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中秋节D3张掖市博物馆(隋到清)

文摘   2024-11-22 00:06   宁夏  
万国咸宾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隋置张掖郡,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张掖,在焉支山会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这是现代"世界博览会"的雏形。唐河西节度副使兼河西兵马使驻地张掖。现存的唐代铜钟、写经、胡人牵驼砖、波斯银币等文物充分展示了盛唐文化的风采。
隋代疆域图
炀帝西巡
《资治通鉴》记载"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隋炀帝像(选自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摹本)
隋炀帝西巡路线示意图
路线:
洛阳﹣长安﹣渭河﹣武功﹣扶风(今凤翔)﹣天水﹣陇西﹣狄道(今临洮)﹣临津关(今循化东)﹣渡黄河﹣西平(今青海西宁)﹣大斗拔谷一张掖。
山丹焉支山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山丹县城东南50公里处。自古便有"甘凉咽喉"之称。因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
绘制于北宋年间的《西土五印之图》
当时与隋朝结好的西域诸国有高昌、伊吾、突厥、诃咄、乌那曷、波腊、吐火罗、沛汗、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等国。

裴矩
(547年﹣627年)
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大业初,裴矩奉命到张掖"监知关市",精心经营西域。

裴矩《西域图记》序(选自清乾隆《甘州府志.卷十三艺文上》)

《西域图记》
隋尚书左丞裴矩编纂,记录西域各国地理资料为主的地方志。隋统一南北后,裴矩见朝廷对西域诸国了解不足,编写《西域图记》献给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炀帝亲征吐谷浑、会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与裴矩献书有密切关系。
盛唐气象
丝路驼队络绎,古道钟声悠扬。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是物畅其流的商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融合之路。它将沿线诸国的饮食、风俗、服饰、乐舞、宗教等播撒到中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原,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民风民俗,突显着各民族鲜明的个性,凝聚着先民杰出的创造智慧。
胡腾舞铜人像(复制品)
唐代(618-907年)
原件藏山丹县博物馆
鎏金铜带钩
唐代(618-907年)
山丹县博物馆收藏
波斯卑路斯银币
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
1970年张掖县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
铜钟
唐代(618-907年)
原悬挂于张掖市中心建筑钟鼓楼上
钟高1.3米,口径1.15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形,口沿为六耳,重逾1000公斤。钟身分三层图案,每层六格。上层三格为轻盈飘逸的飞天,颇有敦煌壁画中飞天的神韵。中层三格是朱雀、玄武,下层三格是青龙、白虎、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
唐代《宫乐图》局部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桃形玉棋子、青玉饰件
唐代(618-907年)
1988年张掖钟鼓楼洞内出土
实物不在。
唐代琵琶(现藏日本正仓院)
唐代女乐俑
五代南唐顾闳中绘《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大唐流行"甘州曲"
教坊是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武德年间设置。教坊曲就是在教坊中用来培养梨园弟子的基本曲目,在唐《教坊记》中所记的四十六支大曲中,就有《甘州》曲。自甘州曲曲牌下又演绎出多种小曲,如《甘州歌》、《甘州破》、《甘州遍》、《八声甘州》、《甘州乐》等。

唐宫圣乐《霓裳羽衣曲》
唐代,张掖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将五凉时期《婆罗门》佛曲进献给李隆基,玄宗亲制曲谱,将其改为道教音乐《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倍受宫廷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诗三首
唐代杰出诗人李白(701年﹣762年)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白鼻騧》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
《前有樽酒行》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好歌舞于道"
《旧唐书.西城传》说"昭武九姓"人"好歌舞于道",粟特人往来于丝绸之路的经商活动,实际上就是胡舞胡乐的传播途径,而粟特歌舞艺人更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歌舞技艺的传授者。

当垆胡姬笑春风
胡姬多为酒店的老板娘或侍女,是沿丝绸之路东来的西域、中亚及阿拉伯地区的女子。她们当垆卖酒,陪席侍酒,歌舞侑酒,充满异域情韵,为风流的唐代文士增添了许多浪漫情趣,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砗磲、蜜蜡串珠、水晶饰件
一代英才赵彦昭(生卒年不详)
字奂然,唐代张掖人。《新唐书.赵彦昭传》载:"彦昭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彦昭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能文善诗,有21首诗作遴选收入《全唐诗》,是为人称颂的一代英才。
巡视河西
初唐时期河西经济走出困境,得力于武则天,发端于陈子昂。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奉旨巡视考察河西,重点是甘州,事后向武则天奏呈了《上西番边州安危事》,提出关于河西发展的远见卓识,此后张掖屯田活动蓬勃兴起。

武则天(624年﹣705年)
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立武周王朝。
《雨中耕作图》(莫高窟第23窟 盛唐时期)

"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且其四十余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时,岁收二十万斛,但人力寡乏,未尽垦发。……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取数年之收,可饱士百万,则天兵所临,何求不得哉!"
——陈子昂《上西番边州安危事》
陈子昂在奏折中提出以军垦为主的屯田建议,被武后采纳。甘州刺史李汉通"辟屯田,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充分发挥张掖灌溉农业的优势,获得大丰收,成为张掖历代屯田的黄金时期。

陈子昂(661年﹣702年)
唐代著名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妙法莲华经授记品》写经
唐代(618-907年)
1983年张掖市征集
麻黄纸,卷轴式,无轴,未装裱,墨书楷体手抄《妙法莲花经授记品第六》,以细线设天地界栏,每版28行(偶有29行),每行16-19字不等,全卷共454行,未尾款题"咸享元年四月丁西,弟子千牛,母清送,妙法莲花分卷第三"。此卷为大佛寺藏时代最早的经卷。
模印胡人牵驼砖
胡商头戴尖顶毡帽,帽顶后倾,深目高鼻,身着窄袖短衫胡服,一手揽缰牵驼,一手持棒扛肩,腿穿紧身裤,足蹬软靴,大步前行。骆驼驮物,张嘴嘶鸣,胡商牵驼迎风而进。

《丝绸之路》局部 谢振瓯
丝路驼队
中西交易的主要货品
中国: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漆器、硝石、大黄(药材名)
中亚诸国(粟特、波斯等):香料、毛毡、槟袍、马匹、宝石、金银器、琉璃料器、兽皮,药材

胡人陶俑(山丹博物馆藏)
彩绘胡人俑(甘肃庆城 穆泰墓)

