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国庆D1平凉市博物馆(历史展:秦到清)

文摘   2024-12-04 00:06   宁夏  
丝路要驿
平凉踞泾水上源,依陇山天险,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片土地活力与魅力。秦汉以降,平凉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和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孔道、军事要冲和商埠重镇,平凉的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连。
安邦固土
秦汉时期,平凉地区西有羌氏、北近匈奴,是拱卫京畿的边防线。秦皇汉武出于加强战备、巡疆固土的需要,曾多次巡幸平凉。平凉对于中原局势的安危具有重要意义。
月氏:今崆峒区以东四十里
乌氏:今平凉崆峒区
泾阳古城:今平凉市西北安国乡
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
【秦始皇西巡】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皇筑驰道,出巡陇西、北地,登鸡头山,过回中。鸡头山即崆峒山。秦始皇西巡登崆峒,给崆峒山留下了"西来第一山"的美称。他还将山下的石头寨赐名撒宝寨(今崆峒镇寨子村)。相传秦始皇仰慕广成子,游幸至此。

秦代驰道图
秦始皇西巡崆峒处
秦代平凉建置区划
秦始皇封赏乌氏倮
比例1:1
乌氏倮(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乌氏族人,名保,是见于史书记载最早的畜牧家,也是平凉第一个写入正史的人物。
秦汉之际,平凉境内水草丰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乌氏保养马为秦始皇经略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受到了秦始皇的封赏。《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从事畜牧业生产,养了大量的牛马,多到要用山谷来计数。秦始皇给他"封君"的待遇,可以和大臣一样朝觐皇帝。
2弦纹折腹盆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弦纹灰陶茧形壶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李爱莲捐赠
李爱莲捐赠
6青铜鍪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征集

5青铜鍪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1981年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4青铜带盖壶
秦(公元前221一前206年)
1975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征集

3青铜壶
秦(公元前221一前206年)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12曲柄铜魁 汉 1973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出土
11曲柄铜魁 汉 甘肃省平凉市崆屿区花所镇王村征集
10环首青铜削 秦 甘肃省崇信县出土
9半两(6枚)秦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8半两(4枚)秦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7半两(202枚)秦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4铁犁铧 秦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3汾阴侯铜釜 
汉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21、22青铜戈 秦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征集
20铜镞(3枚)汉 甘肃省崇信县征集
19铜镞 汉 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征集
18铁镞(2枚)汉 甘肃省崇信县铜城乡出土
16、17铜弩机 汉 
1973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出土
15铜弩机 
汉 1980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征集
【李广抗击匈奴】
秦始皇时,国力强盛,声威远播,"匈奴畏秦,北徙十余年"(《资治通鉴》)。秦亡,匈奴势力日强,对汉地虎视眈眈,曾围困刘邦于白登山七日。汉文帝时,休养生息,对匈奴岁赠金帛,以求安和。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领14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烧毁回中宫,烽火近长安。陇西成纪(今静宁县南)人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射,斩杀匈奴无数,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多年不敢来犯。李广为汉代边疆和平立下汗马功劳,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汉萧关、回中宫位置示意图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在归途中,张骞为匈奴所俘,被困十年,后趁匈奴内乱逃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扩大了汉人的地理视野,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汉武帝六幸安定郡
汉武帝时,以举国之力对匈奴连续进行军事打击。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郡,今平凉辖区大部分属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至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二十余年间,汉武帝巡游安定郡达六次之多。汉武帝对安定郡的青睐,与安定郡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当时,安定、北地、陇西等地,西有羌氏,北近匈奴,时常遭受威胁侵扰。安定郡虽非与匈奴交战的主战场,却是拱卫京畿的边防线、屯蓄重兵的根据地和繁育军马的大后方。安定郡备受武帝关注是出于加强战备、巡疆固土的需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西巡至雍,越陇山,西登崆峒,司马迁从之。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
汉武帝至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汉武帝第三次巡视了安定郡。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汉武帝西巡,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汉武帝至雍,巡安定、北地。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汉武帝至甘泉祭天神,至安定。
【平凉汉代建置区划】
西汉
新莽
东汉
“永始二年"铜行灯
西汉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货泉印纹灰陶板瓦 3彩绘陶楼院
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绳纹灰陶板瓦 汉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4、6铁犁铧 8绿釉陶羊圈 14"长乐未央"瓦当
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5带孔条形铁构件 西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7弦纹灰陶井 汉 1974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出土
9陶囷 汉 2019年朱永红捐赠
10黄釉陶囷 汉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1绿釉陶灶 汉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12黄釉陶灶 汉 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征集
13"宗室食当"瓦当 汉 甘肃省灵台县中台镇出土
西汉安定郡天水郡示意图
东汉安定郡、汉阳郡示意图
铜带盖鼎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71年甘肃省灵台县中台公社下河大队郭条湾出土
铜带盖鼎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铜带盖鼎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甘肃省泾川县镇长务城村征集
"建宁元年诏书作"环耳铜鼎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铜凤首三足盉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汉代里程简】
近百年来,甘肃先后出土了六万多枚汉代简犊,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对史书中笼统的记载给予了有力补正。
汉简:"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茯置卅五里,茯置至好止(時)七十五里,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此简所记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今兴平县境的茂陵,过乾县、永寿、彬县进入泾水流域,而后经长武进入甘肃东部的泾川、平凉,全长255汉里,合今106千米。
汉简:"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此简所记路线是从今平凉东部往西北到固原,然后绕过六盘山,经靖远渡黄河到甘肃景泰的路线,共240汉里,近100千米。汉简记其为"安定段"。
居延里程简
悬泉里程简
1灰陶瓮 汉 
甘肃省崇信县九功乡新集小学出土

