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国庆D5陕西历史博物馆(八)(何家村窖藏下)

文摘   2025-01-03 00:04   内蒙古  
怡情雅
唐代国富民强,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放多元的社会风尚,使得唐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何家村窖藏出土了许多反映唐代乐舞、体育、养生及唐人雅好的珍贵器物,彰显了唐代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与唐人健康、浪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服食求仙
自古以来,生命的有限性使得长生不老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医疗技术和手段并
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服食丹药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大批医药文物,包含18种贵重药材和40多件医药器具。这些药材可能是信奉道教的唐朝上层人士用来炼丹的主要原料,而药具则为炼丹用具。这批医药物品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次发现,生动地诠释了唐代炼丹的盛行以及皇室贵族对长生的渴望。

南宋.李唐《炼丹图》(局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些银盒中盛有大量丹砂,共计六种,唐人命名为大粒光明砂、次光明砂、光明碎红砂、光明紫砂、红光丹砂、溪州井砂,是古代炼丹的主要原料,具有"镇静安神、益气明目、健五。脏、提精神"的作用。

大粒光明砂
光明紫砂
红光丹砂
银盒与"红光丹砂"
银盒与"光明紫砂"
银盒与"大粒光明砂"
歌舞升平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浇铸成型,地纹及人物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杯身八面,以錾出的联珠为栏界,内有执排箫、小铙、洞箫、曲项琵琶的乐伎,还有两人抱壶、执杯,两人空手作舞,人物均为深目高鼻、头戴卷檐尖顶或瓦楞帽的胡人。背景衬以忍冬卷草、山石,飞鸟,蝴蝶,鱼子纹地。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线图
鎏金伎乐纹八棱杯工艺精湛,先铸造成型再通体鎏金,材质似铜。杯身八面各饰一手持乐器的乐伎,所持乐器分别是竖箜篌、曲项琵琶、排箫、鼓、螺、笳等。该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郁的粟特风格。

鎏金伎乐纹八棱杯线图
执杯方式示意图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鎏金伎乐纹八棱杯
飞鹰奔犬
唐代狩猎之风盛行。唐人通过狩猎活动,既可强身健体,弓马不废,又可休闲娱乐,丰富其社会生活。以狩猎场面作为装饰纹样成为唐代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墓葬壁画、陶俑、铜镜及金银器中均可看到。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狩猎纹器物、题材丰富,画面生动,不仅表现了唐人纵马飞弛、弯弓搭箭的狩猎场面,而且彰显了好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局部)
狩猎纹高足银杯的器型属于罗马风格,杯体所饰缠枝花卉,狩猎等图案是中国的传统纹样,体现出唐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

