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国庆D4咸阳博物院(古渡景区)

文摘   2024-12-19 00:04   宁夏  
这就是咸阳博物院的古渡景区,南临咸阳湖。
送元二使安西
渡头欸乃
兵车行
单骑退敌
绕到博物馆的入口,在北面路边。
参加国庆活动,得明信片奖品。
古渡追忆
一叶扁舟,一根竹篙,三三两两的过客,成就了古渡最初的风貌。一个码头,一个集市,一个关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在城市的社会风貌。一个王朝的更替,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繁荣,诉说着人间的沧桑与悲欢离合。
咸阳境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沿岸渡口星罗棋布,尤以渭河中的咸阳渡最著名,史称"秦中第一大渡"。渡口昼夜船艇密织、车马喧闹,往来行人络绎不绝。绿水环绕,烟波浩渺,莺啼翠柳,鱼戏红莲,美不胜收的咸阳古渡是丝绸之路第一渡,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咏诵。
古渡何为
渡也叫津,渡口也叫津口。古渡,是早期人类生活中用船只涉水渡河,运送人、物到对岸的交通方式及因此形成的特定地点。古渡位置相对固定,一般设置在人口稠密、来往繁忙的交通要道。古渡,在促进人类社会往来,推动人类生产生活从小农经济向商业经济迈进中发挥着纽带、桥梁的作用。
古渡类别
古渡按其性质分为私渡和官渡。私渡又分为撑渡、绳渡和野渡;官渡又分为大船驳渡、浮桥过渡和船桥并用。
私渡
[撑渡]
古代的渡口,最早由私人在交通要道设置,往往一人一船,独自看守,渡载行人。大多不计报酬,随叫随到,有的客人过河后,象征性给船家一些钱物。这种撑渡渡口一般较小,摆渡灵活,带有私人救助的性质。
●明代 . 唐寅《金昌亭送别图》中的"撑渡"

[绳渡]
绳渡就是在河水平缓、河面较窄的渡口两岸的巨石或大树上系一条横截河面结实的铁链或绳索,链索穿上铁环将小船一边系住,船在水流下方与绳平行。渡载时,船家不用篙桨,只用手抓着横截河面的链索就能轻松的以直线距离将客人渡过河去,这种摆渡安全、便捷,但不适于大型渡口。
●近现代.吴一条《渡口》中的"绳渡"
[野渡]
私渡中最浪漫的要数"野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悠悠渡口,无人看守,只留一叶小舟,系牢岸边任急流冲荡,行人无论风雨日出,白天夜晚来到渡口,便可自解小船,弄流穿波,自个儿渡过河去。
官渡
[大船驳渡]
官渡摆渡最基本的方式
就是用厚、重、宽大的船体进行驳渡。既可载人,亦可载物,需要专门的船夫共掌舵划桨。渡口除了有摆渡工具船只外,还建有船舶可以靠岸装卸货物的码头。过渡也有时间限制,一般日出开关摆渡,日落闭关罢渡,客商行人驻店歇宿。以这类方式存在的渡口,后来往往都成为大都市。
●明代.文伯仁《秋浦送别图》中的"大船驳渡"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大船驳渡"
[浮桥过渡]
官渡的另一种方式是由官家或地方在河面上用一组小船搭起的浮渡桥。这种摆渡可以看作渡向桥过渡的最初形式。
●清代·江萱《潞河督运图》中的"浮桥"
[船桥并用]
官渡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渡船与便桥并用组合。人们根据河流水性的季节性变化,秋夏汛期在渡口用船摆渡,冬春枯水期,搭建便桥,让行人车马从便桥上通过。或者在水势宽大的河面用舟渡,在水窄浅的地方用便桥渡,等到来年汛期河水大涨时,将简易的便桥拆除,咸阳古渡,即采用这种渡河方式。
●法国铜版画《白河上的船只与浮桥》
渭河古渡
咸阳,秦帝国的都城,汉、唐京畿重地,独特的历史地位,使咸阳境内文化遗物类别丰富,典籍储藏浩如烟海。这些不同版本、不同体例的文献典籍,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咸阳古渡昔日的繁华不复存在,但透过这一册册厚重的典籍,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里,在文人墨客的题咏里,我们依然还能感受到古渡昔日之繁华,咸阳民风之淳朴。
渭河古渡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中华大地,水网纵横。黄河、长江、运河等重要水系,历史上都曾有过许多著名古渡,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在历史的长河中,渭河流过了岁月的跌宕,繁衍了文明的辉煌。咸阳境内,渭河横贯东西,泾河由西北贯穿东南,水上交通便利,沿岸渡口繁多,在自然和人为的兴废中,曾出现过著名的安刘渡、中桥渡、庵阳渡、两寺渡、西闾渡(仇里渡、麻寺渡)、咸阳渡等重要渡口。这些星罗棋布的渡口,见证了历史的浮沉消长,也亲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两寺渡]
因渡口北岸有两座寺庙而得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前,沣河上的三里桥是木桩桥,常被水冲坏,西路车马往返,多由长安的文昌桥过沣,抵两寺渡渡渭。因此,明、清两代,两寺渡颇为繁荣。清光绪八年,三里桥易为石柱桥,往来车马不用折南行,两寺渡便成为一小渡口。1964年停渡。

