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国庆D5西安青龙寺/乐游原
文摘
2024-12-27 00:10
宁夏
国庆期间,陕历博的开放时间是8-18:30。于是,8点多我们就到达了陕历博门口。不出意料,吃了闭门羹——我们预约到的时段是12:30-14:29。全国按时段预约的博物馆,大部分都是只要约在当天就能进,但陕历博显然不在此列。提前1小时倒是可以的。
在此之前,我早有备用的消磨时光的去处。先步行去大雁塔坐地铁。画面以鎏金茶罗、金银丝笼等唐朝宫廷茶具为创作素材,凸显出中国精湛的金银工艺,体现了丝绸之路上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茶文化的深远传播。青龙寺,入唐求法的日本学问僧到长安多在此居住求学,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1973-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原寺址(占)新昌坊面积的四分之一,考古发现仅存北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20-170米的一段高地。寺周围尚残存部分围墙遗迹,发现山门基址及二座并列的院落遗址。遗址内出土有砖瓦、鎏金小铜佛、三彩佛像、石灯、石经幢等文物。
1982年起,中日两国合作先后修建了空海纪念碑、惠果空海纪念堂、青龙寺庭院等。青龙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原名"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年)寺废。唐龙朔二年(662年)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会昌五年(845年)禁佛时寺废,次年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年),又恢复为青龙寺。北宋元裕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渐废,地面建筑无存。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对青龙寺遗址进行了调查。1973年至1980年,又先后探得并发掘了北门遗址、东院殿址、塔院遗址、墙址等八处遗址。青龙寺是唐代佛教密宗的道场之一。日本真言宗祖师空海、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辨弘以及新罗僧人惠日、悟真等都曾从惠果大师学习密宗教法。尤其空海在唐期间,广泛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科技等知识,回国后,以其所学,对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青龙寺遗址所在的乐游原,秦时属宜春苑,汉时为乐游苑,唐时在唐长安城的新昌坊。隋唐时期,这里更成为京城人们登高远眺和游玩的场所。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对这里胜景的写照。青龙寺遗址是见证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依托乐游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背景,建设了集遗址保护展示、历史文化传承和园林鉴赏、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青龙寺遗址景区。青龙寺,北对兴庆宫与大明宫,南望终南诸峰叠翠,俯视曲江、杏园胜景。"风景之雅,为他寺所不及。"宋元后寺全段。1971年在寺址上发掘方形木塔塔基及佛殿基址,塔基边长达15米,殿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说明当时寺院整个建筑宏丽异常。
寺为唐代长安重要密宗道场。804年日僧空海入唐,即在此随高僧慧果学法。806年他学成回国,创立了日本密宗。这里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爱此频来往,多闲逐此身。
这原的高度比想象的要低许多,不过好在也不是全无高度。这边是东南,既不是李商隐观夕阳的方向,也不是杜牧望昭陵的角度,看看朝阳景色也不错。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日本国四国四县(香川、爱媛、德岛、高知)赠送给青龙寺遗址的樱花。和刚才石头上一样的李商隐的《乐游原》,楚图南书写。这些和乐游原青龙寺相关的诗词,基本上待会在碑廊也可以看到。【前言】
在唐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许多日本留学僧侣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其中以空海最负盛名。空海在研习佛法的同时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日本,受到朝野各界崇仰。
