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国庆D2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宅兹中国、周礼之邦、秦肇之路)

文摘   2024-12-12 00:41   宁夏  
“青铜器之乡”主题看完,接下来参观“宅兹中国”,这是专门为国宝“何尊”量身定制的展览。

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何尊器底,深埋于地下;三千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三千多年间,"中国"一词突破了地理概念,上升为民族与文化认同的高度,达到文化与政治,以及心理认知的高度统一。从中国一词的存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在时空中的延伸与延续,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生动写照。
姓名:何尊
年龄:3000余岁
级别: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周早期
出土时间:1963年
籍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
现住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形与纹
器型
何尊,整器略呈椭方形,颈部修长,腹部微鼓,圈足较高。尊字在金文中作*(或作*,加阜旁说明此字本为崇高之意),其字形像两手捧着一个盛酒的罐子。宋代金石学者遂将这种喇叭口、长颈、圈足的器物命名为尊,用以盛酒。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在中原与关中地区,尊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至西周。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简帛 说文解字 楷书
●纹饰
何尊颈部有两两相对,倒立的夔龙构成的蕉叶纹。蕉叶纹下四条游动的小蛇,活灵活现。器物中部饰高浮雕兽面纹,圆眼高凸,卷角外翻,唇口大张,两侧露出锋利的獠牙,造型夸张,富有震撼力。
蕉叶纹(夔龙构成)
蛇纹 牺首 扉棱 兽面纹
●兽面纹
兽面纹也称饕餮纹,是宋人据《吕氏春秋》所言的饕餮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兽面纹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为商周盛行的主要纹饰,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其特点是以鼻为中线对称的构图,主要突出角、目、嘴等面部特征,身体部分有简化甚至省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
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
(青铜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李泽厚:《美的历程》
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李济:《殷墟出土青铜翠形器研究》
其中有首无身的称之为"动物面",而有首有身的则称之为"肥遗"。
●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其(饕餮纹)与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的关系不能明显地看出,而需使用古文献里的神话中的动物名称来指称的。
●陈梦家:《殷代青铜器》
自宋以来所称为"饕餮纹"的,我们称为兽面纹的,实际上是牛头纹。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
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为胜,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而饕餮纹一词却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但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
何尊大事记
1963年
贾村镇陈姓村民后院土崖因雨坍塌,院落主人陈堆偶然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后因生活困难,其兄弟陈湖将这件器物出售给废品收购站。
1965年
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发现这件青铜器后,与保管部主任王光永一起将其征集入藏博物馆。

1966年
宝鸡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光永在《文物》第一期发表了《宝鸡市博物馆新征集的饕餮纹铜尊》一文。

1975年
被挑选参与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对展品除锈清理过程中意外发现铭文,后经专家们多方考释,将其名称由"饕餮纹尊"改为"何尊"。
1982年
我国发行特种文物邮票,何尊位列其中。

2002年
何尊被列入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01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

2015年
洛阳博物馆《膴膴周原-宝鸡西周青铜魂宝展》

2018年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青铜文
明特展》
2019年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何尊作为中国文物的代表,与其他亚洲文物一起在国家会议中心特别展厅展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202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及金文精华展》

2022年
●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览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
●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馆之宝﹣﹣何尊。
2023年
●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在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何尊"位列其中,以"尊"为礼,让世界了解"何以中国"。
●国庆期间,长安街东单东北角布置"文明华章"花坛,以国宝文物"何尊"、"宅兹中国"文字等为场景制作花卉造型,让"宝鸡之宝"在国庆节期间亮相首都街头。

2024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IP 形象"青青"和"铜铜"分别以何尊、鼎和簋为设计原型,经过征集、评选、提升正式上线,"青青""铜铜"文创小公仔、文具、冰箱贴等于2024年暑期火热发售。
何尊中的『中国』

有学者认为"中"的本意指旗杆,中间的椭圆形是把手,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当部落首领有事时,就竖起""以召集众人,大家环立于旗杆周围,听候首领发布命令。"中"是不偏不倚,不畏惧,也不侵犯,"中庸""中正""中和"遂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金文中的"国"原始字形是"戈"加"口",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兼有执戈守城之意,"口"则表示人们居住的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 wei ),表示国之疆界。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界,最早的"国"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征。
何尊中的『中国』
"中国"初意
虽然在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早期汉字系统中,"中""国"二字就已经单独存在,但在何尊铭文中却是第一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不同,何尊里的"中国"是方位词,意思是位居中间或者中央的城池或土地。

禹贡山川图
现在来看看何尊本尊吧:
何尊
西周
宝鸡市贾村镇出土
甲骨文中的『德』
甲骨文中的"德",左边表示行走,右边是人的一只眼睛,意为看见就直着走过去获得它,表示得到的意思。在甲骨卜辞中常与伐一起使用,意味着在战争中获得奴隶和财富。
金文中的『德』
西周金文中的"德",在其底部多出"心"字部首,以示道德,有"心"即"德"。何尊铭文"恭德裕天"中的"德"字,不仅见证了德字的变化,同时也表明三千多年前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德政的出现。
以你之名﹣-"何"
周成王五年四月丙戌,在成周的京室,周王对贵族子弟进行训诰。他号召子弟们要向父辈学习,恭德顺天。年轻的何受到周王的赏赐,制作祭器用以纪念。铭文被发现之前,何尊一直被命名为"兽面纹尊"或"饕餮纹尊",铭文发现后,便以"何"命名,定名"何尊"。
何尊的故事
1.武王灭商后,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治
理好国家。为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2.武王和弟弟周公商量,应在天下的中心建立一个军事和政治重地,便于更好地治理国家。
3.这个计划还没完成,武王就去世了。儿子成王秉承父志,计划兴建成周。
4.成王举行祭祀以告慰父亲。
5.因宗族子弟何的父亲是辅佐武王灭商的功臣,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日这天,王召见了年轻的何。
6.周成王说:"我的父亲说他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心,并从那里来治理天下。"
7.训诰结束后,周成王赏赐了何三十串贝,何就做了这件祭祀用的酒尊。
德政之光﹣-"养德容代"
何尊是已知最早出现有心之"德"的青铜器,反映了周人成熟的天命观。周人通过对殷商暴政亡国教训的总结,认为殷周鼎革使文王以其崇高德行而获得天下万民之心,创立了"德治"思想。所谓德治,就是把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治国手段,追求社会道德的协调,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从此,"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等思想逐渐成形,并成为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以德思想的来源。
1.周是一个小型邦国。
2.商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3.商人沉迷酗酒。
4.商人崇尚人祭。
5.周人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西南夷族,在牧野打败了商人。
6.周武王受大家拥戴成为天下共主。
7.周武王思考为什么小小的周灭掉强大的商呢?
8.周武王和周公旦日夜攀谈后认为,商纣王无德,而历代周王有德行,所以上天就选择了有德的周人来治理天下。
我们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
有学者统计,"中国"一词,在先秦典籍里共出现100余处,其含义包括:国都、中原、中原文化和华夏等。"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是流行用语了,至春秋战国使用已很普遍。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尚书·梓材》
●"民亦劳止,汽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民劳》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夷行也。"
--《国语·赵语》
●"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庄子·田子方》

