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中秋节D2酒泉市博物馆(历史、石窟、铜镜、非遗、水陆画)

文摘   2024-11-19 00:53   宁夏  
大巴车到酒泉汽车站后,我们下车,扫了电动车往酒泉市博物馆进发。对,河西看来多数有共享电动车,兰州、武威、酒泉、嘉峪关都有。
井盖,这是酒泉鼓楼。
垃圾桶,酒泉二字像酒爵形状,莫非是为了突出“酒”主题?饰以青铜器纹。
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
除了井盖,带有文化符号的地砖也值得称道。肃北县就从此一脉相承:
20200920-22甘肃嘉峪关、玉门、瓜州(桥湾、县城)、敦煌、阿克塞、肃北(南山、北山)

这估计是画像砖、壁画。
陶器
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这是肃州八景:
南山积雪
戎楼晓角
僧寺晚钟
嘉峪晴烟
清河夜月
玉关来远
金塔凌虚
北陌平沙
和酒泉相关的古诗词。

酒泉市博物馆门口可算气势不凡。毕竟,虽然,酒泉市区也就是肃州区,平平无奇,但下属却有敦煌等大咖,所以内里应该不弱。
————————————
———————
我们所参观的第一个展览还不是通史,是关于酒泉境内的佛教石窟的。

前言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河西走廊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通道。酒泉境内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灿烂辉煌的石窟艺术,是一部贯通东西方文化的史书,也是一部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史书。特别是以石窟、壁画、经卷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融合
酒泉东迎华岳,西达伊吾,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西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亚地区文化的多元文化艺术宝库。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汉明帝
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派遣郎中蔡倍和博士秦景等十八人赴天竺,永平十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为我国学者所公认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迦叶摩腾
中印度人,生于婆罗门家,博通大小乘经典。东汉明帝时,遣蔡情等十八人为使,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永平十年请得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翌年,明帝建白马寺,令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讲经,并请从事梵本佛经的汉译。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译经之始。

竺法兰
中印度人,讽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与大月氏僧迦叶摩腾结伴前来中国,居于洛阳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中华佛教始传于东汉,酝酿于魏晋,勃兴于十六国,鼎盛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复兴于宋辽金元,衰落于明清。佛教东传途径有二:西南海路与西北陆路,均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得益于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在军事、外交、商业、文化等全方面的交流。在敦煌悬泉置遗址中出土了带有『浮屠里』字样的汉代简牍,证明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河西地区。
佛教石窟东传中国示意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怒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两千年以前,佛教僧侣们艰辛跋涉,把佛教思想、教理播洒在丝綢之路沿途各地,而酒泉作为古丝綢之路上东西文化的交汇区,是佛教艺术向中原传播的重要驿站。
●朱士行:三国魏高僧,祖居颍川。法号八戒,魏嘉平二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魏景元元年,从雍州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得到《大品经》梵本。晋太康三年,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
●竺法护:西晋敦煌人,祖籍月氏,世称“敦煌菩萨”或“敦煌开士”。八岁出家。随师游历西域各地。遍通三十六国语言,广觅梵本佛经。后至长安,自晋泰始二年至西晋末,前后译出一百五十余部经论,为后世译事模范。
●鸠摩罗什:后秦僧人、译经家,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茲国。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乐僔:前秦建元二年在敦煌莫高窟首开佛龛。
●刘萨诃:东晋名僧,并州西河离石人。法名为释慧达,东晋隆安三年,他曾经河西走廊来到敦煌,西出阳关,沿丝绸之路南道,赴印度巡礼取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赴印度取经,并最早归国弘法传教的高僧,被视为佛教彻底中国化日趋重要标志性人物之一。
●释宝云:东晋西行求法高僧之一,凉州人。于东晋隆安初年,由长安西行,法显、智严等前后相随,涉流沙,登雪岭,游历诸国,遍访名师,寻求经教。
●昙无谶:
中天竺人,幼时出家,聪敏出群。北凉玄始十年,河西王沮渠蒙逊从龟茲迎至姑臧,北凉主沮渠蒙逊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
●释慧远:
南北朝至隋代早期的高僧,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世称疏王、释义高祖,是中国佛教界的集大成者。
●玄奘:
唐代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唯识宗创始人。贞观元年,玄奘西行取经,曾经过瓜州,东归时曾在敦煌做过短暂停留。
昙延法师圣容
莫高窟五代第98窟甬道顶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高善穆造像塔
刻造于北凉承玄元年,通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塔基八面体,各面均线刻神王像,共八身,神王像侧各刻一八卦符号。1969年出土于酒泉市肃州区石佛湾东北处,是现存北凉石塔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为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实物资料。
目前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230623甘肃省博物馆D2

白马塔
白马塔位于敦煌市七里镇白马塔村一组,建于公元386年,塔高12米、直径约7米。相传是为纪念北凉时高僧鸠摩罗什东传佛教路经敦煌城死去的白马而修建的。
凿崖开窟
天下之石窟在于中华,中华之石窟在于陇。酒泉处于古丝绸之路中段,自古以来成为各民族栖息、集聚的场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之地。尤其是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东传过程中,酒泉成为佛教向中原传播的第一站,境内现存石窟有十九处。这些石窟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成为酒泉独特而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西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的历史。
酒泉石窟列表
●莫高窟 十六国至元代 国保 敦煌市
●榆林窟 唐至清代 国保 瓜州县
●东千佛洞石窟 北魏至清代 国保 瓜州县
●西千佛洞石窟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国保 敦煌市
●五个庙石窟 南北朝、五代、宋 国保 肃北县
●昌马石窟 五代、宋辽金 国保 玉门市
●下洞子石窟 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国保 瓜州县
●新东石窟 清 县保 肃州区
●石庙子石窟 清 县保 金塔县
●十佛洞石窟 民国 县保 玉门市
●红柳峡石窟 清代 县保 玉门市
●积阴功台石窟 清、民国 县保 玉门市
●大坝石窟 民国 县保 玉门市
●碱泉子石窟 五代 县保 瓜州县
●旱峡石窟 宋辽金 县保 瓜州县
●东水沟石窟 南北朝 县保 敦煌市
●南湖店西石窟 元 县保 敦煌市
●南湖店东石窟 南北朝 县保 敦煌市
●一个庙石窟 南北朝、五代、宋 县保 肃北县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一处建筑、彩塑、绘画艺术三位一体的佛教艺术宝窟。

瓜州榆林窟全景图
榆林窟又名万佛洞,位于瓜州县城南七十六公里处榆林河谷两侧的砾石崖壁。榆林窟始建于北魏,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窟内共存庸至元代八百多年间的彩塑千余身,壁画一千多平方米。
象牙造像
象牙佛造像历代流传于榆林窟,新中国成立后由榆林窟最后一任主持郭元享先生捐赠国家。造像时代待考状如手掌高十五点九厘米,上宽十一点四厘米,下宽十四点三厘米,厚三点五厘米。造像分两片扣合,内刻五十四个不同情节的佛传图,共刻二百七十九人,十二辆车马;两片合在一起外形是一骑象普贤,手捧宝塔,袒胸赤足,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俱全,装饰美观。整个造像刻艺高超,体现了印度键陀罗艺术风格。据传是玄奘自印度西行归来的时候印度国王赠送的礼物。原件现存国家博物馆。
彩绘木缘塔·五代
榆林窟供物,残高六十八厘米。应由塔
顶、塔身与塔基三部分组成,现塔基已无。

瓜州东千佛洞全景图
东干佛洞位于瓜州县城东南八十六公里的长山子北麓,现存洞窟二十三个,壁画总面积四百八十六平方米,彩塑三十八身。壁画分布四壁,内容可分为五类:经变画、密宗图像、尊像画、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

东千佛洞窟内景
东千佛洞内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

肃北五个庙石窟全景图
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二十公里的党河西岸峭壁上,现存的洞窟共有十九个,唯有中间五窟可以登临。蒙古族称石窟为"庙",故被人们称为"五个庙"。
昌马石窟
昌马石窟,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二十四个。

昌马石窟第2窟佛像壁画·五代
昌马石窟第2窟保存比较完整。洞窟形制为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面开双层完造像,大多已毁,留有残迹、壁面原画已毁,现存为西夏重绘。壁画内容有坐佛、菩萨、骑狮文殊、骑象普贤、经变故事、供养天女、飞天、缠枝莲花团花图案等。

五个庙石窟第3窟
弟子菩萨天王神将·五代
五个庙石窟第3窟开凿于五代时期,壁画经历代绘制,多层重叠,有维摩变、劳度叉斗圣变、弥勒变、药师变及十六臂、四臂观音等汉密图像。

敦煌西千佛洞全景图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三十五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洞窟十六个,大都为北魏时所开凿,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这九个洞窟保存较好,其他多有坍塌,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难以确认。
于阗王赐沙州节度使白玉壹团札
(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记述10-11世纪于阗玉输入敦煌和中原的情况,由文书可见,由于于阗、敦煌两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于阗王国把相当数量的上好玉石赠送给敦煌官府。有些玉石的送出,是有其特定目的的,如换取技术工匠、获得相当数额的丝绸、争取军事援助等。
壁画
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自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代代相因,千年不衰。现存约五万多平方米,最大画幅四十余平方米。壁画内容包括尊像画、佛教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汉族神话题材图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画、装饰图案画等。

莫高窟第285窟供养菩萨.西魏
285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唯一有纪年题纪的洞窟,"大代大魏大统年岁次午八月是旬造","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造迄",即公元538-539年,西壁正龛内两侧共画有供养菩萨二十身,或裸体披巾,或着通肩大衣,或披右袒袈裟,或斜披罗巾姿态各异。面部和肢体的晕染尚未完全变色,可以看到当时的设色效果。

莫高窟第276窟壁画 . 隋代
隋代壁画内容除沿袭早期佛传、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外开始出现构图简单的经变图。佛画的绘制,由叙事性形式开始转变为以绘境(净土环境)、绘人(维摩形象)为主的、内涵更为丰富的创作。用色上吸取了中原敷金彩、重青绿、间朱赭的特点,形成华丽细腻的画风,与早期笔力洒脱、朴实疏朗的画风并存。在衣饰披帛的花纹图案上,传统的忍冬、花鸟纹与新传入的波斯狮凤纹、联珠狩猎纹、兽禽纹等相互辉映,反映了当时对南北、中外、佛教或非佛教的种种艺术进行大胆吸收、融合和革新。
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敕
(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春秋经传集解(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释。在编排上沿袭马融、郑玄"分传附经"的先例,序文云"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使原来分别成书的《春秋》和《左传》合为一书。
彩塑
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内容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5.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莫高窟第259窟释迦禅定佛彩塑像·北魏
北魏时期彩塑形象多为单体佛像、释迦多宝并坐或一佛二菩萨组合。259窟禅定佛彩塑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是佛像浮现出一种含蓄的发自内心的微笑,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是北魏塑像中的精品。

