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陈行甲为什么要用“别离歌”来命名? NO.162

文摘   2025-02-02 00:00   西藏  

点击蓝字

关注这只可爱的蚌壳儿




如果喜欢一个演员,我会把他(她)的周边全部找出来,挨个补课,喜欢张译时我不仅去看了他的电影,还去看了他写的书;喜欢朱一龙时,我把他的微博以及他好朋友的微博都挨个看了一遍。

如果喜欢一个作家,我就会去读这个作家的几乎所有作品。不一定挨个读完,比如罗翔老师的部分法学著作太过专业,我也会退避三舍,陶勇医生的漫画不在我的兴趣点上,我也很难看得进去。但是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的大部分书我都会尽量读完,比如前年,我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读严歌苓和东野圭吾。那种全情投入的沉浸感是非常珍贵且令人满足的体验——我不仅是在享受作品本身带来的乐趣,更是在深入探索作者的思想世界,努力与他们产生共鸣。

喜欢上陈行甲后,我比较快地看完了他的所有书,然后火速关注他的公益事业,并成为恒晖基金的月捐人。钱虽不多,多少是个心意。每当微信提醒我恒晖基金扣款了,邮箱收到恒晖基金的工作简报时,内心就会油然生出一种喜悦。我没有办法全职做公益,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仿佛也在为这个世界变好贡献一点力量。我终于明白了大学时为什么那么多朋友愿意支持我四处旅行,为什么跟我说,看着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很高兴了。有时,支持别人去做我们想做而难为之事,也是一种别样成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自己。自己的心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得以延续,且双方并不因此不快,让这份情感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孩子们还很小,经济没有独立,我没有办法带着他们做公益,或者说,我比较懒,相较我一个每周带孩子去敬老院的师弟,我更愿意出钱而非出力。但我会努力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公益的种子,所以,陈行甲的三本书我们都读了。之前曾经发过一篇关于《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的文章,(点击此处阅读),今天想聊一聊他的《别离歌》。

其实这本书我差点儿就没让孩子们读,因为里面有一章讲了一个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孩子。我很怕孩子们模仿,也怕家长觉得我让孩子们读了“不健康、不积极、不正面”的书,毕竟之前有一些儿童文学以及动画片就因为这些原因而被迫下架了。

纠结了很久,我还是把这本书布置了下去:总不能让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全是美好的假象里,与其等他们有一天遇到的时候不知所措,不如告诉他们可以如何应对。而且,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太动人了,如果因为担忧误解就让孩子们失去与这些美好的生命相遇的机会,那我肯定会后悔的。况且,我也应该信任我的家长,他们不至于因为一两个小片段就断章取义,否定这本书的价值。

为了让孩子们正确理解这本书,而不是盯着有可能产生误会的一两个细节,这本书的任务单指向了对书名的解读,我问孩子们,“读完此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别离歌’来为这本书命名?”

有孩子说,书中的故事都以完美而告终,歌是完美的,所以叫“别离歌”;有不少孩子认同这种观点,“每个故事都很悲伤,最后都又好了起来”“无论有多少跌宕起伏,结局都是平静”;有孩子聊到了这本书带给她的感受,“是因为陈行甲公益路上遇到的生死和离别有庄严、深情的气质,说尽了人生的深邃感”;有孩子断句稍显与众不同,认为这本书讲的是“不要离开的歌,书中写到的所有内容——不会也不要离开,像歌一样婉转。”

有个孩子用了几句诗来开头:“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苏轼的别离是爱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别离是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的别离是亲情。而陈行甲用“别离歌”来为这本书命名,我觉得是因为陈行甲看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如同一首歌一样。

班上有个参与共读的家长回答得比较深刻:作者以“别离歌”命名本书,是因为他认为生命来此世间是以一次次的别离作为生命的主题展开的历程,和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和朋友、亲人,和偏执、误解、错误,和某些性感纠结,等等,别离是人生的真相。

是呀,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吗?别离就是人生的真相呀。

 

任务单中,我还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书中的哪个别离故事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设想的差不多,大部分孩子都选了阿亮那个故事,“书中关于病孩阿亮的别离故事特别打动我。因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了解了一位普通的乡下妇女为爱(母爱)用尽全力挽救自己的生病孩子,却为了凑医疗费不得不选择“离开”来作为挽救的最后选择。这个别离故事被作者描写和记录下来,也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作者的宽广包容和悲悯情怀,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光芒。”

 

关于自己会写什么“别离歌”,有一个很朴素的回答很打动我:“之前那里有一个小卖部,我经常去那里玩,认识了很多人,每次在那里我们都会相遇,而且我们都玩的(得)十分开心。但是之后那个小卖部关门了,我一直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了。”