2灰陶瓮 汉
1981年甘肃省泾川县红河公社杨吕大队出上
3-14
3黄釉陶壶 汉 刘玉林捐赠
4黄釉陶壶 汉 王俊禄捐赠
5彩绘陶钫 汉 王作查捐赠
6黄釉神兽俑 汉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7绿釉陶吹箫俑 汉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8铜车軎 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0青铜扁铃(车器) 汉 1973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苏家河大队出土
11青铜扁铃(车器) 汉 1971年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2铜车马饰(12件) 汉 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王家沟村出土
13黄绿釉神兽纹陶壶 
汉 1973年甘肃省泾川县水泉寺公社出土 
14灰陶深腹罐 
汉 捐赠
15彩绘陶马 汉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6灰陶狗 汉 1974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出土
17灰陶鸡 汉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18灰陶猪 汉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19灰陶狗 汉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20灰陶猪 汉 1974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出土
21 黄釉鸮形陶壶 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青铜甑 4青铜釡 6铜钫 汉
1971年甘肃省灵台县中台公社下河大队郭条湾出土
2铜盆 
汉 1973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算李大队出土
3弦纹铜釜 
汉 1961年甘肃省灵台县五星公社出土
5青铜甑 10、11铜匜 12三足直柄铜釜 13青铜鬲 15铜龟形灶 17五铢钱纹铜灯 19人形柄石灯 20绿釉陶熊顶灯 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7铜钫 西汉 2011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8铜蒜头壶 西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9铜扁壶 西汉 1971年甘肃省灵台县梁塬公社杜家沟出土
14灰陶熏炉 
汉 1970年甘肃省静宁县仁大公社深沟大队出土
16环柄铜灯 汉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8铜灯 汉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铜镜
钮 
钮座 内区 外区 边缘
持镜人(山东嘉祥县武梁祠汉画像石)
汉代铜镜
连弧纹"昭明"铜镜 
"长乐未央"铜镜
鸟兽纹七乳钉"尚方"铜镜 
鸟兽纹七乳钉铜镜
鸟兽纹七乳钉"尚方"铜镜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71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柳湖公社土坝大队出土
1鎏金铜印 11错银铜带钩 12兽首铜带钩 15虎形铜带钩 20四螭纹四乳钉铜镜 26大泉五十(7枚)28货泉(5枚)货布(3枚) 汉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2李傅铜印 汉 王文革捐赠
3韩赐铜印 汉 1970年甘肃省静宁县仁大公社深沟大队出土
4巨雍铜印 6铁权 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5别部司马铜印 汉 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兰家山出土
7-10铜六博俑(仿制品)汉 1974年甘肃省灵台县梁原公社付家沟汉墓出土
13兽首铜带钩(2件) 汉 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4号墓出土
14铜带钩 汉 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丰台墩采集
16"长乐未央"铜镜 汉 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3号墓出土
17星云纹四乳钉铜镜 汉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8连弧纹"昭明"铜镜 汉 1981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出土
19连弧云雷纹"长宜子孙"铜镜 汉
21西文铅饼 汉 甘肃省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征集
22西文铅饼 汉 马建华捐赠
23、24货泉陶范(4枚)
25货泉陶范(2枚)汉 2022年蒲虎勤捐赠
27大布黄千(2枚) 汉 马玉彪捐赠
29货布 汉 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征集
博山神兽纹铜樽
博山形盖,子母口,直筒腹,腹中部作两对称铺首衔环,平底,三熊足。盖上满浮雕龙、虎、凤、及鸟首,人面形怪兽,盖口圈带刻折线三角形锯齿纹。腹部满浮雕博山纹及龙、虎、熊面兽,腹上中下部各作三周圈带,分别刻弦纹、菱格纹和折线三角锯齿纹。通器工艺精湛,装饰手法细腻。
博山神兽纹铜樽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63年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博山神兽纹铜樽侧面展开图
平凉初定
新莽、东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更迭最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平凉作为中央政权的西北门户,在这一历史时期也饱经了北方民族政权迭起的纷争岁月。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苻坚灭前凉,取"平定凉国"之意,置平凉郡,"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魏晋时期平凉郡置更迭
三国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西魏.北周
平定前凉 
得名平凉
符坚(公元338年﹣公元385年),字永固,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在位前期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令国家强盛,成功统一北方。
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苻坚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治今平凉西北),今崆峒区大部和华亭、崇信二县(市)北部皆属之,这是"平凉"作为地名的开始。