莫高窟第204窟菩萨塑像·初唐
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初唐的塑像,大多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这一时期,菩萨的造型多种多样,有立式菩萨、坐式菩萨、跪式菩萨,艺术匠师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贵妇、宫女为模特,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莫高窟45窟胁侍菩萨
(复制)
飞天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一种优美多姿的艺术造型,是敦煌艺术的重要标志。从十六国开始,历时千余年,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飞天.五代
五代时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新之作,且飞动有亏,不复生气,逐步走向公式化。
敦煌瑰宝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艺术和文化横空出世,文化大盗纷至沓来,藏经洞珍宝流散国外,至今难以聚首。为使敦煌藏经洞宝藏重见天日,百年来,几代敦煌学者历尽千辛万苦,用复制拓印等方式,整理收集流散在海外的文物资料,让它们以各种方式回归,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了解莫高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藏经洞文物流散过程
●1905年 勃奥鲁切夫 以六包俄国日用品为代价,从王道士手中骗去一批文书经卷,这是藏经洞文书流失于外国人的开始。
●1907年 斯坦因 花费一百三十英镑从王圆箓手中得到二十四箱古代经卷文书五箱绘画、刺绣及其他文物。总计一万四千多件。
莫高窟16窟甬道堆放的藏经洞文物
●1908年 伯希和 以区区五百两白银得到了王道士的允许,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藏经洞。整整用了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迅速翻看了藏经洞中的每一部经卷,甚至每一片纸。最后,精心挑选了六千多卷精品经卷,两百余幅绢画,离开敦煌。
伯希和在中国使用的护照
伯希和正在清理藏经洞里的文书
●1912年 大谷光瑞 
用白银三百五十两,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写经四百余卷。
日本大谷探险队载文物离开数煌时的留影
大谷光瑞在中国使用的护照
1914年 斯坦因 用白银五百两,从王道士处再次骗购五百七十余卷经卷。
莫高窟藏经洞文物
1915年 奥登堡考察队 带领多人到莫高窟,窃取洞窟中彩塑、壁画、绢画、麻布画、纸画、幡画、工艺品等文物三百余件。
奥登堡考察队俄国人
奥登堡考察队正在偷盗敦煌文物
●1924年 兰登.华尔纳 
用涂有黏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剥离莫高窟第320、321、323、329、335等唐代洞窟的十余幅壁画,窃第328窟唐代彩塑供养菩萨一身。
兰登.华尔纳盗
走精美彩塑供养菩萨像一身。
王圆篆
王圆篆(1849-1931),中国清末民初道士,祖籍湖北麻城县。清光绪初,王圆篆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约1897年,王圆篆到达敦煌莫高窟并长期居住在莫高窟内。1900年,王圆篆在第16窟的甬道内发现第17窟(藏经洞)。
榆林窟25窟
藏经洞文物流散地现存状况分布图
●法国吉美博物馆
绢画、文书、绘画、木雕等约500余件
●法国国家图书馆
绢画、经书、等约6000余件
●法国罗浮宫
绢画、经文等约1000余件
●大英博物馆
绢画、经卷、雕塑、文本等约1.3万余件
●丹麦国家画廊博物馆
绒画、经文等约50余件
●德国历史博物馆
社会文书、绢画等约500余件
●德国柏林博物馆
绢画、经文等约100余件
●瑞典博物馆
社会文书、麻布画等约200余件
●韩国民俗博物馆
社会文书、绢画等约150余件
●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文书、绢画等约300余件
●俄罗斯历史博物馆
雕塑、文书、绢画等约1.8万余件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社会文书、绢画、经文等约2000余件
●美国国家图书馆
社会文书、绢画等约1.5万余件
●日本博物馆
写经、文书、绢画等约600余件
●日本长滨博物馆
社会文书、绢画等约200余件
凉州瑞像图(复制)
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佛陀着右袒袈裟,左手握衣襟于胸前,右手下垂,掌心向内或向外,施与愿印,跳足立于莲台上;造像风格方面,释迦双肩浑圆,束腰,袈裟紧贴佛身,如同曹衣出水,充分体现了一种人体美,保留了浓郁的印度余韵。
弥勒佛说法图:温大眼五兄弟为报"父母之恩"所供养(复制)
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这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有明确纪年的一幅敦煌绢画,也是为数不多的以弥勒佛为主尊的供养图。出自后晋庚子年(940年),是信士弟子温大眼兄弟五人为报"父母之恩",为亡父及尚健在的母亲所供养。整幅绢画保存基本完好,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千年前敦煌绢画。
医方书( 复制 )
法国国家博物馆
(释迦)树下说法图(复制)
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这是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绘画中时代最早、保存状态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八世纪初作品而且明显与隋至初唐时期壁画中的"净土变"和"释迦说法图"有密切联系。本图主尊为释迦牟尼,手施说法手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
弥勒佛与普贤与文殊菩萨像(复制)
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弥勒佛居中,文殊、普贤二菩萨侍于两侧。下方为供养人一家,态度虔诚。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弥勒佛之二胁侍,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侧。文殊菩萨显智、慧、证,普贤菩萨显理、定、行,共同诠释佛法理智、定慧、行证的完备圆满。
星象图
(复制)
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世界最古老的手绘星图,精确程度超越了千年以后的欧洲天象图。整幅星象图描绘了超过1300颗星星,包括人类肉眼很难观察到的微弱星星。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卷首朽蚀,故《因明入正理论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446行,计12478字。
十一面观音菩萨图(复制)
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此画是朝廷官员程恩信为已故大乘寺坛头阁梨妙达供养敬画了此幅十一面观音像。画面下部供养人画像,画一男供养像一女供养像对坐,于一矮儿上。右侧为一比丘像,身后立一小比丘尼像。
丧礼服制度(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该卷是研治唐代《丧服图》的存世罕见的重要文本,此件写本为双面对折小册子形式,前后均残。今存七页,但以单页计为十二页,共七十一行文字,每隔数行配有相应插图一到两幅,共有十七个插图,从写卷内容可以知道文字是对丧衣各部所作的制度说明。
行道天王像幡(复制)
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行道毗沙门天王乘云出巡,戴宝冠,着铠甲,左手托莲花宝塔,右手持戟,上系五色彩幡,随行吉祥天女,毗沙门天的天子、象头毗那夜迦、猪头天以及相貌丑陋的三夜叉恶鬼。画面色彩华丽,以天王肩上飘动的火焰和足下飞动的流云,来增添巡游的动势。
毛诗卷第九
(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国书馆
展览参观完毕,准备去看主常展:酒泉历史。

捐赠荣誉墙
——————
————————————
酒泉历史展:

历史文化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华夏文
明发祥地之一。多民族聚居地酒泉,自西汉始就是中原通往西域至中亚、欧洲的门户和咽喉,著名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境内多样文化的交流和融会,呈现了开放的、和谐的,富于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多种文化之间相互撞击、联系、借鉴和渗透,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形成了酒泉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特征。
文明之源
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居住在
酒泉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火烧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西河滩发现的大型聚落遗址,为研究酒泉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远古酒泉
远古时期的酒泉,气候温暖,曾经是古生物大量繁衍生息的地区。从最古老的生命雏形﹣﹣藻类化石到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都有发现。这些化石记录着酒泉地区沧海桑田的变迁,见证了酒泉古老的历史。
祁连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酒泉位于祁连山脚下。祁连山峰终年为积雪冰川覆盖,是酒泉地区众多河流发源地,为生命的延续和文明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叠纪( P )波罗蜥、玉门中华猎兽
泥盆纪( D )空脊鱼
寒武纪( E )肃北北山三叶虫锯型盘虫、酒泉三叶虫
白垩纪( K )玉门湖翼龙、甘肃鸟、马鬃山鹦鹉嘴龙
侏罗纪( J )狼鳍鱼、弓鳍鱼、孙氏鱼
三叠纪( T )软骨鱼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属名: trilobite )。寒武纪时期,主要的海洋生物,地质年代距今约6亿年左右。

东生甘肃鲨复原图
东生甘肃鲨(属名: Gunsuselache tungshengi )。淡水鲨类,身长0.5米左右,距今2.5亿年,发现于酒泉肃北马鬃山地区,是世界罕见的完整弓绞类软骨鱼化石。
弓绞类软骨鱼化石

玉门中华猎兽复原图
玉门中华猎兽(属名: Sinophoneus yumenensis gen . et sp . nov .),化石是一个部分头颅骨,头颅骨长35厘米,身长估计约2米。发现于甘肃省玉门境内的大山口地区,地质年代约2.7亿年前。
玉门甘肃鸟复原图
玉门甘肃鸟(属名: Gansus yumenensis )。化石于1984年在甘肃省玉门市昌马地区发现,距今约1.1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生代鸟类化石。甘肃鸟与现代鸽子一般大,它身体的上半部结构表明它能从水面起飞;后腿和蹼足的细节显示,它可能是靠足推进的潜水鸟,很像现代的鸭子,但能力稍逊。

鹦鹉嘴龙复原图
鹦鹉嘴龙(属名: Psittacosaurus ),属于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龙,体长约1-2米。前肢短,后肢长而强壮,两足行走,主要特征是上颌具高而强壮的喙状嘴,因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而被命名为鹦鹉嘴龙。马鬃山鹦鹉嘴龙化石发现于酒泉境内肃北马鬃山(甘肃北山)地区,距今约1亿年前。
马鬃山鹦鹉嘴龙化石(复制)中生代
东方叶肢介化石
贝壳化石
珊瑚化石
化石切片
三尾拟蜉蝣化石
玉门"甘肃鸟"肢骨化石
鹰窝树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瓜州县北桥子村北的荒漠深处
石器、陶器、钢器等

古董滩遗址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骟马文化
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墩墩山西侧荒漠上
石器、陶器等

兔葫芦遗址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骟马文化
瓜州县东约70公里的布隆吉乡双塔村兔葫芦一队以南3-5公里
陶器等

古玉矿遗址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骟马文化
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15公里的河盐湖径保草场
石器、陶器、玉料等
砂锅梁遗址
公元前2000﹣前1000年
四坝文化/骗马文化
玉门市中部偏东、花海乡金湾村以北4公里的戈壁沙漠内
石器、陶器、铜器等

大墩湾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以南、兰新铁路南侧约200米处
石器、陶器、铜渣

二道梁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金塔县大庄子乡牛头湾村东6公里
石器、陶器等
火烧沟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村东清泉中学西侧
陶器、石器、玉石器、铜器、金银器等

骟马城遗址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骟马文化
玉门市清泉乡白土梁村南500米处
陶器、铜器等
三奇堡遗址
公元前2350﹣前2050年
马厂文化
肃州区总寨镇西北约7公里处
陶器等

东岭岗遗址
公元前3100﹣前1500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
肃州区丰乐乡大庄八队村子南部便道以东台地上
陶器等

孟家石滩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肃州区东南18公里总寨镇单长村西南1公里处
陶器、石器等

照壁滩遗址
公元前2350﹣前2050年
马厂文化
肃州区丰乐乡大庄八队西侧的丰乐河岸台地上
陶器、铜器
西高疙瘩滩遗址
公元前2350﹣前2050年
马厂文化
肃州区金佛寺乡红寺村东南约2公里、丰乐河西岸台地上
石器、陶器等

干骨崖遗址
公元前185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肃州区丰乐乡大庄八队西侧的丰乐河岸台地上
玉器、石器、陶器、铜器、骨蚌器等450余件(套)

