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国庆D3咸阳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一:文明基石、农耕经济)

文摘   2024-12-21 00:01   宁夏  

今天第一个目标是位于咸阳的陕历博秦汉馆——较真来说,也可以说是西安,因为是“西咸新区”的。新开的秦汉馆比老馆好约一些,在国庆期间自然也是要提前几天约的。这次要不是我对咸阳有些执念,想稍微深度地体验一下的话,其实从西安过来,交通也是方便的,有地铁;反而我们从咸阳城区过来,要倒公交车。


从宾馆出来时,买了肉夹馍当早餐。和昨晚的一样,也是发面做的软馍馍,少了微辣的豆瓣酱,还稍便宜一些,小宝很喜欢。在咸阳以外的地方还真没吃过。

途径昨夜抵达的咸阳站。
原来秦汉馆所在的位置还是比较偏僻的。
下车后,还要走十几分钟。
排队等待9点半开闸放行。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毗邻秦咸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秦汉馆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39809㎡2、展陈面积10362㎡2。其中一号至五号建筑为开放区域,六号建筑为文物库房及技术用房,七号建筑为办公用房。
秦汉馆主体建筑群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建筑总体以北斗七星布局,主馆区七座建筑各自相对独立且以"复道"相连,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建筑还采用了高台建筑风格,高台建筑起源较早,殷商鹿台、周之灵台等,从战国至秦汉,筑台之风盛极一时。秦汉馆以天地山水为背景,以花草木石为点缀,阐释秦汉建筑"高台榭、美宫室"的造型特征,再现《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廊腰漫回、横桥卧波、冀阙凌空的胜景。
陕历博秦汉馆以"秦汉文明"为主题,采用"大历史"+"小专题"这一别出心裁的展览设计,通过基本陈列"秦汉文明主题展"和"城与陵""技与美"等特色专题板块,向人们集中展示秦汉遗址风貌,深度剖析历史故事,多层次多角度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奠基、文化创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鉴等几个方面,阐述秦汉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成就和作用,以及秦汉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
进馆后,先看常展:秦汉文明主题展。
秦大事年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677年 徙都于雍。
●公元前384年 秦献公继位,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公元前383年 徒都栎阳。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350年 秦孝公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西巡陇西、北地。治驰道。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东巡,上泰山,封,祠祀。禅梁父。南登琅邪,作琅邪台。
凿灵渠。
●公元前218年 
秦始皇再次东巡,在阳武博浪沙中遇刺客狙击。秦始皇登之罘,刻石。
●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回咸阳。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
●公元前214年 
发诸尝通亡人、赘增、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下禁书令。
●公元前212年 
通直道。秦始皇坑杀儒生方士四百六十余人。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东巡,病逝于沙丘。李斯、赵高立胡亥为帝,逼杀扶苏、蒙恬。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6年 
刘邦军入关,十月,秦王子婴降,秦亡。
汉大事年表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
●公元前202年 
楚汉军主力决战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称帝。
●公元前180年 
汉文帝刘恒继位。
●公元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继位。
●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继位。
●公元前140年 
始建年号,汉武帝亲自策问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公元前138年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26年 张骞返回长安。
●公元前121年 
霍去病远征,大破匈奴军。浑邪王归降。
●公元前106年 
初置十三州部刺史
●公元前104年 编定《太初历》。
●公元前89年 
汉武帝下《轮台诏》
●公元前81年 
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议盐铁事。
●公元前74年 
汉宣帝继位。
●公元8年 
王莽即真天子位,定国号曰"新"。
●公元22年 
刘秀起兵。
●公元25年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公元73年 
班超立功西域,定鄯善、于阗等。西域复与汉通。
●公元79年 
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
●公元91年 
以班超为西域都护。
●公元97年 
班超遣甘英使大秦,临海欲渡,为安息船人所阻而还。
●公元132年 
张衡作候风地动仪。
●公元184年 
黄巾军起义。
第一单元 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
第二单元 蓄力﹣﹣农耕经济的迅猛发展
第三单元 入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四单元 创新﹣﹣文化力量的展现
第五单元 动能﹣﹣科技成果的助力
第六单元 互鉴﹣﹣中国对世界的探知
第一单元 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
"制"启华夏
秦汉以开创性的制度,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中国版图的确立,"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儒学"成为政治思想的主体,以及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都是在秦汉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以新的政治制度为根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奋进崛起,同时放眼世界,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使中国迈向强盛、自信的新时代。
秦汉文明
的基石
历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风雨,秦始皇初创"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经西汉王朝继承并发展完善,到汉武帝时期完成了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贯彻,基本确立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2000余年的政治体制。新制度的创建,是秦汉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深刻影响社会其他层面发展的核心力量。
秦汉时期自然环境示意图
竹的分布
虎的分布
犀牛的分布
鹿的分布
野象的分布
山林植被的分布
大变革
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旧秩序的逐步瓦解,各诸侯国为争霸安邦,纷纷开展变法,进一步加速了新秩序的建立。"以能任官"的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传统,郡县制普遍替代了分封的采邑制;明确废除井田而实行土地私有制,释放生产力;以"履亩而税"的实物税制取代了"籍田以力"的劳役税制;各国普遍重视法治,颁布法典;实施兵制改革,增强军队战斗力。
大变革的时代,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蓬勃发展。
《大变革》
秦汉制度萌发于春秋战国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为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各国变法蓄势待发。这是一次关乎建立何种文明的最为普及的社会实验。
风起云涌的各国变法
春秋战国变法大事年表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各诸侯国通过改革、变法增强国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变法运动。从春秋时期齐国卓有成效的改革,到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政治上动摇了奴隶制的统治,经济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齐桓公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国相,积极改革内政。管仲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明确提出"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的治国原则。
秦穆公改革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重用由余和百里奚进行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了由诸卿、诸大夫组成的官僚机构;在军事上作三军、设三帅,扩大了秦国的军队,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晋文公改革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执掌晋国大权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并扩充军事编制。

