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国庆D4咸阳博物院(文庙景区)(秦咸阳文明展、南越王赵佗)

文摘   2024-12-17 00:04   宁夏  
从凤凰台出来,往咸阳博物院文庙景区,也就是几步路而已。咸阳博物院还有古渡景区,均需预约,不过不难约。
民国时期,咸阳县立第一小学校碑。
渭阳书院牌坊。
博物院门口的中山街。
明代木牌坊。
咸阳文庙位于咸阳市中山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明清两代均有修葺,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文庙坐北向南,共有四进院落,总面积8534平方米,建筑面积2212平方米,平面为曲尺形。主要建筑有牌楼、一殿(原戟门处)、东西两庑、二殿(大成殿)、三殿(原明伦堂处)、小牌楼、偏院正殿等。咸阳文庙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景区里面有许多展厅。首先参观的是:
帝都辉煌——秦咸阳文明展
前言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二次变法,在泾渭之交的咸阳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开始了秦定都咸阳140余年的历史。秦国六世七代君王在此变法图强,矢志东进,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通过十年兼并战争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咸阳遂成为秦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秦帝国仅存15年而亡,秦都咸阳的帝王宫殿也被项羽焚烧殆尽,昔日帝都辉煌已被黄土湮埋,但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秦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创造和成就,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从郡县制的建立到中央官僚体系的初步形成,从法律的全国普及到大一统思想在华夏文明中的确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走向一统
秦人是华夏民族的一支,传说黄帝的后代伯翳帮助大禹治水,为舜驯化鸟兽有功,被舜赐姓"嬴"。商时赢氏是商人的部族,称"商奄"。周灭商后"奄"人叛周,被迁往甘肃陇西、天水一带。周孝王时"奄"人后裔嬴非子为周王室养马于汧渭之间,受封于秦亭,为周附庸。到秦仲时,获封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秦襄公因拥护周平王并护送其迁都洛阳,获封诸侯,立国为"秦"。秦人于西陲立国,一路东进,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其后历经六世,坚守新法,强农固基,厉兵强国,东出争雄。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合华夏,自称"始皇帝",开中国两千多年帝制之先河。自此,秦国从一个周王室的诸侯国发展为称雄东方的大帝国,秦都咸阳也从诸侯国的都城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秦风·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宝鸡的石鼓
秦人迁徙示意图
●鹿纹瓦当(复制品) 陕历博复制
●树木禽兽纹瓦当 战国早期 秦遗址区采集
●莲花纹瓦当 战国早期 陕历博拨交
●太阳纹瓦当 战国早期 陕历博拨交
族群融合
秦人一路东进,通过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战争扩张,不断吸收周边戎狄部族和西周遗民,大力吸纳其他诸侯国的贤臣能将为己所用,使秦国国力日益强大,秦穆公时已跻身"春秋五霸",成为可以和东方诸国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骑马俑
1995年在咸阳市塔儿坡战国秦墓M28057出土了两套完整的彩绘骑马俑,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骑马俑。马无鞍鞯,俑塑戎服。应是商鞅变法后,积极融入秦国谋取自身发展的戎族形象。

秦雍城
秦雍城位于陕西省凤翔县,从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前383年),是秦国建置时间最长的国都。秦国在雍城郊外建立了包括廓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的雍四時祭礼系统,使雍城成为秦国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迁都栎阳后,秦人宗庙仍设于雍城,秦王政加冕典礼亦在雍城举行。此后"汉承秦制","雍城作为"圣城"延续至汉武帝时期。
●雍城遗址遗迹分布图
模印动物纹陶饼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秦遗址区采集
●秦铜卧鹿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秦都公安分局移交
●骑马俑 战国中晚期 秦遗址采集
●秦铜鍪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黄家沟采集
●秦铜鍪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九都八迁
从周孝王时期(前9世纪末)非子被封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境内)为附庸,至秦孝公定都咸阳,在五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秦人用兵伐戎,逐渐向关中挺进,秦都邑自西犬丘、秦亭、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直至定都咸阳,史称"九都八迁"。这九个都城见证了秦从西陲逐渐向东发展,控制关中,最终统一六国的历程。秦国多次迁都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秦国通过不断迁徙都城,寻找更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逐渐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成为强大的诸侯国,并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秦朝。

秦人迁都一览表
秦非子 
前897 西犬丘 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秦非子 前890 秦亭 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
秦襄公 前776 汧 今陕西省陇县城东南
秦文公 前762 汧渭之会 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
秦宪公 前714 平阳 今陕西宝鸡市阳平镇
秦德公 前677 雍城 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秦灵公 约前424 泾阳 今陕西省泾阳县
秦献公 前383 栎阳 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秦孝公 前350 咸阳 今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
凤鸟铭文铜鼎
西周中期
鼎内铭文:白(伯)乍(作)燕
羽人凤鸟纹铜钹
春秋时期
咸阳市任家咀出土
陶鬲
西周中期
《商君书》
《商君书》也称
《商君》《商子》,记述了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商鞅镦銘文拓片
镦是矛戟等兵器柄末端的保护套,商鞅镦出土于咸阳市塔儿坡遗址,其上铭文为"十九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殳犛郑。"
"十九年"为秦孝公十九年(前343年)。"大良造"是秦国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等级;"庶长"是秦官爵名;"鞅"为私名,即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犛郑"是殳镦的制造地,在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从铭文看,此镦为商鞅监造,故名"商鞅镦"。
秦印字陶片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秦咸阳宫遗址发掘

铁锸
战国中晚期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秦铁锸 战国中晚期 征集
大良造商鞅量
战国中晚期
20世纪70年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复制
变法图强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各国相继变法图强。魏国李惶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中不害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燕国乐毅改革,各国皆因改革使国力壮大。秦献公为了破除在关中地区与魏国对峙的不利局面,于栎阳效仿魏国改革,其后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深刻而彻底的变法举措,使秦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实行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推行新法达18年,使秦国变成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即位,因"宗室多怨鞅",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死,但其新法却被保留了下来。

商鞅第一次变法
-﹣颁布《垦草令》,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制定秦律,严禁私斗。

商鞅第二次变法
-﹣迁都咸阳。
-﹣废井田,开阡陌。
-﹣推行县制,将秦国建置41县,县设令、丞、尉,皆由国君任命。
-﹣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编户齐民,按户按人口征收赋税。
兴修水利
秦并巴蜀后,在巴蜀地区开始推行秦国新法,在蜀地大力推行发展农耕的措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耗时十年在秦国主持修建引泾入洛的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400万亩土地,使关中地区成为一片沃野。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兼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人在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方便给统一岭南的秦军提供给养。
●灵渠工程示意图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郑国渠工程示意图
秦三连铁铧冠
战国中晚期
咸阳彬州市曹家店乡新店村采集
●工师初铜壶 战国早期 咸阳市塔尔坡出土
●战国盘龙纹兽钮铜鼎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塔尔坡采集
●雍工政铜壶 
战国早期 咸阳市塔尔坡出土
霸业奠基
秦人自秦孝公时期迁都咸阳后,历任君主励精图治,坚守变法方略,广纳天下俊才为己所用,至始皇帝时"奋六世之余烈",凭借六代先祖积累的国力,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并把秦制推广到全国。

