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陶瓷器在经历隋唐以来陶瓷体系的日臻完善与成熟后,更是群窑竞秀,大放异彩。辽在政治上实行"因俗而治"的双重体制,在生业上存在游牧、农耕、渔猎等多种形态,这让契丹民族在手工业生产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使辽代陶瓷器呈现了多元发展体系。契丹民族创制出具有多种民族特征与地域风格的陶瓷品种,这些陶瓷制品质地优良,色彩艳丽,造型多样,既有契丹特色,同时兼具中原与中西亚之风,是辽朝物质文化的瑰丽呈现。
模仿皮条:
赤峰博物院藏
耶律羽之墓褐釉提梁鸡冠壶局部
●动物题材
●佛教题材
模印迦陵频伽:林西县刘家大院辽墓
刻划流云火珠:辽宁北票水泉沟一号辽墓
●花草题材
剔刻牡丹:辽宁省博物馆藏
刻划卷草:英凤沟辽墓M4
葡萄纹:通辽二林场辽墓
辽代(907-1125年)
高5.7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5.5厘米
紫釉,釉色光亮,胎较薄,火候较高。敞口,外壁微外弧,圈足。碗内为模压凸花,底部为牡丹花,壁分均等的6格,每格一枝花卉,其中有月季花、菊花、牵牛花等。
✔单色釉
●黑釉(酱釉、茶末釉):分为粗细两种。粗者胎粗釉厚,且烧成温度不同使其釉色呈现黑、茶末釉、酱紫等色。细者胎质细白,釉面光滑细腻。黑釉器以上京窑最为有名。
●黄釉:黄釉产品包括碗、碟、盘、注壶、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等,以契丹样式为主。施釉多半釉,挂化妆土。
●绿釉:低温釉陶器,品种包括碗、盘、盏、碟、注壶、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等;釉色多自然绿,也有墨绿和浅绿。
✔多色釉
●三彩釉
黄白绿彩
口径13厘米底径5厘米
赤峰市元宝山区哈拉木头发掘
赤峰博物院藏
辽代(907-1125年)
赤峰博物院藏
●胎质:一般为红陶胎,少量为白砂胎。
●烧制方法:一般先烧素胎,后挂化妆土和施釉,再入窑烧制而成。
●装饰手法:多为雕划花填彩,也有点彩装饰。尤以白地划花填黑彩最为典型。
●葡萄纹:葡萄纹仅在内蒙古通辽二林场墓葬出土的绿釉鸡冠壶上见到。腹部划三组葡萄纹,自上侧垂下,类似垂慢。
辽代(907-1125年)
(也有学者认为年代为金代)
敖汉博物馆藏
灰白胎挂自衣,半古白釉泛黄,敛口、圆唇外突,双耳、小圈足,双耳各画一"王"字、腹部对称画两幅"赃官"漫画。
西夏陶瓷器与其同时代的宋、辽、金朝相比,风格相近,工艺相同,器形古拙,装饰以牡丹花图案为主,剔、刻粗犷豪放。其特点是多用白釉和褐釉,白釉釉色不正,略带灰白色,少光泽。但也有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生产胎白釉润、透光性超强的精细白瓷。西夏陶瓷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扁壶,这种器物设计巧妙,两侧装上系耳可以穿绳子,背在人身上或缚在马、骆驼背上,内装奶、酒、水,搬动方便,适应马背民族生活需要。扁腹中部加圈足,一方面可加固腹部以免碰碎,又可在休息时平衡地放在地上。
茶盏托多呈圆形或葵花状,中间为空心盏状,托口较高以便放茶盏。最早见于南朝,宋、辽、金时期几乎与茶盏成了固定的组合。如:吕大临家族墓中所出黑釉茶盏及定窑斗笠盏。从宣化辽代张匡正墓壁画中的备茶图也可得到印证,画中所绘应为朱漆茶盏托,因比较轻便、隔热效果好,深受达官显贵们的青睐,故常见于该时期的绘画中。
●北宋汝窑天青釉瓷茶盏托 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
●北宋汝窑天青釉瓷茶盏托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宋代因"斗茶"盛行,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因形如斗笠,故而得名。汝窑的传世品中不见斗笠盏的造型,仅见于张公巷窑址出土。这或许与徽宗斗茶时崇尚建窑的兔毫盏有关。传其所给的《十八学士图》就有用建窑斗笠盏,髹漆茶盏托备茶的场景,然其又在《大观茶论》中有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因此宋代达官显贵常用建窑茶盏,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吕大临家族墓中出土的北宋建窑兔毫斗笠盏。
高2厘米口径16.6厘米底径13厘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张公巷窑青釉瓷碗
●张公巷窑青釉瓷碗
●张公巷窑青釉瓷盏
金代(1115-1234)
高1.7厘米托盘径16.5厘米底径13.4厘米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代(1115~1234)
高2.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5厘米
金代(1115~1234)
高2.5厘米口长径14.1厘米底长径10.3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1115~1234)
高5.2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7厘米