狩猎纹高足银杯线圈
杯底錾文"马舍"
狩猎纹高足银杯
在银杯外壁的八瓣内相间排列着4幅男子狩猎图与4幅仕女图,生动地勾勒出唐人游乐消遣的生活场景。杯内底的摩羯、鋬上的鹿、外壁的仕女及狩猎的男子,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件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佳作。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线图
银杯内底刻有一只摩羯。摩羯是印度神话中一种象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见于雕塑、绘画艺术之中。随着佛教的传人,摩羯纹也出现在中国的佛教造像、壁画和金银中。
摩羯纹
鹿纹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泉惠千秋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批珍贵的中外钱币。其中的本土钱币、时代上运春快、堪称"中国古代钱币的标本库"。钱文篆、隶、行者体兼备、成为研究不同时代书写艺术与风格的绝好物匪。下至盛唐、时间跨度长达千年。饯币类型多样、除唐代外、基个每个朝代都有一枚、
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
"节墨之法化"铜刀币
春秋时期齐国铸币。钱文中的"节墨"为春秋时期齐都邑名,故址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法化"为标准铸币、法定货币之意。这枚齐刀币是何家村窖藏出土遗物中年代最早的。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京一釿"铜平首布
战国时期魏国铸币。钱文中的"京"为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釿"是重量单位,一釿布重12~15克。釿布主要铸行于战国时期三晋(韩、赵、魏)地区。
"半两"铜钱
战国时期秦国铸币。半两钱为秦国首创,圆形方孔,钱文"半两",重12铢(24铢为1两)。半两钱确立的方孔圆钱制和计重制对中国后世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代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半两"铜钱
秦统一后铸币。边缘规整,钱文为小篆,字体高挺清晰。秦"半两"铜钱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
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大泉五十"铜钱
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进行第一次币制改革,更改大钱为"大泉五十"铜钱。钱体小而轻薄,重12铢,价值相当于50枚五铢钱。
新莽
公元9年~公元23年
"小泉直一"铜钱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发行了面值最小、重仅一铢的"小泉直一"铜钱,用以替代五铢钱,两者价值相当。
"大布黄千"铜币
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进行第三次币制改革,推行"宝货制",分金、银、铜、龟、贝"五物",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货及布货"六名",总称"二十八品"。这枚"大布黄千"铜币在布货十品中面值最大,是王莽币制改革乱象的见证。
"货布"铜币
新莽天风元年(公元14年)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汉书·食货志》对此有相关记载:罢大小钱,改作货布,货泉,以取代换算烦琐、大小不一的"六泉"和"十布"。
无字货泉
饼形货泉
小货泉
剪边双廓货泉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铸币。货泉是存世最多的一种王莽钱,形制不规范,版别复杂,大小、重量相差悬殊,小者不足2克,大者可达数10克。此外,货泉还有无面文、剪边等特殊品种。当时一个货布等于二十五个货泉。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五铢"铜钱
东汉铸币。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铸五铢钱。此五铢钱轮廓较浅,铜色黄而发白,应为东汉中期铸造。

剪边"五铢"铜钱
东汉铸币。五铢钱边郭连同部分钱肉被剪掉或錾切一圈,也称为"錾边"或"剪轮"五铢。剪边五铢大多为私铸,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东汉中期增多,东汉末期流行。
"直百五铢"铜钱
"直百"铜钱
三国时期蜀汉铸币。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行,钱重五铢,币值以一当百。"直百五铢"意为价值一百枚五铢钱,"直百"是"直百五铢"的省略。
三国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大泉当千"铜钱
三国时期吴国铸币。铸行于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年~公元246年),为虚值钱,一枚大泉相当于一千枚五铢钱。此外,东吴还铸造有"大泉五百""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这些均为虚币大钱。

前凉
公元318年~公元376年
"凉造新泉"铜钱
"凉造新泉"是我国古代圆形方孔钱中最早以国号为钱文的"国钱",一般认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张氏王朝(公元317年~公元376年)所造。这类钱币存明确的地下出土实物,弥足珍贵。世不多,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枚属于首次。
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永安五铢"铜钱
"永安"为北魏孝庄帝统治时的年号。根据钱背纹的不同,永安五铢可分为三种:光背钱、"土"字钱和四出文钱,钱币大小不一。此币为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所铸,铸造精良,尤为难得。
北周
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五行大布"铜钱
北周武帝宇文邕曾三次铸钱,公元561年铸"布泉",公元574年铸"五行大布"铜钱,公元579年铸"永通万国"铜钱。这三种钱币形制精美,字体娟秀,号称"北周三品"。
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太货六铢"铜钱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币,与五铢钱并行。该币铜质优良,钱文瑰丽精美,布局疏密匀称,为六朝钱币中的精品。
唐代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鎏金"永安五男"铜钱
钱文"永安五男"是吉祥语,背面是祥瑞图案,形制、重量也与流通货币差异很大。该币应为唐代所铸的厌胜钱。
铜鎏金"货布"
新莽四次货币改革造就了多种制作精美、工艺上乘的货币,成为历代藏家竞相收藏的珍玩。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六枚铜"货布",通体鎏金,较为特殊。尽管造型与新莽货布相同,但形制略小,重量较轻,钱文略显呆滞,或为唐人的仿制品。
双面"开元通宝"铜钱