秦君咸阳事略表
●秦孝公 
前381年﹣前338年 商鞅
任用商鞅变法,制辕田、开阡陌,富农、强兵,实行军功爵制,集中行政权力,内强国体,外霸诸侯,收复河西之地。
●秦惠文王 前356年﹣前311年 张仪、樗里疾
人外交上任用张仪,采用连横之策,击破列国的合纵路线。军事上任用樽里疾、司马错等,不断向外扩展领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秦武王 前329年﹣前307年 甘茂
政治上结盟魏国连越制楚,经济上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军事上攻拔宜阳。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魏冉、白起、范雎
强化中央集权,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合纵,任用白起为将军,破楚、伐魏、攻赵,发动著名的长平之战等战争,重创六国军事力量;灭义渠抢占耕地和资源,兴修岷江水利工程,开创巴蜀天府之国。
●秦庄襄王 前281年﹣前247年 吕不韦
攻灭东周,命蒙骜伐韩,韩国被迫割让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秦始皇 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王贲 
北拒匈奴,统一华夏,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修建长城,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
●秦铁镰 
战国中晚期
咸阳彬州市曹家店乡新店村采集
●秦铁铧 
战国中晚期 咸阳市双照庞村征集
●铁料 战国中晚期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秦云雷纹铜牛
战国中晚期
咸阳市韩家湾村怡魏一队
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駠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燕式饕餮纹瓦当、齐式树枝双兽纹瓦当
战国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正阳镇秦兰池宫遗址采集
楚式龙凤合体玉佩
战国秦﹣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墓葬区出土
天下合一
从秦孝公元年(前361年)至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年)秦人用三十余年的时间东取河西,南夺巴蜀,拥黄河之险,据崎函之固。秦昭王以后,远交近攻,蚕食邻国。秦王政开疆拓土,西平戎狄、义渠,北拒匈奴,用十年时间灭掉六国,首次实现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政治、文化根基。

统一六国
秦王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自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秦四十八郡分布图
文化融合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晚期秦人在征战六国的过程中,将自己本土文化与六国文化融合,完成了对原有区域文化的超越。随着秦国的军事征服、势力扩张、人员迁动,也伴随着制度、文化、法律、政策的推广和普及,直至秦国完成统一,最终实现政治、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四川,北抵阴山,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西南到云南、广西,达到340万多平方公里。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仿建六国宫室
史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秦在咸阳北阪仿照关东诸国修建的宫殿统为六国宫室(殿)。采集于兰池宫遗址的齐式树枝双兽纹和燕式兽面纹瓦当,是秦人破六国并仿建其宫室于咸阳原上的明证。
陈爰金币
金币上有"陈爰"二字的戳记。"陈"(今河南淮阳)是楚都城名,"陈爰"金币是楚国迁都于陈所铸。"爰"为货币的重量单位。战国末期,大宗商品交易因普通铜币携带不便,楚国最先使用金币流通。金币浇铸多为250克左右,交易时,切割称量。
陈爰金币出土于秦国咸阳,或为掳掠或为流通。

安邑下官鐘
"安邑"曾是魏都,"下官"是王宫管理饮食的机构,"府啬夫""治吏"是魏国管理铸造铜器的官吏。此器为魏国铸造,刻器铭"安邑下官锺";流入韩国后韩国官吏检校,加刻腹部校量铭文;流入秦国后,再次校量,加刻口沿铭文,并刻"至此"二字为校量标记。三组铭文皆用其本国文字錾刻。
楚国陈爰金币
战国时期
咸阳市窑店镇路家坡出土
修武府温杯銘文
耳杯沿下与盘沿同刻"修武府"三字。修武原属魏地南阳,并入秦后,秦设修武县。温杯应是此后占领修武的秦人铸造。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制来看,这件修武府温杯在当时也应有濡染肉食之用。
●修武府

安邑下官鐘铭文
●十三斗一升
●安邑下官重(锺)
●至此
安邑下官锺
战国晚期
塔尔坡秦青销器客藏出土
修武府温杯
战国晚期至秦
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厉兵强军
商鞅变法制度的实施,使秦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内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其施行耕战结合的政策使下层百姓可以通过军功和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秦国百姓勤于耕织,士兵喜于征战,大臣乐于进言献策,最高权力者利用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管理全国。

奖励耕战
商鞅变法实行了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同时,实行了奖励军功的政策,以军功大小选任官吏,赐给爵位和田宅。耕战结合使秦国士兵在闲暇时务农,战时打仗,促进后勤供给,更激发了百姓的参战积极性,令秦国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状态。