“我一直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了”,看到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控制不住了,失落、遗憾、无奈、怀念——百感交集: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措手不及。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熟悉的场景、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常常因为某些不可抗力突然就消失了。小卖部的关门,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事件,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它也许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告别了自己的童年),一段关系的断裂。“我一直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了”,这句话背后的失落和遗憾,何止是对小卖部的怀念,更是对那段无法重来的时光的深深眷恋啊。

我们班家长在答这个问题时,也选择告别过去:如果由我来写自己的《别离歌》,我会写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从小到大,从红砖房到平房到楼房,从出租房到自己的住房,每一处住过的房子,都像一首别离歌,里面有家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有老家具的历史,有人生的历程,有希望有失望,有欢笑也有哭泣。

如果房子是音乐,每一块砖每一片水泥每一张桌子和椅子……就是一个一个的音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成昆铁路沿线的一个叫作马道的小镇,曾建有成片的红砖房,最高三层,也有不少一层的平房。

红砖房就是成昆铁路这条钢铁河流两岸,漂浮的小小音符,汇集成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初的记忆乐章。

 

我想,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乐章都是由无数这样的音符组成的,它们共同谱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别离歌》。正是这些别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完整和有意义。希望我和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别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悠然向前,且行且歌。

 

以下是我设计的任务单和孩子们的回答——

 

诠释别离,书写温情——探寻生命之意

 

陈行甲在《别离歌》一书中诚恳记录了他与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交织,生动书写了生命中的困难和为难、挣扎和努力、悲欢和离别。全书围绕“别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了生命中的生离死别、爱与责任、勇气与力量等深刻议题。陈行甲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赋予了“别离”不一样的意义,让读者在悲伤中看到希望,在离别中感受到温暖。读完此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别离歌”来为这本书命名?书中的哪个别离故事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来写自己的《别离歌》,你会写谁的故事呢?试着写一写吧。

荐阅读: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了那么多科幻小说,谁是你心中的科幻之光?NO.16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显微镜下的大明》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难,老师还要让你读?NO.16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中,谁的故事最触动你?NO.15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小英雄雨来》,一起寻找身边的“雨来”NO.15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爱的教育》,我们一起写日记NO.15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今天我是升旗手》这群小学生设计了一款游戏NO.153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中的陈行甲最想留住什么?NO.14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读完《野蜂飞舞》,为黄蓓佳和她笔下的主人公织个梦NO.14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看完《河西走廊》,这群六年级的孩子用文字为祖辈拍了一部纪录片NO.14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我们为什么会被霸凌》读后感交流情境任务单——校园侠行,化解舞蹈排练中的‘误会’与‘非议’NO.135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法治的细节》读后感交流任务单——紧急救援下的法律与道德天秤NO.13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圆圈正义》读后感交流任务单——小市集大智慧:寻找我们的“圆圈正义”NO.12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呼兰河传》之呼兰河的时光画册NO.12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重走胡同路:《城南旧事》中的一日重现NO.124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朝花夕拾》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速递NO.123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红楼梦》之同桌计划NO.122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水浒传》:四大名著魅力人物争霸赛之水浒片区赛NO.12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三国演义》之三国大冒险:分久必合的秘密任务NO.111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士兵突击》之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的突击之旅NO.11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俗世奇人》之奇能幻想NO.10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不老泉》——“生命的奇迹与抉择”NO.100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大话西方艺术史》——“联合国艺术盛典:跨越时空的鉴赏”NO.99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大话中国艺术史》——“艺术之旅: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NO.98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枕草子》——“穿越时空,邂逅《枕草子》的世界”NO.97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长安的荔枝》——“不可能的任务:李善德的荔枝之旅”NO.96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太白金星有点烦》——“西游人物大PK”NO.95

蚌壳儿说:整本书阅读情境任务单之《西游记》——从“西游取经路线图”到“猪八戒的取经作用:助力还是阻力?”NO.94

蚌壳儿

2025年1月31日于西藏

作者简介: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皆为原创,均可转载,转载请联系蚌壳儿微信:bangkeer202107

图文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蚌壳儿

封面图片|蚌壳儿

文|蚌壳儿

排版素材贴纸来源|秀米




蚌壳儿说
作为独立个体蚌壳儿,我想成为许三多;作为人民教师蚌壳儿,我想成为史今。此公众号,用以记录我“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人生:“不抛弃”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放弃”的是我的每个学生。以此公众号自勉,愿锲而不舍,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