西晋安定郡略阳郡天水郡示意图
北魏泾州、秦州示意图
高门望族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逐渐形成,它们是豪族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平凉乃至全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

安定梁氏:安定乌氏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权外戚之一,人杰辈出,先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盛极一时。梁睦、梁桥、梁统、梁辣、梁商、梁翼、梁妠、梁鸿、梁鹄等,均为两汉风云人物。

朝那皇甫氏:安定朝那人,是一个"累世富贵"的仕宦大族,雍秦第一望族。汉晋时期,先后涌现出皇甫规、皇甫嵩、皇甫谧、皇甫商、皇甫重、皇甫陶、皇甫宴、皇甫隆等著名人物。

临泾胡氏:安定临泾人,北朝时渐盛,著名的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胡僧洗、胡祥、胡虔、胡长仁、胡长粲等,自宣武灵太后开始,连续为皇后,擅权干政达60余年,权倾朝野。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灵台)人,东汉名将皇南嵩曾孙,魏晋时期著名学者,著述一生,在文学、史学、哲学、医学领域多有建树,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先生集》等多部著作行世。《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故此被誉为"针灸鼻祖"。
皇甫谧
比例1:1.17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灵台)人,魏晋时期著名学者,针灸鼻祖,在文学、史学、医学等领域多有建树,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玄晏先生集》等多部著作行世。
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是在《素问》《针经》《难经》的基础上,结合皇甫谧自己的临证经验编著而成,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性作用。
【张轨﹣﹣前凉开国者】
张轨(公元255-314年),字士彦,西晋安定郡乌氏县(今平凉)人,十六国时期前凉开国君主。张轨及其子孙据河西之地70余年,西通西域,南奉东晋,吸引中原士人纷纷来奔,使河西一时成为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公元376年,苻坚灭前凉,前凉主张天锡被俘。淝水之战苻坚败后,张天锡归附东晋。
前凉张氏政权在河西的经营,促进了河西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也奠定了后原、南凉、北凉、西凉政权延续更迭的基础。

十六国分布示意图
1鹿钮鎏金铜印 北朝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双龙纹铜镜 北朝 1978年甘肃省静宁县三合公社姬三大队出土
3神人瑞兽纹铜镜 北边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4云纹灰陶罐 北朝 1970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大秦公社梁西大队出土
5褐釉弦纹陶壶 北朝 白来勤捐赠
6青瓷碗 北周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7白玉钗首 北朝 1969年甘肃省泾川县出土
8白玉带饰 北周 1969年甘肃省泾川县出土
10、12环首柄铜刀 北周 1969年甘肃省泾川县出土 
11环首柄铜刀 北周 1969年甘肃省泾川县出土
13铜钗 北周 刘旭威捐赠
14银环(2枚) 北周 1969年甘肃省泾川县出土
15、16葵口铜碟 北周 1971年甘肃省庄浪县水洛公社西关大队出土
17双耳铜鍍 魏晋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8龙首柄铜鐎斗 魏晋 1976年甘肃省崇信县锦屏公社平头沟大队出土
19龙首柄铜鐎斗 魏晋 四川省成都市征集
20如意首直柄铜鐎斗 魏晋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镂空花叶纹铜燻炉

北周(557-581年)
1971年甘肃省庄浪县水洛公社西关大队出土
军政重镇
隋唐以降,平凉作为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军事要冲和商埠重镇,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度成为陇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唐时期平凉建置区划
五代
唐代原州、泾州、陇州示意图
隋唐王朝与突厥吐蕃战事统计表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突厥兵自木峡、石门关侵入,掠安定等郡牲畜。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八月
突厥经泾州、彭原入侵南下。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四月
突厥侵扰朔、原、泾等州,李靖击退之。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
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扰泾州,京师戒严。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败突厥于长安北之泾阳。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今平凉辖境除灵台县外多为吐蕃所据。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
郭子仪联合回纥兵,大破吐蕃于灵台西原。
●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十月
吐蕃10万掠邪邠州、泾州。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九月
吐蕃扰泾河北,在百里城被唐军击败。
●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九月
吐蕃扰泾州。
●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九月
吐蕃万骑逼近泾州,被郭子仪等击退。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唐与吐蕃在清水结盟,划定唐地守界泾州右尽弹筝峡西口(今平凉西)。
●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
吐蕃大掠泾、陇。
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闰五月
唐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吐蕃伏兵劫盟。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
吐蕃再侵泾、邠等州。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六月
吐蕃掠泾州,虏屯田卒千余人而去。
●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吐蕃掠泾州。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党项引吐蕃掠泾州,连营50里。李光颜发邠宁兵救泾州,吐蕃退。
●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
吐蕃兵攻陷平凉。
泾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之初,国家尚未统一。金城薛举发兵泾州,攻打长安。其子薛仁杲继位后,屯军于圻墌城(今泾川县东北),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两面夹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下,薛仁杲率领一万余人出城向李世民投降。泾州之战堪称大唐立国的奠基之战,它的胜利,彻底消除了唐王朝大后方的隐患,为李世民实现统一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平定薛仁杲
西原大战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叛唐的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招引回纥、吐蕃30万兵卒,侵扰泾、邠。郭子仪临危受命,单枪匹马说服回纥首领合击吐蕃。唐与回纥合兵一处,在灵台西原(今灵台上良与朝那之间)与吐蕃展开激战,击溃吐蕃10万骑兵,解救4000多名被吐蕃劫持的百姓。西原大战是中国古代军事与政治手段相结合、由劣势转优势并以少胜多的一个经典战例。

