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国庆D3咸阳白起墓、姜子牙墓、周文王周武王陵(实为秦陵)、安国寺

文摘   2024-12-26 00:03   宁夏  
从秦咸阳宫遗址出来,这条路叫做“大汉紫道”,据说是今年5月刚开通的文化主题游径。因为离各个坟头较近,所以市民可以来这里骑行、游览。

很快走到公路边。在陕历博秦汉馆北面,按导航应有一趟公交车,却未见站牌,所以应该就是没有吧。
那就只能返回来时的公车站坐车,沿途有不少餐馆,赶紧解决午饭。
一边吃,一边研究汉阳陵,原来最近有施工。
下午2点左右,不早不晚,那就一路坐车返回,顺路再去看几个坟头吧。

途径秦汉新城。
扒拉扒拉地图,想去个白起墓。位于街区中心,导航一会让从北边过去,一会儿指着从东边过去。我犹豫了半天,选择从北边过去。下车后还得沿着望贤路往西走好远。

结果来到一个市场,再往里走是一个工厂,被拦住了。我看地图显示离白起墓已经很近了,可人家硬是不让进去,告诉我们这边过不去,让我们从东南边过去。
好说歹说,万般无奈,只好扫辆车往东南骑。

从长陵路进来,见着这幼儿园。
转向右。
白起墓到了。
白起墓的修缮者,先后资助修建咸阳白起墓、渭南白居易先茔及米脂白氏宗祠等,并在家乡波罗古镇投资修建赵公明庙。

这波罗堡正好我们还去过:
20240706榆林神木二郎山、横山波罗堡
看完白起墓,换了一路公交车,沿着上林路向北。东有汉哀帝义陵、西有汉元帝渭陵,可惜虽然这两边都没什么建筑,却也看不到两陵。
往西拐上咸宋路,则可依次途经周康路、周成路、周武路和周文路,这命名规律确实巧妙。周武路的南边还对着周康王陵,可惜我伸长了脖子也还是张望不到。太多墓了,只能有所取舍,此番要去姜子牙墓看看。