[普济渡]
原址位于武功县普集镇。唐末,此地人以摆渡为生,从不勒索过往行人,群众称为普济渡,取菩萨普渡众生、救人危难之意。后此地逐渐形成集市,清初设普集镇。

[黑水渡]
位于长武县亭口乡附近。明万历《邪州志》载:"有黑水渡通平凉、固原至甘肃诸路。夏秋泛涨水甚汹涌,然风浪巨从不没船只。冬寒至则搭木桥,以便过渡材木。"1934年5月国民政府续修西兰公路,在亭口旧街黑河上修建石台木面桥之前,亭口黑水渡仍为陕、甘两省交通要津。
[嘉麦渡]
在今渭城区窑店乡孙家南,是西汉初期的渡口。始名安刘渡,是通向汉惠帝安陵的渡口,亦叫嘉禾渡,因汉时在此地渭水北岸建了一座大仓库,叫嘉禾仓,今之仓张村,可能就是嘉禾仓的故址。唐改名为嘉麦渡,以地产嘉麦而得名。

[麻寺渡]
原为西汉时通向汉武帝茂陵和汉昭帝平陵的大渡口。因地处长安之西,故名西闾渡。东汉中期,平陵都督苏谦告发了美阳令李属勾结宦官具瑗贪暴害民的罪状,反遭杀身之祸。苏谦之子苏不韦,只身潜洛阳,杀李属全家替父报仇。返回路过渡口,两岸船工因敬仰苏谦为人,全体衰麻迎接苏不韦,因此,将渡口改名仇里渡,俗称麻子渡。解放后更名为麻寺渡。已废。

[佐所渡]
原为古代的中桥渡。因位于中渭桥之侧故名。此渡是通往汉高祖长陵的渡口。西汉时,因有中渭桥,渡口不太著名。桥废后,此渡便是通向北方的要津,日夜繁忙。1966年改名为佐所渡。
《咸阳百年图志》
《咸阳百年图志》编纂委员会编
《重修咸阳县志》(丙寅再版)
咸阳市秦都区城乡建设环保局编印

《民国咸阳县志》
咸阳市秦都区地方志办公室编
古渡典故
渭水访贤
渭水访贤,即"周文王访姜太公"。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日,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捕获的非龙非虎非黑,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相见甚欢。文王大喜曰:"我的祖先曾预言将会有圣人到达周邦,辅佐振兴周国,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久矣。"于是拜吕尚为"太公望",立周之国师。周乃大兴!
文王迎亲
公元前1100多年,殷王帝乙把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周文王,文王为了南渡渭河迎娶,便在渭河上搭建浮桥,并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诗经.大雅》对此有证:"大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这是有关咸阳古渡的最早记录。

便桥结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刚20天,突厥颉利可汗大兵入侵到渭河北岸便桥桥头,派大将史思力去见李世民,称突厥百万大兵已经临近长安。但李世民一眼便看穿了他的阴谋,当下囚禁了史思力,然出玄武门到渭河边,隔河谴责颉利可汗违约侵犯。颉利可汗见李世民轻装简从,又远远望见唐军旌甲蔽野,军容甚盛,心生畏惧,便请和退兵便桥结盟。这一幕发生在咸阳渭河桥上的唐朝"空城计",为后人津津乐道。
古渡诗词
从"秦晋之好",到"阳关三叠",多少个春秋代序,多少个悲欢离合,多少个脍炙人口的诗篇,都在不经意间吟咏成名垂青史的千古绝唱。