铜武士造像
战国中晚期
1982年咸阳市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军功爵制
秦国旧制使贵族世卿世禄,商鞅完善原有的军功爵制,规定所有人只有通过军功才能获得爵位和晋升,并同时获得土地和官职,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军队里五人一组,相互保护和监督;取得敌人甲士首级一个,赐爵一级,首级越多,军功越大;宗室中没有军功的,不得袭爵。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表
秦铜钺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长陵陵区出土
秦铜剑
战国中晚期
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采集
改良兵器
秦人早期是商人的附庸,很早就具备工艺相当成熟的青铜冶炼及锻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与周边诸国交流,掌握了发达的兵器制造工艺,兵器工艺的不断革新和使用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兵器首柄结合示意图
●秦铜剑 
战国中晚期
咸阳市窑店镇秦宫殿遗址区出土
●玉珌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底张镇岩村采集
●战国时期玉璲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秦云纹玉剑首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龚家湾出土
秦铜剑
战国中晚期
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采集
●秦铜矛 
战国中晚期 陕西历史博物馆拨交
●秦铜勾戟(矛首残) 战国中晚期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巴蜀文化铜矛 战国时期
●秦双翼铜矢镞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长陵车站采集
●铜镞一组(10件) 
战国中晚期﹣秦代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秦弩
秦铜戈
战国中晚期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出来院子,换个屋子。
帝国官殿
历史上的秦咸阳城"四方辐辕、并至而会",是当时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成为人口达百万的超级大都城。秦末农民起义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从此沉积于地下。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并发掘了大面积的秦宫殿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府库遗址和秦人墓地。这里展出的遗迹、遗物,依然向我们昭示着秦都咸阳昔日的辉煌,再现了大秦帝国的恢宏大气与雄厚实力。
秦咸阳一号宫宫墙驷马拉车壁画
象天法地
秦咸阳城建都之初,秦人利用渭水与银河的对应,营建北宫建筑群以对映天帝所居的北极星,其后又修建复道连接南北两岸,按照天象变化来规划咸阳城的建设发展。《三辅黄图》载:"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管会及咸阳博物馆(今咸阳博物院)对咸阳城遗址进行了长期调查和发掘,秦咸阳城遗址的整体布局面貌逐渐明晰。秦咸阳城遗址按照遗存分布情况,分为三大功能区:宫殿与官署区、城郭区、陵与墓葬区,整体布局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河流湖泊、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界域并形成防卫设施。
建筑宏伟
20世纪70年代至2018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宫城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在秦咸阳城遗址发现的27处大小不等的夯土建筑遗址中,已发掘出的6处建筑遗址均位于宫墙内部,在秦咸阳宫范围之内。其中一号宫殿遗址在未发掘前形似大塚。后经探测,这是一座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建筑原分为三层,以夯土台为中心,顶层为主体宫殿,下方营建大小宫室,在最底下一层背依高台建有一周回廊。二号、三号宫殿遗址于一号遗址西方,也是高台建筑。其中三号宫殿遗址与一号之间有夯土互相连接。通过发掘的遗迹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结构和营建方式。
●秦都咸阳宫城范围
及其遗址分布图
●秦都咸阳遗址位置图
磨石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秦铁质夯头 咸阳彬县曹家店乡新店村
墙皮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从201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咸阳宫区的西部连续清理确认了大面积分布的府库遗址,出土含"北宫"等文字在内的石磬等珍贵遗物。从2018年开始,又对编号为六号建筑的宫殿区核心建筑进行发掘,成为继三四十年前咸阳宫一、二、三号建筑发掘后的最大规模咸阳宫建筑遗址发掘。同时,在周围区域调查、勘探中,更意外发现一处秦石铠甲的手工制作场所,与之前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完全一致,是2014年聂家沟西南制骨作坊发现后咸阳遗址内又一重要的手工业考古发现。
●秦咸阳宫六号建筑府库遗址
●秦咸阳二号宫殿遗址发掘后鸟瞰
●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发掘后鸟瞰
地面、墙皮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秦咸阳宫壁画
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宫一、二、三号宫殿遗址的廊墙上发现有壁画残迹,壁画题材丰富,有建筑、车马、人物、游猎、鸟兽、植物、鬼怪等。壁画图像有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神灵怪兽、车马云游等。秦咸阳宫壁画是迄今仅见的秦代建筑壁画。

水神骑凤纹空心砖拓片
水神骑凤纹空心砖出土于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残砖上刻画人面鸟身带珥蛇的神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禺强的形象相符,为水神的基本形象。

秦咸阳二号宫殿遗址台阶
及空心砖踏步
空心砖是古代建筑材料中的一类,形体较大,内部中空,省料易烧,有防潮、隔音之功能。秦咸阳二号宫殿遗址出土的空心砖大部分作踏步之用。
●壁画残块 
秦咸阳宫遗址出土
●水神骑凤纹空心砖残块
咸阳市窑店镇秦遗址区采集
崇水尚黑
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按照自己的五德终始学说,排出舜朝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秦国统治者认为自己属五行中的水德,以水克火,说明秦人代周来自天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根据"水德代周而行"的论调,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而水德又以黑色作为代表,因此,从战国时的秦国开始,一直到一统天下的秦帝国都崇水德、尚黑色。
几何纹空心砖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龙纹空心砖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模型
20世纪70年代杨秉礼制作
构件精巧
秦威阳宫殿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发现了大量设计精巧的鎏金合页及铜铁构件,这些构件常用于门窗、家具等结构连接处,较之以前木质"户枢"防腐性、耐磨性更强。除了实用功能,外表用了鎏金镀层装饰,并采用生漆彩绘几何纹、浮雕和镂空动物纹等纹样,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
铜合页式构件安装示意图
铜铺首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铜构件
咸阳市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筒瓦及瓦当使用位置示意图
铜提手
咸阳市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前端的遮挡。秦瓦当模印制成,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其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三种。秦动物纹瓦当常见的纹饰有鹿纹、凤鸟纹、豹纹、龟纹、鱼虫纹等;植物纹瓦当中常见的有叶纹、葵花纹和莲瓣纹;云纹瓦当则变化繁多,风格秀丽。
●彩绘铜合页式构件、鎏金铜合页
咸阳市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三向铁活铰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铁钉(2件)秦咸阳宫遗址出土
云纹瓦当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蝉纹瓦当、
龟鹿雁纹瓦当、葵纹瓦当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功能完善
通过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宫城内的一号宫殿遗址发掘,我们可以看到,咸阳宫的修建首先从地表以下整体夯土筑起,深可达4米,在地表以上用黄土层层夯打垒起一个6米高的夯土台基,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宫室的基底、墙壁系用夯土切削而成,上部垒砌土坯,再挖槽体将立柱嵌进去。地面依托夯土台基,夯台的最高点是处理政务的主体殿堂,周围有回廊环绕。殿堂西侧有平台,借以远眺。南临露台,可俯瞰全城。北隔甬道与上层相连。上下两层是屋字,屋字有取暖的壁炉和盥洗用的地漏,墙壁上装饰有用黑、赭、红等矿物质绘制的壁画。地面结实坚硬,先铺红烧土,后抹粗草泥、细糠泥,再用鹅卵石打磨光滑后,最后涂一层朱砂。夯台四周有排水池以方便宫殿排水,并配置有使肉类食物不易腐烂的冷藏窖。咸阳宫与其他宫殿之间又有复道、楼阁相连。
筒瓦、板瓦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秦都咸阳遗址区发现有大量的陶井圈。而长陵车站的制陶作坊区域内,又发现有大量的水井遗存。井圈外用胶泥、沙土等材料做成防水层。井圈套接使用,起加箍井壁的作用。
●井圈垒置发掘现场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室內铺地砖与地漏发掘现场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室内壁炉与砖铺地面
●一号宫殿基址发掘前旧貌
●一号宫殿基址发掘后远眺
卷云纹方砖、米格纹方砖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菱纹方砖 秦咸阳宫遗址出土
太阳纹方砖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陶井圈
秦咸阳宫遗址出土
窖底盆使用剖面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发现数处冷藏窖,窖底盆置于10-13米深的竖井底部,用来储藏食物,防止食物变质和腐烂。竖井壁上凿有左右脚窝,供人上下。
陶窖底盆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图与宫殿发掘图示
陶排水设施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出土
秦咸阳一号宫殿排水管道发掘现场
陶滤水器
咸阳市窑店镇刘家沟秦遗址区采集
出来转场。这文庙里到处点缀着石马、拴马桩等,环境典雅。
秦制百代
秦定都咸阳之后,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政治上逐步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分立郡县乡亭等行政组织。军事上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统一,打造出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历史进入到大一统时代。由此,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管理范式,此后历代王朝皆对秦制继承并发展,使其更趋完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律十八种
秦中央集权
郡县制机构表
天下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帝国境内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络;统一文字,小篆和秦隶成为帝国通行的文字;统一度量衡,定制标准器推行至帝国全境,并定期校对;统一货币,克服商品交换的困难。这些措施,对此后两千余年中国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字的统一,更是此后中华文明在政治、文化思想不断统一且延续不断的最具聚合力的因素。

