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国庆D5陕西历史博物馆(七)(何家村窖藏上)

文摘   2025-01-02 00:26   宁夏  
花了三小时,终于参观完第一二三展厅的主常展“陕西古代文明展”,现在是下午两点半,我们去看何家村窖藏。以前曾经是另外收费的,现在免费开放啦。

前言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一个创造并流传奇迹的时代。
1970年10月,在西安城南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先后发现了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近千件造型别致、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器物呈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器皿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目不暇接、惊诧不已。它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唐代社会的重要窗口,加深了人们对光辉灿烂大唐文明的认知,丰富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浪漫想象。中国权威考古机构将其列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本展览萃选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玛瑙、玉器、玻璃器、钱币、药材等文物319件(组),内容涉及唐代典章制度、宫廷宴飨、礼仪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明交流等方面,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
愿观者赏其美、品其韵、思其华、解其谜,从中感悟和领略盛唐文化的绚丽多彩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何家村窖藏位于唐长安城郭城兴化坊内(今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当时的兴化坊向北过两坊即皇城,东面隔一坊为朱雀大街,西北跨一坊即是西市。这一带盛唐时为皇家贵戚和高官显宦居住的黄金地带。
惊世发现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内,基建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大陶瓮和一个小提梁银罐,里面装满了金银宝玉。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文物工作者迅速赶至现场,接收了这批珍宝,并对周围展开钻探调查。10月11日,第二瓮珍宝也被发现。两瓮一罐共藏有金银器、宝玉珍品、贵重药材、中外钱币等文物近千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工艺技术等方面揭示了大唐的时代风貌。
窖藏侧视图、俯视图、正视图
何家村窖藏文物出土情况
纯金银器皿271件
银铤60件
银饼22件
银板8件
金银铜币466枚
玻璃器皿1件
玛瑙器皿3件
水晶器皿1件
玉带銙10副
玉臂环2副
金饰品13件
金箔、玉材、宝石
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药材
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收藏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共计923件(组)。
金器总重量298两
银器总重量3900多两
注:唐代的一两约等于今天的40~43克。
何家村遗宝"出访足迹"
自1970年被发现以后,何家村窖藏文物多次应邀出访国(境)外,展出高达200余场,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何家村遗宝已然成为盛唐文明对外交流的"使者"。
何家村窖藏出土近千件珍贵文物,全部盛放于两瓮一罐中。其中一件陶瓮出土时,口部覆盖有一块表面粗糙、呈不规则圆形的灰色银渣块。
素面提梁银罐
陶瓮
银渣块
玉带环腰
玉带銙是唐代皇帝和官僚贵族专属之物,显示了唐人的身份等级与权力观念。何家村窖藏共出土10副玉带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其玉质温润,纹饰优美,工艺精湛,是研究唐代舆服制度、社会生活、对外交往、工艺技法等的宝贵实物资料。

陕西省礼泉县唐长乐公主墓壁画《战袍仪卫图)(临摹品)
陕西省礼泉县唐长乐公主墓壁画《甲胄仪卫图》
唐朝品官服饰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玉带銙,除了形制较为特殊的1副鞢(革燮)带銙外,其它9副,除去头尾两块玉带板(䤩尾、带头)和带扣外,均为十三銙,为唐代使用玉銙的最高等级。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5副白玉带銙:伎乐纹白玉带銙,狮纹白玉带銙、更白玉带銙、白玉有孔带銙、白玉纯方带銙,其玉质洁白细腻,具有羊脂般的质感,应均为于阗玉制成。
白玉伎乐纹带銙线图
狮纹白玉带銙
带銙是古人附于腰间革带上的装饰品、俗称带板,由鞓、銙、䤩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质地则有玉、金、银、铜、铁等多种。唐代带銙的使用已形成制度、以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来区别官员的品级高低与地位尊卑,其中玉带最为尊贵。
狮纹白玉带銙由方銙1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䤩尾1枚玉带扣1枚共16件组成。除玉带扣外,其余带銙上各雕琢一只姿态各异的狮子,其中12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狮子或立或卧,或昂首或低头,细部刻划栩栩如生,设计独具匠心,具有浓郁的中亚色彩。
狮纹玉带銙线图
白玉有孔带銙
白玉纯方带銙
唐代章服制度规定,五品以上武官腰带悬挂小刀、算袋、针筒、砺石等七种用品,称为"鞢燮七事"。鞢燮带以革带上的环数和镶嵌物(銙)的质地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唐制规定天子用九环带,三品以上饰以玉。有学者推测,这副九环白玉鞢燮带的使用者为皇室贵族或三品以上官员,这为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九环白玉鞢燮带图解
鞢燮带是一种缀有垂饰的革带。革带上有銙,銙上附有小环,从小环引出下垂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品。鞢燮带起源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北周至初唐流行。唐玄宗开元初颁发禁令,将"鞢燮七事"之类的配饰取消,但鞢燮带的形制却保留了下来。
铰具即带銙。此铰具数量与银盒上墨书记录"一十五事"相符。白玛瑙制作的铰具是目前唐代考古发现中唯一一例。值得注意的是,这副白玛瑙铰具的背面没有钻孔,应是未完成品。