楚庄王改革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任贤用能,讲求得失,稳定政局,发展生产。
吴王阖闾改革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执政,在伍子胥、孙武的协助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库兵。

越王句践改革
公元前497年,越王句(同"勾")践即位后,任用范蠡、文仲等人,积极从事改革,经济上采取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等有利农工事业的措施军事上加强剑戟习射的训练,执行严格纪律;外交上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的政策,奖励生育。

战国时期
魏文侯改革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之后任用李埋进行变法。李惶通过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伞( d )法",创制《法经》,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赵烈侯改革
公元前409年,赵烈侯即位。他一边采纳牛畜的建议,倡"仁义",行"王道";一面采纳苟欣和徐越的建议,在用人上"选练举贤,任宫使能",在财政上"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经过这些改革,使赵国封建政权得以逐渐稳固。

楚悼王改革
公元前402年,楚悼王即位。后任命吴起为令尹,实行全面改革。吴起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现状,通过制定法令,减少爵位等方式,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同时注重整顿吏治,精简官职。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
秦献公改革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即位。他废止了奴隶主杀人殉葬的制度,制定户籍制度,建立了四个县,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为商鞅变法做了准备。

韩昭侯改革
公元前363年,韩昭侯即位,后任用申不害为相,通过"术"治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申不害要国君"独断",操纵最高的权力;平常不动声色,让人摸不透底细;任用官吏要使其称职,不许官吏越职办事,要经常监督和考核官吏。

秦孝公改革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建立户籍制度。变法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齐威王改革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制定巩固封建秩序的法律,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并注意招收流民开荒。因此在战国中期,齐国曾一度代替魏国成为东方诸侯的霸主。

赵武灵王改革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后,推行胡服骑射,即着胡人服装,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教练骑射。此后,赵国建立了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增强军事力量。胡服骑射一定程度上推进民族融合。

燕昭王改革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后得到乐毅等人的辅助进行改革,制定法律、严厉法治,在用人方面,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通过改革,燕国一度强盛起来,为伐齐做好充分的经济准备和军事准备。
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
01发布垦草令﹣开垦荒地
02再次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
03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04鼓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
05以暴力推行新法
06进一步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07普遍实行县制
08迁都咸阳
09按人口征收赋税
10统一度量衡
秦国的锐意改革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间,历经三十余代国君的奋发图强,秦国最终成为一方霸主。以秦献公、秦孝公为首的国君主张变法图强、锐意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秦国东进的进程。秦献公迁都栎阳、废除人殉制度、建立商市,同时编制户籍、推广县制,改变了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局面,他是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富强崛起的重要前驱。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确定了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和经济建设举措,使秦国日益壮大,迅速崛起。
01蟠虺纹铜钫 战国
02蟠虺纹铜鼎 
战国
03绹索纹铜匜 战国
04"廿五年"嵌错云纹簋 战国
05鎏银夔凤纹扁壶 战国 陕西咸阳乾县新阳公社出土
06蟠螭纹铜豆 战国
07绹索纹铜he 战国
30-40° N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大事年表
●马其顿王国崛起 公元前359年一公元前336年
●亚历山大大帝当政 公元前336年一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公元前332年
●亚历山大大帝夺取巴比伦 
公元前331年
●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 公元前327年﹣公元前326年
●孔雀王朝 公元前324年一公元前187年
●塞琉古王朝 公元前312年一公元前64年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05年一公元前30年
●阿育王在位 约公元前273年一公元前232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72年
●帕提亚王朝 公元前247年一公元224年
●特奥蒂瓦坎文化 公元前200年一公元750年
●罗马进攻西亚 公元前192年一公元前189年
●罗马征服希腊 公元前146年
●纳斯卡文化 公元前100年一公元700年
●凯撒出任独裁官 公元前44年
●罗马统治埃及 公元前30年一公元639年
●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前27年
●贵霜王朝 约公元25年一公元375年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约公元29年
●维苏威火山爆发,古城庞贝被毁 公元79年
●莫切文化 约公元200年一公元700年
●萨珊人灭亡帕提亚王朝 公元224年
●玛雅文明古典期 约公元250年一公元900年
●戴克里先改革 公元284年
春秋时期的秦国
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它作为周朝的附庸。秦人在此与西戎进行了长久而残酷的斗争,之后经过秦君与秦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秦国逐渐成为春秋的霸主。
多元一体的
国家格局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秦的统一创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打下基础。秦汉以来,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以察举制为中心的选官制度逐步满足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已初步显现。
《一天下》
在秦锐意改革的指引下,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央政令从上至下一以贯之的执行,如"徙木立信"般果决,为"一天下"的中国置下了"定海神针"。郡县制的推行,更使国家机器得以有效运转,高效地管辖着广袤的国土和人口。秦始皇初创"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在汉武帝时期发展成熟。"一天下"的概念,基本确立了中国2000余年的政治发展格局。
西周分封制图解
古代文明的
"大一统"尝试
古代亚欧大陆孕育了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接连涌现﹣﹣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贵霜帝国……,这些大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领土、维系着统治,在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了统一。但最终,这些国家在外族入侵和内部权力斗争下变得四分五裂,只有中国,延续了"大一统"的政治核心思想,这就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千年的原因之一。
维系帝国的手段﹣﹣行省制
为了维系帝国的有效统治,实现疆域内社会稳定和统筹资源等目的,统治者把国家划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分派相应的官员代为管辖,这一政策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行省制"。