唐代出土的胡佣或模印砖上的胡人形象,形象达数十种,多为深目高鼻、络腮胡。有的头梳辫发,有的头戴幞头,有的戴折沿尖顶帽,有的身着窄袖长袍,有的上身裸露,具有鲜明的异族特征。
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唐诗中胡人形象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眼紫髯须。
-(唐)张说《杂曲歌辞·苏摩遮》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唐)李端《胡腾儿》
模印骑马武士画像砖
唐代(618-907年)
张掖市甘州区新乐小区唐代墓葬出土
模印莲花纹画像砖
唐代(618-907年)
张掖市甘州区新乐小区唐代墓葬出土
模印胡人牵驼画像砖
唐代(618-907年)
张掖市甘州区新乐小区唐代墓葬出土
军事重镇
唐初,甘州的防务相当薄弱,陈子昂视察河西防务后,将安北都护府迁至西安城(今张掖碱滩乡东古城),并在删丹硖口驻军,大大加强了甘州防务。此后,武则天采纳建议,把萝泉(今张掖萝泉)守捉扩编为"建康军",移驻建康城(今高台骆驼城),由甘州刺史兼任建康军使,兼管甘州城防,甘州军事重镇的地位由此日益突出。

唐代甘州(张掖郡)军事防务概况
●唐初
张掖县:张掖守捉、萝泉守捉
删丹县:赤水守捉、同城守捉
●武后时期
安北都护府迁至删丹县境,
蓼泉守捉扩编为"建康军",甘州刺史兼任建康军使;西州交城守捉1000人移驻删丹硖口。
建康军有兵5300人,马500匹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设河西节度使,管制凉、甘、肃、瓜、
沙、伊、西七州,河西节度副使治甘州。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
赤水守捉扩编为"大斗军”
大斗军有兵7500人、马4400匹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同城守捉扩编为"宁寇军"
宁寇军有兵8500人、马600匹
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
河西兵马使驻张掖城,大斗军副使驻大斗城。
总驻军达22300人
唐代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图
安北都护府是唐朝重要的六个都护府之一,是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陈子昂提出投降部落的不稳定问题,武后便将安北都护府迁到"西安城"(今甘州区碱滩乡东古城),以利于就近监管。

"军"、"守捉"都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名,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各机构的长官称为"使"。《唐十道图》是一幅唐初的政区图,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从图上可看出,"建康军"隶属于陇右道。

唐代披铠的骑兵和步兵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武士形象
1、敦煌130窟东壁南侧壁画
2、敦煌130窟东壁北侧壁画
3、敦煌156窟前室壁画
商旅络绎
在汉唐的千年间,河西社会商业经济十分繁荣。外邦商旅不远千里,蜂拥而至,中原商贾四方云集,谋求商机。随着东方丝绸的西出,西方奇货的东进,商品市场日益扩大。隋唐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河西成为中国对外商品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敦煌壁画中的丝绸之路商旅图
卑路斯时期(459年﹣484年)正面 反面
库思老一世时期(531年一579年)正面反面
波斯萨珊王朝银币
波斯萨珊王朝(224年﹣651年)兴起后,史书多有记载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波斯文物的出土和广泛分布,反映出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古代中国与波斯之间贸易交流的密切和频繁。
萨珊王朝形势图
六世纪的萨珊人形象
萨珊王朝(224年一651年),也称为波斯第二帝国,其统治领土包括今天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巴基斯坦西南部等地。萨珊王朝见证了古波斯文化的巅峰时期,它的影响力遍及西欧、非洲、中国和印度。

敦煌壁画中的商旅图(莫高窟第103窟盛唐)
河西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从北方的草原、西部的绿洲、南面的高原、东边的黄河,各地各民族源源不断地转移迁徙,汇集于此,为本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昭武九姓
粟特人,史书上称为"昭武九姓",是隋唐时对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九姓政权的总称。据《新唐书》,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粟特是以经商为传统的民族,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策开明,粟特胡人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主角,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沟通和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初昭武九姓位置图

昭武城故址
粟特人原居于昭武城(今张掖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七世纪,唐朝破西突厥,昭武诸国隶属安西都护府。
粟特人壁画
《石崇俊墓志》拓片
入唐以后,粟特人不断迁居甘州,据唐《石崇俊墓志》载:"府君石氏,讳崇俊,字孝德,今为张掖郡人也。"石崇俊卒于唐贞元十二年(797年),其祖石宁芬为昭武九姓石国大首领,父辈于唐玄宗时入唐,落籍张掖。
粟特文字
粟特故地发现的粟特贵族聚会图
粟特文摩尼教文献(新疆柏孜克里克出土)
康国故地发现的唐代风格壁画(《诸使献礼图》)
诗咏甘州
张掖古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旅往来之所,更是唐代许多诗人吟咏赞叹的对象。开唐诗新风的陈子昂,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盛唐名家王维,中唐杰出诗人韦应物、元稹,均留下与张掖相关的千古佳作。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陈子昂
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闻道兰山战,相邀在井陉。
屡斗关月满,三捷虏云平。
汉军追北地,胡骑走南庭。
君为幕中士,畴昔好言兵。
白虎锋应出,青龙阵几成。
披图见丞相,按节入咸京。
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
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
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从军行(节选)》李昂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找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燕支行》王维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线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勁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遙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
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
,终知上将先伐谋。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
》岑参
将门子弟君独贤,一从受命常在边。
未至三十已高位,腰间金印色赭然。
前日承恩白虎殿,归来见者谁不羡。
箧中赐衣十重馀,案上军书十二卷。
看君谋智若有神,爱君词句皆清新。
澄湖万顷深见底,清冰一片光照人。
云中昨夜使星动,西门驿楼出相送。
玉瓶素蚁腊酒香,金鞭白马紫游缰。
花门南,燕支北,张掖城头云正黑,
送君一去天外忆。

《甘州遍·春光好》毛文锡
春光好,公子爱闲游,足风流。
金鞍白马,雕弓宝剑,红缨锦襜出长楸。
花蔽膝,玉衔头,
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
美人唱,揭调是甘州。
醉红楼,尧年舜日,乐圣永无忧。
民族交融
五代至元代
907年﹣1368年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占领甘州。咸亨年间,西迁回鹘的一支,在首领庞特勒的带领下,在甘州设立牙帐,进而统一河西。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元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商贸的重要城市。
唐代晚期疆域图

