之所以好心做了坏事情,是因为不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课文中,风娃娃“转动风车、吹动大船、吹跑风筝”这三件事是按照“风娃娃来到哪里一看到什么一怎么做一结果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吹跑衣服、折断小树”后面的省略号点明了风娃娃可能还帮了其他的倒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本文是一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课后第一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句子的提示讲故事,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第三题出示了与“风”有关的词语,引导学生拓展积累常用词语。第一组是形容风的冷暖不同和风力不同,第二组是带有“风”的四字词语。
课文配有插图,一幅描绘的是风娃娃吹动风车的画面,图中的风娃娃鼓着腮帮子,噘着嘴巴,鼓足了劲儿吹气。另一幅描绘了风娃娃吹断风筝线的画面,他一如既往地用力吹气,把风筝吹跑了,而地上的小朋友们则一脸的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两幅画面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风娃娃拼尽力气做事,产生了不同效果的两个场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教学目标
1.认识“帮、助”等14个生字,会写“得、秧”等8个字,会写“田野、风车”等11个词语。
2.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交流猜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讲述故事。
4.积累“寒风、凉风”等词语,能说出生活中风还能做什么。
教材解析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再查字典验证。初读课文时,可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学过的方法猜读。也可借助课后的生字条,根据拼音拼读。受方言的影响,有的学生猜出的读音与生字的本音可能有差异,教师可先安排互动交流的环节,再引导学生查字典,读准字音。
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如“秧”。
(2)与熟字比较,如“戴一栽”“青一责”“扔一仍”。
(3)借助词语识记,如,“帮助、使劲、表示”词中的两个字均为生字,可结合词语整体识记字形;也可换个语境,在新的词语中复现识记,如“帮忙、助手、使用、用劲、手表、展示”。
2.写字。
本课要书写的字,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归类指导书写。
“得、秧、汗、场、伤、路”都是左窄右宽的字。重点注意“路”横撇笔画穿插到足字旁中。
“苗、急”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苗”要注意“艹”和“田”的宽窄有别,“急”的“ヨ”中间一横不出头。
本课书写要点:
得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多横等距,但长短不同,第十笔竖钩从短横处起笔。
秧 左窄右宽,“禾”的捺变点,“央”的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起笔,注意左右穿插。
苗 上宽下窄,“田”字稍扁,横折的横段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汗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半部分的“干”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急 上长下短,上半部分要紧凑,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心字底扁一些,宽一些。
场 左窄右宽,“土”最后一横变提,右半部分第一笔为横折折折钩,第一撇略短,第二撇稍长,两撇基本平行,注意左右穿插。
伤  左窄右宽,右下部“力”中的横折钩起笔在横中线下侧。
路 左窄右宽,足字旁的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半部分横撇和捺交叉点在横中线上,注意左右穿插。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秧苗、广场、伤心、路边”;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得到、禾苗、汗水、心急、急忙、伤口、马路、小路”。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把握三个层次。
一是读正确、读通顺。
首先让学生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把课文读正确。教师在检查读课文时,随机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其次,在学生正确识读生字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除了难读的长句子需要教师指导之外,还需根据句意,指导学生读出正确停顿。比如,“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教师可以通过师生问答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句意,读对停顿。比如,教师问:风娃娃想怎样?学生答:风娃娃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
二是读好风娃娃的想法和妈妈说的话。
风娃娃的想法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做了好事之后,他自信满满,心情愉悦。朗读时,可语调略高,语速稍快,读出他得意的语气。第二次是在帮了倒忙之后,朗读时可借助文中的提示语“委屈”,想象他当时的表情和心情。朗读时降低语调,放慢语速,读出他的困惑和难过。
妈妈说的话也先后出现了两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妈妈说话的样子指导朗读。比如,风妈妈第一次说话时,可能会微笑着鼓励,语气温和,节奏轻快。风妈妈第二次说话时,可能会摸摸风娃娃的脑袋安慰他,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三是读好风娃娃的动作和一段话中景物的前后变化。
课文的第2、第3、第5自然段结构相似,每一段都是先写风娃娃看到的情景,再写风娃娃是怎么做的,最后写发生的变化。朗读指导可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以第2自然段为例:起先风娃娃看到风车缓慢转动,水流断断续续。朗读时语速可相应慢一点儿,语气上重点突出“慢慢转动、断断续续”,表现出艰难、笨重的样子。在风娃娃的帮助下,风车飞速地转,水流欢快地跑,禾苗满足地笑,朗读时可加快语速,读出轻快愉悦的语气,和先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风娃娃的举动自始至终都是迫不及待、竭尽全力地吸气、吹气。因此朗读时声音可以响亮,语速加快,表现出风娃娃的热情和热心。
