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中,谁的故事最触动你?NO.159

文摘   2025-01-30 00:10   西藏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我是高三时读的《明朝那些事儿》。

当时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历史老师,很有学者风范,从来不干讲知识点,也不漫天吹牛,而是通过讲故事来引导我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人物动机。他家里有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类型不一,严肃的论著和有趣的野史都有。他会挑一些我们能看得懂的书拿到班上,供我们课后消遣,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那应该是我们班所有同学第一次接触“趣味历史”。课本上的历史人物往往被简化为几行干巴巴的文字描述,仿佛他们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冰冷符号。然而这些扁平无趣的历史人物在当年明月的笔下立体惨了,鲜活极了。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符号的背后,是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故事,而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拼搏与沉浮。

我们班很多同学把这套书当笑话看,因为当年明月的语言太幽默了,自习课上如果有同学抑制不住地傻乐,不用怀疑,大概率是在看《明朝那些事儿》。

我呢,则把这套书当励志故事看,书中几乎每个人都热气腾腾的,那种生命力是我向往的。

我还把这本书当作文素材看,专门拿了一个本子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很多鸡汤味儿十足的表述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成长的旅途中诱惑与困境并存,守住良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里不迷失方向,怀揣理想才能让心灵有栖息之所,不至于在琐碎日常中沉沦。”这段话我大学写作时经常引用,现在我也经常跟孩子们说,无论如何,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算是“良心”的另一种说法吧。

“能改的,叫作缺点;不能改的,叫作弱点。认识自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明晰缺点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修正,而弱点若难以改变,也能试着接纳并学会与之共处,这是自我成长与和解的智慧。”这句话在我工作多年后,成功帮我减少了许多内耗。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内心强大者无需虚张声势,他们以平和的态度面对世界,却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这句话我现在也经常用来劝导孩子们。

“所谓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这句话影响了我整个大学,我大学时做了很多乖张的事儿,这句话是罪魁,哈哈。

这样的语录不胜枚举,我先就此打住,要不然能写到明天去。

因为很喜欢这套书,所以我在五下的时候买了一整套放班上。有孩子看,但是没有形成燎原之势,我觉得有点儿可惜,就布置成了暑假作业。有部分孩子看完了一整套,大部分看了四五本,而几乎所有孩子都还挺喜欢这套书的,现在已经有孩子开始二刷了。

快二十年了,当年明月的魅力还是比较持久的~

设计任务单时,我去翻了一下当年明月的相关采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很多人看到的历史是故事,而我看到的是情感,是痛苦、悲伤、挣扎、追悔莫及。历史上薄薄的一页纸,翻过去,就是很多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们的人生里,同样有痛苦,有失落,有遗憾,有别离……

我想,这大概就是当年明月写这套书的初衷,可能也代表了他的史观,如果让孩子们读完书后和书中的人物对话的话,大概能够最大程度地让他们走进历史,理解作者,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任务单——

时空回响:对话《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过程,这部作品系列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其作者当年明月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他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故事背后的情感,比如痛苦、悲伤、挣扎和追悔莫及。历史上薄薄的一页纸,翻过去后,就是很多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们同样有痛苦、失落、遗憾和别离。在读这个系列的时候,谁的故事和情感最触动你?为什么?如果有机会和这个人物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你会跟他(她)说些什么?

 

孩子们选朱元璋的最多,大概是许多孩子只看了第一卷,哈哈。看得比较多的孩子选啥的都有,其中有一个选择让我有些意外——有个孩子选了马皇后。

这本书中有写到女性人物,也都还比较出彩,虽然大部分时候她们都只是作为配角出场。这个孩子看到了马皇后“救朱元璋于水火之中,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她虽是女子,却颇有胆识,在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财产,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丈夫成为天下之主,自己母仪天下时,她依然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她以女性特有的慈爱与关怀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哪怕这个人和她不熟,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这个孩子说,“虽然她在历史上并不算很起眼,但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所有的任务单中,这个答案应该是最接近当年明月的写作意图的。

无独有偶,我看这套书时,印象最深的也是一个女性——王翠翘。

估计很多看了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对这个人物没什么印象了,我先贴一段原文:

“关于王翠翘的结局,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总而言之,应该是死了。

但她是如何死去的,民间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她在那次突袭里死于乱军之中,尸首也未能找到。

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个无比凄美的故事。

徐海投水自尽的时候,王翠翘也想死,却没死成。她被士兵俘虏,并送到了胡宗宪那里。而在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有的说胡宗宪要把她许配给罗龙文,更有甚者,说胡宗宪自己看上了她,想娶她做妾。

虽然传说有许多种,分配对象也有很多个版本,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她拒绝了。

徐海已经死了,但她仍然可以活下去,想娶她的人依然排队,她可以继续嫁人,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她拒绝了,她选择用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以怀念那个先她而去的人。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她趁人不备,逃了出来,面对大海,高声哭诉道:

“明山,我辜负了你啊!”