考古的中国
距今1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河北省东谷坨遗址出土的石片制品与石核。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东南文化》,1993.3

地理的中国
●清朝时期全图公元一八二○年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的中国。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现代的中国
●1971年11月15日上午,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
周总理说,清朝政府统治下的国家就被称为中国,英文就是 China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英文是 Republic of China ,简称中国,英文仍是 China 。国民党集团沿用至今,我们也沿用过许多年。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仍是中国,英文还是叫 China 。这次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明确指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一段文字中的"中国",英文就是" China "。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国在联合国的英文简称应该是 China 。
-﹣熊向晖《历史性的一天﹣﹣忆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升起》《人民日报》,1990年9月28日第6版

文化的中国
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稳定内敛、崇礼尚制、整体思维、注重俗世与祖先崇拜等特征或特质,影响到先秦儒家、道家等中、和、仁、义、孝、礼,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重要思想的形成,并几乎像遗传基因一样绵延至今。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居中而治﹣-"宅兹中国"
武王英年早逝,成王继位,周公摄政,引发管叔、蔡叔、霍叔不满,他们联合纣王的儿子起兵造反,史称"三监之乱"。接着山东地区的殷商旧势力也蠢蠢欲动,一时间西周政权在风雨中飘摇不定。周公东征,平叛三监后,秉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要居住在天下中心治理民众。
何尊铭文拓片及释文
1.周成王营建成周
-﹣证实了西周时期国家战略规划﹣﹣营建成周的真实性。
2.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诰,说:"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并从那里来治理天下"。
-﹣解决了历史上究竟是谁提出营建成周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3."惟王五祀"这一年是成王五年
-﹣是有明确纪年的西周成王时期的标准器。
———————————————————
“青铜器之”“宅兹中国”参观完毕,接下来参观“周礼之邦”。
周礼之邦
礼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贯穿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国文化连续性的主要内在动因,是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礼从何来?礼虽然历史悠久,但"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则是周公在宝鸡周原一带"制礼作乐"而产生的。周礼将整个社会中归属于不同等级的人们所拥有的权利及义务,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用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礼的沿袭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孕育于史前时代,发展于夏、商王朝,西周时发展成为一套体系产正、内涵丰富厚重和思想日臻成熟的文化系统。

萌芽:原始社会
礼最初指奉祀神灵的规范性行为,随先民祭祀的原始仪式而产生,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特征。
1973年胃海省出土的马家窑具蹈纹彩陶盆,表现了先民在举行重大活动时舞蹈的场
景。

发展:夏商时期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敬鬼神"的祭祀之礼隆重庄严,神秘色彩浓厚,是治理国家的重
要手段。
商人在祭祀或占卜、筑基等活动时会使用大量人牲以求鬼神的保佑。

大成 :西周时期
周公"制礼作乐",将礼改造为用以治理国家的系统化礼制体系,即"周礼",为礼的集大
成者,强调和谐有序,形成了华夏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
周人用"鼎、簋"数量等来反映社会秩序,并用"钟、镈"等乐器来调节社会氛围。

延续:现代
时代在演进、王朝在更替,但自西周之后,直至今日,周人所创立的礼乐制度,始终贯穿并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周礼核心价值的延续。
周公制礼作乐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尚书·大传》中对周公功绩的总结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公。
因成王年幼,周公在武王死后摄政七年,他借鉴和融合了夏、商以来中国的礼乐文化,为周人治国理政制定了国家大典,为各级贵族的行为制定了道德规范,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就是以"伦理"和"道德"为内核的周代礼乐文化。对后世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周公因而被称为"中国儒家思想奠基人"。
在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鲁国,经历代国君努力,也最终建成周王朝东方地区的礼乐文化中心,实现了周公以礼治国的政治宏愿。宝鸡周原一带和鲁国曲阜一带,成为当时中国礼乐文化的双子星。

●宝鸡岐山周公庙
●山东曲阜孔庙
●八相图(周公)
南宋 故宫博物院
礼定天下
翦商大业完成后,武王、成王两代励精图治、大胆革新,大封诸侯于华夏各地。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框架,周礼被推行到全国各地,世代相传,达到了"屏卫王世,教化厥民"的效果。至成康之时,周王朝"奄有四方",同时实现了华夏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屏藩岐周
除周原之外,宝鸡也分布着一众方国和采邑,主要位于周原西侧,身具屏藩王室,拱卫岐周的重要作用。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在今宝鸡一带重要的方国有夨、散、虢、㢮、yu等。

散国
散国于周初归附周文王,并参与伐商而立功,其先祖为史记所载散宜生(西周开国功臣,与南宫适、闳夭、太颠并称"文王四友")。封地位于今陈仓与凤翔交界的千河流域(千、渭二水相会之地)。

夨国
夨国是姬姓诸侯国,位于千河流域的陇县、千阳、陈仓区贾村一带。关于矢国的疑问有很多,其中焦点集中在夨国国君称"王",以及是否夨国就是太伯奔吴之"吴国"。
虢国
虢国为姬姓诸侯国,始建于周初的大分封,延续至春秋时期。虢国主要分为两支,即东虢国和西虢国,西虢分封于文王时期,封地位于宗周的西大门(今陕西宝鸡虢镇一带),东虢则稍晚,于武王克商后所封,封地位于陕县东南之虢城(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

*国
*国位于宝鸡清姜河流域、以及清姜河汇入渭河的周边区域,控制着古陈仓道北口。*国的祖先生活于秦岭以南,于商周之际迁徙至宝鸡,并在武王伐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虽史籍无载,但考古资料丰富,世系清楚,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国世系图
●文王、武王、成王时期 纸坊头1号墓 *伯
妻子
姬姓夨氏
●成王、康王时期 竹园沟13号墓 *
●康王、昭王时期 
竹园沟7号墓 伯各
●昭王、穆王时期 茹家庄1号墓 *
伯 妻子姬姓井氏
西周时期分布在宝鸡的方国
卜甲
西周
2004年宝鸡市岐山县周公庙出土
周原考古队
户方鼎
商末周初
2003年宝鸡市纸坊头三号墓出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夨王簋盖
西周早期
1973年宝鸡市贾村公社出土
楚公钟
西周
1998扶风县召陈村出土
宝鸡周原博物馆

