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国庆D1平凉市博物馆(安口窑陶瓷、六盘山地区书画)

文摘   2024-12-08 00:02   宁夏  
接下来参观:陶瓷紫砂艺术特展,主要介绍当地的安口窑。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青瓷发展到后期阶段的杰出代表,也是青瓷生产空前绝后的一个高峰。晚唐、五代时期,浙江龙泉地区已经出现生产青瓷的窑场。南宋时,龙泉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晚到元代,生产出了青翠欲滴的梅子青釉产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明代初期达到了其生产的顶峰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领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之风骚近千年。

耀州窑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火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年间,还曾为朝廷烧制贡瓷。耀州窑青瓷以橄榄青为最,并饰以刻划花纹饰,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也有"北龙泉"之称。
●宋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以瓷咏志
景德镇瓷器以精湛工艺和雅致绘画著称。青花色料与国画墨相似,既能勾勒,又可渲染,浓淡相宜,呈沉着明快之美。在历代的继承与创新中,青花艺术常汲取文人画风,瓷上再现雅趣。民国以来,浅绛彩、新粉彩将诗、书、画"三绝"融入瓷中,创造出瓷器艺术全新风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与意境,更成为文人情怀的寄托,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瓷为纸,绘山水,咏高洁之志,追求寄情山水、顺应自然的诗意人生由此尽显。
文人瓷
文人瓷,亦称"文人瓷画",其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两次高峰。第一次明末清初,动荡时局中,儒释道成为精神寄托,青花瓷以独特料性或引禅入画、或泼墨写意,实现了瓷器与文艺术的首次结合。第二次清末民国,以浅绛彩、新粉彩瓷为代表的瓷器,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将传统文化融入瓷绘中。珠山八友凭借工艺创新及文人画意,确立了民国文人瓷的地位,推动陶瓷艺术至更高境界。
●清顺治 青花山水图笔筒及展开图
●民国王琦 粉彩三叟图瓶及展开图
青花"渔樵耕读"图莲子罐
清(1616-1912年)
"渔樵耕读"指渔夫、樵夫、农夫和书生,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四业,渔樵耕读的文化题材常被运用在诗词画作、服饰、瓷器、建筑之中,体现了淡泊名利、回归自然、向往田园的思想价值观,有着出世河玄,超以象外的精神境界。
●耀州窑剔刻牡丹纹青瓷玉壶春瓶 金
●龙泉窑青釉镂空器座 元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婴戏牡丹纹碗 宋 1975年平凉市庄浪县水洛公社寺坪塬遗址窖藏出土
●景德镇窑粉青釉碗 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景德镇窑粉青釉盘 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青出东方
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生命与希望,是对天地的礼赞。《周礼》将"青、赤、黄、白、黑"定为五方正色,青为东方之色,寓意生机勃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青色在陶瓷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青瓷作为最早出现的陶瓷品类,被誉为"假玉器""玉影青",其色泽与玉相似,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玉的崇尚。唐代秘色瓷、宋代龙泉青瓷、耀州青瓷、景德镇青白瓷皆为杰出代表,开创了审美新境界,构建起美学新风范。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是千年东方艺术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延续。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官博物院藏
●民国(1930年)汪野亭《秋山行旅》瓷板画
珠山八友
