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国庆D1平凉市博物馆(道教)

文摘   2024-12-07 00:04   宁夏  
原始信仰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原始社会的巫觋文化,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形成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宗教文化体系。平凉境内流传有伏羲降生古成纪、黄帝问道广成子、西王母夜宴周穆王等远古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与道文化遗迹,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原始信仰。

道教起源
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崇拜自然、鬼神等。夏商周以降至战国秦汉时期,在敬天法祖的宗法制度影响下,鬼神崇拜逐渐分为天神、地衹、人鬼三奥。当时流行的神仙之说与阴阳五行等数术融合形成了方仙道。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说结合,演变为奉黄帝、老子为最高神灵的黄老道,为后世道教的多神崇拜、神仙信仰、斋醮符箓和老子崇拜奠定了基础。
●岩画太阳神
●汉代仙人六博画像石拓片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现,在女曰巫。
--《国语·楚语》
鎏金铜玄武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仙山
仙山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仙境。博山是古人向往仙山的代表性文物,盛行于汉至魏晋时期,因上有雕刻成重峦山形的盖,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山峦间雕刻有人物、动物形象,下有底座,大多遍体饰云气纹,部分鎏金成错金银。博山炉为焚香器具,使用时,将香料放入炉内点燃,香烟即由锤孔袅袅而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媛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楼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山岳纹铜镜
●博山炉
●道教发展示意简图
仙山仙人纹菱花纹铜镜
博山盖人物瑞兽9纹陶樽(2件)
绿釉博山神兽纹陶樽
铜博山炉
羽人
羽人,古代神话中的飞仙,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称"明民"。《楚辞"远游》载:"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田乡。"道教将道士称"羽士"、将成仙称"明化登齐"。羽人民身有利翼能飞,与不死同义。
●汉代帛画中的羽人
●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
●西汉青铜羽人
●西汉羽人神兽纹"仙人不老"铜镜
●汉代羽人神兽纹七乳钉钢镜
宇宙观
成书于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流行于两汉时期的博局镜(又称规矩镜),镜背蚊饰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内区为方形,象征"地道";外区为圆形,象征"天道"。内区的镜钮代表大地的中央,中央属土,分布在四面的十二地支按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式排列:上南为午,五行属火;下北为子,五行属水;左东为卵,五行属木;右西为酉,五行属金。博局镜背部纹饰体现了汉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还具有厌除不祥的含义。

神兽
神兽,源自原始社会人类对于保护神的图腾崇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最常见的四大神兽,合称"四神",又称"四象"。两汉时期,"四种"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青龙为"孟章神君"、白虎为"监兵神君"、朱雀为"陵光神君"、玄武为"执明神君",是主东、西、南、北的四方之神灵,故而也被称为"四灵"。在民俗文化中,"四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彩漆《二十八宿图》木衣箱
●东汉四神博局纹八乳钉铜镜
●四神纹瓦当拓片
朱雀纹瓦当 西汉
四神纹锅镜 宋
四种博局纹铜镜 汉
四神博局纹八乳钉铜镜 东汉
伏羲画卦
伏羲,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又作宓羲、伏戏、庖羲等,也称羲皇、太昊等,风姓。生于古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综合各种史籍,伏羲的功绩主要有始作八卦,发明渔猎工具,制嫁娶之礼,造书契,创历法,人工取火,制琴作乐等。伏羲"人首蛇身",蛇即龙,故伏羲部族以龙为图腾。
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用最为简单的符号,以"-"表示阳,以"--"表示阴,按五湖四海排列而成了八卦,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阴阳之道,翻开了人们理性思想的闸门,赢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思念和尊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
今静宁县城建有"成纪文化城",城内有伏羲大殿,寿像以祀伏羲。

罗盘又名罗经,是推算命理、堪舆的用具。盘中心为安放磁针的天池,天池是罗经的太极,取意天(太)一生水,水注于池中,得磁石之气成土,由天池的金针撞动而化两仪,生四象,成八卦。天池以外分层刻有八卦、天干地支和五行。使用时依据天池的红色子午径线,有红点的一端子方(正北方)与磁针的夹角读取数值,从而进行风水堪舆。
●明代龙纹铜罗盘正面
●明代龙纹铜罗盘背面
●西汉禽鸟博局纹八乳钉铜镜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
●伏羲画像
●伏羲画卦图
●伏羲大殿
●成纪文化城
