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桥头街牌坊 07.天后宫
03.界碑 08.吴氏宗祠
04.东和墟浮雕墙 09.海滨栈道
05.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10.古塔
中英街界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中英街上。
1898年3月,英帝国主义以法国租借广州湾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问题。同年6月9日,李鸿章、窦纳乐分别代表中、英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勘定新界北部陆界,划沙头角(原名"桐芜墟")内干涸河底的中线为界线,并于1902年树立海域界碑,于1905年改为陆域界碑。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以"妨碍交通"为名,把3号至7号界碑拆除。1948年经中英双方踏勘后,重新将界碑竖立原处。
文物本体为中英街8块界碑中属于深圳管理的5块,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和7号界碑,分布于中英街街心,均用青灰色花岗石凿成,外观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突出地面的碑身高度30-70厘米不等。各碑面向中方一侧的碑身一律从右至左横刻"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第 x 号"字样,面向香港一侧横刻英文" ANGLO - CHINESE BOUNDARY 1898 NO . X ",其中1948年重新竖立的界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重竖"。
中英街界碑既是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又是香港回归祖国并实施"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深港两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
清道光十年(1830年),当地乡绅建议在沙头角建立墟市,以解决乡民赴深圳赶墟之不便,沙头角"十约"(乡盟)积极响应,决定建立墟市,并确定农历一、四、七为墟日。墟市初称"桐芜墟"",后易名"东和墟"。东和墟位于今横头街一带。七十二家店铺均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形式,除了经营山货药材、海鲜鱼干、大米海盐、火油烟草外,还开设了客栈、烟馆、当铺、鱼栏、食肆等,最有名的是外地人邱新经营的狗肉面馆。此外,还有藤器、竹编、纺织、酿酒、制盐、造船等手工业作坊。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虽然强台风摧毁了整个墟市,但东和墟自建立后盛况持续了百年之久,"东和"也早已成为地名延续至今。
沙头角鱼灯舞是沙栏吓村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艺术舞蹈,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沙头角鱼灯舞不仅传承了客家传统民间文化,而且舞姿独特、观赏性强,凸显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反映了沿海渔民的生活,深受群众的喜爱,常受邀远赴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广州、佛山等地演出。
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沙头角鱼灯节非遗活动案例被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评为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