*伯双耳方座簋
西周早期
1981年宝鸡市纸坊头一号墓出土
宗法制
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是与分封制相配套使用的国家制度。宗法制以其"立嫡立长"的宗旨,确保了分封制的运行规则,所谓"大宗维翰,宗子维城",既保证了家族融洽和睦,也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宗法制度关系图
琱生三器对西周宗法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三器所载为一起完整的事件,朱凤瀚认为"当琱生与其他贵族发生土田仆佣的讼争时,召氏两代宗君,皆出面为作为小宗的琱生撑腰。召伯虎身为当时的王朝重臣,在征讯处理这一讼事时,表面上仍按王朝所规定的一套程序进行,但实际上却一切以'我考我母令'为准,利用其政治地位庇护本宗族族人的利益。由此可见,直到西周晚期,周人贵族的宗族组织仍是一个较牢固的、有机的共同体,像召氏宗族大宗与小宗分支虽然可能已分居,并各有其独立经济,但大宗仍以庇护小宗为责任,大、小宗间保存着浓厚的宗族情谊,而且此种情谊超越当时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对王朝的政治服属关系)之上。"
●五年琱生簋 西周晚期 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五年琱生尊 西周晚期 扶风县博物馆藏
●六年琱生簋 西周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文王的子子孙孙,本宗支子相传百世。凡是周朝的士子,光明也能照世。
节选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大邦是国的屏障,
大宗是国的栋梁。怀有美德使国安宁,大宗的儿子是国的城。
节选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广大的天下,没有不是王的疆土。沿着土地到海滨,没有不是王的臣。
节选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
西周重要封国与历史遗存
西周时期,王权所及,皆为周土。周人通过分封制将势力范围遍布四方。
✔东
●管国 姬姓 河南郑州洼刘墓地
●邢国 姬姓 河北邢台南小汪﹣葛家庄遗址
●卫国 姬姓 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夆国 姜姓 山东济阳刘台子墓地
●齐国丰邑 姜姓 山东陈庄遗址
●芮国 姬姓 陕西韩城梁带村﹣澄城刘家洼墓地
●虢国 姬姓 河南三门峡李家窑﹣上村岭遗址
●鲁国 姬姓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应国 姬姓 
河南平顶山滍阳岭墓地
✔南
●曾国 姬姓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
●噩国 姞姓 河南南阳夏饷铺墓地 湖北随州羊子山墓地
✔西
●戈国 殷遗民 陕西泾阳高家堡墓地
●获国 殷遗民(迁封)
宁夏姚河塬遗址
●缯国 姒
姓 
甘肃崇信于家湾遗址
✔北
●晋国 姬姓 山西曲沃天马曲村遗址
●倗
国 隗姓 河北绛县衡水墓地
●霸国 姞姓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
●杨国 山西洪洞纺堆﹣永凝堡遗址
●黎国 山西黎城西关墓地
●燕国 姬姓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西周的战争
许多西周贵族通过战争建功立业,他们在一战成名后往往将荣耀铸于吉金,祭告祖先并令子孙永远铭记,为我们了解西周的战争与民族关系提供了一手资料。
●小盂鼎 康王时期 周与鬼方 指挥者盂 俘虏鬼方的首领3人、战俘13081人、杀戮5000人;缴获100匹马、355头牛、28只羊。
●师同鼎 西周中期 周与戎 井地 指挥者师同 俘获5乘车马、20辆大车、100只羊,并把羊进献给周王作为膳食;俘获30顶胄、20个戎鼎、50个铺、20把剑,将俘获的青铜器铸成祭祀礼器。
●*簋 穆王时期 周与淮夷 胡地(今安徽阜阳县)指挥者* 斩获首级100、俘虏2人,缴获盾、矛、戈、弓等兵器135件,救回被淮夷掳走的周人114人。
●禹鼎 厉王时期 周与鄂国 指挥者禹 俘获鄂侯驭方,并发起反击,重创鄂国。
●多友鼎 厉王时期 周与猃狁 从京师向西追击至杨家 指挥者多友 斩获首级356、割耳28人,俘获车127驾,救回被淮夷掳走的周人。
●四十二年逨鼎 宣王时期 周与猃狁 井阿、历岩、弓谷 指挥者单逨 抓获俘虏、杀敌割耳,俘获大量兵器及车马。
●虢季子白盘 宣王时期 周与猃狁 洛水之阳 指挥者子白 斩敌500人、俘敌50人。
图例:小盂鼎在战乱中散失,仅铭文拓本存世,其器型纹饰不可知。
车驰马骤
西周时期,车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明上下的礼仪用具。《王度记》中有"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记载。西周时期的马车总体形制沿用商朝,马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装饰性。
●西周两驾马车复原图
马络(笼)头示意图
●马勒
●当卢
马具,置于马头正中的青铜装饰。制作华美,有圆形、兽面形等多种形制。
●泡
用来装饰马络等的圆形饰件,正面凸,背面有穿鼻。
●节约
马勒上用来穿缀络头的金属细管形器件,有一字形、十字形、三叉形等。
●镳
勒马口具,与衔连用。衔在口内,镳在口旁。镰的质料有象牙、铜、铁、银等,造型通常比较精巧。
●衔
即马嚼子。铜或铁制成,放在马口内,用以勒马,控制马的行止。
先秦
战车结构示意图
●兽面纹护轴饰 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弓形器 西周中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七号墓出土
●銮铃 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
镂孔矛
商代晚期
1981年扶风县城关收购站拣选
扶风县博物馆
●羊首节约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七号墓出土
●兽面铜泡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七号墓出土
●兽眉泡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九号墓出土
●蛇形铜泡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
●虎首车辖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
●牛头车辖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
●三角纹衡内饰 
西周早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士
●衡中饰 
西周早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士
鞁具
西周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一号墓出土
渭滨区博物馆
礼序乐和
周礼不仅是治国安邦的鸿纲大典,更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仪礼规范。周礼对于人生大事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婚丧嫁娶皆要遵循相应的礼仪,体现了周人对秩序规范的尊重,礼与乐相互交织,彰显着周人的社会秩序和周礼的人文关怀。这些礼仪深入世俗,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成为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宴飨礼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
地之序也。"
--《礼记·乐记》