唐代铸币。两面皆有钱文"开元通宝",

又称"合背开元"。合背钱极为罕见,流行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以后,一般不做流通使用,或为纪念收藏。

"开元通宝"铜钱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铸开元通宝。钱文对读"开元通宝"、意为开国新纪元的通行宝货;或可旋读为"开通元宝"、意为流通的大宝。开元通宝的发行、结束了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开启了十进制的钱两制纪元、其钱文、重量、形制对后世钱币铸造影响深远。
外廊(外轮)、
内廊(穿廓)
穿(孔、眼、好)、
地张(钱肉)
开元通宝钱图解|
素面提梁银罐线图及罐内遗迹
罐内残存有锈蚀板结的铜钱,钱币可能盛装在这件银罐中。
素面提梁银罐
中国道教的炼丹术
炼丹术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传统技术,萌芽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雨经汉晋,隋代出现"内丹"和"外丹"之说。内丹术将人体比作丹炉,以精、气、神为对象,通过自我修炼,使精、气、神在体内九转成丹。外丹术以丹砂、水银、黄金、硫黄,砒石等金有药剂为主要原料,或辅以草木合剂、动植物材料,经过炉火烧炼发生化学反应,最终获得具有"神奇功效"的丹药用来服食。唐代时外丹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服食之风盛行。

陕西省韩城市盘乐村宋墓壁画《备药图》(局部)
赤金走龙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小金龙,长度比小拇指略短。它们头上有两条弯曲的长角,身披细密的鳞片,脊背拱起,尾巴前粗后细,延伸至尾端向上回勾,龙的四肢劲健有力,均呈行走的模样,气宇轩昂。这些小金龙用于道教祭祀仪式,有着平安祥瑞的美好寓意。
赤金走龙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赤金走龙,均纯金制成,体形虽小而神态逼真,被认为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仪式结束后,用青丝将龙、璧、简等捆绑在一起投向山洞、河湖、大地,向天、地、水诸神祈愿。

赤金走龙线图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整套金、银、玉质的道教炼丹器具,按用途可分为盛药器、研药器、熬药温药器、炼丹器、服药用具等。盛药器有金盒、银盒、银罐、银鼎,研药器有玉杵、玛瑙臼,熬药温药器有银锅、金铛、金铫,炼丹器有银石榴罐、莲座小银罐,服药用具有银杯、银碗、银壶。这套炼丹器具为我们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医药文化、科技发展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代外丹术
炼丹家
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
金砂派:
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
铅汞派:
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
硫汞派:
宣扬硫汞转炼合成丹药
炼丹方法:
炼(加热)、锻(高温加热)、养(低温加热)、炙(局部加热)、抽(蒸馏)、飞升(升华)、淋(过滤)、浇(冷却)、煮(加水加热)
炼丹器具:
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锅子、抽汞器、华池、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煎药以使用金、银锅为上品的记载。道教外丹术中使用的银锅,文献称为"宝锅子"或"锅子"。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银锅5件,其中双耳银锅1件,提梁银锅4件。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内底墨书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
素面双耳银锅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件熏炉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银质五足熏炉形制相似,是唐代最为典型的金属香炉之一。唐代熏香文化盛行,不仅有塔形、豆形、狮形及圈足、多足等多种样式的香炉,还有香囊、熏笼等熏香器具,供不同场合使用。熏香不仅有祛秽除害、净化环境的实际用途,而且还是大朝会、敬神礼佛、祈祷发愿时举行仪式的必备之物。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炉台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三层五斤半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盘内墨书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线图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
素面平底小银罐
素面圈足小银罐
素面三足束腰形银罐
素面三足小银罐
银石榴罐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银石榴罐之类的文物仅见于何家村窖藏。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银石榴罐4个,颈腹相接处均有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有塞,且有火烧痕迹,因此被认为是蒸馏器。炼丹术士常采用蒸馏之法,由朱砂中制取水银,即所谓"抽砂炼汞"。