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六国后,制作和推行了大量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作为标准使用,保证了国家的赋税和财政收支及贸易的标准化。秦法规定,官府对度量衡器每年至少校正一次,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统一后的度量衡制度被秦以后的历朝历代继承了下去,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诏版铭文拓片
●秦诏铭铜权 秦 秦遗址采集
铜权棱间錾刻铭文。受权面限制,权铭对二
十六年诏版铭文作了省简,且因部分文字剥蚀,仅辨"二十六年,皇帝……天下……大立……皆明……之"等字。
●铜权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秦遗址采集
●秦诏版 秦 20世纪70年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复制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诏版1961年出土于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窖藏内,记述秦始皇二十六年诏告天下,统一帝国度量衡。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桥钮印 战国中晚期—秦代 征集
秦中壹桥钮铜印 战国中晚期—秦代
战国时期亭钮印 战国中晚期—秦代
秦赵印桥钮铜方印 战国中晚期—秦代
秦苏建桥钮铜印 战国中晚期—秦代
秦长方形环钮铜印 战国中晚期—秦代
统一货币
货币作为易货贸易延续的产物,最早在西周早期出现仿农具的青铜布市,其后各诸侯国也多仿实物铸造货币,且只能在各自统辖范围内流通。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国初行半两钱,"圆形方孔,重如其文"。秦统一六国后,使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六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局面。
●秦半两

书同文
秦始皇称帝后,授命李斯作文字改革。在"金文"与"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创立了书写更为简便的字体﹣-"小篆",以此作为官方通行文字。同时在篆书的日常快速书写中,逐渐演变出更加简洁便利的"隶书"。小篆作为官方的规范标准文字,而隶书则被作为民间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文字。
战国时期铜削刀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古渡乡任家嘴采集

春秋时期夔龙纹铜书刀
春秋时期
淳化七里园乡马山一队征集
里耶出土秦简乘法口诀
峄山碑拓片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同,道路上的车轮轨迹宽窄不一,跨国出行,需要更换车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车同轨法令,定车宽以六尺为制,能够使各地道路的车轮轨迹宽窄相同,一车可通行全国。这不仅减少了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能够快速到达全国各地。
秦朝交通网络图
秦大一统
秦的大一统,实现了版图疆域、管理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真货币、历法、礼制、法律、爵位、官名、道路和行政的统一,开创了正统一,通过完成文字、度量衡、历史新纪元,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进程。

秦驰道示意图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各地驰道建成之后,秦始皇曾多次通过此道巡游各地。

秦直道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驰道之一,为秦朝修建的军事交通工程,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历时两年半。从咸阳(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全部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二百多年。秦直道的修筑,更加方便了秦朝对匈奴军事侵扰的快速反击。
秦中官铜镳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长陵发掘
●秦错金银车軎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秦铜节约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长陵车站采集
●秦铜銮铃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陶拍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印字陶钵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鱼形陶㼽器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秦遗址区采集
鱼形陶甄器模具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秦遗址区采集
三孔陶器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秦遗址区采集
陶鸭蛋壶
战国中晚期﹣﹣秦代
织造工艺
秦统一后,农业、水利及手工业得到充分的发展,丝绸生产取得较大的进步。云梦秦简《工律》记载,秦国有丝、绸、绢、锦、麻、帛的织造,政府有专门机构管理生产,从事生产的官奴不得改籍,从而保证丝织品的质量。秦都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曾出土一包已经炭化的丝绸衣物。虽已炭化,但可辨识有单衣、夹衣、丝棉衣。单衣为平纹绢;夹衣和丝棉衣,面为平纹绢或绢地锁绣和锦,里为平纹绢。从这些残片中可以看出秦人织作技术相当成熟。
●绢地锁绣丝绸线图
●绢地锁绣丝绸物照片
炭化的秦丝绸残片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秦咸阳宫一号遗址出土
工艺文明
2016年至2018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城手工业作坊遗址和秦代府库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砖瓦、陶器、铜器、玉器、丝绸等手工业制品。新器形和新工艺的出现,反映出秦人先进的制陶、铸铜、制玉、纺织等工艺文明,也折射出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融合。
玉器工艺
秦咸阳宫遗址发现的玉器,时代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秦国玉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玉器大量刻饰细阴线方折几何形纹。战国中晚期秦国玉器逐渐与楚国及中原诸国玉器风格趋同,普遍以各种龙纹为主要的装饰纹样,通过娴熟的浅浮雕、透雕技法,使玉器的造型及工艺呈现出崭新、活泼的面貌,充分反映出秦人的工艺水平和对玉器的崇尚。
●四棱形蟠虺纹
有穿玉棒拓片(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四棱形蟠他纹有穿玉棒饰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秦式龙纹玉觿拓片
(春秋晚期)
●蟠虺纹玉环拓片(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秦式龙纹宫灯形镂空玉佩拓片
●龙风纹合体玉佩拓片
(战国中期)
蟠螭纹绿玉环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咸阳市正阳镇穆家沟出土

谷纹玉环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滩毛村出土
●三穿玉珩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征集
●素面玉璜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玉璧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地区(市)砖瓦厂出土
龙形玉佩、龙首玉带钩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征集

三棱形玛瑙环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邓家村邓世丰交
云纹玉环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咸阳市正阳镇坡刘村一组出土

玉环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窑店镇黄家沟秦墓葬区出土
中敃鼎铭文及局部纹饰
1966年春,咸阳市
渭城区塔尔坡塬边发现约长3米、宽2米的土坑,已被损坏,似为青铜器窖藏。出土战国时期铜器20多件。
鎏金铜蒜头壶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城镇龚家湾出土