礼乐的关系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周人通过宴饮联络宾客,敦睦亲属,亲善友谊,贵族使用的食器、酒器和乐器组合都要符合礼制规范。

礼分权责
西周时期,在祭祀、丧葬、饮宴等各种礼典中,鼎的出场具有标示等级的重要意义。"列鼎"也常与青铜礼器中的"簋"相配合。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鼎簋组合不同,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也各不相同。
周代鼎簋制度

●天子:天子具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但也要承担护佑四方百姓的责任。
●诸侯:
王朝赐诸侯土田臣民,诸侯要忠于周王朝,屏藩疆域,臣服朝聘,献纳贡物,提供赋役,应召出征。
●卿、大夫:
王朝任命卿、大夫,并赏赐他们土田,卿、大夫要辅佐国君,并为国君纳贡和服役。
●士:
可被赏赐少量田地,同时必须担任保卫社稷的职责。
●庶民:
王朝将田地分配给他们,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其中公田的收入作为税赋上缴。庶民有国、野之分,国人可以参与国家政治,要服兵役。
铜旄
西周早期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七号墓出土
墙爵、蕉叶纹觚、夔纹斗
西周中期
1976年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出士
宝鸡周原博物院
儿簋
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士
不湎于酒
"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
--《尚书·酒诰》
周人总结商王酣酒轻民的亡国教训,要求臣民严于律己、不能酗酒,只允许举行礼仪时按规定饮酒,防止酒醉失德,这种警醒克制的饮酒礼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代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
*爵(甲) 父辛爵
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
目纹觚 父乙觚 蕉叶纹觯
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
1976年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出土
宝鸡周原博物院
乐悬制度
周人的雅乐制度中,乐悬是其核心,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划分和政治内涵。"乐悬"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进行演奏的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而后成为一种制度的代名词。周代贵族需遵循严格的用乐制度,即"乐悬"制度。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八佾"64人
●诸候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六佾"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
"四佾"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二佾"16人

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佾为八人。
悬:悬挂编钟和编磬的架子。
雅乐制度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记·乐记》
周公制礼作乐,将音乐也纳入了礼的范畴。礼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理性规范,乐则起到感化人心的教化作用,礼与乐相辅相成,以规范社会的政风民心。周人在祭祀、宴飨、朝聘等重大活动中都要奏乐,这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主要青铜乐器
周朝见于记载的乐器,约有七十种,依制成乐器的不同材料来分类,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叫做"八音"。在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中,编钟以其音量、声势的恢弘营造出一种庄严、崇高、肃穆的气氛,能够充分体现西周贵族的威仪与高贵,占据着核心地位。
●铃:目前考古发现所知的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皆有出土。
●铙:青铜打击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钟:青铜打击乐器。由铙演化而来,分为甬钟和钮钟两种,甬钟有柄,悬挂时钟体倾斜;钮钟有钮,悬挂时钟体垂直。
●铃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钮、结绳、扉棱、舌
●铙各部位名称示意图:腔、柄
●钟各部位名称示意图:衡、甬、旋、干、舞、枚、篆、钲、鼓、隧、铣、
凹口铜铃
西周
宝鸡市姜城堡出土
兽面纹铙
商晚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
编钟
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士
二姓之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昏义》
婚姻是人生大事。周人认为婚礼是"礼之本",需合两姓之好、上告宗庙才算圆满。西周从天子到百姓都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异姓婚姻利于子孙繁衍、利于政治群体之间的融汇与联合。贵族的婚姻也是国家大事,通过联姻加强联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

宝鸡地区西周贵族联姻情况
青铜器中有一类是丈夫作器送予妻子的礼物,这类器物铭文中丰富的女性称谓为研究当时的婚姻提供了重要证据。根据当时的称名规则,女子之名多包含其父国或夫国、父姓等信息,据此便可推论通婚双方的姓氏与国族。
井姬附耳鼎 *伯 井姬
散伯簋 
散伯 夨姬
单叔作孟祁尊器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单叔鬲 
单叔 孟祁
夨王簋盖 夨
王 郑姜
周王和他们的异姓王后
异姓联姻源于周族与姜姓族、姞姓族、任姓族、姒姓族等的通婚。周王室与姬姓诸侯通过对外婚姻延伸了其血缘关系,与异姓贵族之间建立起了政治纽带,达到了加强统治的目的,也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相互融合。
古公亶父﹣﹣太姜
季历﹣﹣太任
文王﹣﹣太姒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局部)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昊母盨盖 西周 铜件厂拣选
井姬附耳鼎 
西周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二号墓出土
夌姬鬲 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二号墓出土 
史妣庚觯 西周 1992年2月石嘴头出土
*伯双耳双环簋
西周早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
会㛣鼎
西周晚期
1972年扶风县法门镇康家村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西周餐桌礼仪

分餐制
西周时期,贵族多采用"分餐"的方式进餐。人们席地而坐,前面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在我国,分餐的方式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直到桌、椅等高足家具出现以及烹饪技术发展,合餐制才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尊长者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
--《礼记·曲礼》
陪长者用餐,主人亲自布送食物,(长者)要表达谢意后方可用餐。
沃盥礼
"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
--《礼记·内则》
"盥"指清洗,沃指"浇水",西周贵族在入席宴饮前,须得进行沃盥礼。奴仆一人持注水,一人端盘盛水,以供贵族宾客洗手清洁。

不挑食
"毋固获,毋扬饭"--《礼记.曲礼》
不要一直专挑某种食物吃,不要迫不及待地扬去饭中的热气。

不出声
"毋流歠,毋咤食"--《礼记·曲礼》
喝汤不要长长地喝个不停,吃东西嘴里不要发出声响。
尊天祭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国家而言,祭祀天地神灵祈求国运昌盛、社稷绵延,祭祀先祖先王彰显祖先之德、勉励自身,同时激励贵族效法其祖先尽心辅佐周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谛祭,就是西周时期周王祭祀先王的重大典礼,对于巩固王室的合法地位、安抚臣民甚至震慑域外有着重要意义。