[诗经·大雅·大明]
文定厥祥,
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丕显其光。
[咸阳怀古](唐)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渭阳古渡](明)李采繁
万倾波涛日向东,中流画鹚往来通。
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
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
虽然未比桥梁渡,自与乘舆济不同。

[晚渡咸阳](明)秦玉
县城北依北原坡,南面通津古渭河。
两岸夕阳秋草渡,半蒿春水白鸥波;
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邱陵汉室多。
欲向长途询往事,南山无语郁嵯峨。
[咸阳渡](清)郭唐藩
日暮咸阳古渡头,兼天波浪使人愁。
秦皇若不弹民力,焉得安然宫里流。
[咸阳古渡](清)朱集义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渡头欸乃]
渭水黄花古渡头,表里山河几千秋。
临流不见蹇裳客,冬自桥梁夏自舟。
[晚渡咸阳](明)马中锡
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1948年,王云是写生的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几千年,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口口流传至今。远在史前时期,咸阳地区的先民们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商周时期,舟楫已成为人们渡河往来的交通工具。秦时,随着都城咸阳急遽扩张至南岸,咸阳渡上跨河建横桥(中渭桥),沟通南北。汉代,官方开始大办漕运,居住在渭河之南都城长安的皇亲国戚、王孙贵族们,纷纷往来于长安、渭城之间,过咸阳渡拜谒皇陵祭祖。唐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咸阳古渡成为西出长安的第一渡和中西商路上的桥头堡,以及中原和西域各国通使、通商的咽喉。渡口繁华,贩夫走卒,人马喧闹。附近建有"西市",来往的商旅马帮、驼队必在此歇脚,为唐都长安西门户上的第一集散地和大驿站。宋元以来,渭河上桥多有损毁,古渡作为南北交通的往来形式,更为活跃、不减隋唐。
明洪武四年(1371),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咸阳古渡依城南河堤而置,渡口西起张飞庙,东到清渭楼,东西水路商客如云,店铺货栈鳞次栉比。明嘉靖十年(1531),重修古渡,石砌护堤,构筑码头。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桥,夏秋行舟,正所谓"临流不见蹇(应为褰?出自诗经)裳客,冬自桥梁夏自舟"。
古渡送别
唐代从长安去西域,多在渭水边送别。遥远荒凉的西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凡有亲朋西去送行至此,多感悲伤,在此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离别诗。杜甫吟诵的《兵车行》,正是反映了历史的忧伤和惨痛。"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诗中讲到的咸阳桥即为唐代的西渭桥。

《兵车行》
古渡商贸
盛唐时期,咸阳古渡上的"咸阳桥"人流攒动,车马喧闹,货物集散,好不热闹。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使者骆驼,来到咸阳桥就算到了丝路的终点长安;走出咸阳桥,即踏上了去西域的旅途。长安因之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西域各国的商贾将珠宝、香料等多集中在靠近咸阳桥的"西市",与大唐的茶叶、丝绸、瓷器进行交换。
《送元二使安西》
古时交通不便,亲朋一别,数载难见。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唐代诗人王维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深情地描画了在西渭桥上与好友元二依依惜别的图景。因此,咸阳古渡,既有樽前月下的浅歌低吟,也有迎来送往的缠绵悱恻。
古渡·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晚期,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咸阳古渡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防线。唐代,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西方的珠宝、玻璃、金银器以及动植物等输入中国,藉着这种物品交换、人员往来以及文化传播的积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咸阳古渡,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见证着丝绸之路的风云过往。此次展出的文物,上至汉唐,下迄民国,这些类别丰富,造型精美的文化遗物,旨在多层面地向世人展示咸阳古渡在丝绸之路的历史岁月中所承载的文化成就。
玉高脚杯
玉高脚杯,出土时残破,修复后完整。玉质光滑细腻,杯身与杯底分别制作再衔接。杯身筒形腹,平唇,杯底为实心喇叭状。高脚杯最早源于古希腊,后传入中国。中国出土的高脚杯最早在战国时期。
高脚玉杯
咸阳市秦都区马泉乡大泉汉墓出土
丝绸之路·文化生活
丝路的畅通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咸阳作为西出长安的重要驿站,来自新疆以西地区的玉料和治玉作风经咸阳古渡输入汉、唐帝都。汉代玉器风格雄浑豪放,工艺简洁、洗练,俗称"汉八刀"。大唐帝国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呈现出特有的开放和自信感,充满了无尽的生命力。作为照面的铜镜,制作精良。来自西域的葡萄与中国传统的瑞兽相结合,构成了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特有的纹样,代表了唐代蓬勃向上和崇尚华贵的时代风貌。
2玉猪 汉 征集
3玉蝉 汉 咸阳塔尔坡墓出土
4玉蝉 
丝绸之路·商业贸易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汉长安城常有西域胡人居住。北朝时期,包括粟特人在内的大量胡人经河西走廊来往于汉地各镇。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贸易交流空前繁荣,胡风东渐,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带来了异域风情。丝路上的使团、商队、僧侣以及普通民众等络绎不绝,外来工艺、风俗等亦随商进入,唐王朝在开放、交流与融合中走向巅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丝路上出土的贵霜帝国、波斯帝国及罗马帝国等外国货币,是往来频繁,互通有无的历史见证。最具盛唐气象的胡人牵三彩马、三彩驼,造型生动,釉色光亮,代表了唐代艺术的最成就,是大唐与西域文化交流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1大泉五十钱范 
新莽
2五铢钱 
3开元通宝 
4伽色尼王朝银币 公元1041-1048年 征集
5罗马帝国铜币 公元326年 征集
6波斯萨珊帝国银币 
公元591-628年 征集 
7波斯萨珊帝国银币 公元591-628年 征集
[张骞出使西域图]
三彩马