为了纪念空海大师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日本四国四县各界动议在西安市青龙寺故址内修建空海纪念碑,1982年5月19日,空海纪念碑正式落成。本展厅以日方赠送空海相关资料为展品,辅以图文和多媒体资料,旨在让观众充分了解空海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及建立空海纪念碑的深远意义。唐密,即唐代密宗,佛教密宗流派之一。唐密发源于印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汉地,主要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为主,称为二部纯密。在唐代,青龙寺是密宗传法之所,也是空海求法于惠果的地方。唐代之后,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在中国失传,外传至日本,现代日本所传的东密、台密两个流派皆是源自于唐密。唐密以开元三大士为开宗者,三大士中,以不空的弟子最多,影响力也最大。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唐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辨弘、日僧空海等。唐密东传日本真言宗(东密)以空海为开宗祖师,此外,又有最澄开创台密。唐朝开元年间,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三位印度密教高僧弘传密教,他们分别是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唐密传承,尤其以不空影响最大。唐玄宗开元初期,印度佛教密宗传播者"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大兴善寺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密宗开始初具规模,其寺院也在此时开始出现,大兴善寺、青龙寺、安国寺及罔极寺等一批密宗寺院均在此时达到兴盛。青龙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作为具有佛学研究和教育特点的密宗根本道场,当时有日本、新罗、爪哇等外国留学僧前来学法受戒。唐代宗大历年间,三朝国师、不空弟子惠果,作为当时唯一承传密宗金、胎两部真言密藏的高僧,主持该寺期间,青龙寺成为传播密宗最有影响的寺院。大兴善寺始建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5)。隋唐时是国立译经场,是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锡本寺,翻译经典,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传承弘扬,形成唐密,后来又经空海、最澄等传之日本、韩国等地。罔极寺位于西安城东,创始于唐神龙元年(705),是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修建的一座尼寺。罔极寺与唐密的关系非常密切,唐天文学家、密宗大德一行和尚一生多次驻锡罔极寺。唐和吐蕃的两次会盟选在罔极寺,也是因为罔极寺是一座有密宗传统的寺庙。安国寺位于唐长安城长乐坊,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密宗寺院。1959年7月此处出土了11尊密教造像,应为安国寺遗物,推测唐武宗灭佛法难时被破坏而埋藏。《秘藏宝钥纂解》
《秘藏宝钥》共三卷。略称宝钥、略论。弘法大师空海著,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册。是空海奉敕撰写而呈进之十住心论十卷(广论)之略书,内说十住心之教判,为十卷(章)之一。本书流行颇广,版本甚多,其注疏多达数十本,本书也是其中之一。《密教美术大观》
密教以本尊修法为重点,在造像与绘画方面依据仪轨而有特殊规定,因此应修法需要,佛像、法器、曼荼罗等方面的美术表现最具特色。佛像因为收到印度教多神崇拜的影响,遂使诸尊种类增多,且多属超人类造型,如多眼、多面(三面、十一面等)、多臂(四臂、六臂、四十二臂、千手等),呈忿怒相,持各类武器等。真言宗是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佛教密宗的一种。密宗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4世纪流传于中国,唐代由"开元三大士"于长安创立唐密。后日僧空海至中国学习唐密,归国后创立日本密宗,是为真言宗,根本道场定于高野山的金刚峰寺以及京都东寺,故又称为东密。日本真言宗流传护持真言秘法之八位祖师。即:龙猛菩萨、龙智菩萨、金刚智三藏、善无畏三藏、不空三藏、一行阿阇梨、惠果阿阇梨、弘法大师空海。日本真言宗之道场通常皆安置传持八祖之尊像。《十卷章》(改订版)