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大力推动了新粉彩技艺与文人瓷理念的兴盛。作为中国第一个瓷器艺术流派,珠山八友实为十位绘瓷大师: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他们继承景德镇陶瓷传统,吸纳民间艺术精华,借鉴扬州八怪和海派艺术,融合西方陶瓷风格,打破明清官窑桎梏。王琦擅西法人物,邓碧珊工粉彩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写梅,王大凡创落地粉彩,汪野亭善青绿山水,程意亭绘山水花鸟,何许人构雪景山水,毕伯涛画翎毛花卉,刘雨岑的草虫独具神韵。珠山八友的变革与创新,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转折,深远影响了现当代陶瓷艺术。
1王琦 粉彩"春夜宴桃李园"瓷板
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2王大凡 粉彩"二乔并读"瓷板
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3邓碧珊 粉彩鱼藻图瓷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4徐仲南 粉彩"读书窗外一枝斜"瓷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5刘雨岑 粉彩翠鸟图印泥盒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6程意亭 粉彩"君子之风"瓷板
7何许人 粉彩"雪满梁园"瓷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8汪野亭 粉彩"云壑飞泉"瓷板
中国嘉德2013年春季拍卖会拍品
9田鹤仙 粉彩梅花图瓷板
10毕伯涛 粉彩"志在千里"瓷板
上官斐艺术珍藏馆收藏
粉彩"东坡爱莲"图瓷板 1928年王琦
粉彩"渊明爱菊"图瓷板 1928年王琦
粉彩"羲之爱鹅"图瓷板 1928年王琦
粉彩"陆游爱梅"图瓷板 
1928年王琦
王琦(1884-1937),号碧珍、室名陶陶斋,祖籍安徽,生于江西新建。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先后从师邓碧珊、钱慧安等瓷绘名家,主攻人物画,后又汲取扬州八怪画风营养,逐渐形成其独特瓷画风范,擅用西法绘人物头面,是"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
千钧万变
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技艺和绚丽釉色闻名。铜的氧化物在高温中幻化为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等釉色,窑变多样而不可复制,完美融合了自然与技艺,成就了钧瓷的独特艺术。这种神奇变化也彰显了瓷器的自然美、艺术美与理想美,推动了陶瓷美学的发展。钧瓷在宫廷与文人间皆受推崇,为宋代艺术瑰宝。至清代,景德镇在康雍乾时期烧造的窑变仿钧釉继承了钧窑的风采,展现出与钧瓷一脉相承的绚丽色彩和艺术魅力。钧瓷历经明清衰落与民国复兴,传承至今,依旧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钧窑青釉碗
钧窑青釉红斑碗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窑变艺术
钧窑以窑变艺术在陶瓷界独树一帜,其釉料中的铜元素在高温下呈现出玫瑰紫、牡丹红、海棠红、天青、湖蓝、宝石蓝等艳丽色彩,如同长空飞霞。窑变是烧制过程中的偶然之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正是其经典概括。窑变的奇妙在于坯、釉、工艺与火的共舞,尤以火的变化最为神秘。火的温度与气氛的微妙变化赋予作品意外之美,彰显自然之道的魅力。这种无法预知的美,使窑变艺术成为陶瓷工艺中的奇观,诠释了道法自然的深邃意境。
●金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三足炉
大英博物馆藏
●清雍正·仿钧窑窑变釉葵花口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仿钧窑变釉胆瓶
清(1010-1912年)
崆峒区博物馆旧藏
一方水土
安口窑坐落于甘肃四大古镇之一的华亭安口镇,因历代广开窑口,吸引四方陶艺匠人定居,故名『安口窑』,亦称『陇上窑』。始于宋、金,宋元时期烧制黑瓷、『铁锈花』瓷和青瓷,明清以黑、白釉日用瓷为主,属耀州窑系和磁州窑系。清末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安口窑成为全国六大陶瓷产地之一,重现生机,以高楼坡纯天然釉土独具特色,不加配料即可高温窑变出黑、红、白釉等产品。今日的安口窑不仅是陶瓷产地,更是平凉独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结晶,彰显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邃内涵。
陇上窑火
安口窑位于平凉华亭安口镇,始于宋金时期,元代烧制黑釉碗、罐等器。明代以青釉瓷为主,还有黄、红、黑釉瓷,形成以碗为主的窑系产品,成为"陇上窑"代表。清代虽因战乱受阻,但战后随外地技艺流入,受磁州窑及耀州窑影响,安口窑发展出缸窑系列,并在窑头镇烧制白地彩绘瓷器。以其缸碗窑系著称西北,供民使用,紧密联结着人民日常生活,生动体现了陇上民间文化。
安口窑缸窑体系