周王的祭祀
㝬簋为第十代周王即厉王㝬(史书中记载为胡)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所作,是已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被誉为"簋中之王"。在簋内铭文中,厉王祭告伟大而有文德的先祖,陈述自己不敢贪图享乐,尽心经营先王事业,践行皇天帝王之道,任用贤能,希望能恩泽万民,施惠四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对德政的重视。
㝬簋
西周晚期
1978年扶风县法门镇齐村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㝬簋铭文及释文
崇礼尚德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天下政治清明,制作礼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这是社会稳定的象征之一,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人对祭祀、战争、刑罚这些国家大事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并且增添了更加人文的思想,轻鬼神而重礼仪、忌杀戮而尚德政、慎酷刑而重教化,使整个社会运行在合理的秩序之中,社会井然有序,百姓恪守道德。
●耀德不观兵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
--《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祭祀天地是国之大礼,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而兵戎则是周天子稳固秩序、维护礼制的重要手段。以追求和平为目的的战争是安邦定国的王道,其目的与礼制相同,都是旨在实现止息兵戈、天下大同的治世之道。

常见商周兵器
甲骨文中手持干戈、弓、刀的武士形象
(图版来源:魏兵《中国兵器甲胄图典》)
●有銎铜钺 
西周 铜件厂拣选
●蚱蜢纹大戚 
西周中期 1974年扶风县召公镇吕宅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
●铜戈 
西周 废品公司拣选
西岐将军﹣﹣伯*
在周王朝统治区域的周边,活动着众多部族,周人称之为"戎夷蛮狄",施以怀柔之策。但周边部族仍长期处于时服时叛的状态,诸夷叛乱与周王朝对其的征伐构成了西周战争的主要内容。伯*墓所出伯*鼎和*簋,记载了发生于周穆王时期,周王朝与淮夷之间的一场战争,伯*以周师最高指挥官的身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受到了王室的褒奖。
●*方鼎(乙)铭文称:周王命令*率领虎臣抵御淮夷。
●*簋铭文称:某年六月,或在棫林(今河南叶县一带)与入侵的淮戎遭遇,经过战斗获得了胜利,斩首100人、俘获2名俘虏,缴获兵器盾、矛、戈、弓、箙、矢、裨、胄共计135件,并救回了被淮夷掳走的114周人。
●*方鼎(甲)铭文称:某年九月,在堂师,王俎姜(穆王王后)使内史友员赏赐或带有朱红色刺绣衣领、衣襟的黑袍,(以示嘉奖)。
*甗
西周晚期
1975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方鼎乙、伯*簋
西周中期
1975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方鼎甲
西周中期
1975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明德慎罚
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周礼体制下的立法指导思想。提倡尚德、敬德,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已有明确的法律制度。

五刑
《吕刑》记载刑罚有五种,即墨、劓、剕( 也称刖)、宫、大辟,条目约三千条。核心思想包括:定罪要公正准确、明察秋毫、兼听双方诉词,不能收受贿赂、量刑要从宽、疑罪要从轻从无等。

墨刑:在脸上刺字
劓刑:割去鼻子
刖刑:砍脚
宫刑:男子去势,女子幽闭
大辟:
杀头
别刑奴隶守门鼎
西周中期
1988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铜我
西周
1975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
西周成人礼
西周时期,成人礼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冠礼以及女性的笄礼。施了成人礼,标志着从此可以婚嫁,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旨在唤起受礼者的成年意识。

-﹣冠礼﹣-
周人尤其重视冠礼,认为冠礼乃"礼之始"。《礼记·曲礼》记载"二十日弱,冠",也就是说男子年至二十,便可束发加冠,贵族在"冠礼"后将得到统治人民的权利,同样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服兵役保卫家园。
缁布冠、
爵弁

-﹣笄礼﹣-
《礼记·杂记》中载:"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与男子冠礼相似,女子在十五岁时行笄礼、取表字,代表女子到了婚配的年龄,可以许嫁。
春秋时期黄夫人孟姬发型复原图,为偏左高髻发型。
—————————
——————————
接下来参观“秦肇之路”

秦肇之路
秦人是五帝颛顼的苗裔,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部族之一,他们最早生活在东部沿海一带,而后又迁居于陇山以西。公元前770年,秦族不甘于偏居陇谷,以开放的心态走向宝鸡,开始了长达五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其中在宝鸡经营的近400年,为秦国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作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充分准备,也使秦人最终登上了帝国的巅峰。
秦人西迁示意图
秦人来源
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有关秦人、秦文化的来源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学术界就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或来自东夷,或起于西戎,概言之"东来说"和"西来说"。1933年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中首提秦人"东来说",后来又有卫聚贤、黄文弼、徐旭生、林剑鸣等学者的深入研究,使东来说得到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秦族是中国大地上生活的一群古老的居民,他们以嬴为姓氏,文献记载表明秦人与夏、商、周有着共同的祖先。传说其先祖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子,延续了秦人的生命血脉,自此秦人以鸟为图腾,秦早期先祖们的名字都与鸟有关。在历史长期发展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构成了一个族群。他们助舜驯服鸟兽、助大禹治水、"去夏归商"、效忠商王朝,后嬴氏部族在武王伐纣的大战中"助纣为虐",被贬谪到戎狄环伺的西部。秦人又因养马有功,开始走上时代的舞台,变成拱卫周王室、抵御西戎入侵的屏障。随着襄公立国始封诸侯,秦人完成了从附庸之地到诸侯之国的蜕变,文化上更加兼容并包,积极学习东方先进文化,为实现东进的野心奠定发展基础,最终实现了统一全国的梦想。
《史记·秦本纪》
最早的秦人
秦人,相传为颛琐之后。其首领大费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获得舜的赏赐,后来又为舜驯养鸟兽得力而被赐姓为嬴氏。夏商之际秦人费昌曾在鸣条之战中为商汤驾车有功,此后其后代一直辅佐商王。商周之际时,秦人被西迁至甘肃邾圄山,周孝王时因非子牧马有功而获封秦地,于是称"秦"。
"……天子匽喜,共桓是嗣。高阳(即颛项)有灵,四方以鼏平。"
-﹣秦公一号大墓石磬铭文