银石榴罐口塞
银石榴罐截面图
仰莲瓣座银罐
这件器物形制特殊,仅见于何家村窖藏。与银石榴罐结构大体相近,底部有一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可能与银石榴罐在炼丹时配套使用。

仰莲瓣座银罐剖面图
仰莲瓣座银罐底座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造型雄浑典雅,纹饰富丽堂皇,运月了捶揲、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银罐腹部以鱼子纹为地,四面分别以两两相对的鹦鹉、鸳鸯头中心,分别饰以折枝花,并组成圆形图案。盖顶中心为宝相花周围饰以葡萄、石榴、忍冬卷草纹。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线图
银罐盖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是当时制作丹药"五石散""三石更生散"的主要原料。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盖内墨书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琥珀作为药材与丹砂一起盛放于银盒内。上好的琥珀多呈赤色,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消淤血、通五淋"、康代《新修本草》中将琥珀列为"上品药"。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白石英 紫石英
琥珀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钟乳石共有3种,分别是上上乳、次上乳、次乳。银盒盖内墨书记录了钟乳石的品级、重量,"上上乳"是最好的钟乳石,"次乳"在服用前需要挑选。钟乳石有"安五脏、通百节、明眼目、利九窍、下乳汁、壮元气"等疗效,是炼丹的常备之物。

装"上上乳"银盒盖内墨书
银盒与"上上乳"
银盒与"次上乳"
银盒与"次乳"
装"次上乳"银盒盖内墨书
装"次乳"银盒盖内墨书
迄今的考古发现中,唐代的纯金盒仅见于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件。据"大粒光明砂"银盒盖内墨书记载,此盒名为"黄小盒子",重"六两一分"。盒盖与盒底扣合紧密,出土时内装麸金。麸金是砂金的一种,具有"镇心安神、定惊除痫、避恶驱邪"的功效。

"大粒光明砂"银盒盖内墨书
素面金盒
根据鎏金石榴花纹银盒盖内墨书可知,盒内原盛放有"井沙"和"黄粉",均为炼丹的原料。唐人认为金能制伏朱砂、水银等有毒性而不能内服的炼丹原料,故将这类炼丹原料盛放于金银器皿中以沾染金银之气,从而巩固和提高药效。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线图

金箔是利用黄金延展性极好的特质将纯金制成极薄的金叶。唐人在炼丹时常用金箔包裹朱砂,《诸家神品丹法》中有"取上好朱砂颗块五两,每块以金箔五层裹之"的记载。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铛是一种带柄的用于加热的器具,可用作温酒、煮茶、烹药。铫也称"铫子",是有柄有流的小型加热器具,至今民间仍有"药吊子"的俗称。在道教外丹丹诀中,常见"铛""铫""铫子"。何家村窖藏共出土4件铛,1件铫。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的巧妙设计
1翻动折柄、2
移动银扣、固定折柄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三足银铛
双狮纹金铛
『旧泾用』可能是泾王府上旧物
『十七两』为金铫的重量
『暖药』指金铫的用途

素面金铫内底墨书
双狮纹金铛线图
素面金铫
丝路物语
唐代,繁盛的丝绸之路将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发展。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中不仅有大量的异域"舶来品",还有许多融合本土与异邦智慧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珍贵物证。
西风东来
开放的唐代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输入的外来物品承担了文化传播的角色。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中,造型独特的兽首玛瑙杯,小巧玲珑的带把杯,晶莹剔透的多曲长杯、玻璃杯,以及珍贵罕见的外来钱币,无不反映出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好奇、向往与包容。

陕西省富平县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提壶持杯侍女图》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玛瑙器,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玛瑙长杯、玛瑙臼,其纹理自然交错,为酱红地夹杂棕、黄、白色编带。这种上好材料制成的玛瑙器皿色泽光亮,质地细腻,深受唐代贵族的喜爱,在宴会中常用作酒器。唐代诗人钱起在《玛瑙杯歌》一诗中写道:"瑶溪碧岸生奇宝,剖质披心出文藻。良工雕饰明且鲜,得成珍器入芳筵。含华炳丽金尊侧,翠斝琼觞忽无色。"

