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进深九间,高20.2米。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是一座集建筑、塑像、雕刻、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
千年佛寺,世事沧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卧佛腹内曾出土、流传较多的碑碣
和牌记,详实的文字记载了大佛寺历代修葺的重大事件,为我们了解大佛寺建筑历史、研究佛教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西夏贞观十一年(1111年),在张掖设置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等管理机构。
●元至顺元年(1330年)时,甘州成为甘肃行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明万历十年(1582年)时甘州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所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为甘州府治所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的卧佛殿改变了原有庑殿顶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外带周围廊的重檐歇山顶三滴水式建筑风格。
清代(公元1724年)
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
清代(公元1724年)
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厦内出土
清代(公元1731年)
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
清代(公元1731年)
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
城西南隅,俗名大寺,一名睡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明永乐九年修,敕赐宝觉寺。有金字藏经,宣德御制碑铭……康熙十七年,敕赐今名(宏仁寺),雍正十二年……重修。
-﹣摘自《甘州府志》
大佛寺完整平面推想图(民国)
位于大殿七架梁上光绪三十一年维修题记(局部)
位于大殿七架梁上宣统三年彩绘大佛寺题记(局部)
又名《河西郡镇守东山张公重修弘仁寺碑记》,记述了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1594年),甘肃总兵官、都督张臣监修弘仁寺。修缮内容包括浮图廊庑千佛阁、大乘殿、轮藏殿、金刚天王殿等,这是明代最后一次对弘仁寺的修葺,现仅存残碑两块。
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等。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教化众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因其宏大悲切的愿力、华美庄严的西方净土和方便简易的往生法门,千百年来深受佛教徒的崇奉。佛像高178厘米,铜铸圆雕中空,螺发高耸,上有顶严。面庞饱满,双眉修长,双耳下垂,双唇微闭。左手结与愿印,右手结说法印,身着通肩莲花纹袈裟,腰系环扣节裙带。整尊造像通体鎏金,丰满圆润,姿态优雅,神情庄重,为国家一级文物。
河西建筑角梁构件组做法,根据重叠角梁的数量以及仔角梁的长度和外形,可将其分为七种类型:
1.两件短直腹型
2.两件长直腹型
3.两件短曲腹型
4、两件长曲腹型
5.三件短直腹型
河西建筑的角梁构建做法示意图
河西建筑的角梁做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部分建筑的老角梁头都要雕成龙首的形状,而非官式做法的霸王拳。
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通称三世佛。尊像佛发如螺,顶有高肉髻,双耳下垂,眉目均匀修长,双目微闭,眉间有白毫,身着袒肩袈裟,衣饰莲花纹,全跏趺坐。药师佛左掌叠足,掌心向上,右手曲指,食指间夹有药丸;释迦佛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阿弥陀佛双手合叠置足上,作"禅定印"。佛像体态端庄,神情庄严,透射出一种慈祥、智慧、明净的佛国气息,生动的展现了三世佛济世众生的慈悲形象。
张掖大佛寺所反映的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突出体现在佛教不拘来历的传承和变迁上,保存至今的大佛寺巨型涅槃佛像以及以卧佛为大殿主尊的模式和东西轴线的寺院布局,构成了涅槃信仰的影响构造,或可成为涅槃宗寺院的「活化石」。
02.明木雕彩绘菩萨
03.清刷金观音铜立像
04.明木雕彩绘迦叶像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张掖境内现存古代石窟寺有6座,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以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最为著名。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北寺、南寺、千佛洞、上、中下三个观音洞,另有金塔寺,共七个部分组成,保存有北凉至清代的70多个窟龛。肃南祁丰区的文殊山,开凿于北凉,分"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现存窟龛百余个,北魏、唐、西夏、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或扩建。民乐县民联乡的童子寺石窟有洞窟10多个,早期中心柱窟3个,其中1号窟壁画有5层之多。肃南皇城石佛崖石窟共有7个洞窟,属唐至元代开凿。肃南大河区的景耀寺石窟和民乐县上天乐石窟均为清代开凿,前者主要残存有密教壁画,后者主要保存了糅道教、儒教题材的壁画。
金塔寺西窟
深4.05m、宽7.9m、高4.3m。窟内四壁不开龛,窟中央凿中心塔柱。中心柱每面分三层开龛造像。下层每面正中开圆龛,每龛内塑一身结跏趺坐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胁侍菩萨。中层南面龛内塑一身结跏趺坐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菩萨,北面龛内塑一身结跏趺坐佛,龛外两侧上、下各塑二菩萨或二弟子,均为坐式。东面龛内塑一身倚坐佛,龛外上下均塑结跏趺坐四菩萨。上层每面塑千佛或菩萨,四身为晚期重塑,余为原作,局部晚期妆绘。