鎏金铜器沿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平鼎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鼎耳铭文:"平"
方盘形铜提链炉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炉盘近正方形,长为23.6厘米,宽24.4厘米,盒深4厘米。盘四角为曲尺形口,底下为四鲁面马蹄形足,高4.5厘米。炉盘阿旁有"8"字型提链,盘身外侧四边和盘沿上装饰有雷乳纹。燙链炉在当时一般是用来取暖和烧烤,考古发掘中通常有与此类型炉配套使用的炭箕、细铲及毕。如期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炉有配套使用的炭箕和倔铲。这种炉一般放在室内,使用时,炉的盒体内盛放木炭等燃料,可供取暖。而与炉一起出土的叉,古人称为申或批,用来穿肉块,放在炉上方烧烤。
私官鼎铭文
盖面铭文『私官』
私官是管理后宫日常事务的官员。
私官鼎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铜匜
战国中晚期﹣秦代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勾连云纹虎钮铜鼎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私官鼎
"卅六年",应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工师"是秦国管理铜器制作的职官,"癫"是工师名,"工"是工师所管工匠,"疑"是工匠名。斗及斤、两、铢是秦的衡量标准单位。
口沿銘文『卅六年工(师)癫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两十四朱(铢)。」
半斗鼎铭文
『半斗』
『半斗四』
蒜头铜扁壶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铜提链壶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城镇黄家湾出土

半斗鼎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铜钫、铜提链钫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大官盉铭文
盉嘴两侧的銘文『四斤』
铜盉腹上铭文『樛大』
大官隶属于为皇帝服务而设立的机构﹣﹣少府,应是管理皇帝衣食起居等日常事务的官员。
"樛大"为人名。
盉嘴两侧的铭文
『大官四斗』
大官盉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黄家沟秦墓葬区出土

龙首曲柄铜盂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正阳镇杨家湾秦兰池宫遗址区出土
铜器工艺
秦人墓葬、遗址出土的铜器多光素无纹,铭文从商周时期的铸铭记事,转变为春秋战国之际在铜器的表面用錾刀錾刻器名及计量单位,标志着青铜礼器走向没落,生活实用器大量涌现。铜镜的合金比例趋于科学和稳定,映照的清晰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服饰束带用的带钩,多样而精美;新出现的青铜灯,说明了人们在发现新燃料的基础上,使用了新的照明方式;蒜头扁壶、双耳铜釜融入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同时出现了錾刻、错金银、鎏金等崭新的装饰工艺。这一转变,折射出战国时期新兴生产力崛起所带来的新风尚。
蟠螭纹铜镜
战国中晚期﹣秦代
征集
蟠螭纹铜镜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正阳镇秦遗址区出土
鎏金龙形铜角饰
战国时期一秦
咸阳市秦遗址出土

鎏金螭虎纹铜饰件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鎏金铜器座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青铜器窖藏出土
錯金银铜鼎局部纹饰
错金银铜鼎
战国中晚期﹣秦代
1971年柏家咀秦遗址区出土
鎏金嵌物铜带钩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正阳镇杨家湾村于德安交

错银云纹铜带钩
战国中晚期﹣秦代
征集

错银龙纹铜带钩
战国中晚期﹣秦代
征集

四龙相交纹铜带钩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
渭城镇羊过村黄双平交
龟形嵌物铜带钩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秦遗址区出土

错金银蟠龙纹铜器座
战国中晚期﹣秦代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物勒工名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在器物上刻印亭里等行政单位及工匠名,以考核管理的成效和制器的质量,是秦手工业的显著特点。亭是秦国地方行政管理单位,亭以下设里。在窑店镇秦宫殿遗址区分布有专门制作砖瓦建材和日用陶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的陶器上戳印有陶文,既有中央官署、市亭、民营作坊的印记,亦有制陶作坊所在的亭名、里名以及陶工匠的名字。
●秦遗址出土陶文拓片
●长陵车站秦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现场
秦遗址出土陶文拓片
『咸亭完里丹器」
秦咸阳民营制陶作坊戳记。"咸亭"是咸阳市亭的省称,"完里"是里居名,"丹"是工匠名。
印字陶罐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刘家沟秦宫殿遗址区出土

印字陶壶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渭城区3530厂出土
陶文:"咸亭完里丹器"
印字陶鼎
战国中晚期一秦代
咸阳市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陶文: "咸亭完里丹器"。秦咸阳民营制陶作坊戳记。 "咸亭"是咸阳市亭的省称。"完里"是里居名。"丹"是工匠名。
陶鬲
战国中晚期﹣秦代
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
印字陶釜
战国中晚期﹣秦代
咸阳市窑店镇黄家沟秦墓出土
陶文:"成咸成重chi "。秦咸阳市亭制陶作坊的戳记。"咸成"是咸阳城的缩写,"重chi"是工匠名。
结束语
透过秦咸阳城出土的遗物,我们可以想象帝国都城曾经的辉煌。咸阳区域内发现的秦人遗址、墓葬和各类文化遗物,可以窥视秦人自商鞅变法以后建立的完备的管理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吸纳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超越自身地域性文化的高度发达的文明。
咸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作为秦帝国都城的辉煌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往,但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成型的大一统思想和制度却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基因之中,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融合发展的强大思想力量。它所蕴含的改革创新、胸怀天下、奋发图强的不懈进取精神,将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接下来这个展厅介绍南越王赵佗,来到咸阳见到赵佗,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毕竟他曾是秦朝的官员嘛。参考广州的南越王墓和王宫景区游记:
20240724广州D2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上)(南越国历史、瓷枕、枕顶绣)
20240724广州D2南越王博物院(王墓景区)(下)(南越文王墓及出土文物)
20240727广州D2都城隍庙、南越王博物院(王宫景区)

南下干部第一人
-﹣赵佗
前言
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公元前214年受命率军平定岭南,戍边龙川。秦汉之际,中原地区纷争不断,他乘机扩占了粤西、海南岛等地,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他先后两次表示臣服,接受汉朝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主政岭南期间,屯垦开荒,辟新道,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贸易,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岭南这块蛮荒之地变成富饶之邦,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推行以民为本,和辑百越的施政理念,积极推广中原汉文化,构建起汉越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被尊为岭南人文的始祖。
自赵佗受命兵出咸阳统一岭南,开辟桂林、象、南海三郡距今2200年。咸阳博物院与南越王博物院合作举办此展,希望利用两院的文物文献资料,展现在秦末汉初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的逐渐确立和发展。同时也给大家讲述为实现中国的统一,秦将赵佗及其后人在岭南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第一部分赵佗与南越国
秦定岭南 华夏一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统一岭南,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将岭南纳入秦版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发兵五十万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两路由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越城岭、九疑山向南进攻;另两路分别从湖南的骑田岭和江西的大庾岭沿北江南下直指番禺;还有一路集结在江西的余干,拟由水路向粤东挺进。
●秦五路大军进攻岭南示意图
●汉《淮南子·人间训》中
有关秦始皇发兵进军岭南的记载
战国时期青铜龙钮錞于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1978年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
秦代青铜器窖藏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
龙钮錞于是青铜军乐器。通体饰勾连云雷纹,上下各有一排锯齿纹。龙钮与齐鲁、吴越、巴蜀的绳钮、兽钮、虎钮均不相同,是国内仅见的具有典型秦国风格的錞于。
《尉缭子》"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
《荀子》"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从文献说明,自先秦至汉,军队皆用鼓和錞于等指挥进退。
秦铜蒜头壶、秦鎏金铜蒜头壶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1978年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
秦代青铜器窖藏出土
秦"十四年属邦"铜戈
"(秦始皇)十四年属邦"铜戈。1962年广州区庄螺岗西汉墓出土。内端一面刻有"十四年属邦工口藏丞口□□"十二字。十四年为秦王政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铭文表明这把铜戈是由秦中央督造的,是入越秦军配备的武器之一,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秦兵陶壶
秦代陶壶,口径13.4、高23.4厘米。1996年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泥质灰陶,表面施黑色陶衣,肩、腹部饰竖绳纹和横施纹,底部有烟灰痕。此陶壶与安徽、湖北和湖南等战国楚地出土的陶罐一致,是入越秦军随身携带的水器。