又叫十卷疏,日本弘法大师著,秘藏宝钥三卷,显密二教论二卷,即身成佛义一卷,声字实相义一卷,吽字义一卷,般若心经秘键一卷,共六部九卷,加龙猛菩萨之菩提心论一卷,称为十卷章。共四十二卷。收录日本真言宗之主要著作,高冈隆心等人编著。严选经轨论疏、祖师撰述、宗要、事相圣典、史传、文藻等各部之注书论章,依序加以分类编纂,凡优秀之珍籍或特具价值之刊本,均集录之。不仅为真言宗教学之重要典籍,亦为日本佛教文化史上之钜着(著)。弘法大师
空海俗姓佐伯,幼名真鱼,赞岐国(今香川县)人。空海自幼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尤好佛教。后于公元804年入唐遍访名寺,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惠果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806年回国,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835年在金刚峰寺圆寂,谥号"弘法大师"。【入唐求法】
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日本先后任命了19批遣唐使团拜访唐朝。随遣唐使团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僧侣,他们遍访名山古寺,学习唐文化,其中以空海最为有名。【入唐八家】
入唐八家,指日本平安时代(784-1192)随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教,精晓密宗经典后,返回日本建立天台宗和密宗的八位僧人:最澄、空海、常晓、圆行、慧运、宗睿、圆仁、圆珍。这八位僧人又被称为"八家真言""真言八家祖师"。空海入唐路线图
【平安二宗】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和空海到中国学习佛法。最澄在宁波天台山学习天台宗教义,后返回日本在比睿山建立天台宗,开始日本最早的密宗道场,成为台密创始人;空海在高野山创立真言宗,成为东密创始人。这二者被称为"平安二宗"。【拜师惠果】
空海在长安期间,初住西明寺。后于青龙寺受到密宗第七代祖惠果阿阇梨的真传,接受了法灯,成为第八代传教,法号"遍照金刚",获得了密宗正宗嫡传名位和向后代传法的身份。惠果圆寂后,空海奉唐宪宗之命撰写碑文。
惠果大师
惠果,唐代密宗大师。俗姓马,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9岁随昙贞学佛经,唐大历元年(766)从不空受两部大法及传法阿阇梨位。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诸尊瑜伽。唐代宗登位后敕为内道场护持僧;后又备受德宗、顺宗的礼遇,被称为三朝国师。五轮塔
五轮的思想是从印度而来,经中国传到日本,把物质的宇宙用形体来表现,自上而下为空、风、火、水、地五要素,用圆、三角、四方等原始的单純的形体来表现。在时代上是日本的平安朝中期以后形成的,特别是空海作为始祖的日本真言宗一派最善使用这种造型。弘法大师是真言宗的初祖,被真言宗教徒广为推崇。同时,作为日本的民俗神,受到除真言宗教徒以外的广大普通民众的崇敬。弘法大师传说数量庞大,《弘法大师传说集》收集了日本全国各地多大(达)2668个传说,弘法大师传说是由民众对弘法大师的信仰在支撑着。弘法大师空海从"三教指归"的思想出发,最终将佛法推向最高的密教。同时,它也改变了日本佛学思想,改变了日本的思想体系本身。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去掉神话传说和和民间俗信包围的虚像、展示空海作为佛教徒、思想家精彩的一生,再现思想高深而平易近人的空海。在日本佛教史以及文化史上留下了伟大足迹的弘法大师空海,千年以来其事迹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传说和迷信所环绕,是迷一般存在少。本书洗去了有关空海的神话故事,再现了空海作为真正的佛教家、思想家、诗人的真实一生。《空海》
本书内容讲述真言宗一代宗师弘法大师一生传奇故事,可以很完整地了解这位一代高僧的故事。对于研究佛教、密宗、中日文化、东密、唐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赞岐(今香川县)是空海的故乡,本书讲述的是空海故乡的风士人情,以便让大家更为了解弘法大师空海。《空海入唐》
空海曾于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团队赴唐。因乘船遭遇暴风雨,他与随船人员漂流至福建霞浦赤岸后登陆,曾在福州开元寺滞留月余,后获准前往当时的唐朝都城长安。本书介绍空海入唐前后的历程和收获,以及对后世的贡献及意义。《慈觉大师传》