下车后往姜子牙墓还得走两个街区,这一带还是比较荒凉,也没有共享单车。好在一路有灿烂的栾树陪伴。
这里离机场也很近。
我们母子也算是勇闯荒郊野外了,时不时跟个野狗大眼瞪小眼。
这就是姜子牙墓了。
参观完毕,下一个目的地是地图上的“周文王、周武王陵”。虽然这在姜子牙墓的正西边,却需要从南边绕行一大圈。
没办法呀,使劲走吧!
小龙虾,看起来很实惠呢。
串串这么便宜?
今天走的路又少不了,小宝一如既往地十分积极。
文武柏
植物名称:柏树(侧柏、扁柏)
文武柏,树龄100余年,通高约10米,树冠从主干3米处成圆锥形生长。奇特之处在于树枝上分别长出刺柏和侧柏两种柏叶,且成团生长,泾渭分明。当地百姓认为它是"文武之道"的象征,所以称之为"文武柏"。
5点下班,现在已经4点半啦,幸好我们赶上了,赶紧进去。
西周王系表
周王先世世系表
文王坊
文王坊,为木质牌坊,属明、清建筑。结构呈四柱三孔、斗拱叠压、正面屋檐凌空、四角高挑。民国时期,有许多爱国志士前来周陵中学向学生们宣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因而也叫"民主楼"。各级政府对周陵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04年,对文王坊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献殿
献殿,整体风格为明、清建筑,因民国时曾修缮过,所以也遗留有民国建筑的痕迹。在整个建筑的前、后墙壁下镶嵌有琉璃莲花浮雕。它们造型各异,形象逼真。周陵的献殿主要是用来接待来宾的场所。
戏台
周公世爵
历史沿革
咸阳,商代为毕程氏的封地。武乙廿四年(约公元前1118年),周族首领季历伐灭了毕程氏,将此作为他和其子周交()王的居邑。孟子说"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这是周文王葬于咸阳的最早记载。
在咸阳祭周活动,史料可查者,始于北魏。《魏书口地形志》记载咸阳郡之石安县(即今市区)有周文王祠。隋代祀"文王武王于沣渭之郊,以周公召公配"(杜佑《通典》)。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周文王武王祠宇",在咸阳县者,宜令有司精加修饰"(《文献通考》)。北宋前德初年(公元960年),朝廷下诏对咸阳的周文、武陵每三年祭祀一次。明代,祭祀扩大到成王和康王陵。朝廷每三年出祝文香帛,遣太常寺乐官致祭。清初在文、武、成、康陵筑祭坛,建献殿。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帝到关中祭祀所经诸陵,唯独为周文武陵御书祝文。1934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周陵祭祀。近年,海外归侨寻根问祖,前往周陵祭祀不断。"咸阳祭周,典()阜祭孔",乃历史积淀使然。周陵的存在及其历史沿革、使咸阳与曲阜相提并论,从而丰富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由北宋至今千余年,周陵屡经建设和修葺,陵园古建、碑碣和封士()等浑为一体,已构成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群体。
明清时期,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周陵的修缮也是比较重视的,这时的周陵植被和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八卦路将文武成康四王陵相连。其间,柏树林、杏林、杂木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咸阳八景"、"渭阳十胜"中描写"文陵翡郁"赞道:"灵芝翠柏拂佳城,不比空悬秦汉名。殿宇仙狐时御火,猎人从未角弓鸣。"