高苜蓿地遗址
公元前2350﹣前2050年
马厂文化
肃州区丰乐乡大庄八队西侧的丰乐河岸台地上
陶器、石器和个别铜器
崔家南湾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肃州区东南15公里总寨镇西店村外的戈壁滩上
石器

赵家水磨遗址
公元前1500﹣前1000年
骗马文化
肃州区果园乡高闸沟村以南约1公里处
玉器、石器、陶器等

下河清遗址
公元前2350﹣前2050年
马厂文化
肃州区东南45公里下河清乡五坝村西6公里处
陶器、石器等

西河滩遗址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
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七组村西
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
甘肃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甘肃又是彩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经仰韶、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沙井文化,延续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高峰,而酒泉的四坝文化,也在甘肃彩陶的遥远星宿中异彩纷呈。
双耳蛙纹彩陶罐
马厂类型(距今4500-4000年)
2015年甘肃省酒泉市征集
双耳蛙纹彩陶罐
马厂类型(距今4500-4000年)
2015年甘肃省酒泉市征集
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县,西至酒泉市瓜州县以及新疆东部的哈密盆地一带,年代为距今3900~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而酒泉的四坝文化就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极大地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酒泉境内已经发现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肃州区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赵家水磨遗址、下河清遗址;金塔县缸缸洼遗址、火石梁遗址、二道梁遗址、白山堂铜矿遗址;玉门市火烧沟遗址、砂锅梁遗址、骗马城遗址、古董滩遗址;瓜州县鹰窝树遗址、兔葫芦遗址等),这些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劳动生产和狩猎工具、日常生活器物等,成为酒泉四坝文化的杰出代表,为研究酒泉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实物资料。其中,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火烧沟遗址最具代表性。
西河滩遗址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因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四坝滩而命名的四坝文化,是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玉门等地的早期青铜文化。四坝文化距今约3900-3100(3400)年。
西河滩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7组以西的河岸沙土台地上,作为四坝文化类型的重要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18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共发掘出土房屋基址50多座,储藏坑60余座,烧烤坑350座,陶窑5座,祭祀坑20多座,并出土一定数量的陶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石器、骨器、玉石器等。
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因其文化遗迹丰富,特色鲜明,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屋基址
坑窑
西河滩遗址发掘现场
西河滩遗址发掘现场
西河滩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橙褐陶和灰褐陶占多数,其次是红陶及橙色陶。陶器多为素面陶,也有彩陶。彩陶均为红色或黑色单彩,纹饰有少量的篮纹、蛇纹状附加堆纹。陶器以罐类器最为常见。
高领双耳蛇纹陶罐
高领腹耳陶罐
双耳陶罐
火烧沟遗址

火烧沟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距今约3700年左右。遗址于1976年首次发掘,因遗址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命名为"火烧沟文化"。2009年被《中华遗产》杂志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火烧沟遗址
火烧沟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清泉乡境内,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为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约70公里,距离嘉峪关约60公里。火烧沟遗址被誉为甘肃六大古文明遗址之一,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属于四坝文化。
因其遗址内为一片红土山沟,土色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清理古墓葬共312座,人祭或人殉墓约20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玉器、铜器、石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1981年火烧沟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权杖头最初是球形石弹丸,具生产工具功能,后演变为装柄的敲击器,由生产工具赋予为兵器功能,最后上升为象征身份权利的权杖头。
石权杖头
四羊首铜权杖头
人形彩陶罐
R -1人形彩陶罐之一
R -2人形彩陶罐之二
R -3人形彩陶耀之三
陶靴、鹰形壶
R -4陶靴
R -5鹰形壶
单提梁陶罐 三角网格纹双大耳罐
双矛形纽盖四耳罐 双耳彩陶罐
三狗纽盖彩陶方鼎(复制)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原件藏甘肃省博物馆
人形彩陶罐(复制)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原件藏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单提梁陶罐(复制)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原件藏玉门市博物馆
鹰形壶(复制)、鱼形陶埙(复制)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原件藏甘肃省博物馆
双耳折线纹彩陶罐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干骨崖遗址
干骨崖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东南方向约60公里处的祁连山北麓丰乐河东岸台地上,南北长1400米,东西宽400米,分布面积56万平方米,由遗址、墓葬、文化层构成,属于肃州区丰乐乡大庄村管辖。该遗址发现于1971年。由于干骨崖墓地紧靠丰乐河东岸,多年来随着河水不断冲刷河两岸的台地,造成河岸断崖的不断垮塌,河床逐渐加宽。加之数千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修筑沟渠等,从而造成台地表面土壤的不断流失,多处墓穴、人骨和随葬品暴露,干骨崖一名便由此而来。
1987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干骨崖墓地进行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大大小小墓葬共107座,出土青铜时代早期阶段的玉石器、陶器、铜器、骨蚌器等遗物450余件。通过对干骨崖墓地及周边遗址出土遗物的研究,该址的性质包括了马厂晚期文化(或"过渡类型")、四坝文化以及个别年代更晚的遗存。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干骨崖地貌
干骨崖墓群地貌图
干骨崖墓地及周边遗址分布示意图
陶器分期图
干骨崖墓地陶器分期图
彩陶双耳罐 夹砂双耳罐 彩陶单耳罐
素面单耳罐 腹耳壶 四系罐
单把杯 彩陶尊 多子盒 筒形盖罐
 A 型彩单耳罐 四耳带盖罐
人形舞蹈纹彩陶罐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干骨崖遗址出土
代表性器物
人形舞蹈纹彩陶罐 带盖直筒陶罐
双耳陶罐 双耳三足陶罐
三角纹彩陶尊 四耳带盖红陶罐
陶纺轮 石刀
四耳带盖红陶罐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干骨崖遗址出土
穿孔石刀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干骨崖遗址出土

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
2015年甘肃省酒泉市征集
陶纺轮、蚌泡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干骨崖遗址出土
带盖直筒陶罐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
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干骨崖遗址出土
西汉:前206﹣公元8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酒泉郡
领保福、表是、乐棺、天依、玉门、会水、池头、绥弥、乾齐
属凉州

新莽:公元9-25
辅平郡
领显德、表是、乐亭、天依、辅平亭、萧武、池头、绥弥、测虏
属凉州

东汉:
25-220
酒泉郡
领禄福、表氏、乐棺、
延寿、玉门、会水、
沙头、安弥、乾齐
属凉州

三国
220-265 
酒泉郡(县名仍袭东汉)属凉州
西晋
265-317
酒泉郡
(沿用)改禄福为福禄、将乾齐划归敦煌郡、分沙头县归晋昌郡、另置骍马、会稽县
属凉州

东晋十六国
前凉:314-376
酒泉郡
领福禄、安弥(张氏划乐涫县地归建康郡)

前秦:350-394
酒泉郡
领福禄、安弥(苻坚于376年灭前凉,据酒泉十一年)

后凉:386-403
酒泉郡
领福禄、安弥、吕氏在酒泉郡北境,另建凉宁郡,领贡泽、田池二县

西凉:409-420
酒泉郡
(405年由敦煌迁都酒泉郡)领福禄、安弥、乐涫

北凉:397-439
酒泉郡
(沮渠蒙逊建立西凉、据酒泉福禄、安弥)

北朝
北魏:386-581
酒泉郡
废安弥、置乐涫初隶敦煌镇、孝昌中复郡

西魏:535-556
酒泉郡
领福禄、安弥属西凉州(治张掖)

北周:530-581
酒泉郡
领乐涫、福禄二县(后井乐涫入福禄县)属甘州管辖

581-618
福禄县
开皇初废郡
(仁寿二年改置肃州,义宁元年改肃州为酒泉县)
属张掖郡(治酒泉)
618--907
肃州
武德二年
领酒泉、福禄、玉门(天宝后、玉门陷入吐蕃、后全为吐蕃所据)
初属陇右道,景云二年属河西道

五代
907-960
肃州
(自安史之乱后,河西诸郡先后为吐蕃、回鹘所据)
960-1279
肃州
景祐二年
(为西夏所据一百九十年)
属黑水镇燕军司
1271-1368
肃州路
至元七年
(无领县)由达鲁花赤驻
隶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

1368-1661
肃州卫
洪武廿七年
(不领县)辖七个千户所
属陕西行都司(治甘州)

1636-1911
肃州直隶州
雍正七年
领高台县(安肃道治所)
直隶甘肃行省(治兰州)
开疆拓土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骡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大败匈奴,"列四郡据两关"(酒泉、武威、张掖、敦煌、阳关、玉门关),修长城,设亭障,移民屯田,发展农耕,开通丝路,揭开了酒泉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初设郡县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大胜匈奴,收复河西,后设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酒泉郡下辖9县,在今肃州区境内设禄福、乐涫、绥弥三县。
公元前121年春、夏,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两次对匈奴的河西之战。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一万骑兵,从陇西郡出发后,渡黄河,过焉支山一千多里后重创匈奴,得首级八千余,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合公孙敖率军数万,从北地郡出发,越居延,至祁连山,深入匈奴2000余里,"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千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出自司马迁.《史记》)极大的打击了匈奴的实力。河西之战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

河西之战示意图

弩机一般为铜制,装在弩"郭"(匣状)内,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挂钩),"牙"后连有"望山"(用于瞄准的准星);西汉时期的弩开始在"望山"上标有刻度,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枪械上的表尺,便于根据目标所处距离调整弩的发射角度,提高其命中率。铜郭下方设有悬刀"(即板机),用于发射箭矢。当弩发射时先张开弦,将其持于弩机的"上",将箭矢装于"臂"上的箭槽内,通过"望山"进行瞄准后,扳动"悬刀"使"牙"下缩,弦脱钩,从而为箭矢提供动能,使其高速射出。

汉代弩机构成图
汉武帝
刘彻(前156﹣前87年)。公元141年即位,为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络、告络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军事上,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卫满朝鲜、南诛南越、西征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
汉武帝(图片出自《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其"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汉代剑示意图
汉代疆域图(宣帝时期)

戈,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兵器。由戈头、戈柲(即手持的长柄,多为竹、木质,柲顶端捆扎戈头)和戈柲下端的樽组成。戈头一般由援、内、胡、阑组成。"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胡"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阑为内与援之间的突起部分。

汉代戈示意图
镇墓兽(复制品)
汉代悬泉置
《汉书.地理志》
记载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酒泉郡的人口户数以及下辖各县情况。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辅平。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禄福,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表是,莽曰载武。乐涫,莽曰乐亭。天䧇,玉门,莽曰辅平亭。会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莽曰萧武。池头,绥弥,乾齐。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测虏。

西汉酒泉郡九县位置图
(1)表是县
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新墩子城。
(2)会水县
今金塔县金塔乡东古城遗址。《汉书地理志》载"北部都尉治偃泉障。”
(3)乐涫县
今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乡皇城。
(4)绥弥县
今酒泉市肃州区临水乡以东。
(5)禄福县
今甘肃省酒泉市城区。《汉书·地理志》载"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
(6)池头县
今玉门市西北。
(7)玉门县
今玉门市赤金堡古城。
(8)乾齐县
今玉门市西南。《汉书·地理志》载"西部都尉治西部障。"
(9)天依县
今玉门市昌马盆地中。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汉代,敦煌地区原归酒泉郡管辖,至公元前88年,汉武帝将酒泉郡分为酒泉、敦煌两郡。敦煌郡西至龙勒县,东到渊泉县(今玉门市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下辖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