●伏羲画卦台
●伏羲画卦亭
黄帝问道广成子
比例1:1
崆峒山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广成子以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相告,黄帝得悟大道,治理天下井然有序,终成一代古圣帝王。
黄帝问道广成子
广成子是传说中的道家仙人,隐居修行在崆峒山石室中,年一千二百岁而未老。黄帝听说他精于至道,修养有法,一生两次专程前往崆峒山求教治身的要道,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并送他《自然经》一卷。由于古籍经典记载了这段传闻,故千百年来,崆峒山不仅是闻名全国的道教发祥地,更有"道源圣地"之美誉。
●崆峒山石刻"黄帝问道处"
●崆峒山广成子悬龛
●明代戴进《洞天问道图》
明代画家戴进所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了轩辕黄帝至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画面左侧峰峦突起,直入云霄;右侧古松茂蔚,老干虬(枝;山谷险道上,身着衮服的黄帝孤身赴洞天问道。
●"(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庄子·在宥》
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原是西方昆仑山之神,也是西王母古部族的崇拜图腾。《山海经》记载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神异经》载"(西王母)居于回屋"。今甘肃泾川县城一带为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西王母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民间信仰,因为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迎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故西王母形象后来逐渐演化为道教神谱中先天阴气凝聚而成的人格化女神,即王母娘娘。
●回山王母宫
●回山王母像
●回中降西王母处
《史记》影印本 现代
《穆天子传》影印本 现代
《神仙传》影印本 现代
西王母夜宴周穆王
《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骡、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八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天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故事。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
--《山海经》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衿。"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周穆王西游记
●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
西王母与周穆王
西王母是西方昆仑山之神,人们想象中,她是一位凤姿绰约、美丽迷人的东方女神。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主,姓姬,名满,是我国历史上最富神话与传奇色彩的君王,一个是西陲边地神秘的母系女神,一个是中原大国权倾天下的父系男王,英雄美女,惺惺相惜。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坐八匹日行三万里的骏马,西游至昆仑山,遇见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临别时二人以歌相赠。
狻猊钮盖铜方炉
明(1368-1644年)
1975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征集
老子与道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所著《道德经》以"道生万物"为基础,论述天地、国家、万物和人自身的各种关系,有"无为""贵柔"等哲学思考和政治主张。"道"的学说经过列子、杨朱、庄子、张道陵、葛洪等人的发展,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被奉为道教之祖,是道教最高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军和思想家。曾任周朝守藏史,孔子曾问礼于老干。后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著书《道德经》五千言。之后尹喜、列子、杨宋、庄子等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道学思想,最终形成道家学派。
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融合黄帝与老子学说的"黄老之学"成为重要的文化及政治流派,后来又融合方仙道的神仙信仰形成黄老道。老子也成为"道"的化身。
●老子骑牛图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
老子西出函谷关
老子看到周室衰微,局势纷乱,便决定辞官退隐。他离开都城洛邑,一路西去。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关令尹喜远眺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不日老子便骑青牛而至,尹喜以礼相待,并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在函谷关住了几日,临走时,交给尹喜一篇洋洋洒洒的五千字鸿篇巨著,这就是传世的《道德经》。
有学者经过史料研究和实地走访,探寻出老子出函谷关后,继续西行的路线是过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折回陇西,最终落户临洮,在临洮东山飞升(去世)。临洮岳麓山至今尚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等与老子有关的遗迹。