咸阳契芯明墓出土
唐代胡人牵三彩单峰驼
1973年出土于咸阳渭城区药王洞村北约400米处的契芯明墓中。单峰驼主要生活于印度、阿拉伯半岛及北非,不见于中国内陆。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由长安通往中亚、西亚以至阿拉伯半岛以西的陆上通道,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十六国以来,丝绸之路几度萧条。到唐代,才又出现空前的盛况。契芯氏为高车六姓之一,曾是活动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的的阿竭田山一带的著名部落。契芯明为唐初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契芯何力长子,任左鹰扬卫大将军,46岁去世,追封凉州刺史。
胡人牵三彩单峰驼
咸阳契芯明墓出土
11胡人牵三彩马
咸阳契芯明墓出土
5铜熨斗 西汉
7卧羊铜灯 汉
8带柄铜灯 西汉
鎏金火筷 汉
10铜扁壶 西汉
11四种铜染炉 西汉
13蟠螭纹铜镜 西汉
14尚方规矩铜镜 新莽
15龙囱单釜灶 西汉
16大铜釜
唐代海兽葡萄镜
隋唐时期铸镜之风极盛,用镜需要量很大,铸镜中心也较多,各种鸟兽葡萄纹是当时常用的题材。葡萄,汉又称蒲桃,来自西域,《前汉书》卷九十六记载:"汉史采蒲桃、目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来使众,益种蒲桃、目蓿,离宫馆旁,极望焉。"唐代与西域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化交流相当频繁,葡萄亦大量种植长安,为当时重要的酿酒原料。王翰《凉州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是葡萄初酸酷。"孔雀、狮子是佛教中的神兽、瑞兽,蝴蝶喻同心之意,"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唐代镜背面狮子、孔雀、葡萄由西域传入,正是长安吸收西域文化的实物例证。
2三彩卧驼
(复制) 唐
3三彩载乐伎骆驼俑
(复制)唐
4绿釉骑马俑 唐
5胡人击鼓俑
(复制)唐
丝绸之路·丝路之绸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由来,就是指从中国向西方输出丝绸以及丝织品的陆上通道。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锦是采用比较复杂的工艺制作出来的熟织物,图案丰富多彩,质感厚重耐用,是丝织品中的名贵产品,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易品。在丝路沿线出土的唐代织锦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胡锦"。"胡锦"一般是指波斯锦或粟特锦,粟特锦图案多有异域风情,代表性的纹样有:连珠对兽纹、狮纹等。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丝绸之路.丝绸纹样
●红地中窠花瓣含授乌锦(汉晋)青海都兰出土
●骆驼纹革毛绦(汉晋)新疆山普拉出土
●联珠对狮纹锦缘经帙(唐)敦煌
●孔雀衔授纹二色绫(唐)敦煌
●红地联珠中窠对羊纹锦(唐)敦煌
●粟特锦服饰(唐)青海都兰唐墓出土
●红地联珠对羊对鸟纹锦(唐)敦煌