慈觉大师圆仁,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幼丧父,九岁出家,礼大慈寺广智为师。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最澄。十余年间笃修苦行。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携佛教典籍559卷归国。于比睿山弘密教及天台教法,倡净土法门。卒后,追谥为慈觉大师。其撰述《入唐求法巡礼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归国弘法】
空海于公元806年返回日本。空海回日本后初住京都高雄山寺,从事传法灌顶。816年于纪伊(今和歌山县)高野山开创金刚峰寺。823年诏赐京都东寺为密宗永久根本道场,"东密"名称即由此而来。828年创建综艺种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诸学,确立密宗教学,该院也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学校。日本有一句格言:"弘法夺'大师'之名、秀吉夺'太阁'之名,玄奘夺'三藏'之名"。在日本,"大师"一词多专指空海,由此可见空海在日本的地位之高。空海先后著有《说谎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即身成佛义》等著作,佛教造诣极为高深。835年,空海在高野山圆寂,享寿61岁,谥号"弘法大师"。【遍照四国】
四国八十八个所,是对日本四国岛境内88处与弘法大师有渊源的灵场(寺院)的合称,也简称八十八个所,或称四国灵场。巡拜四国八十八个所则称为四国遍路、四国巡礼。平安时代修行僧巡游弘法大师的足迹,逐渐形成"四国遍路"的原型,江户时代"四国遍路"的概念成立,巡礼者也不再只限于僧人。
【桃李天下】
空海作为日本真言密宗开山之祖,徒弟众多,尤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皋邻、泰范、智泉、忠延这十人最为杰出。空海在圆寂后,经数代传法,衍生出近70多个流派,东密自空海在日本大力弘扬后一直传承至今日。【博学多才】
除了佛教造诣高深,空海还有诸多过人之处。他因书法功底强而被称为"五笔和尚",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合称平安时代三笔。相传日本的平假名也是空海依据汉字草书而发明。由空海编纂的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篆隶万像名义》对唐代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部著作《文镜秘府论》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青龙寺遗址】
青龙寺遭废毁后,遗址均已埋没地下。新中国成立前此处为一片农田,地面上看不到任何遗迹,仅在地边、垄头暴露出唐代残砖碎瓦。中外佛教信徒甚至将附近祭台村的石佛寺误认为青龙寺旧址。但怀疑者认为石佛寺在乐游原以北的平地上,与唐诗中"寺好因岗势"的描述不一致。
●青龙寺古今全貌图拓片素面青砖
呈长方形,均为青灰色。烧制火候很高,质地较细且坚硬,表面光素无纹。在3号遗址和4号址周围出最多,尤其是3号址(殿址)规模大,所出残砖有数万块之多,但完整者很少。特征与素面青砖一致,不同仅在背面印有手印纹,数量较素面青砖少很多。关于砖背拍印的手印纹,学者多推测为唐代官办砖瓦制造业中的一种管理制度,手印为工匠或监造官所留,目的是出了问题依据手印方便追责,类似秦代"物勒工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青龙寺旧址地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63年对青龙寺遗址做了实地勘察、并于1973年依据勘察线索,对青龙寺遗址的位置又进行复查,发掘了塔址和殿堂遗址二处,肯定了现位置。此后又发掘出廊址、门址等六处遗址青龙寺遗址景区内设遗址保护区、展馆陈列区、中外文化交流区(空海纪念碑、仿唐庭园、牡丹园、惠果.空海纪念堂)以及园林鉴赏娱乐休闲区四大区域。2号遗址塔基发掘情况
3号遗址发掘情况
3号遗址发掘情况
3号遗址晚期殿堂台基面
4号遗址晚期殿址台基
7号遗址发掘情况【空海纪念碑】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两国邦交正常化,友好往来日益广泛。为了扩大交流,促进友好,中日双方在西安市青龙寺遗址共同修建空海纪念碑。纪念碑由日本山本忠司先生设计,于1981年7月动工建造,次年5月圆满落成。
【纪念碑含义】
纪念碑由碑座、碑身、碑顶、栏板及周围四个圆形石灯组成。碑高10米,通体采用汉白玉而制。以空海坐像的形态为基础,青砖出檐,分为三层。碑顶是密宗所特有的法器造型"五轮塔",自下而上依次代表地、水、火、风、空。外围栏板上刻有的波浪纹图案,表示空海随遣唐使船乘风破浪的艰辛,同时"五轮塔"最上端的"空"与栏板上的"海"上下呼应,寓意着空海的名字,也是后人对空海的追思。四周的四个圆球,代表着空海的家乡四国四县,也是向纪念碑奉献的石灯。
纪念碑设计草图
五轮塔设计草图
空海纪念碑
樱花时节的空海纪念碑【中日友好往来】
以建造空海纪念碑为契机,中日友好往来不断。日方多次拜访青龙寺遗址,拜谒空海纪念碑,并赠送了大量花卉、树木及图书资料。
【庭院建设】
