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国庆D3秦咸阳城宫殿遗址及博物馆

文摘   2024-12-25 00:01   宁夏  
从陕历博秦汉馆出来,我就张罗着联系往汉阳陵的班车。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接线的小姐姐让我在停车场张望,说是看到写着汉阳陵的车就是。没见着呀!小姐姐又去联系,然后回复说去的人少,今天没开。

今天是国庆假期呀!如果还人少,那就不用指望啦。于是我们溜达到马路边打车。拦到一辆,一说去汉阳陵,司机一方面奇怪那里有什么好去的,一方面记得那边在修路,一查导航果然封了高速路,剩下的普通道路也不知道是否通顺,司机居然不敢去。

这下怎么办呀?想不到一个汉阳陵还去不了了,那就执行备用计划吧:此地北边不远的秦咸阳宫殿遗址。

看看旁边有开三轮车揽客,拉乘客去地铁站的。问去秦咸阳宫,人家就更不理解了,没啥好看的呀!问价,好像是要20元。我十分怀疑,距离应该很近呀?拉客大姐说那在塬上呢,不好走!最后我还是打了个车,果然过去才8元。至于什么塬不塬的,就是一点点缓坡,不值一提。

不过秦宫不在马路边,周围已经是农田了。只是离路边还是很近的,不用担心。
秦宫这里也有一个小博物馆。按道理,里面的内容应该在陕历博尤其是刚才的秦汉馆等诸多博物馆已经讲述过一些了,来看看还有哪些补充。
秦咸阳城核心官殿遗址保护展示鸟瞰图
秦咸阳城宫殿模拟复原图
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效果图
前言
咸阳,位于九嵕山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咸阳,秦国国都,秦朝帝都。
咸阳宫,咸阳的中心,秦国和秦朝的中枢。
正是在这里,秦国破旧立新,锐意改革,变法图强,跃居战国七雄之首。
正是在这里,秦国东西连横,远交近攻,横扫六合,成就统一天下之志。
正是在这里,秦朝创立新制,统一法令,器械一量,书同文字,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大一统"的制度基础。
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咸阳,去了解咸阳宫的前世今生。
渭水贯都
秦咸阳城及遗址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原先仅是小乡邑"程邑"的咸阳,一跃而成为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咸阳城地跨渭河两岸,总体按照"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天体结构设计建设。城市布局采用不对称建筑格局,因地制宜,随形就势,规划合理,规模巨大,功能齐全,既显示了秦人惊人的建筑想象力,更极大地显示了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为中国历代王朝帝都建设创造了样板。咸阳城遗址总面积78.98平方千米,核心区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街道一带,主要有宫殿、府库、大型道路、手工业作坊及水渠等大型建筑遗址和遗迹40余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咸阳宫城六国宫殿群
建设历程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九峻山,南屏秦岭。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具有中国古代定都所必需的经济、军事和地理优势。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从栎阳迁至咸阳,至秦二世3年(前207年)秦亡,作为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共144年,其间经历了由秦孝公时的渭河北岸地区发展到昭王时的渭河南岸地区,再到秦始皇时期按照"象天法地"思想进行大规模改扩建三个发展阶段,城市的规模一直处在发展扩大之中。由于秦帝国享祚短暂,咸阳城的改扩建工程始终没有完成。
秦人都城迁徙路线图
为了摆脱外部的军事袭扰,寻找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向东发展的既定国策,秦人经过八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迁都,从西部边陲迁到西周王室故地,最终定都在最适宜秦国发展的咸阳,奠定了日后统一全国的基础。
秦都邑简表
1、秦邑 今甘肃省清水县北
前890年一前821年,共69年
2、西犬丘 
今甘肃省礼县
前822年﹣前776年,共46年
3、汧 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东南
前776年﹣前762年,共14年
4、汧渭之会 
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前762年﹣前714年,共48年
5、平阳 
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
前714年﹣前677年,共37年
6、雍城 
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
前677年﹣前423年,共2254年
7、泾阳 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西北
前423年﹣前383年共40年
8、栎阳 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
前383年一前350年,共33年
9、咸阳 今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前350年﹣前206年,共144年