●唐玛瑙白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唐玛瑙钵

西安市征集
玛瑙在古文献中有"马脑""马瑙""码碯"等多种称谓。古代红色玛瑙多产于西域,是西域"七宝"之一。据文献记载,外域的康国、波斯都曾遣使向唐朝贡献过玛瑙器,吐蕃、渤海靺鞨还向唐朝贡献过玛瑙杯。来自西域的玛瑙深受唐皇室贵族的青睐,尤以使用殷红色玛瑙器皿为时尚。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无论材质还是做工都极为罕见。它是一件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的酒杯。杯体呈弯角状,前小后大。首端似牛头,双目圆睁.炯炯有神:角似羚羊、向后盘旋,延伸至杯口。前端流口处镶金帽,可以拆卸。玛瑙杯既是一件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也是唐代中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见证。
镶金兽首玛瑙杯
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身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有学者认为这件玛瑙杯是外来器物,年代不晚于7世纪,也有学者认为是唐代工匠仿粟特式来通制作的,年代为9世纪前期。尽管学者们对这件玛瑙杯产地和时代的看法相去甚远,但都认为其造型源于西方的来通,可能是艺术品或特殊的礼器,而非实用品。

金塞、流出口、注酒口
镶金兽首玛瑙杯图解
陕西省三原县唐李寿墓石椁线刻《侍女图》
来通
来通( Rhyton )一词在希腊语中有流出、联通之意,故而用其来命名这种底端有孔、液体可自孔中泄出的兽首形长杯。来通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酒器、材质有银、瓷、玻璃、玛瑙等、样式多为角形、常以马、牛、羊、象、狮、豹等的头部形象作器底。
玛瑙长杯
高足杯是一种形制独特的器物,上部杯体用来盛装液体,下部高足具有放置和使用时方便手执的功用。唐代高足杯深受罗马风格的影响,为流行一时的饮酒用具。

●唐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
1982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唐鎏金缠枝忍冬纹高足银杯

1985年陕西省临潼县庆山寺塔基地宫出土

根据唐墓壁画中执杯提壶侍女的形象可知,高足杯的使用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高足杯的喇叭形圈足底,这种执高足杯的方法也见于西亚壁画。

持杯男装侍女线图

陕西省富平县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

手持高足杯侍女线图

陕西省三原县唐李夺墓石椁
素面高足银杯
唐代带把杯,有筒形、罐形、八棱形、園底碗形,杯把只有一种,即环形、附有指鋬。目前出土的唐代带把杯,除了部分器物直接来自中亚粟特外,还有部分其造型取自粟特,实为唐人仿制的作品。
筒形:掐丝团花纹金杯线图
罐形:素面罐形带把银杯线图
八棱形: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圆底碗形:鎏金伎乐纹八棱杯线图
掐丝团花纹金杯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多曲长杯
3~8世纪,伊朗高原地区流行一种器身偏长呈曲瓣状的酒杯,由于这一地区当时主要受波斯萨珊王朝统治,故又被称为"萨珊式多曲长杯"。这种造型的酒杯经中亚东传至中国,唐代经过工匠的模仿与改造,逐渐变成了完全中国化的器物。