悬泉置位置示意图
悬泉置遗址航拍图
悬泉置遗址平面图
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2.1万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纪年简最早为武帝太初三年(前94年),最晚为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薄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
《元与子方帛书信札》纵34.5厘米,横10厘米。用黄绢书写,隶书,共10行,约320余字。是一为名"元"的下级军吏写给同事兼朋友"子方"的私人信件,这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信件。除了问候客套之外,信中主要讲了几件事:其一,元将从屯敦煌,请子方代为买沓(踏)即革履一双,其二,请代买五支质量好的毛笔。其三,请子方看望一下经子方推荐任记差的次孺,并给家属写一封信;其四,请子方为吕子都刻七分大小的御史印一方,龟纽,文曰"吕安之印"。其五,郭营尉寄钱二百文,请子方为其买一条响鞭。

悬泉遗址出土的西汉帛书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纸张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其它物品有铜、铁、漆、木、骨、革、丝、麻、纸、毛和粮食等16大类,共计3250余件。其中古纸张460余件,是迄今我国考古挖掘中发现汉代古纸最多的遗址。其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纸张已经做为书写工具在西北边郡地区广泛使用。

参考游记:
20240915中秋节D1甘肃简牍博物馆(常展一简述丝路)
20240915中秋节D1甘肃简牍博物馆(常展二简牍时代、三边塞人家、四书于简帛)
汉代陶器
汉代是我国陶器生产突飞猛进的时期,在战国及秦代陶器生产的基础上,陶器生产的规模、种类与生产技术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常见的日用陶器有瓶、釜、碗、杯、钵、瓮、罐、壶、缸等。灰陶为汉代最主要的陶系,一般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一千摄氏度以上,质地坚实;部分绘有彩色的花纹,称"彩绘陶"。纹饰多为绳纹、弦纹和划纹。
汉代各类陶器
陶杯 
陶盆 陶
陶壶 
陶罐 陶鼎

陶仓
秦汉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完成,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陶制模型明器开始在当时的墓葬中大量流行与使用,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丧葬文化。《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我国古代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型国家,财富的衡量除贵金属货币外,粮食的多寡往往也是一项重要标准,作为存放粮食的仓亦自然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因此,陶仓作为重要陪葬品常见于汉代墓葬之中。
釉陶
为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是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烧成温度约800℃左右,内胎呈砖红色,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也称"北方釉陶"。釉陶开始出现于西汉中期,先在陕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汉后期,迅速普及到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东汉时,长江流域,也有所见,最早多为棕黄色,绿色釉陶出现较晚、东汉时期则开始大量流行。
绿釉壶

陶兽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类已经开始用黏土塑造某些形象,形成了人物、动物艺术品的萌芽。至汉代,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厚葬之风的盛行,为陶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直接动力。除各种造型、题材的人物俑之外,陶塑动物在汉代墓葬随葬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汉代陶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灰陶牛

陶灶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灶则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释名·释宫室》记载:"灶,造也,创造食物也。"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记载:"灶,养生之本。"两汉时期,在厚葬之风和"事死如事生"教化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随葬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明器,其中陶仓与陶灶一起构成了两汉墓葬陶器组合的核心。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复制)
原件藏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参考上文链接。
花庄墩遗址
位于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西北10.6千米处的北河湾水库中心的一红色小山包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外部土坯砌筑,内部黄土夯筑,土坯长0.35米,宽0.2米,厚0.1米,夯层厚0.07-0.1米。东壁顶宽4.8米,底宽5.1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8.4米;西壁顶宽5.2米,底宽6.6米;北壁顶宽6.5米,底宽7.7米。高3.6米。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受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西壁、北壁坍塌呈马鞍形。
镇朔墩遗址
"镇"为镇服之意,"朔"即北方,镇朔墩,即"镇服北方的墩台",从取名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烽燧的战略意义。位于金塔县西坝乡西移村西5.5公里处。为夯土四棱台体,台基东西宽14米,上宽12米,南面基宽11米,上宽6米。残高5.6米。居于县境内北线汉长城内侧。镇朔墩是西域沿"居延丝绸古道"东行的重要关口,也是"居延丝绸古道"在此分叉的重要标记。古道从这里向东北延伸到3公里处的关卡小城"石营子城"后,分作南北两条道路。一条向西,通向玉门和安西;一条向北延伸,穿越孤红山,通往新疆北部和外蒙。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这一烽燧上还有军士把守。
花海汉长城遗址
位于甘肃省玉门市花海镇西泉村头墩西侧至二墩东侧。该段汉长城西起三墩,东至花海头墩,全长约3.5公里,长城基宽约2.4米,頂部宽約1.3米,平均高约2.3米。横剖面为圆弧形,长城用沙石、红柳分层夯筑。若以红柳层计算,最高部分有7层,最高处約2.5米,最厚处約4米,每层红柳厚约0.2米,砂石和土层最厚处约2米,红柳层上下有岌岌()草,厚约0.1米,最顶部的积砂层厚约0.4米。它是河西走廊汉代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一。
汉代壕堑
壕堑,为古代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即防御用的壕沟,用于阻拦敌人靠近城墙墙体,灌入水作为护城河。
肩水金关遗址
金关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距东大湾城7公里。为汉代边塞关城,是进出河西、南北通往的咽喉要道,含固若金汤之意,故名金关。其主要建筑为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檐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组成。楼檐长6.5米,宽5米,最高1.12米,厚1.2米,中间门道宽5米,西侧有通到楼橹顶部的土坯台阶。两侧壁脚各残存四根半嵌于墙内的排叉柱,楼橹外筑土坯关墙。西南侧有黄土夯筑的坞院,坞墙系夯土筑成,东西长约36米,南北宽约24米,厚70一80厘米,残存处最高为7米。坞西南角残存烽台和方堡,堡门内有迂回夹道,两侧有住室、灶房、仓库,中有院落。
窜地兔烽火台(斯坦因编号T173)
位于金塔县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6千米处的淞丛沙丘中一高5米的土丘之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圆丘形。外部土坯一平一立砌筑,内部黄土夯筑,土坯长0.36-0.4米,宽0.22-0.25米,厚0.1米,夯层厚0.08-0.1米。东壁顶宽1.2米,底宽5.9米;南壁顶宽1.1米,底宽6.2米;西壁顶宽1.55米,底宽5.9米;北壁顶宽0.8米,底宽6.4米。高9.3米。烽火台南侧散落着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片、灰陶罐口沿和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芦草井汉长城
位于金塔县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4千米的沙漠腹地中,整体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总长约12千米。中间有多段因被流沙掩埋或风沙侵蚀而彻底消失。该墙体为沙土夹红柳根、梭梭木分层叠筑而成。墙体酥碱坍塌严重,两侧形成斜坡面,残存墙体两侧沙土淤积较多,墙体剖面部分呈丘状、梯形、三角形等,底宽3-12.2米,顶宽1.1-3.1米,残高0.5-2.5米不等。
大湾城遗址
大湾城分为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据出土汉简和史料记载考证,大湾城堡为汉代张掖都辖肩水都尉府城。金塔县2009争取国家投资对遗址实施了加固维修。
城址西距黑河约200米,由堡、瓮城、罗城组成。堡的平面呈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墙体为夯土版筑,北墙、南墙均有坍塌,东墙保存较为完整;西南角有角楼,西墙北端有马面,东墙中部有门及两座城墩,有通堡顶的步道;城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遗迹。堡门外东侧有瓮城,瓮城外有罗城三重环围,城内散布大量灰陶残片。
北海子长城
金塔县境内的汉长城遗址,位于西坝乡北面北山南麓的北海子一带。长城墙体堆筑于洪积扇软戈壁及砾石丘陵之上,断断续续,蜿蜒而行,痕迹清晰可见。因风雨侵蚀及山洪冲刷,墙体风化坍塌成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残高0.2-1米左右。
灰陶罐
酒泉地区汉长城分布
汉长城是由墙体、敌台、烽火台以及与之联系的城堡等部分构成。墙体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将长城沿线数以千计的烽燧连成一体,不少地方还掘壕为堑,设置天田,局部地区用陡壁、湖泊、沼泽、河流等自然地形作为屏幕、体现了"因地为基、 因边山险"的修筑原则。
东部障 北部都尉 酒泉郡 绥弥县 会水县
呼蚕水 禄福县 乐涫县 表是县
西部都尉 池头县 玉门花海汉简 玉门县
石脂水
昆仑障 渊泉县 西部都尉 宜禾都尉 乾齐县
广至县 冥安县 冥水 天依县 籍端水(今昌马河)
步广候官 玉门关 效谷县 宜禾都尉 玉门都尉 中部都尉 广至县 敦煌县 冥安县 龙勒县 阳关 阳关都尉 敦煌悬泉置汉简 悬泉置 敦煌郡 氏置水(今党河) 大煎都候官 疏勒河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简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

居延汉简
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居延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最晚者为东汉建武六年(30年)。居延汉简,内容涉及面广,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等,对研究汉朝的文书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科价值,被置为20世纪中国考古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西汉.张掖郡尉棨信
地湾城故址
地湾城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境内,大湾城北 5公里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总面积为22.15平方米。堡墙基部厚5米,高8.4米,系夯土板筑,方向正南北,门在西墙,堡外有房屋和两道围堰遗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到此掘得汉简2000余枚及古铜、铁、陶器残片若干,据考证此地即肩水候官所在地。

肩水金关故址
肩水金关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境内,在地湾城约2公里处,居黑河东岸,肩水金关为汉代烽塞关城,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出土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汉简11577枚,其它文物1311件。
东大湾城故址
西大湾城故址
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居延遗址在酒泉境内包括金塔县的东、西大湾城故址、地湾城故址、肩水金关故址。

东大湾城位于金塔东北120公里处,居黑河东岸,遗址长350米,宽250米。城高8米左右、底宽6米,夯土板筑,经后代重修,保存完好。1930年在该城堡发掘汉简1500余枚。1972年又挖出部分汉简。据考证,此地就是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府所在地。

西大湾城距东大湾城2公里,两城隔河相望。墙基现宽8米,顶宽3.4米,残高8米,门在北墙,宽9米,已被损毁,斜坡道进出,城内有两处后代所修土坯房。
铜甗
属古代烹饪工具。在铭文中自名"甗”或"獻"。从器形看,上为甑,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足间烧火加温,以蒸汽蒸炊食物。甑底部有一圆铜片,通称为箅,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青铜鼎、甗

铜印
官印,是任官之印鉴,系身份、等级、爵位、权力的象征。古代封官授印,罢官解印。官印为国君所授,任官则自身佩带,去官由国君收回,私人不得铸造官印,死后不能用官印殉葬。
龟钮印 神兽钮印
熏炉
文称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人们日常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之物。熏 炉一般被用于熏衣、陈列、供神供佛,或也被拿来用于祭祀先祖。

铜鼎
许慎《说文》有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鼎常见的器形,多为三足、两耳。鼎的用途,据《玉篇》言,为"所以熟食器也",即用来煮熟食物。大鼎烹煮时,以棍状物贯双耳以抬举移动,抬鼎之物称为"铉"。