波斯阿契美尼德
王朝的行省制
波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大流士一世将帝国划分成约20个行省,并为每个行省任命一个总督。然而,波斯统治者对于行省总督在地方的权力缺乏有效约束,导致腐败、叛乱事件频现,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

古罗马的行省制
古代罗马将征服的领土划为行省,向其派遣总督进行治理。这些行省中,有的城市拥有自治权,为罗马提供各类生产生活及军事资源,有的则作为罗马的殖民地,用以缓解人口压力。行省居民难免遭受罗马的掠夺和剥削﹣﹣这或许是帝国领土扩张带来的必然结果。
郡县制的确立
统一后,国土广袤,分天下三十六郡(之后陆续增至四十八郡),郡置守、尉、监诸官职,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郡的下级单位是县,秦县的数量达到一千个。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为秦王朝继承和发展,也成为后来历代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地方行政的基本形式。

秦四十八郡及郡治所在地示意图

秦地
1巴郡 今重庆 
2蜀郡 今四川成都
3陇西郡 今甘肃临洮
4北地郡 今甘肃庆阳西南

赵地
5太原郡 今山西太原南地
6云中郡 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7邯郸郡 今河北邯郸
8巨鹿郡 今河北平乡西南
9雁门郡 今山西大同西
10代郡 今河北蔚县东北
11常山郡 郡治不能确考

魏地
12上郡 今陕西榆林南
13河东郡 今山西夏县
14东郡 今河南濮阳南
15砀郡 今河南商丘
16河内郡 今河南武陟南

韩地
17三川郡 今河南洛阳东
18上党郡 今山西长治
19颍川郡 今河南禹州

齐地
20东海郡 今山东郯城
21齐郡 今山东淄博
22琅琊郡 今山东胶南南
23胶东郡 今山东平度东南
24济北郡 今山东泰安

燕地
25广阳郡 今北京
26上谷郡 今河北怀来东南
27渔阳郡 今北京密云
28右北平郡 今天津蓟县
29辽西郡 今辽宁义县西
30辽东郡 今辽宁辽阳

匈奴故地
31九原郡 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南越故地
32桂林郡 今广西凌乐县东
33象郡 今越南会安附近
34南海郡 今广东广州
35闽中郡 今福建福州

楚越之地
36汉中郡 今陕西汉中
37南郡 今湖北江陵
38洞庭郡 今湖南沅陵
39南阳郡 今河南南阳
40淮阳郡 今河南淮阳
41薛郡 今山东曲阜
42四川郡 今安徽淮北西
43九江郡 今安徽寿县
44会稽郡 今江苏苏州
45苍梧郡 今湖南长沙
46衡山郡 今湖北黄冈南
47庐江郡 今江西
48故鄣郡 今浙江安吉西北
官僚体系的建构
秦始皇时代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唯我独尊的"皇帝制度"奠定了此后2000余年来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基础,作为中央执政集团中枢、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三公九卿",辅助皇帝管理国家大事。汉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不断加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中外朝制度",表明了皇权对朝臣管控的加强。秦汉官僚体制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
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维护个人权威,确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01"徒府"铜印 战国.秦
02"器府"铜印 战国.秦 1964年陕西西安高陵耿镇出土
03"左中"铜印 战国.秦 1975年陕西西安北郊六村堡出土
04"少府"铭银器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上焦村15号墓出土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
●少府:掌管皇帝私人财政,包括山海池泽之税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
●廷尉:掌管司法
●卫尉:掌管宫门屯卫
●典客:掌管诸侯、各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
●治栗内史:掌管国家财政
秦汉官制简表

秦代郡县乡里四级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图
郡监:监察地方官吏
1、郡:
郡尉:分管军事掌管军队
郡丞:协助郡守处理政务
诸曹
2、县:
县令(长):掌管全县,万户为令不满则称长
县尉:
分管军事掌管军队
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诸曹
3、乡:
有秩,啬夫:满500户设有秩,不满则设啬夫
游徼:掌管盗贼
三老
4、里:
里正

汉代中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决策机构:常侍、侍中、尚书令
✔外朝—执行机构:九卿(太尉、御史大夫、丞相)
05"沛郡太守章"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6"大廄獄丞"封泥 汉
07"長信永巷"封泥 
08"将作少府"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9"軍司馬印"铜印 汉
10"殿中司馬"铜印 魏晋 
1953年陕西郡县(今西安鄠邑区)出士
11"立節將軍章"铜印 汉
12"殿中都尉"铜印 汉
13"将兵都尉"铜印 汉
14"部曲将印"铜印 汉
15"騎部曲将"铜印 
汉 1962年陕西西安曹家巷出土
16"軍曲候印"铜印 汉 
1962年陕西西安曹家巷出土
17"關內侯印"铜印 汉
18"軍中司空"铜印 汉 1954年陕西兴平窦马村出土
19"司徒中士張尚"铜印 汉 1971年陕西西安永红路工地出土
20"道官丞印"铜印 
察举制的完备
秦自商鞅变法后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为兼并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汉初,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汉武帝时期,大体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开创了献策上书为郎的选官途径,使察举制逐步成为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公元前196年 萌芽
刘邦晚年为了使汉王朝长治久安,在公元前196年下诏求贤,选取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显露了察举的端倪,开创了西汉察举制的先河。