刷金铜太上老君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先秦时期道家的哲学著作,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约5000言,传为老子过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求所作。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为经典,作《老子想尔注》,用宗教观点来阐释《老子》、《老子》遂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历代各种《老子》版本多达3000余种,其中以晋王弼本最为流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 f 简本《老子》是现存世最古老的版本。
●《老子》帛书(甲本)
●《老子》帛书(乙本)
●《老子》竹简(乙本)
《老子想尔注》(敦煌抄本)
"老子八十一化"图
"老子八十一化"图是描绘老子一生及身后显化事迹的道教绘画作品,有宫观壁画、线描图等形式。司马迁《史记》为老子李耳立传时,曾留下了"莫知其所终"和"隐君子也"的疑团。"八十一化"图演绎了"老子化胡"的故事,以老子的身世为主线,讲述老子的前世、诞圣、仙后三个阶段,生动刻画了其托身尘世、拜师学道、创世济人、措迷引路、惩恶戒烦、神圣交往、渡人成仙的历程,全景式描绘了老子起于元始,至于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的显化事迹。
平凉崆峒山、庄浪紫荆山两处留存有"老子八十一化"壁画,这在全国亦属罕见,为研究道教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崆峒山壁画绘于明代,共82方,内容完好无缺;紫荆山壁画绘于元代,因宫观塌毁仅存22方,揭取后由平凉市博物馆收藏。
刷金铜无量祖师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崆峒全盛
崆峒山自古道、释两教并存。至明代,由于韩王太妃笃信道教,在崆峒山大兴土木,营建宫观,铸造铜像,并将"问道宫"辟为道教"十方常住",道教势力得到空前发展,屹峒山遂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崆峒胜境
崆峒山峰峦叠嶂、怪石突兀,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相传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素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秦汉时,山上已有庙观建筑,以后历代续建不断,至今日,琳宫梵刹遍布诸峰,高崖绝壁上刻有"崆峒仙境"四个大字。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巧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建出一幅气象万千的崆峒胜境。

崆峒山与道教
崆峒山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史称道教"教源所在"。传说中广成子、赤松子、容成公等古仙人曾在崆峒石室中隐居修炼,至今犹存"广成子洞""浴丹泉""黄帝问道处"等遗迹。此后,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先后慕名登临,探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
秦汉时期,崆峒山上就有方士隐居修炼;魏晋时已有洞室;唐代建有问道宫。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年)建太和宫;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重修问道宫,成为道教的重要道观。
明代,崆峒山道教活动盛极一时。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全真道道士王道成都在崆峒山创立道场。敕封于平凉的历代韩王多崇祀真武,在山上大兴土木,先后修建太和宫、静乐宫、天仙宫、遇真宫、南崖宫、药王洞、三教洞、磨针观、紫霄宫、三官殿、雷祖殿和龙君殿等宫观。
明末清初,崆峒山建筑因战乱受到毁坏。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平凉知府杨凤起函请陕西陇县龙门洞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人苗青阳为崆峒山住持,重修皇城,将崆峒山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至1949年,崆峒山道教已传至21代,山上道教宫观达42处,道士达百余人。

●雾锁崆峒
●《崆峒山志》
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道、释并存,山上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为皇城、雷声峰、舒华寺(佛教寺院)三部分,层次分明。其中皇城和雷声峰为道教宫观所在。皇城内有磨针观、十二元帅殿、太白楼、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11处,雷声峰有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4处,主要为宋、明两代建筑遗存,清代有所修葺。崆峒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山古建筑群平面图
皇城建筑群
皇城内的磨针观
雷声峰的玉皇楼
崆峒山碑刻
崆峒山存有自唐代以来的大量石刻和碑文,遍布于高山悬崖、丛林深涧和宫观庙宇之中,多出自名家之手,既有王侯将相的手迹,也有名人雅士的墨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崆峒书法艺术宝库"。
●敕赐崆峒
●神霄玉府、九光殿
呈颂吾师碑(拓片)
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明区崆峒山
谒崆峒广成墓碑(拓片)
中华民国13年(1024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
崆峒山玄帝祠置田记碑( 仿制品)
纯明天仙宫圣母皇会记碑(拓片)
重修崆峒二天门十二帅殿记碑 (拓片)
元鹤歌碑(拓片)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
重修真武殿记碑(拓片)