铜印 双扣带钩 铜带钩 青铜带盖鼎
铜镜
汉代的铜镜制造业相当发达,铸造精良、形态美现、图纹华丽、铭文丰富,集观赏、实用、珍藏等价值于一身。
汉初出现了规矩镜,开始有简单的镜铭、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开始常为三个字一句,以后发展为四个字一句。从宣帝开始,铜镜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最早的是日光镜,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在字与字之间会填上类似"风"的符号。还有昭明镜,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向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但一般铜镜上铭文不全,字与字之间填上一个"而"字的符号。到王莽时期,日光、昭明与规矩四神镜继续流行,但字体开始变得方正,边缘加宽。四神规矩镜(六博镜)特别流行,镜缘是锯齿纹和波浪纹。一般都有铭文。
日光镜 昭明镜 规矩纹镜

铜灯 铜鬲
汉代铜器
夏、商、周被弥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到春秋战国后,青铜器逐渐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汉代的青铜铸造业虽然已不像先秦那样占显要地位,但由于统治阶级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大量精美的铜器,加之铜镜和钱币的大量铸造,青铜手工业在汉代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汉代的铜器大都是官府手工业作坊制造的,一般都比较精致、厚重、常有铭刻,因为这些产品都是宫廷和贵族们使用的。也有私人手工业作坊制造的,一般较粗糙、质薄,无铭。到了东汉后期,官府手工业衰落,铜器上往往出现"某氏制"的铭文,显然这些都是私人作坊主。汉代铜器最常见的器形主要有鼎、钟(壶)、盘、杯、卮、锅、洗套、鉴、灯、镜、带钩等。除铜镜外,其他铜器上的纹饰也相当简素,除少量弦纹和铺首外,往往都是素面。
交融世界
魏晋至宋元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酒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枢纽,为促进中西两大文明的广泛交流,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繁荣兴盛的丝路文化、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西晋时期凉州郡县图

魏晋风度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而河西成为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士族和百姓纷纷迁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政权更迭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酒泉属魏,仍为酒泉郡,统九县隶凉州,沿用汉制。公元265年,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依汉制。东晋十六国时,酒泉曾先后为前凉、后凉、前秦、后秦、北凉、西凉割据,仍以酒泉为郡,辖境、统县都大为减少,只有福禄、安弥、乐涫等县。

中正制度与门阀制度的确立,门阀氏族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逐*会等级的逐渐森严以及贫富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世家大族中*的规格、仆从的数量、穿戴的服饰以及饮食上的奢华等不同方*财富,而这一习惯也经常会在墓葬文化中得以真实反映。一些*会有许多象征其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如贵金属、丝织物、车马*会将反映其生前生活的场景与社会状况通过壁画的方式绘于墓*物的出土,也为后世人们研究逝者生前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休闲纳凉图画像砖
白象、神羊图画像砖
东晋十六国时期割据酒泉的政权表
●前凉 公元301-376年 张轨 汉族 定都姑臧(今武威)疆域今甘肃、宁夏西部与新疆东部 灭于前秦
●前秦 公元350-394年 符洪 氏族 定都长安(今西安)疆域东至海,西抵葱岭,北至大漠,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 灭于西秦
●北凉 公元397-439年 沮渠蒙逊 匈奴 定都张掖(后迁姑臧)疆域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灭于北魏
●后凉 公元386-403年 吕光 氏族 定都姑臧(今武威)疆域今甘肃西部与宁夏、青海、新疆一部 灭于后秦
●西凉 公元400-421年 李暠 汉族 定都敦煌(后迁酒泉)疆域今甘肃高台以西,至新疆天山南部 灭于北凉
四象
莲花
莲花,
在古希腊传说中、有所谓的"食莲人",人吃下这种莲子之后,还会忘了一切。古埃及将生长在尼罗河的睡莲,视为神圣的象征,因从正上方的形状,圆如太阳,所以被视为太阳的象征。在印度古代,莲花象征女性的生殖力量,代表多产、力量,生命的创造,更是幸运、繁荣、长寿、健康、名誉的代表。而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同样视莲花为象征物,道即是佛,佛即是道,代表"净土"、象征"纯洁",且寓意吉祥。在丧葬文化中,莲花则寄托着墓主人死后灵魂得以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美好愿望。
莲花图画像砖

画像砖

四象
四象(或称四相)在早期指《易经》日中的大阳、少阳、太阴、少阴,又指四季天然气象;秦汉以后逐渐演化为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其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及五行当中的木、金、火、水。在二十八星宿中,四象则被用来划分天上星辰,也称四神、四灵。
俞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任职晋国上大夫。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相传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斧子的樵夫。他们二人一个擅抚琴弹曲、一个擅鉴赏音乐,两人因此而结缘,并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其二人也成为了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后钟子期病逝,伯牙悲痛万分,认为天下再无知音,便"破琴绝弦"。《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其中"太山"即为"泰山",秦汉时期,泰山曾被看做是登天可求不死的神山。
伯牙抚琴图画像砖
子期听琴图画像
筑城建都
据《十三州志》记载,汉代酒泉古城曾被一场强烈的大地震摧毁,直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酒泉郡太守谢艾下令在古城的废墟上重建酒泉城,因当时酒泉郡治为福禄县,因此被称为福禄城。魏晋十六国时期,酒泉作为河西地区的交通要道、军事重镇,地位十分重要。405年,西凉国主李暠将国都由敦煌迁至酒泉。

谢艾
谢艾(301-353年),敦煌人,十六国时前凉名将。官至酒泉太守,福禄县侯。史载其文武兼备,受到前凉国君的赏识。主持重建福禄城。曾三次以少胜多,迫使后赵放弃灭亡前凉的企图。著有《谢艾集》。
晋城门
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中心区西南隅,是东晋酒泉郡福禄县南城门,明代扩城时,晋城门被夯筑于城墙之内。据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城门之一。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位于肃州区西北8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属东晋时期。墓葬呈东西坐向,分前后两室。该墓壁画保存完好,绘画内容再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状况、生产和生活情景等方面,对研究西地区在十六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前室
丁家闸五号墓前室顶部中心彩绘复瓣莲花藻井,以下分五层,分绘天庭、人间、地下三重境界。
福禄城
根据《重修肃州新志》载,酒泉旧城,只有3里317步。城垣土筑,东西宽630米,南北长950米,面积0.6平方公里。今存鼓楼以西的部分,开东门(即今鼓楼)和南门(今酒泉军分区院内南侧的残门为其旧址),西北无城门,城垣全为夯土版筑。城内主要为民舍、官衙、府第及庙宇等建筑。
东壁壁画东王公
东壁龙首之下一轮红日高恩悬。日中金乌振翅高飞,神话中的东王公正襟端坐其下。

燕居行乐图
墓主人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着朱砂间石黄朝服,手执塵尾跪坐榻上,形神自若地欣赏歌舞。身后男、女侍各一人。依墓主與服,位在公侯之列。
小土山墓全景
小土山墓位于肃州城西7公里处果园乡丁家闸村,2000年6至9月间进行发掘清理。该墓葬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墓葬建制较高,是迄今为止河西地区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魏晋墓葬。据史书记载,在酒泉曾称"王"的只有西凉王李暠。西凉王李暠于417年春病逝于肃州,加之《肃州志》载,李暠墓在城西15里,也与小土山墓位置相合,因此推断此墓为李暠墓。
小土山墓墓道
斜坡墓道上宽8.4米,下宽4.4米,长71米。两壁留有三层台阶,每壁各建5个小室,左右对称。
小土山墓结构剖面图
墓葬为砖室六室墓,距地表深20米,正东方向,东西长21.6米,南北最宽处12.27米,面积余100余平方米。由于此墓已被盗掘破坏,仅存20余块彩绘画像砖。
西凉统治疆城图
西凉(400-421年),建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政权历3主,存在22年。

《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关于西凉王李暠决定迁都的记载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月,李暠与长史张邈商议,把都城迁往酒泉,用来对北凉施加威胁与压力,任命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守乐涫,任命宋繇为敦煌护军,和他的儿子敦煌太守宋让一起镇守敦煌,他则亲自率领众人将都城迁到酒泉。
文风书韵
东汉至魏晋时期,西迁的中原人士定居西陲,促进了河西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文化事业得到发展与进步,酒泉地区涌现出一批拥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学者,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暠
李暠(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郡成纪县(今静宁西南)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创建者。400年,李暠据敦煌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405年,西凉王李暠迁都福禄县(今酒泉),历17年。

南壁壁画自白鹿羽人
青壁龙首之下,一匹美丽的白鹿正优游于天地之间。白鹿之侧,一位肩生双翅的少女临云飞升。
侯瑾
侯瑾,生卒年不详,字子瑜,敦煌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作品以文赋和史传性的《皇德传》最为著名,共33篇,记载汉光武帝中兴后的历史事实,其文赋显见东汉文人铺张扬厉、尽情发挥的特色。

《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关于侯瑾的记载
张奂
刘昞
张芝
索靖
索靖(239-303年),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著有《草书状》一篇,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有《出师颂》、《月仪帖》、《急就章》等。

《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关于索靖记载
《出师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索靖惟一墨迹仿本,宋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米友仁题为"隋贤书"。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
龙首雕砖
东晋福禄城
凉造新泉
前凉(310-376年)
2018年酒泉市博物馆征集
汉人牵驼俑
中西交汇
唐代疆域图
酒泉作为唐代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镇,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汉人,胡人及前来中国的西域各国人士在此齐聚一堂。

三彩侍女俑
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是唐代,它承前启后,将首都长安和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东西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胡人牵驼俑 吐蕃人牵驼俑 汉人牵驼俑
三彩胡人俑 胡俑头部造像 三彩汉人俑
鸳鸯莲瓣纹金碗(来自陕历博何家村窖藏)
盘口琉璃瓶
三彩釉马俑
鎏金仕女狩猎纹银杯
《从军行》王昌龄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凉州词》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
唐肃州州省事宋君墓碑
唐(608-907年)
2018年甘肃省酒泉市民蒲世玉捐赠
该墓碑高65厘米,宽32厘米,厚9厘米,兽首方身,下有榫。志石两侧刻有卷云纹。志文共16行、373字。
墓主宋文,字文政,唐肃州酒泉县人。宋文于永隆二年(681年)八月七日病逝,于永淳三年(683年)正月十四日安葬于酒泉城西南五里之平原。宋文生前所任职位为肃州州省事,"省事"为府州下层佐官,品级问题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级别应该不高。
开元通宝
唐(608-907年)
捐赠
唐代酒泉繁荣的丝路贸易
唐代的酒泉是丝绸之路中西贸易的重要市场,复原唐代酒泉街市的繁荣景象。有西域胡商、中原汉族商客、僧侣、士兵,有贩卖瓷器、丝绸的,有贩卖马匹、粮食的等。
玄奘取经
以下关于石窟的介绍,和前面石窟专题有所重复。
莫高窟的修建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傅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石窟艺术
甘肃境内的石窟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为甘肃赢得了"中国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酒泉境内有莫高、榆林、西千佛洞、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昌马石窟等,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见证了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往来不断,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的历史。

甘肃省境内石窟分布
甘肃境内存石窟寺百余处,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著名石窟外,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及陇东的广大地区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看数量众多的石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一处建筑、彩塑、绘画艺术三位一体的佛教艺术宝窟。