装白玛瑙铰具银盒盖内墨书
白玛瑙铰具
斑玉带銙
恩赏盛行
赏赐是中国古代君王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君王为了笼络臣下,经常赏赐大臣贵重的物品,赏赐品便成为增进君臣关系的润滑剂。唐代赏赐成风,皇帝把金银珠玉赏赐给臣下的做法在政治生活中司空见惯,最著名的当为"金钱会"。

《金钱会》(根据《开元别记》所载内容创作)
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的用途
"戏掷金钱”
唐代宫中经常玩抛掷金钱的游戏。《开元别记》载:"明皇(李隆基)与妃子(杨玉环)在花萼楼下掷金钱,以远近为线,赛其元掷于地者,以金觥为赏,今里巷犹效之。"

"投钱赌寝”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未得妃子,宫中嫔妃辈投金钱赌侍帝寝,以亲者为胜。召人妃子,遂罢此戏。"

"洗儿钱"
唐代有一种"洗儿"习俗,婴儿出生后三天或满月的时候要给婴儿洗身,举行"洗儿礼"。届时、亲朋集会庆贺,此时客人要赐赠金银钱,称"洗儿钱"。
金钱会
唐玄宗将金钱赏赐发挥到了极致,经常举行名为"金钱会"的赏赐活动。史载公元713年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玄宗还在兴庆宫内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上演"金钱会"。唐诗《宫词》"花萼楼前意正浓,蒙蒙柳絮舞晴空。金钱掷罢娇无力,笑倚栏杆屈曲中",描绘了当时抛洒金钱的热闹场面。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开元通宝"金钱30枚、"开元通宝"银钱421枚,二者皆是仿铜"开元通宝"制造的非流通货币,具有吉庆、占卜、厌胜的功能寓意。
"开元通宝"金钱出土时存放于"大粒光明砂"银盒之中,通过盖内墨书"真黄钱卅"得知,唐人将金质"开元通宝"称为"真黄钱"。"开元通宝"金钱是迄今唐代金钱的首次发现。
装"开元通宝"金钱银盒盖内墨书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银钱
唐代的节日赏赐
端午赏赐
中国古代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之说,端午赏赐当与祈福有关。汉代就已有端午日赐百官衣物的习俗,唐代沿袭之。皇帝在端午日,赏赐大臣衣服、金银器、药物等,派中使带着手诏送至大臣家中慰谕宣敕,大臣接受后要呈表以示感恩。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腊日赏赐
在农历腊日即十二月初八,皇帝常常将盛有高档化妆品或贵重物品的精美金银盒赏赐给文武大臣。金银盒外面用丝带扎出花结,上面书写着代表皇帝的"敕"字,让内侍分别送到大臣家,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耀。腊日获得赏赐的大臣,同样要给皇帝献上"谢表"。

王建《宫词》
黄金合里盛红雪,
重结香罗四出花。
一一傍边书敕字,
中官送与大臣家。
敦煌文书中唐代赏赐清单
素面银盒
线刻折枝花纹银盒线图
线刻鸳鸯纹银盒线图
鎏金鸳鸯纹银盒线图
鎏金鸳鸯纹银盒
线刻折枝花纹银盒
线刻鸳鸯纹银盒
线刻鸳鸯纹银盒及盒内物品
国库遗珍
赋税是古代维持皇室所需及国家正常运转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维持社会经济运转的重要保障。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有银饼22件、银铤(板)68件,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发现此类器物的总和。其中一些上面还有刻或墨书的文字,内容涉及年号、地区、赋役种类等,是研究唐代赋税、国库管理制度的宝贵资料。