《增修华亭县志》载:"百年以前,杨家沟瓷厂仅烧黄红黑三色土瓷,皆为盆碗罐碟小器。清同治民乱后,祁文玉、梁国华始创大瓷缸烧制。"说明杨家沟与窑头镇瓷厂前期以碗窑"小器"为主。同治之后,大缸粗瓷系列与"小器"共入寻常百姓家。安口窑的缸瓷以"料粗质牢""透气不渗水"闻名西北,缸窑系列品种日趋成熟。
●安口高楼坡陶土矿坑
●安口陶瓷厂球磨石
●安口窑烧制的大缸
安口窑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
华亭制陶业诞生于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
●秦汉
秦、汉帝王在安定郡的多次祭祀活动,为华亭制陶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隋唐
隋唐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促成了华亭陶瓷工艺的第二次飞跃。
●宋元
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已初具影响。产品黑瓷铁锈花、青瓷闻名遐迩。
●明
明代为华亭陶瓷业较兴盛时期,安口窑成为全国六大陶土产地之一、名闻全国的"陇上窑"。
《天工开物》:"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
●清
清道光以后,"陇上窑"时代结束,转入"安口窑"时代,创烧了缸窑体系。
●民国
民国时期,出现了彩绘瓷和注浆工艺,工艺的变革将华亭的陶瓷业又推进了一大步。安口窑形成了具有华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璃瓷、紫砂陶、电瓷等产品。
安口窑青花花鸟纹盘口瓶
清(1616-1912年)
华亭市博物馆藏
多元汇聚
清末至民国,安口窑陶瓷逐步产业化。民国34年(1945年),安口有140余家陶瓷经营者,3000多名从业者,50多座瓷窑,年产量700余万件。新中国成立后,安口陶瓷取得突破性发展,1964年建立国营安口陶瓷厂,从手工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瓷质从普瓷提升至细瓷,产品从低档转向中档。20世纪末全面改制为民营企业,工匠前往景德镇等地学习,受其瓷绘技艺影响,增加了装饰工艺。产品从日用粗瓷转向精细日用瓷与艺术瓷,屡获省部级大奖。千年兴替,安口窑陶瓷谱写了一部地方产业发展史,见证了多元文化的汇聚与创新。
白釉双龙活环耳开光方尊
20世纪80年代
安口陶瓷厂陶瓷研究所
李炳江藏品
彩绘钟馗瓷塑
彩绘杜康瓷塑
彩绘济公瓷塑
彩绘汉钟离瓷塑
20世80年代
安口陶瓷厂
华亭市博物馆藏
安口陶瓷厂的瓷绘艺人
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初期,安口陶瓷厂涌现出杜如桐、范通儒、韩颖生、杨淑琴、李一凡、边希平、陈效义等才华横溢的瓷绘艺人。他们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了安口陶瓷的蓬勃发展。这些艺人中,有的在釉上彩绘、釉下喷彩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并推广丝网印花新工艺;有的精通雕塑、配料、绘画等多种技艺,成为多面手;有的在绘画、雕塑、设计等方面展现才华,作品屡获奖项和收藏。杜如桐首创陶瓷壁画,填补领域空白,范通儒在紫砂中加入黄土,烧制出独具特色的紫砂壶,广受欢迎。他们的传承与创新,使安口陶瓷从实用器物发展到工艺美术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篇章。
●安口陶瓷厂的瓷绘艺人
●安口陶瓷厂一角
安口陶瓷厂畅销陶瓷工艺品
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初期,安口陶瓷厂生产了大量畅销全国的陶瓷工艺品。日用瓷以缸窑系列、碗窑系列及砂器为主,釉色均匀光润,质地敦厚,透气性佳,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艺术瓷涵盖瓷板画、挂盘、花瓶、动物与人物造型瓷塑,以及酒具、茶具,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展现了安口窑独特的艺术风格。许多细瓷产品屡获省部级大奖。
●野鸡红釉罐
1954年安口陶瓷厂
故宫博物院藏
●白釉贴花梅花纹茶具
20世纪80年代
安口陶瓷厂陶瓷研究所
●酱釉骏马瓷塑
20世纪80年代
安口陶瓷厂陶瓷研究所
●白釉开光彩绘喇叭花纹双龙活环耳尊
20世纪90年代
安口陶瓷厂陶瓷研究所
瓷盘画
瓷盘画是安口陶瓷的瑰宝,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脱胎于建筑用瓷板画。杜如桐、边希平、陈效义等匠人精心创作,使其成为华亭的特色产品。瓷盘画的制作工艺包括制盘、绘画和烧制三步:
1.制盘:以传统技艺烧制直径15至50公分的白瓷盘,尤以25公分者居多。
2.绘画:在瓷盘上用陶瓷专用颜料绘制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技法取自国画,笔触细腻。
3.烧制:将绘制好的瓷盘放入电窑,800摄氏度烧制5小时,再冷却12小时,方可出炉。
●彩绘"崆峒雄姿"瓷盘 2001年 陈效义
●彩绘"驼铃声声"瓷盘 20世纪 田有琳
承土新生