清乾隆六年(1741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明区屹峒山
重修崆峒山大顶金城宝殿碑记(拓片)
清光绪十五年(1689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
重修崆峒大顶三仙殿碑记(拓片)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
崆峒元鹤记碑(拓片)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
重修太上黄篆殿碑记(仿制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原碑现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
崆峒造像
由于道教在崆峒山的突出地位,使得崆峒山及周边地区的道教造像极为丰富,尤以明代韩藩王室所铸造像为甚。造像古朴庄重,法度严谨,充分体现了崆峒山的钟灵毓秀和道脉道风的源远流长。
●明代刷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代铜道教人物坐像
●刷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刷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明代鎏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代刷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代刷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鎏金铜判官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鎏金铜道教人物坐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铜斗父北极龙汉天君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道教众神
道教以长生不死、修炼得道者为神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先秦以来的天神、地衹和自然神灵的神衹形象,形成了以老子为代表的三清、四御等尊神和以城隍、土地、灵官等为代表的天地人三界诸神。尊神是道教最高信仰的人格化身,诸神则包括社会百业和自然万象的主管之神。

道教三界诸神简表
1、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四御: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
2、诸帝天:九天上帝、三十二天帝
3、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五斗星君
4、三官大帝、三元真君、四圣帝君
5、历代著名道教人物: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张天师
6、自然神: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
7、山岳灵神
8、地狱神: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
9、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
10、城隍、土地、社稷神灵
三官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其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神崇拜。在道教神谱中,三官人格化为天官唐尧,主赐福;地官虞舜,主赦罪;水官大禹,主解厄。
●明代刷金铜地官舜王坐像
刷金铜水宫禹王坐缘
刷金铜天官尧王坐像
刷金铜地官舜王坐像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铜天官坐像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民间称无量祖师,为道教玉京尊神。唐宋以来,玄武崇拜日盛。尤其是北宋边患频仍,作为北方主神的玄武,其崇拜得到官方支持,为避宋太祖赵玄郎之讳,玄武由宋真宗改名为真武。
●明代鎏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代鎏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代鎏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代鎏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彩绘刷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彩绘鎏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彩绘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鎏金铜真武大帝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明代鎏金铜无量祖师坐像
铜无量祖师坐像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灵官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尊神,司纠察之职,法力无边,能镇妖伏魔,一般道教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即灵官殿。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灵官",其形象一般为虬髯朱发、三日怒视、戎装执钢鞭和风火轮,所谓"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王灵官信仰于宋徽宗时,明清极盛。
●明代刷金铜赵灵官坐像
●明代刷金铜马灵官立像
●明代刷金铜王灵官立像
●刷金铁马灵官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刷金铜马灵官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彩绘刷金铜赵灵官坐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雷部天君
●明代雷部天君铜立像
●明代雷部天君铜立像