何家村客藏出土的银铤
唐代"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是唐代的一种赋税制度。"租"即田租,规定农户每人每年纳粟二石;"庸"是力役,户民每年替政府服劳役二十日;"调"是户调,男丁据乡土所产缴纳特产。租庸调以人丁为本,不论拥有土地、财产的多少,均按人缴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的实施,在当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唐代金银矿所产金银,除了作为赋税上缴之外,其余大都由政府收购。金银矿物开采和冶炼之后,为便于携带和保存,常常将金银按一定样式在模内浇铸或锤打成铤、饼、板、锭等,用途多样,如纳税、交易和贡奉等。
何家村窖藏出上了4件刻有铭文的银饼,均为庸调银。錾文中的"怀集"即今广东省怀集县,"游安"在今怀集县西,唐代均属岭南道,是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银饼上錾刻的铭文内容为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錾刻这些内容是为了考核查验。这些錾文银饼反映出唐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已出现用银代替粮、绢缴纳赋税的情况。
"洊安"庸调银饼线图
"怀集"庸调银饼线图
"怀集"庸调银饼
"洊安"庸调银饼
墨书中的"东市",是唐都长安有名的两市("东市""西市")之一。唐朝政府为管理东、西市,设有市署令、平准署令等官职。东市库银饼可能是东市平准之物,即平抑物价的准备金;或是官营邸店之税钱,即将铜钱兑换成银两,再铸成银饼。墨书中的"赵忠""郝景""吴锐"等,则是冶铸此银饼工匠的姓名。

"东市库郝景"银饼线图
"东市库郝景五十二两四钱"银饼
"东市库口口五两半"银饼
"宋之卌九两半"银饼
"吴锐卌七两半"银饼
银铤墨书及錾文
银铤是财富的象征,唐代用于储藏和支付大额费用,或作为打造金银器的原料。银铤錾文中的"拾两""伍两"是重量记录;"太北"中的"太"指太府寺,"北"指"北内",即大明宫;錾有"朝"字的银铤,可能是"朝堂库"(官库)之物,应属中央铸造、国家库藏。

银铤墨书
"拾两太北朝"银铤
"伍两太北朝"银铤
"拾两太北朝"银铤錾文
"伍两朝"银铤
金银进奉
唐代进奉之风盛行。进奉的物品主要有锦绣绫罗、金银器物、药材马匹等,以金银器为多。进奉的金银器上刻有进奉者的地区、官衔、姓名、进奉数量等文字,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睐。考古所见唐代用于进奉的金银器有金樽、银盘、银碟、银瓶、银奁、银壶、银盆、金铤、银铤等。

敦煌文书中唐代进贡清单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带盖银碗,大小、造型、纹饰相似。有学者认为是窖藏中时代较晚的器物,推测属于唐德宗时期。

有关盖碗重量的錾文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线图

小簇花纹
小簇花纹样似栽种在地上的丛花,主杆直立,花、叶向两侧展开。在器物装饰中,它和折枝花一样,或配合团花作第二层装饰,或在器壁作散点装饰。
碗圈足内沿錾刻"進"字,"進"即进奉。结合文物本身特征及史料记载,认为此碗非中央官府所作,极有可能是南方制造,且是地方官向皇帝进奉的物品,因此该碗与唐代的进奉之风有关。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线图

折枝花纹
折枝花又称"枝子花""生色花",指截取某种花草的一枝或部分作为装饰的纹样,一般有花冠、花苞和叶子。金银器上的折枝花大多风格写实。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唐代"进"年款、"盈"年款进奉物
美食美器
汉代以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理念,以及金银器昂贵的价值和华美的外观,使得唐代贵族对金银器皿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71件金银器皿,这些富丽华美、光彩夺目的金银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唐贵族精致奢华的生活、延年益寿的人生企盼以及对儒家传统礼仪的尊奉传承。
奉匜沃盥
"沃盥之礼"兴起于商周时期,唐代仍然沿用、是举行祭祀、婚礼、葬礼、宴飨等重要礼仪活动之前的一种盥洗仪式、由专人负责,且"长者奉,少者奉盘"。

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匜是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水器,常与盘(盆)配套使用。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银匜,造型、制作工艺完全相同,似为同一批工匠的作品。

鎏金鸿雁纹银匜线图
鎏金鸳鸯纹银匜线图
鎏金鸿雁纹银匜
素面银盆
素面大银盆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件素面金盆,形制相似。金盆体量较大,捶揲而成,重达2075克。盆是一种常用的盥洗器具,然而以纯金打造的盆却极为珍贵罕见,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唐诗人王建《宫词》云:"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描述了当时金盆的使用情景。