旧志记载,当时文武陵有地3顷22亩,奉祀陵户4户;成王陵有地1顷80亩、陵户2户;康王陵有地1顷,陵户2户;周公墓有陵户2户。据《周陵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咸阳知县马淘与县丞李祖树、典史李时辉重修文武二陵及周公、太公二墓。民国时期,主要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及后来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对周陵的绿化和修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打破了固有的陵园拥有的土地和建筑财产的格局。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上海中国济生会等各善团捐款4900余元,以工代赈修缮周陵献殿五间、两芜十间、前殿三间、牌坊一座、墙垣370丈,以及大门及左右房屋等。民国二十年(1931年),咸阳县长刘国安督教育局长刘汝容,在文陵建县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国民政府委员张继拜谒周陵,并拨款万元修缮陵墓建筑,植树千余株。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戴季陶捐款增修新式大门一座(民众教育馆已改为咸阳县立第二小学),琉璃浮雕装饰,气势宏伟,中额书"周文武陵",两侧为时任西安师范校长侯佩仓撰文。岐山县长段绍岩(明达)书写的长联"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稠贻谋十五世,俊德救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茏佳气万千春"。同时,由戴季陶书写将木牌楼中匾:"文王坊"改为"文化之祖"。同年,西北农学院将文陵外余地尽数购买、作为林场。成、康二王陵外余地仿此。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戴季陶筹款,围武陵一周种植柏树18000余株、形成了文武陵园的绿色围墙。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西京筹备委员会修周陵至茂陵道路,并在道旁植树1080栋。1937年至1940年又植树5000株。民国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939年至1940年)、民国三十一年、周陵中学校长王藩成带周中学生及家长,拆成王陵、康王陵、周公墓、太公墓前的破旧献殿、牌坊,取木料砖瓦修建校舍。在成王陵前发现贝壳类生物化石一块,后将其嵌于戏楼东山墙之上。王藩成呈请县政府恩准,将咸阳城内北街安国寺中的七间睡佛大殿拆迁搬运周中,修建礼堂,定名为"总理纪念室"(即今之前献殿)。以后几年又对陵区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并带领学生在陵园内植树约10000余株(包括文王陵顶),移历代祭碑到享殿与献殿之间加以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周陵的文物保护工作极为重视但大跃进及文革时也有破坏。一九五八年,市委书记王笃提出将周陵大侧柏移至城内作行道树,"城市维护队"三十余名职工在一月内动用架子车移周陵柏树800余株到和平路(今人民路)两侧。同年,西藏民族学院移周陵柏树作校园绿化。至此,周陵"绿色围墙"之东墙所有柏树全部被移走。文革期间破"四旧"风盛行,周陵中学老师抹去了木牌坊额區上"文化之祖"字样,写上黄色标语"毛主席万岁",因此木牌坊幸免拆除。一九九七年二月,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渭城区人民政府成立周陵文物管理所,副科级建制,定编五人,同时将文陵、武陵的重点保护区土地、古建及司马道部分建筑划归文管所管理。同年,省文物局、区政府拨款五十六万余元对大殿、东西配殿、碑廊进行了修缮,拆除了中殿,修建了登陵台阶,在大殿内塑文王、武王、周公像。是年像成,各界民众上万人前来祭拜。二000年八月三十日渭城区区长办公会决定,将周陵中学所属教学楼以东62.5亩土地及地面建筑和周陵农场所属陵区土地320亩及柏树林划归文物部门,用于文物保护。年底,渭城区政府投资100余万元修建陵园仿古围墙,完善了基础设施。二 OO 四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15万元,由文管所组织实施对木牌坊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牌楼额匾恢复了"文王坊"字样。