六瓣花式口,折腹,内底面近平,小圈足。卵青釉,釉面布满不规则网纹开片。垫烧。张公巷窑盘类器以此型盘为主,大小不一,多为垫烧。汝窑则以圈足外撇为主,皆满釉支烧,垫烧只有极少的折腹直圈足盘一种。
张公巷窑青釉瓷花口折腹盘
张公巷窑青釉瓷花口折腹盘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代(1115~1234)
高2.1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4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重修宣和博古图》圆壶
北宋汝窑天青釉瓷纸搥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公巷窑青釉瓷盘口折肩瓶 金代
张公巷窑青釉瓷盘口折肩瓶 金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
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与叶寘的《坦斋笔衡》记载基本相同
五支钉垫圈标本C2:739
天青釉圈足盘标本T17Y5:6
匣体垫圈支烧具和器物
2000年清凉寺汝窑遭址 IV 区出土
金代(I15-1234)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中国以瓷器精美著称于世,而官瓷又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明代有五大名窑的说法: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汝窑窑址就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宝丰清凉寺。北宋官窑窑址至今不清,南宋时在临安修内司和郊坛下另设新窑。哥窑将"开片"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但最新研究认为其年代可能为元代,杭州老虎洞的上层是其主要遗存。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属于明代,而金代"钧红"的烧制开创了瓷器的新境界。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将白瓷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辽代的陶瓷器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都有发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辽代陶瓷器和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工艺属同一系统。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的瓷器有的是宋朝流入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其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
西夏窑场以宁夏灵武磁窑堡窑以及近年发掘的贺兰窑最具代表性。西夏瓷有粗细之分。粗瓷主要器形有瓮、缸、釜等器。细瓷胎质细密,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瓶、钩等生活用具及板瓦、滴水等建筑用材。西夏瓷器釉色主要以黑(褐)、白釉为主,也有少量青、紫、茶叶末及姜黄釉色,其中白瓷质量普遍较高,精品明显多于其他釉色瓷器。西夏瓷器品种繁多,其中剔刻釉扁壶、四系瓶、帐钩、纺轮、牛头埙独具特色,造型与党项人游牧生活密切相关。西夏瓷器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纹、动物纹、图案纹及反映民间生活习俗的纹饰。
金代的陶瓷器多利用辽宋旧窑烧造。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瓷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迁都燕京后的陶瓷生产,集中在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禹州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定窑仍以白瓷为主。磁州、钧窑、耀州窑仍烧制原来的产品。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安徽境内的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分别烧制钧窑、定窑、磁州窑风格的产品。金代出土陶瓷器类以盘、碗、罐、瓶、壶为多,也有杯、洗、炉、盏托、瓷枕、玩具等。日用器物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装饰技法有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红绿彩等。
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次展览只能选取辽宋夏金时期部分陶瓷文物以飨读者,借此结语聊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