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世作周*(翰?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
宝鸡是秦人重点经营之地,也是最早发现的秦文化之地。自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宝鸡渭河北岸的台塬边发现秦文化踪迹以来,秦人这个古老的人群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宝鸡与秦文化发现史
●20世纪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宝鸡斗鸡台遗址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考古发掘工作。其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屈肢葬墓"。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秦"雍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宝鸡福临堡遗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宝鸡秦家沟遗址。
→通过遗址所在地的国别确定了秦文化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陕西考古研究所重点对雍城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发掘资料。
→秦文化考古资料发现和积累的时期。
●90年代及之后,益门村秦墓、陇县店子村、血池遗址、吴山遗址、下站遗址等新的考古发现,丰富了秦文化资料。
→秦文化资料愈加丰富,依托于发掘资料的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般问世。
秦世系表
九都八迁
秦人迁徙过程中曾建立过九个都邑,其中
在宝鸡区域内有四个,分别是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秦人进入宝鸡地区之后开启了向东拓展的崛起之路。
东出汧邑
公元前77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秦人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西周王朝结束了近300年的统治,秦人"将兵救周"于危难之际,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因功被封诸侯,开启了秦人的封国时代。而这一天的到来,比东方各国晚了近300年。
汧邑,是秦立国后进入关中建立的第一座城邑,也是他们东出崛起的起点。
寻迹汧邑
《帝王世纪》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陇州汧源县"即今天的陇县;1929年在陇县东南乡的边家庄村附近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沿着文献记载的少许线索和前人探寻的足迹,1979年春至1986年冬,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数次大面积勘探工作,先后发掘33座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在与边家庄墓地同处于汧河西岸的台地上,还发现了一座与墓地对应的古城址,至今仍残留有夯土城墙。据考古发现推断当时的人们生活在南部的城中,死后葬在城北,大致勾勒出古汧邑的模样。

文献中的汧邑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世纪六》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史记正义·卷五》)
考古发现的汧邑
陇县边家庄附近的春秋遗址遗迹
边家庄村位于陇县县城东南5公里的汧(同千)河南岸台地上,村西北一条小河自南向北注入汧河。这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就有青铜器出土,到目前为止共出土和发掘墓葬33座,出土有8座五鼎四簋的大夫墓葬、3座三鼎二簋的士级墓葬,墓葬级别较高。
边家庄墓地与附近古城址位置图
边家庄东南的磨儿塬村西,与边家庄春秋遗址同处于汧河西岸的台地上,有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城址,其东南部至今仍可见部分夯土城墙,考古发现目前还未探明整个城址的范围大小。由于汧邑作为都城的时间较短,且主要为军事扩张服务,秦无暇修建规模较大的都城,故推测城址规模不会太大。
铜盘、
铜盉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方壶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镞
春秋
1987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矛
春秋
1981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车辖车軎、马镳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铃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鼎、铜簋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盉、
铜盘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铜壶
春秋
1987年陇县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营邑汧渭
汧渭之会,是地理名词,是秦人在宝鸡东进开疆拓土建立的第二个都邑。自秦文公始,秦人在此开始了与西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地盘争夺战,收复了被西戎占领的周人故地岐、丰。同时,在这里,秦人进入了一个有史官用自己文字记录历史的新时期,标志着秦文化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汧渭之会
秦人立国前曾长期居住在陇山以西,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后也曾"备其甲兵,以讨西戎",出师不利,战死前线。其子文公即位后无奈退回西垂,如果秦人继续僻居西垂,只能空有诸侯之名,无法与东部诸侯抗衡、图谋霸业,东进建新都是唯一的选择。汧渭之会是汧河、渭河交汇的地方,也是秦人先祖非子养马之地。《史记·秦本纪》载:"二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在魏家崖一带,考古发现了级别较高的五鼎墓,墓葬年代与秦文公年代、建都汧渭之会年代相吻合,出土器物带有典型的秦式风格,一系列发现使汧渭之会城邑的地域逐渐清晰。

汧渭之会地望
汧(同千)河沿岸春秋时期的遗址分布
文治武功
秦文公一生都在为秦人入主关中开疆扩土而努力,于公元前750年,从西戎的手中夺回了当年周平王许诺给襄公的那片土地,实质上确立了诸侯的地位。秦人在经营汧渭之会的48年中,立畤设祠、治国记史,强化族群意识,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最终在这里完成了从游牧经济到农业经济的转变。

秦文公作鄜畤
《封禅书》记载秦文公东猎汧渭的时候,曾梦见过一条黄蛇,长几千里,身子还在天上,头已经伸到地下了,这个梦被视作上帝授命于文公、降下福祉的征兆,于是秦文公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

凤翔长青镇鹿蛇纹瓦当
雍城豆腐村鹿蛇纹瓦当
凤翔区长青镇蕲年宫遗址上出土了一种鹿蛇纹瓦当,这种瓦当仅见于此处和雍城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中。

"汧共厨"
1973年,陕西省凤翔区长青公社马道口出土西汉青铜器羽阳宫鼎,此鼎在当时被用于天子"郊雍五峙",印证了坛场的规模。
羽阳宫鼎铭文
陈家崖(魏家崖)遗址平面
魏家崖出土的铜器和金器
蟠螭纹金铺首、
金虎
春秋
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出土
陈仓区博物馆
宝鸡市益门二号墓的墓主人,至今不能断定,馆内也无详细介绍。

鸭形金饰、
鸳鸯金带钩、兽面金方泡、素面金环
春秋
1992年宝鸡市益门二号墓出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金络饰
春秋
1992年宝鸡市益门二号墓出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鸭首玉带扣、
玉璜、虎形玉佩、斧形玉饰、蟠螭纹玉环、索纹玉环
春秋
1992年宝鸡市益门二号幕出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金柄铁剑
春秋
1992年宝鸡市益门二号墓出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陈仓"鼎盖
汉代
宝鸡市金台区出土
宝鸡市金台区文物管理所
图强平阳
平阳位于今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秦人选择在这里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里曾是西周姬姓贵族的采邑,地理位置方便向东部进攻扩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此时他们想要的已不满足于守好封地、"与诸侯通聘享之礼",而是在伐戎扩地的同时,与周围族群交流融合,不断吸收借鉴各种文化,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貌,为快速融入中原文化圈做准备。

入主关中
《史记·秦本纪》:载"宁(宪)公二年,公徙居平阳",秦人迁都平阳是其势力向东扩张在战略上的又一次部署。在陈仓区太公庙方圆3千米的范围内,曾出土过秦武公的重器﹣﹣秦公钟、秦公镈,并发现了春秋早期秦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区,以及王陵园区、城址等遗迹,实证了这里作为都邑的繁华。
秦公镈铭文
平阳遗迹分布图
陈仓区太公庙村周边遗存分布图
太公庙青铜器窖藏
1978年在陕西省宝鸡县(今陈仓区)太公庙村发现了一个窖藏坑,出土了镈三件、钟五件,形制与甘肃大堡子山的秦子镈相似,镈、钟上有铭文,是秦国国君宗庙祭天告祖时使用的一套乐器,铭文中提到了文公、静公、宪公,据考古专家推测,作器之人是秦武公,这组重器对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太公庙秦公镈
太公庙秦公钟
秦公钟
春秋
1978年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出土
秦公镈
拓片
开疆拓土
为谋求发展,秦立国初期几代国君的首要任务是扩张势力范围,秦宪公也不例外,向东灭荡社、伐彭戏氏,向西灭邽地、冀地的戎族,将势力范围东扩至华山脚下。同时,他们不断学习先进文化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创造出新的治国理政模式,所谓"百代犹行秦法政"中的"郡县制"模式在秦武公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