二00_九年元月16日,《周陵文物保护规划》评审通过,为周陵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
历代祭祀周陵综述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对祖宗的祭礼是中华民族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廷锡在《周陵志·序》中赞云:"夫文王演易,武王访畴,千古学术治礼化之原,肇自两圣。迨周公践作摄政,制礼作乐。遂使西北雍部文化推行于东南。江汉之邦,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觐光扬烈,万祀昭垂,其孰知文明进化;绍美轩皇,俱自毕郢二陵开其初祖哉。"自汉魏以降,历朝历代将周文武成康四王同三皇五帝并列,作为缔造中华文明有卓越功德的明君圣主,周陵与轩辕黄帝陵一样是历代作为公祭的帝王陵墓。
周陵门槛
周陵享殿大门两侧有一副醒目的长联,为大书法家舒同所书。内容是:
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稿贻谋十五世,俊德牧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笼佳气万千春。横批:文治武功
此联是1937年依托周陵陵园建筑成立的省立咸阳周陵小学大门两侧的门联。拟稿人侯佩仓,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王车村人,曾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主任,三十年代陕西省教育界创新人,曾与周陵中学创建人王藩城先生一同赴日本考察教育,时任西安师范学校校长。原书写人段绍岩,又名段民达,岐山县凤鸣镇凤凰村人,北京法政专门学堂肄业,时任歧山县县长。此人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1912年参与反清斗争被推崇为秦省临时议会议员,曾任西北调查员。1913年弃政从教,曾任省立一中、三中、女子师范庶务主任、学临、教员,曾赴日本考察教育。1923年起任西北大学筹委会主任,1924年曾邀请鲁迅先生来陕讲学,1927年应冯玉祥之请在军队任职,后在西大、省政府任职。解放后先后在西北大学、省历史博物馆任职。擅长于旧体诗,书法造诣甚深。
当年横批为:周文武陵
对联参照于《书经.立政》篇。
上联出于"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句。
全句意为:置办兵器军衣,沿大禹治水(即中原)之足迹,征讨邪恶。德威所及,无不顺服。四方觐见文王,服其所赐之大德,颂其所创之大业。
上联全意为:文王兴其甲兵,征讨了暴虐的殷纣,创立了周的基业,稼樯为本,发展农桑,西周沿袭了一十五代。
下联出于"率惟牧功,不敢替厥义德"句。全句言武王继文王之举,有拨乱反正之才,乐善待人之德,不违文王之志,不疏文王所用之贤。
下联全意为:武王继文王拨乱反正之才,举贤重才宽以待人之德,发扬光大,勤勉谨慎,谨遵文王之志而治国,使周得以繁荣昌盛。今周文武二王之陵寝,北依泾流,南浮渭水,葱葱郁郁,其脉气如春,万古千年长青。
轩辕黄帝生于姬水,周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同黄帝一起被认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故昔日周陵与黄陵同为祭祖圣地。对联上颂文王姬昌,下颂武王姬发,并以此颂中华民族之功德,颂祝中华之繁荣昌盛。
1960年,著名书法家舒同谒游周陵,应邀书写此联,并将横批改为"文治武功"。
1997年,文物部门接管部分古建,在修缮后的享殿大门两侧镌刻此联至今。
碑廊
周陵碑廊内保存的历代"御制祝文"碑四十余通,以等级之高、数量之多、年代之连贯,被誉为"周陵小碑林"。碑廊中所陈列的碑石,是历代帝王祭祀周陵时所立的祭碑。最早者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周文王御制祝文碑》,晚至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重修周文武陵碑》。其中,明代八通、民国两通,其它均为清代祭祀所立。

