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整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之三上三单元文字版NO.70

文摘   2024-10-10 00:00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声明:

鉴于本人日常事务繁忙,难以抽出充裕时间反复细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故萌生将教参资料转换为文本形式之想法。如此,我便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读书平台上聆听相关内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编者之意图。

将文本内容分享至公众号,是出于同僚间资源共享之考虑,以期惠及同样需求之教师。在发布时,我并未声明原创,亦无借此谋利之意。若此举不慎触及版权问题,敬请版权方及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需声明,所有版权归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有。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童话。这些童话充满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奇异的幻象;《那一定会很好》的主人公不断产生愿望,恰巧不断地实现了;《在牛肚子里旅行》中,小蟋蟀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因为小小的奶酪渣,有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童话这一体裁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次专门安排童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四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比如,体会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体会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画出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并复述故事;了解围绕一块奶酪展开的故事。“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童话的基本特点、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从读童话到写童话,教材编排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理念,也为三年级学生起步阶段的习作降低了难度。“试着”一词,明确本次习作旨在激发学生写童话的兴趣,未对写提出过高要求。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集,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走进更加广阔的童话世界,养成课外持续阅读童话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综合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既要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又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并结合“快乐读书吧”,适时推荐课外阅读。推荐给学生的篇目,要注意其价值取向。建议先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解读。
第二,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在课内外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此外,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也要与一篇篇生动的童话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可将“交流平台”的教学提前,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基本特点,为习作编写童话作好铺垫;习作有“写完以后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的要求,语文园地安排有修改符号的学习,可将两者的教学进行整合。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第1~4自然段写了小女孩的处境:一年的最后一夜,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走在街上,因卖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第5~9自然段写了小女孩为了让自己暖和一些,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10~11自然段是童话的结局: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第5~9自然段的情节结构类似,都是先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再写出现幻象,前两个自然段还写了火柴灭了之后的现实情景。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从犹豫到果断,从擦燃一根到擦着一大把,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愈发深切的渴求,也表现了她现实生活的痛苦,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文中出现了多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故事发生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天下着雪,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不敢回那个“跟街上一样冷”的家,周边环境与小女孩处境的反差,增添了故事凄美的色彩。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最后一夜冻死了,以乐衬哀,更让人对小女孩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表现了没戴帽子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赤着脚走在大街上的情景,背景中家家户户的窗子里透出灯光,有助于学生理解小女孩的形象和悲惨的处境。另一幅表现了小女孩第四、第五次擦燃火柴后和慈爱的奶奶相拥的幻象,有助于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她渴望得到爱抚、拥有幸福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几、晃”等3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整体感知文本,梳理主要内容;然后,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处境;接着,聚焦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了解她每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愿望;最后,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及自己的感受,关注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蜡”“烛”可以组成词语认读。“燃”“焰”“烛”都有火字旁,可以放在一起,先引导学生根据形旁表义的特点归类了解字义,再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的句子“火柴燃起来了······蜡烛”,指名学生朗读,在读中加深印象。“旧”“饿”“富”三个生字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词语“旧围裙”“又冷又饿”“富商”认读,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反义词(旧一新,饿一饱,富一穷),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个多音字,可以出示词语引导学生比较辨读。“几”在“几乎”中读jī,在“几个人”“几本书”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g,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g。“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喷射”“香喷喷”等词语中读pēn。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旧、裙”等大多数字是左窄右宽的字,要提醒学生注意间架结构,而且不要漏写“怜”最后的点。“柴、简、富”等是上下结构,要提醒学生注意上下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协调。其中,“富”的“宀”要写得宽一些,整个字横画的间距要均匀。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柴 上半部分略扁,下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