进入21世纪,安口陶瓷厂在改制浪潮中轰然倒下,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回归手工业与本土化。2020年,在老匠人的帮助下,本土艺术家刘建国等人创办安口窑艺术乡建社,复兴地方窑口。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尤为重要,安口窑以陶瓷为载体,代表了西北地方特色。其黑釉瓷器使用华亭特有的纯天然釉土,蕴含独特微量元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黑釉及窑变釉。安口窑在本土力量的支持下,不断创新发展,在后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活力。
安口窑艺术乡建社
安口窑艺术乡建社汇聚艺术家、非虚构作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方志学者、民艺学者及手工艺者,致力于安口民族志书写、陶瓷烧制历史挖掘,并探索地方风物、社区营造、乡村美学、军工及工业遗产、手工艺者口述史。
艺术乡建社的努力,将艺术融入地方文化,激发出乡村发展新动能。
陶瓷艺术与乡村振兴
近年来,艺术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安口陶瓷技艺转型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安口镇在高镇村规划"一心两带六区":一心:综合服务中心。两带:南川河生态景观带和水泉沟陶艺景观带。六区:陶瓷文化展示区、生态观光休闲区、民俗文化传承区、特色民宿度假区、历史风貌展示区、传统制陶(制砂)工艺体验区。旨在将高镇传统村落打造成以"陶瓷文化"为核心,集"陶艺体验""度假休闲""生态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陇上生态人文旅游村。通过陶艺节、文化展示等活动,古老的陶瓷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凝聚力与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安口镇高镇村
紫砂"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雕塑
21世纪
徐鹏捐赠
平凉市博物馆
紫砂壶
紫砂壶造型多样,千姿百态,因其特有的手工成型工艺而独具特色。壶身或圆或方,因变形与装饰呈现出圆器、方器、花塑器、提梁、筋纹五类,展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丰富世界。

圆器
圆器以曲线构成,讲求珠圆玉润,比例协调,转折圆润,耐人寻味。
方器
方器以直线勾勒,四方、六方、八方不一而足。方中藏圆,线面分明,给人干净利落之感,如四方壶、八方壶。

花塑器
又称"花货",雕塑性强,将自然形体融入壶的嘴、把、盖、钮等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
提梁
提梁壶造型上虚下实,寓意"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成型难度高,形式感强。

筋纹器
筋纹器取材于自然,运用筋纹线条将瓜果、花瓣等形状抽象化,分为若干瓣,整齐秀美,尽显中式造物之美。
三寸方圆
宜兴紫砂陶以独特的紫砂泥和精湛工艺闻名。紫砂泥,因其铁含量不同,被称为"五色土"。紫砂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陶瓷、农耕、茶文化的融合。壶形方圆相融,圆为道家通变,方为儒家理想,诠释了"知欲圆而行欲方"的人生哲理。
自20世纪80年代起,紫砂艺人吸纳西方艺术观念,拓展新天地。在绘画、文学、金石学家的支持下,紫砂陶不断创新,器型求新求变,展现出从仿制到突破自我的革新之路。
紫砂与茶道
紫砂壶以其独特质地与精湛工艺,成为茶道艺术的灵魂。天然材质蕴含多种有益元素,透气性能优异,使茶汤醇厚,余味悠长。双气孔结构吸附茶香,包浆记录着岁月与茶人的故事。紫砂壶在形制与工艺中展现匠心,或古朴典雅,或新奇别致,壶身的诗词与纹饰传达着传统哲学与美学。茶道源于春秋战国,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融道家哲学于日常道释儒文化为其内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紫砂壶不仅是器,更是情感的寄托,承载茶道哲学的深邃意蕴。它如知音,伴茶人,成就"一壶一茶一情"之诗意,见证文化传承,在当代继续焕发光彩。
●明仇英《煮茶论画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
紫砂雕塑
紫砂雕塑历史悠久、深受竹、木、铜雕影响。清末至解放初期,紫砂小件如渔樵耕读、书生水注和玩偶等虽有生产,却未成规模。至20世纪50年代初,紫砂雕塑濒临消失。50年代中期,相关部门开始复兴紫砂雕塑,先后成立紫砂工艺厂和雕塑分厂。改革开放后,通过多种市场途径,培养出一批致力于雕塑艺术的艺人。
紫砂雕塑艺术融汇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具浓郁的民间传统色彩。其作品活泼夸张、动作生动,充满生命力,注重装饰效果,多表现佛像、知足常乐以及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供春像
●持经观音
●广成子
质朴归真