吐蕃军镇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七月,吐蕃攻陷甘州,至大中五年(851年),统治达七十年之久。占领河西后,吐蕃开始按军事、部落制度实施管辖,采取"计口授田"等措施,以安抚民心,巩固统治。
吐蕃扩张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国势由盛转衰,河西防务空虚,吐蕃趁机扩张。《旧唐书》记载:"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掠劫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邪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
吐蕃进犯河西示意图
吐蕃武士像(西藏拉萨大昭寺壁画)

吐蕃王朝赞普世系表
●囊日论赞/伦赞索
松赞干布/弃宗弄赞 ?-650/?一唐高宗永徽元年
●芒松芒赞/
乞黎拔布 650-676/唐高宗永徽元年一唐高宗仪凤元年
●墀都松赞/器弩悉弄 676-704/唐高宗仪凤元年一唐武则天长安四年
●墀德祖赞/弃隶缩赞 704-755/唐武则天长安四年一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墀松德赞/娑悉笼腊赞 755-797/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唐德宗贞元十三年
●牟尼赞普/足之煎 797--798/唐德宗贞元十三年一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墀德松赞 798-815/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一唐宪宗元和十年
●墀祖德赞/可黎可足 815-841/唐宪宗元和十年一唐武宗会昌元年
●朗达玛/达磨841-846/唐武宗会昌元年﹣唐武宗会昌六年

唐代阎立本绘《步辇图》(局部),描绘唐太宗李世民乘辇舆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形。
吐蕃赞普壁画(莫高窟159窟唐中期)
左一为乐庭瓌画像(莫高窟第130窟北壁 段文杰临摹),此图为乐庭瓌在天宝五年出任晋昌郡(742年﹣758年设郡)都督时所作。

张掖太守乐庭瓌抵御吐蕃入侵,坚守甘州16年。

《赠乐使君》
知君桃李遍成蹊,故托乔林此处栖。
虽然灌木凌云秀,会有寒鸦夜夜啼。
《诸公破落官蕃中制作》
别来心事几悠悠,恨续长波晓夜流。
欲知起望相思意,看取山云一段愁。
唐代张掖诗人马云奇
唐代诗人马云奇是张掖太守乐庭瓌的幕僚,在甘州居住了10多年,他参加了抵抗吐蕃的斗争,被俘后遭到长期囚禁。马云奇的诗作在敦煌文书中被发现,现存13首,多为描写山河失守、沦为囚徒后的悲痛之情。
金如意垂饰
长8.4cm。宽3.5cm,厚0.8cm,重76克。金饰呈如意形,菱形花边,一端形如葫芦,一端呈方形并在端边开一长方形带孔。正面纹饰镂空,中为桃形,边为缠枝纹。制作精美,外观华丽,富有民族特色。

菱花形折叠高足鎏金铜盘
高19.5cm,重219克。铜质,宽边,口沿呈葵花形,盘底部焊三个高足,足分两截,用子母口相连,可折叠。使用翻铸、捶探、切削、抛光、焊接、铆固、鎏金等复杂工艺,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制作水平。

带盖扳耳嵌松石金壶
高17.5cm,重709克。高颈鼓腹,侈口卷沿,假高圈足,平底。圆拱形盖,中央为杯型纽,壶盖一侧用穿钉连在壶口,另一侧是子母扣。壶肩部有凸弦纹一周,腹部一侧铆一菱花形横耳,下连单耳,横耳中央镶圆形绿松石。

唐代吐蕃时期的文物在甘肃出土极少,肃南县马蹄乡出土的唐代吐蕃文化遗物在河西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吐著时期河西的历史、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吐蕃人日常生活图(榆林窟第25窟 唐中期)
吐蕃人壁画
吐蕃推行同化政策,规定汉人的衣着服饰要遵循吐蕃人的习俗。敦煌文书《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记载落蕃的汉人"由是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
吐蕃时期佛像(藏于布达拉宫红宫)
吐蕃帛画(观音)
吐蕃时期佛教经书
菱边方形金饰件
唐代(618-907年)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收藏
玉带金饰
唐代(618-907年)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收藏
甘州归义
唐大中三年(849年),张议潮领导的归义军驱逐吐蕃守将,攻占了甘州,推翻了吐蕃贵族长达七十年的统治,甘州重新纳入唐朝的管辖范围。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156窟)
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姓氏录》一卷
回鹘原名"回纥",是唐代前期继突厥之后,崛起于漠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唐王朝多次以公主下嫁回纥可汗,可汗称肩天子为舅,自称外甥。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改回纥为"回鹘"。

回鹘牙帐
唐开成五年(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宰相句录末贺与黠戛斯相勾结,杀回鹘可汗,汗国分崩离析。咸通十三年(872年),西迁至河西走廊的回鹘首领庞特勒在甘州设立牙帐,史称"甘州回鹘"。

回纥牙帐城(九世纪遗址)
回纥汗城遗址(今蒙古国前杭爱省鄂尔浑河畔)
745-840年间的回鹘帝国
晚唐回鹘西迁路线图
葱岭西回鹘
高昌回鹘(西州回鹘)
河西回鹘(甘州回鹘)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成为甘州回鹘,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1、回鹘骑士壁画(新疆北庭故城)
2、回鹘王供养像(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45窟)
3、甘州回鹘贵族妇女形象(敦煌莫高窟61窟)
4、《回鹘王子礼佛图》(敦煌莫高窟409窟)

遣使中原
在甘州回鹘政权存在的一个多世纪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除派遣使者朝贡,并接受其册封和回赠外,同时还以"朝贡"的名义和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旧五代史·回鹘传》记载回鹘:"世以中国为舅,朝廷每赐书诏,亦常以甥呼之"。到北宋时,仍保持甥舅关系,呼为"甘沙州回鹘可汗外甥"。
清乾隆《皇清职贡图·高台县番目扎势敦等所辖黄番》

回鹘后裔
裕固族是回鹘人的后裔,自称"尧乎尔"。近世以"裕固"作为族名,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

