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三上八单元文字版NO.75

文摘   2024-10-10 00:00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四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成年人也有儿童。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不畏艰苦、关心他人的赵一曼,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全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灰雀》一课可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
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24 司马光
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
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最后让学生将本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字,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公司、司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跌”,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喜、人人皆知”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字,可出示词语“放弃、舍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半部分时撇、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庭 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 上宽下窄。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
待。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的文章叫作文言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间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作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作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关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如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教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比如,“登”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困难时,教师可相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三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三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生不看教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4.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把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教学资源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史·司马光传》简介
《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灰雀
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2~10自然段讲述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于是和男孩交谈,用温和的语言感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自由。第11~13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间。从第1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带来”等词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第2自然段中的“找遍”,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从把灰雀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能从中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比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可以看出他担心秘密被人发现的紧张;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表明他想用温柔的手段感化男孩;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肯定会放回灰雀。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三只灰雀在枝头扑棱着翅膀,显得自由、欢快,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了解灰雀的样子,感受灰雀的可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列宁、男孩,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说说课文大意;再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与呵护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然后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最后找出表现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具体语句,和同学交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宁、仰、诚”都是后鼻音,可以在词语中练习拼读,如“安宁、宁静”“仰头、仰望”“诚实、真诚、诚信”。
“仰”“或”在字形上分别容易和“迎、柳”“成”混淆,可让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形,如“仰望-欢迎一柳枝”“或者一成功”。
“渣”字,可以出示“面包渣、豆腐渣”等词语帮助学生识记。
还可以在学生自主熟读的基础上,出示“列宁、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等词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巩固识记。
2.写字。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比如,“粉”“粒”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郊”中的“交”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紧凑些。
本课有几个易写错的字,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如,“或”不要少写右边的一撇和一点;“男”字中,“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一撇是分开的两笔;“冷”不要少写最后一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羊字头的三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匀。
或 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展,撇要穿插到提的下面,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的问题默读课文,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梳理,以图示的形式列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列宁、男孩,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示说说课文大意。
2.词句段理解。
