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叶嘉莹先生

文摘   2024-11-28 19:53   河南  


1


很早就听过叶先生的名,却一直没读过先生的书。


2004年,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诗词,也只是观花式的听了几分钟。


那时,我已知先生是大家,想来当时是错过了。


后来,要找一个诗词选本,供课堂补充教学之用。


于是又折回到了先生,挑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


拿到手中,一翻,装祯素净,纸张厚实,每页一首诗,无注音,也无注释。


不禁为难起来:这怎么教啊?


无注音,我得查;无注释,先要弄明白。这一番折腾下来,好像很累人的样子。


这种疑惑一直持续到整册书学完。


后来,我见到了更多的诗词选本,也试用了其中一版。


现在觉得,还是先生的选本更好些,应为首选。


无注音,其实不是问题。给孩子的诗词,即使有注音上的模棱,也不重要。


无注释,也不是问题。给孩子的诗词,必是便于理解的,适切的,甚至即读即明。


懂得这一点,我用了八年时间。


2

手边有一本《唐宋词十七讲》,是先生的作品,听人推介的。


漫不经心地看过一遍,和之前我对诗词的感觉不一样。


我的诗词经历,全在上学年纪,学的也是教材式的解释。


见了先生的文章,才知另有天地。


可惜的是,记忆力大不如前,随读随忘。


我不时有些惶恐,觉得书若未读到深处,未读到击节赞叹,便不能带学生走得更远。


草草读过,这不是误了先生的诗解吗?


3

小学的古诗,用教得很深吗?需要借用一位大家的解读吗?


我想,这不是深浅的问题。


诗歌本无深浅,只有本意。


刚学过《少年闰土》一课,这篇课文节选自《故乡》。


可惜的是,课文与《故乡》本意相去甚远。


从课文中,能看出什么呢?课后的问题是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初识闰土,说明他纯朴、怕羞;刺猹,说明闰土勇敢机灵;雪地捕鸟,说明他动作敏捷;他讲的新鲜事,说明他见多识广。


可《故乡》的本意,全然不是这样。


小说在表达一个纯朴的少年,在三十年后被艰辛的生活折磨得麻木,寄希望于拜偶像。闰土是所有底层人的缩影,小说在控诉一个吃人的社会。


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闰土因无钱治疗本来不重的背疮,最终在57岁上延误离世。


当我在课堂上,读起《故乡》的后半段文字时,几乎所有人都屏息聚气,听得出奇的认真,教室里呈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静寂。


学生们未曾设想一个天真的,烂漫的如同他们一样的少年,在三十年后竟然是这样凄凉。


这与课文中的那个孩童,恍若两人。


什么感觉?沉重、压抑,甚至于悲伤。体会到这一点,课堂上怎能不静呢?


4

回到古诗。


都说:诗言志。志,是心志,是雄心抱负;志,是情志,是喜怒哀乐。


这包含了万千作者无边的人生体悟,是最有价值的。叶先生正是凭着诗词的精神支撑,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我想,类似的人还有。


有人把诗当顺口溜来读,有人把诗当比赛竞技。我想,一首被误用的诗,是对诗最大的不敬。


11月24日,先生百岁离去,纪念的最好方式也许是再读作品,让诗的光照亮更多的人。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