族名变迁
唐 回纥、回鹘、甘州回鹘→
宋 甘州回鹘、黄头回鹘→
元 撒里畏吾→
明 撒里畏兀尔→
清 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尔黄番→
现代 裕固
甘州回鹘
唐末五代之际,长期受回鹘人统治的黠戛斯人起兵反抗,回鹘被迫迁徙,其中一支占据甘州,称为"河西回鹘"(甘州回鹘)。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鹘败于党项人李元昊,退到柴达木一带游牧,称为"撒里畏兀"。南宋时,蒙古部落进驻此地,两者融合。明代史书把这部分回鹘人和蒙古人统称为"撒里畏兀尔",今张掖裕固族起源于回鹘。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维吾尔族的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有18个辅音字母及5个元音字母。
回鹘文字母表
回鹘文钱币
敦煌研究院藏回鹘文文献 背面 正面
回鹘文《玄奘传》
由别失八里人胜光阇梨都统翻译,现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法国吉美博物馆和柏林等地。
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残叶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的回鹘文译本由无念根据汉文本翻译,由两个册子组成。1907年斯坦因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第181窟(即现在敦煌研究院编第464窟),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

回鹘文佛教韵文诗
1988年﹣1995年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佛教内容的押韵诗歌。诗歌明显具有佛教徒发愿文内容,对于研究回鹘的佛经翻译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回鹘文书(复制品)
唐代(618-907年)
原件藏国家图书馆
黑河建桥碑
西夏乾佑七年(1176年)
张掖市新墩乡下龙王庙采集
西夏郡府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五月,党项族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夺取甘州,进而统一河西。西夏建国初,张掖设甘肃监军司,1037年升甘州为镇夷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设宣化府,针对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宣抚感化。党项族崇尚佛教,大力发展生产,使张掖成为西夏的粮仓和牧业基地。

西夏疆域图(公元1111年)
西夏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部分地区。

李元昊(1003年﹣1048年)
党项崛起
党项族在唐初开始强大起来。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后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子孙三代经营,称雄西北,建立西夏。
公元1028年李元昊攻破甘州回鹘,进而统一河西,于1038年建立西夏。
白釉印花卉纹碗
西夏(1038-1227年)
1970年张掖城区五凤楼出土
撇口圆腹,浅圈足,足端平削。胎质坚硬,作灰白色,胎壁轻薄,内壁印有两折枝菊花纹。先施化妆土,后施玻璃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作半釉,下半部露胎,碗内底留有叠烧痕迹。该器应为西夏回民巷窑产品,是研究西夏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西夏文"首领"铜印
西夏(1038-1227年)
1989年张掖市民乐县出土
西夏军印,呈正方形,有方柱形背纽,背纽下部有用于系带的圆孔。印文为白文九叠篆书体西夏文"首领"二字,线槽较深。背纽顶端阴刻西夏文"上"字,背纽左右两侧阴刻西夏文楷书两行共八字,为铸造年代和地点。民乐在西夏属宣化府,统辖走廊通向青藏高原要道,此印为当时军官印,弥足珍贵,是研究西夏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兰州市博物馆也有:
20240915中秋节D1兰州市博物馆(下)
西夏文经卷 
西夏文佛经
西夏文青铜刀 
西夏"天盛元宝"钱币
西夏文"首领"铜印(张掖民乐县出土)
西夏国师像(榆林窟第29窟)
男供养人三身(榆林窟第39窟)
西夏官员装束(武威西夏墓出土)

大佛寺
西夏崇宗李乾顺时期,国力鼎盛,永安元年(1098年),修建张掖大佛寺。寺内安放的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卧佛长34.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教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教改宏仁寺。

西夏崇宗李乾顺(1084年﹣1139年)
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大佛殿

张掖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
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右手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侧身而卧,双眼半闭,嘴唇微启,形像丰满端秀,姿态恬静安详。胸前饰斗大"5"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像,姿态谦恭,表情各异,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整组造像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神态自然,栩栩如生。
西夏一百零八塔林(位于宁夏青铜峡市黄河西岸)
石雕天王像(银川西夏皇陵)
吹角党项俑
西夏石刻既有唐代石刻的沉厚力度,又有宋代造像的细腻和严谨,同时也不乏民族习俗的流露。题材多样化,如有石望柱、石像生、碑刻、人像石座、石马、莲花柱础等。
彩绘双头佛像
文殊山石窟弥勒经变壁画(张掖肃南县)

西夏统治者提倡信仰佛教,全面接受了佛教思想体系。因而,佛教在西夏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和西夏政府大力提倡的儒学思想并驾齐驱。
西夏兵制
西夏军队有中央直辖与地方驻军两种。地方驻军在全国分设有左、右厢共十二个监军司,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等官员,由党项贵族担任。

党项武士佣
铁拒马
拒马的起源较早,《古今事物考》上说"拒马始于三代"。铁拒马是可移动的低矮短截的铁栅栏,多设置在城池和交通要道,起到隔离防御的作用。

西夏铁拒马
《武经总要》中绘制的"拒马枪"
铁拒马
西夏(1038-1227年)
1998年张掖市小河乡柳树寨村出土
西武当瓷窑址
位于甘州区龙渠乡西武当山北,窑址共14座,分布面积2平方公里。窑址周围堆积炉渣,遗留有大量黑瓷、白瓷片,器型有碗、盘、碟、罐、盆、壶、钵、盂、缸、灯等,年代上至西夏、下及明清。
西夏瓷器
器型以扁壶、四系瓶、大口缸、帐钩等最具特色,多为黑、褐、白釉,瓷胎呈浅黄色,装饰手法以剔、刻釉为主,纹饰以牡丹等植物纹居多,纹饰简洁、色泽莹润,风格粗犷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黑釉剔花纹缸
通高75、口径57、底径27厘米。2001年,肃南县沙河镇牧民羊圈出土。大口,鼓腹,平底,近底处有一小孔。通体施黑釉,腹部剔刻大叶海棠花,是目前所见器型最大的西夏瓷器。

白釉印花卉纹碗
1970年甘州区五凤楼出土,碗内壁刻划缠枝牡丹花,纹样生动。此碗胎质、釉色和造型与中原地区白釉瓷器类似,是一件西夏瓷器珍品。
五凤楼老照片
大德年官造玉壶春铜瓶
元代(1271--1368年)
1991年张掖市碱滩乡老人坝村十一社赵学金捐赠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
建立行省
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推行"汉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改革,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过程,他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元代行政区划图

甘肃行省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全国设中书省及十一个行中书省,其中甘肃行省治所甘州(1281年),又为蒙古世系豳 王封地。这是以"甘肃"命名地方政区之始。