(1)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里的想法。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探究人物的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到底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想法”默读课文,再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针对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可先让学生回忆平时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再思考:列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什么?针对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让学生通过这些对话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穿男孩,对男孩是尊重和呵护的。
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一般心虚的时候会吞吞吐吐,那么此时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男孩可能在担心列宁会责怪他,想说又不敢说。
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触动,于是他说:“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起初男孩犹豫不决,现在男孩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放回灰雀。
其他的句子,可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试着体会,教师再相机指导。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可以在体会了人物内心想法之后进行,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首先,让学生从第1自然段中找到“粉红的”“深红的”“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等描写性的词句,结合插图感受灰雀的可爱,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接着,让学生先把列宁和男孩说的话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没有提示语的句子添加提示语。比如,第4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男孩(心里面有些紧张地)说;第9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列宁(故作疑惑地)问。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添加了提示语的句子,体会添加得是否恰当。把握了恰当语气后,让学生恢复课文原貌,展开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互相评议。
(3)感受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带着课后第三题的问题“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人物喜爱灰雀的语句。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可提示学生: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
学生找了以后,自主交流,教师再梳理、小结。比如,第1自然段中描写列宁经常看灰雀、喂灰雀的语句,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第2自然段中描写列宁到处找灰雀的行为,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第3~10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显示出列宁想感化男孩找回灰雀的愿望;男孩先是把灰雀抓起来了,当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时,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的语言和行为,都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比如,用“跳动”“欢快”等词语写一写窗外的小鸟;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本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写了事情的起因,第2~4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第5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课文主要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忘我工作的情形。比如,第2自然段中,“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等语句表现了长时间没有休息的白求恩身体的疲惫,“接过”“敏捷”“取出”“丢”等词语表现了白求恩的沉着冷静、医术高超;第3自然段中,师卫生部长的“恳求”与白求恩的回应,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对工作极其负责的敬业精神。
此外,课文对环境的描写突显越来越严峻的战争形势,与对人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硝烟滚滚”“弹片纷飞”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做手术,说明此时的白求恩眼中只有手术台,只有手术台上的病人;在炮弹将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的时候,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继续做手术,充分体现了他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坚守信念的革命精神。
课文配有一幅照片,呈现了白求恩的雕像,他眼神坚毅镇定,望着远方。照片有助于学生感受白求恩的形象,更好地体会白求恩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会写“术、斗”等12个字,会写“手术台、阵地”等17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语句。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感受白求恩的品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先默读课文,梳理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再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危险;接着,通过多种方法理解“仍然、恳求、争分夺秒”等词语的意思;然后,聚焦对白求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白求恩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坚守阵地的革命精神;最后,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要提醒学生注意“撤”是翘舌音,“速”是平舌音,“棒”是后鼻音,“恩”“险”“帘”“迅”是前鼻音。“迅”“速”都有走之,可以组成词语认读。“撤”“险”“夺”可以结合词语“撤走”“危险”“争夺”进行认读,理解字义。此外,“棒”和“捧”的字形容易混淆,可以让学生借助偏旁进行区分。
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以在词语中辨析读音。比如,“战斗”的“斗”读dòu,“斗笠、一斗米”的“斗”读dǒu;“白求恩大夫”的“大”读dài,“大小”的“大”读dà。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焰”“仍”“险”等字要提醒学生写得左窄右宽。“术”和“匆”的最后一笔都是点,教师范写时可突出书写,提醒学生不遗漏。“离”的下半部分可让学生和“内”进行比较,把下半部分的撇折写正确。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上半部分的“列”第四笔点落在横中线上。下半部分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
仍 单人旁的竖笔要写直。第三笔是横折折折钩,第四笔是撇,撇要写得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等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教学之初,教师可出示相关资料,介绍“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的基本情况,尤其要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久、过程之艰难有初步的感知。还可引导学生读题目,谈谈对“手术台”和“阵地”这两个词的了解,明确“阵地”十分危险、需要坚守,