方格兽纹锦(北朝﹣隋)新疆吐鲁番出土

联珠对马纹锦(唐)新疆吐鲁番出土

团窠尖瓣对狮纹锦缘经帙(唐)敦煌

持红莲菩萨幡(唐)敦煌

联珠对饮纹锦(唐)新疆吐鲁番出土

对马纹夹缬绢(唐)敦煌

8
丝绸 20世纪70年代 征集
唐代黎花金执壶
隋唐时期,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西来文化繁盛不衰。咸阳出土的花鸟纹赤金执壶,做工精湛。纹样由简单向复杂繁绣发展,动物纹写实性强,缠枝花卉莲瓣纹,刻画细腻,雍容华贵,具有浓郁的中亚、西亚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国力的昌盛和经济的繁荣。錾花金壶既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又反映了皇室贵族生活的奢华,是金银器中的稀世珍品、
錾花金执壶
西北医疗器械厂出土
9青釉瓷碗 唐
10耀州窑透青釉刻花瓷碟 唐
11青白釉划花碗 宋
12天青釉小瓷碗 元 咸
阳市旬邑县安仁村出土
丝绸之路·宗教艺术
佛教自汉代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了隋唐,传播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期。咸阳的寺塔、石窟等宗教建筑大量涌现。盛唐时期,佛教造像体现了较强的写实性,体貌雍容,已融入了中土的世俗生活气息。本单元展出的佛教造像,是咸阳北部佛教文化的遗物,是历史上佛教繁盛的实物见证。
13鎏金菩萨造像 唐
14铜菩萨造像 唐
南宋佛画《玄奘三藏行脚图》
15鎏金佛坐像 
16嘉靖佛造像 
17铜坐佛 
古渡遗址
2002年3月,咸阳市水利部门在清理河道工程时,发现了一段旧河堤遗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派人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工作从5月15日开始,至6月7日结束,历时约25天,调查和发掘遗迹面积约190平方米,遗址东西长230米,南北宽约7-10米。遗址分为两层台阶,均用长方形石条砌成,白灰灌浆勾缝。4个探方共发现明代河堤、清代河堤及民国时渡船泊位各一处。第一台阶的底部河床处有两组柏木桩,柏木上用木板相铺做成停放船只的泊位。第二台阶上有一块明代王九思撰写的石碑碑文。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栓()船的铁环、铁柱等遗迹、遗物,为研究明清咸阳的防洪、交通和文化面貌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王九思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陕西郡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著有诗文集《漾陂集》、杂剧《沽酒游春》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后因列入瑾党,(与刘瑾是关中同乡),被迫归乡。回乡后弃官带领乡亲修涝河桥,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和戏曲倡导方面,历40年,84岁辞世。
"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碑首(复制)明
「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残碑
2002年5月,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
掘古渡遗址中,在位于河堤遗址的第二层砌石中发现有三块残碑,碑首为"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碑文由明代文学家王九思撰写。主要记载了当时用柏木5299株,大小石14002块,石灰1400石,铁2875斤,日用工1000人,先后用车7601次辆次。修成河岸4.5丈宽,182丈长。由碑文可知当时修筑的石堤规模较大,此碑应为修筑河堤而立。
古渡渡桥
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源出陇东,横穿关中平原。秦汉至隋唐时期,为了便于交通往来,先后在渭水上修建了多座木柱桥梁,尤以渭水三桥最著名。这三座桥,平常为官使往返、贡赋输送、商贾周流等必经之地,战时是屯兵成守所在之处。由于木质梁柱年久易损,加上天灾人祸及河床北移等原因,古桥的原形今已不复存在。近年来,经过考古发掘,东渭桥的木柱排架墩已全部出土。中清桥、西渭桥也先后探索到遗址所在,这些出土遗迹、遗物为我们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技术、水运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清水桥》
遗迹遗存
长10.7,宽1.2-1.54,厚1.5米,有5层石块排列,石块间缝隙用白灰勾填,有的石块上还留有浇灌的铁锈痕迹。石堤南侧暴露出6根柏木木桩,木桩直径10-26厘米。河岸上发现三块残碑,碑首为"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王九思撰写碑文。