人物鹿鹤纹铜镜
宋(960-1279年)
1986年张掖梁家墩乡出土

骑马武士铜牌
元代(1271-1368年)
山丹县博物馆收藏
元代甘州路位置图
元至顺元年(1330年)时,甘州成为甘肃行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忽必烈在甘州路设置河渠同知等官,办理农田水利,清淤修渠,发展农业,"民之归者户四、五万"。

民乐乃家崖村一带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蒙古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的地方,据《民乐县志》记载,这里原有蒙古族多尔之伽、八都什伽兄弟的后裔在此生活。

元代中书省相关文书
八思巴(1235年﹣1280年),元代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学者,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法主,被忽必烈尊为国师。
●八思巴创制了蒙
古新字﹣﹣八思巴文,主要应用于官方
文件。伴随着蒙元帝
国的消亡,八思巴文亦被逐渐废弃。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张掖民乐县乃家崖村出土)
●八思巴铜像
●《八思巴文百家姓》
驿站
唐代在黑水国(时称"张掖故城")设立了巩*驿;后来,巩*驿被西夏和元朝沿用,元代在黑水城设立过"巴剌哈孙驿",民间称之"西城驿"。
元代驿站示意图
河西商埠
元代甘州路为甘肃行省省会,是河西的驿道中枢,也是经销茶叶的转口城市。主要有米粮市、皮毛市、牛马市、骆驼市、珠宝市及人市(买卖奴隶),商业主要控制在贵族、官僚、色目人手中。
多元宗教
元代是各种宗教并存的时代。随着蒙古统治者的汉化,中原地区的佛教逐渐被接受。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亦同时得以进一步发展。

元大德九年(1305年)佛像
元代《重修文殊寺碑》拓片
(又名"元太子碑"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藏)
元玉雕纹纽
四件玉器,外形呈方圆,平底,大小基本相同,整玉镂雕而成,色分青白。雕刻题材以珍禽异兽、祥瑞植物为形,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天鹅、鹭鸶纹纽",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刻画鹭鸶、天鹅鸟在河塘中嬉戏、撒欢的自然情景,寓意着"荣禄登堂、富贵吉祥"的美好意愿,生活情趣浓郁;"灵芝蟠螭纹纽",以灵芝、蟠螭为表现内容,描绘的是一幅想象中的奇妙境界,形意俱到地使其成为"富贵如意、长盛不衰"的象征之物。每件器物小巧玲珑,别致典雅,图案装饰兼具了绘画和雕塑的两种特性,雕刻手法独特。镂空与浮雕融汇贯通,细腻和粗犷并举,虚实结合,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整体结构和谐均衡、完美绝伦,是玉雕中的经典之作。

青玉荷塘鹭鸶纹纽
元代(1271-1368年)
1970年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
青玉荷塘鹭鸶纹纽
元代(1271-1368年)
1970年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
白玉灵芝蟠螭纹纽
元代(1271-1368年)
1970年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
白玉海青天鹅纹纽
元代(1271-1368年)
1970年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
皇城遗址
元代所筑皇城故城,位于张掖肃南县皇城镇东南的皇城村,分南、北两城。城内有宫殿建筑遗址,规模宏大、装饰不凡;有两道护城河和凹凸状的墩台,建筑形制十分独特。皇城滩水草丰盛,宜畜宜牧,自古以来为兵家要地。

张掖元代皇城遗址
根据《元史》、《永昌县志》记载,皇城原为永昌王只必帖木儿所筑的牧马城和避暑宫。只必帖木儿是元太宗窝阔台的孙子、蒙古汗国宗王阔端的第三子。
元代丞相迁徙甘州
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脱脱之父马札儿台被弹劾,从元大都(今北京)迁徙到甘州,脱脱随行照料其父。今张掖民乐县永固镇姚寨村有200多口脱姓人家,便是马札儿台的后裔。

脱脱(1314年﹣1355年),字大用,元代末期著名政治家,与其父马札儿台先后担任过中书右丞相。主修《辽史》、《金史》、《宋史》。

蒙古贵族生活场景壁画
窝阔台汗加冕礼图
1274年,马可.波罗由肃州抵达甘州,进入河西走廊,在甘州停留一年后离去。《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
甘州是一大域,即在唐古忒境内,盖为唐古忒全州之都会,故其城最大而最尊。居民是偶像教徒、回教徒及基督教徒。基督教徒在此城中有壮丽教堂三所。偶像教徒依俗有庙宇甚多,内奉偶像不少,最大者高有十步,余像较小,有泥塑者,有石刻者,制作皆佳,外傅以金,诸像周国有数像极大,其势似向诸像作礼。
--《马可.波罗行纪》第六十一章 冯承钧译

《马可波罗行记》中的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行记》封面
元代甘州画师史小玉在敦煌真高窟绘制
《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场景
敦煌莫高窟

史小玉与《千手千眼观音》壁画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第3窟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壁画"为元代甘州画师史小玉所绘,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
史小玉所绘《千手干眼观音》壁画(莫高窟第3窟)
府城遗韵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掖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为河西走廊"襟喉锁钥"之地。明朝初年,甘州设茶马司。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置甘州府,张掖既是府城治所,又是甘肃提督驻地,也是清代保证西北用兵的重要军需基地。明清两代,甘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建设日臻完善,文化教育繁荣鼎盛,始有"金张掖"之美誉。
明代九边重镇示意图
茶马互市
明朝初年,甘州设茶马司,负责管理甘州茶马互市。作为明王朝控制边关的手段和西部少数民族之间沟通的枢纽和桥梁,茶马司在发展经济、保境安民、民族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初,朝廷在甘州的古城、洪水、红崖等处设立苑马寺,以补给和改善军备,充实边防。
明初西北四大茶马司分布图
甘肃茶马司(永乐十一年设)
西宁茶马司(洪武三十年设)
河州茶马司(洪武七年设)
洮州茶马司(洪武七年设)
双龙耳衔环铜壶
明代(1368-1644年)
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
宣德铜炉
明代(1368-1644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北茶马古道路线图
茶马交易比价表
边塞重镇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都督宋晟扩建张掖城。明正德二年(1507年),都御使才宽建镇远楼于城中央,"街巷准此环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巡抚都御使杨博与甘肃镇副总兵吉象,巧借天险,修山南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抚都御史陈棐,修筑"扼边六险",创造"守城六将"防卫器械,研制"破虏三车",张掖军事防御称雄河西。