“女”略高,“乃”略低。“女”的横画从横中线下侧起笔。“乃”中的横折
折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撇画与左半部分的“女”穿插。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课文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什么事”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了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因为卖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再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亮光中看到了幻象;最后写了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之后,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理解。
(1)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处境。
第1~4自然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对小女孩的具体描写,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处境。可先让学生说说初读时对小女孩的总体印象,如悲惨、可怜。接着,让学生细读第1~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画表现了小女孩悲惨、可怜的语句,并和同学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各个方面的细节,比如,“没戴帽子”“赤着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哆哆嗦嗦”等直接描写小女孩外貌、动作的语句,“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等描述小女孩悲惨处境的语句,并从描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语句与描写小女孩流落街头的语句中,体会强烈的反差。然后,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4自然段,语速慢一些,情绪低沉一些,一边读一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
(2)梳理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幻象的过程。
第5~9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可以出示图表,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并自主提取信息,在每个自然段中圈画出“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等词语,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填写图表,并连起来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第9自然段要稍作指导,帮助学生读懂小女孩看到的是自己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的情景。
以下的图表供参考:
(3)入情入境,感受小女孩的愿望。
在梳理了主体部分脉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思考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象表达了小女孩怎样的愿望,在此过程中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课文第5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心情的变化和画面的神奇。如“多么温暖······小小的蜡烛”,朗读语调可以高亢激昂一些,表现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的惊喜。描写小女孩想象自己坐在大火炉前面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幻象的美妙及小女孩内心的温暖之感,朗读时语速可稍慢,读出神奇的感觉及小女孩对大火炉的无限向往。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段多次出现的感叹号,读出小女孩看到幻象后的惊奇、兴奋。段尾写火柴灭了的语句,可以读得低沉舒缓一些,渐渐减弱,表现出小女孩失望的心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出现温暖的大火炉?这突然出现的幻象,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围绕第5自然段“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有好处的”等语句及第1~4自然段中描写小女孩寒冷的语句,理解小女孩极度渴望得到温暖,所以眼前出现了温暖的大火炉。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前面图表的基础上,填写第一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的愿望。
第6~9自然段,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想象小女孩看到的画面,读懂小女孩的愿望,继续填写图表。第6自然段,描写餐桌和烤鹅的语句可以读得轻快、高扬一些,表现出幻象的奇特。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一只烤鹅向她走来,因为此时她非常饥饿,而且“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她极度渴望食物。第7自然段,幻象中出现了美丽的圣诞树,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时是一年的最后一夜,正是阖家团聚的时刻,小女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在圣诞树下过一个温暖的夜晚,感受节日的幸福。朗读时,后半部分语速可缓慢些,表现出一丝凄凉。第8自然段,小女孩的话可以读出恳求的语气,语调稍高一些,语速稍快一些。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在温暖、食物和快乐的愿望之后,小女孩更进一步渴望得到家人的疼爱,因此出现了慈爱奶奶的幻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感受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亲情。第9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调平缓一些,语气渐渐减弱,表现出小女孩和奶奶越飞越远的感觉,在朗读中感受小女孩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的美好愿望,想象她在幸福的幻想中死去的情形。
以下的图表供参考:
(4)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完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后,可以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童话后的感受、发现和想法,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神奇的想象。可以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印象深刻。交流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之前学生完成的图表,适时进行点拨。比如,引导学生发现图表中幻象和愿望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白这些幻象源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缺少什么,就出现什么幻象。又如,引导学生发现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小女孩急于抓住一份希望,最后就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还有学生可能会关注小女孩的命运,认为小女孩很可怜、很悲惨。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细节,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体会,如“节日里,我们一般都在做什么”,与小女孩的生活进行对比,加深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感,增强阅读体验。