城市布局
与秦国历史上的雍城、战国时代关东列国都城以及汉以后中国帝都建筑布局相比,咸阳城最大的特点是整体建筑布局一直未定型,城市处于不断变化扩展过程中,全城建筑以咸阳宫为中心,向东南方向渭河两岸广阔原野呈散点状分布,是中国古代统一帝国初期城市规划建设规制逐步发展、由分散布局向规整格局演变的珍贵物证,正因为如此,也给后人留下了咸阳城究竟有无城墙的历史迷案。
秦咸阳城布局及遗迹示意图
秦咸阳城规模巨大、规划合理、功能齐全,既有供皇帝和各级官吏之用的宫城,又有供市民活动的大城、广场、街市以及作坊,还有美化环境和丰富生活的苑、囿等。就建筑分布而言,渭河以北集中了政治性的宫殿群﹣﹣咸阳宫城以及"六国宫殿"群(北阪宫殿区)。渭河南岸分布着仿照天上双子星座的章台宫和兴乐宫,用于祭祀上帝的极庙(原名信宫),专供皇太后居住的甘泉宫(南宫),以及准备作新皇宫的阿房宫等。离宫别馆、苑囿池湖,星罗棋布散置于渭河两岸。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上林苑、兰池与兰池宫、宜春苑与宜春宫等。各大宫殿群之间都由甬道、复道、阁道相互连接,非常便利、安全。
历代秦王对咸阳的扩建
宫阙嵯峨
秦咸阳宫及遗址
作为秦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经建成。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咸阳宫被不断扩建,其气势之宏伟、规模之大、布局之严谨、内部设施之完善,都堪称当时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展现了秦朝的强大和文明,同时也对后来的宫殿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咸阳宫遗址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宫城遗址,目前已发现7处宫殿遗址,可为中华文明由王国到帝国的重大发展历程提供独特的见证。
秦咸阳宫范围及建筑遗址分布图
秦咸阳宫模型
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一号宫殿遗址
建于战国中晚期,是一座既能处理朝政,又具休闲观光功能的高台基土木混合结构建筑。东西长179米,南北宽55~58米。其中部被水冲沟切断,东部已为平地,西部留有高出地面6米的夯土台基遗址。台顶中部为两层楼堂构成的主体建筑,四周房间依台基分两层筑成,大小共17间,底层建筑和周围有回廊环绕,主要过道的两壁绘有壁画。总体布局高下错落,主次分明,结构紧凑,功能完备。为目前所知最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古代高台建筑物遗存。
一号宫殿遗址出土的丝织物
一号宫殿遗址
一号宫殿建筑复原模型(效果图)
一号宫殿遗址发掘平面图
二号宫殿遗址
位于一号宫殿遗址西北,土木结构多层台榭建筑。东西长127米,南北宽32.8-45.5米。遗址破坏严重,残存的遗迹仅有东北部的一处庭院式建筑、西半部台面正中一处主体殿堂和东半部北侧两处地下室,以及东南部的居室。底层有回廊,廊中有踏步。从其建筑布局及其规模,诸如西半部正中面积达386.1平方米的主体殿堂及其环绕主体殿堂设置的18处圆形陶管推测,有可能是咸阳宫中处理政务的一处主要场所。其东南与一、三号遗址用回廊相通。
●二号宫殿遗址平面图
三号宫殿遗址
位于一号宫殿遗址西南近百米,东西长约117米,南北宽约60米,中间高,两边低,呈鱼脊状。建造年代稍晚于一号宫殿遗址。遗址虽然破坏严重,但部分墙壁壁画清晰可见,保存状况明显好于一、二号宫殿遗址的壁画。考古发掘后已进行回填保护。
●三号宫殿遗址平面图
五号宫殿遗址
在一号宫殿北侧,位于地表以下。地面为农耕地或林地,状态基本稳定,但遗存受到农业耕作扰土的威胁。