公元前165年 正式产生
文帝时产生了取士新方法,其步骤为:
1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
2丞相、列侯、公卿及地方郡国按科目要求举荐人才;
3皇帝亲自对被举者进行策问;
4据对策的高第、下第不同,区别授官。

公元前134年 完全确立
两汉察举最重要的岁举孝廉一科,从元光元年开始实行,且人数有具体规定,这样察举就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汉代仕进的舞台。察举制以岁举性科目的产生为标志,表明它本身已经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也表明它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地位的确立。

察举科目
✔岁科(常举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
✔特科:
●常见特科:贤良方正、贤良文学
●一般特科: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
法律保障下的国家机器运转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能力主要依赖于皇权的控制力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遵循法家思想,制订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并在全国推行。秦法制主要包括"事皆决于法""法令由一统"以及"轻罪重刑"等方面。
西汉时期,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秦的法律思想,主张将"礼"教和"德"化与刑罚结合起来使用;他们用秦制的律、令、科、比四种形式,并将其规范化,使之成为此后较为稳定的法律的基本形式。汉武帝时期,采用"春秋决狱"的判案推理方式,对整个封建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础,在世界五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东汉十三州示意图及封泥
01"高陵右尉"铜印 汉
02"漢叟邑長"铜印 汉
03"親晉胡王"铜印 西晋
04"雒丞之印"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5"衡山相印"封泥 汉 1954年刘汉基捐
06"臨淮太守章"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7"蜀郡太守"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8"严道長印"封泥 汉
09"郫令之印"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10"汁(什)邡長印"封泥 汉 1954年刘汉基捐
01"高陵右尉"铜印 
02"漢叟邑長"铜印 
03"親晉胡王"铜印 西晋
04"雒丞之印"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5"衡山相印"封泥 汉 
1954年刘汉基捐
06"臨淮太守章"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7"蜀郡太守"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8"严道長印"封泥 
09"郫令之印"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10"汁(什)邡長印"封泥 汉 1954年刘汉基捐
"事皆决于法"的《秦律十八种》
《秦律十八种》是秦代的部分法律条文,律文自商鞅立法时开始实施,一直延续至秦始皇统治时期,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完成。律文的每条末尾都记有律名或其简称。主要内容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徭律》《关市律》《置吏律》《军爵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效》《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些法律条文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判决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时﹣秦始皇统治时期
"法令由一统"
的《语书》
《语书》出土于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是南郡守腾在秦王政二十年对县、道官员发布的告示。它是除中央政权统一制定的法令外,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根据朝廷的法令制定的本地区相应的法令和文件,是对统一法令的补充。这种法律文书在限定的地区,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秦律在发展中逐渐确立了由中央"制作明法,臣下修饰"的律法传统。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第一一五支至一二四支
译文
01睡虎地秦简《徭律》(复制品)
原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睡虎地秦简语书
第一支至十五支
译文
其他秦律相关文献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还发现有如《效律》《法律答问》《秦律杂抄》《封诊式》《语书》《为吏之道》《编年纪》等文献,从方方面面昭示了秦国律法的运行方法与实践细节。
譬如,统一前的秦国规定:朝廷和地方郡县都设主管法令的官吏,其他官吏和人民若想了解法令都来问他,而他必须给以明确回答,同时还要将问答的内容写在一尺六寸长的"符"上。在云梦秦简中发现的《法律答问》就属于这种性质的法律文书。《法律答问》同律文本身一样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为"答问"的范围已超出律文本身,所以它是律文的重要补充。而《封诊式》则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这是由朝廷统﹣发布的类似后来行政法和诉讼法的有关的法令,如《封诊式》规定了"讯狱"的要求,以及案件记录"爱书"的格式等等。

秦简《法律答问》
秦简《封诊式》
承秦发展的
《九章律》
《九章律》是汉朝的一项重要法律规范,以秦律的法律原则、指导思想及其科罪定刑的标准为基础,由萧何编撰,包含了《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兴律》《厩律》和《户律》等九篇。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三篇"事律"。《九章律》对中国律令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两汉的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规范社会的《二年律令》
汉初,高后(即吕雉)二年(前186)颁布的《二年律令》,反映了国家法律与统治阶级意志之间的紧密关系。这部律令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也加入了新律,是汉律对秦律的发展。《二年律令》严格遵循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伦理秩序,规范司法官员行为,加强司法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法律儒家化的
"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是汉代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标志。案件审理过程中,若出现没有明确法律条文可以执行或与人情事实相悖的情况,就可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认真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遵循"经权""本其事"和"原其志"的原则,强调灵活运用经典,尊重人情,公正执法。"春秋决狱"理念的引入,体现了儒家法律文化的影响,起到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作用。"春秋决狱"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唐代儒家思想和法学的融合即"礼、法合一"时而结束。
03"備盜賊尉"封泥 汉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移交
04"長安獄丞"封泥 
05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第一支到第七支
译文
06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
第一支至第二支
译文
文治武功 奠定版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割据纷争局面,完成了统一。之后,秦军南逾五岭一统南越和西瓯地区,北击匈奴拓地至阴山。汉武帝即位后,继续向南北拓展,先后设置河西四郡、西南七郡、东北乐浪四郡,使汉代的疆域空前辽阔。秦汉两代400余年间,早期的核心区域(包括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中下游部分等)的版图基本奠定,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秦代的疆域
秦始皇统一之后,继续向北、向南扩展,兴师30万、移民、设郡县,开拓疆土,使其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汉代的疆域
汉武帝继位后,改变了对匈奴忍辱妥协的方针,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公元前127年,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汉武帝时代的疆域空前辽阔,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示意图(前201﹣前36)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
为加强管理,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建立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最高军政中心。骑都尉郑吉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在"护鄯善以西南道"基础上"并护车师以西北道",即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成为中央任命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都护的职权
任免都护府的属官,代表中央王朝给地方政权的官吏颁发印绶,管辖西域屯田,对西域诸国进行督察,并及时向朝廷报告,经中央批准可征调西域驻军及诸国兵,同朝廷专使一道处理重大事件。
01鎏金铜弩机 
汉 陕西咸阳兴平茂陵附近出土
汉代的武备
汉代的武备,在秦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迭代,无论是防御用的铠甲还是利兵利箭,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新型铠甲材质更为坚固耐用,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汉代改进了弓弩、长矛、剑等武器,使其更加精良。这些武备为汉王朝开疆拓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铜戈部位示意图
03长弧三穿铜戈 
战国
04彩绘陶持盾武士俑
西汉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05云纹带铜钺
云南昆明石寨山出土,
1975年云南省博物馆调拨
06彩绘陶骑兵俑 西汉
07乳钉纹铜短剑 汉
08铜矛 汉
09云纹铜矛 汉
10彩绘陶持盾武士俑 西汉
汉代甲胄复原图