也可能有部分学生会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印象深刻。关于第10自然段的“微笑”和第11自然段的两个“幸福”,学生能理解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过许多美好的事物、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就可以了,不必对“幸福”的含义作过深的挖掘。
3.积累表达。
本课词语表中的“火柴、围裙、蜡烛”等名词,可以让学生在两幅插图中找一找对应的事物,并将词语写在事物旁边。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比如,让学生借助第一幅插图,用上“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等词语简单写一写小女孩的处境。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文学家,世界童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
译者简介
叶君健(1915-1999),文学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外
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旷野》《远程》),散文集《两京散记》,短篇小说集《叶君健小说选》《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改动)
那一定会很好
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一粒种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各种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
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共十二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的历程;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描写大树变成手推车的历程;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手推车变成椅子的历程;第四部分(第10~12自然段)描写椅子变成木地板的历程。
课文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文中四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也使结构更加清晰。
课文插图呈现出主人公经历的手推车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平和、愉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缩、努”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建议
这是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三篇略读课文,通过《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的学习,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
可让学生先读一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然后通过默读,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1.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展开思考,边默读边圈出表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关键词语“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了解它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大致脉络,然后抄写下来,用箭头把这五个词语串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说一说主人公的生命经历了哪些阶段。
2.围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大致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先,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关注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愿望及如何实现了愿望。比如,种子想站起来,于是努力生长;树想跑动,后来被做成了手推车;手推车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椅子;椅子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木地板。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尤其要想象它四次内心独白中反复说出“那一定会很好”时的心情,再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从而大致体会它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及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此前制作的主人公生命历程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提示学生,此时的讲述要比前面的讲述更为细致,要描述一下主人公在每段历程中的愿望及愿望实现的情况,还可以加入自己体会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讲故事的语气要符合课文平静、温馨的基调。
3.自主学习生字。
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比如,“茎”字可以利用熟字“经、劲”读准字音,并在“根一茎”的组合中理解是“茎”是植物的一个部分。“缩”“拆”可以在词语“缩成一团”“拆了”中辨析平、翘舌音,并通过做动作理解字义。“吱”可结合短语“吱吱嘎嘎地响”“吱呀摇晃的椅子”辨析读音,并通过朗读了解“吱”描摹的声音。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
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进了牛肚子-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和草一起喷了出来,这一旅行路线蕴含着牛反刍的科学知识。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牛吃草时,先不细嚼,把草吞到肚子里,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样的过程就叫反刍。
课文在表达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贴近生活。蟋蟀和牛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捉迷藏也是学生经常做的游戏,从生活出发,写大家熟悉的事情,读者有亲切感。第二,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平常的事情-蟋蟀被牛吃掉了。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蟋蟀后来怎样了?在这个悬念下,课文不动声色地介绍了牛有四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收获知识。第三,语言丰富而生动。文中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之所急、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特点。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青头站在牛身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突显了青头对朋友的关心;另一幅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形,劫后余生的喜悦、对好友的感激都在这拥抱之中。两幅插图再现了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建议