康王庙祭文碑
维康熙七年(1668),岁次戊申五月戊午朔越壬子日。皇帝谨遣工部右侍郎加二级杨运昌,致祭于周康王曰:自古历代帝王,继天立极,功德並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天眷命,绍不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裡大典,亟宜肇修,敬遣官,代将牲一帛,爱昭殷荐之忱,聿备钦崇之礼,伏惟格歆,尚其鉴享。
户县知县刘文灿谨立石,教谕口馀光典史荘仲文。
文王庙祭文碑
维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正月丁未,朔越祭日二十丙寅。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赫庆,致祭于周文王曰:朕惟帝王建极绥猷,经文纬武,诞敷德教,仁义备其渐摩;克诘戎兵,声灵彰其赫濯。惟恩威之兼济,先后道本同符,斯命讨之昭垂,今古功归一轨。兹以西师克捷,回部荡平,缅骏烈于前型,敷奏其勇,远祖征于绝域,通观厥成,中外腾欢,神人协庆,专官肃祀,昭鉴惟歆。
寶香帛官礼部笔帖式额尔登布,陪祭官西安清军盐捕同知加五级纪录五次万以襄,咸阳县知县林恭范,署县丞蘸邦憲,教谕邓五常,署训导王弘修,典史范立本。
文王庙祭文碑
维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九月壬申,朔越十三日乙酉。皇帝。遣太常寺卿熊学鹏,致祭于周文王曰:朕惟帝王建极乘时,绥猷驭世,制临无外,德威之服远者神;教化有原,孝道以尊亲为大。景典型于在昔,实天经地义之丕昭,宏佑启于方来,惟文治武功之交凛。兹以平定准噶尔大功告成,加上皇太后徽号,神人洽庆,中外蒙麻,敬遣专官,用申裡祀,伏惟鉴格。
魔香帛礼部笔帖式加三级纪录二次喀青阿,配祭西安水利通判李彦,咸阳县署知县刘度昭立石。
文武王庙祭文碑
维雍正元年(1724),岁次祭卯二月辛亥,朔越六日丙辰。皇帝遣通政钱以地,致祭于周、文武王之陵,曰;自古帝王,继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民生,仁周海宇。惟我皇考,峻德鸿勳,媲美前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吵躬绩承大宝,当兹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稳稔,物阜民安,淳风编洽乎寰区,厚德常敷于率土,尚甚歆格,鉴此精诚。
香帛礼部八品笔帖式加一级伊兰泰,陪祭官西安府清军同知加四级杨俊杰。
雍正十年(1734)二月二十八日,咸阳县知县杜賛生捐俸镌立,县丞龚志遂,教谕刘兰,典史高愁,驻防把总武述臣。
御制祝文祭周文王陵碑
维洪武四年,岁次辛亥正月乙酉朔越二十有二日丙午。皇帝谨遣侍仪舍人臣闵毅,致祭于周文王陵曰:曩者有元失驭,天下纷纭,朕由此集众平乱,统一天下,今已四年矣,嵇諸古典,自尧舜继天立极,列圣相传为民主者,陵各有在,虽去古千百余载,时君当修祀之,朕典百神之祀,故遣官赍牲礼,奠祭修陵。君灵不味,尚惟,歆享。
大殿
大殿,亦称享殿,殿前有廊檐,砖木结构,屋顶覆普通灰瓦。殿内供奉着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位圣人的泥塑彩像,他们神情坦然,气宇轩昂。
周文王姬昌(约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在位5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87﹣公元前1044年),姬姓,名发,周文王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周公旦(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文武庙汉满祭文碑
维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十二月乙丑朔越有十七日丙辰。皇帝遣鸿胪寺卿刘楷,致祭于周文、武王之陵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御历膺图,时令虽殊,而继治同道,后先一揆,朕承眷佑,临制万方。稽古礼文,肃修祀事,兹以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附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虔修裡祀之典,用抒景行之忱,仰冀明灵,鉴兹诚悃。
咸阳县知县周世贤,县丞黄登阁,典史周尚贤,儒学教谕白瑢,训导刘怀瑜,驿丞刘延璜。
顺治八年(1651)祭文
维顺治八年,辛卯四月丁未朔,初七日癸丑。皇帝遣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官左侍郎事王铎,致祭于周文武王之陵曰:自古帝王,奉天明命,继道统而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功德载籍,炳如日星。朕诞膺天眷,绍绩丕基景慕徽,图追芳躅,明裡大典,亟宜肇隆,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爱修殷荐之诚,用展仪型之志,伏惟格歆,尚其鉴享。
往后去往陵区。
至此都说是周陵,而这块碑却显示这是“咸阳秦王陵”。
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办。战国墓葬。陵园平面呈长方形,由南、北两陵、双重垣墙、外藏坑、陪葬墓等组成。两陵均为"亚"字形大墓,封土中心间距221.5米。南陵较大,封土底部边长为东103.3米、南99.7米、西103.8米、北90米,现存高度14米;北陵略小,封土底部边长为东57米、南66.2米、西55.5米、北65.4米,现存高度17.5米。该陵为研究战国秦高等级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战国晚期秦王陵墓。唐宋以来,史家多认为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并建庙常年祭祀。近年的考古研究确认其应为战国晚期的"周陵镇秦陵"。陵园由南北长方形的双重园墙及围沟将陵园划分为内外两重,内陵园将位于一条南北轴线之上的南、北二陵皆围其中。南、北两陵封土均为覆斗状,墓葬形制为"亚字形"。在陵园内勘探还发现陪葬坑27座,建筑遗址5处,小型墓葬168座。