郭子仪单骑说回纥
平凉劫盟
"安史之乱"以后,活动在青藏高原的吐蕃迅速崛起。因吐蕃在对唐王朝的战争中屡遭败绩,吐蕃大相尚结赞企图借"会盟"之机,除掉唐将。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与吐蕃会盟于平凉,以吐蕃纵军劫使毁盟而告终。平凉劫盟导致唐王朝和吐蕃之间早已形成的会盟关系中断了近四十年。

武康王庙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位于崇信县城东街,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为奉祀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旧址在县城东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建于此,现存寝宫和拜殿两座建筑,是甘肃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代木构建筑,既有元代建筑的特点,又融合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地方工艺特色,

李元谅
李元谅(公元732-793年),原名骆元光,唐代安息(今伊朗)人。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与吐蕃会盟平凉,吐蕃伏兵劫盟,捕杀唐会盟官,幸元光有备,救出唐将浑城。唐德宗念其勋劳,赐姓李氏,改名元谅,并封武康郡王,节度陇右,驻守崇信、百里、良原,以抵御吐蕃。
李元谅救盟
李元谅(公元732-793年),原名骆元光,唐代安息(今伊朗)人。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潼关节度使骆元光攻克盐夏二州,吐蕃向唐请求会盟于平凉,德宗命骆元光随会盟使浑城前往,驻军潘原(今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骆元光认为潘原距盟所六七十里,吐蕃人多诈,倘若有急,无法知道,遂前移至盟所东二十里处驻军。泾原节度使李观伏兵于盟所之侧,邠宁节度使韩游瓖屯于潘口。吐蕃纵精兵数万劫盟,骆元光与李观相呼应,驰援救盟。浑城夺马急走,吐蕃骑兵紧追不舍,幸得骆元光接应,才得生还。吐蕃见骆元光严阵以待,遂退去。骆元光因此受德宗嘉奖,赐姓李氏,改名元谅,节度陇右,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乡)。
1右骁卫铜虎符
隋(公元581-618年)
庄浪出土
2-3右翊卫铜虎符
隋(公元581-618年)
庄浪出土
4-5左屯卫铜虎符
隋(公元581-618年)
庄浪出土
【坟家山唐墓】
2009年4月,在灵台县梁原乡坟家山发现1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墓葬。结构为砖室攒尖顶,由墓室、甬道、墓道组成。墓志为两块陶方砖组合成的碑形墓志,由于进水淤土严重,字迹全无。共清理获得陶器39件、瓷器2件、铜镜等9件,尤以2件彩绘陶天王俑、2件彩绘陶镇墓兽、1件彩绘陶骆驼俑、1件彩绘陶胡人俑最为精美,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彩绘陶镇墓兽
(仿制品)
唐(618-907年)
2009年甘肃省灵台县梁原乡坟家山唐墓出土
原件藏灵台县博物馆
彩绘陶镇墓兽(仿制品)
唐(618-907年)
2009年甘肃省灵台县梁原乡坟家山唐墓出土
原件藏灵台县博物馆
1、2刘自政墓志 唐大中五年(851年)1983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大队出土
3青釉盘口瓶 唐 1981年白锁成捐赠
4青瓷碗 唐 1971年甘肃省灵台县出土

5青瓷碗 唐
9白釉执壶 五代
10白釉执壶 五代
1973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出土

6白瓷盘 唐 1968年甘肃省灵台县独店公社出士
7梅花纹灰陶双耳壶 唐 马金奎捐赠
8白釉执壶 唐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11赵琇墓志铭(拓片)唐元和八年(813年)
1982年甘肃省泾川县城关乡袁家庵村出土

12郭寰墓志铭(拓片)唐会昌六年(843年)
1980年甘肃省灵台县中台镇红崖沟村出土

13白瓷碗 唐 
1971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出土

14绿釉瓜棱罐 五代 郭有财捐赠
 
15黑釉执壶 五代 2000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6三彩葫芦瓶 唐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7-18铁券石函 唐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铺镇曹湾村潘原古城遗址采集