六号宫殿遗址
西距一号宫殿建筑529米,东距刘家沟建筑遗址400米。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144米、南北宽145米,整体包括高台建筑、附属建筑、夯墙、沟等部分。中部偏南存留有高达6米的长方形夯土台基,台顶东西长49米、南北宽34米,原位保留体量较大的础石2处。为目前所知秦咸阳城宫殿区体量最大的一组建筑。很可能是当时的政务大殿。
●六号宫殿考古发掘鸟瞰图
●六号宫殿夯土台基
官署手工业区
位于宫殿区西北方,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主要为官署手工业制造及物品存储区。其产业类型丰富,包括金属冶铸、制骨和制石;从原料异地初加工,到工室精细化生产,再到主供皇室的成品流向,组成完整产业链。体现了帝国体制下手工业运作模式和技术水平。

金属窖穴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遽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长兴遗址发现多处金属废料窖穴。其中包含体量巨大的铜器残片,既说明当时金属的回收利用制度,更见证了秦代铸造大型器物的史实。
出土的大铜板残片
秦咸阳宫
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威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汉未央宫
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唐大明宫
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官,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官、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府库建筑遗址
宫殿区西部,平面呈曲尺形,方向80°。东西长105.8米,南北宽20.3米,四面垣墙宽2.4米,复原高度约4.9米。内部夯土隔墙宽3.3米,三层夹筑,将主体建筑分隔为5个房间。另外还有一处小面积的附属建筑。出土遗物表明,府库的不同房间内曾存放纺织品和铜钟、石磬国家礼乐器组合,并有与悬架、敲击有关的配件和小型乐器。在石磬残块上发现的小篆"北宫乐府"等字样,进一步证实了秦代设有乐府的史实。
●府库建筑遗址平面图
●石磬残块出土现场
秦国瓦当纹饰
迁都咸阳之前秦国瓦当纹饰主要为动物纹,迁都咸阳后以云纹瓦当为主,直至西汉中期文字瓦当盛行。秦国瓦当纹饰的变化,反映了秦国不同时期美术风格的差异。特别是夔龙、夔凤大型瓦当以及龙纹绕璧空心砖伴随秦国晚期高台建筑的出现,反映出"体象乎天地之间"的秦建筑文化观念。

