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国庆D4咸阳钟楼、西门旧址、南阳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文摘
2024-12-20 00:02
宁夏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治城由杜邮馆西迁来今址。西门曾先后名曰望贤门、西宁门、绥益门。离开咸阳前,最后去清渭楼打个卡。本来以为就是个美术馆,差点不来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差点错过,好险好险!清渭楼到了,这西边的花店街,满目栾树的蒴果十分应景。清渭楼里有负一层和一、二、三层,游客只能走楼梯,不能坐电梯。能参观的地方,也没有窗户可供眺望外景。随意逛了逛,正想撤了,返回一楼再看了看导图,发现精华在三楼,又不辞辛劳上楼去也。幸好上来了,后来才得知,清渭楼的三楼平时仅周日开放。今天是周六,沾了国庆的光,也是开放的,何其幸运!中国古代书画作品陈列厅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唐代至清代的书画珍品千余件。特别是馆藏唐代书法家怀素的《千字文帖》,唐代褚遂良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四帖等《石渠宝笈》著录的国之珍宝十余件,同时还收藏有赵孟頫、柯九思、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祝枝山、蓝瑛、赵左、八大山人、黄道周、王铎、『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蒋延锡、乾隆御笔、「扬州八怪』之郑板桥、黃慎等历代名家的国宝佳作。走遍三楼,虽然看到一些名家字画,但比资料介绍的少了许多,估计是没拿出来?参观完毕,出楼往公车站走,发现了负一层入口,原来负一层是图书馆,入口不在清渭楼里。通往地下的螺旋形坡道,两边有植物、怪石,地面有关于咸阳的介绍。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咸阳北塬上,南临渭水,北接北山山系。五陵塬上的陵邑墓葬有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周陵,秦人墓葬,西江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和平帝康陵以及唐代的顺陵、苏君墓等。1965年8月24日,在咸阳市东郊汉高祖刘邦长陵范围内的杨家湾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这批彩绘陶俑。后考古调查人员在此地10个陪葬坑、1个砖坑中清理出士兵俑1965件、骑马俑583件、盾牌模型近千件,号称"三千人马",这是中国首次出土大批量彩绘兵马俑,成为20世纪60年代震惊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咸阳凤凰台,因"凤凰高台城中建",被列为咸阳八景之一。周围环境优越,有安国寺、文庙、北极宫等建筑环绕,曲径通幽。登台眺望,滑水萦绕,南有终南屏障,北有五陵青冢。乾隆时邑人张大森《登咸阳凤凰台》诗曰:"台起凌虚空,丹凤栖云表。磴道挂三峰,首尾俱缭绕……"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国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现存有华表、翼马、无字碑、六十一蕃臣石像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00多件,代表了唐王朝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艺术,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咸阳的历史遗迹
茂陵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体高大宏伟,形为方锥,周围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李夫人等陪葬墓20余座。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被视为人类艺术之瑰宝。东汉历史学家,字孟坚,咸阳市渭城区人。少年时博览群书,继承其父班彪遗志修前汉史,以私改国史被告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得释放。后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积思蓄力20余年,撰成《汉书》百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唐初军事家,字药师,咸阳三原县人。曾任隋马邑郡太守佐官。后归唐,参与平定中原割据势力,南伐萧铣,东讨辅公,功勋显赫。著有《李卫公问对》3卷、《李卫公兵法》等。道教全真派创始人,始名中孚,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市秦都区人。大定七年(1167)东出潼关,于山东宁海(今牟平)筑园传教,度化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等。咸阳往事
老咸阳的电影院十字
电影院十字即咸阳市区人民路与乐育路交汇处。过去在电影院十字的东北角栋矗立着绿色的邮电大楼,整点时,楼顶的大钟会报时,声音激越,传得很远。当时这里多是旧民房,院落参差不齐,土墙高矮不一。邮电大楼显得鹤立鸡群。我儿时常来这里为家人寄信,一分钱买一张信封,几分钱买一张邮票。咸阳往事
话说"簸箕"
簸箕是古老的农具,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战国策》里写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地的坐姿就是靠着柱子,像簸箕一样张开败腿坐着骂秦王。在礼制中,"箕踞"是一个不立明的坐姿,含有极强的侮辱性。
如今,农业机械化让簸箕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那些与簸箕相伴的日子,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清晰地印在了脑海里。专门榨油的作坊叫油坊,20世纪70年代,咸阳农村油坊承袭了千百年来民间土法榨油的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咸阳域内可供榨油的油料作物很多,主要有油菜籽、棉籽、芝麻、麻籽、荏籽、葵花籽等。加工榨油旧时靠的是人力畜力,土法榨取,民间称之为榨油,从事榨油的地方称油坊。民谣是原汁原味的民间创作,一代代口耳相传,反映着民风、民情和民意,诙谐风趣,朗朗上口。流传于大街小巷的咸阳民谣,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寓教于乐,读来令人回味深思。
"咸阳有古渡,古渡在河边。树下一老汉,叼着大烟袋。整天撑船来,来回五分钱。"这首童谣唱的就是咸阳老八景之一的古渡。"秦烹唯羊羹,陇馔有熊腊。"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次韵子由除日见寄》中这样介绍西北美食,其中"秦烹唯羊羹"说的就是羊肉泡馍。咸阳人把吃羊肉泡馍,叫"咥羊肉泡"。咸阳的羊肉泡馍以肉烂汤浓、料重味鲜为特色,深得人们喜爱。特别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咸阳有名的羊肉泡馍馆像"秦风楼""秦盛楼"等名店,几乎座无虚席,就连那街头巷尾的小门面,也同样顾客盈门。民俗咸阳
无面不成席
咸阳人待客,讲究的是无面不成席,有面好持客,重要的宾客一定要用臊子长面招待。过红事白事时,支起大案板,盘起吸风灶,一口大锅,一大盆肉臊子,配齐各种调料、菜肴就可以开席。其实,不只是待客时才吃臊子长面,咸阳人喜面食喜欢得无以复加,不仅待客要吃面,接风要吃面,祝寿要吃面,结婚要吃面,过节要吃面,大年三十还要吃面,面条象征着幸福长久、寿昌久久、福运长久。关中绣花始于周秦,盛于汉唐。周秦汉唐的都城在关中腹地,统治者广征民间绣工,在京城为官府绣制官服和日用品。后来,随着朝代更替,京都绣坊的能工巧匠流落民间,把精美的绣花技巧也带到了民间。心灵手巧的关中女子对宫廷刺绣加以改造,创造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刺绣种类-﹣关中绣花。土织布,又叫老粗布、老土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汉族农耕文化的发展和汉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纺织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陕西关中地区也有数千年历史,关中农村一直延续农闲时妇女们在家纺纱织布的习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在古诗词中,柳,是一个缠绵的意象,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诗经·小雅·采薇》,“柳”与“留”谐音,于是它便有了离别的意思。唐代人从长安往西去,多在渭城送别。垂柳依依,客舍青青,春日惜别的画卷跃然在目。等车时,再欣赏咸阳湖的风景。今天是体会不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入住宾馆,出来觅食。途径陕历博,西安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所以宾馆也特意订到这附近。吃饱喝足回宾馆,赶紧收拾睡觉,明天要去向往已久的陕历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