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小事看儿童阅读

文摘   2024-11-03 04:00   河南  

1

女儿7岁,读小学二年级。

有天晚上,我看她没事做,就想着督促她读书。

读什么呢?

家里确实也有一些绘本,这是她上幼儿园时买的。现在嘛,已经不适合了。

DK儿童海洋大百科》《DK儿童动物大百科》……这些女儿主要是看画。

转念一想,有《射雕英雄传》啊。

“咱家不是有《射雕英雄传》吗?你可以读啊!”我转头看着她。

事实上,她读不了。只是我觉得她似乎能读。

那时,我不懂儿童阅读,犯了心急的毛病。

转年,她上三年级,我教二年级。

由于在班里推动阅读,有段时间我经常上网浏览图书信息,想找些匹配的书。

偶然间,发现了一套《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共36本。

眼前一亮:册数足够多,每册比较薄,字比较大,注音更方便。

这一下子解决了儿童阅读的主要障碍。

动物话题,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有人说,这套书是中国版的《猫和老鼠》;

本本轻薄,纸质厚实,篇幅短小,读起来没压力;

字号大,不费眼;

带注音,就解决了生字认读。

学生们喜欢不喜欢,我印象不深了。

但女儿对这套书的喜爱,是有确证的。

那段时间,我骑电动车载着她回家,她在后座必要拿一本来读。

我心里一阵好笑:都上三年级了,怎么还喜欢读拼音书啊?

了解教材的人都清楚: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已经不带拼音了。

偏偏是这样一套书,开启了女儿的阅读之旅。

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现在我才知道这无意中暗合了儿童阅读的规律——低起点。

不少家长也意识到推动孩子阅读的重要,但是很快就遭遇到了问题。

书,是买了,但是孩子不读啊。

有天,一位家长问:回家都不怎么读啊。天天得催,不催不读;读,也就一会儿。

“什么书?”我说。

“老舍啊,鲁迅啊……”一连串几位名家的名字。

书是好书啊!

但这种好,孩子还没到能体会的年龄啊!

2

接着,她迷上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那时,办公室里有张学生桌,紧贴我的办公桌。那是我特意为辅导学生预备的。

女儿放学后,会来办公室寻我,也坐这个位置。

为了方便她看书,这张小桌的一角,就摆了这个系列中的几本,不断更新。

每天她一来,总要坐下看一会儿,直到我下班带她回家。

如果正看得起劲,准会带回家去读的。

此后,她慢慢地有了阅读的习惯。

现在我才知道,这无意中暗合了儿童阅读的规律——定时段。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一到家就忙着玩手机,买的书放好久了,连塑封都没拆,这可怎么办?

哦,明白了。

原来,阅读没定时段,玩手机倒是定了时段的。

这得规划啊。

把阅读的优先级提到电子产品的前面啊,并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3

可是约定好办,关键是能实现吗?

会不会第一周还好,慢慢地又成了老样子呢?

我家也有电视,也有手机。

电视只在春节那两天,才打开。平时家长不看,孩子就没有看的氛围。

手机呢?

我也看,但比较克制。多数情况下,她写作业,我看书,写公众号文章。

还有一点儿,女儿一睡觉,我的手机就要为她播放评书,每夜她是在评书声中入眠的。

几年下来,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一众名家的评书,她都听过。

甚至,有人照书读了一遍金庸的《侠客行》,她也听。

这无形中,又暗合了儿童阅读的规律——营氛围,做表率、眼耳并用。

4

故事讲完了。

儿童阅读好推动吗?仍然是一个问题。

好推动,在于明白了其中的规律;

不好推动,在于这涉及到家庭生活的调整。

大象张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最新文章