19-20铁券石函 唐 刘旭威捐赠

21-22彩绘陶天王俑(仿制品) 唐 
2000年甘肃省灵台县梁原乡多坟家山唐墓出土
【泾州古城】
泾州古城位于泾川县城北,商周时期开始营筑,唐宋时期为军事重镇。历史上许多大事都发生在古城内外。隋文帝曾分舍利给泾州大兴国寺;武则天在城内兴建大云寺;宋真宗、元世祖、元成宗、明孝宗都为城内的水泉寺颁发过圣旨,敕赐过碑文。历代名臣武将如王茂元、范仲淹、滕子京都曾在泾州任职。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曾徜徉于回中牡丹园,留下了千古名诗《安定城楼》。
唐代泾州古城复原图
唐(619-907年)

1双鸾双麒纹菱花形铜镜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2鸾鸟纹葵口铜镜
1972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柳湖公社赵堡大队出土

3山岳纹方形铜镜
1982年甘肃省灵台县新集公社征集

4四神"月光"铜镜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5海兽葡萄纹铜镜
刘占军捐赠

6海兽葡萄纹铜镜
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姚李村征集
7海兽葡萄纹方形铜镜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8四骏纹"秦王"铜镜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9-10玛瑙珠
13青玉带扣
1965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柳湖公社土坝大队二郎店出土
11兽面铜铺首
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采集

12凤鸟纹鎏金铜带饰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5錾刻花镀银铜碗
1949年苏彦林捐赠

16银簪(2支)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7银钗
18如意云头银钗
19如意云头铜钗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征集
13青玉带扣
1965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柳湖公社土坝大队二郎店出土

14青玉带饰
甘肃省泾川昌城关镇水泉寺村征集

20开元通宝(36枚)
21乾元重宝(2枚)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陇上名郡
自秦汉设郡县以来,平凉一直是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陇上重镇,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之称,为历代王朝所倚重。宋元以降,平凉开府立州,安营驻军,经济繁荣,边贸兴盛,英才辈出,文风昌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商埠码头
自北宋以来,平凉不仅是防御西夏和金国南侵中原的屏障,而且是内地与沿边少数民族市马榷卖的边贸重镇,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这一时期的瓷器遗存十分丰富,尤以耀州窑系、磁州窑系、西夏灵武窑系为最。同时,具有本土特色的安口窑陶瓷的烧造技术也已成熟。
安口窑
比例1:7
华亭市安口镇,旧称安口窑。这里陶土、坩泥、煤炭资源丰富,累朝累代广开窑口,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始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明清时以烧制黑、白陶为主,明末清初渐趋衰落。
场景通过微缩景观形象地再现了安口窑古法烧制陶瓷的工艺流程以及陶瓷贸易的繁荣景象。

这个安口窑,我们随后坐火车去宝鸡时会路过。
宋元时期平凉建置区划
宋代泾州、渭州、德顺军示意图
金代德顺州、平凉州、泾州示意图
元代平凉府示意图
1定窑白瓷葵口碗
五代(907-960年)
1958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出土

2定窑白瓷葵口碗
末(960-1279年)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3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婴戏牡丹纹碗
4定窑刻划莲纹白瓷碗
宋(960-1279年)
1975年甘省庄浪县水洛公社寺坪塬遗址出土
庄浪县博物馆藏
5定窑刻划莲纹白瓷盘
宋(960-1279年)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7耀州窑青瓷盘
宋(960-1279年)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6耀州窑刻划莲纹青瓷碗
金(1115-1234) 
1973年毛捐赠

9-11耀州窑刻划莲纹青瓷碗
金(1115-1234年)
1974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幸福渠滚水坝工地出土
8耀州窑狮形瓷灯盏
金(1115-1234年)
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万泉村征集

12耀州窑剔刻牡丹纹青瓷玉壶春瓶
金(1115-123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耀州窑狮形瓷灯盏
耀州窑篦划水波纹青瓷碗
耀州窑刻莲纹青瓷碗
1红绿彩莲纹玉壶春瓶
金(1115-123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出土

2磁州窑褐釉莲纹虎形瓷枕
金(1115-1234年)
1975年甘肃省庄浪县水洛公社寺坪塬遗址出土
庄浪县博物馆藏

3磁州窑白地褐彩卷叶纹碗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4磁州窑白地褐彩涡纹高足杯
元(1271-1368年)
2000年甘肃省平凉市(现崆峒区)征集

5灵武窑褐釉四系扁壶
西夏(1038-1277年)
1982年甘肃省灵台县百里公社征集
灵台县博物馆藏

6建窑兔毫盏
宋(960-1279年)
原甘肃省静宁县文化馆藏
静宁县博物馆藏

7酱釉玉壶春瓶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出土

8黑釉双耳壶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静宁县古城镇出土

9灵武窑褐釉剔花罐
西夏(1038-1277年)
1991年吴高社捐赠
静宁县博物馆藏

10酱釉鱼水纹四系扁壶
金(1115-123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1酱釉兽面纹四系扁壶
金(1115-1234年)
1972年甘肃省庄浪县赵墩公社蛟龙章大队出土

