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一上八单元文字版NO.91

文摘   2024-10-12 00:00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比尾巴》《乌鸦喝水》《雨点儿》3篇课文。这些课文对动物或自然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这是在第5单元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朗读提出的更高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把长句子读通顺。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长句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做到词语连读,读好句中的停顿;还有一种是分句较多的句子,这种句子虽然比较长,但分句结构简单,容易理解,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读好分句间的停顿。
教学本单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过的方法,不断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本册最后一个单元,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本单元课文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如,《比尾巴》采用的是三问三答的形式,要引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陈述句;《乌鸦喝水》,既要指导读好疑问句,还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雨点儿》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针对本课首次提出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引导学生读好角色说话的语气。
3.针对长句子的不同形式,朗读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尾巴》《乌鸦喝水》重在评价是否能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做到词语连读,读好句中的停顿;《雨点儿》重在评价是否能读好逗号和句号的不同停顿,读好分句间的停顿。通过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现象,如单字读、唱读,争取把长句子读通读顺。
4.根据学情,灵活安排单元学习内容。如,可以在学习《乌鸦喝水》之后,学习口语交际“我会想办法”,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8 比尾巴
教材解析
《比尾巴》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6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共4小节。根据问题与回答,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1、2小节是第1部分,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第3、4小节是第2部分,同样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儿歌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
课后第2题左边摘录了文中一问一答的一组句子,右边是另一组句式相同的一问一答的句子,替换了个别词语,引导学生照样子做问答游戏,通过仿照一问一答的句式练说,学习表达,丰富语言积累。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6种动物的尾巴,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等生字和偏旁提手旁、斜刀头、八字头。会写“比、巴”等字和笔画竖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疑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能仿照课文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关联学生已知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通过借助拼音尝试读、教师范读、同桌对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三问三答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6种动物的名称和它们尾巴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的语气,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还可以照样子做问答游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熟悉一问一答的语言表达。最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识字写字相关内容。
一、内容理解
回顾第3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谁会飞》,在趣味问答中激起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
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6种动物的图片,调动学生对小动物的相关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三间三答的表达方式,明确第1小节和第3小节都是由“谁”开头的疑问句,第2小节和第4小节是相应的回答。理解词句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和课文插图。如:“弯”在《月儿弯弯》《四季》《小小的船》中都出现过,可以出示相关插图通过复习旧知理解;“扁”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中鸭子的嘴,知道鸭子的嘴也是扁扁的,迁移理解“尾巴扁”;“最”很难单纯地讲解词义或用法,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的6种动物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谁的尾巴最好看,由此领会“最”的意思和用法。
在理解“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不必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也不必让学生说出“松鼠的尾巴”与“一把伞”什么地方像。可以将松鼠的图片与降落伞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从整体上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即可。
二、朗读指导
本课整体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做问答游戏。因此,课文的朗读指导,除了让学生自由读,还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对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
可以先出示4个较短的疑问句和作为回答的陈述句,通过对比范读,让学生体会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要上扬的特点。然后以“谁的尾巴长”为例,让学生练读,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读好其他疑问句。接下来,教师可以出示2个较长的疑问句,通过对比范读较长的疑问句和较短的疑问句,让学生体会到在读较长的疑问句时,“谁的尾巴”后面可以稍作停顿,再接着往下读。学生以“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为例练读后,再读好另一个较长的疑问句。
还有一些词语的读法需要注意,如,疑问句的重音要放在疑问词“谁”和“长、短”等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上,陈述句的重音要放在“猴子、兔子”等称说动物的词语上,“的”要读得又轻又短,学会连读,不拖音。