“阵地”上的战士要不断战斗。
接着,可提出“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阵地'上做了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梳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词句段理解。
(1)带着任务默读课文,体会战斗的激烈。
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后,可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交流阅读感受。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相机指导学生体会战斗的激烈。比如,“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等语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可引导学生联系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战争场景想象情境;“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等语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火灾场景,想象当时情况的危急。接着,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战斗的激烈。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本课综合运用。
第一句中的“仍然”,可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明白它指的是“仍旧”“还是”。第二句中的“恳求”,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卫生部长在请求白求恩撤离时态度非常恳切,所以“恳求”应该是指恳切地请求。第三句中的“争分夺秒”,可引导学生把前后两部分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理解:“争分”和“夺秒”都是抢夺时间的意思,合在一起,强调不放过一分一秒,对时间抓得很紧。
除了课后第二题所列的三个词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理解其他词语的方法。比如,“火线”一词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硝烟滚滚”一词可用想画面的方法理解。
(3)结合上下文,从具体语句中理解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描写白求恩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对白求恩的印象。可先让学生细读题中的三个句子,说说“在激烈的战斗中,白求恩是怎样做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感受白求恩的品质。第一句话,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白求恩连续工作两天两夜后的疲劳,感受他为了伤员不怕劳累的品质。第二句话,可引导学生关注“接过”“敏捷”“取出”“丢”等词语,联系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医生做手术的画面,感受白求恩专注于救治伤员、一丝不苟的品质。第三句话,可引导学生回顾在课始交流过的“阵地”的特点,如十分危险、需要坚守、战斗不断,以及课文中描写战斗激烈的语句,进而体会:白求恩做手术的地方和阵地一样十分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像战士一样坚守了六十九个小时,体现了他坚守阵地的革命精神。此后,可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其他语句,进一步感受白求恩的品质。
在感受白求恩品质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教师相机总结:前线阵地是战士们战斗的地方。白求恩不仅把自己看作一名医生,也把自己看作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士。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医生,他认为什么都没有救治伤员重要。因此,对他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本课词语表中的“手术台”“阵地”“战斗”“激烈”等词语,写一写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20世纪30年代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重庆市委党刊《群众》编辑,新华社特派员,《文学丛报》《小说家》《小说》《收获》编辑,香港《北方文丛》主编,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工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宣传部副部长,全国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及副秘书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顾问、名誉委员等。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改动)
齐会战斗
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一部,在河北河间齐会一带对日军进行的歼灭战。
1939年春,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率师主力与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连续打破了日军第三、第四、第五次围攻后,转移至河间东北的坞家村、卧佛堂、齐会、郭官屯地区休整待机,师部驻大朱村。4月20日,日军第27师第3团第2营八百多人和伪军一部由河北省沧县进至河间。23日9时占领南、北齐曹,在炮火掩护下向齐会村发起进攻,将第120师第716团第3营包围于村内。第3营指战员英勇奋战,逐街逐院争夺,大量杀伤日军,最后退守村东一角。为拖住日军,完成围歼日军的部署,第716团第1营和第120师第715团第7连分别从齐会东北、东南方向增援第3营。
日军进攻受挫,遂加强炮火袭击,并向齐会以北第120师司令部驻地大朱村发射毒气弹,贺龙等二十人中毒。23日16时左右,前来增援的日伪军共七百余名分别被第5团、第3军分区一部和游击队击退或阻击、钳制,齐会的日军完全陷于孤立。第120师主力开始对齐会日军实施内外夹击,在马村、找子营、南留路等地伏击、截击日伪军,连续打退了日
伪军的多次突围和增援。战至25日黄昏,齐会日军除八十余人逃往沙河桥外,大部被歼。
这次战斗,第120师主力和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一部共歼日军七百余名,取得了平原歼灭战的胜利,对巩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和推动华北敌后游击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有改动)
一个粗瓷大碗
教材解析
本文围绕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后,通讯员特地找了一个粗瓷大碗。开饭时,通讯员用这个碗给赵一曼盛了病号灶的高粱米饭,她却偷偷地将碗中的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赵一曼又把碗“丢”了,原来这个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全文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告诉读者赵一曼用过的这个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第2~11自然段,具体叙述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课文借物忆人,在细节中突显赵一曼感人的品质。一类是文中出现的事物,如“粗瓷大碗”“搪瓷缸子”“高粱米饭”“野菜”“草根”“橡子面”,表现了当时东北抗日联军极端艰苦的战斗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赵一曼和将士们不畏艰苦的伟大精神。另一类是描写人物的语句,比如,第2、第3自然段中,“早就”“好不容易”等词语和赵一曼说的话,显示出她一向关心他人,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第7自然段中,“端”“走”“倒”“盛”等一系列的动作,以及第8自然段中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的表现,进一步突显了赵一曼艰苦朴素、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第9、第10自然段中,通讯员和赵一曼的对话,轻松幽默,表现了赵一曼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
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教学建议