2磁州窑褐釉莲纹虎形瓷枕
12灵武窑褐釉剔花双系壶 西夏 1972年甘肃省庄浪县赵墩公社蛟龙掌大队出土
13酱釉瓶 宋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14黄釉瓜棱罐 元 1973年甘肃省泾川县泾明公社长务城大队征集
15黑釉罐 元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征集
16褐釉碗 元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7酱釉碗 元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8酱釉鸡腿瓶 金 甘肃省灵台县征集
19白地褐花芦雁花卉纹单耳壶 元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0剔花双系黑瓷壶 元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征集
21酱釉葫芦形执壶 元 陈彦明捐赠
耀州窑篦划水波纹青瓷碗
宋(公元960-1279年)
1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双鱼纹碗
宋(960-1279年)
甘肃省泾川县征集

2、3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婴戏牡丹纹碗
4、5景德镇窑青白釉葵口盏
宋(960-1279年)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6白釉瓜棱罐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7钧窑天青釉盘
宋(960-1279年)
1974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四十里铺公社庙底下大队出土

8褐釉镂空花卉纹罐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征集

9青釉碗
元(1271-1368年)
1973年史宝林捐赠

10青釉碗
元(1271-1368年)
郑立仁捐赠
11摩羯纹红陶模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平凉市挖岷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征集

12摩羯对游纹印花红陶模
金(1115-123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3绿釉龙纹陶香炉
元(1271-1368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出土

14三彩狮形枕
金(1115-123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5红陶鸱吻
元泰定元年(1324年)
甘肃省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征集
泾川县博物馆段藏
吻兽 
正脊 
垂脊 
垂兽
吻兽位置示意图
磁州窑孔雀绿釉开光方斗形炉
宋(960-1279年)
1975年甘肃省庄浪县水洛公社寺坪塬遗址出土
【韩琦、范仲淹开府泾州】
北宋时,党项羌在今宁夏一带建立了西夏政权。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西夏侵渭州(今平凉),宋军大败。韩琦、范仲淹遂被调往前线,共同开府泾州,屯兵3万人。由于两人经营得当,防务巩固,使得西夏再无机可乘。

【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
吴玠(公元1093--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静宁县)人,后迁居水洛(今庄浪),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早年从军御边,骁勇善战,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战中,大败金兵完颜宗弼(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官至四川宣抚使。长期鞍马之劳使他病卒于防地仙人关,谥武安,追封涪王。
吴璘(公元1102-1167年),字唐卿,吴玠弟,南宋著名军事将领。智勇双全,在抗金斗争中,与其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四川宣抚使,拜太傅,封新安郡王。卒后赠太师,谥武顺,追封信王。著兵法2篇,已佚。
刘锜(公元1098-1162年),字信叔,宋德顺军(今静宁县)人,南宋中兴四大抗金名将之一,与张浚、韩世忠、岳飞齐名。曾任陇右都护、泾原经略使、渭州知州等。初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胜;后转战抗金,任东京副留守,获顺昌大捷。卒后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武穆,追封吴王,加太子太保。
1金明昌七年立地券砖 金明昌七年(1196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4鸳鸯形铜砝码 金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7重和通宝 宋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8圣宋元宝 宋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9明道元宝(3枚)宋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0平凉府官造铜权 金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王坪村征集
11铜权 宋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2都统之印 金 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窑店公社公主大队出土
5连钱锦纹铜镜 宋 1971年甘肃省庄浪县岳堡公社出土
6宝相花纹铜镜 宋 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征集
13-15铜牌饰(4枚)金 马生彦捐赠
16摩羯纹带柄铜铺 金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7"许由巢父"纹铜镜 元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8生肖纹铜镜 元 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征集
19黑釉瓷蒺藜 西夏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0酱釉瓷蒺藜 西夏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1折枝牡丹纹铜镜 宋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2"王质观弈"纹铜镜 宋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23芦雁纹铜镜 宋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24铁矛 宋 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窑店公社公主大队出土
25铁马橙 宋 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窑店公社公主大队出土
26灰陶武士佣 宋 甘肃省庄浪县朱店镇徐家城村出土
1婴戏牡丹纹浮雕砖
2石榴纹浮雕砖
3瑞兽纹浮雕砖
宋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4牡丹纹浮雕砖
5鹿衔仙草浮雕砖
6荷叶纹浮雕砖
7莲荷纹浮雕砖
宋 2000年甘肃省平凉市(现崆峒区)征集
12-13奔马纹浮雕砖
14吉羊纹浮雕砖
15仙鹿纹浮雕砖
宋 2000年甘肃省平凉市(现崆峒区)征集