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申用懋绘九边图》甘肃镇城部分

甘肃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镇守地区相当于今甘肃嘉峪关以东、黄河以西和青海西宁市附近一带,总兵官驻甘州卫。甘肃镇位于九边的最西端,明孝宗曾对臣下说:"盖以本朝边境惟甘肃为最远,亦惟甘肃为最重。祖宗于此屯兵建阃,非但制驭境外之生夷,亦以抚绥境内之熟羌也。"甘肃镇在明朝的边防体系和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陕西行都司卫所列表
陕西行都司(1379年﹣1644年)
甘肃镇(1393年﹣1644年)
●分巡西宁道(治甘州)
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山丹卫→高台千户所
●凉州守备道(驻凉州)
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庄浪卫→古浪干户所
●肃州兵务道(驻肃州)
肃州卫→镇夷千户所
●西宁兵备海
(驻西宁)
西宁卫

张掖山丹县三十里堡长城(明代)
明代长城
明长城栣木:
栣木是筑土坯墙时使用的木头,插在城墙之内,起到加固的作用。
杨博
(1509年﹣1574年)
山西蒲州人,明代名臣,曾任右金都御史,巡抚甘肃。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杨博在人祖山口内建山南关,此关成为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蒙古的要隘。
巡抚都御史杨博

山南关遗址
山南关简介
位于张掖城东北40里处的人祖山峡谷,两峰夹峙,大道中通,状如居庸,是蒙古通往甘州的唯一门户要道。万历元年(1573年),钦差阅视边务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都御使王遴巡视人祖山(山南关)防务,与甘肃巡抚廖逢节作诗唱和,并刻石纪念。

山丹峡口"锁控金川"题壁(甘肃巡抚陈棐题写)
移民屯垦
明朝初年,张掖各卫所移民屯垦,实行"属兵于农"的屯田制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州城内修建东仓作为军粮基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甘州五卫有田7584项。

明代粮仓版画(选自明代王圻《三才图会》)

张掖明代粮仓﹣﹣东仓
东仓,又称永丰仓,位于张掖市区东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清光绪年间,建廒房22座。东仓现存建筑为四合院式,坐东面西,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廉房占地面积4659平方米。每座房面阔五间,长17.8米,进深三间,宽11.3米,每储粮约25万公斤至40万公斤。张掖东仓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粮仓。
明代河西军屯地亩与人口统计表
张掖稻田远景

观刈稻诗(明)郭绅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
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
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

万历元年钦差王遴巡视山南关碑
明代(1368-1644年)
2016年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乡人祖口山南关遗址东北侧山梁采集
永乐"奇"字号铜炮
明代(1368-1644年)
张掖西城门护城河出土
孩儿枕
明代(1368-1644年)
1983年张掖征集
形为一古装童儿,头扎总角,伸颈仰首。颈戴长命锁,身穿对襟袄,双臂交叉抱于肩,双肘双膝触地,腰背形成弧形枕部,作躬腰前伏状,神态活泼天真。造型生动,构思独特,神形兼备,实用美观。
龙泉窑豆青釉印纹荷叶盖罐
明代(1368-1644年)
1982年张掖梁家墩乡(现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墓葬出土
直口、短颈,鼓腹下敛,矮圈足,足墙厚实。盖如倒置的荷叶,盖沿作叶瓣自然反翘状,盖顶有蝌蚪纽。胎体厚重,作青灰色。肩部印卷叶纹,颈部印仰莲瓣纹,腹部均匀地模印成竖条纹。盖顶也印有莲瓣。盖内圈足内露胎,其余全施豆青釉、釉层硬厚、有流釉现象,露胎处是铁锈红色。
龙泉窑豆青釉刻花卉纹碗
明代(1368-1644年)
1980年张掖梁家墩乡(现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墓葬出土
明代骑兵(选自明万历《平蕃得胜图》)
明政权为充实军事力量,非常需要马匹;而马匹的唯一来源地在青藏高原,恰好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饮茶。于是形成政府严格控制下的茶马贸易。
蒙古与明朝互市图(【美】艾梅霞《茶叶之路》)
西北以肉食为主的蒙、藏等少数民族,常年吃奶酪、牛羊肉,身体燥热,必须饮用一定数量的茶才能体爽无病。因此茶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
军政辖防
清顺治二年(1645年),陕西总督孟乔芳率清兵占领甘州,张掖仍为甘肃镇治所。雍正三年(1725年),张掖设置甘州府,下辖张掖、山丹、高台三县,后又分设东乐分县和抚彝厅。清代甘州府城为甘肃提督驻地,"四面番回"、"华夷交会",是中原通往西北边陲的重要军事通道。

允禵(1688年﹣1755年)
康熙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曾驻守甘州。

年羹尧(1679年-1726年)
曾任川陕总督,驻守甘州。

甘州提督以下官兵年薪俸表(选自清乾隆《甘州府志》)
清代甘州府武将人物列表

高孟
字浩然,甘州城东高家河湾(今甘州
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生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博。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战功升为守备,不久后升为延绥总兵。复征滇南,平定吴三桂叛乱,改为宁夏总兵,后任凉州总兵。高孟年老请归故里,在张掖城内大兴土木,修建高府,至今犹存。

康熙三十年敕诏为高孟建造的总兵府
清代武举考试流程图
兵部按次授予官职

阎相师(1700年﹣1762年)
字锦棠,又字渭阳,出生在甘肃高台,年轻时文韬武略,长期从征西北边陲,戎马一生。乾隆年间任肃州镇总兵、安西提督、甘肃提督,皇帝赐封太子太保,晚年居于高台天城。《清史稿》、《满汉名臣传》有传。

阎相师曾参与平定回部的战争。
图为乾隆时期郎世宁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局部
塞上江南
清代,张掖为甘州府、县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城内官邸衙署、寺观书院、楼台亭榭、商号市场等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往来商贾云集,边塞交易频繁,成为清廷在西北用兵的军需总汇之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教育繁荣鼎盛,"金张掖"之誉名扬宇内。

黑河岸边的稻田
《插秧图》(选白清代《授时通考》)
明清的张掖,大力发展军屯民垦,浚河开渠、境内水网密布,沃土连片,农业生产臻于鼎盛,莫定了"金张掖"的物质基础。
清代《张掖渠图》
左宗棠设立西征粮台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奉命西征新疆,后在此设置西征粮台,采办粮食。左宗棠在甘州期间,组织民众开渠灌田,扩建河西粮道,路旁遍植杨柳,时人称为"左公柳",并赋诗赞道"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西征新疆