[西渭桥]
位于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区钓鱼台乡资村西南。西渭桥始修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修建茂陵,鉴于中渭桥通往茂陵的道路曲折迂回,带来诸多不便,于西汉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便门)西出直对渭水处修建西渭桥,亦称便门桥,又称"咸阳桥"。西渭桥修成后,不仅在汉代便于直通茂陵,而且是汉、唐时期通往西域,南达巴蜀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叛乱,玄宗仓皇逃蜀,杨国忠怕叛军追击,放火烧桥,唐末该桥废弃。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迁于今咸阳市区内,西安府至咸阳间的驿路过渭水处无桥,于是在咸阳城东南设渡,称"咸阳古渡"。

[中渭桥]
位于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约150米处。中渭桥初称渭桥,始建于秦。《三辅黄图》称:"秦时渭水北有咸阳宫,南有兴乐宫,欲通二宫之间,故建此桥"。西汉时,因中渭桥位于长安城横门外,故称横桥。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烧毁了中渭桥。之后,曹操又重建。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及开元年间,中渭桥经过两次重修,据进士乔潭撰有《中渭桥记》碑文所记,桥是利用农闲时间修建,有铁工、水工、木工参与施工,未提石工,知为木柱木梁桥。由于中渭桥南端为禁苑之地,一般用于官使往还,行旅不便利用。中渭桥、西渭桥(便桥)与东渭桥合称渭河三桥,一直延续到五代末年仍在使用,后周宗羁撰有《登渭桥》诗。宋元以后,中渭桥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东渭桥]
位于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渭河南岸2.6公里处。东渭桥始修于西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史记.孝景本纪》记载:"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唐东渭桥在唐玄宗开元九年冬十月(公元721年)修建,《东渭桥记》碑对修桥的主事、工料、竣工日期均有记载。东渭桥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在细沙上树立木柱,木柱底部用大块青石与卵石围砌。青石板相互间用铁栓板相连接,石板、卵石缝隙中灌以铁汁,石块周围打有木桩,使之为一个整体。东渭桥在唐代是长安东通同州、蒲州、太原府,直北通向延州、夏州、麟州的驿路所经,不但是交通咽喉,而且是兵家所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渭桥使用百年左右,桥又毁。元和、长庆年间又修,
清代石堤
西起张飞庙旧址南侧,东到现修建的清渭楼广场,东西长约422米,宽1.3-1.7米。其中偏西一段约67.7米保存完整,石条多横向排列,石上凿出空隙,用铸铁做成铁扒钉嵌成一个整体,彼此勾连。石料缝隙浇灌白灰、糯米汁,有的浇灌铸铁,使其更加坚固。石堤有的地方存3层,有的存2层,厚0.7-1.04米。石堤下的柏木桩,间距6-26厘米,直径10-20厘米。
[民国渡船泊位]
木桩位于南阳街口南渡口下,木桩东西长11.7米,宽1.3米,共4排桩,排列比较整齐。桩上基本都嵌有铁钉。据此次修筑河堤的人员介绍,原先这些木桩上铺有纵向木板,板厚约3-5厘米。这些木桩高出明清石堤约1米多,时代偏晚,应是渡口停船的泊位。
研究价值
河堤工程修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木桩为基础,上置石堤,这种构筑方式解决了石堤建在岸边因未有牢固基础而被冲垮的现实问题;二是石缝灌铁,石料相接处用扒钉相连,这种方式使石料浑然一体,不易冲毁。
铁锚
锚是用于固定舟船的器具。古代的锚是一块大石头,或是装满石头的篓筐,称"碇"。碇石用绳系住沉入水底,依其重量使船停泊。后有木爪石锚,即在石块两旁系上木爪,靠重量和抓力使船停泊。关于金属锚的记载始于南朝,明《天工开物》对其也有详细记载。铁制的锚,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入水底或岸上,可使船停稳。
铁锚 民国 征集
战国车船模型
[木筏、竹筏、羊皮筏]
木筏一般用于北方河流的渡口,形式简陋。将几块木板或圆木并列地用绳索绑扎在一起,形成一个可容人或站或坐的平面,下面再安装上用牛羊皮做成的气囊,体积宽大,笨重结实,渡河时几个人一起撑筏,搭载客货。竹筏的形式和木筏基本一致,比较轻巧,由于所用材料竹子本身是空心,下面不用气囊,南方河溪上常见。
木筏
竹筏
羊皮筏
[小舟]
首尾翘起,左右有船帮,仅可容纳3-4人,一般由船家一人用篙(一根长杆)撑渡。