●明代雷部天君铜立像

●刷金铜雷部赵天君立像 明 
肃省平凉市征集
●彩绘刷金铜雷祖坐像
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专司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职。文昌星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明代文昌弟子铜立像
●明代文昌铜坐像

●刷金铜水德星君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鎏金铜雷部天君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鎏金铜雷公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鎏金铜雷部天君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药王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道士兼名医,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太清丹经要诀》是唐代炼制外丹之代表作。宋徽宗教封其为"妙应真人",后被尊为"药王"。
●明代药王铜坐像

●铜文昌帝君坐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刷金铜文昌弟子立像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祈福延寿
"福寿绵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道教以"修道养寿""修道成仙"为终极目的,其倡导的"长生久视"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祈福延寿"文化相契合,体现了道文化对自然万物和宇宙生命的敬畏和尊崇。
●青花五蝠排寿纹瓷盘(2件)清
●青花"福"字菊纹瓷碗 明
●酱釉蝠寿纹四系瓷扁壶 清
●褐釉双鱼寿字纹四系瓷扁壶 金
铜寿星牌饰
寿星又称南极仙翁、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等,传说为道教元始天王第九子,是主掌人寿命的天神。寿星祭祀原为朝廷祀典,唐时东方角、亢七宿和南极星设坛并祭,宋以后混而为一,明朝时取消了国家祭祀,寿星就成为了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寿山福海"铜镜
明(1368-1644年)
1973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柳湖公社天门大队出土
●"亿年无疆"瓦当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有柄铜镜 
宋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铜福寿纹双尖发簪(3件)清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铜寿星牌饰 
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杂宝纹铜镜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银虎纹泡 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福寿双全"铜镜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铜福寿纹牌饰 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福禄寿三星
●福星瓷像
●禄星瓷像
●寿星瓷像
刘海戏蟾
刘海戏蟾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来源于道家典故。刘海少年时上山打柴,看见路旁一只三足蟾蜍受伤,便急忙上前为之包扎伤口,为了感激刘海的恩情,蟾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与刘海成婚生子。这位蟾蜍所变的妻子还能口吐金钱和元宝,故中国民间有金蟾能吸财镇宅辟邪之说。
●明代铜刘海戏蟾像
铜刘海戏蟾像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金书寿帐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2001年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八仙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有汉八仙、唐八仙、宋元八仙等不相说法,明代始固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仙均为凡人得道,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性格也近乎凡人。八仙在官方、民间均有广泛的影响力,堪称凡间神仙的代表,也是道教艺术最常见的母题之一。
暗八仙
暗八仙是由八仙派生而来的一种传统装饰纹样,纹样中并不出现人物,而是以八仙各自所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葫芦和拐杖代表铁拐李,扇子代表汉钟离,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宝剑代表吕洞宾,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花篮代表蓝采和,笛子代表韩湘子,阴阳板代表曹国舅。暗八仙纹流行于清代。
葫芦 扇 
渔鼓 剑 荷花 花篮 笛阴阳板
粉彩暗八仙纹花口盘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粉彩暗八仙纹阴阳鱼笔洗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压胜钱
钟馗
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打鬼驱邪之神,道教称其为"赐福镇宅圣君",是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在民间广为信仰。传为唐代终南山(今陕西周至)文士,其形象为豹头环眼、铁面虬髯、颜如黑炭,但满腹经纶、刚直不阿,因科举不第,死后成神专为人间驱鬼除魔。
●压胜布币
●压胜铜钱(10枚)