"蕃禺"漆盒盖
秦代"蕃禺"铭款漆盒,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出土。蕃禺是秦南海郡的郡治,是广州最早的地名,这是秦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设置郡县的重要历史物证。
秦青铜釜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咸阳市窑店黄家沟七队出土

秦灰陶罐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咸阳市马庄文化馆移交

秦灰陶罐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征集
秦青铜钟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咸阳市塔儿坡采集
汉矛头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咸阳市周陵征集

秦戈头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长陵陵区出土
秦青铜剑
战国﹣秦代(前475﹣前207)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藏
赵佗戍越 深耕龙川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任命赵佗为龙川县令并就地戍边。他在治理龙川期间,通过实行筑城营防、移民实边、屯垦定居等措施,大力发展地经济,充实边防,使龙川快速成为东出闽越、北上湘赣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之都。
据《史记》记载,秦统一岭南后,命赵佗留守戍越,其后又多次从内地迁徙大批中原人等到岭南戍边。赵佗在越间还上书秦始皇请求未婚女子为士兵衣补,实为将士组建家庭安心定居,以加强对边疆的开发。
●龙川县佗城镇
●佗城古址演变示意图
佗城即秦龙川县城,是赵佗任龙川令期间在敖山、利水(今东江)之间筑立的,距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秦佗城呈不规则方形,其范围东至老城街,南至县前街,西至城头,北到北角塘,周长约800米。现城内还保存有南越王庙、越王井等与赵佗相关的史迹。
临危受命南越立国
秦末,中原陷入战乱,赵佗为维护岭南社会稳定,临危受命,绝道封关,发兵击并南海、桂林、象三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岭南地区经过赵氏南越国近百年的开发与经营,汉越人民和睦相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南越国疆域图
●"横山"木简
南越国疆域广大,其境地包括今广东、广西等地区。2004年,在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木简中有一枚墨书有"横山"地名。经考证,其地位于今越南中部,说明南越国的疆域也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
汉弩机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马泉街道大泉汉墓出土
1983年,在广州市区象岗山发现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墓,穿山为陵,墓室完全仿效墓主人生前的王宫 ,出土金、银、铜、铁、陶、石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套),其中"文帝行玺"金印、"帝印"玉印、"文帝九年"铜句耀等珍贵文物,印证了《史记》、《汉书》关于赵佗建立南越国的记载。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九年"铭款铜句
●南越国世系表
●张成故公主番禺木简
南越国木简。木简牍文的内容是:"张成故公主诞舍人二十六年十月口,□常使口口口番禺人"舍人即家臣,廿六年是南越王赵佗的纪年,为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常使即汉的常侍,是帝王的近身侍卫。简文大意是:公主赵诞的原家臣张成于南越武帝(赵佗)廿六年十月,供养常使某某,他是番禺人。赵佗任用当地越人为自己的近身侍卫,说明当时汉越民族关系融洽。
自1995年以来,在广州市区先后发掘出南越国的宫苑、宫殿以及木构水闸遗迹,出土"华音宫"铭款陶器盖、"殿中"封泥和南越木简等重要文物,南越国的都城番禺的位置由此得到确认。
●南越王宫遗址想像复原图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殿中"封泥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华音宫"陶器盖
汉铁质环首刀
西汉(前206-25)
南越国宫城位于都城番禺城中北部,目前已发掘有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廊道、砖石走道、食水砖井和北宫墙等重要遗迹,以及出土了"华音宫"铭款陶器盖和南越木简等重要文物。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汉初诸侯国的宫室和百官建制与京师相同。从已出土戳印"长乐宫器"、"未央"等宫殿名的陶器、可知南越国宫室的名称多是效仿汉廷的,其建筑形制也与汉廷中央的宫殿建筑形制大体一致。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未央』铭款陶片
●南越国几何纹长方砖
●南越国几何纹方砖
●南越国的几何纹方砖和长方砖主要用来铺砌建筑台基四周的散水
南越国几何纹长方砖。长70、宽45、厚9厘米。宫殿台基四周的散水铺砖。南越国宫殿用砖形式多样,有大方砖、长方砖、小方砖、三角砖等,且大多有模印精美的几何图案,制作精湛,是"秦砖汉瓦"的杰出代表。
汉铁质夯头
西汉(前206-25)
韩家湾怡魏大队征集
汉千秋万岁瓦当
西汉(前206-25)
采集
汉长乐未央瓦当
西汉(前206-25)
采集

汉长乐未央瓦当
西汉(前206-25)
长陵陵垣采集

汉长生无极瓦当
西汉(前206-25)
采集
第二部分岭南开发第一人
凿山筑道 开渠通楫
自古以来,岭南与中原地区因有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相隔,严重影响两地人民的交通与往来。赵佗治理岭南期间,凿山通道、开辟航运,打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脉络,又大力发展海上交通与贸易,使广州成为秦汉时期的大都会和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秦汉时期岭南与中原地区主要水陆交通路线示意图
开山修路发展水运
●梅岭●梅岭古道
梅岭又名大庾岭、塞岭等,秦汉时期在此开凿梅岭古道,唐宋时继续扩建,秦进军岭南和汉武帝平南越的主力部队走的正是这条路线。它是岭南地区经江南北上中原或中原王朝通往岭南地区乃至海外的最为重要的交通路线。

●从罗围城堡遗址上远眺浈江和墨江
罗围城堡遗址位于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浈江与墨江交汇处的东岸,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残存城墙、建筑高台、望台、护城濠沟等,东面辟一城门。城址位处梅岭古道南侧,是秦汉时期扼守沿浈江、北江进出岭南的重要军事和交通要塞。