科学童话是理与趣的结合,教学时也应做到有理有趣。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关键词句,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梳理出牛反刍的科学知识;接着让学生关注对话和提示语,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边读边想象故事场景;然后通过讲故事,边讲边演,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齿、嚼、吞、胃、咽”这五个生字可以整组识记。它们都和吃东西有关,“嚼”是用“牙齿”咬的,“吞”和“咽”是把东西吃下去,吞到肚子里其实就是到“胃”里。
本课三个多音字,可以出示词语让学生比较辨读。比如,“答”在“答应”等词语中读dā,在“回答、应答、答案”等词语中读dá;“应”在“应该、应当、应有尽有”等词语中读yīng,在“回应、应变、应对”等词语中读yìng;“骨”在“骨头、骨折、骨架”等词语中读gǔ,在“一骨碌”等词语中读gū。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归类指导,注意提醒或范写易错的笔画和部件。
左右结构的字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旅、咱、偷、拼、流”等左窄右宽。“救、拼”等字要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救”反文的长撇要穿插到“求”的下方;“拼”右半部分的长横在横中线上,要穿插到左半部分提的下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旅 左半部分“方”先写横折钩再写撇。右下部分笔顺是撇、竖提、撇、捺,捺是
主笔,要舒展。
命 人字头的撇、捺要写得舒展。中间短横不能漏写。左下“口”要写得上宽下窄。右下单耳旁的竖靠近竖中线。
管 竹字头要写得扁,左右两部分要紧凑。中间的宝盖要写得宽一些。“B”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折、横。
流 右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右下部分要写得宽一些,撇、竖、竖弯钩三笔间距相等,和三点水的提齐平。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旅行”一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旅行”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1~6自然段写了青头和红头玩耍的情形,第7~19自然段讲述了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20、第21自然段写了红头脱离危险后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词句段理解。
围绕学生不懂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明白它是怎样在青头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
(1)了解牛反刍的知识,画“旅行路线图”。
可先让学生画出青头话中包含的牛吃食特点的句子,如“躲过它的牙齿······”“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圈出词语“不会仔细嚼”“吞到肚子里去”“四个胃”“重新送回嘴里”,从而了解牛吃食的特点-草刚进牛嘴时牛不会细嚼,它会把草先吞进肚子里,过一会儿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就叫反刍。
接着,引导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19自然段,圈出表现红头位置变化的词句,如“卷到嘴里”“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给喷了出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画路线图,在黑板上勾勒出牛嘴和四个胃的大概位置,让学生在相应位置填入课文中表现红头位置的词句,并用箭头标注红头的旅行路线。
(2)体会人物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文中红头和青头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对话内容,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①读出红头心情的变化。
红头说的话表现了它从紧张、害怕、绝望到感激的心情变化过程。这些句子大多通过提示语表明了人物的心情,要注意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比如,读“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时,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红头的慌张;读““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将红头的悲哀读出来。有的句子、要注意标点的提示作用,比如,“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省略号表示话语的停顿,要读得断断续续,读出红头绝望的心情。
②读出青头心情的变化。
青头的话表现了它从着急、惊讶到镇定、沉着的心情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关键词,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
比如,“······青头急忙问”的关键词“急忙”表明青头此时很着急,读这句话时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青头的着急,读“哪儿”时,语气要上扬。
又如,“青头大吃一惊······”这段话,可引导学生从“一下子”“不顾”“一骨碌”感受青头对红头的关爱。表现青头神态、动作的语句可以稍微读快一些,后面青头说的话要读得大声、沉稳一些。
再如,“青头又跳到牛身上······”这段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鼓励,表明青头此时的心情是镇定的,要读出青头坚定的、鼓励的语气;后面的句子是青头在给红头讲解关于牛胃的知识,简洁、清晰,同样表明了它的沉着,朗读时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楚,以表现青头的镇定。
在初步体会青头和红头心情变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3)找出相关词句,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情。
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从青头和红头紧紧相拥的动作,感受它们之间深厚的友谊。然后,可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了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要提示学生,好朋友会一起玩耍,而且对方遇到危险自己还会担心着急,也会想办法帮助对方,可以找一找描写青头红头一起玩耍、描写青头红头语言和行为等的词句,围绕这些词句,联系实际生活,交流自己的理解。比如,从青头红头一起玩捉迷藏的句子,可以看出它们是很熟悉的朋友,因为好朋友会经常一起玩耍;从遇到危险红头拼命向青头求救的语言,可以看出红头对青头的信赖;从青头担心红头、鼓励红头的那些话,可以看出青头非常关注自己好朋友的安危;从红头被救出后流下眼泪表示感谢的行为,可以看出红头对好朋友的感激之情。学生能找到两三处即可,说感受的要求也不必太高。
3.积累表达。
词语表中的词语,教师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多运用。比如,让学生用上
“救命、拼命、大吃一惊”等词语想象某个童话人物遇到危险的情形,用上“旅行、草堆”等词语想象一个童话的开头,再分别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课后第三题提出了复述故事的要求。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有了借助插图、词语、示意图等复述故事的实践,本课提出借助路线图,进一步丰富了复述故事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借助路线图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试着讲述故事。要提示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把路线图放在一边,随时提示自己下面要讲什么内容;可适当加上表现红头心情变化的词句“拼命、哭起来、悲哀、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等,表现青头动作的词句“一下子蹦到牛身上、一骨碌爬起来、爬到牛鼻子上、蹭来蹭去”等,以丰富自己讲述的内容;也可边讲边做动作,使讲述更加生动;还可以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红头或青头)来讲述故事,从而更深入地揣摩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故事的趣味。