彩塑
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内容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5.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弥勒菩萨塑像·北凉
北凉是莫高窟现存最早洞窟的凿建时代。这一时期的彩塑多为单体塑像,衣饰上装饰密集的衣纹,有薄纱透体之感。275窟菩萨面相浑圆而略长,肩宽胸平,体态健硕,双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高大的方形双狮座上,神情庄重凝静。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莫高窟第259窟释迦禅定佛彩塑像·北魏
北魏时期彩塑形象多为单体佛像、释迦多宝并坐或一佛二菩萨组合。259窟禅定佛彩塑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是佛像浮现出一种含蓄的发自内心的微笑,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是北魏塑像中的精品。

北朝时期的彩塑,具有古朴、深厚、粗犷、庄重的风格,体现出北方民族的气质特征,但造像题材多是释迦牟尼的说法像,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
莫高窟第290窟菩萨彩塑像.北周
北周时,佛像的形象受南朝人物形象的影响,为中原汉式,塑像面目清秀、褒衣博带,高冠大履,风流潇洒,俨然南朝士大夫风貌。290﹣窟普萨塑像*上披着质地厚重的巾,一手贴在胸前;面貌清秀,皮肤白皙,双眼微微眯缝,鼻子小巧的耸起,嘴角略上翘含着笑意,是北周彩塑的典型代表。

莫高窟第244窟菩萨彩塑像·隋
隋代彩塑体态开始趋向于头颅方圆,肉髻宽扁,薄*,逐渐丰满。为了适应跪拜者从极近处仰看正常比例的巨像时会产生*而选用*有明显*目的和艺术效果,隋代彩塑正处于东西方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包前*后的过渡时期的风格,为唐代彩塑全面*。


莫高窟第204窟菩萨塑像·初唐

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初唐的塑像,大多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这一时期,菩萨的造型多种多样,有立式菩萨、坐式菩萨、跪式菩萨,艺术匠师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贵妇、宫女为模特,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莫高窟第130窟弥勒佛.盛唐
窟内塑像为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因为这尊大佛位于"北大像"之南,因此早在唐代文献中已将其称为"南大像"。大佛雄伟的身形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腿,轻柔自然,右手施无畏印,头部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
莫高窟第45窟彩塑·盛唐
盛唐时,莫高窟彩塑造像组合多为七身或九身,风格延续前期。第45窟彩塑以佛像为中心,由近至远,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像。主佛脸型丰满圆润,两眼细长,穿僧祗支,结跏趺坐,作说法相。年老迦叶与年青阿难对比鲜明。两身菩萨面带微笑,温婉慈祥,肌肤洁白如玉,身姿婀娜。威武凶猛的两身天王,与弟子、菩萨的形象形成对比,在大体相同的姿态中,也表现了各不相同的面部表情。

莫高窟第158窟西壁坛上涅盘像(局部)·中唐
中唐之后,彩塑艺术风格沿袭前制。第158窟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前面没有遮挡而使卧佛横躺在面前。主佛释迦牟尼佛,长15.8米,右胁而卧,通过细*,更好地衬托出释迦牟尼佛的*。
壁画
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自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代代相因,千年不衰。现存约五万多平方米,最大画幅40余平方米。壁画内容包括尊像画、佛教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汉族神话题材图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画、装饰图案画等。

莫高窟第285窟供养菩萨.西魏
285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唯一有纪年题纪的洞窟,"大代大魏大统年岁次午八月是旬造","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造迄",即公元538-539年,西壁正龛内两侧共画有供养菩萨二十身,或裸体披巾,或着通肩大衣,或披右袒袈裟,或斜披罗巾姿态各异。面部和肢体的晕染尚未完全变色,可以看到当时的设色效果。

莫高窟第276窟壁画 . 隋代
隋代壁画内容除沿袭早期佛传、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外开始出现构图简单的经变图。佛画的绘制,由叙事性形式开始转变为以绘境(净土环境)、绘人(维摩形象)为主的、内涵更为丰富的创作。用色上吸取了中原敷金彩、重青绿、间朱赭的特点,形成华丽细腻的画风,与早期笔力洒脱、朴实疏朗的画风并存。在衣饰披帛的花纹图案上,传统的忍冬、花鸟纹与新传入的波斯狮凤纹、联珠狩猎纹、兽禽纹等相互辉映,反映了当时对南北、中外、佛教或非佛教的种种艺术进行大胆吸收、融合和革新。
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大般涅槃经》
唐,卷长800厘米、宽24.6厘米,手写,楷书,469行、7973字。
大般涅槃经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
六*,经长165厘米,宽27.5厘米,共100行,文字为写经体,秀丽规正,但异体字多,经文尾部残缺。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进行大规模的洒扫,为第16窟清除流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室,内有从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内的文书经卷
唐代·彩色麻布画《香炉、狮子、凤凰》

五代.绢画《引路菩萨》
引路菩萨即引导亡者往生净土的菩萨。宋代以后引路菩萨渐演变成民间信仰。

飞天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一种优美多姿的艺术造型,是敦煌艺术的重要标志。从十六国开始,历时千余年,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飞天.北魏
十六国时,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呈四域式飞天。到北魏时,飞天的脸形已由中圆变得修长。头有圆光。飞翔姿态有的横游太空,有的脸背腾飞,有的自手下飞,气度蒙迈大方、飞天形象已逐步向中国化转变。

飞天 . 唐
唐代飞天正处在融合、创新时期,风格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绰约多姿,体型有的清瘦,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赤裸的,飞行姿态多样,总体向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飞天.五代
五代时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新之作,且飞动有亏,不复生气,逐步走向公式化。
四飞天.盛唐
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主要画在大型经变图之中。第320窟的四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麦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每侧两身,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半臂紧追,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表现出自由轻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飞行之美。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的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飞天的肉体虽已变黑,面容不清,但整体形象清晰,身材修长,体态轻盈,人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有力,色彩艳丽丰富,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

敦煌西千佛洞全景图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三十五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洞窟十六个,大都为北魏时所开凿,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这九个洞窟保存较好,其他多有坍塌,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难以确认。

彩绘木缘塔·五代

榆林窟供物,残高六十八厘米。应由塔顶、塔身与塔基三部分组成,现塔基已无。

瓜州榆林窟全景图

榆林窟又名万佛洞,位于瓜州县城南七十六公里处榆林河谷两侧的砾石崖壁。榆林窟始建于北魏,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窟内共存庸至元代八百多年间的彩塑千余身,壁画一千多平方米。


东千佛洞窟内景

东千佛洞内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

昌马石窟第2窟佛像壁画.五代
昌马石血窟第2窟保存比较完整,洞窟形制为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面开双层完造像,大多已毁,留有残迹。壁面原画已毁,现存为西夏重绘,壁画内容有坐佛,菩萨,骑狮文殊、骑象普贤、经变故事、供养天女、飞天、缠枝莲花团花图案等。

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二十公里的党河西岸峭壁上,现存的洞窟共有十九个,唯有中间五窟可以登临。蒙古族称石窟为"庙",故被人们称为"五个庙"。

五个庙石窟第3窟 
弟子菩萨天王神将·五代
五个庙石窟第3窟开凿于五代时期,壁画经历代绘制,多层重叠,有维摩变、劳度叉斗圣变、弥勒变、药师变及十六臂、四臂观音等汉密图像。
三界九地塔(复制)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
佛名经(局部)(复制)
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宋元兴替
宋朝时,酒泉地区归属西夏治下。1227年西夏灭亡后,蒙古开始了对酒泉地区的统治。蒙古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国,东方与西方的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酒泉城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李元昊(1003-1048年),小字嵬理,党项人,西夏开国皇帝。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父母恩重经

东千佛洞第2窟 
多罗菩萨 西夏
优美的多罗菩萨,倚于树下,右手搅垂下的树枝,左手倾倒净瓶,正在施甘露。面容温婉动人,体态轻盈灵动。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
蒙古族乞颜部人,生于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进攻西夏时病逝。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拓片
此碑刻立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碑文两面,一为汉文,一为回鹘文,内容相同。碑文内容记叙了蒙古军队攻打肃州城时,守将举立沙献城,又帮助成吉思汗剿灭了城中的抵抗势力,且在战斗中牺牲,为了表彰其功劳,成吉思汗任命举立沙之子阿沙为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此后135年间,举立沙家族六代十三人世袭此职。

元代甘肃行中书省图
异形押印(元)
狮钮对印(元)
*纹黑釉扁壶(元)
花押(元)
铜权(元)
双凤瓶形柄镜(宋)
菊花镜(宋)
“贰贯"纸钞(元)
缠枝五花镜(金)
镇西雄关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征虏将军冯胜,率兵分三路出塞西进,大破河西的元军,首筑嘉峪关,并置瓜、沙两州于关外。肃州成为西北边陲的第一重镇,扼守中西交通的锁钥。清代酒泉地方建制沿袭明制,兴屯田、广移民、修学宫、建书院。经过30余年整治,肃州文教兴盛,社会安定,呈现出边塞文化的繁荣形象。
明代肃州城
建关
固塞
1372年后,明军相继占领
肃州、瓜州、沙州,酒泉纳入明朝统治。为了防"虏"与防"番",明朝在酒泉推行屯田,修筑嘉峪关,并增设肃州卫。随着屯田的发展和大批移民的迁入酒泉东部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巩固边防
明朝在肃州以西分设关西七卫屏蔽西部,但自诸卫相继被蒙古大酉亦不剌、阿尔秃斯残破,吐鲁番崛起日渐进逼后,诸卫部众相继内迁,肃州防线遂暴露于外。洪武二十七年新设肃州卫,隶于陕西行都司。"河西孤悬境外,肃镇尤为极边。极威固圉,军伍最急"。卫所分屯设兵,建立军堡,控扼要害。

嘉峪关位于酒泉市向西2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雄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明代河西地区长城分布
明代肃州的长城以嘉峪关关城为中心,向西、北、东三个方向辐射,总长度超过220公里。

酒泉境内明代长城遗址(沙门子墩)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公元1352年起义抗元。公元1368年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同年推翻元朝,后逐步统一全国。在位期间,设六部、建卫所、奖励垦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

《肃镇华夷志》关于肃州卫的记载
《肃镇华夷志》又称《肃镇志》,是一本记录甘肃肃州地区(相当于今酒泉市全境和张掖市的一部分)经济、军事、文化、自然风貌和民风习俗的志书。

《明史》
《明史.地理志》记载:"肃州卫元肃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卫,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
拓筑肃州
明初肃州城周长3.5公里,修建嘉峪关及肃州长城时有所扩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肃州卫指挥佥事裴成主持扩建东城垣,扩建后肃州城周长8.3公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厚约一丈。明成化三年(1467年),巡抚徐廷璋增筑东关土城,开东、南、北三哨门,并建城楼。正德十三年(1518年),肃州兵备副使陈九畴为城墙加筑敌台。万历二年(1574年),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奏文主持用青砖包砌肃州大城。自此,肃州城成为明代西北边塞上的第一座坚固城池。