2.理解运用。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教学时,可结合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引导学生提取“风娃娃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主要信息,帮助了解故事内容,初步读懂故事大意。
“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借助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以理解和感悟。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风娃娃的愿望是什么,感受它的热心和善良。然后思考风娃娃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哪些事情有用,哪些事情没用,如果想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风娃娃应该怎么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当风妈妈,帮助风娃娃想办法。在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风妈妈话中的含义。
本课的不少词语,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重要载体。词语理解,提倡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建议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尽可能不要机械地用字典里的注解解释词义。
断断续续:可通过演示倒水,帮助学生理解。
号子:可结合课文中的“嗨哟,嗨哟”初步理解,也可以加入课外的音频、视频等拓展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纤绳:可借助图片,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加以理解。
使劲:可以借助插图,观察风娃娃的动作、表情理解,并读好风娃娃“使劲”的语句。
无影无踪: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还可以请学生用上“无影无踪”说说句子。
文中的两个拟声词“哗啦哗啦、嗨哟”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哗啦哗啦”表现了水流的速度快、流量大,体现出风娃娃吹气的作用很大。“嗨哟”是船夫号子的声音,体现了他们拉船时的艰难和费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拟声词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为语文园地八中拟声词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的语文能力训练点是能根据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
(1)在熟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呈现课后提示,引导学生把提示和课文相应的部分对应起来。
(2)尝试分段讲述故事。
(3)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讲其中一部分故事,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提示讲述完整的故事。
学生讲述故事,做到情节与课文基本一致,表达清楚,没有明显语法错误即可。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适当用文中语句,但要注意讲故事和背课文的区别。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三题出示了带有“风”字的两类词语。第一类从不同的角度形容风,“寒风、凉风、暖风”用来形容冷暖不同的风,“狂风、台风、暴风”用来形容威力不同的风。第二类是带有“风”的四字词语,它们都描绘了“风”所带来的画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词语读正确。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分类规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词语的类型补充拓展。如,威力不同的风还有微风、龙卷风,带有“风”的四字词语还有狂风骤雨、风雨交加。
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可以从风做好事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风做坏事的角度思考。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用“风来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这样的句式回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
语文园地八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八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十个动物名称的词语,旨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学词,将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字词句运用”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读拟声词,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加以运用。书中呈现的拟声词字数不同、形式不同,用以描绘的场景丰富多样:可以描绘大自然中的声音,还可以描绘生活场景中的声音。同一个词语也可以形容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书写提示”通过书写“领、群、船、朗”,了解左右宽窄大致相等的字的书写要点,引导学生养成先观察、后落笔、减少修改次数的良好书写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九个含有动物名称的四字成语,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特点,便于认读积累。第一列是并列结构的成语,第一和第三个字是动物名称。第二列是包含“之”的偏正结构的成语,第四个字是动物名称。第三列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成语,动物名称出现在第二个字或第四个字。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一篇童话故事《称赞》,故事讲的是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对方,彼此汲取自信和快乐的故事,旨在让学生感受称赞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认识12个生字,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拼读词语,教师正音。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些动物是自己熟悉的,在哪里见到过,把自己对动物的了解讲给大家听。教师出示动物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动物。也可以同桌互相检查认读。