八曲长杯
十二曲长杯
四曲长杯
陕西省富平县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
《托盘执壶侍女图》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八曲长杯,器形和制作技法相似,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具有萨珊多曲长杯的典型特点。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以和田白玉制成、口沿一圈很薄,从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渐增厚。水晶八曲长杯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唯一的唐代水晶容器,在古波斯地区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水晶制品。这两件八曲长杯制作工艺精湛、反映出唐人高超的技艺。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线图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古代文献中称作"水精""水玉"。唐代的水晶制品较多,唐诗中往往将其比拟为冰、水、露珠甚至月光。史籍中罕见有唐朝境内产水晶的记载,水晶制品多为西域国家向唐朝的供奉之物。
水晶八曲长杯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这件凸纹玻璃杯为吹制成型,器壁上的环纹采用粘贴玻璃条的方法进行装饰,其造型、工艺及装饰手法在唐代器皿中甚为罕见,具有波斯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玻璃器的特点。
中国古代玻璃制造并不发达,目前出土的中国自制玻璃中最早的器皿类始见于西汉。中国早期玻璃制品在成分、形制、装饰手法等方面与西方不同:中国玻璃器原料成分为铅钡,铸造成型,不透明,易腐蚀,质地脆;西方玻璃器原料成分为钠钙,无模吹制成型,透明,器壁上多用玻璃条缠贴技术装饰。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罗马玻璃、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等外国玻璃先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玻璃器的造型、工艺、装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玻璃器皿东传至日本、韩国等地区。

●西汉琉璃璧 2000年征集

西汉玻璃盘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玻璃杯 东地中海地区 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1~4世纪)

凸纹玻璃碗 伊朗 波斯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

●玻璃碗 1983年宁夏固原市南郊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绿色玻璃瓶 1986年西安市东郊长乐路隋舍利墓出土

●四瓣花纹蓝玻璃盘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盘口玻璃瓶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玻璃杯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玻璃杯 韩国庆州松林寺出土

凸纹玻璃杯
丝路沿线的货币
波斯库思老二世银币
该币正面为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公元590年~公元628年)的右侧半身像、背面正中为琐罗亚斯德教拜火祭坛,两侧侍立的人物是祭司,祭司两侧分别铸有纪年和铸造地点。琐罗亚斯德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支、发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后传入中亚、亦称"拜火教"、北魏时传入中国洛阳、史称"祆教""火袄教"。
东罗马金币
该币为东罗乌希拉克略一世(公元610年-公元641年)时期的铸币。正面为头戴王冠、肩披甲袍的国王半身像,背面四级台座上有十字架图案,周边有铭文。
"高昌吉利"铜钱
钱体厚重,钱文隶书"高昌吉利",自上而右旋读。高昌为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存续至唐贞观年间。此钱的铸造年代为麴氏高昌时期(公元497年~公元640年)。钱文中"吉利"二字,一说为突厥语"王"的音译,一说为吉语。此种钱币存世稀少,十分珍贵。
"和同开珎"银币
该币是日本奈良王朝和铜元年(公元708年)效仿唐代"开元通宝"钱铸造的货币,是日本铸行最早的法定货币。从始铸到停废仅一年三个月,铸量少,故存世珍罕,名列日本货币史之首。何家村窖藏共出土5枚"和同开珎"银币,这些钱币应是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由日本第七次遣唐使带入中国的。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该壶造型别致,采用捶揲、焊接、鎏金等多种工艺制成。壶身两侧各饰一匹翘首鼓尾、衔杯跪拜的舞马,栩栩如生的舞马形象印证了《明皇杂录》所载舞马衔杯祝寿的史事。皮囊或马镜式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这件银壶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在唐代金银器中尚属孤例。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线图

徽章式纹样

何家村窖藏出土银碗、银盒等器物的主题纹饰常见波斯萨珊式"徽章式纹样",即以神异性植物、动物或人物为中心,周围环绕联珠。麦穗,形成固定的圆框构图方式,这是波斯萨珊银器装饰图案的重要特点。


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线图

鎏金飞狮纹银盒线图

鎏金犀牛纹银金线图

鎏金宝相花纹银盒线图

鎏金翼鹿纹银盒
鎏金犀牛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宝相花纹银盒
鎏金双狮纹银碗线图
鎏金双狮纹银碗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动物纹六曲银盘和2件动物纹桃形银盘,它们都是以植物的花或果实形状作器型,以动物形象作纹饰,其工艺风格异曲同工。这些银盘虽然在构图方式上借鉴了中亚粟特的艺术手法,但题材的选择却是中国纹样,反映出唐代工匠在借鉴西方金银器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推陈出新。