雍城
栎阳
咸阳
汉.长安
五角形下水管道
时代:秦代
出土地:秦咸阳宫殿遗址
帝国肇基
秦咸阳宫对秦的突出贡献
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207年,咸阳作为妻都城历时144年。正是在这里,秦国破旧立新,锐意改革,变法图强,跃居战国七雄之首,明确了"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正是在这里,秦国东西连横,远交近攻,横扫六合,成就统一天下之业,正是在这里,秦国创立秦朝,正是在这里,秦制定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形成了新的国家模式,奠定了中国二千年来政治文明的基础,由秦开创的大一统观念,被后人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已融入中华民族的*。
●几何纹方砖●卷云纹方砖●方格纹方砖
●板瓦●筒瓦
●三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双龙绕凤璧纹空心砖拓本
●三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几何纹空心砖拓本
几何纹空心砖
时代:秦代
出土地:三号宫殿退址
●二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双龙绕三璧空心砖拓本
●二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双龙绕凤璧纹空心砖拓本
●双龙纹空心砖
富丽堂皇
咸阳宫建筑为土木建筑,总体结构紧凑,设计巧妙,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外观雄伟庄严,内部方砖铺地,彩绘壁画,华贵富丽。门窗装饰青铜铺首,使用铰链、合页等铜构件。室内设施齐全,设有取暖炭炉,给排水系统完整,通风、采光、通道设计科学,充分体现了秦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的基本技法及风格在秦朝都得到了成熟的应用。如梁柱式构架、高台基、翼展式屋顶以及对称格局等。另据推测,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斗拱技术很可能也已使用。
陶器
黏土塑型,浴火永生,人类最朴实的用具。鬲、壶、釜、甑、盆……其容器质细腻,其炊器含细砂,伴随着各地秦人来到咸阳,带着原生地的一特色因子。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已们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实物见证,更是咸阳城乃至大秦帝国的缩影。
凌阴遗址
凌阴是中国古代一种冷藏食物的设施。一号宫殿遗址中发现有凌阴遗址冷藏窖,有的就设在房子内部,窖壁有陶圈,深约13米左右,窖底装有上大下小的椭圆形陶盆。这种冷藏窖由于深度在10米以上,窖下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的低温,窖的周壁有陶圈,窖底有陶盆,窖底加盖以防止食物污染。
● "博望"铭铜器帽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胡家沟秦府库
●石磬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胡家沟秦府库
●草拌泥块 秦代 出土地:不详(采集)
●地砖(1件)“秦”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胡家沟秦府库
●板瓦(5件)
秦代
1"田"2"古"3"王"4"壮"5"五"
出土地:秦汉新城胡家沟秦府库
秦迁都咸阳后9位君王世系
01秦孝公赢渠梁→
02秦惠文王赢驷
→03秦悼武王嬴荡
→04秦昭襄王赢稷→
05秦孝文王赢柱→
06秦庄襄王赢子楚→
07秦始皇帝嬴政
→扶苏
→08秦二世赢胡亥
09秦王赢子婴
帝国肇基
秦咸阳宫对秦的突出贡献
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207年,咸阳作为秦都城历时144年。正是在这里,秦国破旧立新,锐意改革,变法图强,跃居战国七雄之首,明确了"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正是在这里,秦国东西连横,远交近攻,横扫六合,成就统一天下之业。正是在这里,秦朝创立新制,也正是在这里,秦制定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形成了新的国家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国二千年来政治文明的基础。由秦开创的大一统观念,被后人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壁画
威阳宫一、二、三号宫殿遗址均出土有壁画。以黑、赭、黄、大红、朱红、石膏、石绿、蓝、白等色彩为主,技法或渲染或平涂。内容主要有二类:一类是装饰性图案,另一类是景物图像。前者有几何纹、卷云纹、流云纹等图案,充满富丽堂皇的画面感。后者包括车骑人物、台榭建筑、动植物、神怪、杂画等,构图主次分明,写实主义风格浓郁。是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的重要物证。
●一号宫殿遗址壁画摹本
●二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壁画复原图
远交近攻
秦昭王时期,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把军事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最近的韩赵二国,稳住较近的楚国与魏国,与较远的燕齐建立结盟关系,从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显示出秦国政治家们审时度势的长远谋略。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在赵国境内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发生的一场战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此战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由此加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骨器、
马镳(4件)、琴轸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聂家沟骨坑

箭镞 秦代
出土地: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
铜矛 秦代
出土地: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
玉具铜剑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墓

铜剑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岩村
西并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攻灭西南方的巴国和蜀国。基于对巴蜀重要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秦大力发展巴蜀经济文化,迁移民、筑城市、修水利、治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富甲一方的巴蜀成为秦的战略大后方,为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墓
战国晚期秦国贵族墓。共2座,为并穴合葬竖穴土扩墓结构,2017年发掘,出土各类遗物计155件(组),其中铜鉴为"十九年蜀守斯离"督造。斯离见于《史记》,曾参与伐齐。
●坡刘墓地M2
●坡刘墓地M3

"更修田律"木牍
秦灭巴蜀后,为适应巴蜀地区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原有《田律》进行了修改。1979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葬群50号墓的"更修田律"木牍即反映了这一历史。

中国蓝、中国紫
中国蓝(BaCuSi4O10)、中国紫(BaCuSizO6)是硅酸铜钡类人工合成颜料,始于西周至东汉时期(公元前771-220年),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彩绘、秦咸阳城宫殿壁画最为著名。其合成工艺复杂,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科技水平。
12玉瑗、34
玉印章、5玻璃彩珠、玻璃棋子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墓
12玉壁、3
玉饰、4玉龙形饰、
56玉兽形饰、7
玉柄形饰、89 10玉觿、
11 12玉柱状帽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墓
大铜板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长陵车站作坊遗址
青铜鼎、提梁壶、青铜鍪、青铜盉 秦代
出土地:不详(移交或征集)