本课要求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有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也可以引导学生想想每小节讲述的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如,第2小节说到的动物都有4条腿,行动敏捷;第4小节说到的动物只有2条腿,都有翅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强化记忆、背诵课文。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认的生字中,有些字的字音不容易读准,如翘舌音“谁、长”,平舌音“伞、最”,可以对比练读。“巴”字本身读一声,在词语“尾巴”中读轻声,需指导学生读准。
本课的大多数生字适合随文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可以联系数学课上学的内容理解“比”的意思,如,“马比鸡大,狗比猫多”。可以借助插图中动物的尾巴,理解“尾巴”的意思。在认识“巴”的基础上,结合提手旁的学习认识“把”,还可以回顾学过的“爸”加以巩固。“伞、兔、公”可以组成词语“雨伞、兔子、公鸡”等,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者结合图片理解。结合“兔”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偏旁斜刀头,并勾连学过的
“色”字加深对新偏旁的认识。八字头容易与人字头混淆,可以把“伞、公”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仔细观察偏旁的不同。
“长、短”是一组反义词,可以放在一起识记。教师可以出示几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片,让学生说说哪些东西长、哪些东西短,再和生字连一连,巩固识字。
2.写字。
本课要学写的字建议分两课时分别指导。“比、长”中都有新笔画竖提,可以一起指导书写。这两个字的书写都要注意笔顺,“比”的笔顺是横、竖提、撇、竖弯钩,“长”的笔顺是撇、横、竖提、捺。竖提和竖钩容易混淆,可以通过范写,强调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还可以带着学生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进行区分,如,“竖提竖提往右提,竖钩竖钩往左勾”。“比”中的竖提和竖弯钩也容易混淆,可以让学生反复书写加强记忆。“巴”要重点指导学生将竖弯钩写舒展。“公”的八字头注意不能和人字头混淆。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词语,如“比一比、下巴、公开”,让学生写一写,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四、积累运用
1.运用多种方法,巩固识字。出示“巴、讠”,让学生想想用加一加的方法可以分别组成学过的什么字,培养学生归类识记的意识。如,“巴”可以和其他部件组成“爸、把”;“讠”可以和其他部件组成“词、语、说、谁”。“把”在本课中是量词,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拓展说一说“一把椅子、一把扇子”等词语,进一步体会“把”的用法。
2.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特点。课后第2题要求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句子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左边一组是课文中的句子,右边一组替换了其中的个别词语。可以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原句的基础上提问:“谁的样子最可爱?”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兔子的样子最可爱”,也可以是其他动物的样子最可爱,只要句式相同即可。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交换角色,由学生来问,教师来答,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一问一答的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拓展开去,做更多的问答游戏,如:“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耳朵大?大象的耳朵大。”
9 乌鸦喝水
教材解析
《乌鸦喝水》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一喝不着水一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开动脑筋想办法。
课文共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只口渴的乌鸦找到了一瓶水,却因为瓶口太小而无法喝到水。最后一句“怎么办呢”,既点明了乌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能引发读者思考。第2自然段写乌鸦由旁边的许多小石子想出了办法,说明乌鸦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第3自然段写乌鸦如何利用小石子喝到了水。其中“一颗一颗”与“渐渐升高”互相呼应,体现了瓶子里的水逐渐上升的过程。乌鸦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喝着了水。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并说一说,了解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呈现的是乌鸦叼着小石子往瓶子里放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喝、只”等生字和偏旁走之底,读准多音字“着”。会写“只、个”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并能说出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乌鸦在做什么,联系生活经验回顾自己口渴时的情景。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试着自己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体会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并结合课后第2题“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这一问题,提取明显的信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识字写字相关内容。
一、内容理解
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情节清晰,事理蕴含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讲述口渴时的情景,再回到课文中,体会乌鸦遇到困难后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仔细体味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中蕴含的智慧。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到处找水喝”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乌鸦口渴的程度以及四处找水的焦急心情。继而借助问题“乌鸦看见了有水的瓶子,却仍然喝不着水,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画出关键信息“水不多、瓶口又小”,了解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着的原因,体会乌鸦从喜出望外到郁闷的心情变化。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看见、许多”等词语,体会乌鸦善于观察,善于利用周围事物的特点。教学第3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可以让学生画出“一颗一颗、渐渐升高”等关键词,体会随着石子一颗一颗放入,水面逐渐升高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乌鸦当时既焦急又耐心等待的心情。结合故事的结局“乌鸦就喝着水了”,引导学生明白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2题,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然后结合朗读和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如果学生表达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词语,如“小石子、办法、放进、瓶子、升高”,让学生借助词语表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二、朗读指导