大佛殿现有壁画五百三十余平方米,主要绘画于一层四壁之上。东,西面墙上为诸天礼佛图,幅面高大,气势雄伟;南北面墙壁以十八罗汉塑像分割,内容有山水花鸟,《山海经》故事画等;卧佛后墙壁以连环画描绘观音救八难和《西游记》故事,是大佛殿内时代较早,艺术价值较高的壁画。在大佛殿二楼的板壁上,绘有过去七佛,天龙八部、护法神像及世俗书画等。大佛殿壁画内容庞杂,题材丰富,展现了河西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张掖大佛寺在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基于同一个信仰,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像一颗颗舍利子,闪烁着生命与火花的结晶,折射出时代和发展的进程。
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
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
西夏国皇族嵬咩氏(法号思能),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被封为西夏国师。碑碣记载,公元1098年,嵬咩等人听闻梵音,据地而得古卧佛像数尊,遂发愿建造宏刹,四方募资,引起西夏国主崇宗乾顺的重视。乾顺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福,敕建卧佛寺。
清代(公元1636-1912年)
清代(公元1636--1912年)
张掖大佛寺遗藏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
佛教法器,是佛法敷传的象征。大佛寺遗存的诸类法器,或装藏于卧佛腹内,或出土于金塔地宫,或征集于民间,如金刚杵、铜塔、宝瓶、记事牌、佛珠等,形制多样造型别致,蕴涵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融合了汉藏佛教和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与佛教义理的有机结合之物,是佛教文化在大佛寺弘传的有力见证。
●庄严道场:佛堂、须弥坛、幡、盖、经幢等
●供养装藏:灯、花、香、香炉、衣械、阏伽器等
●梵呗赞诵:木鱼、钟、鼓、磐、云板等
●生活起居:钵、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收藏流传: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永乐北藏》,全名《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简称为《北藏》,明代宫廷刻本大藏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开雕于北京。正统五年(公元一四四0年)完成后,英宗皇帝敕赐甘州卧佛寺一部。《北藏》共收经一千六百二十一部,六千三百六十一卷,分作六百三十六函,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每版分五折页,每折页为五行,每行共十七字,折装成卷。每帙卷首有五连页单线白描造像一帧,造像刀工隽秀、印制精美,堪称古代雕版印刷的珍品,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初刻初印本官版大藏经。
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
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
清代(公元一六三六至一九一二年)
清代(公元一六三六至一九一二年)
清代(公元一六三六至一九一二年)
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
清代(公元一六三六至一九一二年)
千年古刹,历经沧桑,寺貌依然,万卷佛经,稀世之宝,旷日弥久,珍藏如初,若言功德之巨当推僧尼本觉,本觉者,俗姓姚,1901年生手甘州,1975年初(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火化圆寂骨粉葬于马蹄寺,年七十有四。
觉尼自少茹素,十八岁持名念佛,四十五岁受具足戒,严习毗尼,净念相继,日夜不旷。因之恩师道心法师托其赴永昌参禅,嘉其勤勉,四年后,法幢寺方丈谛贤委其代守张掖普门寺,其间。纤毫不犯,以至诚感信上师,年届五十二受命看护张掖大佛寺佛经至命终生西。
姚尼自受命守护佛经,自甘孤苦,雨更雪更,护持不怠,使《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经籍共1621部、636函、5795卷,至今完好无损,其守寺护经之功绩令人颂仰,兹勒石以彰。
原万寿金塔旧址,明清时期为大佛寺雕刻、印刷佛经场所。现殿中供奉明代铜铸鎏金三世佛像,后塑大佛寺创始人思能国师等五身塑像,绘"思能创建卧佛寺""正统皇帝赐真经"等壁。
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山门、戏楼、观戏楼、钟鼓楼、牌坊、厢房、大殿均保存完整,是张掖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清代古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木雕石刻精美,泥塑彩绘古朴,颇具三晋特色。
张掖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坐西面东。由山门、戏台、看楼、牌坊、钟鼓楼、碑亭、正殿(春秋楼)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1750平方米。是河西地区清代会馆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甘肃保存不多的清代会馆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布局严谨,周圈布置的建筑围出一个狭窄的院落,以牌坊为中心分为前后院落,前院山门5间,重檐歇山顶,对内兼有戏台的功能。戏台两侧下建有南北对称的配殿各3间,进门通道从戏台楼板之下穿过。戏台两侧有两座二层的看楼南北对峙,上下两层。看楼西侧紧邻钟、鼓楼以及两楼相夹的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牌坊后的南北两面有5间厢房。后院中轴线上有卷棚碑亭、抱厦以及歇山顶春秋楼组成的正殿。山西会馆是清代晋商为促进山西与外地经济、文化交流所建的会馆建筑,建筑本身和装饰及彩绘、壁画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真实折射了晋商诚、信、忠、义的经商理念,它的建造为繁荣张掖经济、开展商贸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