鼓楼位于今酒泉城中心,是古肃州城标志性建筑。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扩展城垣,将原东城门留于城中央,穿通四条大街,改为鼓楼,上部建有木楼,置大鼓,并驻戍卒打更,后改称"谯楼"。明代中后期,鼓楼逐渐演变为肃州城中心。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有关肃州城的记载
1419年,帖木儿帝国沙哈鲁王派遣使团访问明朝。《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是根据使团成员的日记撰写而成,书中记述了使团去中国沿途所见及明朝的政治、经济、人物、民俗、物产等情况。图为《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有关肃州城的记载。

明代肃州城平面图
明代肃州屡次加筑,成化三年拓展东门外关厢土城后,肃州城周达十三里七分。民舍、商铺、衙署、牌坊、寺院遍布全城。随着朝贡贸易和茶马互市的兴起,肃州逐渐发展成为河西走廊繁荣的边贸城镇。西域使臣入贡先往肃州、甘州停留。肃州建有专门供使臣居住的馆舍,称为"夷厂"。

《肃州新志》中关于肃州城池的记载

酒泉古城墙遗址
清代
城迹
清代是酒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清代前期和中期,由于政府实行积极的经济政策和大规模移民屯田,农业开发达到历史高峰;清代晚期,机器工业、金融业、邮电业和学校教育的兴起,引起酒泉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肃州新政
清代的肃州是西北边防重镇和交通枢纽,边境贸易繁荣。清代同治年间,肃州城曾经遭受到炮火的严重破坏。左宗棠收复肃州城之后,修筑城墙、恢复生产、兴办书院、修建公园,在酒泉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清代肃州城平面图
清代肃州城的规模一直保持在明的水平上,无所扩大。

甘新驿道
甘新驿道东起豫、晋、陕交界的潼关,经西安、咸阳、兰州、肃州,出嘉峪关,穿过茫茫戈壁到新疆东部重镇哈密。清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为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发动沿线民众首次按规定标准整修甘新驿道。
左宗棠下令修建的酒泉泉湖公园(酒泉公园)
左宗棠主持修建泉湖公园,优化了酒泉的人居环境,是西北城市公园兴建与开放的开端,是中国人自建的首个公园。

清代疆域图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设甘肃巡抚,酒泉沿袭明代建置,在东部地区恢复建立肃州卫,实行军政合一的体制。雍正二年(1724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间,裁撤卫所,建立府、州、县政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甘肃总督,总督府驻肃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置安肃道,辖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

清代酒泉驿道示意图
酒泉自汉代以来初步形成了以肃州、敦煌为枢纽,连接甘、青、新、藏、内蒙古五省区的驿道网络雏形。清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新疆用兵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此时通过酒泉的驿道主要有甘新驿道、纳怜驿道、甘漠大道、瓜州曲先驿道。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对酒泉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督办新疆军务期间,将收复新疆的指挥部设在酒泉,大力推行屯田运动,禁种罂粟,提倡种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兴办酒泉书院,督促重建鸣沙书院,修筑肃州城和嘉峪关城楼,修筑甘新公路,主持兴建泉湖公园,为酒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酒泉中学古建筑群
酒泉中学古建筑群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西大街酒泉中学校园内,由药王宫前、后殿,三义殿、五圣宫、关帝庙、玉皇阁等组成,是酒泉市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药王宫前殿
始建于明代,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面阔三间,硬山顶砖土木结构。
●药王宫后殿
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建筑形制与前殿同。
●关帝庙
●玉皇阁
1940年加建,占地面积241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三层木楼,攒尖顶,高13米,建于高1.35米的夯土砖包台基之上。
●三义殿
光绪年建,原址在酒泉中学东南角。
●五圣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面阔五间,硬山顶砖土木结构。
百年影像
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年),澳大利亚人。1897年,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1910年,莫理循开始前往中国西部考察,他亲历、亲闻、亲见的可靠记录,对于我们了解清末酒泉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

1910年3月19日的鼓楼南侧
1910年3月19日肃州客栈院内
1910年3月19日*
1910年3月19日的鼓楼东侧
1910年3月26日的七道沟(今瓜州县七道沟)驿站
1910年3月18日临水堡(今酒泉临水)军事瞭望塔
1910年3月19日肃州旧海关衙门
1910年3月19日肃州北城门
革命星火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昌起义爆发,在辛亥革命的惊涛骇浪中,酒泉肃州境内爆发了闻家圈起义,虽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起义军战士宁死不屈的斗争,却为正在敲响的清王朝灭亡的丧钟再加上了重重的一锤。

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1年12月,十七省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组建内阁。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并改元民国元年,孙中山、胡汉民等人在沪宁车站乘坐专列前往南京就职。照片正中穿深色大衣者为孙中山,孙右二为沪宁铁路管理局总办钟文耀,孙左一为沪军谋报科长应夔丞,左二为胡汉民,胡汉民后为王宠惠。

闻家圈起义
1911年冬,革命党人祁德隆以行医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积极组织联络革命行动,并在酒泉组织了四五百人的队伍,以肃州怀茂闻家圈为据点,训练军队,制造火药、兵器预定于1912年2月17日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合攻酒泉城。结果事泄,遭清军镇压,被杀百余人,祁德隆于方家屯庄附近壮烈牺牲。

红色人物
辛亥革命后,酒泉的革命活动一直没有停顿。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派遣一批中共党员潜伏在国民党新编36师、马仲英部队指挥机关,开展统战和情报工作。3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党员刁德顺、田伯萍、宁汉戈、黄小穆、丁酉成、王华开等来酒泉、玉门油矿等地,秘密建立党的基层支部,开展地下活动。

我党派往酒泉驻军中
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张雅韶
张雅韶(1904-1959年),甘肃漳县人,北京大学毕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国民党马仲英部政治教官和军事教官,隐蔽身份开展对国民党部队的争取改造工作。1933年被盛世才扣押投入监狱。1949年出狱后,从事教育工作。

第一位来酒泉的
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发
邓发(1906-1946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36年7月邓发(化名杨鼎华)由延安、兰州、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赴苏联工作。途径安西(现瓜州县)因身患疾病秘密停留48天。
讨清檄文:
生为齐王三千鸟,死为田横五百人
闻家圈起义旧址遗址

第一位酒泉籍中共党员王铭五
王铭五(1908-1933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历任红五军团参谋长、政委、团长等职,1933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英勇牺牲。

第一位在酒泉开展学运工作的中共党员寇从善
寇从善(1915-1976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接受党组织安排到酒泉师范学校任教,在校期间秘密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进步思想。1941年7月赴青海开展党的工作,遭马步芳军警逮捕。

王华开在鼎新一家普通农舍隐姓埋名潜伏7年为党工作
王华开又名张鸿春。1930年8月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他赴中共中央敌占区工作部特别工作人员训练班受训,结业后留在敌占区工作部工作。1942年接受党组织安排,以鼎新县卫生院护士身份做掩护,掌握中蒙边境日本特务活动的有关情况。
抗战后方
抗日战争时期,酒泉地处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是中国战场的兵源、粮草重要补给基地之一。酒泉人民积极动员,多方参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人 J.M 韦勒写的《戈壁驼队》一书记载:'肃州,1937年9月19日,肃州的城墙全是用砖修筑的,又完整,又雄伟。"
1939年3月,玉门油田钻出的第一口油井
1942年8月,蒋介石视察玉门油矿

甘新公路庄浪河桥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援抗日前线,国民党以西安至兰州的便道为基础,修建甘肃至新疆的公路。1939年11月29日,甘新公路正式验收。
自酒泉机场中转起飞的苏联 I -16轰炸机
1932年,在酒泉城南三、四公里的荒石滩上,建立起一座简易飞机场,这是酒泉境内最早的飞机场。1937年,因军事需要,又搬往酒泉城西北20多公里的戈壁边缘地区。1938-1939年,日军先后出动轰炸机500架次,对兰州进行轰炸,参加兰州空战的苏联援华战斗机,都是从酒泉机场中转起飞的。

抗日战争时期报纸:《扫荡日报》、肃报

1944年美国空军轰炸东京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石油日益紧张,绝大部分石油是由玉门油田生产供应的,为支援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1944年美国空军的飞机从成都基地起飞轰炸东京,用的就是玉门油矿供应的汽油。
古城新貌
新中国成立之后,酒泉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旧貌换新颜,逐渐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
酒泉解放
1949年5月9日,在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挥下,开始解放大西北的战争。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军酒泉,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兼河西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策划和平起义。1949年9月25日,彭德怀在兰州收到驻酒泉敌军起义通电随后复电。酒泉和平解放。26日至28日,金塔、玉门、安西、敦煌也相继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酒泉军民在东校场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起义通电电文
"兰州,人民解放军并致彭副总司令钧鉴:抗战八年,继以内战人苦民劫,渴望和平,峙岳等为革命大义,我西北诸袍泽亟应表明态度,正式宣布与广州政府绝断关系,归向人民民主阵营,在中央人民政府未成立前,接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之领导,谨此电达。"
彭德怀复电电文
"迪化陶峙岳将军勋鉴:敬有两电均悉,将军率部起义,脱离反动阵营,甚为欣慰,甚希望坚持进步,彻底改造部队,为共同建设各族人民的新新疆而奋斗,彭德怀申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右)和副司令员张宗逊(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酒泉挺进
1949年10月1日,酒泉军民在东校场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酒泉和平解放大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在酒泉校场阅兵

1949年10月,王震、彭德怀先后来到酒泉,开展进军新疆的准备工作。图为1949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在酒泉向部队做进军新疆的动员。
1949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称西北军区,贺龙(左)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西北军区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

1949年9月25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酒泉城
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酒泉城市建设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8年,酒泉钢铁公司成立,曾经为酒泉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铁人精神
玉门油田是中国最早发现和投入规模开发的油田,曾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作者,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带着精良的设备和精湛技术奔各地,为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玉门风格、"铁人"精神、石油摇篮彪炳史册。

油田初创
早在西晋时期,人们已经在玉门发现了石油。1938底,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来到玉门进行石油勘探。1939年3月,玉门油田位于老君庙北的1号井人工挖掘见油,由此揭开了玉门油矿工业开发的序幕。
老君庙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玉门油矿第一井紧靠其旁,玉门油矿因此又称老君庙油矿。
艰苦创业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获得解放。解放前10年,油田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同时,玉门油田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支援国家新油田建设的历史置任,先后向全国50多个石油、石化、地矿单位输送骨干力量近10万多人,支援设备4000多台。
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井﹣老一井
铁人王进喜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航天发射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导弹、卫星综合试验、发射基地。几代航天人在此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多项第一。"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在此升空,谱写出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阵地,始建于1966年,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此发射成功。发射场现已不再执行发射任务,被称作"功勋靶场"永久保留,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206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宫一号发射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
神舟六号箭船组装

问天阁
问天阁是圆梦园的核心确筑,阁中有医监,医保室。

圆梦园
圆梦园是专门为宇航员进驻发射场设计建设的,是发射前宇航员住宿和活动场所。
中心场区鸟瞰图
亚洲最高测试厂房
发射塔
文物遗址保护传承
锁阳城遗址 莫高窟 悬泉置遗址 玉门关遗址酒泉境内汉长城 晋城门 塔院寺 白墩子遗址
1昌马石窟
2敦煌莫高窟洞窟
3五个庙石窟
玉门火烧沟、金塔居延遗址
果园墓群、晋城门、塔院寺、大黑沟岩画
西河滩遗址、酒泉中学药王宫古建筑群
酒泉鼓楼、瓜州六工城遗址

