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革命历史陈列
前言
平凉市地处、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开展革命活动比较早、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甘肃红色资源极为丰厚的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平凉先后接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经受了"北伐战争"的洗礼,建立了中共平凉地方党组织,并进行了多次武装斗争。红军长征在静宁的顺利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的军事胜利,均在平凉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共同奏响了一曲"理想高于天"的时代绝唱……
●北洋军阀政府在陇东的代理人吴仲英、陆洪涛、张兆钾等和恶霸地主豪绅相勾结,对平凉人民进行横征暴敛,据不完全统计,仅1912年至1918年,平凉的田产、房产、验契税就激增至每万两6%,以后不断增至三倍、六倍,田赋税更是增至二倍、甚至是三十倍之多。
●"1914-1920年甘肃政治上黑暗腐败与官僚军阀争权夺利的争斗,在张广建督甘7年里,政风腐败,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平凉官府强迫农民种植罂粟
●1920年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平凉地区,图为静宁县文庙在地震中塌陷的场景。
●灾后逃难乞付的儿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外国传教士在平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班牙传教士在平凉开设诊所
●1925年,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团从王母宫石窟盗取佛头像7尊,现陈列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五四运动"后,旅学北京、兰州、西安等地的平凉籍学生及时把革命消息传回家乡,他们通过邮寄书信、革命刊物或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向亲友和同学通报、介绍"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其中,平凉省立二中和省立第七师范成为新书刊发行的代办站。革命消息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平凉人民的觉醒,激起了爱国青年反对北洋军阀、抵制日货、反对旧文化的热情。
●李世军(1901-1989),平凉静宁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新陇》杂志创编人之一。1924年12月,曾受孙中山召见,并受派赴甘肃宣传《北上宣言》。
●《新陇》月刊
1920年3月,甘肃箱旅京学生在北京组织新陇杜",创办了《新陇》月刊。这份刊物通过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批评甘肃时政,成为当时甘肃人民接受时代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窗口。
●平凉省立二中
创建于1905年的"陇东官立中学堂",干1913年11月更名为平凉甘肃省立第二中学。是《新区》月刊平凉发行的代办站。
《新青年》(影印本)
交粮抵款收据(影印件)
1927年4月,经中共陕甘区委和共青团陕甘区委批准,中共平凉特别支部和共青团平凉特别支部正式成立。党团支部成立后,还成立了平凉县总工会、青年社、学生联合会、新文化剧团、筹建郊区农会等群团组织。
1927年2月,邓小平自苏联中山大学团国,受中共北方区委指源,前往西安参加党的工作。3月初到达平凛,在平凉北门什字两湖旅社杜休整3天。期间与吴天长、冀明信取得联系,在向他们介绍国际国内革命形势的同时,还对平凉革命活动和党的工作开展情况相互交换了意见。
●中共平凉特别支部、共青团平凉特别支部人员名单
1932年4月13日,张汉儒、曹定侯、罗子英等在泾川凤翔路口率杨虎城17路军教导队发动起义,起义后,部队被敌杨子恒部包围又遭当地民团袭击,兵变失败。
1932年9月28日,在中共陕西省委和陇东军特委的领导下,李民、李华锋在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甘肃行署教导队组织发动了起义,由于敌人防范较严,起义只拉出部队34人、长短枪支45支。这支起义部队宣布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7支队,李民任政委,李华锋任队长。部队准备到陇东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会合,后在镇原一带突然遭到当地民团袭击,被打散,起义失败。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转战静宁、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等县,期间,通过大堡山伏击战、四坡村反击战等,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的行动。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陕北与陕甘边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岁月。
●红二十五军序列表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前排左一吴焕先、左二郭述申、左三徐海东、左四戴季英、左五赵凌波。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运城人。红二十五军军长,后任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
比例1:6.6
界石铺红军楼位于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原为庙院戏楼。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界石铺休整期间在此楼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并将缴获的战利品分发给穷苦农民,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此楼遂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楼"。
比例1:1
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博古)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宿营界石铺,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抗日政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
场景复原了党和红军领导人在界石铺工作时的情景,从左至右依次为:博古(秦邦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张闻天。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界石铺、单家集的休整后,翻越六盘山进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从此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平凉东北方向的陕甘地区。在六盘山上,毛泽东放眼陇东的秋日壮景,回望艰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冲天的豪情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
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静(宁)会(宁)地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向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变,为实行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达六万五千多里,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给平凉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平凉人民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征精神。
1935年10月﹣1952年5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更是掀起了全民族抗战情绪的高潮。平凉儿女的英勇无畏,为地处西北内陆的平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解放战争时期,平凉地区党的力量得到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的组织系统,拥有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站,党员队伍人数达到4600多名,发展群众3万多人,成为陕甘宁边区强大的红色屏障。1949年7月底至8月,第一野战军展开了解放平凉的陇东追击战,平凉地区获得解放。
局部复原比例1:1
中共平东工委机关旧址位于崆峒区大寨乡雨林村垭壑社(又称关家垭壑)和老北山。
1946年10月,甘肃工委决定撤销中共华平工委,恢复重建中共平东工委,张可夫任书记,李义祥任副书记。1947年夏初,平东工委委员会议决定把工委机关正式设在平凉武安山区(今崆峒区大寨乡一带)关家垭壑村和老北山村。1949年4月4日至5日,平东工委在老北山村召开工委委员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平凉市工作委员会。
平东工委在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开展小型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配合解放军解放平凉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工作范围由起初的镇原、固原部分地区逐步扩大到固原东南、镇原西南、泾川与镇原、平凉、灵台、崇信部分地方及隆德、庄浪、静宁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