至此,谜底揭晓,不是周陵,而是秦陵。
果然有两个土包包。
刚才的“周文王陵”还有台阶,这“周武王陵”则得野爬了。
这好像是西南,必然又是什么陵,而地图却未显示。
刚才去过的姜子牙墓,也隐约可以辨析。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周围应该保护得还是不错的。
回望“周文王陵”。
参观完毕,出来已经过了5点,被锁在里面啦。只好绕了一下,从办公生活区出来。

周陵碑石
周陵陵园内保存的历代"御制祝文"碑,以等级之高,数量之多,被誉为"周陵小碑林"。《周陵志》录文约80余通,早者为北宋开宝六年《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及《大宋新修周康王庙碑》,下限为民国十八年《重修周文武陵碑》。从碑文来看,大多为祭祀周文武成康及周公碑竭,也有新修重修周四王及周公庙记碑。周陵博物馆现保存陈列碑石有44通,最早为明洪武四年祭周文王"御制祝文"碑,晚至民国十八年《重修周文武陵碑记》,大部分为清代祝文碑,其中明代8通,民国2通。清代,大凡国家有大事都遣官致祭周四王,没有定数。现保存康熙四十二年十月皇帝大驾西巡,驻足华洪洞,由翰林院拟撰祭,康熙帝御名致祭文武王碑。乾隆四十一年以平定大小金川,遣官致祭碑。康熙二十一年,以滇省荡平,遣官致祭碑。三十五年,以战平葛尔丹,遣官致祭碑等,都是很有历史价值的碑石。明清祭周陵碑大都为圆首、方额,额首上书"御制祝文"字样,两侧线刻龙纹或凤纹,碑身四周以线刻云纹和蔓草纹为主。
周公墓前有康照二十五年,周公七十二代孙肇封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野沛然暨次男枝蕃秦祭周公墓碑。碑首浮雕蟠螭,龟座。此碑背而线刻周陵旧图,十分珍贵。
近年周陵公祭掠影
圣人孔子十分推崇周礼文化,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文化遗存
周陵文物保存完整、文化底蕴深厚,其陵墓布局构成了咸阳北塬上陵墓群"背子抱孙"的罕有胜迹。现遗存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周公、鲁公陵墓各一座,庙区古建群遗存献殿两座、配殿两座、木牌坊一座,特别是40余通历代帝王祭祀周陵碑碣保存完好,有"周陵小碑林"之称。陵园占地近千亩,松柏环绕、郁郁葱葱,现存1935年戴季陶先生倡导所植柏树200余亩。
文王陵封土形状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为:东103.3米、南99.7米、西103.7米、北90.0米;顶部边长为:东48.1米、南41.4米、西46.6米、北43.0米;现存高度14.0米。封土形状较规整,顶部平台宽阔,四面斜坡的中部略微隆起。封土为五花土夯筑而成,土质坚硬,夯层厚0.3米。封土顶部中心 GPS 测量数据为:34°24'33.5n,108°43'32.4e,海拔492米。陵顶北、西、东三面有1926年镇嵩军挖的战壕。封土正南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文王陵"石碑。
武王陵封土形状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为:东57.0米、南66.2米、西55.5米、北65.4米,顶部边长为:东10.0米、南9.5米、西9.8米、北9.5米;现存高度17.5米。封土为五花土夯筑而成,夯土较文王陵封土更为密实、坚硬,夯层厚0.3米。封土顶部中心 GPS 测量数据为:34°24'40.5" N ,108°43'30.6" E ,海拔495米。封土正南立有毕沅书写的"周武王陵"石碑。
周公墓封土为覆斗形,底边边长35米,顶边东西长12米,南北长11米,,斜高约8米。墓前明嘉靖二十九年陕西监察御史刘仑立"周元圣周公之墓"石碑和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元圣周公之墓"石碑。
太公墓封土为圆锥形,底边周长40米,斜高8米。墓前有清乾隆时毕沅立"齐太公之墓"石碑。
鲁公墓封土为圆锥形,底边周长72米,斜高7米,墓前有毕沅立"鲁公伯禽之墓"石碑。
周陵古建群周陵古建群位于文王陵前,文献记载隋文帝诏祀在咸阳祭祀,唐宪宗元和二十四年赖有司精修咸阳文武祠宇。宋、明、清祭祀周陵之风甚盛,屡加扩建修葺,周陵祠庙"宏规大起,巍焕曾新",陵垣广筑,碑石林立。后时修时废。旧志载明代重修文陵,并立碑,孔天胤撰文,碑佚。清乾隆十一年伤修,十五年奉谕遵行,文陵前修献殿5间,东西共10间,二门3间,东西乐楼各一座,均在二门两旁角门之内。角门外有更衣亭,东西各3间,东为享亭,西名琴亭,更衣亭前有牌楼一座。现存建筑群系1929年各善团赈修,在文王陵前,南北长75、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排列为三进院落,前为四柱三孔木牌楼,顶四阿式,四角挑檐,下为十一踩头拱结构,顶覆盖灰色筒瓦、勾头,局部间饰琉璃瓦,正中上方镶阳刻"文王坊"3个图金大字木匾,牌楼北面连接戏楼。向北沿中轴线第一进为5间一幢大殿,第二进为3间瓦房,第三进为7间享殿(献殿),殿前有廊檐,砖木结构,四阿式屋顶覆普通灰瓦。享殿前东西各有普通厢房5间。
好啦,今天虽然没去成汉阳陵,但赶在下班前来到了这假周陵真秦陵,还是很满意的。