一块奶酪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童话故事。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
全文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述。第1~3自然段写蚂蚁队长庄严宣布纪律,大家开始搬运粮食。第4~12自然段写蚂蚁队长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它战胜自己内心偷嘴的念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那块奶酪渣。第13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果:大家干活劲头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课文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从“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可以看出蚂蚁队长说话干脆利落,指令明确,有队长的威严感;它登上一块大石板的动作,刻画了它发号施令的形象;“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等语句,写出了蚂蚁队长面对诱惑时的矛盾心理;“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它要是偷嘴,谁也看不见”等语句,细致地刻画了蚂蚁队长从想吃奶酪到下定决心、拒绝诱惑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表现了它严于律己的精神。此外,对小蚂蚁们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也从侧面衬托了蚂蚁队长的形象。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站在奶酪右边发号施令的是蚂蚁队长,它正命令奶酪左边的小蚂蚁执行命令,吃掉奶酪渣。而那只接到命令的小蚂蚁仰着头,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奶酪渣,不敢置信。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酪、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建议
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已有初步实践,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建议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紧扣课题“一块奶酪”,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蚂蚁队长作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1.默读课文,梳理故事大意。
学习提示中的第一项内容是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教学之初,可让学生先明确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然后带着“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默读课文。默读之后,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大意:课文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运粮食的事;再让学生思考:在搬运粮食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根据交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梳理蚂蚁队长的主要行为,如宣布禁令、发现了一块奶酪、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接下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说说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奶酪渣刚掉下时,它想吃但内心七上八下;大家牵挂奶酪渣不走开时,它很恼火;支开小蚂蚁后,它犹豫不决;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时,它内心很坚定。最后,让学生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在前面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加入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主感悟,交流对蚂蚁队长的看法。
学习提示中的第二项内容是让学生简单地评价蚂蚁队长,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可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先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是否喜欢蚂蚁队长,无论是说喜欢还是不喜欢,教师都要予以尊重。然后,让持各种观点的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以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比如,表示喜欢蚂蚁队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蚂蚁队长发布指令的词句,体会到它纪律严明、一视同仁;从它想吃奶酪又犹豫不决的词句,看出它对奶酪的渴望,但又有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威严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普通蚂蚁的心;从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奶酪渣的词句,看出它对弱小同伴的关心。又如,表示不喜欢蚂蚁队长的学生,可以从它发布指令的词句,感觉到它过于威严,不够亲切。总之,在交流看法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自主学习生字。
略读课文的生字教学应适当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提示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学习。比如,熟字换偏旁:“添”换偏旁后可变成“舔”,有“舌”才能“舔”,有“水”可以“添”;熟字加一加:“诱”“跺”可运用“言字旁+秀”“足字旁+朵”的方
法来识记。此外,“诱”要提示学生不要“读半边”而误读。
本课多音字“处”,可提示学生根据词语辨析读音:“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chǔ,在“别处、到处”等词语中读chù。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辛勤,1939年生。历任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晨光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蜜蜂报》主编。中篇小说《火把歌》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
习作:我来编童话
教材解读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这个习作内容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体现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相辅相成。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了编童话的习作任务,并呈现了“国王、黄昏、厨房”等三组词语,分别提示角色、时间、地点。其中,角色的词语指向人、动物、植物,符合童话故事中万物都可以像人一样活动和思考的特点;时间的词语指向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某一天、某个季节,提示学生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多样的可能;地点的词语指向家里、公共场所、大自然,提示学生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可以放开来想象。此外,教材提供的这些词语也可以自由交叉组合,形成多样的故事情境,如“啄木鸟、星期天、厨房”。这样编排,是为了尽可能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素材,便于学生展开想象,打开编童话的思路,产生习作兴趣。