厌胜驱邪
厌胜是一种避邪祈吉的民间习俗,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道教科仪常以铜镜和铸钱为法器和厌胜物,用以厌胜、镇煞、驱邪。道士在室内悬镜,出行在外也佩镜,用于辟邪防身。道教所用以八卦纹铜镜、铜钱最为典型。以钱压胜镇墓汉代最为流行,此后发展扩散,诸如开炉、镇库、祝寿、赏赐、庙宇、供养、上梁、凭信、戏作、棋钱、冥钱、癌( yi )钱等,都使用非流通货币为压胜钱,其作用也从压胜扩展到祈福、娱嬉、辟邪等。
●辽代契丹文八卦铜方镜
契丹文八卦铜方镜
辽(916-1125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民俗道风
平凉民俗具有深刻的道文化烙印,道教的神仙信仰、斋醮科仪,在民间岁时节日、娱乐活动中都有生动体现。同时,平凉道文化也具有民间性的特点,很多道教传说都以口头传播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龙抬头
农历二月,为"龙抬头月",初二日为"龙抬头日",是专门祭祀龙神的日子。平凉静宁古称成纪,是人类始祖伏羲的降生地,他"人首龙身",是远古的"龙"(农)神。《静宁州志》记载:"二月二日昧爽,男女持箕布灰,狗墙屋基,祀龙抬头,辞三日,祭文昌宫,各街献戏放烟火。"直至今日,在静宁民间二月祭龙的民俗活动仍特别丰富,主要有社祭(祭龙)、舞龙、迎龙富、担龙水、缠龙头、击房檐、拍瓦片、炒豆豆、唱大戏、画图拜蛇、打灰簸箕等。
打灰簸箕
社祭(祭龙)
紫檀木玉如意
铜符印
象牙笏板
泾川西王母信俗
"西王母信俗"是千百年来,在泾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积淀中,围绕西王母信仰和祀奉而形成的一系列民间民俗活动。泾川县城一带为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县城西隅泾纳两河交汇处的回山(也称王母宫山)。为海内外西王母信仰者朝觐的圣地。泾川西王母祭祀仪式,自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举行首届起,相沿成习,每年举办,从未间断,至今已传承1000余届。现存宋开国元老陶谷所撰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细记载了西王母部族的历史及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有道场、朝觐、采水、祭坛、诵经五个固定程序。法师携带法器,身着法衣,登赴祭坛,高唱道号,读诵经文,表达人们对于吉祥、长寿、团圆、祈福、穆安的追求。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回山西王母庙会之日,来自周边市县朝拜的信众每年多达10万人(次),回山和泾川县城常出现万人空巷、人山人海的盛况。
●西王母祭祀
●西王母庙会歌舞
●令旗
跑旗
跑旗又称跑马、跑庄,是每年正月举行的驱赶妖魔鬼怪和霉气,请各方神灵保一方平安和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民间民俗活动,是道教文化世俗化的体现。崇信跑旗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至今沿习不衰。一般以村庄为单位,自发组织一班人马,身穿戏剧古装打扮成黑红灵官模样,鸣锣击鼓,走街串巷。队伍最前者身穿古装,背插黄色龙旗,腰挎宝剑,手执长鞭,骑一匹枣红色大马,模样十分威武;马头戴装饰,背披彩装,配戴八个大铜铃,发出清脆的铃声,起到开道、引人注目、驱赶鬼怪的作用;其他人等着各色戏装,手执红旗,跟随跑动。

药王洞庙会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岁时民俗,多为进行祭神娱神、文艺娱乐等活动,其形成发展与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寺庙及其附近。灵台药王洞庙会,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孙思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以朝山拜"药王"为主要内容。古时还有"灯盏头戏"、舞狮、闹龙灯等大型社火表演,会期三至五天,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往往是倾城而出,热闹非凡。
●崇信跑旗演出
●《千金翼方》
●药王孙思邈像
九天庙
九天庙,即九天圣母庙。主神为九天娘娘,又名"九天玄女",传说为上古女神,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弟子、黄帝之师,因辅佐黄帝战胜蚩尤安定天下而敕封为女神。平凉城内的九天庙今已不存,但从民国时期《重修平凉城内九天庙碑记》可知,平凉城内的确曾有九天庙。
重修平凉城内九天庙碑记(拓片)
中华民国7年(1918年)
原购现春平凉市博物馆
九天庙碑(每拓片)
中华民国8年(1919年)
原件现存于平凉市博物馆
鎏金铜九天玄女立像
白釉瓷九天玄女立像
城隍庙
"城隍"相传是宋代皇帝封诰的相当于丞相的职务,专门负责为老百姓申冤解难,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守护神。平凉城隍庙位于崆峒区东大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平凉城区道教主要活动场所,除供奉、拜祭城隍爷外,还祀奉有天官、财神、文武判官、黑白无常等诸多神灵。城隍庙拜祭的主要时节为"立春"之日,每年农历正月"城隍出巡",七月各行各业轮流献戏。另外,农历初一、十五为烧香、祀神、拜祠之日;五月十三为城隍诞辰日,拜祭活动尤为隆重。
●平凉城隍庙
●泾川城隍庙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或在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被称作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不仅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的作用,还可以加强信众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崇敬之情。道教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并融入道教信仰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汉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份。