01彩绘陶武士俑 西汉 陕西咸阳韩家湾*家沟出土
02彩绘陶男立俑 
西汉 陕西咸阳*家沟汉墓出土
03 彩绘陶骑兵俑 西汉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04彩绘陶执盾军吏俑 
西汉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05彩绘陶骑兵俑
西汉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06彩绘陶骑兵俑
西汉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07彩绘陶骑兵俑
西汉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裴岑纪功碑
全称"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通高129厘米,宽54厘米
清代将领岳钟琪在新疆巴尔库尔地区发现的、记载汉代将领裴岑战绩的石碑。碑文6行,每行10字。讲述了东汉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或五千郡兵战胜北匈奴呼衍氏并诛杀其首领呼衍王。裴岑的这次胜利为汉在西域换来了十余年的安定生活。
原文
“漢歸義羌長"铜印
东汉
燕然勒功
东汉章和二年(88),北匈奴大乱,饥荒加剧。次年,窦宪请命出击北匈奴。南匈奴单于同时请求北伐。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南匈奴部队等一起出征,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亡。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追击至达和渠北醍海大获全胜,他们登上了燕然山。班固在此刻石记功,作《燕然山铭》:"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摘选自张弛
《<燕然山铭>摩崖刻石缀考》
摩崖刻石下缘距地面高约3米,呈长方形,纵98厘米,横140厘米。崖面在刻字之前有打磨平整处理的痕迹,但历经千余年的日晒雨淋,风化严重,显得凹凸不平。由于岩石坚硬,凿刻不易,摩崖的字体笔迹软浅,字径大小不一,平均约6厘米。摩崖前半部分残*严重,支离破碎,后半部分保存则较为完好。摩崖文字自右向左刻写,共20行,每行至多15字,总计288字。通过拓本与《燕然山铭》传世文献进行比对校读,绝大部分文字可依辨识,只有16个字,漫漶严重,无法释读,依告世文献补入,并外加方括号以示区别。迻录如下(为了保持摩谨文字原貌,释文以繁体字列出):

《燕然山铭》拓片
石铠甲及石胄

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K9801陪葬坑出土的铠甲,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用的札甲(用较大长条形甲片制作的铠甲)、鱼鳞甲(用小片甲片制作的铠甲)和马用的石马甲。这些用于陪葬的铠甲,均用青石甲片和铜条编缀而成,其形制和编缀方法与实用铠甲一致。甲片有长方形、舌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形等多种形制,用扁铜条将其联缀在一起,除了可以保护士兵的胸腹、后背和腰肪外,还方便他们做出挺胸、弯腰、举臂等动作。与铠甲一同出土的还有石胄,用来保护士兵的颈项。所有石胄都由一整片圆形顶片和若干板瓦形或等腰梯形不带弧度的侧片组成。石铠甲和石胄的出土,为研究秦国的用甲制度、秦军的装备,以及蕴含于甲胄里的秦代科技水平,提供了重要物证。
石铠甲及石胄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
秦国的士兵与装备
秦国的强大武力与士兵的勇猛作战密不可分。士兵们披盔戴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严格的训练,使他们具备出色的战斗技巧,加之无与伦比的严明纪律,使他们能以出色的战斗力和无畏的精神征服众多敌人。