教材第二部分以三个问题提出了本次习作要求。第一个问题针对故事角色的选择,提示学生可以从上面任选一个或几个角色,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第二、第三个问题提示学生要进一步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三个角度的提问,旨在帮助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自读修改和给故事加题目的要求。本次习作的自读修改,重在落实语文园地中提出的“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实践“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修改符号的运用。给故事加题目,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提出的习作要求,为学生从段的练习走向篇章的练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2.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能给习作加题目。
教学建议
一、重温童话故事,激发习作兴趣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勾连之前的阅读体验,说说里面有趣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再次感受童话故事里丰富的想象,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幻象,《那一定会很好》里的主人公心怀美好、享受生命的每段历程,《在牛肚子里旅行》中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程”,《一块奶酪》里的蚂蚁队长就像我们身旁的一位严于律己的兄长。通过回顾和交流,让学生感受童话的神奇和美妙,知道在童话的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要鼓励学生创造出自己想象的童话故事,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打开习作思路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童话阅读经验,但学习编童话、写童话还是第一次,因此,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尤为重要。
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提供的词语,自主发现三组词语排列上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将这些词语自由交叉,形成多样的组合。比如,国王、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冬天、小河边。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多个角色,比如,国王、啄木鸟、星期天、森林超市;国王、玫瑰花、黄昏、小河边。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由这些组合方式可以展开怎样的故事。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时间和地点进行组合展开想象,不要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内容。
三、细化指导,把故事写清楚
丰富的想象是这次习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重点是能展开想象。三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把故事写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细化指导。具体可以分三步展开。
首先,可让学生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自己想写的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间?为什么发生在这个地点?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为接下来编写童话作好铺垫。比如,学生选定“国王、玫瑰花、黄昏、小河边”这四个词语,可能会有这样的思路:国王是一个善良的人,玫瑰花多愁善感;黄昏时,玫瑰花感到孤单;小河边是玫瑰花生长的地方,也是国王与她相遇的地方。
接下来,教师仍然可以用问题提示法,引导学生继续编童话: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比如,上面的例子,学生可能会继续创编:有一天的黄昏,国王正在小河边散步。玫瑰花在哭泣,因为她感到孤单。国王帮助玫瑰花,把她移到了自己热闹的王宫里。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把故事写得更有趣一点儿。
至于给习作加题目,要求不宜高,只要学生的题目与习作内容有关联、不跑题即可,但要提醒学生题目居中书写。
四、尝试修改习作,分享习作成果
本次习作,可以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三题相结合,让学生尝试用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教师可以出示一篇学生习作,先让学生读读这篇习作,说说有哪些地方不通顺,教师相机运用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修改符号示范修改。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自己习作中不通顺的地方,尝试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
在修改习作之后,教师可创设丰富有趣的习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习作成果。比如,举办一个小型“童话故事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编的童话,为什么喜欢。通过分享,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加编写童话的兴趣。
语文园地三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对童话这一体裁的初步认识展开交流,呈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童话中的植物、动物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思想、有情感;二是童话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三是阅读童话,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本次“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交流对童话的感受,初步梳理和总结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加深对童话的认识。
“识字加油站”呈现了六组生字和词语,每组的第二个字都是第一个形声字的声旁,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识字,加深对形声字声旁表音规律的认识,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三组带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第二题呈现了使用“改正、增补、删除”这三种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其用法,并尝试在习作修改中运用。
“日积月累”呈现了三条关于“理”的谚语,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感受、积累。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1.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童话,说说自己喜欢童话的原因。比如,童话里的人物常常有超常的力量;童话里发生的事情很神奇。
2.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三个学习伙伴的话,看看他们有哪些新发现。比如,童话中的植物、动物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思想、有情感;童话的想象都很丰富;童话故事常常能带给我