设县管理
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楚国,最初的县往往设在新的军事占领区、边鄙之地,受到中央的管辖。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向西灭掉邽地、冀地的戎族后在该地设县,冀县在今甘肃省甘谷县,这是中国最早设县的记载之一,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实行郡县制首开先河。

子车戈
2014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考古发现了一件带有"秦公作子车用"等14字铭文的铜戈,这是子车氏族人被秦国国君任命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后,给予的地位及权力象征的物品,证实了子车氏在冀县镇守管理的史实,这也成了郡县制的"试点",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兼容并蓄
经过上百年的生存与文化融合,从外来弱小处在戎狄环伺下的秦人族群到雄踞关中拥有政治"合法性"的秦国,秦人通过学习、借鉴不同文化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的秦文化,在秦人物质遗存中的商式陶器、西周青铜鼎、西戎鸱鸮金饰片、铁器等,都证实了早期秦文化兼容并包,讲求实效,既兼容了商文化、周文化、戎文化,又吸收了西亚文化。

鍑中乾坤
青铜鍑是古代亚欧草原地区的一种常见炊具。早期的铜鍑被用作餐具,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礼器,时常出现在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类似中原地区的铜鼎,系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游牧民族四季迁徙不断传播过程中,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形制发生一些变化,铜鍑的腹部从圆底变为平底,高圈足消失,让铜鍑加热更加方便,从餐具不断演变为炊具。
用鼎的图像
有鍑的岩画
别具一格的秦式短剑
秦式短剑是秦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类器物,在宝鸡地区的秦墓中多有出土,这种短剑造型独特,有别于周文化的扁茎剑和北方草原的短剑,是两种剑的合体。秦人长期生存在中原华夏与西北戎狄交锋的地带,既广泛汲取了周文化的传统,又较早地吸收了北方草原的文化因素,是中原传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融合的必然结果,秦人独创的这类短剑是其文化根源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体现了秦人善于学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

●秦式短剑
●北方系的短剑
山西省石楼县曹家垣出土的铃首短剑
●周文化的短剑
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铜短剑
三角锋戈 春秋 征集
铜戈 春秋 1981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三角锋铜戈 春秋 铜件厂拣选
三角锋铜戈 春秋 废品公司拣选
三角锋铜戈 春秋 废品公司拣选
三角锋铜戈 春秋 铜件厂拣选
铜戈 春秋 1981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双耳簋(铜鍑)
春秋
1979年宝鸡市甘峪公社出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扁首扁茎扁格剑 春秋 铜件厂拣选
连珠纹扁茎铜剑 春秋 征集
奠基雍城
雍城,在今天宝鸡凤翔区城南,地处大周原的范围,这里不仅山环水绕、植被茂盛、土地肥沃,而且人文荟萃、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是秦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秦人历史上的里程碑。在这座经过精心规划的都城里,秦人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弱小封国,逐步走向"子孙后世饮马于河"、逐鹿中原的强秦,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雍城建都
雍城建造的时代,正值秦国国力由弱而强的上升时期,所以都城的建设规划处处体现了秦国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国力。目前考古探明的秦都雍城遗址总面积达51平方千米,由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国人墓葬区和郊外秦汉行宫建筑遗址组成,城市功能齐备。雍城城址区是秦国置都期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已确认平面呈不规则梯形,整个城址区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近11平方千米。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四条,东西向大街四条,相互纵横交错。雍城的主体宫殿有蕲年殿、域阳宫和大郑宫。城区建筑遗址有"蕲年宫""栎阳宫""凌阴"等,出土有大量板瓦、筒瓦、瓦当、铜建筑构件、陶质上、下水管道等,充分反映出当时秦人高超的建筑水平。
雍城遗址出土大型青铜建筑构件﹣﹣金釭
这些大型青铜建筑构件用于宫殿夯墙中木质壁带上,是由实用向实用与装饰并重过渡的一种构件,有曲尺形、单齿或双齿方筒形、双齿小拐头形等,使用于宫殿之上时,没有修饰,色泽金黄,被称为"金釭",这些金釭的存在,证明了雍城建筑的豪华壮观。
●齐头瓦
●筒瓦
●布纹板瓦
●莲花瓦当
古代瓦当位置示意图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浸蚀"出头先烂"的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屋檐,寄托人们美好向往的艺术与精神效果。秦人瓦当上多见动物纹样,龟、鹿、雁、獾等纹样真实反映了秦人早期游牧生活。
龙纹铜构件
春秋
1973年宝鸡市豆腐村出土
陶水管
2011年征集
双獾纹瓦当 单獾纹瓦当
虎雁纹瓦当 单獾纹瓦当
子母鹿纹瓦当 凤鸟纹瓦当
战国
2005年宝鸡市凤翔区豆腐村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秦雍城遗址
秦雍城遗址分为三部分: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雍城遗址内有大规模建筑基址23处,大型基址六七处,分布于三大宫区一带,还有"秦穆公"坟(实为城内高台建筑)、凌阴遗址、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市"遗址、瓦窑头府库遗址等。秦公陵园区分为南指挥陵区和三岔陵区,共14座,49座大墓及陪葬车坑、祭祀坑。国人墓葬区主要分布在雍水河两岸,分别由东社高庄的 A 区、黄家庄的 B 区和礼包务东村的 C 区构成。雍城遗址形成了北城、南陵、中墓地的基本格局,城址内系大型礼制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北部的"市场"遗址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的唯一实例,中部的马家庄宗庙是现已发现的先秦时期与文献记载相符合的秦国宗庙遗址,与此西邻的凌阴遗址是首次发掘的先秦时期最早的凌阴遗迹。秦公陵园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布局形制最完备的先秦时期诸侯国国君陵园。
朝寝遗址
"市"遗址
集市复原图
雍城"市"遗址位于雍城城址的北部,紧邻北城墙。雍城的"市"是一个由夯土墙围合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全封闭空间,围墙内就是露天交易市场,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左右。雍城"市"遗址的位置与《周礼》所记载的"前朝后市"要求完全相符,布局和汉代画像砖上的市亭图基本一致。
秦公大墓出土部分文物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大量玉配饰与金饰,其造型多样的动物纹样显示出秦人独特的艺术审美。
金兽 
金鸟 长方形玉饰
漆木寿 
灯形玉佩 透雕玉饰
金串珠 
玉璋 苇席残片
富国强兵
立足关中的秦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法制化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特别在武器制造方面,采用统一的制作标准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使得秦国的农业、手工业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至战国晚期,秦国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实力已经超越东方列国。
2005--2006年雍城豆腐村战国时期制陶作坊遗址出土了瓦当、板瓦、筒瓦、陶砖、制陶工具等众多遗物。其中出土瓦当共2083件(含残块),包括动物纹、辐射纹、植物纹、葵纹、云纹瓦当、刻划纹瓦当、绳纹瓦当、素面瓦当和文字瓦当等。凤鸟纹、单獾纹、双獾纹、单虎纹、卧鹿纹、站鹿纹、虎鹿兽纹、鹿蛇纹、豹鹿鱼纹、子母鹿纹、虎雁纹、鹿蟾狗雁纹、蟾蜍纹等动物纹瓦当极具特色。
凤鸟纹瓦当拓片 
单虎纹瓦当拓片
虎鹿兽纹瓦当拓片 
子母鹿纹瓦当拓片
单獾纹瓦当拓片 
卧鹿纹瓦当拓片
鹿蛇纹瓦当拓片 
虎雁纹瓦当拓片
双獾纹瓦当拓片 
站鹿纹瓦当拓片
豹鹿鱼纹瓦当拓片 
鹿蝉狗雁纹瓦当拓片
雍城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出土部分瓦当拓片
瓦当一组
战国
宝鸡市凤翔区豆腐村出土
渭滨区博物馆
陶簋
战国
2009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陶壶
战国
2009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陶簋(豆)
战国
2009年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陶鸟
战国
陇县城关镇店子村出土
陇县博物馆
"物勒工名"
在秦兵器上,常能看到督造管理机构、督造者身份以及郡守、工师、工匠的姓名,秦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物勒工名制度法治化,成为以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秦吕不韦八年戈
吕不韦八年戈铭文:
八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奭。