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默读课文,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故事的感人之处,学习以赵一曼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高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分享,进一步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本课故事的大背景“抗日战争”,学生已经通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学习有所了解。教学之初,教师可介绍“东北抗日联军”“赵一曼”的基本情况,尤其要让学生对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背景有初步的感知,对赵一曼的生平有大致了解。
2.带着任务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感人故事。
在大致了解故事背景后,教师可让学生带着学习提示中“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一任务默读全文,自读自悟。课文中一些事物名称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搪瓷缸子、高粱米饭、野菜、草根、橡子面”,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适当出示资料、图片,联系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读文后,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故事的脉络。比如: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成七班的菜盆。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细节,交流故事的感人之处,深化对人物品质的认识。可以结合文中出现的事物引导学生交流。比如,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无论是搪瓷缸子、粗瓷大碗,还是高粱米饭,都十分珍贵,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赵一曼和战士们仍然坚持斗争,表现了忠贞不渝的爱国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来体会。比如,第2、第3自然段“早就”“好不容易”等词语和赵一曼的语言,表现了赵一曼关心战士、艰苦朴素的品质;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和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的样子,表现了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第10自然段赵一曼的话“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表现了她的豁达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赵一曼的事迹。要有意识地提示学生查找资料的方向,比如,赵一曼成长、求学的情况,她和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一起与日伪斗争的经历,以及她牺牲时的情形。可组织学生交流关于赵一曼的资料,分享对赵一曼的敬仰之情。
4.生字学习。
本课生字,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集中指导。要提醒学生注意“陈”“曼”“顿”“侦”是前鼻音,“缸”“粱”是后鼻音。还可以把生字放在词语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高粱米饭”“吃顿饱饭”。
本课多音字“还”,可根据语境辨析读音:“他还在学习”中的“还”读hái,“他去图书馆还书”中的“还”读huán。
还可以告诉学生、课文中的“通讯员”现在称作“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担任递送公文等联络工作的人员。
教学资源
赵一曼
赵一曼(1905-1936),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从反抗封建礼教,谋求自身解放开始,接受了进步思想,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在上海、江西等地做党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发动抗日斗争。1933年10月在哈尔滨总工会工作时,曾参与领导哈尔滨市电车工人罢工。1934年7月到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任中国共产党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当地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后,经常率领部队打击日伪军。同年11月间的一次战斗中,2团被日军包围,他们连续打退日军六次冲锋。在掩护大队突围时,赵一曼身负重伤,并于突围后的11月22日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舍养伤时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次负伤昏倒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她宁死不屈,痛斥日军的侵略罪行。日军为了得到口供,送她进医院治疗。她在医院里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了看护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帮她逃出。途中又被追捕,受到更为残酷的刑讯,后被杀害于珠河。赴刑前给孩子写下要接替母亲继续斗争的遗言。临刑时,激昂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有改动)
口语交际:请教
教材解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请教”,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材提供了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材呈现了请教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比如:请教要注意时机,不要在别人不方便的时候打扰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即使别人没能解决你的问题,也要表示感谢。
然后,教材布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同学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个任务,是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尝试向别人请教,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日常交往中的不足,学会应该怎样向别人请教,怎样有礼貌地与别人交往。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练习过“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通用礼貌用语的使用。本次“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的要求,既包括礼貌用语的使用,又包括其他正确的交际礼仪,如选择正确的提问时机、耐心听别人讲话、请教后对别人表示感谢。“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是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思考别人说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最终解决问题,使得请教具有实效。这个要求,侧重树立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提升学生应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建议
一、小组合作,梳理如何有礼貌地请教