青铜灯、铜镜
出土地:秦汉新城坡刘村秦墓
百年基业
自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至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的百余年间,秦国先后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国君。其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正式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受惠于商鞅变法的成功,秦惠文王时期对外战争形势由被动变为主动,特别是消灭巴蜀,为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昭襄王远交近攻,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由秦国统一中国,已是水到渠成。

变法图强
战国时期,面对"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严峻形势,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运用法律手段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
✔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
实行军功爵制,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建立什伍制度,严密控制人民
推行县制
✔社会风俗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君书》书影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二十六篇,重点论述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原则和具体措施,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至今具借鉴意义。

《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
东西连横
秦惠文王时期,受惠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国力大增,对外战争形势由被动变为主动,关东各国感受到了秦的强烈威胁,许多政治家主张联合起来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而秦国则自西向东与各诸侯国结交,拉拢联合一些弱国,进攻其他弱国,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秦国任用张仪实行东西连横的外交和军事策略,分别与东方六国联盟,各个击破,最终以拆散各国联盟、并使秦国取得汉中而告成功。

"合纵""连横"示意图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合纵弱以攻一强"
五国攻秦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势日强,并确立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引起东方各国严重不安,遂策划"合纵"联合制秦,于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47年和公元前241年,五次组成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由于劳师远征以及内部不够团结,仅仅取得两次胜利,并未真正削弱秦国的实力。特别是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五国攻秦无功而返后,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进攻,秦国统一全国已势不可挡。
秦灭六国时间表
天下一统
大量事实表明,不断扩张领土以及图谋称霸天下是秦国历代国君最执着的追求。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跃居"战国七雄"之首,由秦统一全国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战略,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不仅实现了历代秦君的鸿鹄之志,也顺应了时代的呼唤,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荆轲刺秦王
就像韩国为延缓秦国统一进程而实行疲秦工程,派郑国入秦修建郑国渠一样,公元前227年,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的命运,也派勇士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虽然刺杀没有成功,荆轲被杀,但荆轲重义轻生、义无反顾、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一直被人传颂。燕国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了千古名句。

唐.李白
【古风·秦王扫六合】节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政垂千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六国,实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极力追求的政治理想﹣﹣天下一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而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政治制度和加强统一的措施,也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其影响至今仍可强烈地感受到,故有"百代皆行秦政事""中国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的说法。

创建帝制
秦王朝建立后,对夏商周以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制度体系。嬴政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取"皇"和"帝"而称"始皇帝",从此,"皇帝"这一称号被历代帝王至清代溥仪一直延用。为了表示皇帝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皇帝专用制度: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皇帝自称为"朕",皇帝之印称"玺"。此外,秦王朝还制定了与皇帝制度相配套的一种官僚体制﹣﹣三公九卿制。并在廷议制度基础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意志办事。
三公九卿职责