婆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线图
该银盘的主题纹饰为一对反向而行,回首顾盼的獾、神态生动活泼,"双獾"寓意"双欢""两欢"。
鎏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
鎏金鸾鸟纹六曲银盘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银盘的纹饰极为独特,名为"飞廉",其形象为兽首鸟身,有牛首鸟身、鹿首鸟身、马首鸟身等。这种银盘是唐代工匠吸取了在器物
上单独装饰动物纹样的外来做法,又加入本土飞廉形象的创新之作。

西方古代银器上的装饰
萨珊塞穆鲁纹银胡瓶(5~6世纪)
粟特有翼骆驼纹银胡瓶(7世纪)

中国古代文物上的飞廉纹
吴(三国) 后燕(南北朝)
北魏南北朝)北齐(南北朝)唐
大国工匠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造型独特,纹饰华美,工艺精湛,风格大气典雅、富丽堂皇,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惊叹。这批金银器堪称唐代金银制品的典范,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彰显了唐人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香囊是唐代熏香器中引人注目的类型,附有链子和挂钩,用于佩戴或悬挂。此香囊造型别致,设计科学巧妙,呈圆球形,上下球体以子母口相合,其内设置两个同心圆环和一个半圆形香盂,香料置于香盂中。利用重心原理,香囊无论怎样摆动,香盂都不会倾覆。世界其它国家直至近代才发现这个原理,而中国最晚在唐代就已掌握了此项原理并熟练运用。

﹣外机环
﹣内机环
-焚香孟(盛放香料)
﹣钩链
-外壁(镂空)
银香囊构造原理示意图
唐诗中的香囊
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
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元稹《香毬》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
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元稹《友封体》
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
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
钿镂之工
唐代金银器制造曾盛极一时,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制作工艺分为成型和装饰两大类。成型工艺主要有范铸、捶揲、焊接、铆接、编织等,装饰工艺主要有捶揲、錾刻、镂空(刻)、贴焊、线刻、鎏金、镶嵌、掐丝、金珠焊缀、漆饰等。一件精美的金银器,从成型到装饰完成,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艺,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唐代金银器主要制作工艺
捶揲:先捶打金银板片,使之逐渐延伸展开成片状,再将其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所需器形,既用于成型加工,也用于装饰工艺。
●鉴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

范铸:仿青铜器铸造工艺,先按所要制作的器型制模翻范,然后把金、银加热熔化成液体,注人范中,待冷却后即成所要制作的器物。

银石榴罐


焊接:是金银器成型组合及装饰所用工艺之一,通过加热熔化焊药,将部件与主体粘接。

●鎏金双狮纹银碗


掐丝: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成所需图案焊接在器物表面,再将宝石、珍珠、琉璃等嵌人图案中。

●掐丝团花纹金环

炸珠: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温度差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再按照预定图案将这些金珠焊接在器物表面。
●金枝背

錾刻:用小锤打击大小不同的錾具尾端,使錾头沿着预先设计的纹样刻出粗细不一的线条,形成各种装饰图案。
●鎏金犀牛纹银盒

鎏金:先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均匀地涂抹在器物表面,通过烘烤加热,让其中的水银蒸发掉,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然后在鎏金面上反复磨压,使其平整、牢固、光亮。
●鎏金链锁

镂空:用刻刀镌刻提前设计好的图案,使之形成高低不同、剔透空灵、层次有别、虚实相间的装饰效果。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

铆接:使用铆钉将器物的耳、錾、提梁、盖钮等附件与主体结合在一起。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