安口砂器,因富含硬质石英砂而得名,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甘肃华亭市安口镇,历史可溯至周秦。清末因灾乱而衰退,1918年,工匠刘瑞赴江苏宜兴习得紫砂陶艺,归后试烧成功,使砂器技艺延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砂器生产由国营企业转为家庭作坊形式。
安口砂器种类繁多,包括药锅、炖锅、暖锅等,造型粗犷抽象,返璞归真。砂器以优良的透气性和抗热震性,保持食物原汁原味,深受群众喜爱。砂器工艺产品亦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质朴自然,美意悠长。
罐罐茶
安口砂器与茶最早的关联是罐罐茶。西北地区习饮罐罐茶,所用器具正是安口砂器制成的小罐。其耐火性和独特的吸附性,使茶的色香味淋漓尽致地展现。而砂器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更为茶增添了一抹风雅。
●清代安口窑砂器熬茶罐
●砂器提梁壶
盖碗
盖碗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宫廷、贵族、官宦及茶馆重视的茶具。其形制由盖和碗的组合,演变为盖、托、碗三合一,具备泡茶与饮茶的双重功能。寓意深远的"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象征天地人和谐共融。
●剖视图:盖 碗 托
新彩"崆峒雄姿"盘
2001年陈效义
李炳江藏品
紫砂福君壶
21世纪
蒋国兴捐赠
平凉市博物馆藏
安口砂器见山壶
2020年
袁奕作品
安口砂器高足珍珠盘
2020年
袁奕作品
———————————————————
再参观下一个展览:书画展。
恽寿平花鸟四条屏
恽南田(1633-1690年),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以字行,南田是其号。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牛树梅行书轴
牛树梅(1799-1882年),字雪樵,号省斋,甘肃通渭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牛树梅出任四川彭明知县,著有《闻善录》《湑叶文存》等。
于右任行书五言联
左宗棠行书七言联
刘芳铭山水人物四条屏
张希载长寿图轴
汪若楠兰石围四条屏
刘增卿行书轴
王翚田园风光图卷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王翚画有家学,初拜同乡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转师王鉴,画艺大进。在名师的指导下,悉心摹历代佳作且游历山川,画艺炉火纯青,声誉益著。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遂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他的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影响后世颇深。他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
李步瀛隶书四言联 清
潘尊贤行书轴 清
潘尊贤行书轴

潘尊贤,字容堂。秦州潘集寨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先后在江西省上高、萍乡、弋阳、广丰、进贤等县任知县十二年之久。其书法体在欧、柳之间,又兼二王之笔意,尤以行草见长。于右任曾称其书法为"陇南第一家"。
曾鲁斋渔夫图轴
曾鲁斋(1871-1933年),名衍道,号鲁道人,原籍陕西长安县,清末迁居平凉。擅国画,点染山水,挥毫如飞,顷刻即成。致力于人物、山水及小写意花鸟。
杜友房楷书轴
樊增祥行书轴
潘文藻行书八言联 清
巨国桂行书七言联
巨国桂行书七言联
刘学潜行书七言联
宋伯鲁行书七言联
杨文卿山水图轴
余邦佐行书横幅 清
刘尔炘隶书四条屏 和兰州五泉山的字迹很像,参考:
20240915中秋节D1兰州市博物馆(下)
20240915中秋节D1兰州玉佛寺、兰山公园、五泉山公园

左宗棠行书七言联
杨焕章风景图轴 清
张观雪花鸟四条屏
汪皋鹤崆峒元鹤图轴
汪皋鹤,生卒年不详。字绒斋。河南夏邑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翰林院供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甘肃平凉府知府。为一睹玄鹤风采,曾多次登临崆峒山。
周于礼行书横幅

周于礼,生年不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去世。字绥远,一字立崖,号亦园。云南熠峨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殿试后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等职。工诗文,精鉴赏,富收藏。其书法著称于世,在当时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其手迹曾广为流传,被视为珍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