01铜矛 
秦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02铜矛 春秋
03铜铍 
秦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秦弩
弩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远射程兵器,具有射程远、命中率高和杀伤力强的特点,成为各国军队重要的武器之一。弩的出现,促使车战时代的结束,引领了以步战为主,车、步、骑协同作战的新时代。秦国先进的弓弩,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弩兵方阵,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04铜镞 战国
05铜弩机 
秦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06铜殳 
秦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07铜剑 
秦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陶鞍马
陕西省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
骑兵的鞍马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云梦秦简《秦律杂抄》记载:
"募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募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赀二甲,法(废)。"
这段律文清楚地说明了鞍马选拔的标准:马高要在1.33米以上,奔驰和系羁要听从指挥,否则,有关人员将受到处罚。马匹备齐后,再从入伍的士兵中选拔骑士,骑士入伍后须接受考核。马匹被评为下等的,县令、丞、司马要受到处罚,主管的县司马则会被革职永不录用。这说明秦代对骑兵用马的挑选是非常严格的。
从云梦秦简的有关律文中可以看出,秦军的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对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秦王朝时期,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为骑兵和战车提供马匹。
步兵俑(3D打印)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铠甲武士俑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小宝没去过临潼兵马俑,就在这里合个影吧。
铠甲武士俑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杜虎符
战国晚期
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出土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杜县的兵符。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这件是左半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从主馆分过来的镇馆之宝,从件数上说,秦汉馆不输主馆。
跪射俑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
国家意识的形成
秦汉时期,三晋文化、楚文化、齐文化、燕文化、秦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经数百年的融汇与交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汉王朝以华夏族为主体,吸纳了周边各部族的人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成为一个人数庞大的族群﹣-"汉"族,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
秦汉移民与乡土观念
秦汉时期,政府大规模向各地迁移人民的行为,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和意图。政治上,通过迁徙豪强、高赀商人、豪猾吏民、惩处罪犯,达到巩固封建政权的目的;军事上,通过移民实边,缓解同周边各族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通过移民,躲避灾害、解决了财政困难。
秦移民迁移示意图
秦始皇时期:移民内蒙、巴蜀、咸阳、南越
秦惠文王时期:移民巴蜀
从区域融合走向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构成了汉代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意识;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传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秦汉王朝,开启了中华民族从区域融合走向文化认同的新征程。
国家祭祀体系
秦汉时期国家祭祀体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时期秦国所具有的广立神祠的传统。战国晚期,秦的時、祠以雍为中心,遍布关中地区。秦统一后,原六国山川祭祀及齐地八主祠也被纳入其中央祠官的管转范围。
汉初,承秦旧制;至汉武帝时期,虽对国家祭祀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主要手段仍以在全国广修神祠主。这种广布神祠的祭祀形态,直至西汉末年南郊郊祀制度的成立,才得以真正被改变。这种改变,深刻影响着东汉以来人们对国家祭祀的认知。

吴山遗址
吴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北侧吴山东麓山前台地,遗址面积约为10.2万平方米。2018年,考古队员对吴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0平方米,发现车马祭祀坑8座,坑内均有驷马一车,出土青铜车马器、玉器、铁器、骨器等232件组。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出土的铁锤应与玉人、玉琮、车马器具有同样的祭祀属性,并用于祭祀特定对象炎帝。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的吴阳"下時"。

血池遗址
雍山血池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凤翔西北柳林镇,经考古调查勘探,该遗址面积达470万平方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于2016~2018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夯土台、祭祀坑、建筑、道路等各类遗迹292处。该遗址是首次在雍城发现的、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最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大型国家"郊祀"遗存,对秦汉祭祀制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阳下畤:吴山遗址
吴阳上畤、北畤:雍山血池遗址
鄜畤:蔡阳山遗址
密畤:下站遗址
01"千秋萬歲"瓦当 汉 1959年李长庆代黎伯豪交
02"与天无极"瓦当 汉 1956年刘百训捐
03"与华无极"瓦当 汉 1956年刘百训捐
04"永奉無疆"瓦当 汉 1956年王耀堂捐
05"長生無极"瓦当 汉 1954年刘汉基捐
06“羽阳千岁”瓦当 秦 1956年刘百训捐
07"富贵萬歲"瓦当 汉
08"延年"半瓦当 秦 1956年刘百训捐
09"延年益寿"瓦当 汉 1956年王耀堂捐
10"長生未央"瓦当 汉 1956年刘百训捐
11"億年無疆"瓦当 汉 1953年西北文化局移交
01"千秋萬歲"瓦当 汉 1959年李长庆代黎伯豪交
02"与天无极"瓦当 汉 
1956年刘百训捐
03"与华无极"瓦当 汉 
1956年刘百训捐
04"永奉無疆"瓦当 汉 1956年王耀堂捐
05"長生無极"瓦当 
汉 1954年刘汉基捐
06“羽阳千岁”瓦当 秦 1956年刘百训捐
07"富贵萬歲"瓦当 汉
08"延年"半瓦当 秦 1956年刘百训捐
09"延年益寿"瓦当 汉 1956年王耀堂捐
10"長生未央"瓦当 汉 1956年刘百训捐
11"億年無疆"瓦当 汉 1953年西北文化局移交
01琉璃耳塞 汉
02玉眼罩 汉
03玉鼻塞 汉
04玉肛塞 汉 1956年陕西西安东郊汉墓出土
05琉璃蝉 
06玉猪
1969年陕西咸阳南上召村出土
07蒲纹女玉人 西汉
08蒲纹男玉人 西汉
09玉人 西汉
10玉磬 
东周 1975年马同存交
11谷纹玉璧 汉
12青玉璧 汉 1953年陕西宝鸡渭滨郭家村出土
13玛瑙环 战国 1956年陕西西安灞桥红旗公社出土
16青玉龙形佩 战国
17谷纹玉璜 汉 陕西西安北郊龙首村电讯六分局工地出土
18青玉圭 汉 1953年陕西宝鸡清滨郭家村出土
1-5
5-7
7-9
10-12
12-13
16-18
《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
"封禅"是古代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表示祭天,"禅"表示祭地。《史记.封禅书》叙述了古代传说中七十二位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动。《汉书.郊祀志》在《封禅书》的基础上,补充了汉武帝至王莽时期有关郊祀的内容。

秦汉国家祭祀体系
秦王朝的国家祭祀,以神祠为主体,这种祭祀传统源自秦国。秦征服东方后,将部分东方祭祀也纳入国家祭祀的范畴之中。秦代的国家祭祀中,既有秦人传统的陈宝、雍四時,也有关东地区的八主祭祀,以及燕齐方士的求仙传统。来源不同的祭祀传统得以整合,统一国家的祭祀体系首次建立。