●骑田岭古道
骑田岭古道位于清远市连州大路边镇的湘粤交界处,至今还保留有石板铺砌的走道和石拱桥,这是秦汉时期由中原沿湘江支流来水上溯至今郴州,转旱路西南行至今连州再由连江进入岭南腹地的重要通道。
汉灌铅贝壳席镇
征集
西汉(前206-25)
汉铺地砖
西汉(前206-25)
采集
●湟川三峡●连江大海渡口
大海渡口位于阳山县黎埠镇洞冠村的连江与洞冠河两江交汇处,地势险要,北挡阳山岭和湟川三峡,是秦汉时期北出桂阳(今连州),南下番禺(今广州)的重要隘口,或为南越国时的阳山关所在。

●灵渠铧嘴
灵渠大天平
公元前219年前后下令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的丘陵地带开凿灵渠,联通湘江和漓水,打通了溯湘江南下,越过灵渠,经漓江进出岭南的水上交通路线。
复制品毛笔、竹简

汉乳雕龙纹石墨砚
西汉(前206-25)
砂石砚板,石质研石,研石上雕一蟠龙。秦汉时期墨为颗粒状或薄片状,多用研子(研杵、研石),在砚板上加水压研墨粒,方可书写。

汉削刀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古渡乡任字嘴采集
削刀是秦汉时期的文具,在竹木简上书写时,如有错误,可用削刀将错误处削去,从新书写。

汉军司马印
西汉(前206-25)
西安市中级法院移交
汉部曲督印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渭城区石河羊村采集
广州秦代造船遗址1、2号船台。遗址发现于1975年,共有3座长逾百米、平行排列的木结构船台。每个船台由枕木、滑道和木墩组成,以架承建造的船体。这处造船工场是秦军占领番禺后组建的庞大的造船基地,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见证。

●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
●铜提筒上的船纹摹本
根据文献记载,秦进军岭南和汉武帝平南越时都曾派出楼船之师从水路进攻。广州南王墓出土的一件铜提筒上刻有四组船纹,描绘一支大型作战船队凯旋归来的场景。船体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一组海船形,表明当时岭南地区已经拥有了较为发达的水上交通。

●广州汉墓出土的西汉木船模型
船身由整块木料凿成,首尾略微翘起,两侧有舷板。中部有两舱,前舱较高,方型,四阿顶。后舱长型,两坡上盖。船尾为一矮小尾舱。船首有四俑划桨,船尾一俑持桨控制船行方向。这是一艘航行于内河的货船。
汉木工铁刨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双照庞村采集

汉铁锛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铁剪
西汉(前206-25)
开荒辟田 开发岭南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阶段,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秦平岭南后,赵佗就地戍边,屯垦开荒,建立南越国后,他又积极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工具和农具,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沃野万里,物产丰饶,储廪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广西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
出土的"东阳田器志"木牍
牍文为:"东阳田器志人插卅.正月甲申中侍□□□ o 十八其九在中"。"东阳"是地名,这里是指秦的东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天长县境内。"田器志"是指墓中随葬农业生产器具的登记单。插即臿、锸。牍文表明南越国的农具是从中原地区引进的。

●四川彭山东汉崖墓出土的陶持臿男俑图
●四川成都凤凰山出土东汉画像砖上的劳作场景

广州西汉墓出土
陶囷模型。这种囷是以稻草编织成伞顶,在木板地台上支架柱枋,外面围以竹编席的简易粮仓。仓囷的普遍出现,表明当时岭南地区农业发达,仓廪充盈。
汉陶仓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周陵乡南贺村采集
●汉铁叉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彬县曹家店乡新店村采集
●汉铁犁头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铁铧头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彬县曹家店乡新店村采集
●汉铁铲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铁镰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四联铜鼎
西汉(前206-25)
阳陵遗址区出土
铭文:铜连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馆陶家,霸田。
"四合"指四鼎相连。"容各三斗"为容量,"并重九十三斤"为器身总重量。"馆陶家"意指器主为馆陶长公主。"馆陶"为其食邑。"霸田"为其在长安的居处。馆陶长公主为文帝长女,景帝之姐,武帝之姑,皇后陈阿娇之母。
四联鼎的形制当是汉武帝统一岭南之后,仿制南越五联陶罐而来。
汉陶仓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正阳街道杨家湾汉墓出土
开荒辟田 发展经济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有40多个种类,除稻谷与粟等农作物外,还有冬瓜、甜瓜、荔枝、桃、杨梅、橄榄、乌榄等瓜果,反映出宫苑当时的植物生态和王宫的日常饮食内容。并出土了大量动物残骸,包括龟、鳖、鱼、河蚌、梅花鹿和鸟等20余种。
●南越国冬瓜种子
南越国甜瓜种子
●南越国杨梅核
南越国荔枝核
●南越国葡萄核
南越国罗浮柿种子
●梅花鹿角●梅花鹿
麻雀骨
●麻雀●大鳖
开荒辟田 发展经济
南越国时期,统治者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陶器是南越王宫遗留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器皿。南越王宫陶器类型众多,质地坚硬,纹饰精致。
●南越国陶壶
南越国陶三足盒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陶瓮、陶五联罐、陶鼎(左起)
●南越国陶鸠
汉代对70岁以上老人授予拄杖,以供老人行走稳步之需。拄杖上端用鸠鸟装饰,以象征老人饮食如鸠,咽而不噎之意。
抟土成器 凿泉结井
南方潮湿多雨,岭南地区主要以木构干栏式建筑为主。秦统一岭南以后,赵佗将中愿地区先进的建筑技术引入岭南,普遍使用陶制建筑材料,使建筑的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结构坚固、装饰美观、居住舒适。他还积极推广中原先进的筑井技术,教民凿泉结井,确保井水清洁卫生,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南越王宫水井的底部结构
南越王宫的水井底部先铺一层细砂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然后上面再铺石板,在方形石板的中央及四块弧形石板的中心凿出泉眼,让井水慢慢的的渗涌上来。
●广州市区应元路的越王井,传说该井为南越王赵佗所凿。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称"(赵)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岁余,视听不衰"。后人为了传颂赵佗将中原先进的筑井技术引入岭南,特以南越王赵佗来命名该井。
汉黍、粟、谷种子
西汉(前206-25)
马泉汉墓出土
汉釉陶狗
西汉(前206-25)
安陵陵区采集

汉犀牛
西汉(前206-25)
汉陶猪
西汉(前206-25)
安陵张家沟汉墓从葬沟出土

汉陶羊
西汉(前206-25)
咸阳*家沟出土

汉陶鸭
西汉(前206-25)
安陵陵区采集
汉釉陶井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釉陶井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毛条厂出土
汉陶灶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陶灶
西汉(前206-25)
征集