2.让学生自主识字,再交流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偏旁归类识字,如反犬旁的字(狼、猩),虫字旁的字(蛇、蚯、蚓、螃、蟹、虾、蚕),鸟字旁的字(鹤、鸽),羊字旁的字(羚),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
3.小组交流,按照一定的原则尝试给动物分类。如,从运动方式来分,有行走跳跃类、爬行类、飞行类;从体形来分,有大型动物、小型动物;从生活环境来分,有陆地动物、海洋动物;从腿脚的数量来分,有无足如蛇、蚯蚓,有两足如猩猩、白鹤、鸽子,有四足如狼、羚羊,有八足如螃蟹,有十足如虾。
4.全班分享每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提出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给动物分类,看看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既合理又多样。建议学生人手一份词语卡片,一边分类,一边不断巩固词语的认读。
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猜读拟声词的读音,并根据语境恰当运用拟声词。
1.让学生先观察这些词语的特点,了解这些词语由口字旁的字组成,“口”提示字义,表示各种声音,右边的声符提示字音。可以借助字形特点,引导学生猜读词语的读音,再全班交流,反馈猜读情况,教师正音。
2.根据读音,引导学生想想它们分别形容的是什么声音,说说由这些词语联想到什么场景。如,由“啪”想到书本掉落在地上、夏天拍打蚊虫;由“叽叽喳喳”想到小鸟在枝头欢叫、小朋友凑在一起说话;由“哗啦哗啦”可以想到风吹树叶声、下雨声,还可以想到流水声。
3.根据句子呈现的语境,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拟声词放入句中,再读一读,试着感受拟声词的作用。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用其他的拟声词填空,比较不同拟声词所表达出的不同效果。如:哗啦哗啦(沙沙沙,淅沥淅沥),雨不停地下着。
了解左右宽窄大致相等的字的书写要点,养成先看后写、减少修改次数的书写习惯。
1.引导学生观察“领、群、船、朗”四个汉字,发现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结合田字格外的结构提示,或者借助摆一摆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左右等宽。书写时要往中间靠,左右两部分不能写得太散,也不能相互影响。
提示学生注意关键笔画:“领、船”中均有一笔发生了变化,“领”左边的“令”捺笔变成了点;“船”左边的“舟”中间一横不出头。
2.教师示范书写,引导学生先观察,看清楚后认真描红,记住整个汉字的字形,再进行书写练习。提醒学生写字时要尽量少修改。
3.出示学生的写字成果,看一看是否做到“左右宽窄大致相等”,再说一说怎样才能减少修改次数,保持页面整洁。进一步明确写之前仔细观察,书写的时候要认真,才能做到少修改,页面整洁。
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教科书后的写字表,先进行观察,找出左右等宽的汉字,如“知、歌、朋”,再进行书写练习,巩固“先看后写”的书写习惯。
背诵含有动物名称的四字成语。
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九个成语,教师正音。
2.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特点。每个成语中都带有动物的名称,可以让学生先把它们圈画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列成语的特点。如:
第一列的每个成语都包含两个动物名称,与两个动物的动作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如,“狼吞”和“虎咽”都表示大口吃东西。
第二列的每个成语都包含“之”,“之”的意思是“的”。前面的词语形容后面词语的样子。如,“惊弓之鸟”就是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第三列的每个成语都包含“如”,“如”是好像的意思。
如,“胆小如鼠”就是胆子小得像小老鼠一样。
个别成语学生如果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不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尤其不能让学生背诵词义。
3.在发现成语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同桌两人可以互相合作背诵。一人提示前两个字,另一人背诵后两个字,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阅读《称赞》,感受称赞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猜读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点拨。如:
可以借助图片了解“刺猬、獾、板凳”的意思,提醒学生“小刺猬”的“猬”要读轻声;“小獾”的“獾”与“欢”同音,不要读成“灌”;根据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了解“粗糙”是说小獾的板凳做得还不太好,“泄气”是说小獾自己“没有信心”;“消除疲劳”可以连起来一起理解,就是“觉得不累了”。
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读准字音。
3.提出问题: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称赞对方的?引导学生交流。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有没有称赞过别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被别人称赞过?当时的感受如何?
4.教师总结:称赞能够给他人带来美好和快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多去称赞别人,也要学会接受和感谢别人的称赞。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