苏宁阿力保黑河水源
苏宁阿,乾隆时任甘州提督军务。当时有外地商人获准在黑河发源地之一的八宝山开采铅矿,苏宁阿为保水源清净,毅然奏请朝廷禁止开矿,获得嘉庆皇帝的赞许:苏宁阿离任时,甘州百姓聚集相送,并为其建立生祠。
《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苏宁阿著
甘州晋商
晋商是清代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晋商除创立和发展了享誉全国的票号外,在茶叶贸易上运销地区包括了湖南、广东、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等省以及俄、英等国。晋商往来贸易活跃并促进了清代张掖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张掖山西会馆山门
清代甘州城市场分布图

清代的张掖商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官府准许商贩往西北两路军营贸易,民族贸易十分活跃。甘州府内有市内交易,也有乡下集镇贸易,有钱物交易,也有用农牧产品交换。有米粮市、炭市、菜市、木头市、房笆市、油市、麻渣市、苇席市、骡马市。还有众多的店铺,出售布、絮、裘、褐、毡、毛、皮及铜、锡、铁器等日用品,仅光绪年间张掖的山西帮号即有44家。
甘州的山西票商老照片
清末山西商帮

山西汾阳县银锭(甘州区出土)
兰州亘盛裕银锭(甘州区出土)

清代银锭简介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有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清中晚期一两银与现在人民币对比价为1:150-220元。
张掖驿道老照片
分隔槽银饼、榆次县银锭
清代(1636-1912年)
2008年张掖市甘州区广场西区出土
张掖钟鼓楼模型
2017年甘肃省永靖县木工非遗传承人制作
铁佛
明代(1368-1644年)
2013年捐赠
万寿寺木塔旧影(拍摄于1935年)
"甘州有几条街的风景很别致,房屋雕梁画栋,很是精致,有一座俯瞰全城的高九层的木塔。"
--(瑞典)斯文·赫定《丝绸之路》
发卡
民国(1912-1949年)
1988年张掖征集

蝶形玉佩
清代(1636-1912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玉如意
民国(1912-1949年)
1994年张掖市选矿厂征集
南大街(乔池.黄理逊拍摄于1910年)
"登鼓楼,览全城形势,俯瞰市肆繁密,绿树丛郁,屋宇皆平顶,每户以木栏相隔,望衡对宇,人都步行其上,另成一屋顶世界。"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

玉印、墨玉碗、八棱形方砚、墨玉方孔币、花卉形石砚、八棱形方砚、青玉饰、龙纹紫石砚、双龙纹青白玉璧
甘州府城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张掖县知县富斌用朝廷拨款加固张掖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甘肃提督张永清、甘州知府诚瑞、张掖县知县张心镜等人筹款补修。从此,张掖城垣完固,城内官邸、衙署、道观、寺院、庙宇、学堂、庭院、王府、民宅、商号、市场等鳞次栉比、星罗棋布。清人赞叹:"一城风光,半城塔影,苇席连片,古刹遍地。"

张掖钟鼓楼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位于张掖市中心,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

乾隆时期《甘州府城图》(选自《甘州府志》)
甘州大佛寺
五凤楼
舍利塔
天主堂
清代文学家、戏曲家李渔(1611年﹣1680年)
《甘泉道中即事》
其一
一渡黄河满面沙,只闻人语是中华。
四时不改三冬服,五月常飞六出花。
海错满头番女饰,兽皮作屋野人家。
胡笳听惯无凄惋,瞥见笙歌泪转赊。
其二
朔风吹度雁门秋,驻近祁连部落稠。
开国艳称元太祖,属藩犹似汉诸侯。
煎茶款客烧牛粪,载货经商斗马头。
捧鼻烟双手递,天然浑厚古风流。

林则徐
(1785年﹣1850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五至九月初四,林则徐在流放新疆伊犁途中,行经甘州,当地志士仁人热情予以款待,林则徐在日记中详细纪录了在甘州的行程。
文风昌炽
张掖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孔道,清代张掖文化及人文精神具有开放兼容的忧势和渗透包容的特性,在此背景下张掖出现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人文珍品。

明清以来,张掖出现了一些较有成就的画家,其中著名的有贾式古、张心斋和周家惠、周家志兄弟、冯琳等。民间音乐家王珊苔,猜通琴艺,造诣高妙。
近代,林则徐、李銮宣、裴景福、罗家伦的诗文脸炙人口。吴可读、阎汶、左宗棠、龙锡庆、曹设的散文不仅记录了历史重大事件,而且也有骇世醒俗之言。