养生之道
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华养生之道,涵盖了数千年来中华传统医药、饮食、武术、道学、佛学、儒学、民俗,以及化学、物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理论体系。平凉作为养生文化的起根发苗之地,经过近五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新的时尚和追求。
中华崆峒养生地
近年来,平凉从文化、美食、武术、中医、温泉、生态六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六张"养生名片"。在养生旅游项目建设、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养生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文化品牌整体形象逐渐凸显,"中华崆峒养生地"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目前,平凉已建成一批服务优质、技术雄厚的中医药养生场所,美食养生餐饮企业,运动养生场馆,温泉养生宾馆和避暑养生旅游景区,并成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拜祖基养生大会。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亚健康调理基地和癌症疗养基地,还承办了第六届世界
●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
理念养生
平凉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轩辕黄帝曾来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奠定了养生文化的"根"。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西王母养生文化、皇甫谧针灸医学文化与和谐文化已渗透到医药饮食、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依托丰富的养生文化资源,平凉先后投资建设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皇甫谧文化园、大云寺﹣﹣王母宫等一批景区(点),并编排演出了以黄帝问道、汉武西巡等为主题的实景舞剧及大型秦腔《皇甫谧》等剧目。
●崆峒论道
●大型秦腔《皇甫谧》
美食养生
平凉美食文化独具特色。广成先祖宴、李广家宴、王母长寿宴等十大宴席曾荣获甘肃省名宴称号;平凉饸饹面、清汤羊肉泡、灵台酸汤面、庄浪暖锅、泾川罐罐蒸馍、华亭核桃包子、静宁烧鸡等地方名优小吃美味可口;四中巷、南门什字、同乐园等小吃街区阵阵飘香;平凉红牛、平凉金果享誉海内外。尤其是创新推出了以道教素斋系列为主的特色养生饮食品牌,深受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灵台手工面
●庄浪暖锅
●平凉红牛
●华亭核桃包子
●静宁烧鸡
运动养生
崆峒山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中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风格独特,讲究内外兼修,擅以"奇兵"(兵器)制胜,在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自成一体。崆峒武术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崆峒(国际)武术节"作为平凉特色品牌节会已连续举办多届,崆峒文武学校的师生曾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荣获佳绩,使崆峒武术蜚声海内外。2018年,平凉举办了"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运动养生"成为全民共识,风靡全城。●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
●崆峒武术
中医养生
平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灵台县依托皇甫谧墓建造了皇甫谧文化园,建立了中医针灸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举办"皇甫谧文化节",催生出一批以皇甫谧养生文化为品牌的制药企业以及大批皇甫谧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促进了针灸医疗养生保健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全市大力发展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中医中药养生保健项目,设立中医养生文化墙,规划建设中医研究院,为中医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台皇甫谧文化节
●灵台皇甫谧文化园
温泉养生
平凉是西北的温泉胜地,泾川温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享誉陇上,泾川西王母浴苑至今仍然是人们消夏避暑、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崆峒山香山真气运行馆等休闲养生场所,满足了游客多样化休闲养生需求,平凉已迅速发展成为西兰银地区极具吸引力的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
●瑶池
●瑶池
避暑养生
道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凉泾渭分流、陇山贯境、天赋异禀,森林覆盖率31%,年均气温8.5℃,大气污染少、负氧离子多、空气质量好。近年来,崆峒山、龙泉寺、云崖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莲花台、太统森林公园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勃发,成为融生态游览、野外探险、森林科普、休闲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崆峒山
●关山天池﹣﹣朝那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