相邦:即相国或丞相
属邦:中央直属机构,管理戍卫秦王朝戎狄之人。
诏事:李学勤认为是一机构,有铸造兵器和其他铜器的职责。
丞:督造官员
工:工匠
吕不韦八年戈
战国
铜件厂拣选
雍戈 战国 铜件厂拣选
直内中胡三穿戈 战国 废品公司拣选 
直内三穿戈 战国 铜件厂拣选
铜戈 战国 废品公司拣选
制作精良的秦国兵器
秦自商鞅变法后,以高效经济为施政思想,开启了对兵器的改良。秦兵的改良首先是杀伤力方面的改良,可以物尽其用,提高士兵战斗力。其次是标准化的生产,如《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一系列的改革既提高了兵器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可以促进兵器的循环使用。
标准化生产
弩机是弩的关键部件。秦弩机的制造运用了标准化生产模式,各部件可以分拆,便于更换。
对镞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将镞的镞身与铤身分别制造的做法,可以保障士兵在前线方便更换箭镞。
青铜长剑

秦始皇帝陵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箭镞、弩机、铜矛

秦始皇帝陵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金节约、金当卢

秦始皇帝陵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看完展,在中厅的文创摊子背后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宝鸡文物的介绍。
天津博物馆
天津是国内文物收藏气氛最浓厚的地区之一,民间曾保有大量青铜器,有赖于此,天津博物馆也收藏有4件宝鸡出士青铜器。
克钟、克镈、
夔龙纹禁,还有一件是什么?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小克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1948年秋,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时,分三批带走了六千多箱园国宝,其中就包括宝鸡地区出土的毛公鼎、散氏盘等6件青铜器。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后,这些珍宝被收藏其中,毛公鼎、散氏盘也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善夫吉父酃

南京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这几个看不清。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以清皇室原保管的文物为基础构建,共收藏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27件,所藏来源多样,如清宫旧藏、被盗掘后流转故宫、出土后被私人收藏,建国后捐赠等。
小克鼎、太师虘簋、田告方鼎
柯莘农(1883-1945)
原名士衡,字莘农,以字行,号逸园、叶语草堂主人等。祖籍山东胶州,清道光年间迁陕,久居西安。柯莘农为晚清以至民国陕西著名文物收藏大家,深得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于右任的欣赏。1928年至1937年,他受邀出任陕西省政府第四科科长,主管陕西全省的文物古迹,为陕西文物保护管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熟悉陕西文物情况,还是1940年扶风县任家村窖藏出土的太师虘簋最早收藏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省最高级别的文物收藏机构,是陕西历史文化领域最大的窗口。长期以来通过调拨、征集等方式,保有宝鸡地区以外最大量的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共有234件。
旗鼎(镇馆之宝之一)
盠方尊
伯方鼎
五祀卫鼎(镇馆之宝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青铜器是该馆藏品的重要大类,其中收藏的宝鸡出土青铜器有21件,不乏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天亡簋等国之重器。
大孟鼎、虢季子白盘、盠驹尊
潘达于(1906-2007)
祖籍苏州,潘祖荫弟弟潘祖年的孙媳妇。她的祖父潘祖荫是晚清著名收藏家,著名的国宝重器大盂鼎、大克鼎都是他的私藏。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潘家虽是名门望族,但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守护国宝也绝非易事。在潘达于的精心保护下,大盂鼎、大克鼎得以幸免于难。1951年她将两鼎捐献给了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两鼎入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和其他120多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从此,两件国宝各镇一方,南北遥相呼应。

上海博物馆
上海是解放前青铜器交易的中心,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截止2017年,上博馆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其中有88,000多件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赠,占馆藏文物总量的8.6%,珍贵文物总量的23.6%,举世间名的克器群与梁其器群就藏于此。
大克鼎、梁其钟
李荫轩、邱辉夫妇
李荫轩(1911-1972),字国森,号选青。祖籍安徽,生于上海,李鸿章五弟李凤章的孙子,现代文物收藏家。据后人回忆,他所收藏青铜器逾200件,其中就有宝鸡地区出土的伯梁其盨等。十年浩劫期间,李荫轩为了藏品的安全,将他毕生收藏全部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据统计,他捐赠的青铜器、中外图书,还有金表、图章、勋章、外国古董等共计两千五百余件,古钱币近三万枚。
最后别忘了盖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