1982年,由中日双方共同投资、张锦秋女士总体规划设计的纪念碑院顺利建成。1984年,惠果.空海纪念堂建成。1993年,中日双方共同修建青龙寺遗址仿唐庭院。1995年,中日双方共建钟楼。2019年,"空海纪念碑院"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为第四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赠送图书资料】
空海纪念碑建造后,日方各界人士数次拜访青龙寺遗址,带来了大量相关资料,其中以图书居多。图书内容涉及空海传记、密宗研究、礼佛之旅等。【栽植花卉】
1985年,日本四国地区中日友好协会赠送千余株樱花,遍植于庭院。每年三四月间,漫步林中,花枝烂漫,如云似霞,极为壮观。2000年4月,中日友好牡丹园建成。
●友好牡丹园
《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藏经》的一个版本。日本大正13年(1922),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于1934年印行完成。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应用最广和比较完备的版本。全部100册,共收集13520卷,80634页,总字数超过1亿两千万字。分为正藏55册、续藏30册与别卷15册(图像部12册、昭和法宝总目录3册),是当时收录佛教资料最多的一部大丛书。西安青龙寺参拜纪念册
《入门日本佛教思想史》
《青龙寺》图册《总览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是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在镇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大明王中,为镇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也是著名的护法。《国分寺》特展图录
国分寺、国分尼寺是741年(天平13年)圣武天皇为了镇护国家,下令各国建立的寺院。国分寺的正式名称是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国分尼寺则是法华灭罪之寺。一国一座国分寺和国分尼寺,置于国府。大和国之东大寺、法华寺作为总国分寺、总国分尼寺,是全国的国分寺、国分尼寺之总本山。律令体制松弛,官方财政支持消失后,国分寺、国分尼寺大多荒废。但是,中世以后许多国分寺成为不同宗派或特性的寺院存续,或在后世再兴等维持至今。国分尼寺则大多未复兴。【结语】
密宗起源于古代印度,曾流行于中国,但在唐末五代时期逐渐失传于汉地。清末,中国佛教界发现,日本尚存空海法师得自唐朝的密宗,遂认为日本的东密,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唐密真传。千年之前的唐代,空海不畏艰难、远涉重洋,把密宗带到日本并发扬光大,如今中日两国在青龙寺遗址兴建纪念碑、纪念堂以纪念惠果、空海。唐密东渐,梵音不绝,唐密、空海以及青龙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谱写的一段佳话,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空海留别青龙寺义操阿阇梨诗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唐 王缙仿唐庭院
仿唐式庭院系1982年后,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与日本国有关方面共同先后建设完成的一组仿唐建筑群。院内殿宇雄伟,楼阁飞檐,有空海纪念碑、惠果空海纪念堂、文物陈列室、云峰阁、诗碑长廊、池塘小品等景点。植有樱花树、松柏、槐柳、牡丹和芍药等林木花卉,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特别是每年三、四月间,樱花盛开,春色满园,现已成为西安特有的游览景观。北门遗址位居青龙寺遗址正北,处于乐游原顶部地势最高处,仅残存部分门基夯土、门道路土和车辙遗痕,门址形制不明,从残存路土范围观察,门道宽应在6米以上,进深在5米以上,出土的鎏金铜泡钉制作精美,反映出当时寺门建筑华丽壮观,历史文献和发掘迹象表明,该门可能建有门楼。唐武宗灭佛时被毁,其后未再恢复。继续往西,北面为古原楼,内有青龙寺遗址博物馆。该楼还有东西配楼,北有广场。栾树掩映中的古原楼,待会再去,现在先去看西边的遗址区。殿堂遗址(三号遗址)
位于塔基以北13米,南距中三门82米,为塔院南北轴线上重要的建筑。考古发掘显示,殿址分早、晚两期,是由前后两次建筑基础重叠的夯土台基遗址。其中晚期翻新重建的现模略有缩小,现在所复原的为早期殿堂基址,面阔十三间,进深五间,间距纵横均4米,夯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7.20米,南北宽26.20米、由五花夯土构成,厚16,20米,殿堂基址东西两端各伸出有夯土遗存,宽3米,应是东、西慢道的遗存。殿堂南侧正中月台东西宽13.2米,南北长约5米,从遗址规模和位置看,这座殿堂应为金堂,也称佛殿,为安置本尊佛的大殿。位于塔院西部,东侧通过慢道与殿堂相连。南北两侧与回廊相接。南北长22.57米,东西宽8.40-10.09米,西南部往外延伸了一部分。配房遗址东侧中部与殿堂的西慢道相接,向西有延出的铺砖道,显示该配房的中间为一东西向穿堂门道,由此可以出入塔院,实际上相当于塔院的一处侧门门房遗址。