课始,可以播放几组常见小事的视频,如请教爷爷怎么下象棋、请教同学怎么吹笛子,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么请教才更合适。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教材中的提示梳理:请教时要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不但要使用礼貌用语,还要注意交际礼仪,使得被请教的人感到被尊重,能够更好地提供建议。再引导学生思考,请教别人的时候,哪些用语、哪些礼仪会显得有礼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要选择时机,在别人不忙碌、时间比较方便的时候请教。请教前,对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可以用“不好意思,你现在有空吗”“打扰一下,我想请你帮个忙”等用语开启对话,对长辈、德高望重的人可以使用“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想向您请教”“我有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等正式的用语开启对话。请教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对方讲话,眼睛要看着对方,让对方感到自己听取建议的诚意。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之后,使用“请问,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您可不可以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呢”等用语提出追问。请教结束后,不管别人是否解决了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可以用“麻烦您了”“多谢您的帮助”“谢谢”“我懂了”“太感谢了”等表达谢意的用语,再加上点头、微笑等恰当的动作。
随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示教材中的两个情境,尝试请教。随机指名同桌展示,并对照“有礼貌地请教”的要求进行点评:面对不同的请教对象,在请教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使用了恰当的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
二、创设情境,练习追问
本课关于“追问”的教学,教师提供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产生真实的疑问,并及时进行有礼貌的追问。
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份“我最近遇到的难题”的学习单,提前收集学生近期遇到的难题,并进行大致分类。
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难题创设情境。比如:“我很胆小,上课时明明想举手回答问题又怕答错。”“我晚上怕黑不敢一个人睡,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妈妈答应我,如果口算全对,给我买心爱的玩具,但是有一题我做错了妈妈没发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和妈妈说实话。”教师可点几组学生上台演示请教,相机指导。当有学生追问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马上点明:请教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问对方。比如,对方给了建议,但自己不明白如何具体实施时,可以用“您刚刚说的方法,能再说得具
体一点儿吗”等用语追问,使解决方法更详细;大致明白对方的建议,但想确认时,可以重复对方的话,再加上“您刚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用语追问。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方式,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时机。一般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之后提出追问,尽量不打断别人说话;如果在别人说话过程中就想要追问,一定要在别人说完一句话有较大停顿时提出,并注意使用“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等用语。教师可小结追问的要求: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追问时要有礼貌。
三、用自己的问题练习请教
经过前面的情境练习,学生已经尝试了“有礼貌地请教”“及时追问”。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向班里的同学请教。
先两人小组练习请教,一人提出请教,一人给出建议。然后,教师指名学生到讲台,点出其他小组任意的同学,进行请教。教师相机点评、指导,重点要点评:是否说清楚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请教的各个环节,是否使用了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是否做到了及时追问。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要求把一次玩的过程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要求写事,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的过程,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教材第一部分以问题激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还提供了与同伴掰手腕、和爸爸妈妈逛动物园、和爷爷一起钓鱼、去游乐场游玩的四幅图,场景有校内也有校外,有和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也有和家人长辈的温馨相处。活动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旨在从不同角度唤醒学生对快乐往事的记忆,为学生习作的选材作铺垫。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写一次玩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放电影”、看照片、和别人聊-聊等方法回忆当时的情形,以便选择习作内容,梳理习作顺序。
教材第三部分提供了交流和评价的建议,提示学生写后大声朗读,在文字中重新体验当时的快乐心情,并和同学分享交流这种快乐心情。在同伴反馈的基础上,修改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学习如何将习作写得更清楚。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建议
一、借助插图,开拓选材的思路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感受玩耍的快乐,并了解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交流,回忆自
身的经历,说一说:你平时喜欢玩什么?哪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插图的内容,启发学生把自己觉得特别新奇、特别高兴、特别有趣的经历说出来,可以是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是和家人一起玩;可以是在校内玩,也可以是在校外玩;可以是一个游戏,也可以是一次游览活动······为了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把玩耍时拍下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也可以让共同玩耍的几个学生一起讲讲他们玩耍的经历。总之,要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开拓学生习作选材的思路。
二、回忆玩的过程,尝试习作
写之前,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注意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还要回想一下玩的细节,什么地方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提示学生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玩耍时拍的照片,帮助自己回忆当时的快乐感觉。当学生回忆有困难时,可以让其找当时一起玩的同学聊一聊,回顾玩的过程。如果是和家人一起玩的经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与家人聊一聊。
个人回忆之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述、交流自己玩的过程。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这几个方面说清楚,听的学生针对不太明白的地方追问。
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玩的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可以提示学生:要写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玩的过程,如果需要,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这些连接语;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可以多写几句话;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评改习作,分享玩耍的快乐