要继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自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可根据学情指导读好“一”的变调,读好长句子,读出恰当的停顿。如,第2自然段的句子较长,可以让学生依次读“小石子一许多小石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逐步把长句子读通顺。又如,第3自然段中的“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要引导学生想象“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的画面,通过理解读好句中的停顿。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长句子读通读顺。
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乌鸦遇到困难后靠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以及乌鸦的心情变化。第1自然段中“到处”一词,可以读得稍重、稍慢,突出乌鸦到处找水的辛苦。“喝不着水”可以读得急促、快速,突出乌鸦口渴又喝不着水时的焦急心情。“怎么办呢?”一句的朗读是重点,也是难点。指导时,“办”字可重读,“呢”的尾音可读得短促些,表现出乌鸦急于解渴而又不知所措的心理。第2自然段中,“想出办法来了”可读得欢快些,表现出乌鸦既激动又跃跃欲试的心情。第3自然段中,“一颗一颗”和“渐渐升高”,读的时候可以稍微拖长一点儿声音,感受水面逐渐上升的过程。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只、处、找、石、出”和多音字“着”是翘舌音,可以集中指导,通过提示发音方法等帮助学生读准。“进”是前鼻音,与熟字“今”的读音相近,“喝”与熟字“禾”的读音相近,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读,体会声调的不同。
可以根据汉字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运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量词“只”可以让学生拓展说说“一只()”,借助新的语境识记。“找、进”可以借助偏旁识记,同时联系熟字“这”认识偏旁走之底。“进”和“出”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对比识记。“处、法、高”等字可以结合生活识记,如,联系学校教务处、保卫处等的指示牌认识“处”,联系数学课上的加法、减法认识“法”,联系测身高、跳高等活动认识“高”。本课大多数生字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词语中识记,如“喝水、到处、找出、许多、石头、办法、放进、升高”,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按结构可以分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两类。书写独体字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得端正,不要偏斜。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时要注意两个部件的相互配合。
“只、石”都有相同的部件“口”,要提示学生注意“口”的不同位置,大小要适中。“个”可与前一课的“公”对比,提示学生撇捺要相连,不能写成八字头。“多、出”是书写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范写重点指导关键笔画的位置,强调“多”上略小下略大,上下两部分要垂直对齐;提示“出”的笔顺是竖折、竖、竖、竖折、竖,以及中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如“一只、五个、石头、长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四、积累运用
1.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一些常用词语说句子。如“渐渐”,可以创设太阳缓缓升起、花朵逐渐开放等情境,鼓励学生用上“渐渐”仿说句子。从课文语境拓展到生活情境,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小组合作完成小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适量水,往里面加入小石子,观察水面渐渐升高的现象。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实验的过程。
雨点儿
教材解析
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讲述了雨点儿从云彩里落下来后,大地所发生的变化。
第1自然段交代背景-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落下来。其中,“数不清”说明雨点儿之多,为下面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作铺垫。第2~4自然段写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在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问答中,点明它们选择的不同。第5自然段写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选择虽然不同,但都给大地带来了美好的变化-小雨点儿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花,长出了绿草。
课后第1题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教材首次提出分角色朗读的要求,需要学生根据角色的特点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特点,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读含有“不”的词语,旨在让学生体会“不”的变调现象。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读长句子,要注意读好句中停顿以及逗号和句号的停顿,体现了朗读要求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点、彩”等生字和偏旁四点底、穴字头,读准多音字“数、长”。会写“来、半”等字和笔画横钩。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准“不”的不同读音。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读课文,数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结合下雨时和雨后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识字写字相关内容。
一、内容理解
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喜不喜欢下雨、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细读课文。
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播放下雨的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一方面渲染氛围,另一方面借此引导学生体会“数不清”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什么事物是“数不清”的,如数不清的树叶、数不清的雪花。
教学第2~4自然段时,可以借助问题“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半空中说了什么”,引导学生找一找、画一画它们说的话。关联《比尾巴》三问三答的形式以及课后做问答游戏的练习,提示学生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中也有“问”有“答”。同时让学生说说大雨点儿问的什么,小雨点儿答的什么,小雨点儿问的什么,大雨点儿答的什么,理解对话内容。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要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读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说的话,感受它们选择的不同。
教学第5自然段时,可以创设问题: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后,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去的地方不同,但它们都滋润了花草,给大地带来了美好变化。可以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观看两种景象:一是经过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二是种子被风吹来,飘落在土地上,下了一场雨后,种子发芽、生根、开花。在感受美景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朗读指导