基址绕于塔院四围,西廊道保存较完整,南部遭破坏严重,轮廓大致可复原。沿塔院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实测回廊遗址周长440米,宽3.33米,残高0.8-0.5米。台基上散见有柱础石和壁砌瓦片的柱洞。回廊是唐代宫殿、寺院和道观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有烘托、陪衬主体建筑的作用。
中三门遗址(一号遗址)
又称山门,为禅宗伽蓝院落之正门。中三门基址夯土东西长17米,残存最宽2.94米,保存厚0.5-0.7来。门道位于中央,东西残存最宽5.83米。门基址东西两侧分别与5号回廊基址相连。从遗迹现象判断,唐代晚期,中三门建筑遭废毁,其遗址另起新廊与东西两侧旧有的回廊相连,将门道彻底封闭。位居塔院中部南,南距中三门23.4米,北距殿堂47米,东距现今青龙寺院西围墙36.9米。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表明,平面呈正方形,由五花夯土构成,厚1.6~2.0米,夯土质地纯净,坚实致密,塔基中央有一近方形坑,边长约4米,深1.8米,应是塔身安置舍利的地宫部分,因破坏彻底,无遗物出土。此塔应为隋唐时期常见的木结构式佛塔。塔院遗址是青龙寺遗址中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座伽蓝院落遗址。院落南北长132米,东西宽约98米,占地12936平方米。由中三门、佛塔、殿堂及两侧配房、回廊等五部分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对该院落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其中塔基遗址发掘于1979年。2010年西安市文物局对塔院遗址本体实施了整体保护和展示工程。前言
青龙寺遗址坐落于乐游原上,唐代(618-907)时的乐游原是长安城内的高地,因风景优胜而成为达官贵族士农工商登高、赏景、拜佛、宴饮的游乐场地,有"望尽帝都春""应无不醉人"的盛誉。
乐游原上的青龙寺是佛门密宗的灌顶道场,日本的空海在此从师惠果受戒得密宗真传,日本的"入唐八家"中有六人都曾入寺学习(另二人未到长安),故此处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巨大影响,也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圣地。
因场馆有限,只能展出部分青龙寺遗址出土文物和中日文化交流实物,以缅怀历史,领略唐长安乐游原风采,继续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互惠的传统。乐游原上青龙寺
乐游原在秦代为皇家禁苑宜春苑的一部分,汉代属于上林苑,是帝王射猎游玩的地方。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始称乐游原。
唐代时乐游原是长安城内海拔最高的一处台地,青龙寺就建在乐游原最高处,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城。之所以称青龙寺沃可能与位处长安城"左青龙、右白虎"的地理方位有关。武宗会昌五年(845)皇帝下诏灭佛,青龙寺被废,收为皇家内苑。至明代完全废毁变为农田。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中有六家(空海、圆行、圆仁、圆珍、惠远、宗睿)都曾在青龙寺学习。
卧兽石
卧兽石是中国古建筑台基四角的建筑构件。出土的四件卧兽石,其雕刻形象应为狮子。中国的狮子雕刻一开始就脱离了真实狮子的原形,充满了神异感,这是由于当时的工匠,认为"狮子似虎",并根据传闻,采用浪漫和神化的装饰方法,塑造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人们认为狮子威武凶猛必能驱魔,它是高贵威严的灵兽,是守护者。因而在台基面上的四角摆上其形象雕刻的方石,使之守护着佛殿。青龙寺遗址发掘