16“曹娥哭江”模印砖
17“梁公望云”模印砖
18“鲍山背母”模印砖
19“成子留母”模印砖
20“剡子种禄”模印砖 
元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一方形胜
明清时期,平凉社会的发展一度呈现出富庶与繁华的景象。韩王就藩,使明代成为平凉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是平凉有史以来的首部府志。以书院兴盛为标志的儒家文化蔚然成风,文武进士,英才辈出。
明清时期平凉府建置区划
兽面衔环耳铜瓶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韩王亶ji造"铜鼎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明代韩王】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宋、元灭亡的教训,在全国各地选择大都名城分封诸子作为藩篱以维护中央政权。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二子朱楹驻藩平凉,称安王,无子,薨后国除。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原封于辽东开原的朱元璋第二十子韩王朱松改封平凉。韩王共传11世,前后213年。
韩宪王→韩恭王→韩怀王→韩靖王→韩惠王→韩悼王→韩康王→韩昭王→韩定王→韩端王→亶塉(无谥)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韩王题
韩恭王就藩平凉
比例1:1
明初,太祖朱元璋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各个富庶的军事战略要地就藩,以期国家长治久安。韩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于辽东,后改封平凉,号韩宪王,一生未来平凉就藩。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松之子朱冲*袭封,号韩恭王,宣德五年
(1430年)来
平凉就藩。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冕服车骑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韩恭王来平凉就藩时,御马红袍,亲兵扈从,平凉地方官员携百姓城外跪迎,尽显皇家威仪。
铜狻猊尊
明(1368-1644年)
2007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南坡村出土
1"正德"款阿拉伯文铜炉
2、3阿拉伯文铜瓶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4"五子登科"铜镜
7"伯牙鼓琴"纹铜镜
9方胜纹铜镜
10禅语铭文铜镜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5素面铜镜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6、8二龙戏珠纹铜镜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11鸟纹铜鼎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韩王府建筑
据《平凉府志》记载:韩王府在平凉城内定北门之西,东起北门,西至府学,外有萧墙,内有砖城。六座大门分别为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广智门、体仁门、过厢门;主要建筑有承运殿(正殿)、存信殿(寝宫)、东府宫(世子宫),有秉忠堂、慎德堂、惠迪堂、玉渊堂、宾馆堂、琴堂,有览秀楼、看花楼,有金香亭、体良亭、寿柏亭,有永春园、聚景园。府城东有崇文书院,西有府学。建筑宏伟,巍峨壮观。
韩王府旧址今为崆峒区政府所在地,区政府前人民广场上的古槐即是明代韩王时期所植,树龄多在五百年以上。

韩王府建筑示意图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韩王题
1串珠纹铜灯
1976年李士芳捐赠

2"宣德"款铜炉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3"宣德"款铜炉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4"宣德"款铜炉
捐赠

明(1366-1644年)
5龙纹贯耳铜瓶
2007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南坡村出土

6兽足铜鼎
1964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征集)

明(1366-1644年)
【平凉府城】
平凉城初筑于唐代,宋元时已有一定规模。明代为平凉府、韩王府驻地,明初平凉侯费聚进行大规模扩容建设,改为东、西二城,即东郭(关)城和主城。其后韩王又在东郭城东修建藩城,取名紫金城。至此,基本奠定了今天平凉城市的主体格局。
安王在定北门右侧修建安王府,后改为韩王府,经历代韩王修建、扩建,至嘉靖时,已占平凉城的四分之一。
除王府、官邸外,韩王在城内还修建了许多庙宇。柳湖公园和崆峒山的大规模建设也相继开始。
平凉府城
根据赵时春《平凉府志·平凉府城图》复原。
明初,平凉侯费聚修筑平凉城,改南北二城为东西二城。后经安王、韩王屡次整修,至嘉靖时颇具规模。据赵时春《平凉府志》记载,"围九里有奇,西广而东隘,北高而南庳,横长而纵短"。
外城西起北门外柳树巷,沿今崆峒大道南,东走,至水桥沟南去,绕兴合庄与内城合。沿纸坊沟,经太平桥(今中山桥),筑有东西夹城,为防洪之用。
东南西北分别有和阳门、万安门、来远门、定北门四方城门。定北门西侧为韩王府,东侧为行太仆寺(马政管理机构),再南为平凉县衙署和苑马寺(马匹孳牧机构)。城西来远门东侧为平凉府衙署。
王府外有萧墙,内有砖城,甚是宏伟。
城北柳湖为韩王据为私有,绕湖筑墙三仞,建瓮门,开清塘,亭阁台榭,景色旖旎。
东关六厢多王府邸店,间有民居;有紫金城,为藩城。嘉靖时韩王耗时10年建延恩寺宝塔,至今巍然耸立。
1青砖 
2、3手印青砖 5-7龙纹琉璃瓦当
明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4"兵备道祝造"砖 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出土
14错银鸟兽纹铜盒 清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3松鼠葡萄纹铜花插 清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沈家屲出土
12梅鹤争春纹铜花插 清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11"大明宣德年造"铜炉 明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沈家屲出土
10"虎贲卫"铜铳 明 1983年甘肃省静宁县红寺乡红寺梁出土
9"西当天平"铁权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975年甘肃省平凉县(现崆峒区)大秦公社出土
8阿文铜牌饰 清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赵时春与《平凉府志》
比例1:1
赵时春(公元1509-1568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城南浚谷村(今纸坊沟)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第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主事、户部主事、兵部主事、都察院御史、山西巡抚等。学识广博,著述颇丰,为"嘉靖八才子"之一。
赵时春认为平凉为西北要地,久未有志,遂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开始在平凉潜心编志。他以《史记》为范,遍访乡野,寻觅古迹,考阅史料,广采博录,历时5年,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完成编志。
《平凉府志》为平凉有史以来首部地方志书,共13卷,29万多字,分为建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祠、藩封、官师、兵制、人物、学校、孝节、风俗、河渠、寇戎、寺观、祥异17目。因其考证有据,记述准确,敢言民生疾苦,在关中诸志中最为有名,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后世治史者所推重。
平凉府城图﹣﹣源自明代赵时春《平凉府志》
明故镇国将军友贤公太夫人王氏墓志铭