去往坐公车的路上,满街都是柿子树。这是我们此行在宝鸡所见的桂花树以外的又一胜景了,其实栾树也可并列算一样。
还很生硬。
坐公交车返回宾馆,途经周成王陵、孝平皇后陵、汉平帝康陵、汉成帝延陵——其实只是离这些地方在一个街区内而已,实际并不能看到。不过还是满意,这趟没白来,起码得到了五陵的第一手印象。

回到北平街附近,吃吃喝喝。
都快7点啦,安国寺的门还开着呢,赶紧进去看看,明天能少去一个地方。
安国寺创建于隋代,盛于唐代,明万历年间(1573年)重修。在当时,明代王献将渭店村路旁所弃的唐开成六年寂照和尚碑移至此地,碑上有"安国寺"三字,遂抄袭其名。民间有这样的传闻:先有安国寺,后有咸阳县。1990年,渭城区人民政府公布安国寺旧址为第二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书亭
"深沉节制"碑,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因殷化行战功成绩很大,特别是在平定葛尔丹叛乱后更是功绩非凡。康熙皇帝赐御"深沉节制"匾额赠与殷化行。
殷化行(1643-1710)字熙如,陕西咸宁(今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靳里村人。清朝台湾总兵,幼时父母双亡,被父友王氏领养,因此又称王化行。20岁中武举,27岁(康熙年间)武进士出身。历任陕西火器营守备,汉中城守营副将、直隶三屯营副将、授司都佥书兼副将,1688年调升台湾总兵。1704年康熙巡幸西安,专门招见殷化行。1710年病逝。殷化行是一代儒将,武功文才集于一身,著有《西征经略》传世。
咸阳行政公署旧址
冲锋号、短号
强渡渭河解放咸阳
1949年4月21日,第一野战军发动了陕中战役,从渭北挥师南下,5月14日解放三原。此时,胡宗南将其主力西撤至咸阳、乾县、礼泉、永寿及泾阳以南的泾河下游布防,与人民解放军对峙。我军十七师五十团担任主攻任务,各团侦察员组成"先捷登岸组",刚涉入河心时,被南岸国民党军的照明弹发现,一时间,敌炮猛烈轰击。紧要关头,六军军长罗元发下令改偷渡为强渡,在炮火掩护下,突击队员和先头部队迅速过河,歼灭守敌,按预订计划向铁桥迂回包抄。此时,四十七团已渡过渭河。五十团团长刘光汉指挥全团向守桥的保安六团发起攻击。不到1小时全部从咸阳渡河南进,全歼保二旅第六团和四十八旅一个团。咸阳县全境解放。
这里展出的革命文物,基本上是解放战争时期强渡渭河之战和保卫西安之咸阳阻击战﹣-"两场战役"的遗物。拂去岁月的蒙尘,翻出泛黄的照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九死不悔、以巨大牺牲、英勇奉献,挺起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打开思绪的翅膀,一起来追寻功勋们的遗迹,汲取信仰的力量。
●渭河保卫战
1949年5月,第一野战军某部涉渭河追歼国民党残部
●炮火交战中

罗云发、彭德怀、刘光汉介绍
●手雷
●手雷
●教练弹
●皮枪套
●咸阳阻击战 
●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战役动员大会上作报告
●教练弹●钢盔●迫击炮弹
保卫西安城 咸阳阻击战
1949年5月,西北野战军为了消灭逃窜在秦岭一带的胡宗南主力,西北野战军同华北野战军第18、19兵团会合,西北野战军主力撤离西安,在三原、户县一带集结,胡宗南同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合谋,企图在西野、华野会合前重新抢占西安。华野第18兵团先头部队的61军181师,经过10天急行军到达西安,未做休整即赴咸阳阻击敌人。经过一天两夜的浴血奋战,打退敌人一次次疯狂的进攻,胜利保卫了西安,为西野和华野第18、19兵团会合赢得了时间,为消灭胡宗南主力,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础,圆满完成了彭德怀司令员赋予的守住咸阳、保卫西安的光荣任务。

●咸阳阻击战示意图●解放咸阳
●弹药箱●军用水壶●望远镜
参观完毕,返回宾馆。在咸阳还要再住一晚,明天还有好几个地方要去,请看下回分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