陕西省礼泉县唐燕妃墓壁画
《捧洗女侍图》
素面金盆
称觞祝寿
先秦时期人们在为长者或尊者祝寿时常用觞来敬酒、逐渐形成"称觞祝寿"之礼,汉代时发展成皇宫里一种固定的礼仪。唐代"称觞祝寿"仍然沿用、在元日大朝会、帝王宴会及生日会时群臣往往会行称觞祝寿之礼,民间在庆生、饯行等宴会上也流行此习俗。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线图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有漆、陶、铜、金、银、玉等材质,因为双侧有耳,考古学界亦称其为耳杯,或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或作为明器用于随葬。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唐代鎏金鸳鸯纹银羽觞,承袭了汉代耳杯的造型特点,是典型的中国式酒器。二者形制、大小、纹饰基本相同,造型圆润舒朗,制作细腻精巧,具有雍容华贵的皇家气象,正与宫廷宴会中称觞祝寿的用途相一致。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线图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线图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唐代饮茶之风
唐代随着制茶业的发展,饮茶逐渐流行于朝野,出现了成套的茶杯(盏)和茶托。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茶托,内底焊有圆环,造型简洁,为早期形制,与其配套使用的可能是平底的线刻花鸟纹银杯、素面银杯或敞口圆底的小银碗。

唐·佚名《宫乐图》
唐代陆羽《茶经》中的茶道示意图
1启封 2赏茶饼 3炙茶 4碎茶饼
5辗茶 6筛罗 7贮茶末 8煮水
9初沸调盐 10二沸出水一瓢 11投茶末 12育汤花(华)
13止沸 14酌分 15奉茶品饮
线刻花鸟纹银杯
素面银杯
银杯托 素面小银碗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唐代茶具
做面食泥俑群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彩绘舂米女俑、彩绘簸粮女俑、
彩绘推磨女俑、鏊子、彩绘擀饼女俑

唐代面制点心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芝麻小馕、饺子、馄饨、面卷
宝相花月饼、六瓣点心、叶型点心、千层饼、花式点心
素面银碗内底墨书
墨书标示的是银碗的重量,"两""分"为重量单位,唐代的一两等于今天的40-43克;"软""软少""强"是对重量细微差异的描述。
素面小银碗
素面折腹银碗
素面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内腹捶揲出的曲线水波瓣,应受波斯萨珊银器风格的影响;内底以捶揲与錾刻的手法,刻画出汹涌水势中一只富于异域色彩的海兽与一对中国传统风格的鸳鸯相伴戏水,堪称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线图
鎏金双鱼纹银碗线图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双鱼纹银碗
鎏金花鸟纹银碗线图
鎏金花鸟纹银碗
鎏金银碗
鎏金银碗
素面椭圆形银碗
葡萄龙凤纹银碗纹饰平錾而成,银碗内底中心錾刻凤纹,外底中心錾刻龙纹,錾刻工艺精湛,堪称迄今所见唐代银碗之首。
龙纹
凤纹
葡萄龙凤纹银碗线图
葡萄龙凤纹银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基于汉代以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唐人凭借其巧智和热情制作了金碗这类奢华的器物。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件鸳鸯莲瓣纹金碗,造型饱满庄重,装饰富丽华美,制作考究精细。金碗的装饰主次分明,动静有序,成功地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上佳之作。

鸳鸯莲瓣纹金碗线图
陕西省富平县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托果盘侍女图》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组素面银盘,形制相近,大小相同,均捶揲成形,底部留有同心圆的加工痕迹。

素面银盘底部同心圆加工痕迹
素面银盘
这组折沿银盘上都留有不太清晰的墨书痕迹,但并非时人书写,而是包装纸上的墨痕印迹,仅可辨识"容县"等字,表明这些器物在当时被仔细地包装过,时间久了包装已朽,只留印痕。