[乌蓬船]
多用于南方水乡,只是船身上加了可供人坐躺的蓬盖,后边有固定的格,或单或双。

[帆船]
帆船一般为单帆,帆挂于桅杆之上,行船时依据风向,可调整帆的高低和背向。这种船载物较多,借用风为动力。
1三国斗舰模型
2隋五牙大战舰模型
4龙船模型
5木船模型
1仿钧窑天青釉双耳三足炉 明
2仿钧窑天青釉双耳兽足炉 清
乾隆粉彩龙凤纹瓷盘 
古渡遗存
明清时期,景德镇等不少南方名窑的瓷器量流入陕西,经渭水渡进入咸阳,有的远销甘肃、新疆、内蒙等地。这些瓷器多为生活用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粗犷淳朴,地域特色明显。
蓝釉瓷瓶 
道光款彩瓷杯 清
鸡血釉长颈天球瓶 清
双喜纹青花瓷瓶 
彩绘人物题记帽筒 
古渡·人家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渡口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摆渡为生,子承父业,世代相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渡人为乐,坚守承诺,风雨无阻。这就是摆渡人……
农业生产·日常生活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的腹地,地势开阔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适合农作物生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质朴,安居乐业,一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1铁叉 20世纪90年代 
征集
2小铁锄 20世纪90年代 征集
3铁弯镰 
20世纪80年代 征集
4铁撅头 
20世纪80年代 征集
5铁铲 20世纪80年代 
征集
6铁铧 
民国 征集
7铁镰 20世纪80年代 
征集
8铁铲 
20世纪90年代 征集
9宣德炉 
10仿明宣德炉 
11
铜蜡台 
12透雕莲蛙歙砚 
13桃形石砚 民国 征集
14彩瓷酒盅 
民国
15瓜形药壶 民国
16玉质烟嘴 民国
17水晶珠 
民国
18翡翠、碧玺串饰
 民国
19南红玛瑙 民国
20善财童子玉佩 民国
21吉庆有余玉佩 
民国
22翡翠饰件 
民国
23翡翠扳指 民国
24墙瓶 民国
25动物形铁权 
26动物形铁权 
27"正德年"铁权 
28"义承和记"铁权 
渡口经济
明清至民国时期,咸阳作为西北地区与中央政府联络的重要门户,货运往来频繁,贸易兴盛,形成了独特的内陆渡口经济。频繁的经济交流,使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不但带来了各自家乡的物产,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与咸阳当地文化相融合,成就了咸阳丰富的多元文化特色。
29"公平"款铁权 
明 征集
30杆称 20世纪80年代 征集
31钱币 
32中华民国
开国纪念币 公元1912年 征集
33云南省造光绪元宝 公元1912年 征集
34造币总厂光绪元宝 公元1912年 征集
35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 公元1900年 征集
36意大利银币 
公元1874年 征集
37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公元1912年 征集
38墨西哥贸易鹰洋 公元1931年 征集
39云南省造光绪元宝 公元1912年 征集
40盒装石砚 民国 征集
41织布机模型
42木线拐 20世纪70年代 征集
43木梭 20世纪80年代 征集
渡头欸乃
有水必有船,有船必有声,"渡头欸乃"就是最好的例证。"咸阳号子,官上的篙,潼关没篙拿锚叼。"这是咸阳古渡码头上流传下来的老话。古往今来,河面上船夫们桨起桨落明快的节奏,此起彼伏的艄公号子代代传承。极具地方特色的赶船音律将渡口周边的人们送入梦乡,又在晨曦中将他们唤醒,成为渭河两岸的人们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其情景被清代邑人魏毓翁编入"渭阳十胜"之一,名曰"渡头欸乃"。
粉青釉长颈天球瓶
征集
古渡印象
在江河行地的漫漫岁月里,渭河岸边的日子,也流淌出了田园牧歌般浓浓的诗意,而咸阳古渡更是这段田园牧歌中摇曳的风铃。水天一色,芦花漫舞的咸阳古渡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渐行渐远,丝旋般流淌的河水,徐徐驰来的桅杆帆影,划破长空的赶船号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辛勤劳作的摆渡人,随着一座座现代化桥梁的架设,这道风景线必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古渡景区容易约到,不过馆内有个3D体验,却不是太容易约到。我约到的时间刚刚好,参观差不多啦,进去看演出。其实时间很短,就几分钟。
最后别忘了盖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