写好后,先让学生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主评价。主要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写清楚了玩的过程,是否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描写快乐心情的词语,让学生想想可以用在自己习作的哪些地方;还可以建议学生用上一些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让学生根据自评与教师的提示,自主修改习作。
然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跟同学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请其他同学自由表达听后的感受,比如,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还有哪些地方没听明白。根据同学的反馈,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最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为学生作评改示范,让学生学会评改的方法,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主要看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评改一篇同学的习作,教师再进行展示点评。
语文园地八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交流,是对此前默读学习的梳理总结,如不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默读。特别提示了一个要点: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设法了解意思,而不是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以免打断默读过程、影响默读速度。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和“目”有关的字、词,旨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学词,巩固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在例句中区分“陆续、继续、连续”三个容易混淆的副词,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第二题创设了“妈妈准备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练习分类整理购物清单,知道分类列清单的好处,将语文能力运用于实际生活。
“日积月累”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呼应本单元人文主题“美好品质”,旨在让学生初步懂得待人的道理,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从二年级以来默读学习的实践,围绕默读的基本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
2.让学生交流:默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是如何解决的。教师小结:默读时画出来,读后再想办法理解。还要提醒学生:将来默读时,要学会加快速度,不太理解
的地方可以暂时跳过。
3.让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默读实践,交流一下自己带着什么问题默读了课文,是怎么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带着问题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很大。
4.引导学生默读学习伙伴的话,圈画关键词,再对照自已的实践说一说:关于默读,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睁、眨”等6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发现这些字词都和“目”有关。重点指导识记其中六个生字。还可以让学生用演一演的方法,区分“睁”“眨”“瞪”“瞅”“瞧”的不同意思。
2.让学生自主认读两个双音节词语,做一做“眨眼”的动作,指一指“眼眶”,发现与眼睛的动作有关的词语,常常含有目字旁的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如“眯缝”“眼睛”。几个四字词语,可以借助与眼睛有关的动作“睁”“瞪”“睹”来理解;也可以逐字理解,比如,“目瞪口呆”中“目”是眼睛,“瞪”是睁大眼睛的动作,“口”是嘴巴,“呆”是说不出话发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目瞪口呆”的意思-因为吃惊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3.理解词语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用一用,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比如,可设计选词填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哥哥()这一切,惊得( ),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满地的碎片,顿时()。
1.能辩析“陆续、继续、连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1.让学生朗读三个句子,初步感知“陆续、继续、连续”三个副词的不同用法。“陆续”描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事的情形、如“天黑了,人们陆续回家了”;“继续”一般是描述一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停,再接着往下做的情形,如“晚饭后,爷爷继续看报纸”;而“连续”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如“这学期,我们班连续三次获得流动红旗”。
2.让学生试着在例句中换一下这几个词语,体会其中搭配的错误,明确在这几个例句的语境中,三个副词不能互换。
3.教师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进一步辨析这三个副词的用法,比如:
(1)我( )三年去了爷爷奶奶家过暑假。
(2)电影散场了,观众( )离开了电影院。
(3)过了一会儿,他们( )往前走。
4.可出示“夏季小伙伴们在游泳馆游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这三个副词分别写一句话。比如:“已经连续几天高温了。”“小伙伴们陆续来游泳馆游泳啦!”“我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和小伙伴们比赛游泳。”
2.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可创设生活情境,比如,老师去超市购物后,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全,询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借此引出“购物清单”这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超市购物经验发现:列购物清单不仅能不遗漏需要买的物品,还能提高生活效率。
2.可让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多种形式练读教材上的物品,交流自己了解的生活常用物品。
3.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给教材上的物品分类。可按食物和生活用品分成两大类;也可分成蔬菜、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几类。只要学生的分类合理即可,教师不必作硬性规定。
4.让学生试着帮助妈妈列一份购买年货的清单。引导学生先思考一般需要置办哪些年货,列出清单,再想想怎样能让妈妈购物又方便又快捷,运用前面学到的分类方法,给事物分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清分类的依据。还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父母一起完成年货的购买,看看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进行调整。
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1.教师范读名言,学生跟读,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了名言后的理解,教师再讲解大意,但不必精准解释。之后,让学生试着联系本册的课文,说一说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待人的,以加深对名言的理解。比如,《灰雀》中的列宁,用温暖的方式感化男孩。
3.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名言,再在小组内展示读。多读几遍后,不看教材,在教师的带领下试着背诵。
教学资源:
“日积月累”名言大意
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