秦诏版
1961年咸阳长陵火车站附近出土。其上刻有秦始皇为立皇帝称号以及统一度量衡而发布的诏令。诏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三公九卿
秦诏版(复制品) 秦代
列置郡县
秦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把在原泰国实行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初为36郡,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而设置新郡,最多时曾达到48个。郡以下为县。郡的主要长官为郡守,掌管政事;另有都尉,辅佐郡守,掌管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县的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县令(长)掌政事,县丞掌管文书、刑法等,县尉掌管军事。郡县的长官均直接由皇帝任命。
统一货币
秦灭六国后,废除了其他各国的货币,将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一镒为20两;以铜钱为下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因铸币倒模修整的需要,又暗含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自秦以后,圆形方孔一直是中国古代流通最广的铜钱基本形制。货币的统一,克服了过去货币使用及换算的困难,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统一货币示意图
●扑满(一套三件)秦﹣汉代
秦汉新城窑店街道长兴村
●半两钱模 秦代
秦汉新城窑店街道砖厂
●圜钱 战国
秦汉新城周陵街道贺家村
●"蔺"布币 战国
秦汉新城周陵街道贺家北村
●半两 战国﹣秦代
秦汉新城周陵街道贺家村
书同文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现象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有鉴于此,秦统一的当年即下令,罢六国文字"不与秦文合者",规定以秦的小篆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即"书同文"。同时,秦始皇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推行全国。从此,中国有了统一、标准化的文字字体,这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同时,它对加强民族向心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器械一量
统一前,各地区的度量衡标准大小各异、轻重不一、长短不等,既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利于统一事业的发展。统一后,一律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如规定长度单位为步和尺,一步合6尺;重量单位为铢、斤、钧、石;容积单位为升、斗等,并在商鞅曾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统一诏书,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器一律禁止使用。
权是古代的衡器,相当于现在天平上的砝码。秦昭王三年(前249年),这件石权曾被作为标准衡器发送到高奴(今陕西延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将此权调回校正,并加刻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以及"高奴石"3字重新发回高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又将此权收回,重刻二世元年诏文,诏书内容显示了秦度量衡政策的延续性。

秦代度量衡制度
统一后的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
统一后的量:1斛=10斗,1斗=10升,1升=200毫升;
统一后的衡: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斤=253克,1两=15.8克。
高奴禾石铜权(复制品) 秦代
商鞅方升(复制品) 秦代
骑马俑
秦代
出土地:秦汉新城周陵贺家村
开疆拓土
秦灭六国之后,又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夺回河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不仅阻止了匈奴对中原的侵扰,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南平百越,修筑灵渠,将整个岭南地区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使百越诸部正式成为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疆域的基本格局。

北逐匈奴
战国以来,匈奴日益强大,长期为患中原王朝北方边境。特别是秦灭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趁各诸侯国无暇外顾之际,占据了河套地区即"河南地"。秦统一后,为解除匈奴的巨大威胁,秦始皇于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一举收复了河套地区,并越过黄河占领了原为匈奴控制的部分地区,设置了44个县,重新设置了九原郡。同时,为了更好地防御匈奴南下,秦朝制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并将其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冬至辽东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南平百越
百越是指居住于东南沿海和岭南的越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故称为"百越"。早在灭六国前,秦始皇就把百越之地纳入了统一的目标。公元前219﹣前214年,秦始皇派尉屠雎、任嚣、赵佗等率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下进攻百越,先后设置闽中郡、南海、桂林、象郡等郡,把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内蒙古包头市境内秦长城
秦长城示意图
保护传承
制骨作坊遗址
位于宫殿核心区西部300米处,2015年局部发掘。在约20平方米范围内,共计出土600多公斤骨质遗物以及和制骨生产相关的铁工具、磨石。经鉴定,骨质遗物来自不少于203头的黄牛,骨料、坯料、半成品和废品构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其产品主供皇室贵族,唯有一枚骨质琴轸应系工匠日常用品。
●骨坑堆积层
●出土骨器制作残片
●龙纹带具
对长陵车站附近的长兴村、滩毛村、店上村,北塬边上的姬家沟、刘家沟、赛家沟、牛羊村和聂家沟一带进行了考古调查与试掘,共发现灰坑100多处、水井70多个、陶窑1座、夯土墙2处、水道11处、建筑遗址12处,并对个别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在长陵车站和滩毛村一带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址、一般居址,清理了水井4个,水道4处和陶窑1座,获得了包括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度量衡铜诏版在内的一大批秦代文物。

对分布于聂家沟至刘家沟之间的夯土墙或夯土台进行勘探,并在此基础上对一号宫殿基址、三号宫殿基址壁画长廊以及四号建筑基址局部进行了发掘。
发掘了咸阳宫二号建筑遗址,补充发掘了三号建筑遗址,清理了残存的四号建筑遗址;在聂家沟、胡家沟一带,发现了制陶、冶铜、铸铁的官营手工业遗址;在长陵车站附近发掘和清理了手工业遗址。