发掘遗址仅占青龙寺总面积的七分之一。从文献记载来看,青龙寺有上中下三经藏院、东塔院及传法院等。在遗址地西端发掘的塔院遗址当是青龙寺的"西塔院",在唐代西明寺即建有"十院,殿舍四干余间",而青龙寺面积比西明寺大,建筑规模绝不会小于西明寺。据此,青龙寺的建筑面积至少也应有六七个院,甚至更多。方砖:是中国古建筑铺墁地面的建筑材料。有印模花纹和素平两种,素面方砖为室内地面所用,印模花纹方砖为室外坡道或道路所用,作用是为了防滑,经工匠们的长期美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图案。条砖:是中国古建筑墙体砌筑的主要材料。在唐朝时,由于技术和经济实力原因,那时的建筑没有大量使用砖砌体墙,条砖主要用于台基和夯土墙的外下部,其作用是为防止雨水损坏台基和夯土墙。窄条砖:是通过人工磨制而制成的,砖表面平整,棱角整齐。它是上、下台基坡道两侧面,砌砖体最上面的一层砖,是找坡的砖构件。手印砖:是为了保证砖的质量分清责任,工匠们自己留下记号。粗绳纹砖是制砖时,需要把多余的泥刮掉用,由专用工具刮出来的痕迹。筒瓦:是中国古建筑瓦屋面的主要防水建筑构件。其形状为二分之一圆弧,凸面向上,盖住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防止雨水灌入。板瓦:是中国古建筑瓦屋面的主要防水建筑构件。其形状为四分之一圆弧,凹面向上,起着承接雨水和排雨水的作用。双唇板瓦:是板瓦行最前沿的一块板瓦,主要用途是滴水,其形象是经过长期美化后而形成。脊头、套兽雕花砖:是中国古建筑瓦屋面、垂脊、角脊最前头的装饰瓦件。唐时中国古建筑还没有明、清时期的垂兽和角兽,屋脊比较简单粗犷,为了美观,工匠们创造出了这些形象,可能与崇拜图腾避邪和防火有关。鸱尾:是中国古建筑瓦屋面正脊两端的瓦件。中国的古代建筑大多为木结构,容易引起火灾。而鸱在传说中是一种海神兽,它能吸水降雨,防火灾。为达避邪趋吉、防火的精神寄托,古时工匠创造出这种形象构件。瓦当:是筒瓦前面增加的半圆形或圆形瓦片,其花饰有文字、莲花、动物等各种图案。唐时,主要图案为莲花瓣。⑥被埋没的皇极历:隋代天文学成就的代表作是刘悼的"皇极历"。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唐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完整的法典, 记载唐朝典制的《唐六典》、《唐律疏议》等都成为后世统治者制定典制的必备参考书和历史学家重要的研究资料。如日本《大宝律令》、朝鲜的《高丽律》、越南的《国朝刑律》等法典都对唐律多有借鉴或是仿照唐律制定,比如《大宝律令》不仅十二篇篇目、次序与唐律相同,许多文句都与唐律一模一样。百业俱兴的唐代经济
唐朝实行了榷茶即茶叶专卖制度。从唐代的《耒相经》中,可以看出,从当时使用农具的种类繁多。在韩国庆州附近曾经出土了一件青三彩三足罐,蓝彩非常美丽,与中国辽宁、陕西等地出土的此类器物风格一致。日本的奈良、福冈、京都等地的古墓、宫殿、寺院遗址中都发现过三彩器物的残片,有罐、瓶、枕、壶等。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的遗址中也发现了唐三彩的碗和盘。
唐代为了加强对青瓷器物的装饰,在刀刻花纹外,唐代产生了用笔描绘的釉下彩绘工艺
唐代金银器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复杂精细,如首博的狮纹金花银盘、鎏金银熏球等。
描金石刻武士俑(唐)唐代除长安与洛阳外,最繁荣的商业都市首推扬州,其次为益州(今四川成都),当时号称"扬一益二"。苏州和杭州是中唐以后兴起的大都市。广州则是海船往来停泊的著名外贸港口。送日本国三藏空海上人朝宗我唐兼贡方物而归海东诗
朱千乘804年,空海作为请益僧随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入唐。是唐代正史中记载不多的日本名人之一。公元774年,空海出生于讚岐一个贵族家庭,幼名真鱼。他从小学汉文,15岁时进京研习儒家经典,18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后出家,法名空海,钻研佛学,探究哲理,传播文化,造福民众,遂成其一生的追求。公元835年在金刚峰寺圆寂。921年,醍醐天皇赐其"弘法大师"。空海入唐
公元804年,空海从难波(今日本大阪)出发,海上航行34天后,在福建长溪赤岸登陆,经杭州、洛阳来到长安,入住青龙寺后,师从密宗高僧惠果,得其传法灌顶,受阿阖梨位。在长安期间,遍访名胜,广交贤达,与中国僧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学问品行也轰动朝野。
●航行中的遣唐使船
●空海入唐路线图空海对中国书法草、行、隶、篆、楷体均有造诣,传唐顺宗时,空海曾被邀请在长安宫墙补王羲之真迹脱落字,因口、双手、双脚同时持笔书写,被誉为"五笔和尚"。后回日本,又与书法名家嵯峨天皇、橘逸势一同被称为"平安三笔"。留别青龙寺义操阿阇梨 空海
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还却
郑壬空海回国后,创立真言宗,对日本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建综艺种智院,招生不分贵贱,开启平民教育之先。主持修筑满浓池,使"田亩无炎旱之愁,民黎有丰稔之庆"。由唐带回的书籍物品以及他的文学、书法、绘画作品,是日本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对茶文化的贡献至今仍被称颂。日本文字由汉字和假名组成,假名又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字体。有日本学者认为,平假名是空海借用汉字的草书创造的,如"あ"来自草书"安";片假名是吉备真备借用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的,如"ア"来自"阿"的偏旁。日本面条的传说