抛光:用切削、锉磨和擦拭等方法除去器物表面的毛糙部分。使之平滑光亮。
●素面金盒
金丝银花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纹样兼具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根据装饰部位可分为主题纹样和附属纹样,主题纹样取材广泛,主要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和人物故事纹,装饰于器物的显著部位,直接反映装饰风格;附属纹样有联珠纹、三角纹、缠枝纹、卷云纹、叶瓣纹等,主要装饰于器物的口沿、底边和折棱等处,这些纹样均是器物断代的重要依据。

唐代金银器主题纹样(动物纹)
●神兽:
龙、凤、飞狮、天鹿、天马、独角兽、摩羯、鸾鸟
→何家村文物:葡萄龙凤纹银碗、
鎏金飞狮纹银盒

瑞兽:狮、犀、熊、鹿、狐、兔、羊

→何家村文物:鎏金双狮纹银碗、鎏
金熊纹六曲银盘

水族:鱼、龟

→何家村文物:鎏金双鱼纹银碗、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珍禽:鸳鸯、孔雀、鸿雁

→何家村文物:孔雀纹盝顶银方盒、鎏金鸳鸯纹银匜

昆虫:蜂、蝶

→何家村文物:鎏会仕女纹缠枝八瓣银杯、鎏金伎乐纹八棱根杯
唐代金银器主题纹样(植物纹)

●折枝花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小簇花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卷草纹:
又叫穿枝纹、缠枝花、串枝花、蔓藤纹。
→金梳背
●团花:
主要由牡丹、忍冬、莲叶组成,分放射式、宝相式、半花式等几种形式。
→掐丝团花纹金杯、鎏金团花纹银盒
●花结:
主要由忍冬、莲叶、蔓草、葡萄、石榴组成,从外形上可分为桃形、柿形、石榴形、四出形、八出形等多种形态。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唐代金银器主题纹样(人物故事纹)
●仕女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乐舞 鎏金伎乐纹八棱杯、乐舞纹八棱金杯
●狩猎 狩猎纹高足银杯、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唐文化对外传播
日本正仓院
正仓院原是日本古代保管国家税收、政府财物的仓库。日本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光明皇太后为先帝圣武天皇祈福,将先帝生前收藏的珍贵宝物奉献于东大寺供养卢舍那佛,并入藏正仓院,其中很多物品来自中国,大多是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僧侣带回日本的。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文物
银锁、玉长杯、
锡药罐、银熏炉、平螺钿花鸟背八角镜、天青石銙革带、金银花盘、铜盘、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是存世唯一的一面唐代五弦琵琶)
"黑石号"沉船
"黑石号"是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打捞的一艘9世纪上半叶的唐代沉船。由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上有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的铭文推断,该船是一只唐代从中国出发经由东南亚驶往远洋的货船。出水的文物包括瓷器、金银器、铜镜及香料等大量唐代珍贵物品,其中部分金银器的造型、纹饰、工艺与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极为相似。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金银器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伎乐纹八棱金杯
双雁纹金长杯
錾刻花纹金手镯
鸳鸯纹花瓣形银盒
三角花瓣形蜜蜂双雁纹银盒
瑞兽葡萄纹镜
唐三彩的对外传播
唐三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内涵丰富,是大唐文化艺术的结晶。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唐三彩制品及生产技术先后传播到亚、非、欧各大洲,对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文化、手工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三彩技艺传播海外
奈良三彩、
新罗三彩、波斯三彩

海内外唐三彩出土地点示意图

唐长安城对世界的影响
唐长安城作为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规模宏大,规划齐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其设计理念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都城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日本平安京(京都)、平城京(奈良)以及唐渤海国上京城(东京城)等都是仿照唐长安城而修建。
唐长安城布局图
日本平安京、平城京仿唐长安城而建。其城廓形状、宫城位置、棋盘式街道里坊、东西两市乃至城门、街道名称均与唐长安城相似。
日本平安京布局图
日本平城京布局图

渤海国是靺鞨人于公元698年在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与唐的关系十分密切。渤海国先后有五京,其中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的规划布局都与长安城十分相似,只是规模较小。
渤海国东京龙原府布局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布局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