折沿银盘上的墨书痕迹
鎏金雀岛纹小银盘线图
素面折沿银盘
鎏金雀鸟纹小银盘
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唐万泉县主薛氏墓壁画《端馒头男侍图》
玉容霓裳
强盛的国力、开放的世风,使得唐代女性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精神风貌。她们自由奔放,求美逐新,既喜华丽霓裳,又好奇装异服,或云鬟高髻、满插簪梳,或皓腕金钏、翠绕珠环,甚至妆台奁具也是奢华无比。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各种女性饰品和用具,不仅是其身份等级和财富的象征,更是大唐女性绝代风华的明证。
红妆银匣
唐代女性对于美的追求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局限于首饰、妆容和服饰,还包括了日常用具。不论是盛放化妆用品的银盒,还是收藏首饰的银罐,均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其造型、工艺、纹饰属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
孔雀纹盝顶银方盒
孔雀纹盝顶银方盒是用来盛放贵重物品的方形盒子。周身布满了纹饰,正面两只孔雀对立于莲蓬之上,背面一朵荷花轻盈盛开。盒身一侧两只鸾鸟对立于高树之旁,另一侧两个儿童嬉戏耍闹。孔雀振翅欲飞、鸾鸟翩翩起舞、儿童活泼可爱。主题纹饰旁各色花草自由舒展,各种禽鸟凌空漫步,祥和生动的气息扑面而至。
孔雀纹盘顶银方盒
该方盒为盝顶、正面中部有锁鼻,是一种盛放重要物品的容器。方盒除底面光素无纹外,其余各面均有装饰,正面、左面、右面纹饰以中轴左右对称布局,顶面、背面纹饰从中心点向外布局,纹饰复杂,制作精细。值得注意的是,方盒正面中央刻画一对足踏莲蓬、相向起舞的孔雀,右侧孔雀羽翼丰满,左侧孔雀及足下莲蓬却素面无纹,应为未完成品。

孔雀纹盝顶银方盒顶面线图
银锁鼻
银锁环
鎏金飞廉纹银盒线图
鎏金线刻飞廉纹银盒
鎏金团花纹银盒由捶揲技法加工而成,錾刻纹饰并鎏金。中国古代器皿的形制多为圆形,多瓣花形器物于唐代武周以后在金银器、铜镜和瓷器中渐趋流行,多曲花瓣形是唐代银器的重要特征,8世纪以后,这种造型风格向外流传,逐渐渗透到中亚以及北方草原地带的银器中。

鎏金团花纹银盒线图
鎏金双雁纹银盒线图
鎏金双雁纹银盒
鎏金团花纹银盒
莲瓣纹提梁银罐盖内墨书
罐内所装物品
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提罐侍女图》
莲瓣纹提梁银罐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3件大小不一的银锁。大者5件,长度约17~19厘米:小者18件,长度约9~13厘米。从装饰上看,17件表面有菱格纹并鎏金,其余为素面;从构造上看,23件银锁均属于金属簧片锁,由锁体、锁芯、锁匙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的金属锁,始于汉代,一直沿用到近代。
锁芯
锁体
锁匙
鎏金菱纹银锁
素面银锁
唐代贵族妇女喜好博大的高髻,并插上各种精致的花梳。以为裴饰。花梳用金、银、犀角、象牙、玉等材料做成。所插花梳,自初唐至晚唐,数量逐渐减少,而规格却逐渐加大。唐代诗人元稹《恨妆成》诗云"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即是对当时贵族妇女发间精致花梳的咏叹。

●金梳背线图

唐鸿原纹玉梳背

1957年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

唐金花梳 1965西安市出土

唐.张萱《捣练图》(局部)

金梳背
何家村窖藏共出上金钗4件,钗头各具形态,有拱形、云头形等,实用与装饰兼具。史载唐代贵族妇女在簪钗使用上有等级规定,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唐凤花纹金簪

1963年西安市碑林区沙坡砖厂出土

唐石榴花纹银钗

1967年西安市通讯电缆厂出土
●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观鸟捕蝉图》(局部)
云头形金钗
金钗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红、黄、蓝宝石、均为天然的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圆润透亮、有的有穿孔、凹槽、可能是用于穿系佩戴的装饰品;绿玉髓6块,其中1块切割琢磨成方锥体形状,均质地纯净温润、打磨光滑、无穿孔、应是镶嵌物。
黄宝石
蓝宝石
红宝石
绿玉髓
唐代的钏根据不同佩戴位置有臂钏与腕钏之分。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件臂钏为纯金制成,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开合。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鎏金宝钿玉臂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唐金筐宝钿玉带銙
1992年西安市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曒墓出土
金臂钏
竹节形金饰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副白玉臂环,从所藏的银罐盖内墨书"玉臂环四"可知其在唐代的称谓。这对玉臂环在设计做工上,利用了黄金、白玉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尽显华贵富丽。从外形特征和制作工艺来看,似乎不是唐代本土的产物,或为外来进贡,或从对外战争中所得。

玉臂环开合图解
镶金白玉臂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