对一、二、三、五号宫殿基址边界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先后发现了秦代大型国家府库遗址、高台建筑遗址、三纵一横路网和水系遗存。
这地图很实用详细,我仔细看了很久。
参观完博物馆,出去看遗址。这时,娃突然出了状况,因为玩互动游戏太过专注,居然尿裤子了!老妈子也是奇葩,背包里居然装了裤子,真是佩服我自己,赶紧给他换上。
秦咸阳城二号宫殿遗址
陶五角形管道
采集于秦咸阳城宫殿区,时代为秦代至西汉,是继圆形管道之后出现的一种排水设施。常为数排并列延伸设置,说明当时排水量之巨大。偶见尖部向下放置的方法,以利冲流。

二号宫殿
陶井圈
采集于秦咸阳城长兴手工业区,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安置于土圹之內,以加固井壁之用。其外围铺设多重粗细不同的沙土,起到净化浅层地下水的效果。
五号宫殿
一号宫殿
南望秦汉馆。
从地图看,东北方向的刘邦和吕雉的长陵离这不远,直接就能看到封土啦。
来到西安/咸阳看坟头,刚才在博物馆内研究地图,东边有蔡芮墓、戚夫人墓,估计就是这些吧。
这似乎是地铁站。
秦汉馆。
秦咸阳城一号宫殿遗址
一号宫殿遗址位于牛羊村北原上120米处。横跨南北向沟道两侧、东西长177、南北宽45米、末侧己被水沟冲毁。经考古钻探得知、东侧建筑形体与西侧相对称。西侧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60、南北宽45、高6米、1973-1975年发掘。殿堂以夯台为核心营建环绕主室四面分别有标高不等、用途各异的10室。分上下两层,四周环绕一圈回廊。
西北方向,是刘盈和张嫣的安陵吧!
秦咸阳城三号宫殿遗址
三号宫殿遗址位于二号殿址东南23米,东北距一号殿址10米,与一、二号殿址回廊相通。遗址地貌中部高于四周,呈龟背状,约高出地面1.5米,东西长123、南北宽60米,总面积7380平方米,东北又与一号宫殿遗址的东廊相通,构成以殿为单位,以宫为整体的庞大建筑群。
战国至秦都城遗址。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遗址分布范围跨渭河南北,现已发现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陵墓区。官殿区位于遗址北侧,发现多处夯土高台建筑基址。铸铁、冶铜制陶和制骨作坊位于遗址区西南。陵墓区位于遗址区西北,目前已发现战国晚期秦王陵三座、贵族平民墓葬数百座。出土文物有秦诏版、龙凤纹空心砖、驷马图壁画及铜器、铁器、玉器等。
返回入口。
秦咸阳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是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遗址,位于窑店办、正阳办一带。秦咸阳城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作为秦的都城长达144年,经历代秦王多次扩建以及统一后仿六国宫殿的建设,使秦咸阳城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商鞅变法"、"荆轲刺秦"、"指鹿为马"等重大事件均发生在这里;万里长城、秦直道、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惠及万世的重大工程均在这里做出决策。秦末,项羽入关,火烧秦宫,秦咸阳宫殿被夷为废墟。秦威阳城遗址主要包含咸阳宫宫殿遗址、咸阳宫1、2、3号建筑遗址、兰池宫遗址、"六国宫殿'遗址、作坊遗址等。
往北再走一走就能到长陵和安陵,最起码也能到赵王刘如意墓。可是这里不好打车,又是荒郊野外,权衡了一番只好放弃。等以后有机会自驾过来,再去就方便多啦。
我们就一边聊着汉初的历史,一边往南边路边走去。

陶五角形管道
采集于秦咸阳城宫殿区,时代为秦代至西汉,是继圆形管道之后出现的一种排水设施。常为数排并列延伸设置,说明当时排水量之巨大。偶见尖部向下放置的方法,更以利冲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