关东地区的八主祭祀
日主祠 月主祠 阴主祠 阳主祠
天主祠 地主祠 兵主祠 四时主祠

秦人传统祭祀
雍五祠 西祠 畦祠 阳主祠

汉武帝在秦始皇及汉初诸帝的基础上大兴建设,摆脱了秦及战国的旧框架,剔除国家祭祀中异质、矛盾的因素,建立起统一而宏大的祭祀体系。他立泰時一后土祠创建汉家郊祭;经营云阳甘泉宫,使之成为汉王朝,尤其是关中地区最大的祭祀中心;封禅泰山、修造明堂、大兴仙人祭祀,以泰山为轴心辐射和带动了山东半岛祭祀环与五岳祭祀;他还改造了雍五时祭仪,并打通回中道,通过雍地控制陇西、北地。藉由这三大祭祀中心,中央得以控制散布于全国的众多神祠。

汉代祭祀
甘泉太祠 后土祠

秦汉时期的山川祭祀
秦统一后,始皇从天下山川中选出"名"十二、"大川"六,分为"崎以东"与"华以西"两部分,辅以祭祀规格略低的小山川,构建出一套统一的山川祭祀体系。汉初承秦制,自武帝中后期西汉末期。"五岳四渎"从礼书中走出,逐步进入国家祭祀的实践中。

名山 大川
从希腊到罗马,从城邦政治到强大帝国
雅典和罗马的政治变革
雅典政体的演变,经历了古代地中海文明城邦制度演变的较为典型的过程﹣-"王政"、贵族政治、僭主政治、民主政治。而在罗马,变革、立法也被历任执政者不断地推行,其中既有对权力分配的积极应对,也有暴政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它们如同古代罗马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之间权力斗争的缩影,见证了罗马的兴盛和衰亡。

罗马的政治制度
同样起步于城邦,罗马借鉴和发展了雅典的政治制度。从公元前509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共和制、个人专制、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帝国的版图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而曾经辉煌数个世纪的民主制,则在公元284年,皇帝戴克里先的强权下荡然无存。
奥古斯都雕像

雅典卫城遗址
建于公元前447年﹣前432年的伯里克利时代,以帕特农神庙为主要建筑,供奉着这座城市的守护神雅典娜。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北部,其境内多山地,少平原,使古希腊形成了以城市为单位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环境,各城邦之间相对独立,诞生了两种主要政体﹣-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

雅典的梭伦改革(前594年)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雅典的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他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债务奴隶自由,维护了作为城邦基础的公民团体的利益;
2综台考虑自由身份、公民资格和财富等因素,一方面使每个公民享有基本平等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使为城邦承担较多义务的富有者占有一定的优势;
3对私人生活进行约束,规定"公民责任",公民不应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梭伦的改革体现了古典共和主义的基本精神,为雅典民主时代的到来做出制度上的准备。
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前508年)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担任雅典执政官,在此之前,僭主政体中断了雅典的民主探索,却也在另一方面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平民的凝聚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里斯提尼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措施:
1重组雅典的部落制度,打破贵族世家拥地自重的局面,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
2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它在日后成为了雅典最重要的国家行政机关;
3设立十将军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
4制订了"陶片放逐法",以秘密投票的方式表决流放危害国家的分子,打击贵族顽固分子,防止僭主政治再起。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举措克服了血缘、地理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使公民产生政治认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平等,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雅典的伯里克利改革
(前5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5世纪,希腊在与波斯的战争中获胜,雅典在战争期间形成了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在战后垄断了海上商路。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雅典的文化、艺术发展繁荣,也滋生了一种具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伯里克利担任雅典的执政官,随后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这意味着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几乎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2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以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3限制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只有父母双方皆为雅典本邦人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4倡导雅典海上霸权的理念,但雅典人必须立足于希腊本土。
伯里克利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得以最终确立,开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但是这种民主制可能导致个人对权力的滥用﹣﹣利用民众的信任为谋私利浪费公共资源。
●"伯里克利"陶片
公元前444﹣前443年
刻有"伯里克利"名
字的陶片。它被当作选票使用,由雅典公民投票决定某个公民是否被驱逐出城邦。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以来,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大小冲突不断。公元前451年,在平民对元老院约一再施压下,公民大会选举出10人负责制定一部新法典,他们参考了希酷的法律,并结金罗马的旧习惯法,制定了新的法典,因其被刻在十二块铜牌上而得名为《十二铜表法》。它的内容广泛。它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也是欧洲法学的渊源,其法律架构是罗马最了不起的成就,也是罗马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十二铜表法》版画

罗马的《波提利乌斯法》(前326年)
奴隶制度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罗马时代之前就已存在。古罗马的奴隶大多来自其行省或其他被征服的地区,他们可能是被定罪的犯人、被遗弃的孩子、东欧的战俘,甚至可能是太过贫困的自由人自愿为奴﹣﹣负债过重的普通人会沦为债务奴隶。奴隶维系了罗马的经济运作,但法律却并不将他们界定为生物,而是物品。公元前326年,罗马元老院通过《波提利乌斯法》,废止了公民内部的债务奴役制,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而罗马的奴隶制,直到拜占庭帝国时期仍未完全终结。