清代张掖画家冯琳《雄鹰图》

清代张掖姐妹诗人陈秀全、陈秀勤诗作
《寒柳》陈秀全
西风无复小蛮腰,依旧亭亭擅六桥。
翠入三春眉占尽,霜深九月黛全销。
已知金好埒游人少,何处莺梭逐马遥。
万木欣欣原有候,阳和先动碧柔条。
《冬雨夜坐》陈秀勤
冬寒楼上下簾齐,把卷灯前看旧题。
远听钟声何处寺,桃花庭院雨凄凄。
粉彩瓷塑坐狮像
清代(1636-1912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青田石荷叶洗
清代(1636-1912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青田石圆雕,器物造型为一两端卷起的荷叶形洗。在荷叶的一端中部,雕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另一端荷叶外侧有伸出的叶茎,青翠欲滴,极富动感。
魁星点斗铜造像
清代(1636-1912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黄铜铸造,俗名"魁星点斗"。造型为魁星,赤裸上身,呈赤足奔跑状,右腿直立,踩于鳌头之上,器形小巧别致,人物生动活现,反映出金榜科第,独领风骚的竞争思想。
龟鹤千寿铜烟瓶
清代(1636-1912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由龟和鹤两部分组成。下为神龟,作爬伏状。上为仙鹤,作顾盼状,口缘细长,衔一枝寿桃,桃枝一端作烟嘴,振翅欲飞。纤长的双腿立于龟背之上,背负灵丹药葫芦,葫芦身部上侧穿凿一圆孔,为装烟丝所用。器物思之灵动,致以其表,生动活泼,匠心独具,展现了制作者独有的审美情趣。
大汉十年未央宫东阁瓦砚
石雕田园风光画板
清代(1636-1912年)
1987年张掖县文化馆移交
砚以汉板瓦为材料刻铭而成,布纹经纬清晰可辩、中间有汉隶书体"大汉十年未央官东阁瓦、即候萧何监造"铭文,字迹凸出瓦面,为范模铸就。瓦背凸弧,中间刻长方形砚窝,上方依沿雕半弧凹槽以当墨他,两边阴刻有篆体八言联句"制古瓦供芸窗清玩,作新铭为燕翼珍藏"。
河西走廊最早的图书馆雏形张掖尊经阁(现已不存),曾经入藏永乐大典副本。(据明代巡抚陈棐《陕西行都司儒学尊经阁贮书记》)
《甘州府志》中"尊经阁"示意图
明清时期张掖书院一览
甘泉书院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天山书院 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
南华书院 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躲得书院 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河西讲舍 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题甘泉书院八咏》
清.高缙
集贤堂
楚楚冠裳济济才,斗山峻起仰鸿裁,
皋比坐拥谈经处,网取英雄入彀来。
锄经堂
礼耕义耨几经年,笔可为锄纸可田。
良莠尽除培谷种,菑畲亩畔意绵绵。
三台阁
耸起凌霄画阁开,五云咫尺接层台。
三升早兆三鳣瑞,会见文星接上台。
灌书园
闲从六艺漱群芳。活水源头泽最长。
万卷浸淫波万斛,簇新花样绽奇香。
爽心亭
小亭爽气透玲珑,远豁襟怀八面通。
纤翳无从乘隙入,洒然心地玉壶清。
甘泉楼
城上高楼城下泉,虹辉倒影入灵渊。
潺湲一脉翻三汲,浪里鱼龙尽跃川。
玩书楼
结栏登楼共玩书,五车二酉尽深储。
个中咀嚼多滋味,采藻纷披触绪余。
双苇湖
苍苍白露结秋霜,绿苇池塘夹两行。
葭里伊人堪想象,溯洄宛在水中央。

甘泉书院图(选自清乾隆《甘州府志》)
大事记

●夏商(约前2100年~约前1100年)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张掖属雍州,西戎活动于此。
●周(约前1100年~前256年)
✔周穆王十三年,穆王西巡,经张掖北上居延。
✔春秋战国时期,张掖是乌孙、月氏的游牧场所。
●汉(前206年~220年)
内容过多,以滚屏列示,以下不全:
✔前元六年前174
年匈奴攻破月氏,张掖属匈奴右地。
✔武帝建元三年前1
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元狩二年前121
年霍去病河西之战获胜。
●晋
(265年~420年)
✔后凉太安元年(386年),张掖太守彭晃谋逆,吕光率兵围张掖城二十天,平息叛乱。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段业建立北凉国,建都建康(今骆驼城遗址),任命沮渠蒙逊为张掖太守。
✔北凉天玺元年(399年),法显和尚由长安往天竺取经,次年(400年),至张掖,北凉王段业留之数月。
✔北凉永安元年(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建都张掖,改元永安,仍称北凉。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北凉玄始九年(420年),沮渠蒙逊引兵杀西凉王李歆于蓼泉,史称『蓼泉之战』。
✔北凉永和元年(433年),沮渠蒙逊死,沮渠牧健立,改元永和。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攻克姑臧,北凉亡;移凉州于张掖,称西凉州。
✔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年),改西凉州为甘州。
●隋
(581年~618年)
内容过多,以滚屏列示
●唐
(618年~907年)
✔贞观元年(627年),天下分为十道,甘州属陇右道受河西节度使节制,治所张掖,领张掖、山丹两县。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西行印度取经,路经甘州。
✔武后长安元年(701年),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
✔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河西地震,庐舍毁坏,甘州尤甚。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攻陷甘州。
✔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起兵收复沙、瓜、伊、西、肃、甘、兰、鄯、河、岷等十一州,河西复归于唐。
✔大中十年(856年),回鹘庞特勤部进入甘州界,皇帝册封其首领为『怀建可汗』。
✔咸通十三年(872年),回鹘攻陷甘州城。
●五代
(907年~960年)
内容过多,以滚屏列示
●宋
(960年~1279年)
✔乾德三年(965年),甘州回鹘達使进贡,宋太祖赵匡胤召见来使。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被立为太子,甘州属党项。
✔西夏大庆元年(1036年),甘州置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
✔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创建大佛寺于甘州城内,崇宗李乾顺赐名『卧佛寺』。
✔西夏乾祐七年(1176年),黑水河桥建成,立《黑河建桥敕碑》。
●元
(1271年~1368年)
✔西夏宝义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入河西,遣将军察罕攻破甘州。
✔中统三年(1262年),甘州饥荒,以课银1500绽赈济贫民。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任命董文用为中兴等路行省郎中,在甘州开垦水田,扩种水稻。
✔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政府改甘肃路为甘州路。
✔至元十一年(127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甘州,《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关于甘州宗教和婚俗的见闻。
✔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甘肃行中书省,治所张掖。
✔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张掖肃南文殊寺,立《重修文殊寺碑》。
●明
(1368年~1644年)
内容过多,以滚屏列示
●清(1644年~1911年)
✔顺治二年(1645年),陕西总督孟乔芳率兵平定甘肃。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重刊甘镇志》出版。
✔康熙二年(1663年),置甘肃提督军门于甘州,节制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胤禵坐镇甘州。
✔雍正二年(1724年),设甘州府,下辖张掖、山丹、高台三县,罢陕西行都司及诸卫所。
✔雍正二年(1724年),川陕总督年羹尧为化解各地水事纠纷,首立『黑河均水制度』,永为定例。
✔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商赵世贵等人集资,在关帝庙基础上建成山西会馆。
✔乾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
✔乾隆十五年(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称抚彝厅)。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张掖知县王廷赞重建『甘泉书院』,立《重建甘泉书院碑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钟赓起纂修的《甘州府志》出版。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西行途中过张掖,留有诗篇。
✔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奉命西征新疆,在张掖修复河渠、修路植树,造福地方百姓。
参观结束。张掖市博物馆只有张掖古代史的展览,并无近现代史和临展。

在展厅间转移时,看看文创品和馆内宣传。今天馆内纸质资料发完了,正好可以看看重点文物有哪些。
两幅字画未见。
别忘了盖章,不过章子就一般般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