汉铜勺
西汉(前206-25)
博山盖铜熏炉
西汉(前206﹣公元25)
咸阳市秦都区北上召出土
博山炉是因形得名。炉盖制成重峦叠嶂的仙山造型,炉内焚香,轻烟从山形间的炉孔曼妙而出,仿佛仙岭烟岚,炉底为三条盘桓的螭龙。这应是汉人物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成仙的渴望,其用的香料大多自陆路、水路丝绸之路贸易所得。

西汉陶博山熏炉
西汉(前206﹣公元25)
征集
汉铜灯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马泉街道大泉汉墓出土

汉铜行灯
西汉(前206-25)
采集
第三部分大融合时代先行者
岭南客家的先祖
秦平岭南后,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秦军就地屯田垦荒。期间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从中摩迁徙一些无夫女子"为士卒衣补",这些女子与驻防当地的秦军婚配定居。此外,秦朝还将一些原六国的贵族、官吏、商人等迁往岭南。汉晋以来,每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中原移民进入岭南,龙川成为中原移民的聚居之地,逐步成为岭南客家千年古邑。赵佗也被后人尊为岭南客家的先祖。
●客家人五次迁徙
岭南客家的先祖
岭南文化是在继承中原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汇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精华,形成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文化发韧于秦末汉初,秦平岭南后在此设立郡县,把岭南地区纳入华夏文化发展圈。赵佗建立南越国后,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大力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对建立多元一体的岭南文化做出重大的贡献,成为岭南文化的肇始人。
左图为盖、腹处刻有"蕃禺"、"蕃"等铭文的南越国铜鼎。"蕃禺"为县名,秦汉时期南海郡郡治,也是南越国都城。右图为南越国"苍梧"铭款陶片,南越国仿效汉制,在越族聚居区实行分封诸侯制。苍梧为郡国名,地在今广西及湖南零陵交界处。
●南越国木简
赵佗主政岭南期间,积极推广使用汉字。从出土的南越国木简文字看,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字基本一致,这为汉越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扫清障碍,加快汉越文化的融合。
多元融合
广州南越王墓除了出土大量反映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器物之外,还与反映其他多种区域文化的器物共存。如属于秦文化的蒜头壶、属于吴越文化的句鑃、属于楚文化的楚式铜鼎、属于巴蜀文化的铜鍪等,突出体现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此地的交流融合,说明今天岭南文化多元性、兼容性等特征,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广西罗泊湾汉墓铜鼓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勾鑃。勾鑃为我国东南沿海古吴越乐器,盛行于春秋到战国年间,多见于长江下游的徐、楚、吴、越等地。此勾鑃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刻铭,表明是由南越国的乐府工官制造。南越王墓出土的乐器以甬钟、钮钟、石磬、琴瑟等中原乐器为主,同时吸纳了勾鑃等吴越民族乐器。
汉鎏金鸠杖首
西汉(前206-25)
阳陵遗址区采集
汉凤鸟衔环铜染炉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吴家堡街道吴家堡村出土
汉朱雀熏炉
西汉(前206-25)
陕西省博物馆调拨咸阳博物馆
内辑百越 外和天下
赵佗治理岭南期间,对内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有效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使汉、越人民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与周边地区采取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对外政策,为岭南的开发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赵佗大力发展湾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使岭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南越国木简
大鸡官,史籍
未见记载,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灭南越后"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岭南土著越人流行鸡骨占卜的风俗。赵佗"和辑百越"设"大鸡官"专司鸡卜事务,彰显其对越人风俗习惯十分尊重。
●南越国"右夫人玺"龟钮金印
南越国"右夫人玺"金印,龟钮。"赵蓝"玉印,覆斗钮。"赵蓝"为南越王右夫人名。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赵佗提倡汉越通婚,越人丞相吕嘉的宗亲"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赵蓝应为从夫姓的越人女子。
●南越王墓出土的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按秦汉制度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称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的出土与《汉书·南粤传》所载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藏其先武帝文帝玺"的记载相符。
汉原始瓷鼎
咸阳市窑店街道刘家沟汉墓发掘
西汉(前206-25)
汉原始瓷壶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窑店街道刘家沟汉墓发掘
和辑百越 外通四海
赵佗治理岭南期间,对内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有效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使汉、越人民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与周边地区采取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对外政策,为岭南的开发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赵佗大力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使岭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罗马雕像上的丰饶角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杯仿犀牛角形,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腹中空。口沿处为一立姿夔龙向后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这种杯又名丰饶角,源于古希腊神话,天神宙斯的乳母为牝山羊神阿玛尔泰亚,丰饶角代表她的角,是富饶的象征。这件玉角杯融合了中原、楚、越和海外多种文化要素,是岭南文化多元性的真实体现。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泡,呈半球形,为衣服上饰物,泡面用金丝焊接出圆形、心形、辫索形等多种立体图案。这种焊珠工艺在西亚两河流域乌尔第一王朝时期(公元前4千年)就已出现,随后流行于古埃及、克里特、波斯和印度等地。这是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黄金焊珠工艺制品。
●广州西汉墓出土的陶胡人俑座灯。通高22.8厘米,陶俑曲膝坐地,左手举托灯盏,右手垂按于右腿上。眼睛细长,高鼻梁,连腮胡,头发束于脑后折向前成髻,这是来自海外的胡人造型。
●银盒通高12.1、腹径14.8厘米,盖与盒身捶打成蒜瓣型,其造型和纹饰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皿的风格迥异,但与西亚波斯帝国的金、银器相似,是海外泊来品。
汉原始瓷高脚杯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窑店街道刘家沟汉墓发掘

汉赤金瑞兽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周陵街道西石村出土
马泉汉墓玉串饰
西汉(前206-25)
咸阳市马泉街道大泉汉墓出土
珠宝串饰出土时置于墓主人棺内,由22件小饰品组成,有水晶、玛瑙、玉髓、琥珀、琉璃、玉、釉陶等多种质地,这些小饰件多从中业亚、西亚,南亚等地区经由陆路、水路丝绸之路进入汉帝国。出土的串饰不仅显示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也反映了中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结束语
唐人许浑《登尉佗楼》诗云:"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可见赵佗在土著越人还不服王教之时,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使中原文明在此扎根成长,造福万代。经过赵氏南越国近百年的积极经营与大力开发,岭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岭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赵佗及南越国大事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兵五十万进军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赵佗任龙川令。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危,赵佗代行南海郡尉。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称"南越武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公元前187年,吕后掌政,期间对南越国实行"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政策。
公元前183年,赵佗为对抗吕后,自尊为"南越武帝",并发兵攻打长沙国。公元前181年,吕后发兵征讨南越,进展不利。
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文帝即位。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去帝号,上书称臣。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在位67年。孙赵昧继位。
公元前122年,赵昧死,子赵婴齐继位。
公元前113年,赵婴齐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
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叛乱,杀赵兴,赵建德继位。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1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
公元前111年,汉军攻破番禺,纵火烧城,南越国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