传说公元807年秋天,空海在家乡指导他的外甥智泉大德,为其有病的父亲做面条,面条制作技艺由此流传。每年在空海的故乡,都要举行献面仪式,感谢空海和智泉,讀岐面条也成为日本香川县代表性美食。●与海公饮茶关归山
嵯峨天皇
道俗相分近数年,今秋晤语亦良缘。
香茶酌罢日云暮,稽首伤离望云烟。
综艺种智院位于京都,由空海创建,是日本的第一个平民教育机构,现为种智院大学。追寻空海
上世纪20年代,日本的和田辩瑞等人就在西安寻找过青龙寺遗址。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是一组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已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唐代高僧鉴真(688~763)第6次东渡日本后,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开始建造,大约于公元770年竣工。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寺内,松林苍翠,庭院幽静,殿宇重重,有天平时代的讲堂、戒坛,奈良时代(710~789)后期的金堂,镰仓时代(1185~1333)的鼓楼、礼堂及天平以后的佛像、法器和经卷。寺院的主殿﹣﹣金堂,面宽7间、进深4间,座落在约1米高的月台上,为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世界上现存最老的古木建筑之一,与五重塔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法隆寺地域建筑物)中的中心建筑。琴是诞生于中国的弦乐器,它和日本现在被称作为(琴)的十三弦乐器在种类上是不同的,这件琴制作于唐代。735年平安时代,嵯峨天皇从正仓院借出圣武天皇的喜爱之物(银平文琴)后,并没有归还而代为收藏。在琴的上面用平文的技法来表现仙人世界,仙人们有的弹琴、有的喝酒、有的飞跃于空中,非常有趣。法隆寺东院梦殿
做为圣德太子信仰的圣地,在平安时代建于东院的中心建筑。本尊是救世观音立像。金银花盘
在盘子的中间,有只头部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形状鹿角的鹿。这种图案被称作花鹿,在唐代非常盛行。在盘子的背面因为刻有唐代用来记述重量和长度的度量单位,所以这件物品被认为制作于唐代,在中国出土了许多类似于其器形的带足盘子。鉴真原是扬州大明寺名僧,律宗大师。当时,日本佛教由于戒律不完备,僧人无法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僧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到唐朝,寻访十年,终于发现佛法精湛的鉴真和尚,决定邀请他到日本传授戒律,鉴真欣然接受邀请。742年,他不顾弟子们的劝阻,毅然下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的阻挠和海上风浪险恶,鉴真先后四次渡海失败。第五次他在海上遇风暴,竟漂流到海南鸟,但他矢志不渝,虽然双目失明,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又回到扬州再次出发。753年冬,他终于乘日本道唐使团的船只成功东渡。次年,鉴真以六十六岁的高龄到达日本,进入日本首都亲良时受到降重的欢迎。759年,鉴真与门徒建成律宗的总本寺唐招提寺,这座寺庙是日本佛教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鉴真赴日携带了不少佛经、佛像和佛具。他还亲自校订写本佛经的讹误,鉴定并传授草药知识。同行弟子还有西域胡人和东南亚的昆仑人和占婆人,他们将雕塑、绘画及建筑唐朝文化成果传播到日本。763年,鉴真大师在日本去世。为纪念他,弟子用干漆夹纻法制成鉴真像,安放在唐招提寺的金堂中。这一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为十位和尚举行了受戒仪式,这是日本僧人正规受戒之始。1980年,时隔1226年,日本敬送这座干漆夹纻像短期回国省亲。在北京期间,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供奉展出。永垂青史的鉴真大师,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别使者,受到故国民烈欢迎正仓院属东大寺所有,收藏着光明皇后捐赠的宝物,由近三角形材料垒积起来的墙壁组成的床架式房屋。在没有出现玻璃镜子的时代,人们在铜等金属板上照自己的模样。在这个镜子的背面,装饰着取自世界各地的贵重材料,如闪烁着白光的夜光贝,红色的琥珀,白色和水色的绿松石,闪闪发光的是夜光贝做的镖钿工艺,这无疑是制于当时交易鼎盛时期的唐代。原来青龙寺还是个拍婚纱照的好地方,当时就至少有十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