然后,她投入大海,追随徐海而去。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行为大致是比较缺心眼的,活着不好吗,干吗要去死呢?

诚然,这是一个缺乏逻辑的选择,正如多年前的那个时候,当海盗徐海来到她的面前,她所做出的那个选择一样,毫无逻辑,实在毫无逻辑可言。

从史料价值上来讲,这是一段十分不靠谱的记载,换句话说,其真实性是很低的,但我依然使用了这段材料。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它才是这两个毫无逻辑的选择的真正原因,虽沧海横流,唯恒然不变。

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希望它是真的。

王翠翘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此之后,她的这段传奇经历被写成一本名叫《金云翅传》的书,清代流行一时,是当时的第一号畅销书。但诸位若未看过,那也并不奇怪,因为这本书没能与时俱进,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没有再版了,当年我在省图书馆找了两天,才翻到一本比我大八十多岁的残本,着实不易。

王翠翘就这样渐渐消失了,似乎她从未存在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奇女子的名声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亚洲。在日本和韩国,王翠翘有着广泛的知名度,而在越南,你要说你不知道王翠翘,人家会笑你没读过书,因为在越南的文学史上,这本《金云翅传》大致就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其能量之大可见一斑。

传奇一生若此,似海之情永存。

安息,足矣。”

这个故事打动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和当年明月一样,我也在王翠翘身上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我想,她肯定知道自己的选择或许不符合世俗的规范,但她依然毅然决然地追随内心的声音。这种勇气,因为难能,所以动人。

二是当年明月愿意为了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子花两天时间去翻找资料,并且怀着悲悯之心做清醒的荒谬祝福,“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希望它是真的。”在我看来,愿意花费精力去讲述这样一个看似有些“偏离”主线的故事,对小人物投以深情关注,正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历史著作的独特之处。

历史究竟是什么?

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档案资料,还是后人依据有限线索拼凑出的模糊影像?是史官笔下晦涩的文字,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传奇?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还是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是宏大叙事里的王朝兴衰,还是个体命运中的悲欢离合?

也许都是。

培根在《谈读书》这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se. Studies pass into the character.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现在的智慧和未来的指引。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明朝那些事儿》,走进历史,理解过去,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以下是孩子们的任务单——

荐阅读: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小英雄雨来》,一起寻找身边的“雨来”NO.15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爱的教育》,我们一起写日记NO.15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今天我是升旗手》这群小学生设计了一款游戏NO.153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中的陈行甲最想留住什么?NO.14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野蜂飞舞》,为黄蓓佳和她笔下的主人公织个梦NO.14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看完《河西走廊》,这群六年级的孩子用文字为祖辈拍了一部纪录片NO.14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我们为什么会被霸凌》读后感交流情境任务单——校园侠行,化解舞蹈排练中的‘误会’与‘非议’NO.135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法治的细节》读后感交流任务单——紧急救援下的法律与道德天秤NO.13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圆圈正义》读后感交流任务单——小市集大智慧:寻找我们的“圆圈正义”NO.12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呼兰河传》之呼兰河的时光画册NO.12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重走胡同路:《城南旧事》中的一日重现NO.124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朝花夕拾》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速递NO.123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红楼梦》之同桌计划NO.122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水浒传》:四大名著魅力人物争霸赛之水浒片区赛NO.12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三国演义》之三国大冒险:分久必合的秘密任务NO.11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士兵突击》之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的突击之旅NO.11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俗世奇人》之奇能幻想NO.10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不老泉》——“生命的奇迹与抉择”NO.10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大话西方艺术史》——“联合国艺术盛典:跨越时空的鉴赏”NO.9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大话中国艺术史》——“艺术之旅: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NO.9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枕草子》——“穿越时空,邂逅《枕草子》的世界”NO.9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长安的荔枝》——“不可能的任务:李善德的荔枝之旅”NO.9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太白金星有点烦》——“西游人物大PK”NO.95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西游记》——从“西游取经路线图”到“猪八戒的取经作用:助力还是阻力?”NO.94

蚌壳儿

2025年1月27日于西藏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