们启示。引导学生以本单元学到的课文为例,说说对这些特点和好处的认识。
3.结合“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进一步加深对童话的认识和感受。
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介”等7个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提示学生注意:“申”是前鼻音,“宗”是平舌音。
2.让学生一组一组读生字,发现每组的第二个字都是第一个形声字的声旁,每组的前后两个字读音相近。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字义,比如,把“孝”字组成词语“孝顺、孝行”,并联系生活说说身边的孝行,从而理解“孝”是表示对长辈的孝顺尊敬。
3.鼓励学生用生字拓展组词,丰富词语积累。比如:引申、重申;中介、媒介;绍兴;宗旨、正宗;甲乙;式样、格式;孝敬。
4.出示生字,采用随机抽读或开火车读的形式检查巩固。
5.可让有兴趣的学生对照生字表找一找这样的形声字,归类巩固识记。
1.能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        
1.让学生自己观察三组字,发现它们都有口字旁。
2.再让学生逐一读每个字,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体会字特点。从而发现每组字的特点:第一组与吃的动作有关;第二组与叫唤的动作有关;第三组与声音有关。
3.让学生拓展说说其他带口字旁的字,并尝试归类。比如,跟吃的动作有关的字:吐、吃;表示语气的字:呢、吗、啊、呀。
2.能了解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并在修改自己习作时尝试使用。
本题的教学,可以与单元习作整合进行。
1.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认识三种修改符号,观察符号的形体,联系生活经验识记。
2.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的三个病句,根据已呈现的修改记录,判断病句存在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梳理总结:第一句有错别字,“已”误用为“以”,所以用了“改正”符号;第二句搭配不当,“帽子”不能是“穿着”,所以用“增补”符号添加了“戴着”;第三句事物归类不准确,西瓜不是蔬菜而是水果,所以用了“删除”符号。
3.教师补充病句,让学生练习用三种修改符号修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比如:
(1)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在写做业。
(2)联欢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蹈。
(3)校园里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4.学生完成单元习作后,教师示范、指导这三种修改符号的使用(详见“习作”部分)。
朗读、背诵关于“理”的3条谚语。
1.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三条谚语读正确,读通顺,大致了解它们都表达了某一个道理。
2.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条谚语。
(1)第一条谚语。
教师简介油灯,解释“拨”就是拨动灯芯的动作,油灯只有经常拨灯芯才会亮。再引导学生发现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理解后半句:道理要经常辩一辩才能更清楚明了。
(2)第二条谚语。
指导学生读一读,发现这是从“有理”和“无理”两个方面对比着说的。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小故事加以理解,从而体会到:做任何事情有道理才行得通,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3)第三条谚语。
先让学生读一读,并尝试说说意思;再帮助学生理解前半
句:一时的胜负得失可能是跟力气的大小有关;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半句的意思猜测理解后半句:长期的胜负要看谁站在有道理的一方。
3.学生大致理解三句谚语的意思即可,不必要求细致理解。可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4.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说说其他富有哲理的谚语。
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教材解读
本册“快乐读书吧”以“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童话。这是在二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和本册“童话世界”单元基础上的提升。
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
导语描述了四个充满想象而又美好、温馨的画面,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列举经典故事、展示精彩片段、简要介绍故事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格林童话》。这三本童话集编选的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并且贴近儿童生活、趣味性强、想象奇特、语言生动,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讲述了一个拇指大小的姑娘向往美好,不愿意与丑陋的癞蛤蟆结婚,也不愿意与鼹鼠生活在地底下,最后在燕子的帮助下与王子成婚的故事;《稻草人》中的《新的表》讲述愚儿因为不会看表,不会给表上弦,闹出了许多笑话;《格林童话》中的《鼓手》讲述鼓手凭借勇气和智慧,从巫婆手中解救了公主,最终同公主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读书活动的阅读要素。第一个小贴士要求学生读童话时,边读边发挥自己的想象,以感受童话的魅力。这是对本册教材“童话世界”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的巩固。第二个小贴士要求学生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阅读。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的兴趣,自主阅读3本童话集,了解故事内容。
2.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能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阅读童话。
3.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建议
“快乐读书吧”安排的读书活动,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教师要对读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前作好教学规划。如,可在开学初就布置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作好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方法和要求;阅读过程中,要适时检查、相机指导;学生读完后,还应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更加丰富、深入的阅读实践。
一、组织导读活动
1.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对于学生走进童话王国并持续不断地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吸引学生阅读童话。
(1)利用动画片或插图激趣。
三本童话集里的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制作成了动画片,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的精彩片段,或展示一些插图,利用学生的已知,让他们猜一猜这是哪个故事中的情节,然后以“三本童话书中还有许多同样精彩的故事”等语句吸引学生阅读。
(2)利用童话的特点激趣。
童话有着奇妙的想象、鲜明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童话的这些特点来激趣。
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形象,配上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形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这些形象,再互相交流。
还可以展示一些想象奇特或趣味性强的故事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坚定的锡兵》写玩偶们在晚上玩闹的片段:
当黑夜到来的时候,其余的锡兵都回到匣子里去了,家里的人也都上床睡觉了。玩偶们这时开始活动了:他们互相“访问”,打起“仗”或是开起“舞会”来。锡兵们也在他们的匣子里面吵起来,因为他们也想出来参加,可是揭不开盖子。胡桃钳翻起筋斗,石笔在石板上乱跳乱叫。这真像是魔王出世,结果把金丝雀也弄醒了。她开始发起议论来,而且出口成章。
又如,《稻草人》中的《快乐的人》写一个被一层幕包围着的人:
他很奇怪,讲出来或许不能使你们相信,但是他确实这样奇怪。他周身包围着一层极薄的幕,这是天生的,没有谁给他围上,他自己也不曾围上。这层幕很不容易说明白。假若说像玻璃,透明得跟没有东西一样倒是像了,但是这层幕没有玻璃那么厚。假若说像蛋
壳,把他裹得严严的倒是像了,但是蛋壳并不透明。总之,这层幕轻到没有重量,薄到没有质地,密到没有空隙,明到没有障蔽。他被这么一件东西包围着,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被这么一件东西包围着。
再如,《格林童话》中的《亨塞尔和格莱特》写兄妹俩吃面包屋的片段:
于是,他们跟着小鸟走去,一直到了一幢小屋前面。小鸟降落在屋顶上,他俩到了跟前才发觉,小屋竟是面包做的,屋顶上铺着蛋糕,窗户是明亮的糖块。
“这下该咱们美美吃一顿啦!”亨塞尔说。“我要吃一块屋顶,格莱特,你可以吃窗户,它一定很甜。”说着,男孩便举起手掰下一小块屋顶来,尝尝味道怎么样。
(3)利用趣味活动激趣。
可以针对三本童话集,设计有趣的活动。比如,引导学生摘抄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并做成一个小书签,把它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引导学生做“人物卡片”,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教学时,可以集中展示这些趣味活动,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2.制订阅读计划。
低年级的阅读计划一般是师生共同制订的。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教师只需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比如,可让学生看看三本童话集的目录,说说三本童话集分别由几个故事构成,然后在大致确定每个故事所需阅读时间的基础上,估算出读完整本书需要的时间。
3.指导阅读方法。
对教材小贴士提出的两个阅读方法要予以指导。比如,可以将某两篇童话作为指导的例子,让学生迁移运用方法自主阅读其余童话。
第一个阅读方法的指导,可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格林童话》中的《莴苣》;再根据故事内容和自己的想象,选择某些场景画一画插图;然后互相交流,看看画的插图是否符合故事内容。要让学生在画插图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童话要发挥想象,才能领略童话的奇妙。
第二个阅读方法的指导,可让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童话》中《小意达的花儿》的某个片段,交流一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再带着这样的感受,想象自己真的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进行有感情朗读;然后评一评谁的朗读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作好阅读记录。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作好阅读记录,以方便读后展开交流。在低年级时,学生主要使用“读书记录卡”作记录。中年级可以继续使用这一形式,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新的形式。比如,学生已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学习了写日记,因此可用“读书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在日记中可以写写当天所读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产生的联想和疑问,还可以摘抄一些喜欢的语句。
二、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读书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讲最近读的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让同桌互相看看读书记录卡或读书日记,交流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计划执行得怎么样,下一步打算怎么做;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来解决;在读书活动的中期,让学生根据已阅读的内容,办一期黑板报,创造读书氛围。
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尽量避免重复。以下活动供参考。
1.说故事,猜形象。
把读同一本书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从每本书中选出五个形象,然后用多媒体依次呈现。与此同时,相应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背对多媒体站立,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形象时,就由该小组的另一名学生来讲述与该形象有关的故事,背对多媒体的学生据此猜测呈现的是哪一个形象。最后看哪个小组猜出的形象最多。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讲述相关故事时,要用“某某”来代替该形象的名字。
2.制作宣传海报。
先布置一个任务-为《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手工制作宣传海报,以吸引读者阅读。然后把读同一本书的学生分为一组,由相应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海报的制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海报样例,以及每本书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对故事的评价,供学生参考。制作好后,把三份海报贴出来,让学生看一看,想想如果自己是读者会阅读哪本书,并为相应的海报投票,看看哪份海报得到的票数最多。
3.创编童话。
本册教材“童话世界”单元编排了“我来编童话”的习作,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利用所读故事中的形象继续创编童话。可以用同一个故事中的形象来创编,也可以用多个故事中的形象来创编。编好后,读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由小组推选出一篇最有意思的,再由小组代表把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
4.评选“大家最喜欢的童话”。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活动:每位同学推荐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尽量让大家也喜欢上它,为它投票,最后评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五个童话。接下来让学生对怎样推荐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要展示故事的精彩之处,可以说说自己和其他同学读后的感受,还可以引用名人对故事的评价。然后让学生进行推荐、投票活动。
四、回顾总结
可以设置一些奖项激励学生。比如,设置“计划之星”“记录高手”“优秀读者”等奖项,分别奖励执行计划到位、记录做得好、读书质量高的学生;然后请获奖者介绍自己的经验;最后可让学生结合此次读书活动,交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打算怎样改进。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的合称,德国语言文学学者、民间文学研究者。二人系同胞兄弟,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民间文学。他们长期深入民间,请教善于讲故事的老妪,搜集世代流传的童话,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这是他们对德国文学的一大贡献,其影响远远超出德国国界。他们进行了大量加工,用解释性的成分以及更为直观的细节,取代了原本朴实而幼稚的叙述,使故事更富于逻辑性,语言更加精练。他们甚至把来源不同的素材嫁接在一起,使故事更趋丰满。这些童话早已成为全世界儿童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名篇更是家喻户晓。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有改动)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