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尝试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本课自然段较多,可以逐段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读准本课多音字“数、长”的读音,并出示由“数、长”的不同读音组成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这是本册教材第一次提出分角色朗读的要求,需要重点指导。课文中有两个角色-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读小雨点儿的话时语气可以天真一些,读大雨点儿的话时语气可以稳重一些。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说的话中,既有陈述句又有疑问句。可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读疑问句的方法,注意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要上扬。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朗读。如,如果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离得很远,它们会怎么说话?如果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都急着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它们又会怎么说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读好句中停顿以及逗号和句号之间的停顿,读好长句子。可以先分别指导读好两个句子,适当关注句中词语连读,读好句中的停顿。再将两个句子组合成一段话,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感受逗号和句号停顿的差异。然后通过模仿练习,让学生发现停顿的一般规律:句中的停顿短于逗号的停顿,逗号的停顿短于句号的停顿。最后检查朗读,通过反馈评价落实要求。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比较多,如“点、半、问”和“空、方、更”。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范读,帮助学生区分。
多音字“数、长”的认读要结合字义进行。可以引导回顾前面所学的另一个读音,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境,体会“数、长”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意思。本课“数”的意思是清点数目,“长”的意思是生长,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字在课文中应分别读shǔ和zhǎng。
本课要求新认识的偏旁穴字头,容易与前面学过的偏旁宝盖头混淆,可以编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偏旁四点底可以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黑”字来学习,渗透借助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熟字换偏旁、加偏旁。如:“闪”字中的“人”换成“口”,就成了“问”;“工”字加上穴字头就成了“空”;“采”字加上三撇就是“彩”。
(2)结合语境。如,联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问”和“回、答”的意思;结合句子“花红了”“花更红了”,在对比中体会“更”的意思。
(3)对比识记。如,可以出示一张纸和半张纸,帮助学生理解“半”;出示一张黑白照片和一张彩色照片,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彩”。
(4)扩词识记。如“点、久”,可以扩展“一点儿、地点、点心、点头、多久、好久”等,引导学生在词语中识记。
2.写字。
本课要学写的字可以分两课时分别指导。要引导学生关注独体字做偏旁时发生的字形变化。如,指导“有”字时,可以与“月”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月”在字的下半部分时,撇变成了竖。“来”和“半”可以一起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基本对称。结合“你”的书写,重点指导新笔画横钩的书写,注意与横撇、横折的区别。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如“出来、一半、半天、只有”,让学生写一写,巩固所学写字。
四、积累运用
1.玩“一字开花”游戏,读准“不”的读音。
出示课后第2题呈现的5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注意“不”的两种读音。引导学生拓展说说还有哪些带“不”的词语,如“不能、不对、不好、不够、不如、不是”。
视学情,还可以让学生圈一圈、说一说“不”在什么情况下会读二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拓展练习,读好长句子。
可以从本册课文或“和大人一起读”中找一些长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加强练习。如: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老猴子倒挂在树上,拉住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
问题提示
“不”不是多音字,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读音?
“不”本音是bù,在四声字前变读为bú。教学时,学生能初步了解这一变调现象,并在词语中读准“不”的读音即可。
语文园地八
教材解析
语文园地八共安排了6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连一连”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将汉字按结构进行归类并识记。
“字词句运用”编排了两项练习。第1项引导学生巩固识字,扩展积累12个词语。第2项让学生尝试给家人或朋友写一句新年祝福的话。
“书写提示”总结了“先外后内”和“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培养学生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的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风》,引导学生诵读积累经典古诗。这首诗写出了风对自然界不同事物的影响,表现了风的强大力量。
“口语交际”采用看图补白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小兔可以用哪些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小贴士明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与人交流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是一首《春节童谣》,完整描绘了春节期间的一系列习俗。通过和大人一起阅读,学生不仅能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能体会到童谣中的淳朴情趣。
本次语文园地可以按板块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各板块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可以在学习《乌鸦喝水》之后,引入口语交际“我会想办法”,利用乌鸦动脑筋想办法喝到了水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说说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可以将“字词句运用”中的写新年贺卡与“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春节童谣》整合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家人或朋友写新年祝福,了解春节的习俗。
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字。初步了解汉字的结构,将汉字按结构进行归类。