瓜州县安西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包括红西路军纪念园、蘑菇台红西路军纪念馆、安西老城、王家屯庄、白墩子、红柳园等安西战役遗址保护。
红西路军西征﹣-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一部在甘肃省西北部,与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英勇作战,共毙伤俘马家军约2万人,但终因力量悬殊,西路军归于失败。但他们英勇奋斗的精神,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安西老城遗址 蘑菇台红西路军纪念馆
白墩子遗址
白墩子遗址,1937年4月26日红西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战争时所挖战壕。
红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
酒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敦煌
莫高窟石窟包括西千佛洞石窟
玉门关遗址
悬泉置遗址
长城
瓜州
榆林窟包括东千佛洞
锁阳城遗址包括锁阳城墓群和锁阳城古渠道遗址
长城
破城子遗址
六工城遗址
踏实墓群
玉门
火烧沟遗址
长城
砂锅梁遗址
玉门油田老一井
金塔
居延遗址(甘肃部分)
长城
缸缸洼遗址
火石梁遗址
肃州区
西河滩遗址
长城
果园﹣新城墓群
酒泉鼓楼
主常展酒泉历史展参观完毕。
———————————————————
接下来有个铜镜展。

日光镜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15年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移交
圆纽,圆钮座,外有内向八连弧纹一周,弧纹外饰两圈短线纹,短线纹间为铭文带,铭文内容不全,只有"见日之以光,天下"几个字,每个字中间都以类似云纹和变形"田"字纹的符号隔开,铭文字体瘦长、非篆非隶,简笔字、缺笔字很多。镜名取其铭文中的"曰"、"光"二字、素宽平缘。 
长言毋忘四乳铭文镜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15年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移交
三弦钮,无钮座。宽卷素缘。在这面简化规矩镜中,三种规矩纹符号只出现了一种,其纹饰为三弦钮,无钮座,镜钮外为一凸双线大方格,方格与" v "形符号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四等分,每份间饰一颗乳钉,乳钉两旁各饰字铭文,外饰一凹弦纹,宽卷素缘。
铭文内容为"久不相见,
长言勿忘"。属于相思类铭文,此类铭文在西汉早、中期最为常见,镜铭朴实直白,感情真挚而细腻,表达了男女的相思之情。
四瑞兽葡萄镜
唐(618—907年)
2015年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移交
呈圆形,伏兽钮,无钮座,窄平素缘,中间一圈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同向环绕伏兽钮奔跑于葡萄底纹上的四瑞兽,四瑞兽或追逐玩要,或回首凝望,或匍匐潜行,或仰面朝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瑞兽的眉眼、关节、鬃毛等细部刻面的纤毫毕现,细致入微:外区为6串葡萄纹,间饰6只形态各异的飞禽;外为香草花卉连续纹样,葡萄具有多子多福的寓意,瑞兽代表祥瑞,两者在铜镜上结合,反映了当时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双犀镜
唐(618-907年)
2018年甘肃省酒泉市征集
圆钮,无钮,座钮侧饰两只隔钮对峙的犀牛,双犀额顶各生一角,两耳后竖,细尾下垂,全身满布圆圈状纹,四蹄足,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钮上方围以篱栏的竹林,竹林两旁各置一株花卉,其上蜂蝶飞舞。钮下山峰林立,溪水潺潺,鸟语花香。镜缘葵花形。
———————————————————
接下来是非遗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6类37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有夜光杯雕、酒泉宝卷、敦煌曲子戏、肃北雪山蒙古服饰、哈萨克阿依特斯5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有酒泉"福禄车",金塔木雕、瓜州剪纸、敦煌彩塑、蒙古祝赞词、哈萨克族毡房等28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有安代舞、金塔寿诞礼、驴肉黄面、裕固族语言等136项,确认3个国家级、20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了酒泉市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酒泉市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

酒泉夜光杯
酒泉夜光杯雕是一种用玉琢成的名贵饮酒器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耐高温,抗严寒的优点。夜光杯雕需经过选料、制作毛坯、制作初型、掏膛、细磨、打磨等28道工序制作而成,杯体薄如纸,表面光滑细腻。2006年酒泉夜光杯雕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
肃北雪山蒙古族居住于高原山区,气候寒冷加之以游牧为生计,马背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具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所穿服饰包括长袍、坎肩、皮帽、皮靴等。长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配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镶边装饰,装点传统的图案,同时融汇了蒙古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形成装饰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蒙古靴做工精细,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蒙古族妇女喜欢佩戴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等珍贵原料打制的各式首饰,彰显古朴典雅、高贵华丽。2006年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哈萨克语里称为阿肯阿依特斯,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弹自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辩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2006年阿肯弹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克塞哈萨克族
毡房制作工艺

哈萨克族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族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一种马上传统体育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一般都在节庆或表演时进行,2011年哈萨克族叼羊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姑娘追
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是哈萨克青年们最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传情的一种别致方式,现逐渐成为一项群众性体育动。2011年姑娘追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酒泉“福禄车"
酒泉"福禄车"是由二男一女化妆表演,以采绸或花布做成基本道具"福禄车",表演内容主要突出乡村婚姻中一段传统的习俗,是流行在酒泉民间的一种较为古老而传统的社火舞蹈哑剧。2008年酒泉"福禄车"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肃州区社火地蹦子
酒泉地蹦子是流行在肃州、金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又叫"老社火"、"跑打场"、"秧歌子",由众人化妆表演,角色包括1个膏药匠、4个鼓子、4个拉花、4个和尚娃、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和柳翠等。2006年地蹦子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鬼打架
二鬼打架是酒泉市境内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社火品种,二鬼为一对傀儡,只有头颈和上半身,下半身是由表演者的上下肢来充当的,伴随着鼓声,表演者随之舞动.2011年二鬼打架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逃产名录。
赶驴
赶驴是流行在酒泉的一种古老的社火舞蹈剧,以驴为主要道具,以驴的犟与倔的脾性为关结而展开,全部过程充满嬉戏与逗耍的喜剧色彩,"赶驴"是赶社火的一种,它突出"赶”的特点,即有对驴的追赶与驱赶,也有对人(第三者)的驱赶和对时间的追赶,2011年赶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是用盐和奶混合调汁,在黑、红、紫三种颜色的绒布或白色棉布衬底上,勾勒出草木花卉、飞禽走兽、抽象纹饰,然后用自制的五彩毛线,沿草图或勾、或挑、或刺、或缝,精心绣制而成。2008年哈萨克族刺绣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剪纸
敦煌剪纸艺术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主要故事题材,将敦煌艺术与民间艺术相融合,制造出一批独具敦煌特色的剪纸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2008年敦煌剪纸艺术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重要的乐器之一,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18厘米左右,属于指板类开支的拉弦乐器。共鸣箱扁平面呈梯型以马皮或者羊皮蒙面,面上绘有图案。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与马尾做成。2006年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
蒙古族的祝词、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其语言简洁、富于形象、比喻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在蒙古族文艺领域里占有一定地位。蒙古族的祝、赞词经历了漫长历史,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演变不断增添内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肃北雪山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
肃北蒙古族马上用具主要有马鞍、马笼头、马嚼子、马绊、马鞭子等,其中尤其以马鞍的制作加工更为重要。马鞍的制作要加工主要以优质木材、银、铜、铁等金属材料为骨架,动物的皮毛、绒线加工制作成鞍软垫、鞍鞒边、鞍鞠、鞍花、鞍座垫等配件和装饰物。马头上佩戴的马笼头、马嚼子是皮革和毛织品加工制作,并且进行装饰,不但漂亮而且结实耐用。2006年肃北雪山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瓜州民歌
瓜州民歌是使用地方语言口头传唱,属小调类,受一定戏曲音乐影响,突破了正规乐曲调的限制,有《十颗子》、《十朵花》、《小货郎》等,演奏乐器有金钱鼓、牙子、响木、二胡等。二零壹壹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瓜州木偶戏
瓜州木偶戏一般由三到八人借助木偶进行表演,演奏乐器有二胡、板胡、扬琴、大提琴、笛子、大锣、小锣、干鼓、小包鼓,剧目有《白蛇传》、《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2008年瓜州木偶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瓜州洮砚
洮砚发源于汉代、唐宋发展兴盛,通过借用钻具、刀具等主要工具,手工完成。洮砚石质优良、色彩绚丽,砚型繁多、雕刻精细,且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
肃北蒙古族银器饰品加工制作技艺
蒙古族以使用银器闻名。蒙古族银器品种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饮酒器血、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等。其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
金塔木雕雕刻
金塔木雕是金塔县传统民间美术形态之一,起源于金塔民间,兴盛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以金塔特有的苹果梨木为原料,选择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人物和敦煌壁画为雕刻题材,经过圆雕、深雕、透雕、浮雕的工艺流程,精细雕刻而成,具有造型特异、神态逼真、线条优美、表面光滑,色泽艳丽的特点。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酒泉宝卷
酒泉宝卷是敦煌以东地区广泛流传的宝卷,是一种流行于明清的民间讲唱文学。它由唐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宝卷传播主要靠文字抄录和口头流传。2006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在敦煌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将酒泉创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带动培育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即:肃州区银达镇、铧尖乡、玉门赤金镇、金塔县古城乡;瓜州张芝村、锁阳城;敦煌莫高镇、月牙泉镇、肃北县马鬃山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
肃州区:鼓楼、晋城门
敦煌市
玉门赤金镇:硅化木群、红山寺
赤金镇位于玉门市赤金峡和赤金湖之间,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13700人。赤金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红山寺、硅化木群、赤金峡等。
瓜州张芝村
————————
———————————
接下来是临展:武威水陆画。又见面啦,之前在西宁市博物馆见过:
20240525西宁二日游D1西宁博物馆、沈那遗址、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前言
水陆画是我国古代寺院和民间举行水陆法会所用的一种宗教画,在神衹体系、绘画风格等方面受到石窟壁画、寺观壁画的影响,又以唐宋以来的人物肖像画、文人佛画和禅画为借鉴,经过历代民间画工、画僧和宫廷画师的不断推动,形成了自身肃穆庄严、蔚然辉煌的完备体系,水陆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功能,开人物画之新风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后经过唐、五代及宋元时期的发展逐渐成熟,明、清时期,衍变为一种民间普遍参与的仪式活动。水陆法会以超度逝者、关爱生者,体现了中华文化讲人伦、重生死的传统。水陆画也因此不断发展并流行于世。
水陆画为研究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绘画艺术、民风民俗及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因其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和宝贵的精神文化价值,201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水陆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武威水陆画设色丰富独特,行笔劲健凝练,人物形象众多,栩栩如生,场景宏阔繁复,是古代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的真实写照。在绘画内容、艺术手法上表现出对敦煌壁画的继承与创新,有"可流动的敦煌壁画"之称。让我们从艺术、历史、民俗、宗教等多角度探索和欣赏水陆画这一丰厚文化宝藏。
博物馆里还藏了图书馆。
蟠魑纹铜尊

武威市博物馆
最后别忘了盖章,只有馆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