罗马的《霍滕西亚法》(前287年)
公元前287年,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又趋激化,国家正面临危急时刻。根据法律,罗马成立了专门应对紧急状态的临时政府,昆图斯·霍滕西乌斯被推选为独裁官。为解决国内纷争,他与临时政府公布法案规定:平民可以参与国家立法,平民议事会通过的决议无需元老院首肯也具有法律效力,即平民议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约束力。这项法案缓解了罗马平民的不满情绪,是罗马民主政治的基石和胜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广大平民的胜利,只有拥有相当财富的平民才能争取到权利。
第二单元 蓄力﹣﹣农耕经济的
迅猛发展
长期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物资匮乏以及生产力的大大下降,严重阻碍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确立,中央政府全面掌控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小农经济支撑下的国家经济发展渐入正轨,国库日渐充盈,为汉武帝时期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蓄力,国力增强,成为汉王朝打开国门眺望世界的重要保障。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秦王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统一货币,在全国推行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币类多样导致的使用与换算困难,便利了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的交流。秦代外圆内方的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2000余年。
此外,秦始皇颁发诏书,统一度量衡。
先秦时期的货币
先秦货币,即秦始皇统一之前的货币,包括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和金属铸币等。货币的发展,从商周先民使用天然海贝做货币,到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出现,再到秦始皇统一的方孔圜形钱,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国土广袤,先秦时期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铸造的货币形态也各有特色。以农业为主的中原地区,使用布币;以游牧、渔猎为主的东部和北部地区,使用起源于削刀的刀币;南方的楚国,使用蚁鼻钱以及金版。圆钱主要流行于三晋两周地区,是战国时期最为进步的一种金属铸币形态。秦统一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1-7
01空首布 春秋 1979年河南伊川出土
02空首布 战国
03"明"字刀 战国
04"襄平"平首布 战国·魏 1981年陈尊祥捐
05"陶阳"平首布 战国 1981年陈尊祥捐
06"部"字平首布 战国 1981年陈尊祥捐
01尖首刀 战国.燕 1981年陈尊祥捐
02"晋阳一新"平首布 战国
03"安邑二釿"平首布 战国 1970年河南洛阳石人村窖藏出土
05"安邑一釿"平首布 战国 1970年河南洛阳石人村窖藏出土
06"莆子"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07"安邑二釿"平首布 战国
08"安邑一釿"平首布 战国
09"梁邑"平首布 战国
10"安阳"平首布 战国
11"戈邑"平首布 战国
12"甫反一釿"平首布 战国
13"梁正尚百當寽"平首布 战国 1952年吴云樵捐
14"梁正尚百當寽"平首布 战国 1970年河南洛阳石人村窖藏出土
15"垣"字圜钱 战国 1981年陈尊祥捐
16" yu阳"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17"chang子"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18"齐贝"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19"益四化"铜钱 战国
20"蔺"字平首布 战国
21"文安一新"平首布 战国 1981年陈尊祥捐
22"一新"平首布 
战国 1955年陕西西安灞桥郭家滩出土
04"宅阳"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23"梁邑"平首布 战国.韩 1981年陈尊祥捐
24"平阳"平首布 战国
25"平阳"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26"平阳"平首布 战国
27"垂二釿"平首布 战国 1952年吴云樵捐
28"高都"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29"高都"平首布 战国
30蚁鼻钱 战国
31"郢爯"金币 战国 1972年安徽省博物馆调拨
32"郢爯"明币 战国 陕西西安北郊郭家村出土
30-31
33"鄫" 字平首布 
战国 1965年李仲宣捐
34"半两"铜钱 秦
35"半两"钱铜范 
陕西岐山故郡乡亢家村出土,
1991年岐山县博物馆调拨
赵国布市 魏国布币 楚国蚁鼻钱
韩国布币 齐国刀币 燕国刀币
36"半两"铜钱 秦 陕西西安临潼出土
古代货币大事记
●公元前*—公元前1122年 贝 为支付手段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122年 
铜贝 开始铸造
●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700年 
空首布 早期空首布产生
●公元前524年 
铸大钱 传说周景王所铸
●公元前386年 齐造邦刀 田和称齐公,齐造邦刀或铸于此时
●公元前361年 当寽币 魏迁都大梁,当寽币的铸造当在此以后
●公元前336年 秦惠文王行钱
●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79年 齐明刀 燕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齐明刀应铸于此时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23年 郢爯 楚迁都寿春,铸郢爯等金币
统一货币
秦朝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了统一货币: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货币统一为两种,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同时,改黄金的单位为"镒",一镒为二十两;铜钱是铸有"半两"二字的圆形方孔钱,俗称"秦半两"。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群臣,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原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之用。
●公元前221年 半两 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推行半两,黄金以镒为单位
●公元前204年 半两减重,许民铸钱 西汉政权建立,半两开始减重,黄金以斤为单位。许民铸钱。
●公元前186年 八铢半两 半两减为八铢。禁民铸钱
●公元前182年 五分 半两减为二铢四絫,称五分钱
●公元前175年 四铢半两 铸四铢半两。又许民铸钱
●公元前144年 定铸钱 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
●公元前140年 
三铢 汉武帝铸三铢
●公元前136年 复行半两 废三铢,复行半两。三朱、四朱方形和圆形小钱当铸于此时
●公元前119年 
白金和皮币 发行白金和皮币
●公元前118年 
五铢 铸五铢
●公元前115年 
赤仄五铢 行赤仄五铢,一当五
●公元前113年 废赤侧五铢当五制 集中全国铸币权于上林三官
●公元前95年 马蹄金
●公元7年 错刀、契刀和大泉 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
●公元9年 废刀币,专用大小泉 王莽第二次改革币制
●公元10年 宝货制 王莽第三次改革币制
●公元14年 货泉和货布 王莽第四次改革币制
●公元40年 五铢 东汉光武帝恢复五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