1.明确题目要求。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将“只”“果”“叶”3个字分别装入写有“花”“口”“作”的篮子里?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讨论得出结论:是按上下结构的字、独体字和左右结构的字进行分类的。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需要连线的字中,有6个之前未要求学生认识。可以出示生字条,让学生尝试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认一认,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接着同桌合作,说一说识记的办法。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如:“牛、羊、爪”可以结合象形字特点识记;“旦”可以通过简单讲解构字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拼、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音”还可以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连线,教师视学情进行指导。
3.适当拓展,加深体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识字表、课文、教室的布置中找一找这3种结构的字,或者自己举例说一说。
4.指导书写。“牛、羊、白”字形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书写,提示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位置,如,“牛、羊”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白”的撇从竖中线上起笔。“果”字可以在教师范写的基础上,让学生练写,范写时强调“果”的笔顺,以及第6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1.积累6组由熟字构成的词语。
1.出示6组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读、同桌对读等方式认读词语。如果学生认读有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
2.引导学生找一找每组词语的共同点,发现同一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玩“一字开花”游戏,用“皮、法、回、许、处、方”6个字继续进行组词练习,积累其他词语。也可以提供本单元学过的其他字让学生组词。
2.学习写新年贺卡,能给家人或朋友写一句祝福的话。
1.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美术课,制作一张贺年卡,自己画好图案,留出写话的位置。写话前,让学生读一读小华写给妈妈的贺卡,了解贺卡的书写格式,注意把想祝福的人写在左上方,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写在右下方。
2.指导学生写一写。先想想自己想要祝福的人是谁,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注意书写的格式。根据学情,分层要求,学生可以照着课本上的祝福语写,也可以自创祝福语,既保底又体现自主性。
3.交流展示学生写的贺卡。引导学生从书写格式、是否有错别字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及时修改有问题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课后把新年贺卡送给对方。
了解汉字“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能按规则正确书写。
1.指导学生书空同组的两个字,观察发现两组字的书写规则分别是“先外后内”和“先中间后两边”。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每个字的位置,交流提醒关键笔画的所在位置,再进行书写。
3.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在学过的字中,哪些符合“先外后内”或“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4.总结回顾本学期提示的6条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
朗读、背诵《风》。
1.可以先让学生认一认古诗中学过的字,再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然后和同桌互读,把诗读正确、读通顺。诗中有的字音不容易读准,如后鼻音“风、能、江、浪”,可以视学情指导学生读准。
2.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古诗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如,告诉学生“解落”是指吹落。然后结合风吹落树叶、吹开花儿、刮过江面掀起波浪、吹进竹林竹竿倾斜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知诗句的意思,感受风的力量。
3.让学生想象风在春天、秋天等不同季节以及水面、竹林间等不同地方掠过的画面,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来朗读。
4.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与人交流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明确交际要求,大胆想办法。让学生先读读第1段话,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再看看3幅图,看懂图意,明白第2幅图中的问号是提示学生思考小兔可以用哪些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南瓜“大、重”的特点,大胆想象可以有哪些办法。
2.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先四人小组交流有哪些办法,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再全班交流,说说各自不同的想法。视学情,可以先借助简笔画、图片、关键词等呈现搬运南瓜的办法,再指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表述清楚。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不同的思考角度,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如:
(1)寻找相似点。引导学生根据南瓜的形状,联系生活,找到南瓜与车轮的相似点,从而想出“把南瓜竖起来,像车轮似的滚回家”的办法。
(2)借助工具搬运。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情景,借助工具搬运,如用自行车驮回家,用小车运回家,用网兜罩住拉回家等。
(3)寻求帮助。引导学生借助别人的力量,如请朋友来帮忙,和朋友一起抬回家等。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对各种办法进行优劣比较,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出的办法,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小兔运南瓜的故事。也可以同桌合作,讲一讲小兔运南瓜的故事并在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爸爸妈妈还有什么办法来运南瓜。还可以让学生选一种运南瓜的办法把第2幅图画出来,在班里举办“小兔运南瓜”画展。
试着把《春节童谣》读给大人听,了解春节的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和大人一起读”,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增强,课外阅读可以逐步地从大人的帮扶走向孩子的自主阅读上来。要鼓励孩子自己借助拼音,把这首童谣读通、读顺。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大人再给予指导。让孩子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把童谣读给大人听。
这首童谣讲述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读完以后,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说说现在过年的方式和童谣中的内容有哪
些不同,也可以讲一讲自己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还可以让孩子说说过年最喜欢哪些活动。
问题提示
《风》这首古诗中的“斜”为什么标注为xié而不是xiá?
古诗中字的读音应以现代规范语音为标准。在现代汉语中,“斜”只有xié一个读音,所以教材将“斜”的读音标注为xié。
由于历史上汉字语音的演变,一些原本押韵的古诗变得不再押韵,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不宜为求押韵而随意改读字音,因为多数情况下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