诰封辅国将军生母李氏墓志铭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大明敕授内典膳正对峰
张公墓志铭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襄陵王五世孙
旭楦封镇国中尉、夫人封恭人诰命碑
襄陵王玄孙谟雅夫人封安人诰命碑
襄陵王玄孙谟雅夫人封安人诰命碑
曹文缙墓志铭
"北门锁钥"碑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出土
明朝列大夫前户部广西司郎中珠峰曹光生神道碑(拓片)

大明皇帝敕谕碑
(拓片)
左宗棠与"左公柳"
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晚清重臣。同治年间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军西征,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接任陕甘总督,驻军平凉,指挥战事。
左宗棠在平凉期间,修路植树,安民复业,极力恢复地方社会秩序。他深感西陲构祸,满目荒凉,遂命军队沿泾州一路向西,夹道植柳,后称"左公柳"。现存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对此作了详细记载,并揭示了左公以"植树"喻示人才培养的深刻道理。"左公柳"见证了一百多年来平凉的兴衰荣枯,郁郁苍苍,老而弥坚。
【柳湖书院】
平凉有书院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平凉境内先后创办了众多书院,其中影响较大的为柳湖书院。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知州蔡挺引泉成湖,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昭王占柳湖为苑囿,并大规模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改名"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再次修葺,更名为"柳湖书院",并亲题"柳湖"匾额。
柳湖书院图
1酱釉篦划纹罐 2酱釉双耳罐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3酱釉剔刻竖线纹碗
明(1368-1644年)
1972年米白鹏捐赠

6绿釉玉壶春瓶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7黄绿釉竹节执壶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崇信县征集

8酱釉壶
清(1616-1912年)
朱炳冒捐赠

9冰裂纹青釉杯
清(1616-1912年)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4酱釉碗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5酱釉碗
明(1368-1644年)
2000年甘肃省平凉市(现崆峒区)征集

10布袋和尚黑陶水盂
清(1616-1912年)
朱炳冒捐赠

11酱釉灯
明(1368-1644年)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征集
12五彩孔雀飞燕图兽耳瓶
13粉彩博古图凤尾瓶
清(1616-1912年)
旧藏
14青花牡丹纹碗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15青花碗
16青花缠枝菊花纹压手杯
17青花折枝花纹碗
18-19豆青釉瓷盘
20青花缠枝花纹曲腹碗
21青花梵文曲腹碗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22青花垂钓纹碗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征集

清(1616-1912年)
仿"成化"款青花山水纹凤尾瓶
明(1368-1644年)
1978年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安口窑青花山水牡丹纹盘口瓶
明(1368-1644年)
1991年甘肃省平凉市(现崆峒区)中街办事处北后街居委会捐赠
平凉明清书院一览表
陇干书院 静宁
崇文书院 崆峒区
麓城书院 泾州
正学书院 崆峒区
高平书院 崆峒区
道南书院 庄浪
仪山书院 华亭
凤鸣书院 崇信
鹑觚书院 灵台
阮陵书院 泾州
尊经书院 庄浪
高平讲舍 崆峒区
镜清书院 泾州
桃山书院 华亭
平凉古代文武进士名录
【静宁文庙】
静宁文庙位于静宁县城中街静宁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明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迁建,清康熙年间曾两次修葺,是明、清两代级别较高的州府文庙。建筑群整体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由棂星门、戟门、东西厢、大成殿组成四合院落,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布局严谨,造型宏朗。
静宁文庙是平凉现存文庙建筑的代表,也是明、清两代崇文尚教风气的体现。
10镂空花卉纹木盒
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西街村征集

9黑底红绿彩描金桃心形漆盒
7白玉觿
甘肃省平凉市征集

8碧玉碗
甘肃省静宁县征集

6青玉牡丹花形饰片
5镂空折枝花纹玉带扣(2枚)
3、4白玉翎管
2青玉莲鱼摆件
1碧玉灵芝形如意
甘肃省庄浪县征集

清(1616-1912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