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富平县简陵前
唐
礼泉县昭陵郑仁泰墓前
唐
礼泉县昭陵临川公主墓前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91年建成,张锦秋作品,采用"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古今结合,被誉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龙形象,到夏、商、周时期在祭祀礼器上涌现的夔龙,再到秦汉时期应用于生活用品、丧葬用品上的飞龙,龙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
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化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长身的动物形象,它们被认为是原始的龙。这些原龙融合了真实动物的特征,却又不是真实存在的任何一种动物。
一般认为,原龙的产生与自然崇拜有关。古人崇拜具有威慑力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希望从它们那里获得庇护,或借助它们与上天相通。多样的原龙形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复杂性。
人们认为龙是司理雨水的神灵。夏季下暴雨时,往往电闪雷鸣,细长蜿蜒的闪电很可能被认为是正在布雨的龙。
甲骨文的"虹"字为双首下垂、身体弯曲的形态,仿佛龙在布雨之后到江河湖泊中汲水。
一些在空中飘逸的云也与龙的身型相似。《周易·乾卦》中说:"云从龙,风从虎",古人认为龙是水中的生物,而云为水汽,所以龙与云相伴而生。
龙形器由两千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放置在死者的骨架上。龙首略呈长方形,以白玉和绿松石组成口、眼、鼻。龙身略呈波状起伏,彷佛在游动。
器表有三条堆塑小龙,龙首向上,龙尾蜷曲,龙身装饰有菱形纹。
回首龙
双首龙
双身龙
C 形龙视力表
战国的漆器中出现了龙与星象的组合图案,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星象体系的理解。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象,每象辖七个星宿,合计二十八宿。
曾侯乙墓漆衣箱盖二十八宿图
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描绘了人物与龙的画面,人们乘龙以求飞升成仙。
湖南博物院藏
鎏金是将黄金溶于汞中,制成浆糊状的金汞合金,然后将其均匀涂抹于金属器物表面,再加热使汞挥发,从而让黄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光亮的金黄色镀层。
鎏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至唐代,由于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兴盛,以及上层社会相信使用金银器可以延年益寿,整个社会对于金银器的需求大增。而鎏金可以降低器物的制作成本,因此这一技术在唐代得到广泛应用。
宋、元、明、清时期,龙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庙堂之上,龙成为皇权至上的象征;在吠亩之中,龙成为造福农桑的水神。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全体中华儿女也团结在龙图腾之下,成为龙的传人。
古代统治者很早就有意识地通过龙来彰显自己的不同,在方方面面都把自己和龙联系起来。
宋代以降,统治者对龙的崇敬和颂扬不断升级。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双角五爪龙"。
明清两代,宫廷之中处处都是龙的装饰,统治阶级实现了对龙的垄断。
明代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尊
清代
此为清乾隆朝皇帝礼服,圆领,右衽,马蹄袖,腰帷以下为襞积式。袍面料为明黄色素缎,全身共绣金龙四十三条,另有十二章纹。
相传禹凿龙门以后,游息于黄河中的鲤鱼纷纷逆行而上,当游到龙门时,意欲跳跃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鱼跃龙门往往被用来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元代
这个带钩上面有一条大龙和一条小龙。
西安市蓝田县田公王岭出土
旧石器时代
14.刮削器(复制品)
15.小尖状器(复制品)
旧石器时代
渭南市大荔县段家乡出土
延安市宜川县龙王辿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仰韶早期文化以西安半坡及鱼化寨、临潼姜寨、南郑龙岗寺等遗址为代表。这一时期,带有圆形环壕的聚落普遍形成,农业有所发展,粟、黍等为主要农作物,人工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等。陶器制作精良,表面多绘制有写实或抽象的鱼纹、人面鱼纹、鹿纹、蛙纹、三角纹、波折纹、条带纹等,有些陶器表面还发现有各种刻划符号。
仰韶中期以高陵杨官寨遗址为代表,文化分布范围空前,单个聚落的规模普遍扩大,社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工,并形成显著的层级差异,社会发展处于仰韶时代的最强盛阶段,彩陶发达,主要图案有写实或抽象的鸟纹、花瓣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条带纹等。
仰韶晚期关中地区聚落规模迅速缩威,遗址分布也大量减少,是仰韶时代最后的余晖。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居民发明了窑洞式建筑。社会分工更为精细,现了专门制作陶器的陶工,但陶器制作及彩陶加工都较仰韶中期粗糙。
杨官寨遗址距今约5800~4800年,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是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最大的聚落遗址。遗址北部发现的东西600多米、南北400多米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是目前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拥有完整环境的聚落遗址。已发掘的西门遗址由门道、壕沟、排水设施、"门房"等构成。两侧壕沟中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动物纹彩陶盆、涂朱砂的人面陶塑等均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罕见。遗址南部的制陶作坊表明一部分家庭专门从事陶器制造业,已出现简单的社会分工,而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则说明财产私有可能已经出现。这些发现表明杨官寨遗址具有了早期城市的特征,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
榆林市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
黄帝陵 黄帝手植柏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晚期的很多陶器上刻划着具有一定规律和共性的符号,姜寨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有38种,半坡遗址中发现了27种。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考古学家认为它们与平骨文、金文有类似之处,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对探讨汉字的起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